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爱诗者说——《诗刊》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纳言”评刊会 [打印本页]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3-3-29 20:45
标题: 爱诗者说——《诗刊》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纳言”评刊会
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3-3-29 20:48 编辑

爱诗者说

——《诗刊》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纳言”评刊会



2013年3月27日,由《诗刊》、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袂举办的“纳言”评刊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孙晓娅主持,《诗刊》副主编商震、冯秋子,著名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王光明,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日本学者岛由子等人到会。

参加这次“纳言”并为《诗刊》献计献策的,大多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教师、在读硕士、博士,以及几位从这里走出去的青年教师和学者。当代诗歌和《诗刊》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领域,所以“纳言”一开始,现场气氛便十分的热烈和踊跃。

吴思敬回忆了自己30多年前在《诗刊》工作的经历,以及这些年来他和《诗刊》一路同行的血肉联系。作为一个经常阅《诗刊》并且经常在《诗刊》上发表文章的诗评家,他对《诗刊》近年来的革新和转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他希望大家敞开胸怀畅所欲言,既要给《诗刊》挑毛病,对好栏目、好作品也要力挺。

王光明表示,当下的新诗丰富多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观念和创作态度,这造成了中国诗歌见解的混乱和莫衷一是,基于此,他呼吁那种能够得到更广泛认同的诗歌美学和艺术原则。而《诗刊》,应该当仁不让地对未来的中国诗歌负起责任,要在不断的讨论和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诗歌理想、诗歌观念,通过作品和理论双管齐下地为中国理想诗歌谋求更加广泛的共识。

林喜杰作为一名教育杂志的编辑,对《诗刊》提出了许多全面而专业的意见。他说,《诗刊》是中国诗歌的卓越品牌,要办好《诗刊》,要有商品经济的眼光,要树立专业的品牌战略意识,不断提升品牌经营的理念。他希望《诗刊》的定位再明晰一些,加强刊物的特色和针对性,而不是绞尽脑汁试图去满足所有的作者和读者。

霍俊明说,80年代的《诗刊》对先锋诗歌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时候诗歌批评的篇幅动不动就会占到一期刊物的一半,很多有影响力的诗评,都是《诗刊》推出来的。这一优良传统,《诗刊》应该发扬光大,以理论的争鸣来启发诗歌创作的方向。在他看来,办刊应该有诗歌史的视野,不仅推出好诗,还要推出那些可能不一定那么完美,但却能反映时代特点的“重要”的诗歌。霍俊明很喜欢《诗刊》今年办起来的“发现·锐评”栏目。对新锐诗人的作品进行症候性的解读和剖析,严谨负责地指出缺点和问题,对那种好好先生式的表扬文章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同时也有利于新锐诗人发现和正视自身的不足。

在北京语言大学青年教师连敏的阅读经验中,很多刊物的编辑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和读者沟通。而现在的《诗刊》,编辑对作品的态度、对读者的引导,做得似乎都不是太够。翻开一本《诗刊》,常常感觉满满当当,抓不住重点,好东西都淹没其中了。在她看来,一篇微博140个字,非常适合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诗刊》应该用好这个草根平台,可以让编辑在上面定期推荐一两首短诗甚至一两个精辟的句子,让一本刊物中最闪亮的部分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

作为《诗刊》资深读者、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诗刊》特约编辑,宋晓杰可以说是集读者、作者、编者于一身,她对《诗刊》的感受和想法也非常的全面而细致。她说,上半月刊有专业画家的画作,下半月刊是不是也应该图文并茂,请几个诗人来配一些插图?以前看到诗人之间的通信,或探索诗艺,或叙说旧情,颇觉灵动而有韵致,《诗刊》上是不是可以开一个这样的栏目?过去年代那些名重一时的诗人,现在正在忙些什么?这想必是很多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诗刊》可以开一个“点将台”,让读者来“召唤”他们心中的重要诗人,多层次地呈现这些诗人目前的生活状态、写作状态。

关于《诗刊》的“主旋律”问题,北方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冯雷表达了一点自己的“微词”。冯雷对《诗刊》作为主流官刊所难免的一些“掣肘”表示充分的理解,但他觉得即便主旋律,即便以诗去面接民族国家、书写宏大历史,也完全可以发挥诗的优势,更加人性化、生活化,而不应过于僵化死板。他说,“诗学广场”是最能体现《诗刊》知识导向和学术品质的栏目,但其所发的文章却参差不齐,有的文章在知识水准和见地上都有待商榷。他还希望诗人的创作谈能够谈出一些质量来,不要为了版面需要生拉硬拽地配上去就算完事。

首师大师生的发言,让《诗刊》的众位同仁心有戚戚。会议末尾,《诗刊》副主编商震和冯秋子对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集中的回应。

商震感谢大家如此认真地阅读《诗刊》、为《诗刊》出谋划策,读者的称赞、批评和期许,是《诗刊》前进的最大动力。关于大家比较关注的“主旋律”问题,他说,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要有诗为证,这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作协主管的刊物,《诗刊》也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只要有类似于地震、奥运会之类的大事发生,《诗刊》必然会有所反映,而且尽量会找有说服力的、在创作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来做这个事情。关于大家提得比较多的网络问题,商震表示,《诗刊》还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诗刊》的博客、微博和新近开通的微信平台,目前部分地承担起了网站的职能,打开了一个和网络诗歌写作者进行联络的通道。“诗学广场”是2012年以来《诗刊》倾注了巨大心力的一个栏目,谢冕、陈超、耿占春的几篇有分量的文章,在诗坛上激起了不小的反响。不过好文章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可能每期都如此黄钟大吕。

冯秋子对这次“纳言”活动所体现出来的首师大师生的高水准表示了赞赏。他们的个性、胸怀、积累和精心的准备,他们的批评力、鉴赏力、表达力,显示出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对中国诗歌极具建设意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针对大家从不同角度谈到的中国诗歌理想的问题,她说,当代诗歌的众多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诗学理想、诗学理论,《诗刊》努力进行了传承和衔接,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也有断裂和残缺。而大家今天的发言,给了她继续下去的信心。内部评刊会是每期《诗刊》出来后全体同仁的必修课,今天这样“走出来”,让大家获得了更丰富的角度、更开阔的视界。他希望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师生,今后多多关注《诗刊》,协助《诗刊》进行中国诗歌品质的维护和再建设。

多年来,《诗刊》一直在为中国诗歌辛勤耕耘并且硕果累累,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则在中国诗歌理论与评论领域颇多建树,向诗坛输送了一大批新锐的诗评家。从学术的角度来审视当下中国诗歌创作,以理论、评论的视野来观照一本老牌诗歌刊物,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包括去年在鲁迅文学院和河北霸州举行的两次“纳言”在内,这已经是《诗刊》2012年以来举办的第三次评刊活动。商震表示,和前两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真知灼见一样,本次“纳言”的成果也将逐步体现在未来的《诗刊》上。《诗刊》是全天下爱诗者的《诗刊》,如果全天下爱诗者都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自己的思考和心力,《诗刊》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值得期待。

(, 下载次数: 0) (, 下载次数: 0)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3-3-29 21:02
期待诗刊深入民间{:soso_e181:}
作者: 严家威    时间: 2013-3-29 21:16
《诗刊》的博客、微博和新近开通的微信平台,目前部分地承担起了网站的职能,打开了一个和网络诗歌写作者进行联络的通道。
作者: 梁树春    时间: 2013-3-29 21:57
希望诗刊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作者: 卢俊    时间: 2013-3-29 22:08
《诗刊》又一新举措。赞!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3-29 22:28
我做纸刊编辑多年,过去也认识不少纸刊编辑,发现他们的通病就是交换发稿,我对此非常不屑。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3-3-29 23:16
不杜绝关系稿是没有出路的;不换主编或主编不换头脑也是难有大的起色的。网络时代,诗在民间哦
作者: 乐冰    时间: 2013-3-29 23:40
本次“纳言”的成果也将逐步体现在未来的《诗刊》上。《诗刊》是全天下爱诗者的《诗刊》,如果全天下爱诗者都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自己的思考和心力,《诗刊》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值得期待。
————我说的不错吧。《诗刊》值得期待。
作者: 郑智得    时间: 2013-3-30 01:19
招小波 发表于 2013-3-29 22:28
我做纸刊编辑多年,过去也认识不少纸刊编辑,发现他们的通病就是交换发稿,我对此非常不屑。

同意招老师的观点!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3-3-30 06:58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3-3-29 23:16
不杜绝关系稿是没有出路的;不换主编或主编不换头脑也是难有大的起色的。网络时代,诗在民间哦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3-3-30 06:59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3-3-29 23:16
不杜绝关系稿是没有出路的;不换主编或主编不换头脑也是难有大的起色的。网络时代,诗在民间哦

何不潇洒一笑任我行?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3-30 08:50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3-3-29 23:16
不杜绝关系稿是没有出路的;不换主编或主编不换头脑也是难有大的起色的。网络时代,诗在民间哦

这就是为什么“名刊”充斥劣诗的原因!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3-30 08:52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3-3-29 23:16
不杜绝关系稿是没有出路的;不换主编或主编不换头脑也是难有大的起色的。网络时代,诗在民间哦

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有多少办刊为公?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3-3-30 09:00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3-3-29 23:16
不杜绝关系稿是没有出路的;不换主编或主编不换头脑也是难有大的起色的。网络时代,诗在民间哦

网络时代,诗在民间——我反而看好《诗歌周刊》,而不看好小圈子的“名牌诗刊”!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3-3-30 11:34
招小波 发表于 2013-3-30 09:00
网络时代,诗在民间——我反而看好《诗歌周刊》,而不看好小圈子的“名牌诗刊”!

同感!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3-3-30 11:36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3-3-30 06:59
何不潇洒一笑任我行?

唉!它民族的云云,或许休克疗法可试?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3-3-30 11:39
招小波 发表于 2013-3-30 08:52
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有多少办刊为公?

机体病入膏肓了,公字可以从词典中抹去了!
作者: 西泠弋人    时间: 2013-3-30 11:41
招小波 发表于 2013-3-30 08:50
这就是为什么“名刊”充斥劣诗的原因!

深层次就是体制痼疾,沉疴哟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3-3-30 12:23
期待《诗刊》!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3-3-31 10:36
西泠弋人 发表于 2013-3-30 11:36
唉!它民族的云云,或许休克疗法可试?

入世而不随俗。管它呢,自己的诗自己做主。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3-3-31 11:29
《诗刊》太高大了,我们望不到它的头!
作者: 望秦    时间: 2013-3-31 16:52
好举措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