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南山匹夫的个人空间 http://www.sglpw.cn/?5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宋庄的诗人们

热度 3已有 1191 次阅读2011-12-27 20:38

宋庄的诗人们
    宋庄是个画家村,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们共同选择居住的地方。实际上在宋庄除了以视觉艺术为主体的画家外,还有很多来自不同地域,以其它形式来传递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的人。这其中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文字的组合而产生想象艺术的诗人就是宋庄的另一道人文景观。
    虽然画画和写诗都是很独立的个人行为,但由于它们的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不同,它们的生存方式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在宋庄,画家们虽然关着门画画,但他们都知道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渴望在商业上有所突破,大家就有必要以群体的方式聚在一起进行艺术活动,以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在宋庄的诗人们则对此似乎淡漠得多,他们大多对聚在一起进行诗歌艺术活动缺乏激情。由于在宋庄的诗歌大多没有商业上的羁绊,似乎也该更为纯粹。但这种纯粹又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所以在宋庄的诗歌大多沦为了宋庄诗人们生活的附属物。
    于是,到过宋庄的人可以发现,宋庄写诗的人虽然不少,但他们却很难说是一个群体,他们彼此之间大多互不来往,也显得更为卓荦。宋庄诗人们大多更象一个个独行侠,他们各自隐匿在宋庄的农家院里,在他们谋生手段的工作之外消遣着诗歌。
在宋庄,画家是主体。所以,宋庄的诗人似乎也成了宋庄画家的附属物。
    虽然在宋庄看不到诗歌,宋庄的诗人们大多也没有画家们那样张扬,但宋庄的诗人依然存在。如果你能进入宋庄,透过宋庄浮在表相上的迷雾,你就会发现那一群各自为阵地同样在传播着文化的诗人们。
    在宋庄,我就用不同的方式捕获过不少诗人。
       2005年9月,我和冬宁将“磁器口艺术沙龙”的大旗插在了宋庄小堡的商业街上,并以此作为我们在宋庄的“前沿阵地”。
我将诗歌商业化的思想理念也一并带进了“前沿阵地”。
    在“磁器口艺术沙龙”的透明玻璃门上,我将韦仝的名片背面“业务范围:艺术图片配诗,艺术生活题诗,传奇人生撰文”的宣传口号贴在了上面。
    在“前沿阵地”我逮住的第一个宋庄诗人是野雪。
    在一个临近夜晚的时辰,野雪来到了我们的“前沿阵地”。进来后,他问我是不是写诗。我将电脑文件夹里存的诗歌作品打开,让他阅读。
    野雪看了很大一阵子,然后对我说,他也写诗。他在美国住了很多年,才回来不久。他说他有个网页,希望我有时间也去看看他的诗。并且给了我一张印有他诗歌网址的名片。
    首屇“宋庄文化艺术节”开幕了,冬宁将我为她的一幅照片配的诗“在夜里”画成了油画,参加“宋庄路”的展览。展览结束后,画就放在“前沿阵地”里。
    有天晚上,我在“前沿阵地”里写书法。野雪来了,一进门看见那幅画,就高声地朗读起来。他抑扬顿挫的声音,让我没想到这首诗朗读起来也如此动听。野雪的朗读将宋伟也招引进来,宋伟特别兴奋地要给我写字,一口气就写了十几张。野雪在旁边也按奈不住,给我画了幅国画。
    我家里没上网,野雪的诗我一直没机会读。次年三月,冬宁参加画展,要做一个碟子,我将自己的一些诗歌和散文放了些在上面。也不知怎么就传到“画家村”网天兵那里去了,天兵打电话给我,说要将它放在网上让大家分享。
    过了些时候,我到网吧去查资料。查完资料,我想顺便看看我的诗歌在网上什么地方。我打开“画家村”网,点击“文论”,再点击“诗歌”。看到了南山匹夫的名字,也看到了同一页上野雪的名字。我打开网页,细读野雪那首诗歌,那是一首用传统的抒情格调写的美国一座城市。
    宋庄的诗人们,以群体聚集活动的是苏非舒的“物主义”。在索探策划的“宋庄辉煌十年展”第二天,以苏非舒为首的“物主义”诗歌群体在现场进行诗歌朗读活动,他们在诗歌的表达方式上大都是口语式后现代的,其中在里面的云南人乌蒙,我们后来还有过多次交往。
    在宋庄,我还接到过二张印有诗人的名片,一张是画家、诗人陈鱼。一张是宋庄画家、诗人赵燕峰。陈鱼的诗,我在书店里一本年鉴里读到过一首,是现代派的。赵燕峰在表达形式上则是传统的。
      2007年5月,在大兴庄我碰到了甚称“北漂”英雄的山东人于贞志。
    那段时间,我的电脑出了问题。冬宁说于贞志那里有软件,可以让他来帮忙修理一下。趁有闲,我将于贞志送给冬宁由他主篇的《当代短诗精典》和《潜行者》拿出来翻读。在《当代短诗精典》中,我还读到了前段时间在宋庄拍〈画家村〉闹得沸沸扬扬的导演,潜规则未遂的老巢的诗。
    热情豪爽的于贞志来了,他在帮我们恢复程序整理文件时,发现了我那写有南山匹夫的文件夹,他回过头来对我说:“你就是南山匹夫呀!我得请你们吃饭。”一付识英雄重英雄,英雄惜英雄的表情。
    我们到于贞志的小院里去作客,进入客厅落坐于沙发上,待于贞志为我沏茶时,我环顾整个房间,发现除了书桌上的一台电脑外,整个房间似乎都被书包围着,最引人注目的是倚墙那一排装满各式各样书藉的书柜。
    于贞志将一本有他诗歌作品的〈日照五人诗选〉送予我,恭谦地要我多提意见。于贞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辞掉了工作来到北京,以从事文化传播在北京一漂就是十几年,可见不是等闲之辈。
    于贞志年龄虽然不算太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可大家都乐意叫他“老于”。我们刚坐下不久,他有一位也住在宋庄的山东老乡过来。由于还没吃饭,老于便忙不迭地去给他煮饺子去了。山东老乡说,老于俩口子都写诗。不一会,山东老乡电话响了。山东老乡说有朋友来找他,竟直走了。没过多久,山东老乡便把朋友也领到老于家来了。
    待吃饭时间,又有一男一女拎着菜上老于家来了,看得出他们都很随便,象到了自己家一样,忙着做菜。
    老于对我说,他在北京主要靠打工,但不坐班。在北京聚集写作人群的西山和上苑他都有朋友。老于的爱人在城里打工,一般是隔天回来,今天看样子是回不来了。
    时间不早,向老于告辞。我到他卧室去找在那里玩电脑的儿子南谷夏野。推开房门让我感到目炫的一大壁书就正对房门。
在宋庄,还有很多现在不写诗,但过去对诗很着迷的人。红太阳饺子馆的老赵可能就算其中的一个。
      2006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在大兴庄的村头碰到片山。片山说他家有朋友,邀我也一起到他家去玩。在他家,他向我介绍了吉林人老赵。
    我们便在片山家聊天,聊了很大一阵后,片山提议到我家去看看冬宁的画。
    到我家看过冬宁的画后,老赵聊起了他幽默的诗歌历史。
    老赵过去是教画画的老师,闲时也写写诗。但诗写出来后,却找不到读者,因为周围的同事朋友都不感兴趣。老赵说他当时特别渴望有人能读他的诗。有天他写了几首自己认为非常不错的诗,找到一位同事,说要读给他听。那位同事立即表示拒绝。老赵说:“你听我念诗,我请你吃饭。”那位同事说:“行,但就二首。”
    第二天,这位同事就将这事当成新闻和笑柄向其他人摆了。
    后来在单位里,大家听说某个餐馆开张了,有好吃的。商量着打平伙的时候,就有人提议说:“要吃馆子,找赵光头请客不就行了。”
    于是,大家便齐涮涮地跑去找到老赵,然后对他说:“今天我们都来听你读诗。但就听二首。多的你先留着,我们以后再听。”
南山匹夫作于2007,6,2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楚天之云 2011-12-30 13:07
he生活还是有意思的  诗意永远在生活里 无论是悲伤  心酸  还是  喜悦
回复 楝树林 2015-2-16 23:51
丰富多彩的艺术家生活......赞叹不已

facelist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23:4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