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布林涤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sglpw.cn/?27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浅议诗歌在文化中的定位

已有 371 次阅读2012-3-27 05:02 |个人分类:评论| 定位, 诗歌, 赵本山

 

                                                            《浅议诗歌在文化中的定位》

      

      在历史长河中,诗歌应属小众文化。我国虽然有唐诗宋词之说,但也只是文人圈子里面的事情。中国封建社会民众是不识字是没有文化的,那些被文人奉为圭臬的诗歌也就远远谈不上是大众文化。当然偶有一些民间传唱被整理以致流传,如古诗19首等作品。并不能证明是大众文化的主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诗学只不过在儒学统治下,作为文人登上仕途的才艺之一。这种才艺在唐宋达到顶峰,宋朝以后渐渐衰落。除了上述文化不普及原因之外,宋以后的统治者多从政治出发大搞文字狱,肯定也会扼杀诗学的发展。

       现代历史上文革可能是特例,当时,全国民众崇拜的领袖是诗人(起码当时人们认为),歌颂他及他的政治路线也需要诗(官体)。应运而生出了很多歌颂抒情诗体诗。文革后又拨乱反正,朦胧诗借民众情绪出了些力,得到民众很好回应,一时间洛阳纸贵。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和继续,诗歌就又回到小众文化的长尾隧道里了。这不能说不正常。

      诗歌是小众文化,大概在国外也是如此。在欧美也见不到那个诗人的诗作能够像迈克.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的演唱会那么轰动。从这点说,诗不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反之,如果大众都狂热陷入某种诗情中,恐怕倒是不太正常了。

       当然并不是说诗不要有民族的、国家的、人性的某些特质。民众在某些时候也需要诗的形式、诗的内涵、诗的冲动,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定时候有可能靠诗来宣泄一下,或者说要用诗来振奋一下。例如我国五四新文化时期,抗战初期,文革时期以及我们经历过的“天安门诗抄”,87年诗歌热潮。诗作为参与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民众思潮和民众情绪。总的来讲这种形式下的诗歌活动主要还是民族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附属品。

        诗歌今天的处境是诗歌与社会文化主流需求互动的结果。对于这个结果许多诗人可能不满意,但也很无奈。谁能设想春晚上有哪一个诗人或他的作品能够像赵本山的小品一样连续十几年受民众欢迎。我们的诗人和评论家一面骂着《卖拐》等作品的低俗,一面又羡慕其火爆的人气。其实大家明白,如果今天有那个诗人火成赵本山或周杰伦,还会被称其为诗人吗?

       诗歌回到小众文化领域,她本应该在这个领域做着她自己的事情。一旦民众、民族、国家、人性在呼唤,她会把自己的美丽、深邃、炽热、哲思、随性、勇敢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2012-03-27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1 20: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