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雕刻父亲----简评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土层    时间: 2013-3-21 11:50
标题: 雕刻父亲----简评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

雕刻父亲----简评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

黄土层


唐诗《父亲有好多种病》是以丰沛的情感打动了人的。读这首诗一下子唤起了我们心目中普遍的“父亲”形象。令我们以半亢奋状态奔向现代化(特指城市化和城镇化)的眼睛和脚步,不得不慢下来,向广袤而荒凉的乡村社会回望。父亲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他”,他如山如海,如寒冬如烈日,又如浩浩流水,如和煦春风,很自然的这么一个“父亲”,突然要成为一个书写对象,不免有些惶恐和措手不及。而每每到了需要各自写出一个心中父亲的时候,父亲住在穷乡僻壤,一般不再年轻,不再拥有无所不能的健康,不再拥有声如洪钟大吕的雄狮之吼,而是疾病缠身了,因长期的咳嗽而嘶哑了。也就是说父亲贡献了几乎大半生的心血和心力为家为儿女,他才可能被儿女“关注”,被一种称作反哺的生物本能所悸动而热泪盈眶。所以,唐诗的父亲诗歌,抓住了一个认识父亲的关键性渠道和征候:父亲的病。

以病为入口,语言之刀带着复杂的心情,一刀一刀开始镂刻——心目的父亲了。如果说父亲是一个喻体,这个不排除,但首先我们把父亲当作父亲看,这是一个立足点。然后,再说喻体的事。

《父亲有好多种病》22行,原诗没分节。但脉络是清楚的。从关注到父亲的病开始,一路牵出自己的疼痛,因为疼痛而发问,甚至质问,进而到自我的反思,大的人文视域里的反思。几乎没有出路,只有哀伤和叹息。但诗成之后,这哀叹是一个震源,给读者传来了一阵又一阵共同反思的地震波。

雕刻父亲,既不是美化父亲也不是漫画父亲,而是让父亲成为父亲。试想一下,我们谁能准确雕出这么一个父亲呢?唐诗心中的父亲雕像略去了画家的色彩线条和摄影家的光线视角,而是置于意念中的“感知形象”。这个父亲由苦难和病痛铸就,他总是“有病也不想治……只想苦熬着把疾病逼走”,这仅仅是因为隐忍吗?怕还有无能为力。后者正是前者的原因。父亲,农村社会,乡土中国,不都在面临着相似的命运吗?本文不打算细读文本,只是将紧要处的句子提出来,评议了事。先看两段诗歌:

父亲有好多种病:
“有红高粱发烧颜色,有水稻灌浆胀感
有屋后风中老核桃树的咳嗽”
……
“父亲,您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有笋子
出土的压抑,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

这些“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关节炎”“抑郁”“佝偻”……这也只是生理上的疾病,是一个老父亲体力日渐衰败的生物性表证。诗人说“当我/看到您发青的脸庞/我感到,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这里的“石头”一词很形象地隐喻了儿女们对父亲的疏离、遗忘甚至“冷漠”,父亲历来如山如海,高大威猛,正如太阳总是每日从东方升起,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它的温暖而不曾有片刻想到哪一天太阳不再升起怎么办。父亲的病,正是“太阳黑子”,它让沉睡在我们身体里的“石头”苏醒过来。“石头”的沉睡是坚硬的,只有“石头”的疼痛,才是柔软的。父亲的病复苏了人性习惯性闭合的那一只眼睛。
事实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糟。这个父亲不仅身体有病了,精神也在垮塌之中。这是最锥心的地方。父亲的眼神是“黯淡”的。

“当看到您眼中黯淡的灯盏,我就像您身上掉下的
一根骨头,坐卧不安。”

由“石头的疼痛”和“坐卧不安”引起的震荡,是这首诗的核心动力。因为这两点,诗人手里的雕刻刀才齑粉四溅。那个真正的父亲或者说父亲目前的真实是怎么样的,令诗人万般当心切念。
对父亲的质问与其说是理性的,不如说是非理性的。当一个“住在白云飘过窗口的城市”的儿子用“为什么不医治”这样的发问企图埋怨父亲的时候,是那样的无力。衰弱的农村生产力所造成的现实苦难随时都可以回敬一个嘴巴的。正是这样的语境下,诗人才转入了“自我反思”。才想到“用我的诗句作您的药引”,才想到——

“父亲,红高粱说要治好您的发烧,老核桃树说
要治好您的咳嗽,水稻扬花的芬芳
会重新回到您的血管。”

这是用农村本身的方式治愈农村人的病。也就是说诗人并不以为“城市化或城镇化”能治愈农村社会的病。红高粱是健康的,老核桃树是健康的,水稻扬花是健康的。这些健康本来就是属于父亲的,曾几何时,被剥夺了。回归才是治愈的良药。

“父亲,现在,我正流着泪
为您写这首诗,我笔下的字,一粒比一粒沉
一个比一个重,像小时,您在老家弯曲的山道上
背着夕阳和柴禾,一步一步地回家……”


回家。
谁回家?
让健康回家。让亲情回家。让父亲闪亮的眼睛回家。让狮子吼的老父亲回家。让失衡的农村社会回家。让诗歌回家。
这怕是唐诗心目中最完整的“父亲”的雕塑了吧。如果每一个多病的父亲,都有一个如此体谅和善解的儿子用诗歌刻画他,用诗歌作为他的药引子,父亲一定是欣慰的。

整体看这首诗,我觉得诗人有意识省略了父亲的“伟大和伟岸”,而凸显了父亲的“佝偻和衰微”。诗人将“真实的客观剖析”看作大于“伟大的虚假赞美”。父亲,作为一个仰视了一辈子的偶像,不是用来赞美的,而是用来心疼的。他与母亲一起构成了家的主体,这正是需要我们永世跪拜的“精神屋脊”,但如今,他们病了。他们生活在对于命运无能为力的农村社会,被称作“空巢老人”,他们留守的土地并不能给予他们象征丰衣足食的粮食和医疗,他们几乎一无所有,只剩下疾病缠身了。这是父亲,农业社会,乡土中国共同的病,谁可给予有效的治疗?目前,中国现代化机器正在轰隆隆向前开进,难道现代化的进程一定要以农村社会的全面崩溃作为代价吗?诗人的药方是回归,是农村自治。但诗歌透射出的深刻隐忧,尤其触目惊心的“父亲有好多种病”,是触目惊心的。诗歌在呼唤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学理建设,也不排斥城乡多元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引进。但一切的探索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理念,否则,现代化就是一个恶魔。


附录《父亲有好多种病》

唐诗


父亲,您身上有好多种病。一想到这里
我的泪水就不知不觉地淌了出来。父亲,您身上
有红高粱发烧颜色,有水稻灌浆胀感
有屋后风中老核桃树的咳嗽……当我
看到您发青的脸庞,我感到,遍体的石头都在疼痛
父亲,您身上有松树常患不愈的关节炎,有笋子
出土的压抑,有从犁头那里得来的弓背走路的姿势
当看到您眼中黯淡的灯盏,我就像您身上掉下的
一根骨头,坐卧不安。父亲,您为什么有病也不想治
您为什么总是忧愁时抽着烟,坐在郁闷里
为了替您买药,瘦弱的弟弟,把痛苦压低10公分
变卖了家里最后那头老水牛。而我住在白云飘过
窗口的城里,偶尔写点悠闲的小诗,却常常
忽略了您一拖再拖的病,更没想到用我的诗句
作您的药引。父亲,您只想苦熬着把疾病逼走
守着昏迷中的您,母亲哭得默不作声
父亲,红高粱说要治好您的发烧,老核桃树说
要治好您的咳嗽,水稻扬花的芬芳
会重新回到您的血管。父亲,现在,我正流着泪
为您写这首诗,我笔下的字,一粒比一粒沉
一个比一个重,像小时,您在老家弯曲的山道上
背着夕阳和柴禾,一步一步地回家……

                             2002年4月初稿
                             2011年2月定稿


(字数 2708)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3-3-21 17:48
刚在你博客读过了。我想能有多重解读的诗歌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非常欣赏黄兄的评。。学习了。。
作者: 黄土层    时间: 2013-3-21 17:58
宫白云 发表于 2013-3-21 17:48
刚在你博客读过了。我想能有多重解读的诗歌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非常欣赏黄兄的评。。学习了。。

真的“非常”乎?觉得还是不如白云评之坚劲和有锋刃。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3-3-21 18:02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3-21 17:58
真的“非常”乎?觉得还是不如白云评之坚劲和有锋刃。

视角不同,评论的效果也不一样。。从黄兄的视角来看,我个人感觉“非常”精彩。。向黄兄学习。。
作者: 妙手丹青    时间: 2013-3-21 18:39
一切的探索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理念,否则,现代化就是一个恶魔。{:soso_e179:}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3-21 21:13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3-3-21 21:18 编辑

整体看这首诗,我觉得诗人有意识省略了父亲的“伟大和伟岸”,而凸显了父亲的“佝偻和衰微”。诗人将“真实的客观剖析”看作大于“伟大的虚假赞美”。父亲,作为一个仰视了一辈子的偶像,不是用来赞美的,而是用来心疼的。

——有特点的黄式解读,我的印象中似乎黄兄自从进网后,经典阅读中一篇也没拉下,赏读精彩!
作者: 黄土层    时间: 2013-3-21 23:05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3-21 21:13
整体看这首诗,我觉得诗人有意识省略了父亲的“伟大和伟岸”,而凸显了父亲的“佝偻和衰微”。诗人将“真实 ...

谢风兄来读。是啊,本来评得有些倦了,可是这一棒张教授刚接手,总得支持一把啦!
作者: 黄土层    时间: 2013-3-21 23:06
妙手丹青 发表于 2013-3-21 18:39
一切的探索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理念,否则,现代化就是一个恶魔。

谢妙手来读。多批评!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3-22 08:57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3-21 23:05
谢风兄来读。是啊,本来评得有些倦了,可是这一棒张教授刚接手,总得支持一把啦!

黄兄您可不能倦,论坛有您、白云、野鹤等几位思维明锐、活跃且视写作为生命之人,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是流派网之幸,它点缀的不只是几点星火,而是火炬的燃烧,尤如梁小斌那首诗《火炬人》擎天一柱。就像一棵千年老树,诗歌是叶及枝桠,理论是树干、是根。好的诗作需要伯乐来发现,并确认其价值。
作者: 妙手丹青    时间: 2013-3-22 09:49
新诗在促进中国新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是新诗帮中国新文学从“西式”中破茧而出,那闪动的双翼,恰是中国文学的希望。
作者: 朱荣兴    时间: 2013-3-22 12:51
如果说父亲是一个喻体,这个不排除,但首先我们把父亲当作父亲看,这是一个立足点。然后,再说喻体的事。
对啊{:soso_e181:}
作者: 朱荣兴    时间: 2013-3-22 12:52
很能说很会写
作者: 黄土层    时间: 2013-3-23 08:55
朱荣兴 发表于 2013-3-22 12:51
如果说父亲是一个喻体,这个不排除,但首先我们把父亲当作父亲看,这是一个立足点。然后,再说喻体的事。
...

问好朱兄。多批评。
作者: 黄土层    时间: 2013-3-23 09:06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3-22 08:57
黄兄您可不能倦,论坛有您、白云、野鹤等几位思维明锐、活跃且视写作为生命之人,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是 ...

流派网有风兄当编辑,其热忱和热爱,其坚守和护卫,其建设和烛照,都令人折服!
我说倦,只是对自己的文风,叙述角度,评论点,理路拓进,诗学求索,美学思想等方面需要廓清和再斟酌。否则,简单重复式的述评套路是没有意义的。一直在警惕伪诗和伪评,给人间带来的悄不声的祸害。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3-3-23 10:24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3-3-23 14:50 编辑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3-23 09:06
流派网有风兄当编辑,其热忱和热爱,其坚守和护卫,其建设和烛照,都令人折服!
我说倦,只是对自己的文 ...


黄兄一席话一扫我这些天的迷茫,自从读了徐敬亚教授的那首诗并写了点感受后,陷入了思考时间段,面对若有奇思的沈天鸿的《海的解释》、李亚伟《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在草稿上写了一大堆,但总感觉认识太肤浅,没有将诗中背后的喻义完全挖掘出来,宁缺勿难自己就空了2期。
——当读到赵思运的这段话:“批评家与诗人的生命都在时间的同一个年轮上延展。批评家拒绝一切外在诱惑,他追寻的唯一诱惑是破译那些以诗性技艺编织的生命密码”。此刻,眼前刹那间有了一种明晰的感觉,破译——生命密码。真乃经典妙语,灵感之悟。
——近来在博客里与谢非(智灵性)、鹰之(杂家)、李清霞(文学评论)、温经天、青岚格格、玉上烟、宫白云有少许交流,感受最深的就如黄兄上面的提领式结语:他们对诗艺“热忱和热爱,坚守和护卫”的执着。
——黄兄这句说得好:简单重复式的述评套路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 朱荣兴    时间: 2013-3-23 11:09
述评要么于一点深钻,有发见,
...............
作者: 绝不收兵    时间: 2013-3-26 06:46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3-21 17:58
真的“非常”乎?觉得还是不如白云评之坚劲和有锋刃。

评的好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3-3-27 04:22
以病为入口,语言之刀带着复杂的心情,一刀一刀开始镂刻——心目的父亲了。
雕刻父亲,既不是美化父亲也不是漫画父亲,而是让父亲成为父亲。
由“石头的疼痛”和“坐卧不安”引起的震荡,是这首诗的核心动力。
——紧扣文本逻辑哈

作者: 筷子    时间: 2013-3-29 10:19
欣赏。问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