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 作者/白鸦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锡锋 时间: 2013-11-20 22:44 标题: 《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 作者/白鸦 本帖最后由 民生 于 2013-11-20 23:25 编辑 ! d' ]" r: `5 r9 B$ F & k# O6 h% q! \# O2 a" f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 4 |2 a) o4 B6 \% m A6 [ , }0 h3 n4 a+ A0 T' f . c6 W; T/ S" K" Z& B——中国网络诗歌学会2013年会讲座提要- L6 i) I! s/ q3 p- l9 U' ~
" o) p+ G% {1 q8 A3 y/ e/ P
) ?8 w7 C7 m v z) c: C# l
7 a9 U* z+ K5 Y/ E% k% u, F
白鸦 ( ~+ P7 N- j. Q8 r2 _5 G4 L* \6 M& }# e! v
# V. j* `% u: {
大家好!今天我们交流一下诗的陌生化问题。这个问题,写诗的人多少都了解一点,也应该了解,但多数人对陌生化的理解比较狭隘。今天的交流,期望能帮大家打开思维,从更广的层面认识诗的陌生化。. {7 c* ^. V' D6 r: O' f; N
! J2 @9 w* ?' X0 N7 @" H0 n
, W0 `5 m: j1 A) _- D
陌生化,本质上是个什么问题? u/ i6 @- I0 u' O9 S; ^! ]0 ^# S ; q, i, ]6 x, u6 F0 N+ V5 b! }8 C: Z6 L8 _. {
先想个问题:一首诗,我们凭什么说它是诗?因为分行吗?如果把数学课本分成行,你为什么不说它是诗?/ S+ y/ w! G& ]
再把问题放大一点:文学,凭什么是文学?我把莫言的《丰乳肥臀》拿来,你会说这是小说,如果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拿来,你为什么不说它是小说? , K% ~2 o& b9 G 这其中奥秘,可用一句话概括: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是因为它有“文学性”。文学,是凭“文学性”成为文学的。 $ i/ l% R3 ?4 x) [& [+ R! q2 C “文学性”是什么东西?陌生化理论大师雅各布森说:“文学学科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这个“文学性”,就是使《丰乳肥臀》成为小说的东西,就是让诗成为诗的东西。 1 l# d( X2 A$ g* } 当我问“一首诗凭什么是诗”,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它有诗意嘛!没错,但这么说很笼统。诗意又是怎么来的呢?也许你会说:因为陌生化嘛!也没错,因为在诗中,日常的语言变成了陌生的语言,所以产生了诗意,所以才叫诗。7 T" P% X6 ^( e. N
我讲这些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陌生化问题是怎么来的,它本质上就是关于“文学性”的问题。! D' a; L7 X7 e& M
“词语从日常到陌生,所以产生了诗意”,这个说法看起来天衣无缝,其实没这么简单。 . L8 g4 ^! x/ N- p % `1 H; j# j! I; W% d G& V' L6 g8 U# _4 [% L+ F
主要的陌生化理论,有哪些? 0 ^/ K3 B0 `: v : O3 C7 H @$ r0 n K 1 w+ G+ M! `& ]& T 源头上讲,亚里斯多德说的“惊奇”,大约就是西方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中国古代诗学说赋比兴,这个“比”即是中国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当然,从整体上也可以说“赋比兴”都是中国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 c' n1 P( Z2 n6 q. ^; \- g8 E
广义上讲,一切关于艺术形式的讨论,都与陌生化理论相关。具体到诗的陌生化,古今中外的论述很丰富,大家可从以下几方面去阅读了解:7 i1 x% m) S" R9 C' H( p
一是西方的,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黑格尔等人的论述;* ?( q) J- D3 E. L' Q! T
二是中国古代诗论; 7 J; _8 H0 V; \4 b$ v 三是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艾亨鲍姆等人的论述,这个最系统;+ A, M7 o& v6 C! |( j
四是布莱希特等人关于戏剧陌生化的论述,从诗的叙述角度看,这个更重要;, s* L$ {1 Q" B9 {' i
五是古今中外大诗人创作心得,这个很散乱但最具启发性,如普希金、弗罗斯特、布罗茨基等; W+ O. r. G; v" j8 D; W 六是其他理论家的论述,比如过去的别林斯基,现在的詹姆逊等。 * g% B9 ?/ L2 j& x; H 上述各类陌生化理论,限于时间不展开介绍,我指一条路,诸位有兴趣自己去找书看。今天,我只选两个例子,结合诗歌文本分析一下。这两个陌生化理论的例子很精彩,“技术性”很强,也很好玩,但不太好懂。 # {. A! f* s( `" t5 n, W, h9 v2 X3 L+ ]* h, @
7 Y: _5 ] c9 B# M; z
举个例子:雅各布森的“公式”: D* {2 Z, A6 b, z: B4 z
* J8 `; x, ]6 E, e, s( }) c/ L
% i% o/ {! w' Z b7 R6 G# c y
罗曼·雅各布森是陌生化理论大师,他把语言交流功能分为六种,其中之一是“诗歌功能”,即主要以话语为目的交流。他的陌生化理论要点,就是一句话:诗歌功能就是把对应原则从选择轴反射到组合轴。& @1 E0 W5 u' ~7 @* R- A: I
这句话,是雅各布森关于陌生化的著名“定义”,想必在座的很多人也知道,但此话听起来很玄乎,现在,我把它归纳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公式”,大家有兴趣慢慢去琢磨:% w$ G: {: n# v, W
* ]2 M& u# @2 ]+ m9 F
选择轴(也叫纵聚合,体现语言活动中的联想关系)——进行语言选择(好比找对象,作用是替代)——具有共时性特征——隐喻(信息垂直运动,垂直联想)——等值(意象之间的相似与类比), y! y. s; S; h7 B' q2 z, P
5 q9 a- T5 t f7 y q W& G 组合轴(也叫横组合,体现语言活动中的句段关系)——进行语言组合(好比过日子,作用是补足)——具有历时性特征——转喻(信息水平运动,水平组合)——反射(相邻事物的替代与相继)6 Z7 X K, C. q; L, Q" c! W+ f
$ J) y- }8 E e' {: w7 i 这个“公式”是啥意思呢?我随便拿一首诗来解释一下。大家看手上的资料:《三片落叶》,这是诗人田晓隐最近写的一首诗,我在他博客看到后随手拿来的。为什么说随手拿来呢?因为,几乎一切现代诗拿来都能用雅各布森这一套公式来解释。不信你们任意拿一首诗来,我立刻就可以解释给你听。 ) A, R+ X* K% @$ ?3 t ' E3 y$ N" R% E0 c' L! c# j" Z7 E. d 《三片落叶》1 S9 ?# [! V9 A* o4 _6 `
, G# L6 J6 c. u( f6 g$ w) t 一片树叶落地,就有一扇门缓缓关上 ( U, `, W3 b: s0 c$ N# D1 k# v 灯火和药罐子在其中沉睡# \( S7 U; N. h4 S+ e4 J7 l
夜薄凉,久病不愈的人开始怀念床- B7 u M2 n# R7 T2 L
无棉花,无枕头,床板内部有路延伸; q- R, S' R9 {* [
月光三千里。被赶路的脚夫一截一截地吃掉 - Y5 b+ B c* u- x 前方是何方?去路是不是归路 9 J/ s$ I. K7 Y! k/ { M8 [ 再有一片树叶落地 1 [$ V& O9 I, ~ 落叶里面浮现一张脸,带着歉意 $ |$ _( e, J: s5 ^* K4 u 这张弧形的脸,囊括一个深邃的秋天, W% Z9 @5 C0 f# r4 [
睡不醒的是老虎。我走在路上4 v, B/ c: |3 G ?# O- P
是睡醒了的绵羊,和天空软绵绵的云朵4 ^1 w* b: ^% \
最后一片树叶落地 ! C5 w5 f# G" g6 X: \7 f 群山之外。雁阵搅得天空疼痛不止 * O2 {4 u, ]" D. S; e5 b; C 落单的那只孤雁,是一柄失去灵气的兵刃; k7 E O: ?% V) ^3 ~% a& K
身后的炊烟被冻僵。火苗乱扭- b% |$ k9 m U( h3 p2 l
很多的门无风自开8 x' ^8 L k4 W& y* U- L+ L
屠夫和猎人正在忙碌,隔夜就来的冬天 & ^, m4 K! {# V+ R2 t8 J 是他们怀揣的一副中药,或者火种6 s1 b( D4 W2 k* ?2 v$ I+ d8 l
我得在月光下继续赶路 1 h4 Y3 E \* h 把背囊里的木钉全部用掉 , N7 ?( B, K' F( D1 Y 要在石匠把碑雕好之前,钉好所有散架的棺材# v# n5 ~! C7 y1 V* j/ Q" h9 Y+ w( D
最后的一片落叶,是一块冻僵了的骨头 4 Z2 P0 d! B' ] f 和先前的落叶一起凝固2 K, M% n( y! F! F: \; K. {
晶莹的骨骼让去往墓地的人原形毕露% t$ h% O. t. f# j: |3 @
+ W2 m) F2 z9 j L% |( r 大家注意看,诗中的第一片“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词语,或意象)是怎么弄到一起的呢? & s+ r/ V- H. @3 w" i# b4 C 这是因为:诗人在选择轴上通过隐喻把两个句子等值了。 ; t) K! ~! O2 q. v7 x6 h$ k 首先,诗人通过垂直联想,选择句子(词语,或意象)来替代“树叶落地”,至于选择什么意象,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选择,无非就是意象间的相似与类比等等,这是诗人的个人才华问题,我们不管他。但要知道:当诗人选择了“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个句子之后,他就必须使“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两个句子等值,否则让人读着莫名其妙。那如何等值呢?就是隐喻。 : G0 N; u. b9 i8 B+ l( h 然后,诗人把“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这个选择反射到组合轴上。大家看2-5句:“灯火和药罐子在其中沉睡/夜薄凉,久病不愈的人开始怀念床/无棉花,无枕头,床板内部有路延伸/月光三千里。被赶路的脚夫一截一截地吃掉”。这几句,就是诗人的组合方式。至于诗人怎么组合,那也是他的个人才华问题,我们不管他,无非就是相邻事物的替代与相继等等。但要知道:这个组合,是对“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的相继、延伸或补足。补足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转喻。6 ~) V* U. P. B9 g+ _
也就是说,“树叶落地”和“一扇门缓缓关上”,如果没有选择轴上的隐喻等值,就没有后面那一段在组合轴上的转喻补足。0 t8 M" M4 t7 w% y; `) j
同样的道理:诗中的第二片“树叶落地”与“一张脸”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其实就是在选择轴上通过隐喻把“树叶落地”与“一张脸”进行了等值。然后,把这个选择反射到组合轴上,即“这张弧形的脸,囊括一个深邃的秋天/睡不醒的是老虎。我走在路上/是睡醒了的绵羊,和天空软绵绵的云朵”,这几句就是诗人的组合,即通过转喻进行的相继、延伸或补足。 - d0 g' k2 V' A; b) K3 Q7 [ 同样的道理:诗中的第三片“树叶落地”与“雁阵搅得天空疼痛不止”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也是因为在选择轴上通过隐喻进行了等值。然后把这个选择反射到组合轴上,后面那几句,即是诗人的组合方式,即是通过转喻进行的相继、延伸或补足。 7 P {! I3 u% ~0 p, ` l" Y 由此不难看出,从语言艺术形式上分析《三片落叶》的陌生化效果,其实就是三次选择轴上的隐喻和等值,三次组合轴上的转喻和补足。雅各布森的这个陌生化“公式”,大意就是如此,他解释了陌生化(诗意)的成因。 7 |) d) c0 f" N9 H 虽然诗人多数并不懂雅各布森的这套东西,但诗人们所做的,正是这个东西。5 v; i' g' V; ?) |/ L+ Y
( ?5 I& q, ^: Z$ b p
- a' Y( p5 U% }再举个例子:布莱希特的“横断面”8 O2 c# P" @$ @& ^4 U
# \9 t7 r6 B9 y8 g" G1 g) y
% P1 Q* H3 t+ s B3 n7 v 布莱希特研究的陌生化,是戏剧陌生化。他也给陌生化下了一个“定义”: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4 _% u; {) U# m9 a+ c9 W8 r- D 这个定义,从戏剧陌生化的角度讲,叫“间离法”或“间离效果”。# s2 g R t% `! O4 v% L
一般认为,戏剧应以“共鸣”为基础,把观众卷入事件或角色,让观众随着剧情一起悲欢。但布莱希特认为这是小儿科,仅仅是触发了观众的情感而已,甚至是在消磨观众的行动意志。他认为,好的戏剧并不刻意把观众卷入事件随剧中人物的命运喜怒哀乐,而是把观众变为对象,让观众紧张地关注戏的“进行”,而不是紧张地关注戏的“结局”。1 W K) V/ t8 V* c4 h
布莱希特的戏剧陌生化理论很有系统性,拿到诗上讲,比较重要的一个意思是:戏剧化的诗歌叙述不应指向“结局”,而应指向“进行”。这是过程主义的叙述姿态。戏剧化的诗歌叙述,乍一看像讲故事,诗的陌生化效果从哪里来呢?即从“进行”中来。说的具体一点,即产生于诗对叙述事件的状况的揭示。6 ]5 U) p) L. v3 w
那么,怎么“揭示状况”呢?把布莱希特的意思运用到诗的叙述上,大约是:中断线条式的叙述情节,形成一个或多个情节的横断面,叙述在这些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戏剧陌生化的效果就产生了。 ' R) P! A; Y C “叙述在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拿诗人茧衣的一首诗来分析一下。大家看手上的资料:6 F$ `$ j# k: \4 i1 y
. D% E3 [ W, N5 }/ n( B" u
《观张旭<肚痛贴>》9 v) x" e, a, r0 {( \
( @( ~; y: g! V0 N F1 ?. i; _ 他肚痛,发热% d8 B# D+ V4 _. J
疑似风寒所致; J6 X% F3 v+ ^' F3 t7 x5 e) j
他用铜壶烧水 0 n% q3 `- t3 `$ f% b+ A. o6 t 躺下,又坐起来 * G; L! o0 J; k* L9 C# C6 L 他把水换成了酒 - D6 u) g m! X+ F' k- W 月光把一块砖照得很白7 q5 t, Y" `1 d J1 L- _' G
像纸' _# M9 T/ G& g1 ^3 H9 C/ Y
“拿笔来”6 S. W/ M: y. z9 j
他挽起袖子 I8 t% Q& X4 e K/ L& D+ P, X
突然想起肚痛的事情 4 u9 f, S- s, M' J6 F3 Y 于是扔下笔 ! O2 m7 |- y) F" E4 j/ x$ b2 P 用头发蘸着墨汁& H9 H- C. x+ \& ?! V+ [8 o
写下一个痛字 8 D# ], J+ O, C$ m- E 写罢就倒下睡了: W# o) [& q' C3 _5 a0 A
从唐朝睡到今天 0 o. w, P; P1 } n) \ 这才想起 4 {( Z' ~$ k( i& q0 | 把一截袖子 3 _; L, H( p& ?1 Z: l; B% G8 s 落在了贞观二年的枕边 " K4 l/ n6 S1 K% d 而袖子里裹的& {' u% ^/ E2 l) I2 C3 h- G: A
一方端砚 3 |6 B+ [! y, Y% y, V [% }2 H 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 8 K- ^: P; Q: z6 S1 \ 喊出了天价# Y, A' `8 G) b: d
@* z% E/ d* Z6 k 这首诗,从“他肚痛,发热/疑似风寒所致”,写到“用头发蘸着墨汁/写下一个痛字”,是前半节的叙述,是线条式的叙述。这样的叙述很常见,没什么特别,只因不同诗人的才华与想象力而有区别。诗人通过想象力,叙述了张旭写《肚痛贴》的现场与过程,其中点出了“酒”、“发书”等与张旭有关的标志性元素,体现出诗人心气与张旭狂草之气的合一。 ! ~7 i$ p) ^& u# v 但接下来,诗人在叙述的“横断面”上停住了,并把它放大。 9 a9 L0 t! V# `* Z- C: Y 诗的后半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叙述横断面:在“用头发蘸着墨汁/写下一个痛字”之后,诗人不再进行线条式的叙述推进,而是在“写罢”之后的横断面上停住,即中断叙述情节,形成一个情节横断面,在这个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戏剧陌生化效果由此而来。 ' [0 t7 a6 r/ L 这个道理,就像研究一根木头,不能把木头从头研究到尾,应该在某个或某些地方把木头劈断,看它的横断面,看它的年轮,这样看才有意思。- J$ U0 q' u0 s: F4 {. G$ l# a
有一次我去三星堆,朋友带我看一段土筑的古城墙,乍一看就像一条小河堤。那土城墙被切断了,并在切断的地方建了一座房子来保护它,从那切断的横断面上,可以看出一层一层不同时期、不同质地的土层,这样,就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城墙的古老。这个道理,和“叙述在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的道理一样。 0 C4 S- B$ v4 ?( o) H 在叙述的横断面上停留与放大,是根据诗的叙述需要来取舍的,没有定式,完全取决于诗人的才华,其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拉长、缩短或替换,只要能保障最后的叙述效果即可。 & ?! B8 e% j1 ]7 l z7 S8 P R0 I6 ? 这一类充满戏剧化叙述的诗,貌似讲故事,但与布莱希特所期望的戏剧一样,不刻意把读者卷入叙述事件,不刻意吸引读者关注叙述指向的结局,而是吸引读者关注叙述的“进行”。宏观一点说,这是强调人的动机大于强调人的本能,叙述中的人物充满未知。通过这样的叙述,诗,就为读者的客观判断力提供了较大空间。$ d& W5 u1 _5 C5 [1 S! u4 h( _1 V
再看这首茧衣的《崔九》,这里面有两个叙述的“横断面”: ) c5 t- y4 |5 r8 ^ y1 B7 }6 F2 X: J$ D9 Q0 ^ W
《崔九》 # h$ C- \2 n+ X& O1 x) b1 Z" d- D ; k0 y* x) }' G; {9 g4 V& } 归隐山林的人 - u- U% A5 ]# _# j8 B8 z. v 曾经是卞梁城里8 C, N/ a! O% X# ?! c
最喧嚣的一把扫帚" j' `6 @6 W, }- u$ v5 o- g* O8 u
在山中5 X! p/ S) m( f6 g8 K9 ]9 i0 p( I U$ f
他仍是习惯扫& ~ w2 d9 R0 A4 N P- l3 _) S+ {
扫雪,扫落叶 0 }8 G0 z$ L, Y7 m: b$ ] 大柳树下的蝉蜕: S4 I6 k$ M6 }8 A: @" H5 x
把桃花从粉红扫成了白 0 ~4 ~9 Q! s. h& ~9 y& @2 N4 g 他不喜欢白色的桃花3 b# l" O: @, U# S0 A
可他依旧是扫 5 E$ l& w/ `/ `) B( o 依旧是翻开《论语》! H( Q( t6 Z- v8 H% B% n6 l3 L
吟几句 , b# B' ]+ [4 [ 又合上 5 G: W2 L0 l' z2 s: R$ H6 b' a3 \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9 V' }* }) q' h' Y* N( j/ X* @
说这话的时节 ; s) f) B6 D2 ~ { 距离被罢黜已是四年的光景了 * r l% ]8 X# L; V% s 今天他坐在石上7 S. W8 m+ O$ o- R) Y3 i, B
看雨落在山脉里2 k8 }: q3 f1 v4 d+ I5 O5 E
他不掸去膝上的落叶1 o5 F* x, |+ P' |; r, W& y/ \; {
不惊扰衣摺里的蝴蝶 7 `) n* T4 k7 K 他已经习惯, `/ D6 ]7 j2 H* d5 I( i( E
像另一块石头, E. V# m( I+ T2 R9 ~
那样睡去3 e: h8 o3 c( R. [$ g2 S
. G. F$ {5 t- M% V8 K. x1 N7 I: \
这首诗的中间写道:“说这话的时节/距离被罢黜已是四年的光景了”。这两句,其实是一个叙述转身,以这个叙述转身为界,前面写的“在山中”的情形,即是一个叙述横断面;后面写的“今天他坐在石上”的情形,即是另一个叙述横断面。诗人正是在这两个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完成了一首关于崔九的、极富性情的叙述。 8 v, J0 l% \+ q& x4 l# T/ O G- P. @ d% H+ h( G
8 s: R. u5 a; d9 k
; o- D9 [0 f! C1 R日常与陌生,这说法靠谱吗? 1 t E" u8 q w& } B( [# |& B4 g* E3 j: L7 X1 C8 j" y% K4 W
" i8 y; r8 v# |& ^& T7 Y' d, V
以上,举了两个陌生化理论的例子,看起来“技术性”很强,让我们坚信:某种高超的叙述技术,让日常的东西在诗中变成了陌生的东西,于是乎诗意盎然了。3 ~; a, P$ b" H$ s7 C' D h5 D
果真如此吗? 4 ~8 O, V. x. y9 u# J 其实不一定!陌生化,不管你怎么去定义,按目前的诗歌理论,它归根结底是从“日常化”变过来的。既然如此,也就是说,诗人事先就知道他使用的词语意义是日常的。而事实上,你真能判断一个词语的意义是日常还是陌生吗?; f! u* G6 r: P0 u
举个例子。从空间上看,一个词语的意义如果在A处是日常的,在B处可能是陌生的。比如“得瑟”这个词,在东北是日常的,在四川就是陌生的。“龟儿子”这个词在四川是日常的,在东北是陌生的。照此逻辑,同样一首诗,可能四川人读了是诗,东北人读了不是诗,岂不荒谬?7 _, e: k; ?$ M- `
从时间上看,一个词语的意义如果在A时是日常的,在B时可能是陌生的。比如“同志”或“小姐”,一时日常,一时陌生。 8 ]- ~+ L7 L g- Y! `1 S 所以,我们通常理解的陌生化,不一定靠谱。 / \! r9 ^% W, v! g9 k6 I) M- K6 {. \: }. ~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