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现代禅诗探索》丛刊(总第二期) [打印本页]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31
标题: 《现代禅诗探索》丛刊(总第二期)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12-5-5 11:36 编辑



《现代禅诗探索》丛刊
(总第二期)


主办:现代禅诗研究会
创刊:南北
主编:南北
执行主编:何兮
本期编委:张黎 碧青 古石 樵野


目录

前言
现代禅诗流派简介

作品部分

◆月下指月
南北作品
《内心的山水》
《偶遇》  
《石瓶》
《下鸡邑》
《行禅》  
《红尘一滴水》
《图前》
《在路上》
《花语》
《海在那里》
《布道者》
《日出之前》
《小的希望》
《在加利福尼亚山里,我听到加里-斯耐德的一声咳嗽》
《山的那边》
《归期》
《禅之声》
《海源寺》
《偈语》
《日出之前》
《在威海郊外的一片小松林中小坐 》

碧青作品
《风流动》
《花朵们居住的山坡》
《水中的竹筏子 》
《前世的家乡》
《被风自由自在地吹着》
《世上的时间和我居住在一个小屋里》
《不再问彼岸在哪里》
《云天含着雨水》
《有一种风景》
《风》
《那一天的雨滴没去淋湿大地》
《雨色的藤蔓爬上小窗》
《家园的小溪》

张黎作品
《在水边静坐》
《躺在原野》
《露珠》
《窗内,窗外》
《我曾经在那里》
《这么好的雨》

古石作品
《月亮从山背面慢慢升上了天空》
《石墩上的鸟》
《站台》
《夜听清溪河》
《擦肩而过》
《高度》
《他沿着清溪河岸走下去》
《一只蚂蚁爬上高高的枝头》
《空旷》

何兮作品
《焚香小集》
《海岸线》
《樱时》
《檀香》
《午后》
《云》
《滴水观音》
《河流》
《遥远的自己》

樵野作品
《我只需要均匀地呼吸》
《山寺见闻》
《空山游》
《林中鸟》
《秋山行》
《月落山径》
《登魁山寺》
《夜听雨》
《半山寺院》
刘向阳作品
《祁眉三部曲》

昌政作品
《唐朝的酒盅 》
《歌者或哑巴》
《架子下》
《光芒》
苦李子作品
《站在风里》
《秋天的安康 》  
《奔跑》
《无语》  
《旧城》
还叫悟空的作品
《在川西北的高山草甸上》
《蝉》
《卦象》   
雪蛟作品
《草地》
《独处》
《赏花》


◆柳绿花红

朱枫作品
《和我这样来画冬天》  
《渡》
《拾铧记》
《灰烬之歌》
大畜作品
《雪》
星儿叶子作品
《山间》  
《这个季节只想住在山中》
《在水边》

石洞里的风作品
《因果》   
《我与沱江》
《听雪》
《湖畔》
《洁白的花朵》

也牛作品
《山风》
《雾》
《镰》
《山》  
《山居》
  
图书拥百城作品
《对面的熟人已经走了 》  
《狂吠的小狗 》
  
影沉寒水作品
《偷出桃花的灯盏》  
《诗路听雨》   
桃都别园作品
《樱桃红了》  
《油菜地》
   
情癫大僧作品
《十月十日傍晚在东天目山红枫亭》
悬壶作品
《圆的雾》

弦河作品
《剩下的一半》
《品茶》

月即障作品
《莲蓬小孩》
《春日绝句》
江南山民作品
《光阴》
《在湖边》

斑马作品
《台灯的灯光》  
《鱼》
慧存作品
《云水禅心》

冰河入梦作品
《再写圆通寺》  
《梦湖之莲》

稻香梦作品
《初闻蛙鸣》  
《夏夜》  
《下雨》

怯情作品
《弈》  
《镜中》
  
菁菁河边兰花草作品
《生活在山里的人们》
  
克文作品
《容颜》  
《说》
三缘作品
《天越来越黑》
  
戈多作品
《短章》


文论部分

◆老婆心切
(南北: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十五篇)
写诗三境界
改到不能改
为自己写,给别人看
现代禅诗的古今中外
写诗三件事
关于现代禅诗的九个断片
空灵之境
修正与捍卫
独自出新声
花看半开
现代禅诗的发展与因缘
诗歌史上的那些独行者
我们的精神与底限
现代禅诗与中国功夫
无话可说,只是呈现

◆明月藏鹭
中国现代禅诗的重大美学贡献/碧青
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张黎
现代禅诗的呈现性特色/星儿叶子
现代禅诗流派的兴起/王贤芝
现代禅诗的悟与美/王贤芝

◆一期一会
碧青:爱之美——试论张黎的现代禅诗
张黎:雍容深邃的禅理大化之境——解析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
张黎:静谧澄旷的触目菩提之美—————解析古石现代禅诗的审美境界
张黎:用爱将此岸与彼岸合而为一——碧青现代禅诗解析
张黎:神采飞扬的汉语“组俳”——解析何兮现代禅诗的形式
一玄:不遇也是缘——品读南北先生的几首现代禅诗

◆众声喧哗
巴山丘庄: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节选)
翻译部分
碧青作品
昌政作品
樵野作品
南北作品
张黎作品
古石作品
何兮作品
还叫悟空作品
大畜作品
若与作品
情巅大僧作品

重要信息
★古石、张黎、何兮分获2009年度“现代禅诗探索奖”三奖项
★UU网新论坛启用,乐趣网旧论坛关闭
★“现代禅诗探索”官方网站正在筹备中
★《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出版后,引评论和学界的关注
★现代禅诗研究会及丛刊编辑部,分别收到以下朋友的善款赞助
★新任版主
★大畜、星儿叶子、若与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石洞里的风、也牛二位同人,加入现代禅诗研究会

编后记
何兮:在一本书里相遇
南北:编余杂记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36
前言

现代禅诗流派简介
作者:南北
  
所有的事物,无不缘起而生,缘散而灭。因缘聚合,遂成一段尘路故事。
现代禅诗,也是因缘聚合的物事。来和去,生或死,也都沿着自己的路,顺着自己的道。

一、缘起
对于我本人来说,现代禅诗的发生,其最早的机缘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一次,几位诗友来家闲聚,饭余酒后离去,我见沙发上遗落一本薄薄的小书,名《禅语百选》。此前,我对佛禅从无接触,惟知寺院和尚,不过是烧香念经,搞鬼神迷信而已,所以对于佛教的道理事迹,既无缘接触,也就谈不上兴趣。此次机缘巧合,让我得到这样一本书,从此不但改变了我对佛家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的诗歌写作,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在这本小书里,我知道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和他的基本思想,知道了佛陀是提倡人类及万物众生平等的,是反对任何权威和奴役的,是要人们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的。
当时,我坚持诗歌写作也已经十多年,在诗歌圈子里也算有一点小名声。但,我自己却感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困境,突围无力,没有方向。而且,生活、职业、事业、前途等等也感觉一片迷茫混乱。
这本小书我反反复复的读了很多遍,如获至宝。它让我看到了一片光明。里面的思想观念,根茎花叶,正是我一直想找而没有找到的。一种思想理念在内心一旦植根生长,就自然而然的会渗透到个人生命的方方面面。从此我的诗歌写作,也就很自然的融进了佛禅的思想旨趣。比如《风起时》、《风过后》、《在水一方》等,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1996年,我经朋友引荐,到设在郑州的一家慈善基金会工作。这家基金会是一位少林僧人创办的,邀我去的目的,首先是为这位僧人整理一本名《印度之行》的佛国游记类书稿。此时,我虽然已经对佛禅思想、事迹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佛教历史和全面的经论知识,还很缺乏。所以要整理撰写一本涉及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佛教记游,而对佛教禅学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不得不先大量的阅读诸如《大唐西域记》、《古代印度史》、《现代世界佛教史》这样的书籍,并参读《大藏经》里面的经论典籍。
这样,我在半年的时间里,虽然只是整理撰写了几万字的一本书稿,却等于是进行了一场短期紧张的佛学培训。
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历练,使我此后的诗歌写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那个基金会,我还参与了筹办会刊《禅露》的工作,又因为创刊号稿源不足,我就将自己创作的禅意散文、诗歌拿去凑数。但这却成为我此后有意识进行现代禅诗探索和禅意散文写作的肇始。
1996年底,《东京文学》以“新禅诗”为题,发表了我一组现代禅意诗歌,里面包括《布谷》、《苹果》等最早写作的几首六行体,算是最早发表的现代禅诗作品。
1997年,我写出了第一篇关于现代禅诗的评论文章《现代禅诗一瞥》,先刊发在一家佛刊上,后又收入公开出版的文集中。这是我对于现代禅诗理论进行认识和探索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形成
2002年,我离开旅居七年的郑州,到了成都,做了一名“成漂”。
四川自20世纪的80年代始,一直是现代诗歌的重镇。而成都,则更被称之为“中国现代诗歌之都”。四川出了不少有影响的当代诗人,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诗歌浪潮,诗歌民刊、社团,更是层出不穷。虽然我去成都的时候,离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已经相去十多年,九十年代的沉寂已经淹没了国内的各种诗歌声音,但四川和成都,依然没有完全的沉沦。很多诗人还在坚持,很多以诗歌命名的活动,还在举行。
我在成都接触最早的诗人是席永君,他当时在成都晚报做副刊编辑。因为我们住的地方相距很近,所以就常有来往,一起喝茶聊天,谈诗论文。期间,我也常常与他谈论现代禅诗的问题,他很赞成我在这方面的探索,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
2005年,我在乐趣园网站,注册了第一个现代禅诗bbs论坛“现代禅诗探索”。但论坛上人来人往,对于现代禅诗的定义和理念,我自己也似是而非,在头脑中还没有梳理清楚。现实中,无论身边或论坛上的诗人,还是那些国内外的诗歌理论家们,也都对现代禅诗这一概念知之甚少,更不要说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定。
我知道这是一片空白,必须有人去填补,去研究探索。没有人做,那我就自己来吧。但我也很了解自己,对于纯理论的东西从来是既无大的兴趣,更无严格训练。但我开设了论坛。在论坛上,不断有诗友进行提问,使我感到了一种压力,就不得不去认真对待思考。
2006年,我开始尝试着写《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我虽然想要讨论现代禅诗的理论问题,但我不善于那些很理论很专业的表述方式,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随笔的样子。而所谓的系列,则是我只能是想到一个问题,就去论说一下,并没有一个全盘的纲领和计划。就这样,断断续续,在不断的漂泊游走中,相持数年,现在写了三十来篇,四万多字。对于现代禅诗的定义和理念,以及其它相关的问题,也都在论坛同人的讨论、启发和探索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浅白的言说。
感谢网络,能快捷的将信息传递出去,能将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角落,身在国内海外的旨趣相投者,吸引过来,一起交流、讨论和学习。
2006年,四川著名诗歌民刊《独立》,首次推出了“现代禅诗专辑”,刊发了《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8篇和“现代禅诗作品”专辑。同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大型丛刊《今日先锋》杂志,也推出了《南北现代禅诗选》。同期推出的,还有高行健的“现代禅剧”作品。

三、建设
虽然现代禅诗通过理论的探讨和建设,并在网络论坛上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诗人群体,但却良莠参杂,鱼龙混淆,来来去去,形不成一个高层次的同人团体。借鉴中外古今诗歌史上的经验,我觉得必须要有一个同人社团,以能够将优秀的旨趣相投者吸引过来,并长久的留住。于是,2007年,“现代禅诗研究会”缘至而生。当然,直到现在,这还只可以说是诗歌史上的一个网络事件。因为在现实中,我们一无挂牌,二无仪式,三无办公场所,连一次简单的聚会都没有过。这也是网络的方便,给了我们这样聚合的可能。不然,这样的事情要做起来,还真是不大可能。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实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作为发起人,我那时已经离开成都,旅居在皖南黄山脚下的太平湖畔,在那里住在一家湖边的私人旅店里。后来几年,也是每年都要长途迁徙,居无定所。
但是,无论如何,现代禅诗的探索脚步,已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虽然最初的研究会会员,有几位不久就失去了音讯踪迹,但只要这个团体的旗帜树立了起来,就会不断有人加入进来。有缘者来,无缘者去,本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现在,现代禅诗研究会有基本会员14人。探索成员不太固定,但一般比较活跃的也有几十人。至此,我相信作为一种诗歌现象,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基本要件,已经具备。
我也相信,这十多位基本会员,也还会有人因种种情况退出。但也会不断有优秀的诗人加入进来。《现代禅诗研究会简约》里有个规定:“凡半年无作品亦无原因说明者,视为自动退出。”这是因为,作为研究会基本会员,你必须保持艺术的创造力,必须要不断的有新作品。 只仅仅有过历史的辉煌,是不行的。

四、现状
1、现代禅诗研究会
目前有14名基本会员,他们分别是:南北,碧青,何兮,刘向阳,苦李子,樵野,古石,张黎,邹晓慧,还叫悟空,昌政,雪蛟,石洞里的风,也牛。
2、现代禅诗探索奖
分三个奖项:创作奖、理论奖、贡献奖。
2008年度获奖者为:创作奖:碧青;理论奖:张黎;贡献奖:何兮。
2009年度获奖者为:创作奖;古石;理论奖:张黎;贡献奖;何兮。
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这是一份【现代禅诗探索】论坛的网络月刊,由当月值班版主任执行主编。此网络选刊创刊自2009年6月,第一期执行主编樵野,此后论坛常驻版主轮流执编,至今已出刊20期。 此网络选刊是以后每年出版的《现代禅诗探索》丛刊(纸刊)的主要的稿件来源。
4、《现代禅诗探索》丛刊
本刊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刊。2009年8月着手编辑创刊号,到2010年1月底在甘肃白银完成印刷。创刊号主编:南北;副主编:张黎、碧青、古石。
创刊号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并重,但理论和评论占据了三分之二篇幅,这是该期刊物的一个特点。
5、值得欣慰和注意的是,现代禅诗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优秀的诗人和评论者出现和加入。古石是一位很优秀的诗人,对于现代禅诗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张黎是一个现代禅诗优秀的评论者,自2008年始,撰写了大量的现代禅诗评论,使现代禅诗的发展呈现蓬勃局面。碧青的诗歌自然而禅意浓厚,自2009年始,更撰写了数篇极具分量的现代禅诗研究论文。进入2010年后,更有篇幅浩大的现代禅诗美学系列研究论文,不断推出。何兮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中,年龄较小的一位成员,但对于现代禅诗艺术探索的追求,几年从无懈怠退缩,在艺术探讨上稳步前行,潜力很大。进入2010年,更是以现代禅诗翻译为己任,积极推进对外交流,成绩斐然,贡献巨大。
其他研究会会员和探索成员,也都各自做着自己的努力,并逐步形成各自的写作特色。
现代禅诗,作为一个诗歌艺术流派,作为一个探索团体,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舞台上,是值得深切期望的一群人。

(2011年,修改)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37
作品部分


◆月下指月

南北作品
南北,本名王新民,亦名王新旻,河南新郑人。诗人,作家。曾旅居开封、郑州、成都、黄山、上海、昆明等地,现居云南大理。为现代禅诗研究会发起人,《现代禅诗探索》丛刊主编。有《诗情画意总关禅》、《南北先生行思录》等九种著作出版。有文章选入小学与中学语文课本。

《内心的山水》

尽量的,进入自然  
乡村,山水,草木和鸟鸣  
以及流云的变幻  
也会让我们明了世界的真相  

但我们也许没有了古人那样的福缘  
外部的山水,离开我们越来越远  
它们被  
一个叫做城市的欲望掠夺  

但没有谁能掠夺我们内心的山水  
也许。只有心中的那只鹂鸟  
才不会飞走  
也只有盛在心中的歌声
才不会停歇  
在我们需要的每一刻  
应声而起  

《偶遇》  
   
黄昏的燕子坞  
面对而坐的究竟是谁  
我依旧只是沉默  
   
讲一点你的故事吧。为了  
这纳西人的黄昏,这茶  
我刚一开口,一座古城就消失了  

《石瓶》

一棵豌豆苗
从一只石瓶中探出头来
石瓶摆在桌案上

两只绿色的小手
却伸呀伸的
去抓取窗外的阳光

《下鸡邑》

曲里拐弯的街巷里
老牛的哞叫在一片犬吠中
被黄昏提炼,还原

也喜欢清晨。鸟的私语
在海边的柳树林中流动
而村民已经跨过村口的石桥
走向海边

他们担水,浇地
他们在朝阳下弄出一道道水光

《行禅》  
   
大多是在夜晚。大地上的事物  
隐去。星空明亮   
   
我从屋顶的这头走到那头   
再拐回来。往复,不断     
   
有时,月亮升起   
有时,夜鸟飞翔

《红尘一滴水》

承接雨露的那个器皿
或许是空的
而天上的雨水无限

江河横流
湖海深邃
但属于我的不多

好在,我的所求也少
一滴,两滴
也够了

而感恩的心情无变
并且要努力相报以
叶绿花红

《图前》

站在世界地图前,中国
也不过那么一小片
而今,我站在宇宙地图前
地球,又只是那么一小点
而生命,我的你的他的
纷纷纭纭,吵吵嚷嚷,千千万万
竟是这点点片片上的
一瞬间

在一杯茶的氤氲中
我将所有的图折叠,装起
让它们在我的胸中融化,长出枝干

《在路上》

一切都是暂时的
一切都不能确定
在路上
只能走
继续的,向着一个方向
一个地方
向着梦中的湖畔、山林
或村庄

坐下来
在一个地方歇息片刻
看一眼身边的树
看一眼身边的人
看一眼天上的云
听一听风
带来了什么远方的消息

《花语》

一树花
在一个前夜神秘开放
元旦,2009
一天的光阴是一口池塘

云层在太阳之下
薄时,阳光就漏了出来
厚时,大地便呈现阴冷

几捧雨水
洒到二九天的枝条上
成为了一腔花语

《海在那里》

为什么,无论如何曲折
水都要流向同一个方向——
是因为海在那里

也或者说
是因为海在那里
水才要不顾一切的流过去

《布道者》

对于他,生命就真的成为了
一辆马车
而车的意义,在路上

对于他,生命就真的成为了
一盏灯
而灯的价值,在夜晚

《日出之前》

日出之前
我已经行在路上

太阳从背后升起
我的身影作为桥
搭在了一条河的两岸

《小的希望》

我很想有一块
自己的土地
哪怕很小
哪怕仅够搭建起
一间茅舍

我希望我的茅舍
不会被人随意拆毁
我希望我可以
散漫的坐在门前
看云听风
或者随手写上几行文字
记录生命、山林和鸟兽

我希望我的茅舍
在我离去之后
还能继续留在原地
成为某一个后来者的驿站
成为
某一个冬夜的温暖

《在加利福尼亚山里,我听到加里-斯耐德的一声咳嗽》

我听到
在加利福尼亚的山中,你,加里-斯耐德
一个美国的白皮肤禅者,和诗人
咳嗽了一声。你的
日本妻子,从简陋房屋中走出来
东方的一张面孔已经苍老

你们一起走到临水的菜地
开始摘豆角。一把一把
最后装满了那只粗陋的篮子
和你妻子的两个布口袋

《山的那边》

看着眼前的玉案山
我常常想
山的那边,是什么

一天, 终于爬上了山顶
终于可以一探究竟。却原来
山的那边,还是山

《归期》

康乃馨开了,又败了
栀子花开了,也败了
灯笼花一朵朵亮了,又熄灭

万物都有各自的归期
当一声召唤响起
便纷纷起身,离去

《禅之声》

鞠躬,然后坐在琴凳上
打开

无声的四分三十三秒
之后,合上琴盖

凯奇。他再次鞠躬
离开乐池

《海源寺》

雨,在六月的最后一天
不紧不慢
落进海源寺的经声里

一只刚刚被放生的乌龟
回头望了望岸
便游向那片开花的睡莲

《偈语》

玉案山坐在那里
把海源寺抱在怀中
不断不断的流淌出清亮泉水

汇聚成抚养昆明的滇池
汇聚成海源寺村头的一声偈语——
磨剪子嘞,抢菜刀

《日出之前》

日出之前
我已经行在路上

太阳从背后升起
我的身影作为桥
搭在了一条河的两岸

《在威海郊外的一片小松林中小坐 》

一片松树林等待了二十年  
一个行者行走了一辈子  
他们在一个秋日相遇  

啪嗒  
一颗松果落地  
脚下的海水开始涌动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38
碧青作品
碧青,本名张书琴,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出版诗集《告别一个季节》,散文集《谁会送我一双香草鞋》、《近处有多近》等。散文和诗歌曾获中国第十八届新闻奖副刊作品复评暨2007年赛银奖、《诗潮》杂志优秀奖、现代禅诗研究会2008年度创作奖、2009年河北散文排行榜等多项奖。


《风流动》


吹起我的长发
流向月季的花丛


最有资格
静心而欢愉地阅读


流动的
这本大自然的佛经

《花朵们居住的山坡》

夏日的时光里
我又想起了
记忆时常巡视的故园

清风
总爱摇曳
高出草丛的野百合

花朵们居住的山坡
金翅鸟
也一定驼着满身的梦想飞过

《水中的竹筏子 》

一根竹篙撑远的河岸
安然地托举着
一株又一株垂地的杨柳

几只竹筏子
像一朵朵游动的红云霞
顺水漂流

我看到大自然只安置了青山
在那一条河流的光阴里
永久居住

《前世的家乡》

家园的葛藤花
像夏日众多的紫蝴蝶
栖落古老的边墙

我古怪的梦里
却还有一个曾经的故乡

很多年 前世的家乡
大面积的原始森林
旷野 土地 蓝色的海洋
河流里飞翔着鱼群
天空里游动着大鸟的翅膀
原野里慢步行走大象
……
像阳光外的另一种渴望
那一种地方
我这一生一世
都在探望

《被风自由自在地吹着》

像千万片叶子被风吹着
像荡漾细波的湖水被风吹着
像长满繁茂的青草的原野
被风自由自在地吹着
  
像不知道会生长出什么的土地
像水草波动在奔流的长河
像一种目光温柔地触摸
被梦想的裙裾长久覆盖的角落
像夜空悬挂的一只大大的灯笼
被风自由自在地吹着
  
呵,被风自由自在地吹着
像一棵苹果树
开满白色花朵的时刻

《世上的时间和我居住在一个小屋里》

这个秋天呵
我的许多许多叶子已经遗忘在阳光里
那些叶子长满了过去繁密的树枝
  
这个秋天呵
我和许多种果园和鸟类拥有同一片土地
世上的时间和我居住在一个小屋里

《不再问彼岸在哪里》

不再问彼岸在哪里

我的家园
远古丰沛的流水
缓慢地冲洗出
第三纪红石岩的丹霞

烽火台坐着的连绵群山
都是时间凝固的潮水

世界沧海桑田的变化
是多么壮丽,
自然造化的手掌
抚摸着岁月的大地
古老的大海和河流消失

留给我
每天行走的大地
此岸和彼岸合一

《云天含着雨水》

夏日的午后
云天含着雨水
窗外的虚空含着鸟鸣
玫瑰含着果粒
像鸟蛋含着羽翼
像太极图含着阴阳鱼
大地含着什么样的道路
却从不在我的面前
显示全部的踪迹

《有一种风景》

就像有一种岸
离开
是为了最终的那种到达
有一种风景
到达
只是为了必须要走过

《风》

我本来想独自静默

却总是
从我满身千万片的叶子里吹过

《那一天的雨滴没去淋湿大地》

含着春意的雨色
是为谁
胀鼓了二月的杏枝

那一天的雨水
只是轻吻了土地的额头
草木们就全部接到了
天空发来的通知

那一天的雨滴没去淋湿大地
只是
吹湿了心

《雨色的藤蔓爬上小窗》

金色的闪电
正在张开夜梦的翅膀
雨色的藤蔓
爬上我的小窗

好像应该去某一个地方
我却站在
那一条熟悉的道路上

走过的地方堆满了夜色
古老的关口
有一座瓦屋般的殿堂
和通天的阳光

《家园的小溪》

夏日
每一天
路过山间的那一条小溪
我都会濯足
完成一回自我的清洗

如今
它依旧
奔流在时间的山谷里

很想在那溪边
盖起一间小木屋
居住在流水的韵律里

在那个地方
世间所有的尘土
都能够用清水洗去


张黎作品
张黎,女,1973年生,山西运城人,毕业于华北工学院(今中北大学),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有诗集《张黎诗歌精选》等出版。现居太原。


《在水边静坐》

很长很长的时间过去了吧
我,渐渐变成了一尊石雕
与身下的石凳一起成为风景

附近的人们根本不知
光正变成一丝一丝的金线
树正变成一缕一缕的青烟
草正变成一道一道的小溪
它们在穿越,在渗透,在浸染着这尊石雕

而此时从湖面吹来的微风
也如同海上巨浪
把石雕的魂魄卷向万丈高空
又散落
漫天的晶莹的飞花

《躺在原野》

光从离合的叶子间落下
花瓣从轻晃的枝头落下
于是也有什么从我的身体落下
落在了我身下的这片土地
然后它又像周围的这些草儿一样
长出几片绿叶,开出几朵黄花

蒲公英的小伞在升起
柳树的飞絮在升起
于是也有什么在我的胸口升起
升向了我头顶的那片蓝天
然后它又像远处的那几声鸟鸣一样
回荡在白色的云团之间

《露珠》

荷叶边缘
晶莹纯洁的露珠
在轻轻地舞蹈
闪闪地发光

这小小的生命
不清高也不妄自菲薄
她要用有限的生命
拥抱太阳

《窗内,窗外》

其实,只是由一块玻璃在隔着
窗外,他们的世界
窗内,我的世界

车流,广告牌,叫卖声,是窗外世界的内容
诗歌,古筝,静坐,是窗内世界的风景
窗外的人流涌过去又涌过来
窗内的人儿沉默后再沉默

一遍遍地描绘着一朵巨大的白莲
窗内的人儿对着窗户在想
也许也许
这朵白莲会在某个清晨忽然飞起
飞出透明的玻璃
飞向广袤的宇宙空间
然后将月光一般的清凉
洒向所有的的窗内窗外呢

《我曾经在那里》

我曾经在那山峰的岩石之间
是世界最小最小的微粒
原始地存在着
没有思想来打扰我

我曾经在那茂密的森林里
是绿光闪闪的一片叶子
认真地用我的方式
为宇宙生命的诞生做着准备

我曾经在碧蓝碧蓝的海水里
是一条小小的五色鱼
欢畅地游来游去
享受着生命的快乐

终于有一天我接到一份请柬
请做一次人世间的旅行吧
那里处处匿藏着
比钻石更珍贵的爱

《这么好的雨》

整整阴了两天
雨,终于落下来了
打开所有窗户
请你们都进来吧
这清新,这凉爽,这透亮

我要翻出柜底的白色衣裳
握一把蕾丝花边的雨伞
然后乘电梯下楼
去看看没有灰尘的城市
去看看带着雨滴的枯枝
去看看被水冲刷着的嫩嫩柳芽
还有,那些冒着细尖的小小草儿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38
古石作品
古石。本名张伟。生于1968年,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诗作散见于《星星》、《诗选刊》、《绿风》、《现代禅诗探索》、《中国网络诗歌年鉴》等。


《月亮从山背面慢慢升上了天空》

月亮从山背面慢慢
升上了天空
月光沿着山坡滑了下来
树林里传出几声婉转的鸟鸣
几片树叶微微地晃动

此刻,一个少女目光如水
在湖边,轻轻地
摇摆着白亮的裙裾

《石墩上的鸟》

那只鸟突然从一棵树上飞起
停落在我常坐的一个石墩上
它鸣叫不停,像花朵一样盛开

《站台》

那个人刚才站立的地方
现在站立着另一个人
先前那个人已经走了
我想现在这个人也必将离开

公交车一辆一辆在这里停下
又一辆一辆从这里开走
此刻,站台空无一人
就像一只没装水的杯子
暂时空着

《夜听清溪河》

月光如水,深夜的清溪河边
除了静静的流水声
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

这么多年了,我第一次听得如此真切
它像一根又细又长的线
缓缓地穿过
我身体里的针眼

《擦肩而过》

在这黄昏的山岗
我和一个人擦肩而过
他从山上下来
我从山下上去

今夜,我住在山上
而他住在山下
其实,在我们对视的刹那
我已分不清山上和山下

《高度》

像一粒尘埃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漂浮

在世间,我的目光
有时停留在一只鸟身上
有时停留在一只蚂蚁身上

鸟在飞,蚂蚁在爬
我介于鸟和蚂蚁之间
分不清谁高谁低

《他沿着清溪河岸走下去》

他沿着清溪河岸走下去
河水缓缓流淌
他缓缓地走动

日沈月升 花开花落
河水缓缓流淌
沿着清溪河岸走下去
他感觉自己越来越
真实而轻薄

《一只蚂蚁爬上高高的枝头》

树林里,那枝头的鸟鸣声
像是一声一声地
滑落到地面上了
一只蚂蚁正从树根处
往上爬,它悄无声息地爬行
一会儿工夫就爬上高高的枝头了

天空湛蓝 微风吹拂
一只蚂蚁和一只鸟
在高高的枝头仿佛交谈着什么

《空旷》

整个世界
就剩下一只蚂蚁

它缓慢爬行
正在寻找
另一只


何兮作品
何兮,本名刘长富,又名刘刈寒。1984年生,四川绵阳三台人。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日语双学士。诗集《在谁梦里》、《去年的雨》(2007年,汉语诗歌资料馆)。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获2008、2009年度“现代禅诗探索”贡献奖。被诗人、评论家张黎评为“汉语组俳”诗歌形式的独创者和写作者。立志于现代禅诗英文以及其他语种的译介。
通联:Email:special_1001@163.com


《焚香小集》

1
学着用最快的动作叠好T恤
夏天似乎就过得快些了
2
星星一颗两颗三颗
数数的日子是简单的
3
我的心想不染一尘
却为何双脚沾满人世的尘土
4
大风会刮走墓碑会刮平山丘
那就做风的一部分
5
这场雨下得有深度
一只破草鞋雨后绿了
6
从童年的路走回去
故乡的青草正青着哩
7
山谷里鸟雀的声音
落在素宣纸上开花了
8
总有一个夜晚
你会走进我内心的万水千山
9
打坐,坐在光影里
坐在寂,寞里
10
圆蒲团
被老僧坐青了
11
被敲了许多年的木鱼
终于敲出小和尚的一朵微笑
12
和群山一样坐下来
听禅
13
不要回头
一回头山水就远了
14
回到泥土中去
发芽开花再结果
15
如一泓湖,在大地深处坐下来
微笑如莲花
16
同一片秋叶落下来
落地,生根。
17
赤足在风中行走
把自己点成一盏风中的灯
18
故乡檐角的月光
还是老样子
19
笑言赤足与光头
离大地和天空就近些
20
檐雨的念珠终于断了
小和尚望见天晴
21
逆光离开
闪烁的人群照出我的影子

《海岸线》

1
海岸线,带弧度的微笑,眼睫毛
光点在远方闪烁
幸福的阳光照耀进我们的内心
2
点一支香烟
直到被海风抽完
3
海天相接
就像我闭上的眼睑
4
险峻的崖畔,蝴蝶轻盈飞过
只留下花香
5
在岩石上躺下来
裸着晒太阳
一天就是一天了
6
鹅卵石——太阳的眼泪
有各种色彩
7
坐下来,听海风海浪
掏空岩石也淘空我
8
雪白的浪花开了又凋谢回深蓝的海里
我也将回到初处
9
如果不是坐着快艇在海面飞驰
今夜梦的被就不会是一片深蓝

《樱时》

1
太阳很远,阳光很近
花枝很高,花瓣很低
花树下的我阳光满身,花瓣满身
2
阳光里绽放
清风里旋舞,零落
一树又一地的温柔
3
掌心
于一片花瓣
读取一枚春日
4
若是粉蝶儿,却为何不再飞起
——就当敛翅吧
大地上无数枝头
5
刹那
刹那的刹那
都随花瓣睡在永恒里了

《檀香》

1
月光很冷
一室檀香温暖
2
尘归尘
我亦落下
扎根
3

游向前世的水
溪水清芬
4
蒲团青了
此刻我是草尖上的一滴露
5
于众喧哗外倾听你的无语
读你微笑如花

《午后》

1
风吹过树冠
风吹过草尖
风也吹过我的头发
2
午后的阳光里
一棵树偷偷拥抱
另一棵树的影子
3
菜粉蝶在飞
白云在飞
我和田埂上的青绿赛跑
4
就这样躺下来
仰睡拥抱天空
俯卧拥抱大地
5
绿色鸟鸣闪着春天的光
一声声滴落在心田
梦也成熟了

《云》

你把白衬衫泡在清水里
你把白衬衫穿在身上
你把白云放回蓝天里
你把白云穿在身上
于是我爱那朵云
和云里你的气息

《滴水观音》

滴水观音的叶片在寒冷里枯了
我没有马上把她们摘去
因为一尖嫩芽已冒出来
与过去相遇也是花草的景致啊
——还是等时间的手把她们摘取

《河流》
  
午后,走在灵芝公园的路上
路边黄桷兰清雅的花香弥漫
在深呼吸中我是一尾小鱼
我游过花香的河流
就如我游过风的河流
阳光的河流
绿色鸟鸣的河流

《遥远的自己》

等夜色进入我的内心
等晚露长成明天的葡萄
等明晨鸟声绿了枝头

那时我就从阳光里醒来
抖落掉尘土
对着一朵花微笑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39
樵野作品
樵野,本名令狐昌友,男,生于1964年12月,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成员。作品散见于《星星》、《诗人》、《北方作家》、《澳洲彩虹鹦》、《现代禅诗探索》、《大地诗刊》等报刊。现居贵州。


《我只需要均匀地呼吸》

天地仁慈
留给我足够的空间
均匀地呼吸

窗外电闪雷鸣
比星际更远
那只鹤在白湖中歇下来
像我,均匀地呼吸

花月都残破了
春天尖叫
如果群山沉默
大海咆哮
我均匀地呼吸
即便太阳落入夜的圈套
黎明拈须而笑
我只需要均匀地呼吸

《山寺见闻》

一只鸟
勤于
独鸣空寺
绿树环山
静听
来世闲适的脚步声
幽幽石径醒了
匆匆
又要归去
夕光轻叹
温馨
唤得一片寂然

《空山游》

三月,惊蛰一过
该醒了
不要再等遥远的雷声
快看,快看
那一树樱桃花
不避荒寂
分明是在傲然独雪

《林中鸟》

鸟音分明清脆而繁密
像是一场晚春的雨
悉悉索索的雨点淋湿了我
竟找不到鸟儿的踪影

阳光丢下来不断的嘲笑
斑驳迷眼,令我羞愧
还是风悄悄对我说
你被枝叶挡住了
快看看自己头顶的那片云空
灵魂便缠得更紧

《秋山行》

九月
我向一只鸟儿
打听秋山深处的秘密
想不到满林子鸟声
争先告诉我
是寂静
石上的青苔不语
山客呀
你和阳光一起到来
像风一样离去

《月落山径》

月,落下一路崎岖
虽被冷冷的风吹
还是守身如玉
坐听晚秋
苍茫的虫鸣声声疾切
这最后一道白光
将会变成霜
无事的山谷闲来无语
看河水中流动的清寒是自由的
孤雁长飞,叶落枯丛
即便是星空,也望不尽人世
心如流云

《登魁山寺》

千万只虫儿
以掌声
把我一步步
从曲折幽暗的小路
推上去

雾锁烟藏的顶峰呵
怎会什么也没有

一阵清风伸出沉思的二指
恍然弹开了寺门
红霞降下瑞光
映一地雪影

紫香匆匆
又送我回到来处
沿途轻抚
几根白色的稗草

《夜听雨》

近处的,是滴嗒
无所事事
渺远的,是啾啾
啄开了春光

那把玲珑的小花伞
从窗外的雨里
小心翼翼地走来

江南。杏花。约会
蝴蝶的佳期
便纵有多少夜来的风
也吹不走这薄薄的纱羽

《半山寺院》

繁华尽收眼底
方便于回心转意

放一条烟火的生路
留一条通天的后路

夜,安静了
白天也祥和



刘向阳作品
刘向阳,号九华山人,现居安徽青阳。作品见于《中华读书报》、《上海文学》、《诗歌报》等。有诗集《边缘》行世。


《祁眉三部曲》

一、绿   

茶忆前身,在密室   
你是绿色王国里的一枝玉叶   
生在高山,遗世而独立   
风餐露宿,最先感知春的信息   

一芽,一叶,叶叶沉醉   
在怯怯的鸟语和淡淡的花香   
你像兰草,柔嫩、朴素而孤傲   
与满山杜鹃为伴、云雾、巨石为伍   

在冯家顶的日子,和敬清寂   

二、黑   

之后,你经历炼狱:   
萎凋、揉捻、发酵   
之后,在炭火中反复烘焙   
之后,脱胎换骨,由绿变黑   

由柔软变干脆,散发芳香   
之后,被分筛、拣剔、分装   
像蚕眠在茧,若老僧入定   
身着黑衣于黑漆漆的密室   

一日千年   

三、红   

素手将你拯救于黑暗   
于困境、于黑甜乡   
香气扑鼻,散发在空中   
百度的热情唤醒你   

或在壶中,或在杯底   
渐渐舒展:你的枝   
你的叶、你的芽   
慢慢恢复你青春的曼妙   
原来,你的青春像血一样红   
你的芬芳,如玫瑰一样浓   

注:祁眉,祁门红茶。  


昌政作品
昌政,本名詹昌政,作品见于各报刊。现居福建三明。

《唐朝的酒盅 》

一只唐朝的酒盅传递到  
我的掌心  
惊觉大地猛然一晃  

我能一口饮尽远古的醉意  
却泅不过  
斟了又斟的苍茫  

《歌者或哑巴》

水龙头一夜漏雨  
小小的春天安放在枕边  
多像鸟语  

忍不住翻开街面  
寻找沙漠深处急行军的蜥蜴  
当它一抬头  
就能看见江南的秋月  

秋风一吹  
鸟巢就空了  
天也空得像歌者张开的嘴巴  

《架子下》

那年搭起的架子,
还在托举着满天星与雷鸣电闪。

没人看见丝瓜老去。
葫芦垂吊的是一把瓜子还是什么药,
谁也猜不透。

庞大的南瓜里面,
必定有晚秋细小的呜咽;
至于苦瓜,
浑身都是岁月烫出的泡。

一群木耳沿着朽柱滑了下来,
贴地去听霜降。

《光芒》

天上的光芒在地面爬行。
是坠落在桂树下的一角纯金的阳光,
陷于阴影而在爬行;
是边角已磨损的无名星子,
忍受着杂蔓的牵绊,一声不吭。
但在爬行。
地面的光芒在向天上爬行。
爬过沼泽、沟坎、围墙以及空白的时刻,
穿风,涉水,在庙堂或草堂,
都是明亮的歌声。
哦,被践踏而却始终高于
践踏者,就连绝壁也挡不住这一线光芒的前行。
伏地的光
沿着诗行一字一顿回到天庭。
当天上的光芒俯视众生:
凡是飞翔的、奔走的、爬行的、蠕动的,甚或无可挪移的
全都有了影。
光和影,都在爬行。


苦李子作品
苦李子,原名李爱霞,现居陕西安康。作品见于《诗歌报月刊》、《陕北文学》、《绿风》等报刊。

《站在风里》

一再被你打动  
秋天的风高过红尘  
高过我们向上的仰望  
怎能不说远,这个  
我不敢对视的方块  
把那么多念想磨成粉末  
有时沉重,有时飘乎  
没找到落地的理由  
就被时光打回原形  

《秋天的安康 》  
   
秋天的安康  
我与成片的玉米,共呼吸  
早熟的颗粒饱满,颜色金黄  
屋檐下,树枝上团结起来  
等侯秋风检阅,晚生的  
红胡子随风飘扬  
从溪边到山梁,从眼前到天边  
起伏的火焰  
照耀我,辽阔的光芒之下  
      
天空湛蓝,一抹没有厚度的白云  
妙曼而舞,秋阳下  
江水涌动着欢愉,成熟和稳重  
岸边,树一株挨着一株  
水边,草一棵依着一棵  
肩并着肩,手挽着手  
如堤上散步的老人  
风吹过,幸福在心中哗哗地响  

《奔跑》

一天重似一天的脚步
在尘世中移动
有花朵四处开放
落木萧萧而下
晨光迈上台阶  
照亮村前那棵老树

终将要离开这熟识的一切
一匹马
在奔跑中感受那些后退的风景
像很久以前
一个少年在乡村的小院
骑着一把笤帚
追赶身后的欢乐

《无语》  

春风把一个流浪女子的心
吹成一片桑林
一点点亮了你的眼
阳光和蚕儿的芳香多么干净
桑叶上的爱情多么清新
隔着浅浅的一条河流
你的双脚
徘徊 徘徊
黑夜闪着湿漉漉的眼睛
什么也不说

《旧城》

一双手从旧门中伸出来,触摸到
老砖,枯藤和狗尾草上摇曳的季节
一米阳光的力量薄如蝉翼,
风把很多事物的影子赶往
城墙后面


还叫悟空的作品
还叫悟空,本名张灿枫。现居山东济宁。

《在川西北的高山草甸上》

在川西北的高山草甸上,时不时能看到男女藏人
一边手摇转经筒,一边放牧牛羊
而山顶上的白云又好像在放牧着他(它)们
联想至此,我便自觉地后退了
我不过是一个跟随转经筒般的旅行车
盘旋而上、又盘旋而下的陌生人

《蝉》

蝉在树上坐着
我在树下坐着
我们相隔
不过一棵树干的距离

《宝相寺》

一片落叶飘进香炉里
燃烧过后,居然还是
树叶的形状——

《卦象》   
   
天际微微泛白。台阶自上而下   
逐渐清晰起来。山道上   
尚无人迹,宝相寺的大门   
已经像雄鸡报晓一般     
“吱吱呀呀”地打开了   
此时,有槐花轻落   
有乌鸦振羽,向着山谷飞去   
山谷低洼,正下着小雨


雪蛟作品
雪蛟,本名赵雪蛟,现居河北邯郸。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神》等。

《草地》

两只不知名的鸟儿
反复啄草尖上的一串露珠
露珠被碰落了,它还在啄
啄露珠滴落的影子……
鸟儿的喜悦
让一个背影荒凉的人
热泪盈盈

《独处》

没有木鱼声,也没有转经筒
静坐室内,一个人的江山
秋风自在,意境悠远
目光的海拔,始终比山更高
比水更远。随手拣得几个动词
便有马蹄得得,自对岸御风而来
时光之外,这是多么隐蔽的快乐
像窗外初绽的金菊指爪散淡
一首小诗应时而生。除此之外
这个下午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赏花》

孩子,不是所有的美丽  
都可亵玩。比如这一树梨花  
只能远观,你一碰春天就落了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0
◆柳绿花红

朱枫作品

《和我这样来画冬天》  

请和我这样来画冬天  
先画一行行绿绿的麦苗
再放一群白白的绵羊
再让一位老羊倌从纸的右边走进来
他要张着口打着口哨,要袖着手
挟着他那洋槐木做的羊铲子
还要有一条壮硕的黑狗
用浓墨让它的尾巴黑之又黑

现在我们要让雪花下起来
雪花越下越大,它们落在
老羊倌的胡须上,在白绵羊的羊角上
在黑狗的尾巴上,越来越厚

现在我们把这些都用白色涂去吧
让老羊倌、羊,黑狗赶紧回家
这样一张纸上就铺满了雪花
这样我们就可以听到在纸外
老羊倌的咳嗽,羊群的咩咩,狗的汪汪

《渡》

水从桥下流过
人从桥上走过

人与水都走了
桥还在那儿等着

《拾铧记》

在田地里拾到半块犁铧   
锈里闪着光,光里含着锈   

如果想象再全一点   
我就可以看到整副犁铧   

如果想象再深一点   
我就可以看到犁铧耕过这片田地   

现在它在我眼前   
半明半暗,像睁一眼闭一眼   

我也睁一眼闭一眼   
想这犁铧前的耕牛,后的农夫   

《灰烬之歌》
   
黑色的灰,一些烧掉的秸秆。在秋天   
我驻足于田边的这一堆灰烬   
野菊一丛丛开着,无数的小小花圈   
   
活着的献出,餐桌上,那些   
色香味的享受。死去的活着   
返回原初,以另一种根深的营养   
   
有轻轻的小旋风缓缓走来   
抬起它们,在高空盘旋   
看它们曾经的世界,用灵魂之眼   
   
看到田中的一座坟墓,想起父亲的容颜   
他在床上,热的手,在我的手里   
慢慢冰冷。他消失于尘土,进入我的血管   

(朱枫,本名朱富根,现居山西黎城。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绿风》等刊物)


大畜作品

《雪》

雪跟在落叶后面
纷纷飘洒
这只是时序
雪花该落时
就飘落了

假如一片雪花
不经意
飞入你的掌心
握住
或者放手
它一样瞬间融化

(大畜,本名刘建朝,现居福州)


星儿叶子作品

《山间》  

山岩间的泉水一滴滴渗透
汇聚成细流
形成飞瀑
溅落冰凉的花雨
绿树和野花做着一年里最清凉的梦
攀岩的山羊低头吃草
有的半卧在岩石上反刍
孩子们在潭水边嬉戏
有人忙着拍照
我忙着在清泉里洗脸  

《这个季节只想住在山中》

这个季节只想住在山中  
住在野菊花中间  
坐在青石上  
或在山道上来回走动  
风吹过荆草  
也吹过我的头发  

《在水边》

站在水边看水  
水很清,很软,很厚  
水底轻摇着水草  
水草里游动细小的鱼  

水面上游船来来去去  
我只想站在水边  
不想坐船到水中央

(星儿叶子,本名胡彩霞,现居河北涞水。出版有诗歌及评论集《轻轻走过》)


石洞里的风作品

《因果》   

一年过去了   
两年过去了   
十年百年过去了   
蝴蝶执着于花朵   
藤蔓追问因果   
当喧嚣铺满地面   

你在花丛里静静的坐着   
身上积满尘埃   

晨露濯净人间   
溪流日渐清澈   
当大地回归厚重   

你便从静坐中醒来   
任尘埃飘落   
临渊种下一株水莲

《我与沱江》  

沱江的风  
把我从桥上带到水里  
江水缓缓  
我尘埃般,没有扰乱一丝波光  
江水从我的手纹流过  
从我的经脉血管流过  
我感到温暖  

这是一年里最温柔的沱江  
我选择一个极其舒服的姿势  
把身体展开  
然后,像雪一般的  
均匀融入  
这寂静的水面  

《听雪》

刚沏完一壶茶
屋外就开始下雪了
  
雪花在掉  
它们是从一棵  
高到无法看见的树上  
掉下来的  
依附着泥土 低矮的灌木  
  
雪一直没有停下  
我去看望昨日  
陪我喝茶的柏树  
从屋子走到远山  
听了一路  
花开的声音  

《湖畔》

一片花瓣掉进湖里  
我就不再平静了  
而白云一声不吭  

在湖畔行走的人  
他的身体里  
藏着无数个日落  

《洁白的花朵》
  
我从屋内走到屋外  
雪从山巅漫到低谷  
  
此时,我远眺的目光  
是一个全身赤裸的孩子  
他在宽阔的雪地奔跑  
又跌倒在地  
开成洁白的花朵  

(石洞里的风,本名任志华,四川资阳人,现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0
也牛作品

《山风》

山风对石头说
石头闭着眼
石头卷起窗帘
看见苦李子开一树繁花

山风吹过水果市场
在蓬顶上坐了一会
叫卖的声音
让石头湿了脚

《雾》

空明中  
芽 听见了鸟鸣

《镰》

钝铁  
磨成卧佛的形状  
便可以收割庄稼了  
锋利无比  

《山》  

卧于村后  
不言不语  
却把挑水种田的老人  
一茬一茬  
都邀到林下  
饮清风明月  

《山居》  

空的一声  山果落在井里  
被惊醒的木格格窗有幸  
看一剑青峰  放牧白云

(也牛,本名刘勇,四川遂宁人,暂住成都。)


图书拥百城作品

《对面的熟人已经走了 》  

那天,我站在街的北边  
看见了一个熟人在南边朝我望  
我就一边喊她的名字  
一边向她招手  
她也向我招了手  
我就想马上过去和她说说话  
可是刚一迈步  
一辆灵车呼啸而过  
我就被迫止步  
当我再迈步时  
恰巧又来了一支迎亲的队伍  
等到新娘子的车队完全过去了  
对面的熟人已经走了  

《狂吠的小狗 》  
   
小狗对着试衣镜中   
自己的影像   
突然   
不停地狂吠   
   
影像愈是狂吠   
小狗愈是近前一步对其狂吠   
   
阿0上前拿走了试衣镜   
小狗就安静了

(图书拥百城 ,本名欧阳白云,湖南常德人。有作品见于官刊民刊。)


影沉寒水作品

《偷出桃花的灯盏》  

心事还在春风里缭绕   
太阳已照进夏日的鸣蝉   
一只鸟,飞过栅栏   
寻找大山深处   
满是晶莹的月光   
轻轻滑落露珠  

《诗路听雨》   
   
一滴水   
让湖失去宁静   
一场雨   
让大地整个醒来   

(影沉寒水,本名肖佛义,现居福建宁德,曾在数十家报刊散发过新旧体诗。)


桃都别园作品

《樱桃红了》  
   
三月红了樱桃  
绿了村庄  
燕子低飞  
一群鸽子盘旋在楼房的上空  
樱桃红了  
思念熟了  
一串串红色的玛瑙隐藏在枝叶间  
孩子们甜蜜的笑声此起彼伏  
   
《油菜地》   
   
山坡上油菜地  
裸露的空地是坟墓  
枇杷树上结满了果实  
风吹过了油菜地  
风吹进了坟墓  
风吹落了黄昏里最后的归鸟  
静悄悄的山坡上我独自一人  
登高望远

(桃都别园,本名刘万辉,四川成都人。有诗集《成都,一艘远离海岸的船》出版。现居成都洛带镇。)


情癫大僧作品

《十月十日傍晚在东天目山红枫亭》

秋在秋风里
人影在红枫亭里  
红叶在青青的叶子里
整个山峦在渐渐昏暗的暮色里  
我的身体在我的想象里  
一点一点,往森林的深处
往秋风的秋里  
飘去  


悬壶作品

《圆的雾》

如何围绕一张椭圆桌子  
作椭圆报告  
事情得不到较圆的解决  
我只顾望着窗外  
大汗淋漓  
几条腰不停地转着健身圈  
她们钻进了圆的快乐  

我只好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  
在掌心也转起来  
像某条腰  
逐渐转出一团雾  
圆的雾  
将自己暂时笼罩  

(悬壶,本名张旭群。现居广东汕头。)


弦河作品

《剩下的一半》

剩下的一半,吐出黑色的红
很多很多,就看不见了
就像她站在城外,挂了一只风信子
让老树每个冬天后,春暖花开

她用手在树底下刨了一个坑
一个坑里的种子
随着村庄,沉默着,让风吹过

《品茶》

观山,观水,观茶
看天,看云,看心
天,地,人
世界在一念之间
年轻或苍老

(弦河,原名刘明礼。1988年10月出生,贵州省石阡县坪地场乡人。作品散见《中国作家》《中国诗歌》《贵州日报》等)


月即障作品

《莲蓬小孩》

小孩子
你是莲蓬小孩
脸上开出荷花
心里藏着藕
你在水里
我在山上

《春日绝句》

三月
簪了一枝杏花
去井边汲水
看见
天空落在池塘里
鸭子
在白云里钻来钻去


江南山民作品

《光阴》

多么相依,一只老鸡领着一帮小鸡
那么专注地在光阴里啄来啄去的
啧啧——唧唧——
就这么一直紧挨着我的记忆和父母兄弟

《在湖边》

几顶帽子
几根竿子
几个漂子
水们一早知道
鱼们——
有的知道
有的还不知道……

(江南山民,本名洪德胜,现居安徽东至。出版诗集《丘陵之上》 )


斑马作品

《台灯的灯光》   

台灯的灯光   
只能照亮它的周边     
其他地方     
都很昏暗   
这种明暗的转化   
几乎找不到   
一点痕迹   
我想我再也遇不到     
这么均匀的事物了   
我的手掌   
在其间穿过   
都没有影响过   
它的安静   

《鱼》

在下马桥
我和小红去桥下洗手
我们的手
一点都不脏
我们就想摸一下桥下的水
在水底的一块石头下
我们发现有两条鱼
住在下面

(斑马,本名王旭升,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中和村人,现居辽宁抚顺。喜欢写诗写童话。)


慧存作品

《云水禅心》

滴滴沁凉  
融入这烤炉夏夜  
我是你
远古的涓涓溪流
从无始劫来  
流向内心的本性智海  
曾经端坐在   
法乐的莲台
是那样的没有挂碍
横亘于极乐之巅
书写的禅
是你是我  
如去如来
一种假和的梦境   
在当初,哦不  
在无始无终   
凡尘的侠影萍踪   
不再照见般若的根脉
   
妄起的执着   
触角迷失在
禅心懵懂的  
怎样一个时日  
清澈的水流激起的浪花
点燃了业火   
虚幻的云  
变作业力的翎羽
  
所幸在当下  
你来了  
带来一种缘  
水清月现  
沁人心脾  

(慧存,本名李会存。有诗集《灵界的花朵》,评论集《慧海一粟》等出版。现居北京通州。)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1
冰河入梦作品

《再写圆通寺》  

这里的佛和别处的寺庙   
大同小异   
蒲团上的经声粘住几对翅羽   
墙上的偈语吸引几双眼睛   
寺庙后院的菜园   
南瓜花开得又大又亮   
豆角辫结得又粗又长   
拜佛的信男善女   
在许愿还愿之后   
吃到这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都说味道好极了   

《梦湖之莲》

梦湖之莲  
安静睡在水面  
蜻蜓在莲叶上飞来飞去  
青蛙在莲叶上跳上跳下  
风中的莲 始终微笑着  
不说一句话  

(冰河入梦,本名黄春祥,江西临川人。现居江西抚州。)


稻香梦作品

《初闻蛙鸣》  

树静下来  
听见了蛙鸣  
在鸟翅画不出的水田里  
有了喝茶的星星  

青蛙将夜夜布雨  
为心洗去没有佛性的尘埃  
所有沟壑将找到  
自己感悟春天的眼睛  

喝完一杯绿茶  
听到了蝌蚪  
在心砚里 游来游去  

《夏夜》  

蛙声里散步的月光  
像调皮的小姑娘  
在小和尚头上挠痒痒  

满池的荷花  
趁机  
把清香  
洒上和尚的衣裳  

《下雨》  

雨悄悄地下了   
一夜   
把我干旱的梦  
淋涨了   
心里的菜蔬破土而出  
家绿了  

(稻香梦,本名缪增谷。现居浙江兰溪。)


怯情作品

《独行者》

夕阳西下  
一棵树的影子  
与我重合  
     
草地上  
一只羊望着我  
我望着云彩  
     
一朵花的摇曳令我俯身  
似是回到童年,春天  
与一只蝴蝶相遇  
     
我确信闻到了泥土的气息  
草叶轻细的呼吸  
想着一朵淡蓝色小花的心事  
    
羊抬起头  
风过后,我和青草一样  
平静如初  

《弈》  

集草色、水色于一身   
垂钓者已染成碧青   

与他对坐的是,岸边   
苇杆上   
一只翠鸟  

《镜中》  

野渡无人……  
无桨,船静静浅搁  

顽石一脸苔色,飞鸟掠影  
参不透秋水  
芦苇一夜白头  
唯风声  
戚戚  

(怯情,本名刘小云,湖南衡阳人。有诗集《天涯何处不思君》等出版。现居上海。)


菁菁河边兰花草作品

《生活在山里的人们》  
   
生活在山里的人们   
眼睛总习惯于朝上   
看见树木、岩石与山峰   
最后只剩下   
空阔的蓝天   
只要眼光一失足   
身子便开始在空间里   
慢慢下陷   

(菁菁河边兰花草,本名李菁,现居陕西汉中。)


克文作品

《容颜》  

正好是一炷烟的时间   
玫瑰败在佛龛前   
   
正好是一辆火车的时间   
天空铺好铁轨   
   
离开落日的人   
性别无考   
背影渐渐添黑   
   
还有什么果可以摘取   
还有什么水可以啜饮   

《说》

真的不想说了  
牛在坡上吃草  
无关天空的高矮  

结果还是说了  
阳光落在草叶上  
风吹不动  

说了就会简单  
空白的页面  
蝴蝶只匆匆一眼


三缘作品

《天越来越黑》

我看见雨丝从江的对岸飘飞过来
牧童唤着牛,一前一后
沿山路小跑着,吧哒吧哒
进入充满佛号声的丛林

《念头一转,莲花就开了》

1
念头一转,莲花就开了
2
大道总是委曲着向前
大道也总是委曲着圆通
3
指月为空
不如指空为月
4
清风穿过绿色而来
松竹发岀琴瑟之音
5
阵雨,突然敲破夜梦中的屋顶
就象某个作古的向导在上层乱弹钢琴

(三缘,原名王平。有诗集《震旦少年》、《震旦诗稿》、《震旦之路》等出版。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流行海内外诗坛,并多次获奖。任诗刊《在人间》主编。现居浙江湖州。)


戈多作品

《短章》

一粒种籽  
喧哗  
出春天  

一位老人在花下  
教小孙子做减法  
白胡子云深不知处  

他所看到的  
只有头上的  
那一株白玉兰

(戈多,本名王旭,著有诗歌、散文集《卡夫卡的乌鸦》、《乡村遗事》等。现居北京房山。)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2
文论部份



◆老婆心切
南北: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十五篇


写诗三境界

借用一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修禅三境界。
诗和禅的相通之处,都在一个“悟”字上。修禅要达到至高的境界,是通过修而达到悟。写诗要达到艺术的炉火纯青,也是要通过不断的苦练和探索才能达到。
基本说来,用禅家的修禅三境界,也就是抵达境界高峰的三个阶段,来说明诗歌创作上的三个阶段,也是最为贴切不过的。
第一阶段。开始学诗时,往往是目之所及,情之所动,神之所往,也就是有感而发,将看到听到想到的人事物,诸多现象平端直描出来,唯恐不实不真,唯恐不能言己之志,抒己之情。朴素是朴素了,但在语言文字的锤炼和克制运用上,不得要领,更不要说结构布局上的艺术营造。这时所谓的创作,还只是处在一个原始的临摹状态上,只是将那“山”给非常表像的描画了一下,至于山的蕴藏气质,是一些也没有触到的。这时写作者看到的山,还只是些树木和石头,而不是真正的山。
第二阶段。这样的写作,假如不仅仅是一时半会的青春型冲动,而是作为一种人生的和艺术的长远追求坚持了下来,那么时日即久,便会有一种不满足,有一种想要突破的内心要求。在这种内心强烈的突围意识下,就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举,就会有对于当初那种看山是山的反思和反动。于是,诗作开始出现词语上的华丽绮靡,结构形式上的刻意求奇求新,气势上的风驰雷击,喧天动地。这样的诗,很能给人以激情振奋的感染,对人产生强烈的近距离冲击。并且看上去形满体丰,犹如壮汉少妇,茁健有力。但若认真细观,就还有很多的破绽露出来,不堪挑剔。这个过程,大抵处在“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上,是在第一阶段上进了一层,但离真正的艺术高峰,还有一个质的飞跃等在前面。这时写作者笔下的山,是被自己的想象包裹着的山,是云遮雾罩着的山,也就感觉是与以前所见形貌不同的山。
第三阶段。这是一个“繁华历尽,返璞归真”的归依处。人生的风霜雨雪,经历了。生活的咸淡苦辣,尝过了。内心的激情喷涌,内敛了。这时,会有一缕淡淡的怀旧情绪在内心滋长蔓延。对于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常常成为不变的主题。再看面前的山水,仿佛当年,而不再云烟遍布风雷奔涌了。但这个山仿佛当年,却又明确不是当年。它没有了当年的梦幻多彩,也没有了后来的壮丽高崇。它的一草一木,每块石头,就都是一草一木和一块石头。事实是,山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变。变了的是禅者是诗人的心境。这时的写作者会放弃所有的华丽,甚至放弃一切的形容和比喻,而只将山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如果分行的文字就是诗,如果写这样分行文字的人就是诗人的话,那大多数的诗人将在这看山是山的第一阶段止步。他们只是诗歌的爱好者,是票友,是在一种原始的玩的状态上。接着是那经受住了淘洗的一小部分人,进人到第二阶段。他们在经过了艰难挣扎和选择后,也许会找到一个出口,找到一片自以为适合自己的创造空间,开始自己的经营。但大多也就到此为止了。他们甚至会以功成名就的诗人自居,而实际上也还是作茧自缚,不再有继续突围的力量和勇气。我们在当今所谓诗坛上看到的那群人,就是他们了。能够从第二阶段冲突出来,进入到第三阶段者,少之又少。他们才是化蛹为蝶者,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者和诗人。这时,诗歌已经不是写作的事情,而是生命的事情,是哲学和宗教的事情了。一切的追求,这时也都不再是追求。一切的围困,也都不再是围困。这时的诗人已经达到了灵魂的大自由,可以进入“任意随行”的状态了,不再有什么可以成为他身心的障碍。在提笔落笔之间,甚至连禅或诗的念头都不再生起。
冥冥之中,只有一个聚散无定的东西在飘荡,在导引,那便是所谓的禅趣和诗魂。

(2006-7-2,成都阳公桥)


改到不能改


大凡从事写作的人,不管你写诗歌,还是散文小说,还是其它文体,口吐珠玉,下笔成文者,也许有,但一定不会多,因为那是极个别天才或超人才具备的能力。如我这样才智平平甚至有点愚钝的人,要想诗歌文章让自己满意让别人能读,就只有靠修改,反反复复的修改。除此,似乎别无良方。

我的经验是,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若想不改不修,除非写罢了就不要再看。只要看,就有想改要改的地方。看每一遍都会发现不同的地方应该修改。但也有打拉锯战的情况。刚刚修过,停一会再看,觉得还是先前的好,就又改回来。再停停,又觉不妥,于是又去改到前面的样子。
这样反反复复会有若干次。

有时改一篇文章,一首诗,就等于是重写。因为你对先前写的,全部不满意了,就只能将原文抛开,重新布局开篇的另起炉灶。但这个看是新作,实际还是原来的继续或反动。继续不必说了,反动也是要有个反的物件在那里才行。所以,虽是重写,但先前的气脉还是相连着。所以,我就觉得,有了写作的冲动或灵感,不要管它是否成熟,先写下来再说,哪怕记下个线索梗概。因为灵感这东西,真的是稍纵即逝,就像迎面飞来的一只蜻蜓,你伸手抓捕不住,就飞走了,就永远的消失了。

真正能让自己满意而又一次性完成的诗歌文章,少之又少。偶有所得,那必是上天对苦苦追求者的怜悯和恩赐。大多数的诗文,就只能靠一遍遍的修改来完成。改到什么样为止?我的意见是改到不能改。改到一个字都改不动为止。
只是,这样的要求,我自己也时常做不到。因为很多因素会干扰了这样的进程。比如约稿,对方编辑在那里等着要了,怎容你去反复斟酌,细细改正。这时就是一个交差的念头在起作用。再就是自己的功利心,写出了一篇东西,就想马上拿去发表,就想立即换名换利回来。也因此,现在的诗歌文章,就少有精品了。

现代禅诗,既然是现代诗歌的一种,也就具有现代诗歌的基本特性和要求。但应该比其它诗歌要求更严点。一首诗如果用一个字就表达完了,就不要用二个字。现代禅诗和古体禅诗的区别之一,就是不必为了满足五言或七言的格式而凑字凑句。你把话说完了,就赶紧闭口。甚至,连说完都是不能的,你不能那么贪婪。
一块地上,你盖了房子,就要留下个院子才行,就要有散步的地方,有种花种草的地方才行。就是你要留下比房子大很多倍的空间,给读者去散步。因为这时房子的主人,不再是你,而是所有来参观的人了。
你不能占得太多。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应该是文字语言的守财奴才对。
古代的禅师们很透彻这个道理,所以当有人问东问西问祖师西来意时,就很吝啬的答他三个字:吃茶去。

(2006-7-4,成都阳公桥)


为自己写,给别人看

1
现代禅诗是禅者奇异的生命之花,开放在寂静的时间峭壁上。任何的喧嚣和功利,都是与之不能相干的。
但凡写得好的诗歌文章,我觉得基本都是写给自己的,现代禅诗更是这样。也就是说,你在写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拿去发表,或者是考虑其它人读了会怎么评论。这只是你心灵长期修悟的一朝收获,蒂落果熟,无比自然,无须其它任何的外来催促。一旦你事先就沾染了与禅与诗毫不相干的东西在里面,写作便成了一场表演秀。
所谓的私人写作,应该也是这样的意思。
2
我对于诗歌,是很早就不再将目标放在发表上面了。当然,我说的发表,是指像《诗刊》、《星星》这样的纸媒官媒,不是指网络上的论坛或民间的诗刊。特别是网络,更是一个自由的去处,最重要的,是那里离名利这个东西还比较远些。一旦这些地方成了名利场的时候,就也和纸媒官媒没有什么区别了。
然而,我在诗歌的写作中自然不是空手而归。我的满怀收获,就是写作过程和其后品味时带给我的无比愉悦和满足。
3
为自己写,才能写得痛快无所顾虑,才能有真实的情感思想在里面。一般来说,人们在日记里容易说真话,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除了那些打了日记名目而实际完全是为了出版发表而写作的伪日记外,没有人是写的时候就想着要将日记公开了给人看的。即便是一个职业的骗子,他也是只习惯骗别人,而不会习惯让别人骗或者自己骗自己的。因此,我们为了真实,就只能提倡为自己写作。我这里的真实二字,不单是指事件的真实,更多是指内心情感和思想的真实。
但东西写出来了,是否给别人看,就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了。你可以将之珍藏起来,像私人日记或情书那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予示人。你也可以将之公布于众,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这思想和情感的盛宴。
对于已经完成的作品,便不用担心它的形貌会被外来的因素轻易改变或扭曲了。
我在这里说的,其实在多数情况下我自己也难以做到。特别对于职业写作者来说,尤其的难。因为在潜意识里,你已经知道了你写的东西,是要拿去发表的,是要换成面包或房费的。
4
我也只有在写诗的时候,才会心意纯净,无沾无染。偶尔的见诸报刊,也都是其它的因素催成,非我主动所为。但我也并不想自己的诗歌作品完全的没有读者。我会在自己认为条件成熟的时候,将它们编辑出版。但我的出版一定是一件自己可以把握可以作主的事情,不必仰人鼻息而委屈裁缝。
我现在写好了一首诗,一般是先反复的改几遍,比较满意了,自觉不好再改的时候,就拿去贴在论坛上。而对于改了还是不能满意的,就将之打入冷宫去。待停了一段时间,取出来再改,若还是改不动,或改后还是不能满意,就只好忍痛舍弃了。
5
现代禅诗更是极其特别的个体生命的独处体验,是个体生命在独处中的升华和表达。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无以复加的朴素和简炼,就是多一字不能少一字也不能的那种格局。也因此,才可能达到一种可知而不可言的境界。
但这样的格局和境界,却不是一时的努力或几天的刻苦就能抵达的。它不但是生命中辛勤积累的结果,更还是生命自身具有的天赋和悟性所导致。
6
有人写了一辈子诗,其实连诗的模样都没摸到,更不要说称之为诗人了。
也有人一辈子没写一首诗,但他自己就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这样的人是可以称为诗人的。

(2006-7-12,成都阳公桥)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3
现代禅诗的古今中外

看到这样的一个标题,我想你恐怕就会由不住的笑起来。什么,古代就有了现代禅诗?呵呵,当然不是。古代怎么会有现代禅诗呢。即便有,也不能叫做现代禅诗啊。就像我们想象远古时期地球的上空,飞来飞去的不是恐龙或鲲鹏之类的大鸟,而是飞机或飞船,那是怎么可能的事情么。
我在这里所说的现代禅诗,如果你看了我前面关于现代禅诗的随笔文字,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我这里说的这四个字“古今中外”,实际上是现代禅诗区别于其它现代诗歌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我想我得分别的说起,才会比较的明白些。
先来说说“古今”。古和今,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是一条看不见,但却时时能感受和触摸到的时间上的线。要言说现代禅诗,首先就得说到禅诗。而说到禅诗,就又必须要说到禅。
禅的源头,好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印度,追溯到佛陀的时代。佛教史上一直传颂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一般就公认为是禅的起始。而实际上,对于印度历史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禅的现象,在印度并不是佛家一门的专利,而是许多家所谓“外道”都在使用的家常功夫。至于后来的将禅法传到中国,是否传说中的菩提达摩,也是一个说不清的谜。我读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这位梁任公就对这个传说十分的持怀疑态度。但这个且不多说了,你怀疑也好,不怀疑也好,反正都是基本无法取证的古旧历史事件,就任其传说罢了。但有一点却是无疑的,就是中国禅的产生,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法和中国的老庄学说结合后才形成的。时间大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个开端。而真正的形成规模,达到成熟的全盛,当然是在唐代。先是神秀的北宗,主张渐修。而后是慧能的南宗主张顿悟。此后,虽说南宗的顿悟法门似乎占据了主要阵地,北宗退隐。但实际的情况是,二者做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渐修顿悟”的模式。这便是禅在中国发生发展的一个简单线索。
禅的兴盛,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哲学思想还是文学艺术,琴棋诗书画等等,都发生了质的影响。诗词应该是受这种影响最为突出的。读唐诗宋词,若是不懂禅,你就不过是认字识音罢了,至于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诗(包括了宋词元曲在内),在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之前,是不存在新旧的。而禅诗在台湾的洛夫等诗人将禅引入现代诗歌之前,也是不存在新旧的。所谓的新旧,也只是一种体例形式上的分别,并非思想内容方面的界限。
现代禅诗,便是这样一种引禅入现代诗歌后的结果。
我这样的讲说,应该是比较明白了吧。也就是,古今这两个字对于现代禅诗来说,是一种前世今生的血脉传承关系。是一条时间上纵的线。
再来说“中外”。前面我说了,禅和禅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就是中国。西方人将中国禅称之为“东方智慧”或“东方神秘主义”。这些,都是中的含义。但禅与“外”这个字的关系,就要复杂得多了。这首先牵扯到佛法和禅的传播问题。禅在中国形成并发扬光大后,就开始了它向外的输出和传布。首先是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禅最大的输出国,也是在中国禅几遭劫难后完整保留了禅法精神并向西方传布的一个桥头堡。所以,有一种说法就认为,禅是在印度萌芽,在中国生根开花,而在日本结了果的。的确,禅甚至佛法,在它的老家印度,是基本成为了历史遗产。而在中国,也由于历代当权者时冷时热的干预,兴衰无常,屡遭劫难。特别是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间,禅在中国大陆这块产生了它的土地上,是基本被消灭了的。80年代后,虽说表面上看似寺院恢复了,开放了,但那只是表面的形式,束缚并没有解除。试想一种思想一种文化若是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土壤,哪里会成树成林,开花结果?
台湾当然是一个例外。在那片孤岛上,禅倒是还由一些大陆逃亡过去的禅僧传扬着。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的禅法精神,除了在本岛传播,对于欧美等其它地区几乎是没有多少影响。而真正将禅的微妙精神传布到欧美国家去的,是日本的一些禅师和学者们, 其中又以玲木大拙博士最为突出。他直接用英文出版禅学著作,直接用英语进行禅学的演讲,使得美欧的知识阶层能够很方便的接受这来自神秘东方的智慧思想。特别是二战之后,西方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坍塌,空虚和叛逆同时横空出世,更使禅的反逻辑否定权威偶像的思维精神有了阐扬的机遇条件。在诗歌方面,首先是垮掉的一代接受了它,将之奉为精神食品,并表现在生活方式和作品里面。这里,他们也有个曲解和误读的过程。比如金斯堡,就是仅仅抓住了禅里面叛逆的一点,破坏的一点,而对于明心见性的建设作用,没有发现更没有去实践。而同属垮掉派诗人的加里?斯耐得等人,就在建设性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禅与诗的结合,成为了斯耐得等一类诗人区别于其它同时代诗人的一个显著标志。他们在禅的精神指导下异于世俗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永久话题。
我想,我也许已经将中外这两个字说清楚了吧。在现代禅诗来说,中外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禅诗,也就是旧体的禅诗,是属于中国的,是独有的。而现代禅诗已经不是,它已经随着中国禅的传布,走出了国门,走出了东方,走向了世界,从而成为了世界性的一种诗歌现象。
现代禅诗的古今中外,就是这样一个纵横的时空交错现象,是一个立体的存在。
如果有人将现代禅诗称之为“世界性诗歌流派”,我想那也是没有什么问题和不妥的,起码不会在理论和实例上缺乏依据的。
以上所言,不过是一些常识。这个对于稍具禅学和诗学知识的人,是不难理会的。我不过是以思维的针线,将一些历史的或当下的诗界现象串到一起,以此来说明一种诗歌流派的基本特征,如此而已。

(2007-1-2,皖南太平湖)


写诗三件事

我常常想,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三件事是不能少的:一是写,二是读,三是论。写不用多说了,你不写,就不存在。读却往往为一些写作者疏忽,认为只要写就是了,只要勤奋,就能成就。这个,就如庄稼,没有不断的养分补充,努力生长的结果,可能会是枯萎和夭折。再是论。这个论,是讨论、谈论或辩论的论。仅仅有前面说到的写和读,还是非常不够的。论辩,是一种沟通、交流和激发。没有适当的讨论或辩论,你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就可能永远的似是而非着。论辩有时会是一道闪电,一下子就洞穿了积久的阴霾、黑暗和迷茫。所以,永远要保持论辩的姿态,欢迎批评和指摘。这是生命力的一种自信体现,是飞跃的准备和前提。
当然,我这里所说论辩的必要或重要,仅仅是对于在写作之路上还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还没有形成自己风格定位的人而言。而对于那些已经方向明确,并形成自己独立风格的人,他可能要做的就是不断坚守和完善。
一般来说,三者中前两项的写和读,较为容易做到。你自己愿意,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就好了。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写作其实是一件相当寂寞艰苦的事情,没有一些耐住煎熬的决心和勇气,是进入不了这个角色的。读书也不那么简单,不是你随便拿了本书去读就成了。在读之前,也是应该先做个选择,不能什么都读。这就像是吃东西,你不能什么都吃,碰到什么就吃什么。吃得不对,不但没有营养,反而会闹病,会坏了胃口,甚至会断送了性命。
第一第二项不容易,第三项就更难了一些。你要辩论,总要有个物件。这个对象的选择就很关键。你如果是选了个既没有见识,又纠缠不休的对象,除了逃跑或气死,大概是没有其它结果的,更不要说是学到点什么真本领了。论辩是一种机巧的学习,所以,选一个好的论辩对象,就是选一位良师。选好了,受益终生。选不好,贻害无穷。
现在有了网络这个平台,人们交流的意愿相对来说要更容易实现些。但我发现在很多时候,出现了几种极端现象。要么是互相漫骂,冤家对头,祖奶奶万先人的一起上阵,搞得头破血流,鸡飞狗跳墙,然后呜呼收兵。要么是互相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好得不得了,好得天下第一,世界第一,宇宙还是第一,最后吹捧到大家一起呕吐方才各自回家了事。要么就是温文尔雅的大家无限客气,一团和气,都把对方当了五彩气泡,仿佛不忍心去碰一下,一碰就碎了没了一样。
更有那些自恋自狂自我无限膨胀者,以让天下人嫌恶为快意,我这里就不想去说了。
这大概就是当下诗歌的虚假繁荣热闹,到盘点时又终究无一可据的一个原因吧。
不过,我也并不感到多么失望或绝望。
诗歌虽然在写诗人来看是个大得不得了的事情,但放到生活的大房子里面,就也不过是一面画壁。古人在那上边画了他们自己的影子,我们也在画。画得不好是我们长得有问题。以后的人还会继续的画。他们画得怎样,是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里面,就包含了若干的希望在里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让我们还是保留一点古老爱情的美好思念吧。

(2007-6-2,太平湖)


关于现代禅诗的九个断片

1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禅意诗只能是整个诗歌中的一个方面。就现代禅诗来说,我就觉得,他不可能在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主流,甚至支流都不可能。写作者也将是少数。同一个诗人,表达不同的题材事物,就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2
禅者论禅,诗者论诗。若是禅者论诗,也就自然是以禅论诗了。这个从《人间词话》和《沧浪诗话》的作者都是佛门中人就可以了然。
现代禅诗亦然。心向禅者,作为一种内心的追求和积淀,在为诗之时,便难免有所传达和流露。这是一种自然的涌现。而刻意为之,只能是比猫画虎了。
所以,现代禅诗中鲜有上乘者,就在于作者对于禅的精神内涵尚在恍惚之中,又如何能有上乘作品写出来?
唐诗宋词中禅意作品的上乘之作,也都是在诗和禅两方面功夫都达上乘者,才偶有所得。
3
其实,我觉得禅诗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认识,禅和诗在其心目中也就只是他自己的样子。我想,所谓的现代禅诗,也就是现代禅意诗罢了。但禅意又是什么?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王国维将禅意说为“境界”。但什么又是境界?他又只好用禅意禅境来作说辞。《沧浪诗话》更是无禅不言诗,无诗不关禅,将是否具有禅意当作诗品高低的一杆标尺。
但就如禅家自己所言,禅是不能说的,一说就错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追求一种文字的表达形式?我想,这应该是缘于我们对于艺术的平庸心有不甘,才想要用禅的精神来观照和提升。
4
关于现代禅诗,我认为重要的是其易于接通汉语传统和古典诗质的脉络,以此或可消解西方语言方式和表达技巧对现代汉诗的过度渗透,以求将现代意识、现代审美情趣有机地和我们的根性文化相融合。现代禅诗由萌生到绿树成荫,花开果熟,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一件事情吧。
5
现代禅诗并非“虚无飘渺”,而是被中外优秀诗人不断实践,且成果颇丰的一种艺术创作实践。如美国的加里-施奈得和台湾的洛夫、周梦蝶等。
任何东西都是在发展和演变的。格律诗和佛偈,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但它们不再适和现代社会,不再适合表达我们当下的生活和事物。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代替古老的表达形式。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我们当然的反对任何外来的“侵略”和“殖民”。但我们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连借鉴和学习也一起反对掉,那是一种僵化和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的发扬,只有在具有了世界性眼光的前提下才能达成。
6
其实,我也非常喜欢那些优秀的诗偈,特别是唐宋禅僧和诗人的诗和偈。唐宋以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止,可以说,优秀的中国文学艺术,包括诗词绘画,无不具有禅的境界和意趣。
但我们还是应该正视现实,用佛的思想来说,就是要承认无常变化。时代变了,周围的事物变了。我们的艺术就必然的会变,这是一个无法违逆的规律。
我的所谓“现代禅诗”,在本质上来说, 就是在一种非宗教的,反对任何权威和偶像崇拜的前提下,求得心灵最大放松和自由的一种艺术和人生的境界追求。
7
其实不仅仅是唐朝,五代、宋、元、明、清,甚至到民国期间,也就是在五四之前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学、艺术中,禅的思想一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后来人为的隔离了这个传统,反而是在日本、欧美那些原本与禅无关的地方,热了起来。  但是,随着这片土地的土壤改良,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的再认识,在现代诗歌艺术中,人们越来越本然的又发现了这枝记忆中的花朵。
8
佛学里面倡导“放下”,但那一定是在用功之后才做得到的。你根本就没有过“承担”和“提起”,又能“放下”什么呢?
所以,要“用功”在前,等功夫到了,境界到了,才是放下的时候。
9
你要承认我所说的是禅,那就是和天下之禅同理同趣的禅。若认为我说的不是禅,你又能反对什么呢?禅当然是不能说的,但不说又不行。犹如说禅是不立文字的,但没有文字,禅就不可能流传至今。这是个不易解决,但又不能不常常尝试着解决的问题。

(2007-7-16辑改,皖南湖边)


空灵之境

诗歌的高度取决于写作者,也就是诗人的思想高度,我的这个说法,好像大多数人是都同意的。一个浑浑噩噩人云亦云的人,一个无独立人格处处依附外物他人的人,你是不能指望他写出什么优秀诗歌的。诗歌乃大美之物,是心灵之树上的花朵和朝露,是内心自由起落的风云。那些内心龌龊或塞满功名算计的人,又怎么能成为真正诗人,写出真诗好诗来。
遗世高蹈的思想只能在独立自由的人格背景之下才能产生和完成。所以,一个有真正独立艺术见解和追求的诗人,也定然是一个在人格上十分自足的人,不愿为外物所拘的人。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的特有艺术手法来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却也不是一件随便可以做到做好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其具体的方法和路径,写诗自然也不例外。不同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方向不同,方法和用力也就不同。一个只追求诗外的热闹和功利效用的人,只能算是一个伪诗人,你给他谈空灵,谈美,那肯定是一件比对牛弹琴还可笑的事情。
但你要写现代禅诗,就要进入到现代禅诗的这种特殊氛围中来,将你的心洗空放大。你的心中此时不能仅仅只装着一个人,一件事。也不能只装着几个人,几件事。而是要形成一个广大的宇宙,装得下所有的山河大地,装得下茫茫的大千世界。你必须站在高处,用俯视的目光去察看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每样事情,甚至,你还要预知到即将发生的事情。你不是神。但你有比神更大的透视能力,更合万物之理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禅理,就是佛法。
其实,我觉得所谓佛法,就是天地之法,自然之法。人本身就是自然之物,是自然天地中的一个分子。佛也是人,只不过是觉悟了的人。他的方法,就是人的方法,自然的方法。当你也体察到了包括人包括你自己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来面目时,你也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了,就也成为了佛。佛不是神,佛只是觉悟的人。人是实有的,而神却是虚拟的,是人为了愚弄和控制人而虚设的。
每个人,每件事,每一朵花,每一棵树,也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有情或无情的存在,你都要从宇宙的大处或高处去看他。这样,你就不会再拘泥于自己的想象,也就更能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当然,这个高度也不是神的高不可攀,而是人的高度,是一颗独立醒悟了自由之心所能达到的高度。
诗歌的空灵之境,也正是基于如此清楚的真相之下,才得以实现的。清代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个“空”当然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够进到再创作的审美过程中。你不能包揽一切,不能将所有的读者都当蒙童。没有回味余地的诗歌,从艺术上评判肯定是失败之作。空,不是言不及物,不是一无所指,而是将无穷之景无穷之意隐置其间,如同写意山水的画幅,如雾中黄山,在层峦迭嶂中现出一种“透明的含蓄”。将眼睛看不到的,让人用心感觉到。如果你让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那就是失败。具体说,就是既不黏着于事实,又不能没有事实。
其实,在中国传承久远的艺术领域中,不独诗歌讲究这种空灵之境,书法绘画,乃至雕塑版刻,无不追求这样的空灵大美境界。
近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诗人画家灵感所至而独辟的那个有灵气往来其间的审美“心理场”。能在作品的意境中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方为空灵,方为至美。
空灵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透明澄澈,是玲珑剔透到宛如镜中花水中月那样的一种立体情形。
中国的古体诗在唐代达到高峰。这个高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的这个空灵之境,空灵之美。王维王摩吉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人物。但大多的人只知道王维是位杰出的诗人,而不知道他同时还是个杰出的画家。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杰出,是被后世画坛尊为文人写意画南宗祖师的一代开基者。这当然是将他和禅宗的南宗相比拟,将他和六祖慧能一样来敬奉。不过,不管这种比拟是否得当,但王维作为一个将禅的思想和意趣糅合到诗歌绘画艺术中,从而开创一代新气象的大家,是没有哪本中国的文学绘画史册能够避而不见的。
但时间是个无情物。古人的东西再好,那也是古人的。我们可以欣赏,可以玩味,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健壮我们自己的创作。但我们不能模仿,不能头上安头的甘心让自己步人后尘。因为模仿得再好,也只是模仿而已。
世界改变了。即便王维再生,他也见不到唐时山水唐时月了,当然也肯定写不出唐时的诗,画不得唐时的画。他要想在写画中还钓起几分佛心禅趣,就也只能来探讨现代禅诗或现代禅画的写绘方法。这当然只是我的一个玩笑,一个假设。但这个假设说明了我们不可拘泥古人,必须站在古人的前面,独自向前走。我们自己走的,才是自己的路。
空灵之境,对于一个现代禅诗的写作者来说,当然不独独是一首诗,一幅画的事情。它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是生命的一份追求。
是生命之境。

(2007-9-24,黄山太平湖)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5
修正与捍卫

成都是中国的现代诗歌之都,这一点,在中国乃至国际诗坛上,应该算是一个共识。特别是在已经过去了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声名煊赫。那时我还在河南的古城开封,也时时感受到这个诗歌大磁场所发出的种种强烈信息。我的后来在成都一漂多年,与这个诗歌的因素不能说关系不大。
当然,我在这里说起这个,不是为了给成都做形象宣传或进行什么文化定义,而是为了说明,那里确实诗人云集,高手名家如林。当你在一个露天茶馆与一群狐朋聚会聊天时,有人指着身边竹椅上一个貌不惊人的陌生家伙对你说,这是某某,说不定就会惊你个把一口茶喝到鼻孔里。这个名是你早就耳闻,是经常出现在诗歌报刊或朋友唇齿之间的,甚至可能是你曾经的偶像。然而,你其实不用惊奇,那些所谓的名人大家,当你真的和他或她坐在一起,他们也就是一群人中间的一个茶客,是和你一样的写作者而已。
到这里,我该进入我要说的正题了。我要说的是,当你和这样的一个或一群名人坐在一起谈论诗歌时,难免就会遇到一些诸如否定或肯定,赞扬或批评的情况。这时,你将如何应对?是以这位老兄的意见为准绳呢,还是在倾听的同时仍能清醒保持和捍卫住自己的写作原则和评判理念?
再如,他或者她,著名或无名,对你的作品进行评头论足,整体否定或指出其中的某个地方,是他认为应该修正改变的。这时,你该怎么反应?是诚惶诚恐或言不由衷的表示虚心接受呢还是另置说辞?
就我而言,若是遇到这样的批评,首先我会感谢,不管是善意的还是相反。但是否接受他的看法并依照修正,就是一件需要十分谨慎的事了。对于那些与自己追求方向一致的意见,不管多么难听,也要听进去,并加以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养分。而对那些试图改变你写作方向和目标的意见,再是恳切其辞,也基本上可以放到一边不去理会甚至忘掉。对于不能接受的东西,也不能放在心里,那样会将你压出问题,严重的时候就可能导致失眠,神志不清。虚心,只是一种倾听的姿态,而不是无原则的接受和盲从,成为邯郸学步的一个现代版本。
这很重要。
无论在名家权威还是无名小辈面前,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平等心。所有的写作者,有名或无名,都是平等的人。所有的意见,也都是个人见解。
我想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这样的品德要是值得称颂的话,那么独持偏见,不附众议的独立精神,就是必须尊重的品行。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评判时,接受对方批评和勇于修正自己,无疑是不断前行的推动力。但敢于坚持和捍卫自己,也是必不可缺的态度。因为所有的评判者,他们都只是站在你的外部,你自己才是站在你心灵的内部。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诗人,对于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信才能立于这个喧哗的世界。这里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你是否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方向和道路。如果你一旦确定,就要仰视着这个目标向她走,不要再理会身边的纠缠喧闹。
他人的评判,要像一个挑剔的美食家那样,仔细品味之后才咽下肚去,不要只看标牌商标,就进行取舍。当然,我说的是能将名利心放下的情况。假如你想借名家的手或口达到一些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你完全可以违心的或盲目的去虚心,去附和,去消灭你自己。
这里我还是要说到禅,中国禅。中国禅也就是六祖慧能的那个南禅。他提倡人人发现自我并捍卫自己,完善自我。你要求佛吗?佛不在殿堂之上,也不在经卷里面,佛就在你自己的内心。即身是佛,即心是佛。你自己就是佛,你还到处找寻什么?你得相信自己,捍卫自己。当然,这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有了觉悟的人,然后才能做到这样,才是佛。人就是佛,佛就是人,佛就是一个觉悟了天地人生道理的人。
这个与诗歌有关系吗?我说关系很大。特别是对于现代禅诗的写作来说,尤其如此。假如你不能以去除功利之后的平常心面对自己和他人,不能老老实实的面对诗歌和写作,你是不可能真的进入这样的宁静境界里面去的。所以,我前面说,思想的高度是诗歌的高度,也就是这层意思。写作诗歌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最为原始和直接的作用,就是表达你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态度。至于形式和语言手法上的探讨和取舍,都已经是微末之事。微末之事只能部分的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色,但不能决定它的成败。
如果一个现代禅诗的写作者能以佛陀的平常心看待他人和自己,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会心气静下来。佛心我心,两无分别。那么面对外面的风云变幻时,接受什么修正什么捍卫什么,就会明了于心,不慌不乱了。
取与舍,是一只手要做的两件事情。

(2007-9-29,皖南太平湖)


独自出新声

一个禅者,是没有孤独这种大众感觉的。心中包含着一个宇宙,明了宇宙中一切的缘起缘落,生死轮回,山河变迁,是禅者不会孤独的一个根据。禅者更不会是合唱队员。禅者的歌唱,是山间清溪,穿洞之风,是洒落的晨露。
诗人亦然。真正的诗人,也一定会是一个洞悉世事风云的禅者。
除非情不得已,我觉得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应该加入到任何大合唱中去的。大合唱的发生,既是中国这样“特色”风水的产物,也是现代世界信息发达、传播迅速的一个结果。但这却极容易将人带入到一种不自觉的混乱和危险境地。我说的当然是艺术,那是一种毁灭的境地。所以,一个真正懂得这种艺术的严肃歌者,都会小心的去避开这样的混乱和自毁。
一位诗人在地震灾难发生后,虽然心痛,虽然流泪,但却不会接受必须写诗的命令。他可以用别的方式来传达内心的巨大哀痛,但诗歌,却是不可以命令的。她是自由女神的姊妹,只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自己抵达。
但此时几乎所有中国写诗的人,都加入到了那个同题的大合唱中。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寄托哀痛,不足以显示爱心。更重要的,是写作者自觉不自觉的,在抢占诗歌的道德制高点。于是,一场热闹,一场纷乱,就这样开始了。我不能说这样的一场运动式大合唱,不会有一首作为艺术的诗歌作品产生,但太多分行文字的罗列堆积,很快就成了阅读上的灾难。先是疲倦,而后是厌倦,最后则是令人不能忍受。
灾难的合唱刚刚停歇,端午就来了。于是,又是一片声的端午大合唱。
这让我想起了一种自然界的现象:夏蝉和青蛙。它们都是季节性歌手。如果单独发声,它们中的每一个,可能都是不错的歌者。但当它们集中在某个时刻,一起发声组成了庞大的合唱团时,它们的声音,就不再是给人带来美感和力量,而是一种噪音,一种可怕的声音暴力。
而此时林间塘畔的一两声鸟叫,虫鸣,却会像新雨落地,给人以生命的清新。
我知道,我离一个真正的禅者,一个真正的诗人境界,还很遥远。我也曾不自觉的加入到那种蝉或蛙的合唱中去。但当我回头时,便觉羞愧。那不是爱心,也不是悲悯。那只是滥情,只是一次庸俗的随众表演。
风过竹林,风的声音不会悬挂在竹的叶稍之上。我从计算机中删除掉那些合唱中的文字。尽管还有几分不舍,但我必须这样,算是给自己的一个忠告。
做一滴晨露吧,我对自己说。做一滴独自坠落,独自发出细微声响的晨露,去滋润脚下的方寸之地,也就够了。

(2008-6-15,上海西渡)


花看半开

我曾对一位热爱现代禅诗写作的朋友说过这样一些话:“你写诗很努力,很勤奋。但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却稍显不足。佛家有语“势不可使尽”,用在诗歌写作上,就是“话不能说完”,不能满足于当一个老实人。你的诗语言没有问题,简练,干净,通顺,能看出唐诗宋词对你的影响,但你得到了唐诗宋词的表像皮毛,却没有得到本质精髓。语言只是工具,而意境的营造和传达才是目的。你总是将话都说完了,不给读者留下一点回味的余地。这就诗意顿失。一,二,三。三生万物,后面的就不要再说了,三就表达了无限,表达了对于无限万物的想象。但你又罗列了四,五,六,七,将这想象的空间完全填满,也完全的破坏掉了。举例说,比如中国古人绘画,就很讲究留白的艺术。你不能将整个的画面都画满了,那样不但不能表现你的绘画才能,而只能说明你基本还不懂绘画的精髓和要领。诗歌与绘画,是性情最相近的艺术,也就有着诸多相同的特点和要求。你将本来应该留白的地方都涂上了颜料,这无疑是掏力不讨好的事情。欣赏一幅画,不但是看画家画了什么,更要看他怎么画。同理,读者读诗,既在乎你说了什么,更在乎你是怎么说的。
我们旨在相互间的交流和提高。我想仅仅说点不痛不痒的恭维话,那不是对朋友的态度,故此说出真实所感和一点常识。千万不要轻视常识。在某种意义上,常识就是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本质真理。泼你冷水,实是不忍你一直这样毫无反省的一路走下去,不但徒自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光阴,也浪费了读者的热情和时间。”
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得更深,以为这样的事情似乎只是个技术问题。但现在看来并不那么简单。这问题不但发生在别人身上,有时也会重复发生在自己身上。这让我想明白了一种现象,一些盛名之下的诗人,却会有不断的失败之作。可见,一个诗人的写作,并不一定是越写越好。恰恰相反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成名诗人的作品往往越写越令读者失望。这大概也是有的诗人宣布封笔不敢再写的主要原因吧。所有生物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诗人也不例外。封笔,大概就是诗人,特别是名诗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吧。这看上去似乎有点很“权谋”,但却不能不让人生出些许怜悯。当然也许真的是“江郎才尽”才忍痛“退出江湖”的,却也是一种无奈。
我想,如果放下些功名方面的包袱和顾虑,有点重新开始、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可能就会是另外的一种景象。失败也许是探索的必然成本,但却生长着希望。
写作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修炼和行走,遭遇困境迷惑,是在所难免的。禅者的开悟,也不是一悟百悟,一了百了。而是要不断的去悟,才能解决不断涌现的困境和烦恼。诗者近禅,情况大致相等。
“花看半开”,是禅家语。这当然不是教你做人要不诚实,说话吞吐遮掩,而是教你一种写作或欣赏时的方法和态度。给别人留有余地,其实也就是对于别人的尊重,也是自信心的一种体现。对于诗人来说,就是尊重和信任你的读者。同样的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读出其中不同的意思和况味,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便是作者的功绩了。直白式的分行文字,不能叫做诗,只能叫做口号。也不能叫做艺术,只能叫做宣传。
诗人不要想着去面对甚至讨好所有的读者,那是不可能的,也注定会是一场失败。你只能面对你自己有限的读者,甚至是你的几个知己知音。更甚至,是仅仅面对你自己。这个问题,多年前我就曾和在美国的《新大陆》诗刊主编陈铭华先生讨论过。结论是,诗歌就其艺术功能和本质来说,一定是小众的,而不是大众的。
自信而不功利的诗人,是不必为可能阻挡了一些读者的进入而担忧的。
曾经,有人说诗人应该是一名战士。这大多是就诗歌的社会和政治功用而讲的,说明了诗歌曾经的工具性或者武器作用。但在我看来,诗人的战斗,其对象首先不应该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民族的、或者国家的所谓敌人,而主要应该是自身或生活中的平庸。平庸才是诗歌写作的最大敌人,尤其是现代禅诗写作。一首新诗,如果没有值得自己激动的新奇之处,就基本可以认定是失败之作,也就没有发表示人的必要了。
平庸和平淡,是两个天壤有别的概念。现代禅诗追求语言和心态的平淡宁静,但却要坚决的反对平庸。
说自己的话,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始终保有一颗自由超然之心,这是现代禅诗写作的前提,也应该是诗人最终的归宿之地。

(2008-9-17,上海西渡)


现代禅诗的发展与因缘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必须具备自身和外界的诸多因素,也就是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上的同时具体与结合。现代禅诗也不例外。我们既然是进行现代禅诗的探索,大家既是诗人又是禅者,这个道理肯定比其他人理解得要深。
现代禅诗的发生,是源于现代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寻找,也是源自对完全照搬西方诗歌的绝望。并且还不仅仅是我们在绝望,欧美诗人也在不断的突围和寻找新出路。他们的目光也一样投向了东方,投向了我们古老而新鲜的禅。
但在当下的中国大陆,虽然思想禁锢和文化荒芜的状况比之过去有所改善,但几十年的偏激意识形态灌输和自由思想的钳制,还使很多人对佛禅思想以及其他优秀文化有着诸多的误解和顾虑,生怕一旦介入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命运。现代禅诗目前的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被误解被抵触,也是在这样的现实土壤中发生的,不足为奇,算是一个新生体在萌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坚信,真善美的东西,自身的生命力是无比强大的。犹如柔弱的草,终会以生命内部的坚韧之力,推开压在身上的瓦砾而成长起来。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当一个社会,当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开始有了反思的自由和能力,并开始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时,现代禅诗的发展因缘也就真正成熟了。
但这样的一份因缘,却也不应该完全的去被动等待,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积极主动的创造和促进,去打破僵局,推开瓦砾。在这方面,特别要向碧青,张黎,樵野,大畜等同人致以敬意!他们的理论探讨和评论文字,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一种勇气,更是对于社会和文学界的一份份宣言书,是推开瓦砾的我们的手。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流行和轰动,而是静静的流传和永恒。
我们区别于其他诗歌现象的地方,在于我们不仅仅致力于诗歌写作上的探索和独自性,还表现在我们写作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同步,表现在我们写作与人生同一性的追求。
我们诗歌探索所达到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人生所达到的境界。
现代禅诗探索,也就是诗人对于生命存在方式的一次觉醒之旅。

(2009-5-20,昆明玉案山下)


诗歌史上的那些独行者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许多深具个性的重要诗人,因为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与众不同,深具特色并影响广大、深远,因而被后世冠以响亮的名号。唐代诗人中,就有杜甫被冠以“诗圣”的称号,李白被冠以“诗仙”,而李贺,则被冠以“诗鬼”的大名。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王维,他被后世冠以“诗佛”的称号。王维中年之后,不堪朝廷中的政治纷争,逐渐的归心山林,半官半隐,潜心佛禅、诗画。这对于仕途自然是暗淡了,但对于诗歌、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却是无限风光的巅峰。王维不但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境界空灵的作品,成就了一代“诗佛”的尊荣,而且在绘画方面,也开创了一代禅意山水画的新画派,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开创者,被尊为“南宗画派祖师”。
此后的宋、元、明、清,也有诗人被当时或后世冠名的。也有的是诗人自号,但被当时或后人认可并相传不断。比如宋代的苏轼,就因为“乌台诗案”大难不死后被贬黄州,生计困难,在友人帮助下才在黄州东坡得几十亩薄田,耕读度日,筑屋自居,号“东坡雪堂”,自家也就将自家号为“东坡居士”。本来是一时困顿中的自慰,却不想倒成就了流传后世的一番响亮和风流。
古人故矣。我其实想要说的还是当代的“今人”,想要说的还是“现代诗人”。在中国不足百年的现代诗歌史上,也颇出现了几个不同凡响的人物,李金发便是其中一位。李金发生于1900年,广东梅县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现代新诗,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这位“诗怪”其实不单单诗名甚大,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有很高建树。比如雕塑方面,就成就非凡,被誉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开创者。可惜的是,诗人在时代变迁,政局更替中,最后不得不选择留居海外,客死美国。在1949年后的漫长时间里,几乎被国人遗忘,或被作为一个怪异的疯子遭遇批判或嘲讽。只是在最近的十多年里,人们思想禁锢稍开,才重新想起了这位诗坛上独一无二的“现代诗怪”。
另外的一位,也是漂泊海外的诗人,他就是洛夫。他于1949年离别故乡到了台湾,成为台湾现代诗歌流派的主要开创者。因为其诗追求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意象,常常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文字景象,所以评论者对洛夫冠以了“诗魔”的称号。不过,洛夫比着“诗怪”李金发,命运要好了许多。1980年代后,随着大陆气候的改变,洛夫也逐渐在大陆的诗歌读者中,名声日盛。虽然在1996年,他离开台湾移居加拿大,但还是不时的会出现在大陆读者的关注视野中,成为了一代诗歌名人。
行文至此,我想要说的是,唐代诗人中,出了诗圣、诗仙、诗鬼、诗佛。现代诗人中,也出了诗怪、诗魔。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独行者,是不可模仿也不可替代的重要诗人。但是,我觉得,中国现代诗歌的国土上,似乎还应该出现一位现代“诗佛”,来清净这个世界的诗歌和人心,不使继续浮躁和烦乱,不去崇高或崇低,而是回归到人和物的本来位置,给人以清醒和正途。至于我们的现代“诗佛”何时出现,又出现在哪里?这就要看时势和机缘了。
但是,我想我的最大愿望,也是我预料中的最大可能,现代“诗佛”的出现一定是在现代禅诗的写作队伍中。可能是一位,也可能是二、三位,是一个群体。
我这样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依据了基本的佛陀思想和禅的理论。人人具有佛性,而是否能够成佛,就看你是否一朝醒悟。迷时是凡夫,悟时便是佛,佛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事情就这么简单。一个真正的现代禅诗诗人,必定是一个禅者,是一个觉悟者。所以,成为一个现代“诗佛”,应该是现代禅诗诗人的终极方向和目标。并且,这个目标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狂妄,而是一种愿心,是为了世界和人心能够清净下来的慈悲。禅宗六祖慧能,最初不过是一个不识文字的樵夫而已,但当他来到黄梅的五祖弘忍禅师那里,被问来此做什么时,就毫无犹豫的回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可见一个人,是不能没有一点宏大的慈悲愿心和目标的。
狂妄要不得,但愿心和大目标,却是一个诗人所必须要有的。因为,你不是仅仅为了你自己。如果仅仅为了自己,你就还不是一个觉悟者,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禅诗诗人,也就离成为现代“诗佛”还很遥远。
我们的身前和身后,都不会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也要准备着,成为一个不与众同的独行者。

(2009-7-18,昆明玉案山下)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7
我们的精神与底限

作为现代禅诗诗人,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即是禅者,又是一个现代诗人。这双重的身份含义,缺一不可。我们的努力是将这两重身份合二为一。禅者与现代诗人,从各自的定义上来说,并不完全的一样。甚至从某种现代的角度上看,差别还很大。但在现代禅诗的概念里面,二者却必须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割。如果强行分割,那么你就或者是一位禅者,或者是一位现代诗人,而非现代禅诗诗人。这是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所决定了的。
我想,在这篇短文中我想要具体表达的,就是作为现代禅诗诗人,我们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我们在作品和生命的质地上,与其它的诗人又到底会有些什么不同?
虽然,我在前面的随笔中,或多或少已经谈论过这个问题,但我还是想更具体的谈论一下,从总体上来说明一下一个现代禅诗诗人,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面目。
1
首先,我们观照、认识人生和世界的思想来源,是在中国传播了千多年,并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焕发出生命活力的佛禅思想。
在这样一种基本思想的统摄下,我们坚持独立的精神、保持自由的思想,不盲从任何权威与偶像,从而达到个体生命和艺术质量的不断更替与创新。
2
佛陀基本思想里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众生平等,没有任何生命是应该凌驾于别的生命之上的。禅的基本精神,是人人具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也就是,人没有贵贱之分,只有灵性被遮蔽的程度深浅之别。打开遮蔽,就能觉悟,就是觉者。而觉者,就是佛。打开遮蔽的过程有快慢长短,但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却都能做到。
所以,对于所有不尊重生命及人之权利的个体或集团,我们是天然的反对者。最低的限度,是不合作者。我们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为虎作伥”。
3
我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佛徒”或“居士”,我们是佛陀的学生,是他人生和宇宙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当然,我们也是历代禅学大师们的学生,是不持衣钵的思想传人。我们以自己的写作传达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传播我们的爱意和慈悲。我们尽量的亲近自然,爱护自然,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我们过尽量简单的生活,不杀生,不伤生,抛弃奢侈浮华的世俗追求,尽量做到布衣素食,让自己的身心在禅的诗意中达到安详、端庄、纯朴、洁净和健康。
4
我们不是暴力型的毁坏者,我们是爱的建设者。我们的写作就是耕作和种植。我们的作品,就是绿树、花朵和果实。我们种花养草,植树造林,绿化世界。我们的所有努力,就是为这个浮躁的世界打开一扇扇窗户,推开一道道门扉,让人们看到一片花园,呼吸到草木的气息和花香,让爱和慈悲在鸟语花香里流传。
我们的努力越多,这个世界上的沙漠就越少,绿地就越多,森林就越广大。而人的生存,就越是健康和愉悦。
5
从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可能的效果来看,我们又多了一重身份:心灵环保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保主义者。我们的环保理念和行动,是从心开始的,首先是精神层面的。
并且,我们坚信,心灵的绿化,比地面的绿化更重要,也更基础。

(2010-1-31,大理州)


现代禅诗与中国功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广泛引用,就是他说出了一个规律,说出了一个客观存在着的道理。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也如在山中居住一样,时间久了,就会被习以为常的周围环境所蒙蔽,反而失去了对“庐山”真面目的判断和认识。
对于现代禅诗,有时我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有时,也是需要走出这个“庐山”,站在其他的山头上,来回望一下,或者就会有点意外的启发和收获。
最近,我在线看了一部50集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
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和武侠功夫片。虽然,我一生没有练过武,但内心的喜欢,却是不能克服的。说来奇怪,我喜欢功夫片,但对于体育竞赛之类却没有一点兴趣,甚至还反感。我觉得,武术虽然和体育很接近,都属于竞技,但武术里面似乎不仅仅是争高低,取名次,也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武术里面包含着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它是有灵魂的。
50集连续剧,我每天看10集,用了差不多5天的时间。
李小龙祖籍中国佛山,出生在美国旧金山,所以与生俱来的便有了美国国籍。后来,他随父母在香港生活,读书练武,拜咏春拳大师叶问为师父。由于性格倔强,争强好胜,所以当武功逐渐增长的同时,也不断的“惹是生非”。特别是打了香港的黑社会老大之后,不得不逃离香港,到了美国。但他性格中的“骄傲和狂妄”,虽屡遭挫折,但却绝不服输。为了证明自己,他不断的出手,接受挑战,比武打斗。有胜利,也有失败,更多次遭到暗算,甚至险些丧了性命。但最后,他还是一次次度过难关,在美国的武术比赛中夺冠,成为武术新星。最后,他为了推广自己的“中国功夫”,为了推广自己创立的“截拳道”精神,走向影坛,进军好莱坞。但,美国当年的种族歧视观念很浓,使他的愿望付之东流。好在,香港的电影公司看中了他,请他主演功夫片,一举在港台东南亚,以及日本成为影坛新星,并反馈到好莱坞,终于被好莱坞请回去,主演后来风靡世界的新片种——功夫电影。
但李小龙犹如一颗流行,璀璨之后,便迅即消失。他在事业正鼎盛的32岁,猝然而逝。真是很令人痛惜。
其实,对于那些富有悬念的打斗比赛,虽然也很吸引我,但我更看重的,是李小龙创立的“武术哲学”思想。他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读哲学专业,这对他建立自己的武学理论起了决定作用。他意识到了武术不是争强好胜的打斗,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存在方式。他吸收禅宗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提取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以及“化繁为简,直截了当”的武术理念。在他创立自己的武术门派“截拳道”的时候,他不但汲取了世界各国武术门派的搏击技法,而且将自己从中国哲学中提炼出来的思想,作为一种灵魂植入其中。
让我感慨的正是这一点。我想,李小龙之所以能在死后三十多年还被人不断谈论和纪念,正是他有勇气有魄力创建一种新的武术思想和门派,敢于打破当时武术界保守僵化的陈规陋习,不但挑战别人,也挑战了自己。并且,他也善于借助包括电影在内的传播形式,来推广自己的思想理念。
他是第一个打入好莱坞的华人影星,这为他成为国际名人奠定了基础。但我却认为,他如果仅仅是一个以打斗为特长的功夫明星,他的影响,绝不可能持久绵长。只有思想,才是会不断发光的。李小龙是一个思想者。
我在看李小龙这部连续剧的时候,不断涌现在头脑中的,是现代禅诗。这好像看起来风马牛很不相及,但在我的头脑中,它们却是相关的,重合的。武术与诗歌,都是门派性质很强的“功夫”。各个门派之间,互相排斥,互相贬低,这也是司空见惯的情况。但我知道,要想真正有大成就,就必须破除门户之见,汲取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滋补自己,丰满自己。
现代禅诗流派的创立,我就是本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去进行实践和倡导的。无论是古今中外,无论是什么人的,只要对于丰富和发展现代禅诗有用处,就拿过来,就去学习,去尊重。
现代禅诗不可能像武术那样,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竞技场上一夜之间成为媒体渲染的主题,成为街头巷议的题材。它可能是寂寞的,无声的。但,这正是现代禅诗的特征所在。它是溪水,无声而不断的滋养着那些有缘的生命根芽。
不过,现代禅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借助现代的传播手段进行自己的旅行。比如网络,便是一个很好媒介。并且,它作为一种思想理念,也完全可能将影响扩展、渗透到其他的文学和艺术领域,比如小说,散文,绘画,雕塑,音乐等等,都是可能的。
无论诗歌还是武术,或者其他的表现形式,当你仅仅把他当做一种技巧的时候,它就注定是短命的。而一旦注入了思想,有了灵魂,它就会自己强大起来,就会自己向前走。
我们的肉身生命会很快消失掉,但注入了思想的艺术或功夫,却会活得久远。

(2010-7-12,大理)


无话可说,只是呈现

呈现,是现代禅诗区别于其他现代诗歌在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征之一。
从感官的角度出发,看到、听到、抚摸到或想到的东西,经过内心的过滤或转换,再通过诗歌的语言并运用细节传达出来,这就是我所说的呈现。
这样的传达,虽然经由了思维的内部处理(不经由处理是不可能的。人的大脑就是一个信息处理器),但却并不是你要将每时每刻听到、看到、触到、想到的全部事情都不分巨细的端出来,摆放在大家面前。
经过了思维处理的事物,在呈现出来时,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直接的,并不改变事物的形貌和性质。瞬间的直觉,不加入个人的判断和臆想,最为至关重要。
我说“无话可说”,并不是你主观上没有分别和判断,而是不在诗歌呈现的过程中夹带出来,不说多余的话,不抒情。你在呈现过程中的顾虑和选择,其实已经表明了你的所有态度和情感。再去啰唆着说三道四,就完全是“头上安头”的多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是古代中国这个方面的大师。他有很多作品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欧美的很多著名诗人,就是从翻译过去的王维诗歌里面,偷学技艺,最后丰富、成就了他们自己。王维的这些“山水诗”,似乎完全是在不动声色的客观呈现,但在这个呈现之中,却让读者感到了作者有丰富的“声色”情感在里面。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
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

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
以及小路尽头的
一个背影

有人从雨中而去”

洛夫是有明确意识的进行“现代禅师”写作的一位当代诗人。我不很赞成将他纳入所谓“回归”之类的行列中去进行褒贬。那样依然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缺乏自信。作为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艺术追求和选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何必非要与那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挂钩呢。他作为一个诗人一直在艺术上探索进取的状态和精神,是我所佩服的。大家细心察看,就会发现只要是洛夫本人或评论者认为有“禅意”的洛夫诗歌,基本都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矫情,不说理,不比喻,而是直接呈现,在呈现中表明一切。除这首《窗下》外,《金龙禅寺》、《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等短诗,都有这个特点。当然,他是台湾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对于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娴熟。但这不但没有减弱他诗的禅意,反而更增加了几分回味和神秘。所以,借鉴欧美各种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融入和丰富我们现代禅诗的写作,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我们的心胸,要能容下宇宙中一切的东西,要有无限的宽广度。
抒情和说理,都是现代禅诗的必有元素。但这两个元素却必须隐匿在尽量客观的呈现中,要在具体的细节中传达出来。因为我们是在写诗,是在进行一种艺术的探索和实践,而不是往墙壁上刷标语口号。
唐宋时代很多禅师和诗人,也写了不少流传至今的“诗偈”。这些“诗偈”虽然具有诗歌的形式,但从本质上来说,却不是诗。偈,本是佛经的一种体裁形式,是做说理用的韵文。这个,寒山是一个代表人物。将寒山的那些东西当诗歌作品来评论,完全是一个错误。
无话可说,只是呈现。这是我对自己近年现代禅诗写作实践的一点总结,现在贡献出来,但愿对大家的写作也会有所助益。

(2010-7-27,大理)

(南北,本名王新民,亦名王新旻,河南新郑人。出版有《诗情画意总关禅》、《幸福在心》等九种。)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48
◆明月藏鹭

中国现代禅诗的重大美学贡献
作者:碧青

    坦率地说,关于现代禅诗的审美问题,我曾经思考过很长时间,自知无力完成这样一个重大命题的写作。但作为现代禅诗的追随者,或者说作为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一员,关注现代禅诗是我的本分。最近,在阅读《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和思考论坛同人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正在接近现代禅诗流派的美学根本问题,感到了以生命为基础的现代禅诗写作,源于本我的诗意所表现出的大美之境,是对美学的重大贡献。

一、中国现代禅诗美的本源

  由于我浅薄的经历和有限的阅读视野,本文所说的中国现代禅诗,是指以诗人南北为代表的现代禅诗流派。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我和诗人天色海的一次对话。诗人天色海二十多岁时发表的诗歌,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华,受到省内《诗神》主编的高度评价。由于多种原因,曾经停笔多年。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诗意的心灵追求。近两年来,由于他比较关注现代禅诗,我们曾有过多次关于诗歌的对话。昨天午后,工作的闲暇时间,我们又谈到了最近阅读的书籍,他谈了阅读《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的感受:“实际上,禅就是心灵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现代禅诗,就是人的真我灵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关键在参悟。”
  他对现代禅诗如此透彻的理解和表述,契合了我正在思考的一个美学问题。忽然,我很想告诉他,我明白了美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各种美的现象来自哪里?人的生命里那个产生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佛学所说的本我,真我,或曰佛性。
  他说:这个问题佛学真的已经回答了。看来,很多问题都需要在东方文化里寻找答案。
  这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问题。3月24日的晚上,我捧读中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学四讲》,在第一讲《美学是什么》中读到这样的一段话: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不是至今仍然吸引人们的好奇心么?美不是美的小姐,美的汤罐……那么‘美本身’,那值得一切艺术以及人们去追求、去向往、去模拟的‘美本身’,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各种美所应有的共性和理想究竟是什么呢?他尖锐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答案,而逼迫着人们去不断寻求么?”
  也是在瞬间,我就恍惚地意识到,那个美本身,就是我们生命里只能感悟无法用有形的事物来表达或比喻的本我。昨日和天色海对话的过程,使我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得到确认,并想昭示于人。
  我认为,人类世界产生的所有美的现象,都来源于人的本我。人生命里那个产生美的本质,就是本我的灵性。
  古希腊的柏拉图没有找到答案,认为艺术没有用处,诗人应该被赶出“理想国”。
  而在古老的中国,以诗人南北为代表的现代禅诗探索者们,却在努力超越现实的思想藩篱,超越现实的烦恼和苦难,构筑着诗意的理想国。
  从文艺美学的视角来探索现代禅诗,就要找到禅宗与现代新诗相结合的那个点,并且,要追溯它的渊源。禅宗,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我认为,禅宗与诗歌相结合最根本的,是诗人的心灵感悟和艺术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禅悟和禅境。禅宗的顿悟和诗人心灵的灵感闪现,有相同的本源。人的禅悟之美和诗意之美,来自于同一颗心灵。
  众所周知,禅宗思想的本质是超二元对立的思维。禅宗明确了人的本我和自然的本源不二。万物都有佛性,亦是说世上的万物都来自于自然,都有相同的本质。而现代禅诗,就是以中国古老的禅宗思想观照人和自然。所以,现代禅诗的美学观,也建立在人的本我和自然的本源不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武汉大学唐家贵在《禅宗思想的文学探讨》一文中,这样表述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兴盛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内涵和文化人格的形成,禅学和政治混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体系,而禅宗的世俗化,则推动了禅学的发展。禅宗思想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必将影响着中国的未来。禅学的兴盛,也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中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是对世界敞开了经济和思想的窗口,更重要的要使中华民族复兴。而复兴中华民族,只有在继承和发扬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才可能实现伟大的复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三十多年来,宗教文化,特别是佛禅文化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主要标志是寺院的不断增多和大量佛经的印发。多名禅宗法师还著书立说,为禅宗溯本清源,还禅宗思想的本来面目,提出人间佛教,使禅宗思想正在向文化和生活的深处弥漫。现代禅诗,就是在禅宗和中国新诗寻求新的发展过程中,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南北在《现代禅诗一瞥》中写到:“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南北发表在《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上的《苹果》一诗,就表达了这样的一种诗意:

  苹果说,我来自花朵
  花朵说,我来自枝干
  枝干说,我来自土地

  土地什么也不说
  她的语言就是
  苹果

  南北最大的理想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想让诗歌中的一部分,成为流经这个浮躁的世界的一泓清溪……
  今天,是否可以宣告:只有诗人,适合永远居住在理想国。
  
二、努力去发现世界的真面目,呈现清新丰富而充满生机的美

  今天,中国的工业化社会与最初佛学东传时的农耕时代相比,已经转换了千年的时空。很多人都看到了或正在承受当代的工业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严重压抑和扭曲。而生活,永远是诗歌的土壤。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诗人们的创作,看到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希望,欢乐和安宁,清新和澄明,诞生和生长,失望和忧郁,欲望和污浊,痛苦和沉沦,绝望和挣扎,扭曲和冷漠,枯萎和荒凉,灰烬和坟墓。当今的诗坛所呈现的万象,也是人们心灵的多重映像,纷繁而复杂。
  儒家的《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与佛教所说的人人都有真我,只因为人类有醒有迷,才使本性或呈现或被尘埃遮蔽,道理是多么相似。
  那么,如何找到儒家所说的人之初的性,或者佛说的真我,也是诗人应该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于是,现代禅诗探索者们走上了探索的大道。在诗坛众多的流派中,可能只有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正在努力地用心去发现世界的真面目,参悟生命本身的奥秘,用诗歌反映着生命本真的世界。
  周裕锴在其所著《中国禅宗与诗歌》的前言里写到:“佛种东传,遍播华土,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杂交,经过选择、淘汰、同化、变异,在中国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绽开了缤纷的花朵,而禅学与诗学的相互渗透无疑是其中最绚丽多姿而又久开不败的奇葩。
  ……
  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必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必然蕴含着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都能理解接受的智慧的结晶。”
  现代禅诗流派的代表诗人南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

  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
  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纵横交融——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关照才是根本。

  正是南北带领着现代禅诗探索者们,走进了智慧层面的写作。在这个新世纪的纵横交合点上,用心灵培植着现代汉语诗歌。而走在最前面的南北,已经进入了化境。所以,他的诗,表现出了清新丰富而充满生机的美。这也是现代禅诗最明显的一种审美特征。例如他发表在《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上的《清贫内部的花朵》一诗:

  那一盏清水
  使周围的空气都变绿了
  没有多余的东西

  鸟儿的歌唱
  才是真正的果实
  在被称为枝桠的地方垂挂

  我看到了所有的花朵
  在晨曦和露珠中开放
  那是事物内部的容颜

  现代禅诗的美,是诗人创作活动的产物,是诗人用心体悟的境界,是诗人生命本质的诗化,是真实与善美的内容与优美的新诗形式相统一的美。它既能引起人的愉悦心情,又启示着人们,不要被世上的现象所迷惑,应该依赖生命的本我,展现富饶而绚烂的生命。
  这样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大爱,大悲悯。诗人用一颗大爱的心,深入事物的内部,自然,就听懂了更多的心灵,哪怕一棵植物的心。例如南北的《罗布麻的家》:
  
  也许是路的不断延伸
  我必须不停地走下去
  或者是我必须走下去
  才导致了路的不断延伸
  
  在多风的路口
  我问那棵带铃铛的罗布麻
  回家的路
  到底还有多远
  
  罗布麻摇着绯红的铃铛
  说:回家的路很远
  也很近
  因为我们的家
  不在别处
  它就在我们的内心

  是因路的延伸,诗人必须走下去吗?或者,是“我”必须走下去,才导致了路的不断延伸?或许,只为诗人在寻找回家之路,才必须沿着某一条道路走下去,或自己走出一条道路。在这样不确定的人生路途中,诗人终于在多风的路口,看到了带铃铛的罗布麻。这是一棵智慧的罗布麻,能告诉他回家的路:回家的路很远,也很近,因为我们的家,它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的内心。知道了家就是自己的心,为什么很近又很远呢?一个人为什么难以回自己心灵的家呢?心在何处呢?什么是人和心之间难以逾越的距离呢?也许,这就是现代人要自己解决的最大的人生课题。
  现代禅诗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而表现出的生命愉悦和世界的无限生机之美,超越了建立在人的本我之外的思想之美和形象之美。例如南北的《寄嵩山永泰寺》: 

  夜色中 群山静坐
  那是一群入定的老僧
  苍老的菩提树
  托举着山鸟的呓语
  据说美丽的永泰公主
  曾坐在树下
  静静地诵经修禅
  
  永泰永泰
  这曾是多少个帝王的梦呵
  如今都化成月光下
  一地的碎影
  永存的是佛
  是寺
  而不是手握的江山社稷
  
  清晨五点钟
  醒板敲落了山月
  比丘尼在晨光中礼佛
  并且祝福世人
  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生

  佛,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在南北的诗里,静坐千万年的群山,是一群入定的老僧,它们都进入了智慧的大境界。多少帝王梦,都化成了一地碎影,而青山还在入定,永存的是智慧而觉悟的佛,是智慧者的殿堂——寺,而不是手握的社稷江山。清晨,追求智慧和觉醒,追求摆脱生命各种羁绊的信徒,用醒板敲落了昨夜的山月,昨天的光阴不复存在的时候,她们在祝福世人,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生。而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生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于是,人们又走到灿烂的阳光里去……
  寻找和昭示世界永恒的生机之源,就是现代禅诗所追求的大美之境。
  心即佛,心即宇宙。例如南北的《图前》:
  
    站在世界地图前,中国
    也不过那么一小片
    而今,我站在宇宙地图前
    地球,又只是那么一小点
    而生命,我的你的他的
    纷纷纭纭,吵吵嚷嚷,千千万万
    竟是这点点片片上的
    一瞬间
  
    在一杯茶的氤氲中
    我将所有的图折叠,装起
    让它们在我的胸中融化,长出枝干
  
  世界永恒的意义,就是生命的生长。诗人南北“在一杯茶的氤氲中/我将所有的图折叠,装起/让它们在我的胸中融化,长出枝干”。诗人深知,人在世界里是多么渺小,生命如露如幻。他梦想把整个宇宙都装在心里并融化,长出这个世界上新的枝干,让生命在爱的轮回中,像宇宙一样永生。
  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世界的真相。爱,并不会消失。美好的一切,都在万物中生长和轮回。

三、诗歌形式的创新,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四以来,中国诗歌的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而形式创新,是新诗和古典诗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已经形成了近百年,但是,新诗并没有被众多的国人接受,甚至没有被所有的诗人接受。尤其是近些年来,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创作之风愈演愈烈,诗词协会等民间团体日益增多,很多文学刊物或专业诗刊都增加了古典诗词之页。这当然与新诗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同时也说明,新诗自由体需要不断改进或创新,才能更加完美,才能承载现代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
  
  1、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

  在现代禅诗探索者的群体里,最早开始诗歌形式创新,并取得很大艺术成就的,是诗人南北。他创新的六行体现代禅诗,开创了新诗写作的新风气。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是他开现代禅诗创作先河之后,对中国新诗的另一种重大贡献。
  在天涯论坛,南北贴出了几十首六行体现代禅诗,并表明了为什么写六行体现代禅诗:“诗写得久了,渐渐的就会对曾经的形式不满足起来。于是,就想换换口味,尝试点新的花样。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艺术探索或者突围或者创新等等。其实,就那么回子事,就是走惯的路,厌倦了,不想再走了。于是,拐个弯,到了另外的一条山道上。
  至于是否走得通,走得开心,又或者碰到了奇花异草,流泉美景,那就是另外的一码事了。
  嘿嘿,我这是说:成败得失,唯我开心而已。”
  虽然,这段话好像是南北自己写给自己的。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记录。而他在新浪博客里贴出53首六行体现代禅诗的时候,则在诗歌的前面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六行体现代禅诗,是我的尝试之作。起因只为学习古人的五绝或七绝形式,对于现代禅诗这一现代诗歌形式,进行字行的限制,以迫使自己在六行的限制之内,对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充分的拓展,而防止字行无节制的演绎和泛滥。此六行体最初的几首,写于1996年,后在佛教刊物和文学刊物发表后,得到诗友和评论者的肯定和赏析,遂有不断添加。截止目前,感觉满意的有此53首。贴在此处,是为留存。”
  南北六行体现代禅诗的创新,是否是对中国新诗形式的反思和借鉴古典诗词形式的结果呢?回答是肯定的。到目前为止,几年的时间,南北已经创作了近百首六行体现代禅诗,他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虽然,南北的六行现代禅诗,形式上是六行,但绝对没有古典诗词形式平仄对仗绝对古板的限制,它体现的是一种自由的形式,每一行,都没有字数的限制,亦没有韵律的框限。例如《喝茶》:

  举杯的时候
  满山满坡的碧绿
  就漫了上来

  其实,我也是茶
  此时正被一些人
  喝着

  南北任凭心灵艺术的直觉思维,去捕捉或呈现生命内部的意境,诗意自然,又表达出生命的变幻,让人怦然心动。例如《在这里》: 

  在这里
  出门可以不装钞票
  有一双鞋子就够了

  也就不用感恩什么
  而爱如果不能及时
  她便老在了青山之后

  他的六行体现代禅诗的形式,看上去是那么简短,蕴含的内容却有无限的意境。例如《不修禅的竹椅子》:

  很多人来过了
  很多人坐过了
  很多人离去了

  只有这把竹椅子没有来过
  也没有离去
  他的心是空的

  简洁的形式,包含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缤纷的美。例如《夕阳》:

  最后的一抹夕阳
  透过水仙叶和康乃馨的缝隙
  抹在我脸上

  要下去了
  现在它就挂在
  玉案山的嘴唇边

  而这首《墙的后面》,却蕴满了禅机:

  点苍山
  被挡在了邻居家的
  屋墙后面

  并不是屋墙有多么的高
  而是我
  离得那墙太近太近

  南北的诗六行体现代禅诗,表现了生死如一的至境之美。最令我震撼的是《归期》一诗,那一声召唤,犹如佛的召唤,犹如母亲的召唤,犹如明天的召唤,犹如爱人的召唤,那么神圣而庄严,又那么自然而平静,优美而洒脱:

  康乃馨开了,又败了
  栀子花开了,也败了
  灯笼花一朵朵亮了,又熄灭

  万物都有各自的归期
  当一声召唤响起
  便纷纷起身,离去
        
  而南北那让亿万年的石壁开始生动的两朵浅红的花,是禅?是诗?亦或是心灵?我想,那是禅、诗和心灵共同孕育的花朵吧。请看《石壁》: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
  海源寺后面的那面石壁
  开始生动

  一条细蔓垂下来
  几片绿叶
  两朵浅红的花

  我如若不有意识地在此停下来,会把南北所有的六行体现代禅诗品读一番的。可是,我下面还要介绍另一位创新了现代禅诗形式的诗人。

  2、何兮的组俳

  何兮,我们现代禅诗群体里最年轻的诗人。他创造了一种新诗的形式——组俳。何兮的组排,是现代禅诗论坛自己的评论家张黎给他的诗体下的定义。
  在此,我偷懒了,当一回搬运工,把张黎的评论直接迁移过来。因为,我认为张黎已经把何兮的组俳评论得精彩绝伦。
  “首先,是何兮的诗歌形式。众所周知,日本俳句是在连歌和俳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由严格的“五七五”十七个音节组成,而且每首俳句又必须要有一个点明季节的季语的。何兮的俳句属于自由体俳句,他的诗歌虽然在内容和审美上继承了俳句的特点,但在形式上却没有任何约束。其二,何兮的诗歌内容丰富,很多作品神采飞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比起日本俳句单纯的枯寂幽寒等风格,更具有可读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日本俳句的基础上,何兮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汉语“组俳”。所谓“组俳”,就是由几个俳句构成的一组诗歌,这一组诗歌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事件或主题,逐层深入,前后贯穿,浑然一体。”例如《海岸线》:

     1
  海岸线,带弧度的微笑,眼睫毛
  光点在远方闪烁
  幸福的阳光照耀进我们的内心
     2
  点一支香烟
  直到被海风抽完
     3
  海天相接
  就像我闭上的眼睑
     4
  险峻的崖畔,蝴蝶轻盈飞过
  只留下花香
     5
  在岩石上躺下来
  裸着晒太阳
  一天就是一天了
     6
  鹅卵石——太阳的眼泪
  有各种色彩
     7
  坐下来,听海风海浪
  掏空岩石也淘空我
     8
  雪白的浪花开了又凋谢回深蓝的海里
  我也将回到初处
     9
  如果不是坐着快艇在海面飞驰
  今夜梦的被就不会是一片深蓝

  3、张黎的八行体现代禅诗
  
  作为当代诗坛的一个新兴诗歌流派,现代禅诗的探索者们,致力于超越现实思想的写作追求,必定要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打破很多原有的条条框框,抛弃一些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协调的形式。或者说,根据自己的灵感或表达需要,形成一些新的句式排列方式。这种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诗歌体式和诗歌的内容完美结合,就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内容和形式统一。
  另一方面,是诗人自觉地去创新诗歌形式。新诗的形式,本来就是自由的。创新自由的诗体,就是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多了一些自己给自己设置的规范。而这些所谓的规范,并不违背新诗形式表达的自由,而是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形式的美。在这方面,女诗人张黎做了新的探索。张黎创作的八行体现代禅诗《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成为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由于我在后面的写作中,还要详细介绍张黎的这组诗歌,在此,我仅以组歌的第九首诗,为例,说明她创新的八行体现代禅诗之美:

   (九)
  肉体是一叶小小的帆船
  时间是一道长长的河流
  我们借助于帆船在河流游弋
  观看着世界岸边的一花一木
  
  岸边有树有花有亭台有楼阁
  但一段段的风景都会过去
  佛陀啊,在您安排的停靠点
  我们将会各自去往各自的世界

  4、碧青的九行体现代禅诗

  由于受到现代禅诗探索群体形式创新的影响,最近一个时期,碧青也在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诗歌形式,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九行体诗歌形式。
  在过去的创作中,她曾经写过很多首九行诗,但都不是自觉所为。诗意的灵感闪现,就像一颗草籽发芽,它就在泥土里,自然长出了那么几片叶子,定格了一种小草的形象。碧青的九行体现代禅诗,亦是显示了规范中的自由。就像一棵树的形体只有一种,但它可以生发所有的枝条,开出所有的花朵,结出所有的果实。所以,任何自然地适合着语言和思想情感表达的诗歌形式,都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也是新诗形式美的本质表达。例如《画》:

  我真想
  画一幅
  春天般的灵根

  人
  最应该保持净洁的
  心灵和嘴唇

  还有露珠和白梨花
  含着
  清澈的芳芬

  这首形式简洁的诗,却表达了一种灵动和清丽的美。对本我灵根的触摸,对“清澈的芳芬”,的追求,正是禅者所追求的禅境,亦是碧青追求的诗歌的美的境界。而《海洋》一诗,则表达了另一种感悟:

  一波又一波
  一波又一波
  天青色的海浪

  随意地涌现
  随意地消失
  一波又一波的海浪

  诞生大海又消失于大海
  金色的海滩在为谁看守
  开放和凋谢都不改变自身的海洋

  作者在对大海的诗意审视中,发现了大海一波又一波不断生灭的海浪,诞生于大海又消失于大海。但是,海浪的涌现和消散,开放和凋谢,都不会改变大海本身。或许,这就是大海自然的存在方式,这就是大海的本来面目。就像一棵树,春天长出了树叶,秋天凋谢了树叶,但大树的本质并没有变,它依然是大树。人的生命亦如是。从婴孩到童年,从青年到老年,人的形体在变化,但人的根本并没有改变。这让人联想起自然的本源,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动物不断生生灭灭,草木不断交替荣枯,但是大自然依然是大自然。如果,自然世界的本源不变,自然的生机永不枯竭,生命就会永远繁衍,大地上就有无限的蓬勃,就像天空有永恒的湛蓝。
  碧青在追求形式创新的过程,找到的九行体现代禅诗,亦是现代禅诗形式创新的一抹心绿。

  需要郑重提出来的是,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都很注重诗歌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的审美追求。古石、樵野、昌政、还叫悟空、雪皎、若与、星儿叶子、邹晓慧等很多诗人,都有经典之作。
  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正在努力“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0
  四、现代禅诗语言的审美特征

  古今中外,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语言永远比形式更重要。从诗歌的本质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由语言决定的。诗歌是否为诗歌,并不是古诗的五言、七言格律形式或新诗的自由体形式,决定诗是否是诗或非诗,而是语言决定了诗是否是诗或非诗。若是诗的语言,即便是散文体,也被称之为散文诗。
  曾经有评论家对诗歌有过这样的评价:诗,是语言艺术桂冠上的那颗明珠。可见,语言对诗歌本身存在的重要性。
  中国语言艺术的起源,当追溯到远古的时代,《诗经》是其代表。之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登上了一座诗歌艺术的高峰。以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了诗风清新的大气象。汉朝文人向乐府民歌学习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亦代表了那个时代诗歌的最高成就。然后,是唐诗,宋词,元曲等,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抒写了最辉煌的一页。
  上个世纪初期,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诗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诞生了新诗。由格律体到自由体,由文言到白话的转变,成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发展的重大分界线。
  新诗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是语言和形式不断创新和变化的过程。由初期的白话诗,到上个世纪三、四年代借鉴西方诗歌艺术,注重新诗的意象和意境,再到抗战诗歌,以及五、六十年代为政治服务的诗歌,还有朦胧诗等等,新诗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美学特征。
  而新诗,却没有抒写出古代诗歌的辉煌篇章。或许,古典诗歌,是农耕文明最绚烂的花园。或许,是现代的中国诗人们,还没有呈现出承载现代人精神和情感的最美的诗歌语言和形式。但是,历史的发展不会倒退,就像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新诗取代古典诗歌,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所以,新诗,是当代的诗歌主流和发展方向。
  自新时期以来,新诗也一直在各种文化思潮和社会的变革与矛盾中起伏发展。诗歌的语言,也一直在白话系统内不断变化。有学者指出:在当下的复杂语境中,诗歌语言如何在自我指涉和外在指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重建汉语诗歌的价值维度,成了决定新世纪诗歌走向的关键所在。
  但是,解决诗歌语言本身的问题,绝不能仅从语言单一的层面入手。因为,提出诗歌到语言为止的写作,也难以获得诗歌语言的重大突破,开创中国新诗的全新境界。
  多年前,就有美学家发现了哲学层面的语言走到了尽头。希望哲学解决不了的语言问题,在美学方面有所作为。李泽厚先生在2001年11月出版的《美学四讲》一书(48——49页)中写道:“从现代美学史来看,表现论早已经衰落,自我表现的浪漫时代早已逝去;代之而兴的符号论,也日益走进尾端。福柯对理性乃权力之狱笼的极力抨击,德里达将语言融解于具体的时空关系的结构,使这个被语言所控制、支配的世界,由双义、多义而无意义。那么,从这语言的哲学形上解构中,从这个理性牢笼解脱中,是否可以由隐喻、转喻而指向一个‘意在言外’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世界呢?以语言为最终实在的现代哲学正在崩溃的过程中,一方面分析哲学使所谓哲学成为技术学和律师学,另方面解构主义将多义的不确定的语言彻底消解。是否能从这个崩溃的哲学世界走出来,提供一点正面的建设意见呢?是否可以从美学着手这种建构呢?”
  如果,从美学开始建构语言,那么,就不仅是“从这语言的哲学形上解构中,从这个理性牢笼解脱中,由隐喻、转喻而指向一个‘意在言外’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世界”,而是要解决语言和美的本质问题。
  而这个美的根源问题,现代禅诗已经找到了答案——来自人的本我和自然的本源。认识到或肯定人的本我存在,文化和哲学包括美学在内的很多理论矛盾,都可以在圆融的心灵和思维观照下得到解决。
  是否,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更大的命题,就是我们人类的文化、哲学或美学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根本问题。我之所以冒昧地在此表露刚刚掠过心头的这一个想法,是我感到,只有建立在人和世界不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人类凭无限放大的自我欲望和能力,狂妄地梦想征服自然,征服人类自己(比如一个种族或一个国家企图对另一个种族或另一个国家的征服,比如人类多种多样的占有和征服欲望等等)的基础上,才会有全新的文化、哲学或美学。这个问题扯远了,也是我无力解决和探讨的。所以,还是回到诗歌的语言问题。
  以南北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禅诗流派的出现,以禅的圆融智慧观照人类的生命个体和世界,从根本上打破了个体自我和外在世界对立的思维模式。人的心灵和世界不二。诗歌的语言表达起因于心灵和世界合一的那种时刻。所以,诗歌语言就成为了诗歌本身的灵魂,营造出了诗人与世界的灵魂融为一体的诗歌意境。于是,就形成了现代禅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1、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自由圆融的禅意之美。

  一个人只有找到自我,拥有发展自我的心灵方式,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感。而获得内在的生命自由,就要拆除或超越诗人本身和外面世界之间的一切藩篱。这就又涉及到了心灵与世界不二的圆融之境。在现代禅诗探索群体里,南北的诗,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例如他的《风起时》一诗: 

  风起时
  我们走在那片竹林中
  竹鸡嗄嗄叫着
  竹叶沙沙作响
  
  我们在竹林中走动
  你说这是千年的诗意
  永不走出
  
  有只火鸟
  飞进我们的意境
  转眼间,又飞去了
  我们在竹的醉舞中
  迎候
  上升的新月  

  这首诗的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自由而优美,表现出诗人的精神进入了自由之境,进入了圆融之境。这种诗意的呈现,是诗人修炼心灵的结果,也是诗人找到的自我和世界。南北曾在《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一文,表白了这种追求:“当我将“禅”定位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追求,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回归,一种对自我权利的全新要求和主张时;定位为一种对抗权力、专制、阉割人的灵魂的暴行时;当我将禅的精神定位为我的生活样式时,我说,我开始找到了我自己,也明确了我想要的世界和生活。”
  人的心灵和天地融合的时刻,就获得了生命的自在感,获得了精神的自由。那样的时刻,就是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所追求的诗意境界。如何用新美的语言去表现这样无限辽阔而美好的世界,古石的诗《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春天。我看见广阔的原野
  一只蝴蝶在飞,越飞越远越飞越远
  若隐若现地
  隐没于原野深处

  而温暖的风,吹著我的头发
  吹著我的脸庞,吹著我僵硬的骨头
  它将把我吹散成无数細小的种粒
  然后吹向远方,越吹越远越吹越远
  轻轻地,把我吹向
  大地隐秘的內心

  2、自然干净的语言,表现生命本真的宁静之美。

  禅境,是心灵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那是一个自然宁静和愉悦清明的世界。现代禅诗的审美追求,亦是同样的诗意。比如古石的《别说话》一诗,语言自然朴实而流畅,明白如话,又让人感到像阳光般明净,却有难以表述的深邃。这样的语言,像清明的微风,像平静的湖水,又像安宁而干净的夜色,让人去关注世上或心灵里最美好的事物,是那枝头上的雪,是那支轻缓的曲子,是那朵梅花的香,是那轻轻披在你身上的月光。他像在悄悄和自己对话,又像诗意地表达“别说话”,只去倾听,只去融入。这首诗让人想起禅不可说,禅非关文字,亦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真的到达了“意在言外”之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请欣赏古石的《别说话》:

  一说话枝头上的雪就掉落了
  一说话那支轻缓的曲子就听不见了
  一说话那朵梅花的香就闻不到了
  现在,月光轻轻地披在你的身上
  别说话,一说话月光就从你身上滑落了

  “圆融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对峙,在无意识的存在下,许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许多在世俗眼中对峙的矛盾,在禅诗中形成了不可多得的禅定直觉意象”(樵野《不着禅语,尽得风流》)。在这样的诗意思维状态下,诗人表达诗意的语言,就像溪水在大自然中自然地流动着。张黎的诗歌《同》,就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静静地
  就这么守在角落
  悄悄地
  就这么独自开放
  瑟瑟地
  就这么迎对寒风
  幽幽地
  就这么散发清香
  
  久久地面对
  这朵开在山脚下的小小花
  我一遍一遍在思索
  到底,到底有哪一点
  我和它是不同的

  3、生动优美的语言,表现空灵、澄澈之美。

  “对诗来说,禅,更是一种意境。意境的追求,呈现出一种空灵、虚静、深远的情境……这种空灵透彻的虚空之景,虽然短暂,瞬间即逝,但却在禅者的心中获得了永恒”(樵野《不着禅语,尽得风流》)。正是这种永恒的诗意,才使诗人有机缘获得与这种诗意想匹配的生动优美的语言。在这方面,樵野是当之无愧的代表诗人之一。
  诗评家巴山丘庄在评论诗人樵野的诗歌时写道:“禅诗,尤其是高级禅诗的美学指向,是诗歌园地中一个芬芳四溢的品类……在以标榜现代禅诗创作的队伍中,贵州诗人樵野对禅把握得比较准,其作品也是比较高的。经典之作《登魁山寺》不仅看得到澄澈,还有佛家通常所参悟的有无玄机,以及蓬勃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在非常自然的过程中展开的”。请欣赏《登魁山寺》:

  千万只虫儿
  以掌声
  把我一步步
  从曲折幽暗的小路
  推上去

  雾锁烟藏的顶峰呵
  怎会什么也没有?

  一阵清风伸出沉思的二指
  恍然弹开了寺门
  红霞降下瑞光
  映一地雪影

  紫香匆匆
  又送我回到来处
  沿途轻抚
  几根白色的稗草

  现代禅诗生动优美的语言,还表现在它所传达的诗歌意义无限延伸的内在美。例如苦李子的诗《折叠》: 

  辨清折叠线
  找准重合点
  寻觅相等线段相等角
  这是分析折叠问题的核心
  我一再地给学生强调
  看他们低头沉思
  我忽然突发奇想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与死
  沿光阴折叠
  核心会是什么呢

  现代禅诗生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对生命当下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若与的诗《我是一粒石子》:
  
  我也有安静的时候
  比如在山上
  纹丝不动
  
  我也有疯狂的时候
  比如飞沙之中
  就有走石
  
  我也有乖巧的时候
  比如在小溪的怀里
  聆听歌谣
  
  我也有寂寞的时候
  比如被你捡起
  扔向远方

  “用现代的手法来表现的,当然不再是那些古老的事物。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生活在当下,就只能着眼于当下的生活和感受。思古的幽情可以发,但我们已经回不到古代去了。通往古代的路,是没有商量的永远封闭关死了,我们无法逆时间之河而返。要表达现在的事物,而无视现代的艺术表达方法和技巧,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仿古,那不但是迂腐可笑,简直就是一种可怜了。复古的游戏只适合自娱自乐,但你要是拿出来当艺术创新来兜售,就成为了一种不负责任的反动和欺世盗名。”(南北在《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 》)所以,现代禅诗探索者们,追求将心灵对此时此地此事的生命感悟如诗,这样,产生的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便拥有了现代感。例如何兮的诗《人间草木之茶语》: 

  1
  夜色落下
  尘埃落下
  玉兰花瓣落下
  什么也不想,把茶杯举起来
  2
  陶土的茶杯,素朴
  依然保留陶匠的手温和心跳
  现在又留下我的手温
  3
  泥土,阳光,雨,风
  生长在茶里
  还有什么生长在你的心
  4
  舒展身体,游鱼
  游向春天
  游向曾经的那块山坡
  5
  是的,水可以浇灭火
  但此刻,火在水里
  温和
  6
  把杯沿靠近唇
  算是吻了泥土,吻了火
  算是吻了你的一句话
  7
  茶凉
  是时候离开了
  夜色已凉
  是时候做梦了

  用生动的语言表现生命丰富而美好的感受,成功的示例还有王晓辉的《秋水正退回天空》 : 

  微笑,卵石般躺在浮出的河床
  放逐流水。涛声留连
  轻柔打印零乱的脚印。秋天
  以怎样的姿势覆盖已不重要
  
  我弯下瘦了一圈的身子
  在转了向的季风中
  重复掬的动作
  掌中,闪动鲜亮的鱼眼
  
  远方,秋水正退回天空
  江鸥撒下碎金的浪花
  翅影拍红夕阳
  提醒我,归巢的路上换好羽毛

  繁杂的现实生活里,诗人必定要走在一条生命回归的路上。但是,如何才能回归呢?诗人王晓辉回答了这个问题,归巢的路上换好羽毛。生命要生长出更有力量的翅膀,才能飞翔在高远的天空,才能飞过生命漫长的蓝天!
  让我心动的诗,还有女诗人星儿叶子的《生命》。她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生命当下的一种状态。请欣赏《生命》:
  
  大地张开着
  岁月张开着
  天空、大海和鸟的翅膀
  还有季节和庄稼
  甚至昆虫的触角
  也伸进花儿的梦
  
  只有我们
  门扉虚掩
 
  4、简约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饶的意蕴之美。

  杜甫曾有诗云:“为人性僻耽家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也是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的追求。对诗歌语言的炼字和炼意能力的高低,也是诗人写作素质高低的表现。诗是用诗意的语言传达生命和世界最美好的本质。
  现代禅诗探索者们追求用简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饶的诗歌意蕴之美。具有代表性的是昌政的短诗,达到了现代禅诗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在此,我举出下面四首为例:

  《荷》 
  无风,也无采莲女的笑声
  那枝青荷晃荡个啥呢
  
  无非池鱼成双
  蜻蜓小立了片刻然而无言
   
  《远方》 
  如果还没下雨
  那就看云:飘向远方。
  
  既然雨已下过,
  那就看水:流向远方。
    
  《独处》  
  是夜霜白
  我听见
  瘦瘦的人语踱过板桥去
  
  初寒扩散 花和你都不在
  我就与酒壶对饮
  让天亮了起来

  现代禅诗通过对简约和凝练的语言追求,更好地把握了诗歌的形式,表现出精短的诗歌形式,使现代禅诗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我在阅读《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的时候,感受到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有成绩的还有多位诗人,如还叫悟空、朱枫、朱晓剑、张口、怯情、雪蛟、毛激流、情巅大僧等。
  还叫悟空的诗,是禅机和诗意的结合。以简约和凝练的语言,驾驭短小精悍的形式,使诗意直接逼入人的心灵。在此,我仍想向大家介绍他的一组诗歌。

  《山坡上的坟茔》 
  好多年了。村子里死了人
  就埋在村后的山坡上
  一开始是在山脚下
  现在已经到半山腰了
  远远望去,那些坟茔
  就像在举行一场登山比赛
  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
  谁家的死人会率先登上山顶
 
  《痕迹》 
  雨停了,水落了
  曾经上涨的水线
  留在了运河两岸
   
  《划过》  
  鸟儿像火柴划过夜空
  “噗”地一声
  好象什么都照亮了
  好象什么都没有看清
   
  《大雁》
  运河两岸的坟头
  一字儿排开,在秋天
  多像落下来吃草的大雁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禅诗的语言,已经呈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认真思考和书写,比如语言的形象美;比如语言的意象美;比如新诗语言经历了口语化、诗化、散文化,现代禅诗为什么能够避免口语化和散文化等等。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深入思考,然后,再去完成。
  在此,我还想絮叨几句的是,探讨现代禅诗的语言美,还要关注诗人的心灵融入世界的深度。现代禅诗的语言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现象,是人的本我与世界因缘相和而产生的。现代禅诗的生命,需要依凭着语言,在岁月里延续。所以,现代禅诗的诗人应该视野更开放些,探寻的世界更深广一些。要像济公活佛那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真俗不二。世间万象皆可入诗,但宗旨是以禅为根本。如南北所说“诗歌的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
  现代禅诗的作者,只有触摸着生命和自然的本源写作,才能拥有自由表达的语言。而写出在触摸生命和世界本源的过程中的诗意感悟,才能使现代禅诗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1
 五、现代禅诗的灵感说

  我深知,写出这个题目,我就在开始冒险。因为,美学和文学理论都很难论述清楚的艺术灵感问题,我更应该避开。但是,自从“现代禅诗的灵感说”这几个文字符号闪现在心头,我就已经开始面对它。
  是的,艺术灵感,是每个写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诗人或艺术家不是完全靠灵感创作的,但是,没有灵感的作品就缺失了精神和灵魂的魅力,就缺失了灵动的美,就缺失了蓬勃而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对于艺术灵感,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地接受了这样的定义:“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我认为,上述的表达,过于理性和规范。或者说,很不全面。这种定义,只是阐述了灵感出现后的状态以及基本特征。并没有解决灵感的根本问题——灵感来自哪里。
  在此,我想说的是,最重要的是弄清楚灵感的来源。
  是啊,人的艺术灵感来源于何处呢?
  中国古老的禅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本我的存在。那个本我,和自然世界的本源具有相同的特质。作为现代禅诗的探索者,我们很容易找到人的艺术灵感的本源。
  可以肯定地说,人的艺术灵感来源于人的本我,来源于人的灵根。人的灵根一动,灵感就会闪起,花朵般开放,白云般飘游,又迅速消失。
  人的灵感的涌起和消失,更像是海浪,起于大海,又消失于大海。从本质上说,灵感的出现,是一种生命的升华。而灵感的消失,并没有从生命里消失,而是像海浪一样,又归于大海,永远不离大海本身。海浪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海浪。人的本我和灵根闪动起的灵感,亦如是。
  所以,诗人写诗越多,灵感越是不断闪现。相反,如果诗人停止了写作,诗意的灵感就少了,就像花根在冬天的原野里安眠。
  我想,不仅是诗歌或艺术灵感,人类在所有领域创造性的灵感,都来自人的本我,来自人的智慧灵根。我也相信,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还有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各个领域获得某种成果的创新者们,都不会否认,是灵感引导他们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拓展出新美的创造空间。
  人的灵感,都来源于人的本我。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就像大自然,它自身存在着所有植物的种子。那些种子在自然里萌动,紫丁香的种子就长出了紫丁香,蒲公英的种子就长出了蒲公英,三叶草的种子就长出了三叶草。所以,自然界百木丛生。人的精神世界百花齐放,亦如是。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这样美妙的遭遇,一个人在早晨或黄昏时散步,或经过某个喧闹的街市,或欣赏春花秋月,或倾听一支乐曲,或捧读一本书,或置身自然的原野,或面对大海,或孤独地停留在某个角落,甚至看到披满花环的婚车,遇到送葬的队伍,心头都会有所感悟,就会有诗意的灵感闪现。而有时,无所思,无所想,诗意的灵感亦像天空的云,不知它为什么出现,瞬间,又不知它飘向了何处。所以,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颗诗意的心灵,或者说,每个人都有生发和感受人生和世界美质的心灵。只是,画家很容易把这样的灵感画成画,诗人亦很容易把这样的灵感写成诗歌。
  灵感,又是绝对自由的。它的出现,不受理性的束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于很多人来说,灵感的流星出现在心空,又刹那间消失于心空。可是,对于诗人来说,灵感出现了,就飘动出诗人的诗意世界。诗人在灵感出现的瞬间,就接通了艺术思维,开始诗歌的构思。诗意的构思,就是本我的灵性闪现的时刻,迅速集合起情感、直觉、想象、记忆,在与外在的具体事物或整体世界相呼应和相融合的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新美的形象和意境。然后,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是诗。  
  “我的认识,灵感不是别的,就是种子一样的存在。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生长,并最终开花结果。这需要很多因缘和合的条件。比如土壤、水分、温度,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事情的发生,都会阻断这个过程。但,根本的问题,还在种子的有与没有。有,在因缘聚合的情况下,就开花了,结果了。如果根本就没有种子,再具足的条件,也无法开放出生命的花朵来。
  禅的开悟现象,也可以为现代禅诗的灵感找到一个说明——顿悟。但,所有的顿悟,如果没有漫长而艰苦的渐修,也是断然不可能的。渐修,其实就是产生并埋下种子,并使之因缘具备的那个过程。从这个情形来说,每一首真正的现代禅诗,都是一次觉悟的印证。”(南北2010年3月31日关于灵感的论述)。
  可以说,作为自由抒发人的性灵的现代禅诗流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这些诗歌成就的取得,最重要的是诗人们对自身生命和自然的深度感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诗人具有很强的把握和表达诗意灵感的能力。
  下面,我就《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发表的作品和我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上看到的同人作品,谈一谈我的读后感。所以,我的文字属于探索性的。
  
  1、灵感与诗歌意象的关系

  灵感与诗歌意象的关系的形成,要早于意象与语言表达的关系的形成。诗人的灵感一出现,就智慧地捕捉到或呈现某种意象,直觉思维会迅速联想或集合起多个诗歌意象,然后,诗人用寻找到的合适的语言,艺术地表现出来。
  “禅宗顿悟的修习方式,使纯粹直观成为禅宗美学的一大特色。刘长久在《中国禅宗》中援引铃木大拙的话解释‘悟’的本质:‘悟,只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理论分析的方法,调过来重新采用直观的方法,去透视事物的真相’。禅宗融精深的佛理于日常生活之中,透过现实世界‘有’的幻相直接把握宇宙‘空’、‘无’的实相。此外,禅宗把自然界或人的活动只看作当下所见,是一种纯粹现象,既不带有儒家比德的认知联想,也超越了道家逍遥神游的感性经验,恰如禅师青原惟信所云‘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当这种现象的纯粹性援引到诗歌中时, 就带来了诗歌意象的绝对客观性,诗人在景物的描述中,毫不表露思想感情,只以纯粹的意象组合来体现“一个一个刹那的直观意象或语象。”(张东燕《美国现代诗歌中的禅宗意味》)。
  南北的诗《苹果》,就达到这样的美学境界:

  苹果说,我来自花朵
  花朵说,我来自枝干
  枝干说,我来自土地

  土地什么也不说
  她的语言就是
  苹果

  当诗人的智慧灵根闪动,苹果的意象出现的时候,诗人联想或者说捕捉到了与苹果相关的苹果花,苹果树的枝干和养育着枝干的土地。这些纯粹的客观意象,又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内涵,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苹果来自花朵,花朵来自枝干,枝干来自土地。土地来自大自然,但是,它的语言是苹果。这就是世界的本相——有和无的合一。有的表现形式,是苹果,苹果花,枝干,土地。无的表现形式,是土地背后的无形的自然本源,亦是苹果、花朵、枝干、土地和土地上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生命的本源。而大自然本源的本质,就存在于大自然所养育的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山石江河和草木之中。

  2、灵感与生命境界的关系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个传说,世上只有一种叫扶桑的树,是与天地同时诞生的。被称为金乌鸟的太阳,每天就落在扶桑树上。新的一天到来的时候,它又从那棵树上起飞,飞到东方,然后,走着它亘古不变的道路,照耀天穹和苍生。我想,现代禅诗,应该向那只金乌鸟学习。虽然,它不是中国新诗天空的太阳,但它是一颗明亮的星辰。它可以追随着太阳这只金乌鸟,起飞和栖居于扶桑树。是否,也可以这样说,现代禅诗诞生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扶桑树——那是中国古老的禅和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而诞生的扶桑树。
  找到了中国古老的禅,立足于当下现代社会生活的诗歌写作,就需要追求禅的生命境界。而是否达到了禅的境界,只有用是否开悟来衡量。
  我已经朦胧地感到了,现代禅诗创作的灵感问题,与人的生命境界有很大的关系。一首诗蕴含多少人的智慧和性灵之美,与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所抵达的心灵或智慧的层面,有直接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要探讨这样的问题:诗人拥有什么样的生命境界,会产生什么样的灵感,能写出什么样的诗。
  在本文的前面,我已经解释了灵感的问题。需要表明的是,我本没有资格谈论禅者开悟后的生命境界,但因为现代禅诗的写作涉及到灵感和生命境界的关系。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讲从别人那里学来的道理。
  禅的最高境界,是开悟。也就是找到人的本我,让智慧呈现,具有关爱众生的慈悲情怀和大爱。“禅是一种直接进入事物内部,超越了物我的一种精神,是把握生命和生活真实的一种方式方法,同时又是一种澄明宁静,大彻大悟的心灵境界”(南北《现代禅诗一瞥》)。
  为了便于形象地说明开悟,我引用韩国法顶禅师在《山中花开》一书中对开悟的认识:“明白了原来不懂的东西,并不是开悟。通过日常的行动来浇灌心灵深处本具的花种,与时节缔结因缘而开花和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开悟。”法顶禅师用具有象征性的花种这一形象,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开悟。让我感觉到,开悟并不是远离人间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抵达的境界。
  开悟,可能有不同的层次问题。比如,一个人的心灵参悟到什么层次,就有什么样的果。一个人的本我真心最初开悟,应该像花种找到春天的大地,沐浴着阳光,接受着春雨的滋润,春风的吹拂。如果,它的本根被唤醒了,或者,阳光和雨露已经滋润到它的心灵本根,就到了另外的一个层次,很快,就萌生了新芽,拱出了地面,长出新叶。如果,没有灾祸,它就远离了被损伤和夭折的命运。日月循环,风调雨顺,然后,它就会向着天空张开自己,不断地生长。先长出大树的主枝,再分出许多枝干,直到长出一个枝叶长向所有方向的圆满的树冠,开花,结果。果子再作为种子,在天地间轮回。如果,这棵树不开花不结果,或只开花不结果,就在这一世终结了生命。如果,它开花结果了,就有了生命延续的可能,就会在天地之间无限地轮回。
  法顶禅师认为:“菩提自性清净,只是由于散乱把心思放在不必要的地方,没有散发出光芒而已。”诗人的智慧亦如此,诗人的灵感亦如是。一般的诗人,并不是缺少来自灵根深处智慧的灵感,而是,没有让灵感闪现的机缘。
  现代禅诗写作,就是追求生命的大境界,就是一种让心性散发光芒的诗意表现方式。南北的《身躯这辆马车》,是最好的例证: 
 
  身躯这辆马车
  它已经载着我
  奔走了许多年
  
  在它刚刚上路的时候
  那是多么漂亮和新鲜
  如同一棵盛开的花树
  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后来它被道路所伤
  颠覆在野蛮的沟渠中
  但命运并不让它毁灭
  只是在以后的行程中
  增加了坎坷的程度
  
  我是它唯一的乘客
  也是唯一的御者
  有时为了目标
  有时就只为道路本身
  我不能让它停下来
  停下来就是死亡
  
  有一天,我与佛相遇
  佛说,你这辆马车报废后
  还可以改乘另外的一辆
  不过,不是所有的人
  都可以看到
  
  我于是仰望天空
  那里刚好有一只鹰
  我对佛说,我要改乘的车子
  不应该行在地上
  它要在白云和蓝天之间
  拥有更多的道路
  
  3、灵感与精神和思想的关系

  诗歌,无法表现人类生命的全部。它所抵达的高度,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高度。它所表现的人类的情感,是至真的情感;它所表现的人类的善,是关怀所有生命的大爱;它所表现的人类的美,是精神和思想之美,是生命的灵魂之美。
  人类的生存,所拥有的肉体是相同的。而古往今来,人类的生存世界,人与人之间相比较,表现出的个体内在精神品质、智慧和灵魂,又是不同的。而人的精神品质、智慧和灵魂,才是衡量一个人优劣或生命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
  “现代禅诗其实更是一种思想的结果。禅借助现代诗歌的形式,来完成它的表述使命。诗歌借助禅的精神,来提升其内在美的境界。诗歌的高度是境界的高度。境界是由美来完成的,而思想正是一种大美。”(南北在《思想的高度就是诗歌的高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禅诗的开山之人南北,早已把现代禅诗的写作,定义为思想者的写作。那么,诗歌的灵感和思想的关系,就是研究现代禅诗,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诗人的思想存在于何处呢?
  诗人真正的思想,不存在于大脑的记忆之中。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心灵。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产生人类思想的土壤,都需要人的心灵,来成就思想的大树。没有灵魂和生命力的,不能称其为思想。不经过人的心灵培育的,也不能称其为思想。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思想的来源和存在的地方——人的心灵。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它和诗歌的灵感原来栖居在同一个屋檐下。诗歌的灵感可能唤醒沉睡的思想,思想也可能唤起崇高而优美的诗歌灵感。
  而在诗人的创作活动中,更多的时候,是灵感牵着思想的手,同时出现。有时,是灵感唤出了从未在世上露面的思想。在现代禅诗探索者的队伍里,张黎是杰出的代表。她的诗表现了禅者的情怀,更坦露着一位女诗人诚挚的情感之美,女性的天性之美,深遂的思想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她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
  
  (一)
  走进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呵
  美丽的景象在眼前呈现
  动人的音乐在耳边响起
  金色的光芒将我的身躯笼罩
  
  手拿着您送的请柬
  进入到您芳香的花园
  我抬头仰望
  眼泪涌满我的眼眶
  
  (二)
  知道您喜欢我的歌唱
  所以我要做一个歌者
  自由漫步在您赐予的花园
  唱响一支支嘹亮的歌
  
  像树木舒展在阳光下一样
  像小草摇曳在微风中一样
  像花儿开放在春天里一样
  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一样
  
  (三)
  我的旅途也许很远
  时间也很漫长
  也许还要经过广漠的世界
  最后才能到达您的内殿
  
  但我将以白如莲花的心
  花费一生的岁月
  并用诗歌来作引导
  去寻觅您的光芒
  
  (四)
  相会的日子还没到来
  生活在期盼的忧伤中度过
  像风从玫瑰花丛边穿越
  昨夜他在我的梦中行走
  
  佛陀啊,我知道
  这都是您的安排
  在您的吩咐下
  我要最终把自己交回到他手里
  
  (五)
  树叶在阳光中打着招呼
  花儿在微风中传递着信笺
  蝴蝶围绕玫瑰唱着火热的恋曲
  我和他在花园里赤裸着身躯交合
  
  俯视着您缔造的人间
  弥漫着美丽,爱和祥和
  高远的天空里
  您将您隐约的微笑悠悠洒下
  
  (六)
  星星隐匿在深深的云层
  鸟雀躲藏在秘密的枝叶
  夜的天空上
  有多少梦在自由地飞翔
  
  啊,佛陀
  在这无边的静谧里
  请让我和他对坐
  为您唱一首永恒的赞美之歌
  
  (七)
  哦,我知道,这都是您的赐予
  透过枝叶照在我身上的阳光
  以无形的手臂拥抱我的微风
  大地上亲吻我双脚的小草
  
  生命短暂如一滴露珠
  轻轻地在荷叶的边缘舞蹈
  梦幻里,我只想让您的爱
  流淌过心灵变成一首首小诗
  
  (八)
  “你离我多远啊,爱呀。”
  “我就在你的心里啊,众生呀。”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
  才拥有这个世界
  
  让百花在我们体内纷纷绽放
  让星辰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
  让世界如同洪流进入我们的生命
  让佛陀的金像永远在我们的灵魂供养
  
  (九)
  肉体是一叶小小的帆船
  时间是一道长长的河流
  我们借助于帆船在河流游弋
  观看着世界岸边的一花一木
  
  岸边有树有花有亭台有楼阁
  但一段段的风景都会过去
  佛陀啊,在您安排的停靠点
  我们将会各自去往各自的世界
  
  (十)
  是什么让生命神秘地绽放
  像一枝枝花朵
  是什么让万物奇妙地消亡
  像一个个梦幻
  
  一种声音
  从黄昏深隐的沉默中传出
  当生的乐曲奏响时一化为多
  当死的号令下达时多化为一
  
  (十一)
  您在春光中绽开繁花的生命
  又在寒风中摇晃它们入眠
  啊,无数个时代
  在它们的歌唱和酣睡之间流逝了
  
  您在生命中将我发现
  又在死亡中将我匿藏
  啊,生与死这两个孪生姊妹
   在广大的宇宙快乐地牵手舞蹈
  
   (十二)
  “您要回收您送给我的花园了么”
   阳光中我正为您唱着热爱的颂歌
  “不,孩子
   我只是要把你送到一个静谧的世界”
  
  “您不再编写我生命的诗句了么”
  微风中我忧郁的声音在轻轻飘荡
  “不,孩子
  请在孤寂中倾听那来生的消息”

  在我看来,张黎的这组诗,是灵感和思想互相召唤的经典诗篇!
  这是需要专门去评论的一组气象恢宏的诗篇。仅从灵感和思想的角度,无法完成对这组的评论。
  这是张黎进入优秀诗人行列的代表作。

  4、灵感与诗歌思维的关系

  此前,我没有在已经读过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里,看到阐述灵感与诗歌思维关系的文字。之所以把“灵感与诗歌思维的关系”单独列一个小标题,起因于我看到了南北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转帖的一篇诗歌评论文章《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作者是巴山丘庄。他在这篇长篇评论中,对我也进行了点评。是他提到我的一首诗《冬天 梦想江南》,让我开始思考灵感与诗歌的艺术思维问题。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从一座图书的圣殿
  翻开了一本哲学经典
  陌生的字符
  像古老的密码在安眠
  那种时刻
  我等待的油菜花
  忽然在田野里金黄地涌现
  有一种风景
  漫过扉页和经卷

  我看见了
  一个高大的人踏着竹筏子
  撑来远方一河的清流
  两岸的青山

  巴山丘庄写到:“诗歌既然涉及语言就不得不使用诗概念和诗归纳,在使用诗概念和诗归纳甚至是诗分析时,诗语言包括每个字、每个词和每句话都要经过诗人内心的意造或再意造,它也正是智慧的闪现;但意造或再意造是在不悖逆心灵感受的前提下展开的,‘能说的则说,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语)。”
  可以说,是巴山丘庄的评论,引导我去思考灵感和诗歌的直觉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首诗的灵感,源于我在去年的某个冬日,随意翻看一本西方哲学著作,咀嚼来自遥远年代和遥远国度的哲学思想,像冬天一样,难以感受到蓬勃的碧绿。于是,我看着那些安眠般的文字,那些古老的思想密码,思想就开了小差,想到了梦魂牵绕的绿色江南。于是,油菜花就出现了,于是,漫过封面和经卷的,还有:
  
    一个高大的人踏着竹筏子
  撑来远方一河的清流
  两岸的青山

  这首诗,完全是因诗意的灵感不断弥漫,自由地产生了诗歌的形象和意象。那种时刻的诗歌思维,奇妙地和灵感和情感融为一体。
  由此,我体验到了,诗歌的灵感,能够存在于一首诗从构思到写成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灵感,能够像水滋润万物般,融入人的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而且,这种融入,完全是由它自己来完成的,它参与直觉思维的诗歌构思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书写过程。但是,如果理性思维想有意识地留住灵感,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进一步理解了巴山丘庄所写的那段话。也明白了,诗歌创作过程中,“在使用诗概念和诗归纳甚至是诗分析时,诗语言包括每个字、每个词和每句话都要经过诗人内心的意造或再意造,它也正是智慧的闪现;但意造或再意造是在不悖逆心灵感受的前提下展开的”,那种闪现的智慧,仍然是从产生灵感的地方升起的。那就是来自本我的智慧,是来自灵根的光辉和灵气。所以,诗意的意造和再意造,才不会悖逆心灵的感受。因为,那是本我的性灵在诗意地表达着它自己。
  “艺术活动以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的形式来把握现实,它也要从感性经验出发但始终不脱离知觉表象,始终守在感性具体的形式中。它要把个别提高到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高度,把感性深化到理性。”(周来祥在《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
  应该肯定,灵感引导的诗歌创作,就是本我和外在世界诗意的呼应和融合。在本我和外在世界诗意的呼应和融合的过程中,最后达到理性、思想和艺术相交融的高度。
  此时,我再次想到了诗人天色海对现代禅诗的评价:“现代禅诗,就是人的真我灵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基于这样的认识,灵感和诗歌艺术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明白清楚了。
  其实,灵感和诗歌艺术思维,是不可分的,是融为一体的。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2
  六、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追求

  “古希腊有一句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西方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还有一句流行的信条,说文艺作品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摹仿(表现、反映)自然是否真实。我想不出一个伟大作家或理论家曾经否定过这两个信条的出发点,尽管‘人性论’在性善性恶问题上常有分歧。我们中国在‘人性论’问题上也基本上和西方一致。”(朱光潜《谈美书简》)
  现代禅诗的创作思想,建立在人的本我和自然本源同一的禅学基础之上,表现出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追求,突破了人性论的创作信条。
  在此,本文就现代禅诗在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自古以来,中国美学就偏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然而,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形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在逐渐回归。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的科技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与和谐相背离的。这样的时代背景,当然也影响和制约着艺术创作。
  至今,人类的反省能力还很微弱。人类也没有把自然作为精神和心灵最根本的需要,也没有把自然万物,提高到和人的生命同等的高度,而是依然把大自然当作获取物质财富的源泉。所以,尽管人类社会已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但由于过度追求繁华的物质享受,而没有深刻领会大自然对人类和万物的缔造和养育之恩,从而缺少了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人们一方面在向往青山绿水之美,一方面在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采,使人类生存的环境不断污染和恶化。也导致了人的某种程度上的异化,人在不断地远离大自然。
  人类在不断地远离大自然,对人类的精神会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最重要的影响,应该是人缺少了和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体感。
  在人类的思想和心灵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经常在现代文艺作品里,看到人生的不圆满感,世事的无常感,幸福的缺失感,心灵的孤独感,自我的淹没感,生命的漂泊感,生命被束缚的不自由感,心灵被遮蔽的黑暗感,人被物质异化和扭曲的痛苦感。
  “就现代社会而言,人长久的状态是孤独和寂寞。因为,人的本质是孤独的。孤独,是当代人的普遍性,包括人消亡之后的肉体和精神。这是人与世界万物的比较,更在于人的精神之于世界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把孤独具象化,只通过某一个具体的人去思考,而是要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人来自于自然,随着其发展,越来越独立于自然。自从人类有了创造力后,就从大自然中脱离出来了,就像孩子最初脱离母亲一样,孤独便产生了。我甚至猜想过,人的语言也是产生于这种孤独。因为人类自从有别于其它物种产生智慧之后,以前与自然和同类的交流方式,越来越满足不了其精神的需求,强烈的孤独感是语言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正是这种孤独,使人类逐渐长大并发展。但是,其它与人类共同起源的物种,还在自然的怀抱之中。所以,人类的历史,也是漫长的孤独史。这种孤独,深植于其精神之中”(天色海《阳光短语》)。
  如何改善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的心灵重新依偎自然这惟一的生命本源,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使人的精神和心灵得到自在地伸展?这是全人类都在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不是自己缔造的;人,是在大自然中诞生的。从根本上说,人,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本性。之所以出现背离大自然的行为,对大自然缺少了感恩和敬畏,只是心性的迷失。当然,也不是一时的迷失。人的心性,很可能在漫长的历史中迷失,在严酷的生存中迷失,甚至在某种封建落后的思想中迷失,在愚昧无知的蒙昧中迷失。
  人,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本性,但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把握自己的本性。
  “从一般意义上讲,不管今天的审美意识多么复杂,作为民族审美理想的特定延续,总在一定程度上与远古先民们的意识保持着深层的一致性,因为它正是从史前期脱胎而来的。尽管由于时代的隔阂,审美理想似乎不大相同,但如果去掉表层的种种伪装,我们仍然不难从中发现最初稳固的心理基因或原型,虽然它未必为后人所明确意识到。这是历史本身的内在必然”(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由此可见,我们依然能够在当代,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
  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是在人和自然相默契的状态下产生的。那是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产生的至爱之美。
  人,来自于大自然。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多方面背离了自然的法则,但是,大自然永恒不变,人依赖自然生存的根本关系永恒不变,所以,仍要对我们人类自身充满希望和信心。
  或许,现代人只有重新在大自然中接受洗涤,提高自己的心灵自净能力,找到大自然昭示的生命真谛,才能在人和自然互爱的关系中,使社会不断进步,世界和平安然,心灵幸福美满。
  就当代的诗歌创作领域而言,近亲自然,走向自然,皈依自然,应该是最纯粹的精神追求之一。在不缺乏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写作技巧的当代诗坛,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在自然中发现诗意,表现人的纯净精神和高洁情感,表现生命的醒悟和心灵的愉悦,应该是中国新诗又一次觉醒的标志。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中国新诗又一次崛起的标志。
  现代禅诗流派,是中国新诗诞生以来,面对大自然写作的代表。在现代禅诗的花园里,我看到了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意光芒。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 禅和诗,都应该归于精神或意识的方面,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南北)。这一思想融入现代禅诗,表现出独特的诗歌美学意义。

  1、融入自然,人与自然合一之美。

  自然的本源,就是人类诞生的本源。大自然是人类和万物的母亲,有天高地厚的大爱。人类的生命离不开它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类必须依赖大自然,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存和繁衍。在原野和山川采药,医治身体的疾病,开垦土地生产五谷、水果和蔬菜,供给肉体的生存所需,种棉,养蚕,剪羊毛,提炼化纤物质,纺线织锦,裁缝衣物。利用矿产、石油和森林资源,支撑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于大自然,现代社会却表现出了掠夺自然或试图征服自然的发展趋势。自然,已成为现代人奢华享受的财富之源。自然,亦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的行为和心灵。现代人追求满足物质欲望的行为,破环了众多生灵共同的家园,给自然带来了累累的伤痕。我曾看到,众多生灵失去的家园,在诗人的泪水里颤抖。
  现代人对自然山水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对某些自然现象,也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人无法深入大千世界,或者看到许多东西的表象,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恐惧,来源于对一些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和把握或者害怕被伤害的心理。比如海啸和地震,虎豹虫蝎的伤害等等。 或许,人对自然的懵懂和恐惧,也是人和自然之间一道难以跨过的门槛。所以,人主动和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更为重要。人,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比如,凭人类的智慧,能很好地预测海啸或地震,就会避开灾祸,永远安居在大自然的福祉。如果人的心灵能够与大自然互通,就不会存在任何惧怕的心理。看来,人和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还需要人类的心灵超越很多的障碍。
  人,是永远不能征服自然的。但是,人,肯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智慧,能够和自然沟通。也许,现代人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开发和自然沟通的智慧。
  现代禅诗的探索者,远离了对悖逆大自然行为的抗争和审判,而是以大爱之心面向大自然写作,寻找自然和生命相交融的和谐之美。现代禅诗的写作,就是建立在人和自然不二的思想基础之上。以禅悟的方式抵达心灵的澄澈之境,追求超越现实,超越人和自然的对立。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呈现给世界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有代表性的作品,应该首推南北的《木笛》:

  它发过风的声音
  它发过水的声音
  它发过泥土中根的声音

  吱吱呀呀
  从一段年轮中独立而出后
  它如今在发出我的声音 

  这首诗,达到了本我和自然深度的契合。现代禅诗探索论坛驻坛评论张黎在评价《木笛》一诗时,这样写道:“佛说,生命没有出生,亦没有消亡,组成它的物质只是聚合又分离,在一次次地循环。而且,任何一个单个的生命循环都只是宇宙大循环中微小的一部分。看,南北手中的这个木笛,当它是生长着的树木的一部分时,它以一种形式存在,而当它以笛子出现时,又呈现出另一种存在方式。”这是诗人南北的一支心灵和世界同一的“木笛”。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南北的这支木笛,也会因具有佛性的种子,在自然里以不同的生命形式永远存在。

  2、众生平等,自在安然之美。

  禅学认为,万物皆有佛性。这也是众生平等的思想根源。现代禅诗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也是众生平等的思想的体现,表现出自在安然之美。而这种自在安然之美,又来源于真实的存在。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诗人在感悟人与自然的时候,发现了这种美,并表现了这种美。例如古石的诗《风吹过来的时候》:  

  风吹过来的时候
  一群羊正在山坡上吃草
  它们没有抬头,看起来
  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正从远处吹过来
  是的,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的存在,还有
  我的存在。但的的确确
  风在吹着,羊在低头吃草
  我和羊都被风吹着
  在这个静静的山坡

  众生平等,是佛陀最伟大的思想。或许,真正能够让众生平等的,就是给予众生的大自然。凡是诞生在大自然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都是平等的。《风吹过来的时候》一诗,表现了人和羊平等存在的大美之境。被大自然的风同时吹拂着的人和羊,在那个洒满阳光的山坡上,都那么安静。人在静观,羊在吃草。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人和羊被同一种风吹着,却又安在于各自的世界。这是人们多么熟悉的画面,这是世界一幅多么美好的画。

  3、万物有灵,亲近自然的灵性之美。
  
  现代禅诗探索者,在追求禅意的过程中,寻找生命的本根,触摸自我,肯定自我。通过感悟的方式,去理顺我和外物的关系,我和世界的关系。在试图去接近生存或生命本相的同时,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某种解脱,以及安宁和愉悦的生命感。从而,让生命抵达清新的大自然,让智慧在心灵的深处苏醒,获得诗歌创作的突破。这是我在《关注现代禅诗》一文中,曾表达过的所思所感。
  现代禅诗探索者对自然的审美追求,是天地人的自然,而不是简单地回归大自然。不是把自然万物作为简单的意象采撷入诗,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是用心去接近自然万物。在心和自然交流的过程中,试图抵达事物的深处,接近事物的本质。诗歌的意境,蕴藏着生命的真义和哲理。例如张黎的《在深处》:  

  在泥土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蚯蚓
  在默默地穿行
  
  在草丛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小花
  在静静地微笑
  
  在树林的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光的脚丫
  在叶片上跳舞
  
  幽深处存在着的精灵啊
  你们可否知道
  有一个人类的诗人
  也在你们看不到的深处
  正聆听着你们的歌唱呢
  
  我聆听你们的歌唱
  不是用耳朵
  是用心

  在女诗人的眼里,万物有灵,万物皆是有情众生,皆是爱和美的化身。蚯蚓在泥土深处默默穿行,小花在草丛深处静静微笑,光的小脚丫在树林深处的绿叶上跳舞,诗人在人类的深处,用心聆听万物精灵的歌唱,表现出亲近生命的善良,亦表现出亲近自然的灵性之美。
  人在大自然里,都有一种自在亲和感,生命清澈的通透感,这是心灵和大自然相通的境界。而只有诗人的内心直观和与自然的深度契合,才会有超越的诗美。

  4、热爱自然,永恒的追求之美。

  人,在大自然里获得的爱抚和自由感,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人类创造的任何物质所不能给予的。人,在大自然里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舒适感,呼吸的畅通感,天地的辽阔感,还有心灵的安然,精神解脱俗世羁绊的自由和愉悦。自然,是人类永恒的家园。这是现代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生命的渴望。大自然给予人的深层次精神解脱,满足人生命深处的渴望,也是现代禅诗审美追求的意义所在。
  韩国法顶禅师曾经这样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于像我们这样一生都仰赖山林的人来说,山林已经不仅仅是大自然。山林犹如巨大的生命体,有永不凋零的胸怀。还有诗、音乐、思想与宗教。伟大的思想与宗教,不是从砖泥建造的教室里诞生的,请正视这一事实,它们是在纯净无染的大自然草丛中萌芽的。”现代禅诗探索者们,正是在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偎依中,寻找并发现着诗意。比如碧青的《草根们含着绿色潜伏》:
  
  草根们含着绿色潜伏
  
  众多的草根
  含着绿色
  潜伏成无边的草原
  
  远古的大海
  被阳光照干了海底
  时间的尘埃
  落在沙漠之上
  供养草原
  
  我愿居住在
  眼泪也能长出草来的地方
  
  草原滋补心灵
  也滋补你没有经历过的光阴

  是的,大自然,会滋补一个人没有经历过的所有光阴。因为,自然是永恒不变的。不仅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大自然里存在。大自然,还会告诉我们更多的秘密或世界的真谛。
  对大自然的皈依,是生命的需要,是心灵的需要,也是产生无限生机的精神之源,这是现代禅诗所表达的永恒的追求之美。

  5、反思现实,展示内心的山水之美。

  现实中,从审美的视角看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不和谐的一面,源于人不能在根本上了解自然和把握大自然。当然,这个问题,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本文所探讨的现代禅诗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诗美问题。
  在现代社会,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面对当下现实生活写作的现代禅诗探索者,并不回避人和自然不和谐的问题,而是用诗笔呈现着现实的本相。比如昌政的诗《消息》:

  推土机轰然而至!
  春天逃进电梯,
  兰花指从云端探出时犹在惊颤。
  遮阳伞掩护的无非是人工阴影。
  水表在墙角算计着主人。
  周围是界河。
  不明飞行物在梦里潜行,
  醒来终止。
  老虎一回头, 
  森林竟已简化为铁栅栏。
  树想追风而去,
  无奈所有的根系都抓住故土不放。
  于是,古堡里的蝙蝠深入墨水瓶底的夜晚,
  吱吱惊叫,也许是笑?

  “写诗类似参禅,是一种找寻,也是一种发现。但是,说出来的却只是一群意象,它们在暗示着一种有禅意的境界。我想,禅固然是一种顿悟、了然,禅诗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独木成舟与拼板成船,无非为渡而已,殊途同归……我习惯在反差中显现诗意。我对语言的节制,是缘于对诗的敬畏:我相信,诗的语言有张力,诗意才能弹跳起来”(昌政)。这是作者对这首诗最好的诠释。
  “老虎一回头,/森林竟已简化为铁栅栏。”这令人震撼的诗句,让人心灵颤抖!它何止是一种对老虎生存的描述。它亦是一种象征,不禁让人联想,把老虎关进铁栅栏里的人,回头一看,那人类诞生的原野和森林,是否也被自己简化成了一道铁栅栏?
  在创作实践中,诗人反思现实,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建立人自身庞大的心性体系,建立人美好的诗意生存空间。面对自然之美遭受破环的现实,守住心灵自生的山水,就守住了生命的根本意义。诗人心灵的呼唤,呈现了闪动日月光辉的另一种大爱之美。例如南北的《内心的山水》:

  尽量的,进入自然
  乡村,山水,草木和鸟鸣
  以及流云的变幻
  也会让我们明了世界的真相

  但我们也许没有了古人那样的福缘
  外部的山水,离开我们越来越远
  它们被
  一个叫做城市的欲望掠夺

  但没有谁能掠夺我们内心的山水
  也许。只有心中的那只鹂鸟
  才不会飞走
  也只有盛在心中的歌声
  才不会停歇
  在我们需要的每一刻
  应声而起

  自然已经失去了原始的面貌,现代人生命外部的山水,离人越来越远了。如果,人心灵的歌声,在自己需要的每一刻都能应声而起,那么,终有一天,更多人的心灵会重返生命的故乡。人类会在反思中忏悔,在反思中苏醒,在反思中爱护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使自然的山水和内心的山水,汇成同一的美韵。
  所以,诗人们发出了呼唤远古的自然的声音,像寻找人类前世的家乡。比如碧青的《前世的家乡》:

  家园的葛藤花 
  像夏日众多的紫蝴蝶
  栖落古老的边墙

  我古怪的梦里
  却还有一个曾经的故乡

  很多年 前世的家乡
  大面积的原始森林 
  旷野 土地 蓝色的海洋
  河流里飞翔着鱼群
  天空里游动着大鸟的翅膀
  原野里慢步行走大象
  ……

  像阳光外的另一种渴望
  那一种地方
  我这一生一世
  都在探望

  人类身体健康,精神蓬勃;自然草木茂盛,天蓝水清。是现代人的梦。虽然,在我们生存的这一片国土上,已经找不到一条不被污染的河流。但是人的生命,最终会皈依大自然。人与自然合一是现代禅诗的审美追求,亦是现代人的心灵对大自然的深切渴望!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2
 七、引禅的圆融境入诗,提升了中国新诗的境界

  在诗歌美学里,意境是很重要的审美范畴。而探讨现代禅诗,不能不说的话题,就是意境。因为,以南北为代表的现代禅诗流派,引禅的圆融境入诗,拓展了中国新诗的意境,提升了中国新诗的境界,这也是现代禅诗对中国美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辞海》这样解释“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早就有美学家论述过,意境,是空观下对现象的纯粹直观,是禅宗美学突破的产物。那么,在此,本文就要追溯一下意境如何成为中国诗歌的审美范畴。
  印度佛学自魏晋时期传入中国,就开始影响并融入传统的主流文化。“如果去掉其宗教神秘性,那么可以说,这种心与物、意与像,形与神,情与景在佛性本体上直接统一起来的思想,就为中国古代在先秦奠定的表现论美学向畅神、写意思潮的嬗变提供了内在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般若所追求的‘境界’也就为表现美学的‘意境’论,勾勒了一幅基本的轮廓和范畴”(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流》)。从此,受佛学影响的古代诗歌,开始追求主体情意和心趣的自由表达,审美意识形成了新形态,并推动了六朝美学的发展。就中国诗歌而言,佛学的影响,可以说参透了其出现后漫长的古代诗歌史。陶渊明、谢灵运、白居易、王维、苏东坡、唐寅、郑板桥等大诗人,就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代表诗人。
  由此,也可以说,诗歌的意境,就是人的生命智慧诗意的表现。诗歌的意境,就是人诗意的生命境界。
  “由于禅宗意识的渗入,中国诗人从观照欣赏到构思,表现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思维日益由浅直粗糙走向深微精美,中国古典诗歌也开辟出不同于儒家传流诗歌的新境界(周裕锴著《中国禅宗与诗歌》)。”
  就中国新诗而言,意境的优劣,也是衡量诗歌优劣的一种尺度。今天,完全可以认定,诗歌意境的优劣,就是诗人智慧创造力高低的体现,亦是诗人生命境界高低的体现。
  对现代禅诗的审美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说,最重要的是对诗人心灵的探索和追踪。只有深入到现代禅诗的构思和写作的全过程,把握住禅悟所具有的纯粹直观性和诗歌直觉艺术思维相契合的特点,理解其心理意象的产生和用语言表现出诗歌意境的全部审美体验,才能追踪到诗人的心灵深处。 
  我认为,心灵的情境与意象相交融而产生的诗意空间,通过诗歌的语言巧妙地呈现出来,就是诗歌的意境。现代禅诗的意境,亦如是。
  
  1、圆融之美的诗歌意境。

  现代禅诗,是人真我性灵的诗意表现。这就决定了它的意境,是以心灵为本体的。诗歌又是诗人通过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产生灵感,然后由诗人构思写作而成。所以,可以说,一首的意境,承载或者说蕴含着诗人生命最本真的精神特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现代禅诗的意境,就打开了一个窗口。
  佛学认定,人人皆有佛性。去掉佛教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性,佛就是觉悟者。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的佛性,就人的觉悟之本性,就是人的智慧之本性。人的心性本体,“在其本质的一方面,它是心理的主观的,精神的,但其存在形式,却是物质的感性的,‘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这就构成了这个绝对的精神本体,也同时是审美意境的感性直观性基础;另一方面‘物’的世界在般著智慧的洞照(把握)下,消失了其纯然外在的个别性,差异性和必然性。成为普遍灌注着、显现着统一性灵魂的存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为主体性的无限普遍精神所统摄,所同化,所照亮。这样,实在的物理时空,客观的物质世界,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中,变成了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主观的精神境界(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
  现代禅诗的创作,类似于禅的藉境观心方式。诗人面对大千世界,更深地感悟着自己的身心,感悟着世界变与不变的实相。于是,透过浮世的光影,思接千古,日月江河,春花秋月,新芽落叶,前生来世,都可以融合在深湖般的情感里。在内心诗意的空间里,情感和理趣与意象交融契合。于是,我们看到一首优美的诗歌诞生。就像一花知春,一叶知秋,通过诗人创出的深刻而优美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生命境界。
  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中,运用禅悟藉境观心的方式,在顿悟的瞬间,闪动起灵性的诗意。静默的观照和蓬勃的内心构成禅味的诗意。诗人的审美体验,从灵感闪现、产生心理意象(或曰思维意象)的时刻就开始了。也可以说,现代禅诗的审美体验是在诗人顿悟的时刻就开始了,伴随着所有思维意象的出现与整个诗歌的写作过程。于是,禅的圆融境和诗歌的意像合一,呈现出一种新的诗歌意境。例如南北的《就这样》:

  山谷里,我的木屋子
  屋外有几棵芭蕉
  屋内
  也有几棵

  芭蕉的叶片
  亮绿
  阔大

  阳光爬进屋里来了
  阳光是绿的
  风也爬进屋里来了
  风也是绿的

  我坐在地上
  喝茶
  看芭蕉在风中
  在阳光下摇晃

  就这样,一杯茶
  一个上午

  这首诗,由山谷、木屋子、芭蕉、阳光、风、一杯茶、一个上午等意象组成。如果,这首诗只是简单的诗歌意象组合,便缺少了天地自然和心灵交融的意味。当然,也就没有了浓郁的诗意美。山谷、木屋子、芭蕉、阳光、风、一杯茶、一个上午,只有在诗人南北禅境圆融的心灵里,才产生了人与自然天地浑圆而又明净存在的诗歌意境。于是,我们从诗人的心里,看到了芭蕉叶子的亮绿和阔大,看到了阳光也是绿的,风也是绿的。那一杯茶也是绿的,那一个上午也是绿的。那个在芭蕉的身边、在阳光和风里喝茶的诗人,心灵也是绿的。
  这样的时光,就是人和天地间美好事物同在的时光。就这样,人自在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这样,呈现着人和自然本真的光辉;就这样,诗歌拥有了永恒的纯净意味。
  诗人藉境观心,面对着自然天地,心灵摄取的只是浑圆世界里几个简单的意象,那么直观,那么自然和简单,又意蕴深刻。那些简单的意象,是大自然的美德在显形,是大自然的爱的本质在显灵。例如碧青的《世上的万物原本在生长自己》:
  
  世上的万物原本在生长自己
  像土地生长着土地
  天空生长着天空
  
  树木生长着头颅和根须
  野菊生长着紫花的美丽
  谷穗生长着金黄的籽粒
  大河生长着长长的奔流和消逝
  
  天空生长着天空
  太阳生长着光明
  星辰生长着光辉
  空气生长着清新
  白云生长着雨水
  鸟类生长着羽翼
  
  呵 世上的万物原本在生长自己
  就像天空生长着天空
  土地生长着土地

  自然万物,一切都在生长着自己。诗意融入天空生长的天空,土地生长的土地,是那么宁静而纯净,清明而美好。
  
  2、超然之美的诗歌意境

  佛学所说的尘世,就是需要忍受着各种劳苦和精神羁绊的生活。
  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凡俗的人世间。现代禅诗该如何面对或反映当下的生活?六祖慧能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悟断除万年愚。人的蒙昧,就像千万年的暗夜,瞬间点起智慧的灯盏,就消除了万年的黯淡。人生是有目的的,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生存,更应该开发智慧的潜能,抵达美好的世界。现代禅诗,表现出追求生命智慧的超然之美。
  “我想,作为一个现代禅诗诗人,应该就是一个迦叶那样的‘觉者’吧。肉身可以留在现实的烦恼和苦难中,而法身(精神或思想)却必须高踞在现实之上,对于世界作俯视状的观察和透视。因此,现代禅诗的写作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上的探索和完善过程,同时更是人格和觉性上的追求和完善。在此意义上来说,一个进行着现代禅诗写作的诗人,即便不是清修的苦行者,至少也该是一个精神世界中的高洁超拔之人(南北《超越现实烦恼和苦难的一种努力》)。”这方面最好的诗歌例证,当属南北的《红尘》:
  
  大街上,有很多鞋子在动
  小贩的声音响亮
  我和前世的那个女子相遇
  我和她结伴而行
  
  但我知道
  我前面还是一个人
  我前面是一轮新月
  是一颗黄昏星遍布怜悯的光
  
  一个声音说,老南
  你回头,你转身
  你看三千里外的河山
  你看彼岸

  由此,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尘世之内的追求,是另外的一轮新月,是那三千里外的河山,是彼岸,那是最终抵达的地方。彼岸,是智慧的彼岸,是觉悟者的彼岸,是一个永恒而美好的世界。那个随觉悟而起的声音,呼唤着诗人老南:“你回头,你转身/你看三千里外的河山/你看彼岸”。全诗的意境因之而升华,在此岸看到彼岸的人,用的肯定不是肉眼,而是智慧的眼睛。
  抵达那个彼岸世界,就是生命追求和创造的意义,也是人类终极的精神追求。
  南北的《隔溪花》,通过对隔溪的花朵,亦表达了这种生命的境界。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溪的那边
  那边的花儿开了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溪的那边
  那边的花儿落了
  
  “禅者说,着境起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生命如河,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种种经历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此岸兮彼岸,彼岸兮此岸,‘着’与‘离’之间有着怎样不同的禅境?短诗《隔溪花》,以回环的结构,简洁的语句,悠然的气韵,向我们传达着诗人了悟了此境的禅趣禅意”(张黎彼岸花开花又落——简析南北的《隔溪花》)。
  那么,人,如何从此岸抵达彼岸?或者说,人诞生于此岸的意义是什么?
  这就要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的最高存在价值,不仅是简单的生存。人是万物之灵长,人的生命,最高贵的是心性,是灵魂。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就是称量人的生命质量的砝码。修炼心性,提升生命的境界,让自身达到觉悟之境,智慧之境,是现代禅诗流派诗人永远的追求。南北的《布道者》一诗,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生命境界:
  
  对于他,生命就真的成为了
  一辆马车
  而车的意义在路上

  对于他,生命就真的成为了
  一盏灯
  而灯的价值在夜晚

  生命成为了一辆马车,就意味着永远奔走在路上。在路上,是现代人的精神状态,也是真理求索者的永恒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路上,就要承受跋涉过程中的所有磨难;在路上,更是在奔向希望和道路的召唤!
  那么,人走在路上就为了走路吗?
  路的前方有什么?
  那是人终极的追求之乡吗?那是人终成正果的地方吗?或者说,那是人最后的彼岸吗?
  对于诗人来说,生命成为一盏灯的时候,整个世界的黑暗就不存在了。灯的价值,在于有黑夜的存在。照亮世界的灯盏,破除人类精神所有蒙昧和黑暗的灯盏,就是人最高的生命价值,就是人最终应该抵达的彼岸!
  因为人的愚昧,因为人心灵被愚昧和黑暗遮蔽,无法点亮生命的灯盏,才把原本合一的此岸和彼岸分开了。就像人多种的欲望汇成奔涌的洪流,冲开了原本同一的土地,所以,有洪流奔涌,就会永远有两岸的存在。
  于是,我们便理解了舟船的意义,便理解了般若是船的意义。
  那么,就可以说,灯盏,是智慧最高意义的象征。人,在此岸点燃了生命的灯盏,此岸就是彼岸。此岸和彼岸,本来就是合一的。

  3、空灵之美的诗歌意境。

  佛学的般若智慧,影响并促使了中国诗歌意境学说的诞生。诗歌意境学说形成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其主客关系一体化的实现。自然作为精神本体的住所,就不再是冷漠疏远、纯然外在的(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
  现代禅诗所追求的空灵之境,诗意灌注着、洋溢着人和自然交融的生机、品质、德性、灵性,表现出人和自然合一的自然。例如南北的《海源寺》:

  雨,在六月的最后一天
  不紧不慢
  落进海源寺的经声里

  一只刚刚被放生的乌龟
  回头望了望岸
  便游向那片开花的睡莲

  这首诗,看上去只有几个简单的意象,六月的雨、海源寺、经声、乌龟、岸、睡莲,就是这组简单意象营造的意境,暗含着万千诗意的气象。雨,带着大自然充沛的气息,滴在智慧殿堂响起的经声里,把人带向了空明而悠远的时空里,思接千古。仿佛,那雨,滴在了经声最初响起飘过的恒河岸边,滴在了我们熟悉的原野和森林,江海和湖泊,也滴在了每一颗生发智慧的心灵。而一只被放生的乌龟,刚脱离了生死的困境,却意味深长地回头望了望离开的岸。岸上有什么,一切都不重要了。它只是回望一下,便洒脱地游向了那片开花的睡莲。它会游进一朵莲吗?它会游成一朵莲吗?如果说众生的心灵深处,都深埋着一颗等待觉醒的灵种,那游向莲花的乌龟,就会游醒本我的种子,把自己游成一朵莲花吧!
  现代禅诗的空灵之境,表现了生命离开世界纷繁的表象,抵达了抒发本我灵性的境界。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探讨过现代禅诗的空灵之境。写到:“诗人恬淡的心性,大多是在岁月里修炼出来的。当他们有能力自己把自己的心,安妥地放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心灵,便会生出生命内部的喜悦。禅者称之为禅乐。内心平安的诗人,更具有对世界和生命敏锐的感受力和灵感捕捉力。”例如昌政的《静夜思》:

  拆散船板
  择岸搭一座小屋

  且饮酒
  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

  诗人的直觉思维创造的心理意象,通过笔端,表现出空灵优美又高远的意境。“其实质是诗人看破‘船’这一物象,而这一外在的表象,平日里过于让我们执者、迷恋、依赖和充满妄想,它常常迷惑着世人的双眼和悟性。诗中巧借拆船引渡,暗合佛理禅意。通过自性自悟发现人生快乐的真谛。渡不在外力和形式,而在于人内心的自悟。诗人通过破‘船’立‘屋’,来达到‘且饮酒/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的最高境界”(张传海)。
  
  4、空静之美的诗歌意境

  “以禅宗的方式进行了直觉观照与沉思瞑想,人的思维就会摒弃逻辑和理性的制约,观照的对象与人的心灵相互交融、浑然莫辩,这于哲学和逻辑学是一种谬误,但对于艺术创作与欣赏却有极宝贵的价值”(周裕锴著《中国禅宗与诗歌》)。
  现代禅诗追求以静默观照的方式,体悟自我和世界。作者在感悟的过程,超越纷繁的生活表象,性灵自现万象,不断生发出飘忽又真实的心理意象。诗人进入这样的诗思状态,创作的诗歌意境,就呈现了空静之美。例如樵野的《山野 寂静》:
  
  (一)
  月光把雪
  一点点 压上枯枝
  悄然隐去
  只留下落单的黑鸟
  在夜中空飞
  (二)
  分不清雾和雨
  那片灰 遮住了远方
  而近处的暗红
  并未沉睡于
  峰顶上沸腾的云
  (三)
  圆月从山湖中升起
  或者沉入 不紧也不慢
  向来都一样安详
  但幽蓝 已被微风
  清洗得越来越亮
  (四)
  月又弯了 挂住紫云
  今晚有碎花的金道
  穿过大地
  苍茫无声 听
  万千春天 一齐盛开
  
  这组诗,一开始就展现了寂静的画面:月光、雪、枯枝,独自在夜空飞翔的黑鸟,但它的底色并不是黑暗,月华,雪白,飞翔,蕴满着生机。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虽然黑暗遮住了远方,但峰顶上有沸腾的云。因为,那轮圆月是从山湖中升起的,它像天地般安详,并且带着天色的幽蓝,并且被风洗得越来越亮。月又弯了,是因为它挂住了紫云。月本没有盈亏,盈亏的是它的表象,是俗世的人看它的眼睛,看不到圆满的缘故。只有诗人,在寂静的山野,看到了今晚有碎花的金道,那是月光一样的光辉吗?它穿过大地,苍茫无声,而诗人却听到了:万千春天 一齐盛开。这是一个有着无限生机的世界啊,万千春天,正一齐盛开!
  这就是现代禅诗的空静之美蕴含的天地生机!
  诗人张传海的《水滴》,亦是一首独特的诗。那是怎样的水滴啊,一滴一滴就把一夜的空给滴满了,一滴一滴把世界滴满了。奇思异想的诗意,使整首诗蕴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感,又表现了极强现代感的空静之美的意境:

  秋风秋水中夹着什么
  屋檐和雨滴一夜未歇
  它盯酸了檐下那只老旧的水缸
  水珠一滴二滴三滴……
  一连串地追了下去
  让一夜的空满了出来
  
  现代禅诗对中国新诗意境的开拓和提升的贡献,亦表现了现代禅诗探索群体蓬勃的智慧。
  古老的禅学文化,西方的诗歌形式,现代的自由精神,现实的丰富生活,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学境界,坚持意境化的美学追求,这些已经表明,现代禅诗流派,正在构建着诗歌自身的审美品格,成为当代诗坛独树一帜的艺术探索群体。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3
 八、现代禅诗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度——优美
  
  现代禅诗的萌芽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
  90年代初期,诗人南北开始对禅感情趣,此后,就有意识的将自己理解的禅的意趣注入到所写的现代诗歌中。1991年,创作出《风起时》、《风过后》和《在水一方》等首批现代禅诗。而他有意识地写作现代禅诗,是从1995年之后。他在《问答录》里,曾谈到现代禅诗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提出‘现代禅诗’这个概念,大概是1995年了。那时我在少林寺僧人办的一个基金会里做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也参与了其创办的佛禅季刊《禅露》的编撰。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尝试写作的禅意现代诗和散文。但那时大家还将现代禅意诗歌叫‘新禅诗’。后来,我逐渐读了些台湾、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亚洲其它国家当代诗人写作的这类诗歌,又了解了诗人的一些写作、生活的情况,知道他们也都受到中国禅学的影响,并表现在诗歌作品里面。我就意识到,‘新禅诗’这个概念只能说明中国这一块地方禅诗的演变,却无力概括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像美国和欧洲这样的国家。他们没有旧体的禅诗,又哪里来的新禅诗啊。于是,我提出‘现代禅诗’的概念。认为这个概念能将地球上有这一倾向的诗歌全部囊括其中。我给它的具体定义是:用现代西方诗歌写作的形式和理念技巧,来传达一种来自东方的对于生命和万物的禅意感知和省悟”。
  所以,现代禅诗,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现代禅诗,代表的也不仅是中国的禅意新诗,而是世界诗坛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现象,或初现端倪的潮流。
  经过十几年独自的探索和实践,从2005年开始,南北有意识地推广现代禅诗理念。2005年3月,他在乐趣园注册了“现代禅诗论坛”,后改为“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并于2006年发起成立了现代禅诗研究会。很快,吸引了一批有志于现代禅诗探索的诗人,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现有会员为南北、何兮、刘向阳、苦李子、樵野、古石、大畜,张 黎,邹晓慧、还叫悟空、昌政、雪蛟、若与、星儿叶子、碧青等15人。还有桃都別园、王晓辉、貴州弦河、朱枫、黃兴烽、也牛、江南山民、韩振球、散心、吴伟锋、火城、齐一生、柳碧青、张传海、左岸、淡空、克文、月即障、天上人间 、诗浮图、白芷魚花、雨荷风、稻香梦、斑马等探索成员。
  几年来,现代禅诗探索成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于是,以南北为代表的一个新兴的诗歌流派——现代禅诗流派形成。
  这个创作群体以流派的名义出现,以张黎2009年写作《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现状》为标志。我非常赞同张黎提出的主流诗歌流派应该具备的四点要求:“一是要寻找到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部分,并继承和发扬;二是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与世界文化和思潮进行交流;三是关注当代人的精神和心灵要求;四是彻底改变当前叫嚣、低俗、颓废的诗歌风气”。现代禅诗找到了传统的文化精髓——禅,并继承和发扬。现代禅诗,是与西方兴起的禅意诗歌相呼应的。现代禅诗,是置身现实的写作,表现了当代人最优秀的精神品质。现代禅诗流派,是给当代诗歌献出了最优美诗意的群体之一。
  现代禅诗流派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代诗的写作虽然没有明确贴上‘禅’的标签,却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化到诗歌的血液和灵魂中了。从白话新诗初期的沈尹默宗白华到林徽因废名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作,再到九叶诗人中部分诗歌都有‘静’观下的禅意。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陆的内观诗歌处于沉寂状态。这一时期,在台湾有以周梦蝶、后期洛夫和杨平为代表的禅诗出现。在英国和美国以及其它国家,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日本的玲木大拙博士的译介,禅的智慧之思进入了西方,对于西方现代派诗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禅的思维方式切合了特定年代人们心灵的需要,东西方一样都需要禅的智慧帮人们解脱现代社会里的迷惘失落。因此,现代禅诗的出现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如解不解《现代禅诗研究的意义》)”
  从诗歌发展的本身意义来讲,一个诗歌流派的形成,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形成相同审美追求的艺术风格。而大家认同的艺术风格标准定义,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
  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致力于以禅悟观照的方式,捕捉心灵生发的意象,通过直觉思维创造诗的意境,表现人的精神和心灵以及自然世界的本相。
  追求以意象为主体,用自然、清新和简约的语言,创造诗歌的意境。这是现代禅诗突出的艺术特征,并表现出总体的艺术风格——优美。
  优美的艺术风格,实质是表现着诗人的心灵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风度。现代禅诗优美风格的形成,是中国新诗诞生以来,美学意义上的一个诗歌流派优美理想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经济社会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以利益为主要纽带。那么,人的思想、精神和心灵的追求,就出现大面积被物质所遮蔽、挤压,甚至被扭曲人性。表现在文化、文学艺术领域,亦出现了用经济手段制约报纸、杂志、书籍出版等生存和发展的局面。经济发展是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惟一途径。但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欲望上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必然要导致文学艺术出现媚俗倾向,以满足人们欲望和心理需求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纯文学亦出现被金钱大面积沙化的现象。
  现代禅诗流派,是建立在以生命为基础上的诗歌创作流派。作为觉醒者,或当代新诗探索的先行者,诗人南北以先锋者的姿势,最早走上了探索的道路。他在中国古老的禅学思想里,找到了摆脱精神枷锁和心灵困境的智慧,勇敢地摒弃了过去压抑和遮蔽心灵和精神的生存方式,放弃了对奢侈物质享受的追求,去寻找生命的真谛。他践行着禅者的简单生活,寻找本我,探寻生命、自然和生活世界的真相。勇敢地寻找中国当代新诗的出路,并创作了几百首现代禅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召唤了有志于探索现代禅诗的同人们,于是,当代诗坛出现了一股清流,呈现了一种优美的诗歌气象。
  优美,是我国诗歌重要的审美范畴。由于受起源于印度的佛学智慧影响,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追求以自然山林景物入诗,并形成了诗歌意境理论学说。唐代后期,以壮美为主潮的诗歌艺术风格,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壮美的深层内涵是主体对客体的渴望和追逐。主体要求在对象界实现自己,但不时遇到来自对象方面的某种抗拒,这就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对立、冲突色彩”(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如何实现心灵完美的诗意表达?如何解决人的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冲突,达到心灵与世界的和谐?这个问题,是身外的世界不能回答的,需要生命深处的智慧,给予解答。受佛学文化影响的诗人,开始转向对内心的探索。诗歌创作由依赖摹拟、写实,借用外部意象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再现,向偏于写意和缘情的“再现统一于表现”转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理想——优美。
  中国古代诗歌优美风格出现在唐朝,是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了人的精神和心灵发展的结果,也是诗歌艺术进入一种新境界的标志。
  “优美理想的深层动因,是主体在内向静守中,同对象形成的自由关系,就是说,主体不是通过外向的追求来实现同对象的拥抱与合一,而是在心灵的内省、直觉的感悟中达到物我两忘、意境相融,亦即在对对象的超越(即不执著)中来达到同对象的冥合统一……优美理想的这种内向性结构也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重心必然是以表情、写意为主的……审美和艺术不再为对象的感性特征(形象、色彩、体积、外貌等)所制约、所局限,而是自由地超越着它们,去在它们的具体有限性之外或之上寻求无限的韵味神趣,意兴等等”(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正是早在唐朝就已经形成优美的诗意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才使我国诗歌史上优美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直到清代受佛学影响形成袁宏道的诗歌理论“性灵说”,诗歌优美理想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
  但是,随着古典美学的衰落,优美理想在近现代一直没有成为美学主潮。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亦出现过传统文化的断裂带。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美学正在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也在逐步回归,并接受和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在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文学创作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仅诗歌创作而言,借鉴西方文化和思想,并提出各自主张和主义的创作流派,早已经涌现。而更多的诗人,仍然在追求民族精神和审美理想,包括古体诗词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
  现代禅诗流派,继承着中国禅的传统思想,移植了西方诗歌的形式,用心灵感悟着自身生命和现实世界,抒写着对当代生活的真理的追求,探索着新诗发展之路,表现出现代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我认为,古老的禅文化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大影响,是以现代禅诗的出现并形成优美的风格为标志。现代禅诗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现代性,又表现了显著的时代特征。
  现代禅诗优美风格的形成,既表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表现了当代一种诗歌美学的崛起。
  现代禅诗流派优美的艺术风格,是在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展现出来的。由于这个创作群体是依照禅悟观照的方式,去探索自身和世界,所以,从诗人提炼主题、选择题材、塑造形象和语言表达、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源于心灵的特质。亦表现出审美追求实现了主观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可以说,现代禅诗,是在同一核心不断散发的光辉,是在同一源头不断涌出的清流,是在同一根系上不断开放的花朵。表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风格特征。
  本文旨在以现代禅诗流派的诗歌为文本,探讨现代禅诗流派的优美风格。诗人所受的社会、时代、生活和经历以及精神和个性心理,对个人创作审美风格的影响,现代禅诗流派诗人之间差异性的审美风格比较,都将作为以后探讨的话题。

  1、自然淡定

  优美,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底蕴和精神气质,表现着东方文化的神韵。
  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之所能够把优美的民族精神气质诗意地表现出来,在于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生,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主动去探索生命和心灵,探索这个世界本真的存在意义,努力开发使心性觉醒的智慧,拓展新诗发展的新天地。
  “现代禅诗也侧重于内心世界的开掘。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禅在现代诗歌中的表现绝不等同于古代士大夫式的“林下风流”,而是沉思之后“当下即是”的清醒。它有着自身的现代精神特质——非逃避的,乃直面生活;非沉醉的,乃唤醒灵魂;非出世退隐的,乃超世的入世、积极的用世。”(如解不解《现代禅诗研究的意义》)。
  现代禅诗表现的自然淡定,是诗人经过生命的历练和洗涤之后,心灵的通透和清明,从容和豁达。例如南北的《随感园阳居》:
  
  这便是我的阳光
  沿着坎坷的砖壁爬行
  丝瓜还没有开花
  绿色的叶蔓握住了
  我春天种下的
  一句话
  
  那座两层楼的房子
  是什么时候建造
  谁又是它真正的主人
  院子里长满欢乐的草
  它们不肯告诉我
  自己的姓名
  但它们忠于土地
  忠于在冬天皈依的信仰
  
  我请求钥匙
  打开那扇米黄色的木门
  门内有木床,木椅,木桌子
  它们全都认识我
  它们曾经年轻
  披着绿色的斗篷
  在风中舞蹈
  
  我看到几个陌生的人
  他们在前世与我有缘
  而水在面前流动
  我的心是一座琉璃岛
  在夜晚照亮夜晚

  “我”的阳光,虽然沿着坎坷的砖壁爬行,丝瓜还没有开花,绿色的叶蔓,却握住了我春天种下的一句话。“我”在远方,看到了自己建造的那两层楼房,又无法确定它真正的主人。因为,“我”并不属于它呀!院子里那些陌生的欢乐草,是因为忠于土地,忠于在冬天皈依的信仰而欢乐吧?房子里的木床、木椅和木桌子都认识“我”,它们曾经年轻,披着绿色的斗篷在风中舞蹈。“我”还看到了前世与我有缘的那几个陌生人。可是,这一切,像水在面前流动。那是过去的河流,亦是现世的河流。可是,“我”的心已经是一座琉璃岛,像阳光或灯盏般在夜晚照亮夜晚。黑夜,已经不复存在。
  在过去面前,在自己和世界面前,心,只是一座琉璃岛,光明地存在。只有进入大化之境的心灵,才能够展现这种诗意的自然淡定。
  禅者诗意的心灵,生如花,死亦如花。现代禅诗,亦表现了人面对生死一样的自然淡定之美。例如南北的《归期》:

  康乃馨开了,又败了
  栀子花开了,也败了
  灯笼花一朵朵亮了,又熄灭

  万物都有各自的归期
  当一声召唤响起
  便纷纷起身,离去

  进入同样境界的还有张黎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歌之十一》:

  您在春光中绽开繁花的生命
  又在寒风中摇晃它们入眠
  啊,无数个时代
  在它们的歌唱和酣睡之间流逝了
  
  您在生命中将我发现
  又在死亡中将我匿藏
  啊,生与死这两个孪生姊妹
  在广大的宇宙快乐地牵手舞蹈

  “所有禅者,无不期望能够‘一朝顿悟’。所有诗人,也都无不想要‘梦笔生花’。但‘一朝顿悟’和‘梦笔生花’,又都是需要艰苦的‘渐修’才能实现的。没有艰苦的渐修过程,或者说没有辛苦寻觅和反复磨练的一条崎岖道路在身后,那种美、善和静的愉悦花园,你是无法也无权进入的”(南北)。诗人南北的这段话,是对现代禅诗进入最高境界的最好诠释。

  2、清新超然

  现代禅诗优美的风格,是诗人不断创新,使诗歌进入新的境界后形成的。所以,读现代禅诗,会感知到扑面的清新,会领略到诗人内心的超然风姿。
  清新超然的诗意,呈现美丽画境,就是禅的诗意。“禅的作用就在于,让他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内部本质,看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希望。在禅的世界中,没有彻底的绝望和黑暗,更没有无法化解的哀痛和忧伤”(南北《读库拉卡克山上的雪》)。例如樵野的诗《听蝉》:
  
  松风一息
  一万只蝉儿
  就飞乱了蝉雨
  击穿密密的树荫
  苍翠流下来
  七月的海浪
  林间,这寂静
  便浓得欲滴

  诗人置身在苍郁无边的松林,吹过来的清风又自然止息了。他却听到了一万只蝉儿飞乱的蝉雨。那蝉声的雨击穿密密的树荫,苍翠流下来,像七月的海浪。而这个林间,这寂静,却浓得欲滴。这是一幅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图像,而樵野用短短的八行诗,就构筑了一个美妙的世界:葱郁树林蝉声如海浪,又是那么寂静。涌动的是蝉声的海浪,寂静的是自然天地之魂,是诗人的心灵。亦或,葱郁松林蝉声的海浪和浓得欲滴的寂静,是一体的。动亦是静,静亦是动。动和静统一在自然之中,和谐在诗人的心灵。
  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清奇高洁的脱俗精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樵野采撷简单跳跃的意象,运用比喻、蒙太奇和通感等艺术手法,送给读者一颗诗意的菩提果。
  南北的《水杉红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达到了诗歌艺术很高的境界。亦表现了清新超然之境:
  
  青山青着
  山坡上的竹子也青着
  而水杉红了

  一片一片的
  仿佛初恋
  仿佛前世的一声呼唤

  青山永远青着,这是青山存在的本来面目。竹子也青着,亦是竹子生命的本色。而水杉红了。水杉的红,是变化的红。这种变化,是水杉和自然世界变化的因缘和合的气象。红了的水杉,一片一片的,是生命所有变化的呈现吗?所以,诗人透过那红了的水杉,看到了心灵最纯真的初恋,看到了前世的一声呼唤。而那前世的一声呼唤,在传递今生的命运之音吗?在播种今生的灵种吗?这首诗,仿佛写出了今生和前世。生命的很多要义,就像那红水杉一片一片的叶子。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自然、清新、空灵,有一种超拔的精神之象,这首诗亦体现了他独特的风格。
  青年诗人怯情的《独行者》,也表现出清新的诗风:
  
  夕阳西下
  一棵树的影子
  与我重合
  
  草地上
  一只羊望着我
  我望着云彩
  
  一朵花的摇曳令我俯身
  似是回到童年,春天
  与一只蝴蝶相遇
  
  我确信闻到了泥土的气息
  草叶轻细的呼吸
  想着一朵淡蓝色小花的心事
  
  羊抬起头
  风过后,我和青草一样
  平静如初

  这是一颗年轻的心灵,表达出的灵性清新的诗意。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4
3、宁静空灵

  宁静空灵之美,亦是代禅诗流派优美风格的一种特征。
  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把禅悟的心空灵的境界引入新诗,表现出的宁静和空灵之美,其实质是诗人超脱旷达的澄澈心境的呈现。只有宁静的禅心悟空,才可以纳入大千世界的万境,才生发万千气象。所以,现代禅诗的宁静空灵之美,是这个流派的一种显著的风格特征。例如古石的诗《灯火》:
  
  走出房门的时候,天色
  已经暗淡下来
  星星点点的灯火闪闪烁烁
  就像一只只鸟在悄然鸣叫
  
  天色越来越暗
  在这静谧的山野
  我看见星星点点的鸟声
  越来越亮了

  这首诗用比喻、象征和通感等艺术手法,表现了自然优美又意境辽阔的诗意。夜晚,星星点点的灯火闪闪烁烁,就像一只只鸟在悄然鸣叫。这不是诗人耳朵听到的鸣叫,而是心灵观照世界时听到的鸟的鸣叫。鸟悄然的鸣叫,像天地之心无言的愉悦。所以,静谧的山野,鸟声像灯盏,越来越亮了。黑夜亮起来的时候,黑暗就已经退位给光明了。这样的时光,这样的原野,这样的灯火,就和人融为一体了。
  苦李子《迟开的海棠花》,亦表现出宁静空灵之美:
  
  那一次
  和你一起
  灵岩寺看海棠
  江风吹动了静默的青瓦
  一朵 两朵 ……海棠花顺着暮色飘落
  你说 花总是要落败的
  
  讲经的法师说
  花也是有灵魂的
  昏黄的光下
  那么多的花瓣
  在树下 在沟边
  在脚下
  睡着
  
  那几朵迟开的花
  念着梵语
  一脸空明

  女诗人看到的那几朵迟开的花,也在念着梵语,一脸的空明。其实,那是诗人自己顿悟的心,瞬间呈现了空明之境的优美诗意。
  宁静空灵之美,在若与的诗《檐雨》中,更加耐人寻味:
   
  老和尚从蒲团上站起
  走到廊檐下
  听雨——
  
  雨已向佛拜别
  阳光照着寺院
  照着老和尚站的那个檐角
  
  雨水从檐角滴下来
  由线滴成点
  在石廊上滴成花瓣
  
  老和尚敲了一辈子
  也没有敲开的那尾木鱼
  让檐雨敲开了——

  老和尚、蒲团、廊檐、雨、佛、阳光、寺院、木鱼,这一组意象,让人想到弥漫在时光里的寂静、安宁、光明和智慧,居住在寺院里,却敲不开木鱼的老和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在世上,像老和尚般敲着木鱼而无法进入生命真境的人,又有多少呢?而老和尚敲了一辈子,也没有敲开的那尾木鱼,被来自大自然的檐雨敲开了,空明中蕴藏着深远的诗意。自然蕴藏的奥秘,亦在一滴雨中凝聚。

  4、清丽丰满

  现代禅诗优美的风格特征,另一种表现就是清丽丰满之美。
  “我认为,现代禅诗不同于古代禅诗的方面,不仅仅是形式手法上的不同,还有一些内涵上的不同。古代禅诗,特别是僧人诗偈,从功能上大多是以诗言禅,传达佛禅理念的,是宣教的一种方便。而现代禅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拒绝宣教,只是在有意无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趣和理念。”(南北对洛夫《窗下》一诗的赏析)。例如碧青的《走进雨水之中》:
  
  独自走进雨水之中
  无边的小小雨丝呵
  我真的想有一个箩筐
  全部收下
  
  然后
  我背上箩筐
  饮一生清流
  走天涯

  是一场飘着细细雨丝的春雨,唤起了作者的灵感。那清新的春雨,是心灵等待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雨水,是生命永远需要的雨水。她多想有一个箩筐,把这场春雨全部收下。然后,她就有了可以饮用一生的清流了。背上这个箩筐,就可以走遍天涯海角。
  这首十几年前在一家报纸发表过的小诗,确实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心灵自然流露出了禅趣。
  清丽的意境,丰满的思想,在现代禅诗流派诗人的作品里,随处可见。比如雪蛟《汉字的鸟群》:
  
  为了追寻众鸟的歌声
  我已赶了很久的路
  
  洞穿万物
  每一根羽翎都玲珑剔透
  一声细微的呢喃
  也历尽打磨。栖落或远翔
  都在路上

  清新的语言,简短的诗体,而又意蕴丰满,是现代禅诗的明显特色。例如还叫悟空的《七月的牵牛花》:

  七月的牵牛花长势旺呢
  一夜之间,就锁住了
  宝相寺的门环——

  这首诗给人无限的联想,锋利的禅机里,透露着很强的现代感。
  何兮的《残(之三)》一诗,清丽丰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深度:

  这场雨下得有深度
  一只破草鞋雨后绿了

  这首诗仅仅两行,却写出了一场雨的深度。那是催生生命的雨,那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雨,那是使一只破草鞋都绿了的雨,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雨,使天地之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具有现代感又清丽丰满的诗,还有大蓄的《山寺》:
  
  阳光伸出细指
  触落花瓣
  无知的鸟声
  衔走最后一缕香
  四月也淡成一杯清茶
  
  有钟声沿山而下
  如一段佛偈落入凡间
  谁的目光
  在进香的刹那
  读取了一片空无
 
  诗歌的清丽丰满,是诗人内心的一种诗意状态。只有纯净的心灵,才有缘生发出清新丰满的美。若与的《读书 》,就表现出具有现代感的禅味和禅趣:
  
  抱着一本《庄子》入睡
  醒来不见庄子
  
  山坡的野菊花开了
  橙黄一片
  
  山雀飞来
  我的背篓丢在了山坡上

  “禅是一门看似神秘玄奥,实则朴素真切的学问。它对禅者和诗人的要求,就是简单,透明,不搞故意的外在复杂形式,来遮蔽了生命或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作为现代禅诗,就是立足于禅之思想上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其实也就是尽量使用日常的简练朴素语言,来传达内心真实的思想意念,传达现象之外你对于生命或事物本质的叩问。”(南北《简单点,再简单点》)
  现代禅诗探索群体对生命和自然本质意义的探寻,用清丽丰满的诗歌表现出来,不仅是对一种审美风格的追求,亦是一种艺术功力的表现。

  5、温柔灵慧

  温柔灵慧,是现代禅诗流派审美风格的又一种特征。在此,我主要介绍两位女诗人,张黎和碧青。
  “禅既然是佛性的一种特别体现,是无所不在,深入人心和海洋,涵盖天空和大地的,那么,又能有什么是它所不能进入和需要回避的呢?当然不会有。但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禅诗所表现的题材,应该是寺院、僧人、佛典故事,又或者是自然山水之类。这仅仅是从历代诗人选取题材的频率上来看的,仅仅是一种现象,绝非本质上的要求(南北《写什么和怎么写》)。”
  禅意爱情,是女诗人张黎提出来的,这不仅是现代禅诗创作理论的突破,也是自古以来禅诗创作理论的突破,体现了超凡的创新精神。在一般人看来,禅,或许是远离爱情的。可是,爱情,是人类生命内部生发的最本质的情感,是永远和心灵为一体的珍贵情感。可以说,大自然的本质,就是爱。人的生命本质,亦是爱。“禅意爱情,就是用禅的思维来观照生命中的爱情,平静地对待爱情的无常和变化,珍惜每一份随缘而聚、缘灭则散的相遇和别离,以欣赏的心态来体验爱情暂时的存在与耀眼的美丽(张黎)。”
  我认为,张黎的禅意爱情诗,在现代禅诗流派的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她的爱情诗,表现了爱、天性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极高境界,像天地间清新的风吹开的灵性的花朵。这里,举《这里什么也没有》为例: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蓝天白云
  除了山峰草地
  和 山脚流淌而过的小河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暖暖平铺着的阳光
  除了淙淙弹奏着的水声
  和 一缕忽浓忽淡的花香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我和你
  除了彼此依偎着的温暖
  和 浮在我们脸上的幸福

  “诗歌艺术价值的获取大都不是因为对某种意识形态或诗歌形式的因袭,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诗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张黎的爱情诗在表达上疏离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在内容上疏离了时代精神和主流意识,她的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只有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与爱情相关的幸福、哀怨和相思。由于充分关注了爱情的各个侧面,其作品传递出来的爱情理念就显得比较实在,这些近乎原生态的爱情感受和体验让她的作品显得朴素而真实,这是张黎的爱情诗留给诗坛的总体印象,凸现出了一个女诗人诗歌的个性特征(熊辉《在尘世和精神间升腾的爱情——论张黎的禅意爱情诗》)。”
  我非常赞同学者熊辉对张黎爱情诗的评价。
  碧青的诗,尤其是她创作的一百多首表现“诗歌母爱史”的诗,也体现了温柔灵慧的诗美。例如《蓝天下的一切我与之并立》:

  夏日的白云
  已经飘不过母亲的额际
  蓝天下的一切
  我与之并立

  蓝天下的一切
  我与之并立
  却无法划定
  你来到这个世界后的位置

  你所到之处
  都会牵引母亲的巨翅
  像游移的叶荫
  追逐你走远的小身影
  还有你的小脚印

  这是《母亲的呢喃》大型组诗中的一首。几年前,《母亲的呢喃“养育”》曾参加万松浦诗旅——中国当代诗展,并被万松浦书院收藏。“碧青,她明白诗情的饱满和涵旨的专注来自于对生命本质的积极认可,对生命现状的充分感激,以及在幻想假设时亦需保持的真恳心态。她以女性的细腻展开的铺张显得广大松软又具有阅读的透明感,但她并不是完全的理想主义者,她的诗意也像预防针一样在扎刺般的告诫中以求达到免疫目的,勇敢坚强的生命观是她输入的主要内容。碧青的语言开合自由完全,造型大方丰满,由于具备了厚实的情感底蕴,她使用的线性结构也体现出了优美的交叠感。(《万松浦诗旅——中国当代诗展》评委)。”

  6、本真质朴
 
  新诗被有些人疏远或否定的原因之一,是诗里缺乏诗性,或者说缺乏中国古典诗歌优美的诗意。
  现代禅诗流派的审美追求,正好契合了古典诗歌的优美理想。而这种优美风格,是在诗人们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但是,现代禅诗又不同于古典诗歌,亦不同于古代禅诗。这种优美的风格,在诗里流动的,是一种来自心灵和自然本源的本真质朴的美质。例如昌政的《行者》: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捡草仔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你在路上。
  你在消失。

  每一个在世上行走的人,都背负着生命本身以外的很多东西。有的人,在世间森罗的万象里生存,总希望通过掌控外在的事物,使自己强大起来。而却很少倾听自己那颗心的需求。时间无情地流走,心灵却难以在漫长的岁月里,显示出应有的面目和美质。我是谁?这是心灵最焦急而又最困惑的呼唤和寻找。也许,一个人不再用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自己的心灵,就在世上显现了。或许,负重又失去自我的人,已经走过了春花的烂漫,也走过了生长叶荫的夏天,正走在秋天的时光里。但是,如果,不减去那些背负的沉重,生命会呈现应有的价值吗?心灵会露出本真的容颜吗?于是,我们听到诗人昌政对生命的叩问,是那么震撼: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减去什么你的生命才是本来的自己?减去什么你才能用一颗本真的心,呼应自然天地?
  捡草仔的午后,有一场雨在“你”的篮子里,有一阵风在“你”的脚步声里,那是一种空,亦是一种得。因为,你还捡到了草籽。走在路上,生命的时光在消失,又将在消失中实现一种延续。“你”篮子里的草籽,已显示出了永恒的意义:它们会在自然里生生不息。
  这也是人的生命存在,本真而朴素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禅诗,正在还原着诗歌的纯粹。邹晓慧的《还原诗的纯粹》,表达着这个探索群体的心声:
    
  好写诗的
  想必是位风雅的女子
  她与溪水一起流动
  与江南秀色一起绿化
  与日月一同排列
  
  我喜欢她最初的纯真
  像隐入红尘的背后
  古典而干净
  没有黑色的念头
  没有被脏手触动过
  
  她如一幅韵致的山水画
  留白天地宽
  无数俊才追赶红尘
  有几个人真正知晓
  她来自大宋还是盛唐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
  像我这样爱纯粹的诗歌
  如大自然的风景和风景的超然
  如那些沉醉的光阴
  端庄且宁静 眷恋而永恒
  
  一首干净的诗
  如一个穿旗袍的美人
  如一份千年修来的禅缘
  如一个民族的内心
  如丝绸般的仁爱

  “南北近年致力于现代禅诗的探讨和写作,并创办了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已形成一个现代禅诗写作群体。现代禅诗对接母体东方神秘文化,洗涤现代物欲浮躁,开启心智创造美感,实现诗意人生,是汉诗复兴的啼更鸡(李霞《觉悟现代禅诗》)。”     
  我相信,现代禅诗会形成中国新诗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于2010年3月25日至4月12日

(碧青,现居河北迁安,诗人,散文作家,现代禅诗研究会成员。著有诗集、散文集多种)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7
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
作者:张黎

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纵的继承,横的移植。纵横交融,禅为根本。
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
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纵横交融——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

(一)百年汉语新诗的得与失

缘起而聚,缘灭则散。宇宙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由外部的各种条件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段的。但是,由于我们人类局限于自己的百年认识,所以只能对短于自己存在的事物有所把握(比如庄稼和昆虫),而对长于自己存在的事物就无能为力了(比如桑田和沧海)。诗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存在,它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借助于文字记载和我们内在的智慧,来认识它的发展脉络,判断它现在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变化的时代,因为,它结束了在中国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皇帝制度。当然,封建帝制的坍塌,必将会对两千年以来附着于它的文化和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汉语新诗,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门类。
起初,由于从事汉语新诗写作的诗人们,都具有很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所以,他们虽然主张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但是其作品都是散发着浓重的“汉味”(北岛先生的说法)的,比如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冰心等等。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汉语新诗,我们虽然不能过高地评价它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不说,它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这些诗人都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
但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汉语新诗便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蛮荒时期。原因是,有一个新兴的国家政权出现了。这个打着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旗帜的新政府,其实建立和施行的是一种奴隶体制,在这个以某种党团为奴隶主的新型社会里,个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当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人格独立,什么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了。这个时期,除了使传统诗歌空前地遭到破坏之外,然后就是使后来三十年的诗歌遭到极度的扭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并主盟了中国诗坛三十年的朦胧派诗歌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前的社会体制的一种反叛。这种否定一切传统,主张完全模仿西方现代诗歌的流派,在八十年代初曾经以排山倒海之势,彻底打败了五十年代以来让政治奴役着的诗歌,使极度压抑的人性和艺术得到舒展。但是,三十年过去了,这种极端的主张已经越来越显示着它的不足,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没落状态(只需看看北岛先生主持的今天论坛大家就会明白)。
诗歌不是政治奴化的工具,当然,诗歌也就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诗人降低到与政客同等的水平。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立艺术,它应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具有更深邃的思想,追求更崇高的生命境界。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同落后的生产力和专制的政治体制等同起来;一味地将艺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加选择不加消化生吞活剥地模仿西方现代诗歌;过分强调和夸大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等等,三十年来朦胧派的这种种主张,二十一世纪的诗人们已经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不足和错误。
现在,是汉语新诗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百年汉语新诗即将走上正确道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世纪的诗人们需要总结和面对的问题很多:如何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将西方现代诗歌的优秀成分融入到我们的传统;百年汉语新诗的得与失究竟是什么;百年汉语新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处于什么阶段;目前诗歌现场混乱的根本原因何在;目前各种诗歌流派的缘起和主张都是什么;汉语新诗的终极走向到底是什么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旧的百年即将过去,新的百年即将开始。在这个即将开始的百年,新世纪的诗人们应该以全方位的思维方式,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去审视、去重建我们汉语新诗存在的方式和特点。

(二)用解析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诗歌

    纵观近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汉语新诗是缘起封建帝制的坍塌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是以学习西方现代诗歌为主旨的,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取代封建帝制的并不是民主和自由,而是一种以欺骗手段获取了政权的新型奴隶制,这政治上的巨大倒退影响到文化和艺术,所以就促成了朦胧诗派进一步的彻底摒弃传统诗歌的极端主张。而目前诗歌现场的极度混乱状况,也正是三十年以来朦胧派诗人强行切断与传统的联系,中国汉语新诗的发展缺失根基和支柱精神的体现。
    如何面对传统诗歌?在传统诗歌中,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摒弃的?五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精神主旨是什么?两千年以来封建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是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中,有没有一种贯穿了五千年的独立精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没有一种和儒家文化相抗衡的自由思想?中国禅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在中国文化史中处于什么地位?禅文化在历史上是怎样影响诗歌的?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些问题用解析的方式一个个明晰化。
在我们的概念中,习惯把传统诗歌按照内容分为两大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实,这样的分类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或者说,在当代,我们更应该把传统诗歌按照思想倾向来分为这样两大类:奴性诗歌和独立诗歌。在原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中,杜甫的诗歌是属于奴性诗歌,白居易的诗歌属于独立诗歌。并且,原来所谓的浪漫主义,其实是独立诗歌的一种异化,在封建儒家文化拥有绝对强势的社会中,古典浪漫主义诗人是以一种曲折的方式来对抗权势对人性和艺术的扭曲的,比如陶渊明、李白、王维等等。
我们说要学习传统诗歌,其实就是学习传统诗歌中的独立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要继承二十世纪初汉语新诗开创者们的意愿,坚决把两千年以来被封建儒家文化扭曲奴化了的部分彻底剔除掉。而且,客观地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拥有大量的具有独立和自由精神的作品,只不过,历来的统治者们不给寄予应有的重视,或者别有用心地加以改造和贴上种种标签。现在,我们需要纵观历史,把五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旨找出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历来中国文化人安身立命的准则。原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实,孟子的原句更富有哲理性,因为“穷”是天然的,每个文化人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抱负实现的问题,而只有当自己已经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经过自己的努力“达”了之后,才有可能“兼善天下”。两千年来,对孟子这句话的改造的后果是“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因为,一味强调“达”,却没有真正“独善其身”的高尚人格和刻苦努力来做基础,“兼济天下”就成了一些投机钻营的政客们的伪善说法。我们学习古人的独立精神,关键就是要把这些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用解析的方式认识清楚,剔除掉儒家学说中的虚伪部分,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两千年以来,虽然虚伪的封建儒家文化在社会中占有绝对强势,但是自由真实的人性光芒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从南北朝的阮籍、嵇康、刘伶,到唐朝的李白、王维、白居易,到宋朝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等。特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唐代形成了中国式佛教——南禅宗以后,反权威、反专制、还原生命本来面目的禅宗精神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后来的几百年间,禅宗的自由精神渗透到了各种艺术门类,最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意境学说。
意境学说,就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开始;到释皎然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到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到严沧浪的“妙悟”、“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到王夫之的“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到王士祯的“神韵”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一系列的对诗歌的审美形成覆盖之势的文学理论。这种文学评判和取向其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和精髓,是禅文化对艺术深层渗透的结果。
我们说要用解析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诗歌,其实就是摒弃传统文化中被儒家学说奴化扭曲了的成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被排斥被隐藏了的自由精神,并以这种自由精神来对接现代诗歌。

(三)以中国式的思维和审美方式重建新诗精神

    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从存在时间来说,它是长于国家和某种形态的政权的;从存在境界上来讲,它是高于现实的政治和权势的。只不过,由于国家和政权的建立,使得政治和权势的力量空前强大,所以就造成了政治对文化的控制和奴役。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封建帝制一步步带上它的镣铐,打上它的烙印的。现在,封建帝制已经坍塌,我们要把它对文化的扭曲和奴役部分还原、解放出来,再一次呈现出真实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和面貌。
封建帝制对诗歌艺术的扭曲和奴役包括两部分: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对于反映现实的诗歌,封建帝制是尽量地拉入自己的利益体系,这种体系便是儒家的伦理和道德,以及政治体制化了的文化制度(在我们当前社会,这种状态依旧);对于探索世界和生命真理、高于现实的诗歌,封建帝制是尽量贬低和排斥。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现实部分的诗歌呈现出完全独立精神的并不是很多,而探索真理部分的诗歌则呈现出浓厚的出世意味。用解析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诗歌,其实就是要用清晰的思维去辨别是非,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哪些是真理,哪些是伪真理。
三十年以来的朦胧派诗人,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诗歌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一味地简单地将政治和现实与诗歌对等起来,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在传统的审美主义诗歌里隐藏着真正的中国文化精神,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审美方式。
在我去年写的论文《浅谈传统诗歌美学的几个特点——兼答北岛先生什么是“汉味”》里,我是这样总结的:每个民族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都有自己特殊的审美定势,而审美,则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念之上的心理体验,所以,诗歌从本质上来说,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自然观人生观观照下的审美。以儒、释、道三教(特别是释和道二教)为基本哲学理念的中国传统诗歌,因此就最终形成了以“高远”、“空灵”、“真切”、“简约”、“妙悟”等等为美学特点的“汉味”。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感知和思维上是不同的。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命哲学,西方哲学是以主客二分为特点的知识哲学。中国人的感知特点是直觉、内敛,西方人的感知特点是思辨、张扬。所以,几千年以来,中西两方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子”(叶维廉语)。
在审美旨趣上,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也是大相径庭的。大体上来说,中国诗歌是含蓄、直觉、意象单纯的,是以宁静、平和为统摄的一种抒情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向的延伸力;而西方诗歌则是直接、思辨、意象繁密的,是以冲突、热情为统摄的一种叙事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外向的扩张力。
这种中西两方在诗歌艺术上的巨大差别,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够融合,并不是朦胧派诗人用三十年的时间,用完全西化的方式就能够完成的。而当前现代汉语新诗现场的极度混乱和不被社会认可的状态,也正是中西两方在思维和审美方式方面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那么,怎样做才是我们对待西方现代诗歌的正确态度?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以传统诗歌为本位,对西方现代诗歌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结果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传统里。

(四)禅与现代诗的结合是当前中西诗歌融合的最佳契合点

老实说,中国汉语新诗当前的发展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虽然,步入新世纪以来,朦胧派的诗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摒弃传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但是,他们在传统的诗歌里又找不出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在他们眼里,两千年的传统诗歌,现实部分是奴性的应该摒弃的,而审美部分又是出世的没用的,所以,深感困惑和迷茫。如何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如何以传统诗歌为本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朦胧派诗人看来,真的是犹如老虎吃天。
并且,由于朦胧派的衰落,以及当代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相对世界的严重滞后性,激进的诗人们在现实中看不到任何出路,所以,新世纪之初的中国诗歌现场出现了一些自虐式的崇低的非诗倾向。什么“垃圾派”、“下半身”、“口水诗”等等,低俗叫嚣,肆意泛滥,很令国人厌恶。以至于一些老派的学者对新诗的发展完全绝望,彻底否定(比如季羡林)。
还有,这几年又出现了一种以抵制这些崇低诗歌为目的的崇高的神性写作。客观地讲,这种似是而非的神性写作,虽然在目前对于人人喊打的崇低的诗歌倾向有所抵制,吸引了相当一批不明真相的诗歌写作者,但是,从稍微高远一点的角度来看,它对于现代汉语新诗的进一步发展,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原因有三条:一是它与中国传统诗歌没有任何联系;二是这样的崇高其实是对人性和现实的否定,是另一种神化了的假大空的东西;三是在世界文化史上,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是专制的、落后的,是已经被西方世界摒弃了的思想。
面对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当前的这种种状况,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有责任感的中国诗人,都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出路,一种能够融合东西两方诗歌的新的写作方向。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恰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融合中西两方诗歌的契合点?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中国的禅文化。
禅,作为一种中国化了的佛教,它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中都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首先,在儒家文化拥有绝对强势的社会中,禅,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种可以与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力量存在的,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其次,由于文化人的热爱和推崇,在禅思想和审美的渗透下,诗、书、画等中国艺术最终形成了审视和评判其价值的最高级、最完整的理论——意境学说。还有,由于“一花五叶”等禅宗门派和禅宗势力的发展,禅思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禅,这种中国人创立的非宗教的宗教,一千多年来,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它还影响到了整个世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早在宋代就接受了中国禅宗思想,而且,禅宗思想曾经对日本的社会和艺术也发生过类似中国的巨大影响,现在依旧在世界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日本诗歌——俳句,就是禅文化的结晶。近百年来,由于西藏喇嘛在欧洲的宣传,以及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美国的学术演讲,禅文化更是受到了欧美等国人们的青睐,一些美国诗人对禅文化的推崇甚至到了狂热地步,比如加里•施奈德。
还有,近些年来,禅宗教义里包涵的回归自然、觉悟生命本真、追求心灵内部的喜悦等等思想和倾向,也越来越受到商业社会重重压力下的现代城市人的认可和热爱,在当前,以学佛修禅为爱好和追求的人不在少数,各类有关佛禅的书籍在各大书店比比皆是。
所以说,禅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受到了世界文化界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当代人的要求,在这个物质欲望过度膨胀的时代,我们可以用它来调节城市人的精神困惑和心理失衡。
除了上述这三种非常明显的外在的原因之外,禅与现代诗的结合,也有其非常深刻的内在原因的。具体说来有四点:一是反专制、反权威的自由主义精神;二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三是尊重自然,主张与万物和谐相处;四是追求宇宙的真理。
佛教传入中国,在慧能的改造下形成了南禅宗之后,一直就是杀声震天,硝烟滚滚的。我们熟悉的有南泉斩猫、丹霞烧佛、还有赵州和尚的狂喊:“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家眷杀家眷”等等。禅宗公案中这些极端的做法,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可笑,但是,其中的反专制、反权威的自由主义精神,却一直都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的核心精神。中国现代汉语新诗自从上世纪创立以来,一直都是很注重诗歌的自由精神的,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岛先生主盟诗坛以来,诗歌的独立、自主意识被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中国的封建专制历时几千年,权威、权势崇拜积习深厚,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现有的政治环境,诗歌坚持一种强硬的独立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禅和诗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因为禅和诗面对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大问题:生命;禅与诗发生和圆满也都是基于同一种状况:觉悟。所以,对生命本体的觉悟就构成了禅与诗内在的融合点,古人称之为“悟”或“妙悟”。纵观世界文化史,人类的每一次思想运动,都是起源于对生命的自觉,对人性复归的渴望,并由此发展为推翻传统的精神桎梏和政治体制的,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现代汉语新诗也是缘起封建帝制的坍塌和对封建文化的摒弃的,也是以否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伦理为目的的,所以,觉悟生命、解放人性一直以来都是汉语新诗坚持的一项重要主张。
众生平等、慈爱万物,是佛教最重要的主张之一。缘起性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时间也许千差万别,但是其“空”的本质却是一样的,而且,缘起而聚、缘灭则散,任何事物的流转变化方式也是一样的,所以,众生是平等的。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平等地和其他的物种一起存在于这个时间段的地球,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必须尊重别的物种,以及我们依赖的环境,然后我们自己才能够自然、自足地存在。在当前,人类对别的物种的支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到自身的存在。近几十年来,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热点,受到西方学者和诗人的看好,与佛教的这种自然和谐观是分不开的。
佛教,就是由释迦摩尼创立,并经过后世无数高僧完善了的一整套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以如何解脱人生的苦难为基本出发点,探索生命、宇宙的本源,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当前,佛教也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博士,为介绍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写有论文《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用科学和事实,论证了佛教缘起论的正确性。从根本上来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学。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论,而缘起论是完全正确的、符合科学的,会给具体的科学研究带来理论性指导的。现代诗歌追求宇宙的终极意义,就不能忽略佛教这些深刻的具有很强客观真理性的哲学理念。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8
(五)崛起中的中国现代禅诗流派

禅与现代诗的融合,虽然是诗歌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在汉语新诗近百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有着清晰可辨的脉络的,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废名,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周梦蝶等等,但是真正有着明确的创作理念和强烈的创作倾向,并形成了一种流派,取得了相当成就的,当属当代诗人南北(王新旻)带领下的这些现代禅诗诗人。在介绍现代禅诗流派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近一二十年,对现代禅诗流派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的三个人:洛夫、北岛、雷默。
洛夫先生是中国现代禅诗的启蒙者。虽然我在论文《浅谈洛夫诗歌对禅文化审美的背叛》中,用传统禅诗的审美观照,以激烈的态度,对洛夫所谓的现代禅诗提出了质疑,但是,客观地讲,洛夫先生对现代禅诗走向的认识还是比较明确的。晚年的洛夫,已经意识到完全模仿西方,不是中国汉语新诗的终极走向,中国汉语新诗要发展,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走一条中西结合之路,并明确提出汉语新诗要“纵的继承,横的移植”。但是,由于洛夫先生一生致力于对西方诗歌的学习,对禅文化和传统诗歌的理解实在有限,他自己诗歌里所谓的禅,也就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点点觉悟,而对于中国禅所体现的审美,以及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学说,他是根本没有什么概念的。我之所以要否定他所谓的现代禅诗,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完全建立在以西方诗歌为本位的基础之上的。而成熟的中国现代禅诗,必须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体现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质!
对于禅以及现代禅诗,北岛先生虽然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坛旧盟主来说,近十年以来,他对传统诗歌以及禅文化态度的转变,已经影响到了许多诗人,并促使他们开始了认真而彻底的反思。在今天论坛上,北岛先生从2007年就开始一直和诗友们在讨论什么是“汉味”的问题,并且他已经意识到:“并非用汉语写作的诗就一定带有汉味”,“特别是关于‘神’的提法,那是隐藏在汉语中的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在这个帖子里,北岛先生已经明晰地认识到中国诗歌之所以和西方诗歌不同,是在于东西方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且,近两年来,北岛先生已经确定禅与现代诗的结合,是东西方诗歌融合的最佳契合点,他在香港2009年底组织的一次大型的诗歌聚会上,邀请来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以写现代禅诗闻名的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还有,他不仅在今天论坛开设了“文言旧邦”版块,他更要《诗意地栖居在香港》,看来,他正在一步步地接近中国传统文化,接近禅。
南京诗人雷默是“新禅诗”概念的提出者。早在1991年的春天,诗人雷默与他的朋友们就开始了对禅与新体诗问题的探讨,并把诗与禅结合的这种新体诗命名为“新禅诗”,而且,于1993年选编了一本新禅诗的诗集——《新禅宗诗》。后来,雷默和他的朋友们的作品不断见诸于报刊,佛教杂志《禅露》还专门开辟了栏目发表这一类的诗歌,于是,“新禅诗”这个概念就逐渐在公众中取得了一些认同。
除了上述的洛夫、北岛、雷默对禅与现代诗的结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之外,近一二十年间,还有孔孚、昌耀、车前子、梁健等等诗人,用自己的实际创作对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禅与现代诗的结合,这条诗歌艺术内在的发展脉络,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真正明确地认识到现代禅诗将是中国汉语新诗一种新的写作方向,并致力于现代禅诗的理论建设,积极组织诗人们参与现代禅诗写作,热情推广现代禅诗理念的,是诗人南北。
南北,原名王新旻,河南新郑人,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独立写作。被各种出版机构誉为“著名佛禅作家”的南北先生,不仅是位禅文化功底深厚的写作者,同时更是一位认真而坚持的诗人。南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发起和主编同仁诗歌刊物《无名》,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又分别发起和主编诗歌刊物《新纪元》和《发现》,而且,他在禅文化研究和创作方面也成就显著,近年来编著出版的书籍有《幸福在心》、《了就是好》、《诗情画意总关禅》、《阿弥陀佛是一声问候》、《枕边的禅——禅宗公案101篇趣说》等多种。
南北先生在意识到现代汉语新诗这种新的发展走向之后,于2005年创办现代禅诗探索bbs论坛,2006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理论建设,2007年成立现代禅诗研究会,2008年起设立现代禅诗三项年度奖,2009年6月起开始编辑现代禅诗探索网刊,2009年底出版《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当前,《世界现代禅诗选》正在编辑中。
为了建设现代禅诗的完整理论,自2006年开始,南北陆续写下了二十多篇总计四万多字的《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在这些理论随笔里,他围绕着现代禅诗,基本每一篇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详细介绍和阐述了诗与禅结合的内外在机缘,现代禅诗概念的产生,现代禅诗的创作宗旨,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现代禅诗的艺术特征,现代禅诗的审美旨趣,禅对于当代社会的功用,以及现代禅诗探索者应该具有的品质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继承和移植》、《现代禅诗和新禅诗》、《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写诗三境界》、《现代禅诗“不可言说”的自然和流走》、《思想的高度就是诗歌的高度》、《空灵之境》、《超越现实烦恼和苦难的一种努力》、《花看半开》、《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一首“现代禅诗”所能达到的阅读效果》、《诗歌史上的那些独行者》、《现代禅诗的自由精神和独立品格》等篇的论述都非常具有价值。
除了《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外,为了更便捷更广泛地宣传现代禅诗,南北先生还明确提出了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纵的继承,横的移植,纵横交融,禅为根本。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纵横交融——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这样,经过南北多年的认真努力,就基本构建起了现代禅诗的理论框架。
关于现代禅诗的理论构建,研究会的其他基本成员们也都在积极参与,需要介绍的还有张黎和碧青。
于2008年底被邀请为现代禅诗探索驻坛评论的张黎,近两年来,尽职尽责地做着她的分内工作,在认真研究分析当代诗坛总体状况和现代禅诗同仁们的作品基础之上,她写下了总计十五万字左右的评论文章,不仅关注和鼓励着同仁们的创作,更是把现代禅诗同仁们的作品放到了当代诗坛的大环境中去审视去评价。具体说来,张黎对于现代禅诗的贡献主要有四点:一是强调现代禅诗的现代性,为现代禅诗的身份做明确归类;二是力推现代禅诗流派的形成及发展;三是用自己的实际创作,积极拓展现代禅诗的表现内容;四是提出中国现代禅诗要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体现民族艺术的特质。
在《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状况》一文的第五部分中,在南北关于现代禅诗概念的基础之上,张黎对现代禅诗的身份归属问题做了进一步强调,她说,现代禅诗中的“禅”,指的是一种哲学理念和哲学观照,是“佛学”之禅,非“佛教”之禅;现代禅诗中的“禅诗”,是以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为内容,以提升现代人的生存境界为目的的,不求做佛、不用隐逸山林,指的是“现代”禅诗,不是“古典”禅诗;现代禅诗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可以是城市人和城市生活,也可以是两性和爱情,现代禅诗中的“禅”,只是深蕴在诗中的一种思维和观照,“诗”才是最终的呈现方式;现代禅诗不神秘、不宗教化,它是积极的、入世的,更重要的是和现代诗不可分割,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现代禅诗,张黎在分析研究当代诗坛的总体状况之后,明确认识到:只有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精神,才能最终使其发展壮大起来;只有使现代禅诗具有流派性质,才能真正对汉语新诗的进一步发展有促进作用。当代中国诗歌现场实在太混乱了,门派林立,主张繁多,门派之内相互吹捧,门派之外互相打斗,极端片面、各执一词的主张之间,互不相让、刻意贬低、谩骂成风。在这种诗歌语境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形式,现代禅诗将很难有立足之地。所以,在介绍现代禅诗发展状况以及评析同仁们作品时,张黎极力地将他们划入一个团体之中,比如《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状况》和《中国现代禅诗流派诗人系列介绍》(不断续加中)。
除了认真研究现代禅诗理论,热情鼓励同仁们的创作之外,张黎同时也是一位爱情诗人。关于爱情诗,她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禅意爱情诗,旨在将禅与爱情完美结合。具体来说,禅意爱情诗就是用禅的理念来观照生命中的爱情,平静地对待爱情的无常和变化,珍惜每一份随缘而聚、缘灭则散的相遇和别离,以欣赏的心态来体验爱情暂时的存在和耀眼的美丽。禅意爱情诗是现代禅诗非常特色的一部分,是对古典禅诗的拓宽和发展。
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必须立足于对古典文化的继承,自从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已经达成了中国文化界的共识。近百年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实在是太严重了,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由于朦胧诗派对古典诗歌的彻底否定,致使我们汉语新诗的发展失去根基,陷入了一个空前的混乱和困惑状态。所以,在新的百年即将开始之际,张黎明确提出,中国汉语新诗要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体现民族艺术的特质,中国现代禅诗尤其应该如此。
诗歌的审美性,是现代禅诗非常强调的一个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一致认为:现代禅诗中的禅理念或禅思维,最终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来体现的。也就是说,一首好的现代禅诗带给人们的是直觉的禅意美感。
碧青,这是一个多年坚持现代禅诗探索,对现代禅诗的发展有着很大贡献的诗人,并且于2008年获得了现代禅诗首届年度创作奖。一直以来,碧青女士对现代禅诗都怀有一颗虔诚而火热的心,曾经她的文章《关注现代禅诗》,以非常热切的语气详尽地介绍了现代禅诗近几年来的发展状况,引起了诗坛对现代禅诗的重视。今年以来,她更有论文《现代禅诗,呈现出全新的境界》和《中国现代禅诗的重大美学贡献》,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现代禅诗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特别是《现代禅诗的重大美学贡献》,在此篇五万多字的文章中,她用翔实的资料详尽地介绍和阐述了五年以来现代禅诗流派在诗歌的形式、语言、境界、意蕴、审美风度等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非常具有价值。在这篇文章中,碧青通过对大量现代禅诗的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美的本质就是本来面目的觉悟,人性的回归,人类心灵的自由,以及与自然的接近和相通,而所有这一切,其实也就是禅的境界。也就是说,美的本质和禅的境界其实是完全吻合的。这,就在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在禅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诗歌最终形成了判断其价值的最深邃最完整的理论——意境学说。
关于现代禅诗的理论,基本会员大畜、樵野、古石等也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大畜关于现代禅诗的评论文章有《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探索》和《现代禅诗的审美旨趣》。在《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探索》一文里,大畜从当前诗坛的总体角度出发,肯定了现代禅诗发生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在另一篇文章《现代禅诗的审美旨趣》里,他从审美的角度对现代禅诗进行了审视和总结。另外,樵野有评论文章《不着禅语,尽得风流》,在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里,樵野先生系统地梳理了禅诗发展的脉络,详尽地阐释了现代禅诗的概念,并且用大量的篇幅来对禅诗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表述。最后还有古石先生,他以笔记体的形式,从自身的创作经验和感受出发,对现代诗和现代禅诗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当然,厚实的理论功底,统一的理念和认识,以及对艺术相同的理解和追求,仅仅是一个诗歌流派发展壮大的基础。一个主盟诗坛的诗歌流派的真正内涵,是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大量风格鲜明的诗歌作品。这些,我将在下面的三个部分中对大家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1:59
(六)中国现代禅诗所呈现的流派风格

    五年多以来,中国现代禅诗在南北的带领和推动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创作理念,有力的组织形式,并且,参与写作的诗人也越来越多,对整个中国诗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果从2005年5月南北创办论坛算起,那么参与现代禅诗探索的诗人至少有三四百人了,如果从2008年底我来论坛算起,那么经常见到的诗人也有六七十人,他们具体是南北、古石、碧青、何兮、樵野、张黎、苦李子、若与、昌政、大畜、还叫悟空、雪蛟、邹晓慧、刘向阳、星儿叶子、沈明贤、桃都别园、张口、伍昌荣、黄吉元、燕庄生铁、王晓辉、贵州弦河、毛激流、朱枫、怯情、漆宇勤、火城、解字木兰花、 陈毅功、黄兴烽、也牛、江南山民、情巅大僧、邹立军、韩振球、居秋乡人、散心、吴伟锋、爱月、火城、布衣杨奇、齐一生、柳碧青、张传海、月即障、天上人间、斑马、图书拥百城、影沉寒水、奥冬、戈多、克文、左岸、河边兰花草、稻香梦、木芙蓉花下、飞雁留声、胡有琪、敖红亮、石洞里的风、阿米、胡杨月、海客、三缘等等。
其中,坚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形成了自己鲜明风格的诗人有南北、古石、碧青、何兮、樵野、张黎、昌政、还叫悟空、雪蛟、苦李子、斑马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数量大,禅意浓厚,而且呈现出了独特而成熟的个人格调。比如,南北的自然圆融、雍容深邃;古石的静谧澄旷、触目菩提;碧青的激情洋溢,天人相通;还有,樵野的万物有灵;苦李子的空灵忧伤;还叫悟空的机警敏锐;雪蛟的凝练内敛;斑马的日用是道;另外,还有开拓性质的张黎的禅意爱情诗;何兮的汉语化组俳;昌政的多义性意象与禅的深度融合等等。这些,我将在《中国现代禅诗流派诗人系列介绍》中陆续给大家一一阐述。现在,我想在这里,就中国现代禅诗的总体风貌,给大家概括一下。
中国现代禅诗,由于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有力的组织形式,所以,就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流派风格。具体说来,有下面六大特点:一是以生命为中心,注重人类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自由、独立的思想品格;三是尊重万物,接近自然,提倡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四是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性;五是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完美融合;六是注重并提倡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质。

1,以生命为中心,注重人类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

悟,是禅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悟什么?悟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自性清净;悟宇宙万物的一切自然、一切圆融。什么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没有社会和人为理念干涉的、自然的、真实的、原本的生命存在状态。“人生在世,如浮云如朝露,既不知自己从何处而来,亦不知自己将向何处归去,只是短暂地在宇宙做一次游弋。如何消耗这百年时光?从古至今,大抵有两种选择:出世和入世。出世者,寄身山林,忘却生死,坐看云起,行至水尽,秋来赏月,冬至踏雪,与飞鸟同栖,与百花共语。入世者,求功求名,满腔热忱,或著书立言,或建功立业,为得富贵苦心经营,为取权势勾心斗角,精神憔悴,心力疲惫。”这是我在赏读船子德诚《垂钓偈》中的一段话。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拥有绝对权威和势力的儒家文化对自然人性的奴役和扭曲太严重了,于是禅以及禅者就作为一种与其对抗的思想和力量存在着,给人们以本来面目的回归和心灵的自由。现代禅诗对于传统禅文化的基本态度是“纵的继承”,所以,认真地学习传统禅文化之后的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以表现这个理念为主题的作品也就显得非常多,比如南北的《就这样》、昌政的《光芒》、古石的《风吹过来的时候》。

《就这样》

山谷里,我的木屋子
屋外有几棵芭蕉
屋内
也有几棵

芭蕉的叶片
亮绿
阔大

阳光爬进屋里来了
阳光是绿的
风也爬进屋里来了
风也是绿的

我坐在地上
喝茶
看芭蕉在风中
在阳光下摇晃

就这样,一杯茶
一个上午

    南北的《就这样》记录的是一个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梦境,其实就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一种诗意显现。幽静的山谷,精致的木屋,在芭蕉的环绕下,阳光的怀抱中,诗人睡觉又醒来。屋外长着芭蕉,屋里长着芭蕉,诗人的心里也长着芭蕉。芭蕉是绿色的,阳光是绿色的,风也是绿色的。生活在这绿色与安宁的世界里,作者在喝茶,在看风摇树叶,在感觉时间的缓慢流淌------忙乱的尘世中,喧嚣的城市里,请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思考人生觉悟生命吧。看南北先生的人生境界是多么纯净美好啊,一杯茶一上午,一首诗一辈子!

《光芒》

天上的光芒在地面爬行。
是坠落在桂树下的一角纯金的阳光,
陷于阴影而在爬行;
是边角已磨损的无名星子,
忍受着杂蔓的牵绊,一声不吭。

但在爬行。
地面的光芒在向天上爬行。
爬过沼泽、沟坎、围墙以及空白的时刻,
穿风,涉水,在庙堂或草堂,
都是明亮的歌声。
哦,被践踏而却始终高于
践踏者,就连绝壁也挡不住这一线光芒的前行。

伏地的光
沿着诗行一字一顿回到天庭。
当天上的光芒俯视众生:
凡是飞翔的、奔走的、爬行的、蠕动的,甚或无可挪移的
全都有了影。
光和影,都在爬行。

这是昌政先生为纪念一个诗友而作的一首悼诗。昌政的这个朋友名叫邓祖光,是一个生活在小县城里的诗人,甚至是,在小县城里都不受重视的诗人。但是,这样的社会身份并不影响他对诗歌对理想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不顾及别人世俗的眼光来收集诗歌,出版诗选刊,更是抽出自己少的可怜的生活费用来自费出版!朋友走了,永远地沉默地走了,昌政陷入了深深地怀念和思索之中。在静默地沉思中,他渐渐觉着,他的这个朋友原本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团光芒。一团光芒,就是他的灵魂,他的法身。现在,这团光芒呈现了它的原形,重新回到了天庭。天庭,那纯洁无染的地方,才是他真正的家园。而他的诗歌,只不过,是他回家的路径,而那诗行里的每一个字就是小路的每一个台阶。他认真地写着每一个字,努力地跨过每一个台阶,虔诚地向上,再向上------生命是神圣的,在所有的价值里,生命的价值最为崇高。佛陀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并且,地球上的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仅仅因为它的存在,得到相应的尊重,而不是除此之外的其它的任何原因。啊,一个生命就是一团光芒!

《风吹过来的时候》

风吹过来的时候
一群羊正在山坡上吃草
它们没有抬头,看起来
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正从远处吹过来
是的,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的存在,还有
我的存在。但的的确确
风在吹着,羊在低头吃草
我和羊都被风吹着
在这个静静的山坡

我是谁?谁是我?当人类终身行走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之间;当我们一生不由自主地被囚禁在一个毫无生机的生存场所;当人们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灵性的世界;当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僵化的场所终日为生存奔波,而不知生活为何物之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已经不再简单。古石先生是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诗人,而且像所有的现代诗人一样,对城市里自然人性的压抑,有着深切的体会。同时,对于这个问题,他也深感迷惑,而且在苦苦思索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城外,看到了碧绿的山坡上,有一群羊在低头吃草,此时有风,有阳光,多么祥和的天和地啊,望着羊群,诗人顿然开悟!生命的本相是什么?怎样才是它真正的存在?是的,就这样,在原野,在风吹过来,在你完全对它没有感觉,每个平常的瞬间,生命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2、自由、独立的思想品格。
   
禅,有时也称狂禅,因为为真理而叛逆一切的做法,在禅宗公案里太多了,追求生命的自由、宇宙的真相,一直以来都是禅者的最大特点之一。坚持诗歌的独立精神,也是朦胧诗派空前强调的一种主张。毋庸置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主盟了中国诗坛三十年的朦胧派诗歌,曾经在历史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影响和成就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并且为中国汉语新诗开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现代诗风。所谓现代诗风,就是指从西方现代诗歌中学习到的具有现代思想倾向的诗歌特点,具体说来有四点:一是独立品格;二是现实主义精神;三是关注个体生命和心灵的自由;四是追问宇宙的终极意义。现代禅诗属于现代诗,是未来现代诗中最主要的力量,当然,对于朦胧派开创的这些现代诗风,我们还是要继续把它们坚持下去的。但是,由于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借助了禅的思维和观照,所以,这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就显得很委婉、很内敛、很深沉,而不像朦胧诗派做的那样直接、张扬、叫嚣。比如南北的《隔溪花》、古石的《一只蚂蚁从洞口爬了出来》、还叫悟空的《觅食》和《穿透》。

《隔溪花》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溪的那边
那边的花儿开了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溪的那边
那边的花儿落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空,是世界的本相,只有心灵安静,在这个功利喧嚣的社会中如如不动,才能认识人生本相。在此诗歌中,诗人一直是在“这边”的,而“花儿”是在“那边”的,面对“那边的花儿”,诗人在“这边”是如此安然。“那边的花儿开了”,“那边的花儿落了”,花儿盛开美么?花儿凋零悲么?这边的诗人,只是在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感觉着这一切,无喜亦无悲。在外界的诱惑面前,我们要了解,要心静,要不执迷。禅者说,着境起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心悟就到彼岸,心迷就是在此岸。此岸痛苦、压抑、迷茫、混乱,彼岸愉悦、自由、宁静、清澈。哦,让南北《隔溪花》这盏小小的明灯,来指引心路,让我们一起去到金色彼岸吧------

《一只蚂蚁从洞口爬了出来》

一只蚂蚁
从那个小小的洞口爬了出来
就像我刚刚从房间里走出来一样

清晨的风吹拂着山岗
那只小小的蚂蚁
无声地爬行 在阳光下
那么耀眼夺目

意象单纯而深刻是古石作品的一大特点。在这首诗里,小小的蚂蚁指的是什么?现代人在强大的社会力量下的精神存在。风、阳光指的是什么?自然本体和禅的理念。我们这些现代城市中生活的现代人啊,虽然工业革命和社会的商业化,致使我们的生存状态距离自然和人性的本真越来越远,致使我们的心灵越来越受到外界事物的牵引和控制,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困惑、颓废。生命是美好的,单个人的存在是伟大的,作为禅者和诗人,我们不会一味地追求物质和欲望的满足,在麻木不仁中虚度我们的一生,也不会像朦胧派诗人那样悲观绝望、否定生命。现代禅诗诗人是那阳光下的蚂蚁,虽然微小,但是绝不卑贱,看,平等祥和的天地之间,我们的存在是那样光彩夺目!

《觅食》
一队蚂蚁爬上
石佛的耳朵
找吃的

《穿透》
高高的石佛
倒映在池中
一群小蝌蚪
正把他穿透

现代禅诗,虽然学习的是传统的禅文化,但是,对于寺院里的那些腐朽迷信的东西,还是要坚决批判,彻底抛弃的。也就是说,独立和自由,不仅是我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对于禅文化的继承,我们也要坚持这种态度。还叫悟空的这两首小诗《觅食》和《穿透》在说什么?对寺院禅文化的嘲弄和批判。石头做的佛,我们成天对它磕头祈祷会有用吗?心即佛,佛即心,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领悟,才能达到生命的澄澈境界。你看那些年老的居士们成天烧香拜佛,他们多么像一群在石头上找吃的的无知蚂蚁!不要老迷信那些看似神秘的菩萨和佛陀,看,它们的本质是多么空虚,一群小小的蝌蚪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识破了他们的本来面目!还叫悟空的这两首小诗,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丹霞烧佛的故事。

3、尊重万物,接近自然,提倡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因缘和合,然后偶然聚集的呈现,这种呈现短暂而虚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生命体存在的实相。而我们人和别的动物、植物之所以不同,并不是生命实相的不同,而是这种呈现表象的不同。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说一切生命平等,任何生命都应该因为它的存在而受到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它们就是理解我们人类自己,尊重它们就是尊重我们人类自己。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地球灾难不断,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对别的物种过分支配造成的。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大生命体,人类和万物都是平等地生活在这个大生命体中的小生命体,我们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才能最终自然、自足地存在。尊重万物,接近自然,过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近些年来,中国禅越来越受到世界文化界的重视与热爱,与这个理念有关。现代禅诗表现这个理念的作品也是很多的,比如碧青的《今天,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雪蛟的《自然》、也牛的《山》。

《今天 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

午后 清风吹来时
满枝的梧桐叶鸟
都跳动着欢愉

我瞬间遗忘了
梦里那些古老的碑文
也不再辨认
手掌上
经常长出的那几个文字

阳光和大地上一切美好的灵魂
都没有距离
像爱 心的合契

今天 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
走进了阳光里
          
碧青在散文《通,是最高的境界》里这样说:“自然的天地里,一片春天的草芽,一种异常的植物,几株熟悉的橡树,一道撒满阳光的山岗或峡谷,甚至清凉的背山阴,落叶飘飘的森林,雪花飞舞的海边,都会让我心生爱意和欢喜,内心无比的通畅。”《今天,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这首诗便集中表达了她的这种体验。午后的清风吹动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一只只跳动着的鸟儿。此时的诗人呆立在树下,静静体验着这份自然的愉悦,感觉到是阳光是那样伟大。啊,阳光就是自然之神,它用母亲般的慈爱使大地上的一切呈现美好,使大地上的一切没有距离。现在,“我”不再在古老的书籍和空虚的文字里消耗我的时光了,“我”要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这活泼泼的生命之中,“我”要接受这宇宙之爱,自然之神意!

《自然》  

在摄影机镜头闪光的瞬间  
一只小狗比一个人自然  
它只有一张好奇的脸  
一丛丛草儿比小狗还自然  
它只有朴实的绿  
而土地比那些草儿更自然  
它只有说不清颜色的沧桑  
真实得没有一点表情  
更不会忸怩作态   
  
    回归到自然,其实也就是回归到了本质,回归到了禅。几千年来,自然的人性被一些虚假的人为理念一次次地扭曲、奴役,我们几乎快要辨别不清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世界的原本了。雪蛟先生在这首小诗《自然》里说,生命只不过如摄像机镜头的一次闪光,在这暂短的一瞬间,人类把自己弄得太矫揉造作了,其实人活着,不过就像一只小狗吗,好奇快乐地在草坪嬉戏;不就像一棵小草吗,吹佛着风沐浴着阳光;也不就像脚下的土地吗,生生灭灭最终归于平静。现在,且让我们与诗人雪蛟一起,变成小狗,变成草儿,变成土地,把我们那些忸怩作态的表情抛得远远的吧!  

《山》

卧于村后
不言不语
却把挑水种田的老人
一茬一茬
都邀到林下
饮清风明月

    也牛是一个以短诗取胜的诗人,他的许多小诗写得轻快灵动,富有禅意。比如此诗,作者打破了常规以人为中心的审视观,从山的角度出发写起,却把农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满表达得淋漓尽致,读之,让人久久回味。

4、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性。
       
禅宗是中国化了的的佛教。印度佛教主张出世,中国禅宗主张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印度佛教注重以抽象的逻辑推理来认知真理,中国禅宗以实际的行为来达到禅悟的目的;印度佛教以追求宇宙真理为终极目的,中国禅宗以调节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为终极目的。所以,现实性和实用性,是中国禅宗思想的最大特点。现代禅诗属于现代诗,它不神秘、不宗教化,它是积极的、入世的,是以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为内容,以提升现代人的生存境界为目的的,现代禅诗中的“禅”,指的是一种蕴含在诗中的哲学理念和哲学观照,所以,现代禅诗在内容上是包罗万象的,可以是自然万物,可以是城市人和城市生活,也可以是两性和爱情。近期,现代禅诗的创作很明显地呈现出了这个特点,比如斑马的《两个人在大风天说话》、图书拥百城的《钉钉子》、张黎的《飞往美的天堂》。

《两个人在大风天说话》   

两个人  
在大风天说话  
风很大  
他们的话  
刚刚说出口  
就被大风吹飞了  
他们用很大很大的声音喊话  
还是听不见  
对方说什么  
在江边  
风越来越大了  
四周又没有什么建筑物  
最后他们看见  
一块大礁石  
他们躲到大礁石后面  
说风好大啊   

    斑马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诗人,表面上看来,他总是在描述一些普通的场景,说一些大白话,但是,我们总能感觉到他在这些平常和简单之后,发现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这首诗他在表达着什么呢?明明是风大得连喊话也听不清了,却还要喊话,而且千方百计找到一个喊话的地方,所说的也不过只是风很大而已。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你可以嘲笑诗中那两个喊话的人,但是,谁能保证说,现实生活中,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呢?迷则众生,悟即成佛。斑马的诗就这样将深奥的哲理寄寓在活泼平常的故事中,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之后猛然醒悟,深深思索。  

《钉钉子》

阿0在水泥墙上钉钉子
对准钉子一锤下去
火星一闪之后
钉子,砰的一声就弯了

“不对,不对”
惠说:
仔细找墙的缝隙
先轻锤后用力
接连钉了几处依然如此

阿0就想
把这墙推倒换上木板
或者土墙
但是这么复杂的墙
一幢连着一幢
又这么坚固
一个人怎么能够
想推倒就推倒呢?
阿0就想起电视里
众人推倒墙的镜头

阿0又想许多人一起钉钉子
那些一闪即熄的火星汇在一起
是否会引发一场大火呢......

    图书拥百城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诗人,但是他的作品却成熟老道、机锋锐利,特别是阿0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一绝!图书诗歌中的阿0,有时迷有时悟,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思考着、领悟着,试图在平常的生活、具体的事件中,发现另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图书的这首诗,说的是阿0在水泥墙上钉钉子的事,但是不由地令人联想到现实世界,令人想到南北的坐牢,北岛的流亡,还有今天论坛的查封-------这些星星点点的火,能有作用吗?或者,我们只需要埋头钉钉子?是啊,无论如何,再小的火也是火啊。理想主义的光芒虽然一闪即逝,但是,它毕竟是向黑暗发起了挑战!

《飞往美的天堂》

太多的语言
消失在胸前

你温柔地躺在我身旁
让我感到安详

所有的花朵在一瞬间绽放
有所的音乐在一瞬间响起
世界这一刻  如此亮丽

曾经所有的祈祷都那么值得
曾经长长的等待都那么美好
曾经所有的相思都是这一刻的序曲

走不完的人生路
忙不完的世间事
此刻不再将我烦扰

尘世繁琐的一切
和你激烈的爱比较
都是那么渺小


我将在你的海洋中再次沉迷
我将在你的体温中再次融化

我将和你相拥着再次飞往
美的天堂

    在现代禅诗写作群中,张黎是一个很另类的女诗人,因为她不仅将禅与爱情相结合,更是主张情色与禅合而为一,让整个诗坛为之惊叹。其实,情色,只是世俗道德的一个偏见。现代禅诗的核心主张之一,就是消除一切人为理念所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不崇高,不崇低,还原生命和心灵的淳朴和真实。现代禅诗认可人性的存在,并且尊重和呵护人的自然本性,但是,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的人性上,不对本能和欲望做过分的夸大和渲染。现代禅诗主张将自然的人性尽量提升到一种纯洁的神性。张黎的这首小诗写的是情色的内容,但是,我们体验到的却是一种单纯的生命美感。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01
5、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完美融合

现代禅诗,顾名思义,就是将具有现代气息的禅与诗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禅,是一种哲学,是关于世界本源,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生命的本相等等,一整套的深奥的理论体系。诗,是一种审美,是人们或愉悦、或悲哀、或忧伤、或真理领悟等等,所有的对外界世界的心理体验。现代禅诗作为禅与诗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求既要体现禅的深奥哲理性,又要具有诗的感性审美。就这一点来说,现代禅诗是当今诗坛难度最大的一种写作。但是,即便如此,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还是做得非常好,他们的某些作品精美绝伦。比如南北的《苹果》和《木笛》、樵野的《湖水》、还叫悟空的《痕迹》和《划过》。

《苹果》

苹果说,我来自花朵
花朵说,我来自枝干
枝干说,我来自土地

土地什么也不说
她的语言就是
苹果

《木笛》

它发过风的声音
它发过水的声音
它发过泥土中根的声音

吱吱呀呀
从一段年轮中独立而出后
它如今在发出我的声音

   南北的《苹果》在说着什么?上善若水,大道无言。在这个世界上,华丽、喧嚣和热闹,基本上都是表象的、转眼即逝的,而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沉默的、永恒的。花朵、枝干、苹果,它们看起来,好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限风光,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其实,这一切,要最终归功于无言的土地。是土地使得树木发芽、壮大、开花、结果,而后再一次进行生命的轮回。
南北的《木笛》又在说着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生死相续。南北手上的木笛,它现在的呈现形式是一个笛子,可是以前呢?它以前是被砍下来的一截木头,再以前是生长着的一个树枝,再以前是一棵小树,再以前是一棵种子------就这样,在不同的时间段,生命呈现着不同的存在状态。其实,世界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宇宙物质的总量也没有增多或减少,只是单个生命呈现的方式在改变在流转。

《湖水》  

湖面平静  
映照山川与行月  
看闲鸟飞过  

忽有风起  
迷雾卷浊浪滚滚  
不见天日  

水清了  
似澄明星空无碍  
鱼儿穿梭  

    宇宙无垠,时空博大,万物生生灭灭。在世界的大循环中,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什么是暂时?什么是永恒?站在湖水边的诗人樵野,看风起风又落的湖面,在静静地思索着,领悟着------

《痕迹》 

雨停了,水落了
曾经上涨的水线
留在了运河两岸

《划过》
                                                        
鸟儿像火柴划过夜空
“噗”地一声                                                
好象什么都照亮了
好象什么都没有看清

还叫悟空的诗机警敏锐,禅意内蕴。这两首小诗《痕迹》和《划过》是在说水和鸟吗?不。他在说世界万物的存在,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6、注重并提倡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质。
       
现代禅诗是非常强调诗歌的民族审美性的。因为,在朦胧诗派主盟诗坛的三十年间,中国诗坛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全否定,以及对中国诗歌审美特性的忽略,所以,最终致使中西诗歌不融合、冲突、对立。当前,中国诗歌又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现代禅诗要把朦胧诗派的一些错误做法改正过来,抛弃对西方现代诗歌一味地生硬地模仿,主张汉语新诗要以中国人的思维和感知特点为基础,坚持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对西方现代诗歌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中国人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直觉和感性,中国式审美的最大特点是简约和内敛,中国诗歌最终追求的是,以一种内在的气韵来传达有限中体会到的无限。关于这一点,在现代禅诗写作群中,古石先生做的最为完美,另外别的诗人也都在努力中。下面我列举四首诗加以说明:古石的《别说话》和《一只鸟用翅膀牵引着我的视线》、石洞里的风的《我与沱江》、樵野的《秋山行》。

《别说话》

一说话枝头上的雪就掉落了
一说话那支轻缓的曲子就听不见了
一说话那朵梅花的香就闻不到了
现在,月光轻轻地披在你的身上
别说话,一说话月光就从你身上滑落了

《一只鸟用翅膀牵着我的视线》

当我抬头望向窗外的时候
一只鸟正在临窗的一棵树上
跳来跳去
轻滑的羽毛闪耀着光
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已跳了多久
不知道它是不是一直在望我
或者在跟我说着什么
但我知道,从我一看见它
视线就再也不能
收回来了

现在,它正用翅膀牵着我的视线
跳来跳去,欢快地叫着
然后,它飞了起来
把我带走

静寂的冬夜里,面对白的雪、香的梅、皎洁的月,诗人古石虔诚地说,请不要出声,请保持静默,因为,美是这样的细腻而深隐。看那腊梅枝头的雪,那样洁白,那样轻盈,像静静停留的一只蜻蜓,像洁净的美人的肌肤,别说话呵被说话,千万不要惊动它。闻那腊梅花儿的香,那样清冽,那样沁脾,像缓缓的乐曲在流淌,像袅袅的轻烟在荡漾,别说话呵别说话,千万不要搅乱它。再感觉那轮明月的光,那样博大,那样温柔,像记忆里母亲的眼神,像初恋时我的渴望,别说话呵别说话,千万别让它滑落消失了------曾经,冬夜里白的雪、香的梅、皎洁的月,像一个晶莹的宫殿,带给了诗人一个禅意的空间,又像是一个个流动的字符,组成了一首静谧的诗。如今,这首诗,又流淌过我们的心灵,变成美,变成爱,变成禅意------
当前工业化了的社会,让我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越来越变成了城市的俘虏,甚至在各种虚妄的名利中痛苦挣扎,而得不到解脱。古石先生是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诗人,他对城市里自然人性的压抑,有着深切的体会,同时,对回归原本的纯朴和真实,有着极强烈的要求。在长久地闷坐办公室,处理繁杂公务的间隙,抬头的偶然间,他在临窗的树上,看见了一只飞鸟,刹那间,他的心像是被一束阳光照耀,充满兴奋。诗人说,它“跳来跳去”,“轻滑的羽毛闪耀着光”。这只小鸟真的有那么活波,又有那么漂亮的羽毛么?其实,这不过是一只非常普通的小鸟而已,它之所以在诗人眼中这么美,皆是因为诗人向往自由之缘故。
“不知道它是不是一直在望我/或者在跟我说着什么”,偶然飞来停留树上的小鸟,只不过为暂时休憩一下而已,它哪里会和诗人有什么亲近的想法啊,诗人之所以误会,完全是因为陷入了美好想象。“视线就再也不能/收回来了”,是的,在死板的上下班之间,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在僵硬的生存场所里面,好不容易在想象中得到一点欢愉,诗人他如何能收得住,这奔驰如野马般的思绪?“然后,它飞了起来/把我带走”,小小的鸟儿,在短暂的停留休憩之后,飞走了,带着诗人的向往飞向了原野,带着诗人的灵魂飞向了蓝天------
古石的诗就是这样,用暗示的方式、凝练的意象和内在的气韵,让我们体验到了他内心的深层感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宁静幽微的境界天地。

《我与沱江》

沱江的风
把我从桥上带到水里
江水缓缓
我尘埃般,没有扰乱一丝波光
江水从我的手纹流过
从我的经脉血管流过
我感到温暖
这是一年里最温柔的沱江

我选择一个极其舒服的姿势
把身体展开
然后,像雪一般的
均匀融入
这寂静的水面  

    石洞里的风是一个新来论坛的探索成员,但是,说实话,他的作品却很让我震惊。一个非常年轻的诗人,竟能具有如此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又能用如此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确实罕见。比如这首诗歌,作者静静地站在沱江边上,望着江面,感到非常舒适。到底是怎样舒适?怎样江人一体的美妙感受呢?在诗里,作者用细腻而传神的语言,通过文字间内在的气韵,传达给我们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品味,再品味。

《秋山行》

九月
我向一只鸟儿
打听秋山深处的秘密
想不到满林子鸟声
争先告诉我
是寂静
石上的青苔不语
山客呀
你和阳光一起到来
像风一样离去

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樵野,是一个令我尊敬的诗人。因为,他不仅在现代禅诗理论和创作方面都有成就,而且,对于现代禅诗,他一直以来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樵野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表现世界的万物有灵,书写人与自然的相互感应,并由此延伸出宇宙和谐深邃的美感。比如这首诗,虽然,作者记录的仅仅只是秋天山林的一次游历,但是,由于真诚而深入地体验着万物,并学习了古人“以气使辞”的方式,一气呵成,这些鸟儿、苔藓、风、阳光等普通事物,在他的笔下就显得多么活泼,多么灵性,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02
(七)中国现代禅诗所呈现的审美特征

诗歌的审美性,是中国现代禅诗空前强调的一个理念。因为,审美,是中国传统诗歌最大的特点,也是百年汉语新诗最大的失误,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诗歌的审美性,已经完全被漠视被忽略,已经对中国汉语新诗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障碍和制约。现代禅诗作为新世纪现代诗的重要一支,有责任对汉语新诗的这一重大失误做出强有力的调整。
而且,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关于诗歌的审美,现代禅诗流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碧青在论文《中国现代禅诗的重大美学贡献》里,用了近五万字的篇幅,翔实的资料,详尽地介绍和阐述了现代禅诗流派在诗歌的形式、语言、境界、意蕴、审美风度等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非常具有价值。
其实,中国现代禅诗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美学成就,不仅仅是现代禅诗流派诗人注重诗歌审美性的结果,它还有更深刻的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美学其实就是在禅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理念,其实和禅悦、禅意是基本等同的。
关于现代禅诗流派所呈现的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成就,我想就以下六个方面给大家举例说明:一、在宁静的体悟中,进入生命的深层境界;二、以简约朴素的表达,呈现世界的本质和内涵;三、从宇宙的整体角度出发,审视人类生命的存在;四、以直觉的方式和内在的气韵,来传达在有限中体会到的无限;五、万物有灵,物我相通,天人合一;六、觉悟生命,珍惜生命,以唯美的姿态行走时空。

1、在宁静的体悟中,进入生命的深层境界。

中国美学是一个以宁静为统摄的理论系统。宁静,在中国美学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离开了宁静,中国诗歌美学就无从谈起。宁静,也是禅者的基本心态。佛教要求皈依者修行要依照三个步骤来进行:戒,定,慧。定态,非常重要,只有处于定态才能摆脱外界事物对心灵的牵引和控制,才能思想明澈、思维敏锐。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他们的作品基本都是表现宁静状态中的一种体悟。比如古石的《夜听清溪河》、情巅大僧的《去昭明寺》、张黎《躺在原野》、怯情的《镜中》、苦李子的《迟开的海棠花》。

《夜听清溪河》

月光如水,深夜的清溪河边
除了静静的流水声
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
这么多年了,我第一次听得如此真切
它像一根又细又长的线
缓缓地穿过
我身体里的针眼

古石先生是2009年度现代禅诗创作奖的获得者,他的诗歌最引人注目的是:所有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异常宁静、细致、含蓄、深邃的美感。比如这首小诗,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他来到了一条非常熟悉的河流边,他说,多少年了,他是第一次把这流水声听得这么真切,真切得如针线缓缓穿过他的身体。以前的无数次,诗人怎么就忽略了这动听的流水声呢?沉迷红尘,为杂事所累,无暇顾及。今天怎么就忽然被这流水声感动了呢?在澄旷宁静的夜,诗人的本来面目逐渐凸显。为什么用针线穿过身体来描述这流水声呢?真切的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感受,仿佛流水和自己融为一体,又仿佛自己已经是大地。读这首诗,我联想起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虽然古石的诗幽深,王维的诗旷达,但宁静和细致却如出一辙。

《去昭明寺》

去昭明寺要从天王殿进
我有捷径
从边门径直往里
我不去求什么
我就想
在韦陀菩萨坐像前的佛号里
坐一会儿
我就坐上一会儿
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佛即心,心即佛。禅宗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让人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回归到自由宁静的精神家园。在喧嚣城市中生活的诗人情巅大僧,偶然来到一个寺院,他说,他不愿从热闹的大门进入,也不向佛陀祈求什么,他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会,安静一会。是啊,城市太喧闹了,生活太忙乱了,我们的心灵太压抑、太浮躁了,在这个小小的寺院,让我们暂时休息一下吧,让我们在宁静中找回失去的本心吧。情巅大僧的这首小诗朴素、真诚,多么贴近我们所有城市人的感觉啊。

《躺在原野》     
   
光从离合的叶子间落下   
花瓣从轻晃的枝头落下   
于是也有什么从我的身体落下   
落在了我身下的这片土地   
然后它又像周围的这些草儿一样   
长出几片绿叶,开出几朵黄花  
   
蒲公英的小伞在升起   
柳树的飞絮在升起     
于是也有什么在我的胸口升起     
升向了我头顶的那片蓝天   
然后它又像远处的那几声鸟鸣一样     
回荡在白色的云团之间   
   
张黎以写禅意爱情诗为主,现代禅诗的作品量不是很大,但是,这首小诗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在原野,在树林,在有着野花的草地,诗人静静躺着,这时,城市的一切在慢慢远去,生活的琐碎也逐渐在消失,诗人感觉到身体变轻松了,心灵也飞扬起来了,它们像草儿一样在长着绿叶、开着黄花,它们像鸟鸣一样在自由飞扬、荡漾天空。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感觉啊。古石说:“一首好的现代禅诗,不是对禅理的直接诠释和对禅意的强制嵌入,而是将禅理和禅意融化于字里行间,产生一种‘无意为禅,禅意自显’的诗性语境,让读者凭悟性自己去体悟诗中所蕴含的禅理和禅意,就像拈花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黎的这首小诗正是向着这样的境界在迈进。

《镜中》

野渡无人……
无桨,船静静浅搁

顽石一脸苔色,飞鸟掠影
参不透秋水
芦苇一夜白头
唯风声
戚戚
   
怯情的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湖泊、小舟、青石、苔藓、芦苇,皆默然寂静、悄无声息,唯在湖里的倒影中知道天空有鸟飞过,芦苇的倾斜中知道空中有风吹过。面对这幅寂静的画,诗人怯情陷入了深深的感悟中,他觉着那顽石是一脸的困倦,那芦苇是在参禅,而此时的秋风则是在悲戚地抽噎。能对镜框中的画面有如此真切、透彻地领悟,足以让我们感到现代禅诗诗人的心态是何等宁静!
《迟开的海棠花 》

那一次
和你一起
灵岩寺看海棠
江风吹动了静默的青瓦
一朵 两朵 ……海棠花顺着暮色飘落
你说  花总是要落败的

讲经的法师说
花也是有灵魂的
昏黄的光下
那么多的花瓣
在树下 在沟边
在脚下
睡着


那几朵迟开的花
念着梵语
一脸空明

禅,难说,但可说,只是不可明说。悟,是禅者修行的方式,也是禅诗写作者创作时的状态。悟什么?悟“本来面目”,悟“自性清静”。这首诗应该是一首爱情诗吧?因为“和你一起”呀。但这首诗又不是普通的爱情诗,因为我们仅仅只是在“灵岩寺看海棠”而已,仅仅只是一起看看那些正开着的,那些凋落着的,那些迟开着的花儿而已。“一朵 两朵------海棠花顺着暮色飘落”,忧郁的诗人,对着落花,你为什么轻叹?你觉着它美丽而短暂,像人生?像青春?像爱情?像生命路途中的那些美好?“花总是要落败的”,你的爱人,对于你诗人的伤感,在轻轻安慰着你。是啊,生命中有什么是不败落的?那些走过的青春,那些灿烂的笑,那些晶莹的泪------“讲经的法师说/花也是有灵魂的”,花和人一样啊,或者说,人和花一样啊。你看,那些凋落的花瓣在树下,在脚下,正静静“睡着”,它们多么悠然,多么安静。让一切自然地来吧,让一切自然地去吧,包括那些留恋着的过去,包括那些期望着的未来,包括那些开着或落着的花,包括让我欣喜又忧伤的身边的你-------且听,且听,且听静默的空气中,那海棠花儿喃喃的梵语------苦李子的诗就是这样,以一种空灵伤感的气韵,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宁静高远的禅意空间去了。

2、以简约朴素的表达,呈现世界的本质和内涵。

    简约,是中国美学的又一鲜明的特征。禅宗哲学认为,宇宙一切伟大深奥的哲理都是借助最平常最简单的现实事物呈现着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认识宇宙哲理,我们只需要排除内心的尘情妄想,以澄澈明净之胸怀观照万物,那么,就可以在最平常最简单的事物中,发现世界的真相和真理。关于简约朴素,南北先生在《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里有文章《简单点,再简单点》,也有专门的表述。对于中国美学的这个特点,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也是深刻理解着,并以自己的实际创作实践着的,比如南北的《灯笼花》、江南山民的《在湖边》、雪蛟的《讲述》、大畜的《雪》、王晓辉的《小名》。

《灯笼花》

在室的一角
在绿的枝叶间
灯笼花渐渐亮了

亮了又灭,灭了又亮
紫色红色
而空的一声,花落去
  
时间如河流,肉身如小舟,世界的岸边,有花草,有树木,有亭台,有楼阁,迷恋着这些美丽的风景,我们在河流上飘啊飘,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也无暇思索自己向何地归去。
孩童时的欢乐哪儿去了?年少时的壮志怎么没有了?今生的第一个春天,我们那纯洁的吻,如今,珍藏在时空的哪个宫殿?生命就这样,一段一段的风景,在我们的不经意之间,远去,消失。读书,写作,和散步,多年以来,就是南北先生生活的所有内容。但是,就是在这简单之中,生命华丽的表象慢慢脱落,而生命本真的实相却渐渐凸现。这首短诗说的是一种小小的草花,它有着红灯笼一样的外形,开放时,先渐渐张开外层的羽翼,呈现出鲜艳的蓝紫色,而后花体蓝色渐渐变淡,变成紫色,再变成红色,最后零落。开放在房间角落里的小小花,让诗人想起了什么?是啊,我们每个人,不也是待在地球某个角落的一朵花么?我们的生命,不也是这样开放着,又凋零着么?“灯笼花渐渐亮了”,生命如花,慢慢的成长之后,蓓蕾渐渐鲜艳起来,多么让人欣喜,生命中最美丽最活泼的时刻,就要到来。“亮了又灭,灭了又亮”,唉,青春的美丽是短暂的,你看你看,那么多的灯笼,在鲜艳之后都黯淡了。“而空的一声,花落去”,美丽去了哪儿了呢?生命去了哪儿了呢?你看你看,地板上那枯萎的灯笼,像叹息,像泪滴。“空,空,空------”读完这首短诗,很长的时间里,我的心里什么感觉都没有,只剩下这一个字,像暗夜的擂鼓声,震荡在空旷的天地……

《在湖边》

几顶帽子
几根竿子
几个漂子
水们一早知道
鱼们——
有的知道
有的还不知道……
   
这是一首极典型的现代禅诗,它具象,浓缩,暗示,简洁。湖边上的那杆子漂子是做什么的呢?水们知道些什么呢?鱼们为什么有的不知道呢?难道说世界也像湖水吗?我们大家也都是游弋在湖水的鱼吗?那么,我们是属于知道的呢还是不知道的呢?江南山民的这首诗,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他什么也没说,但什么也都说了,答案就在大家的思索和感悟之中。

《讲述》

一棵树栉风沐雨
究竟在讲述什么?与风霜四季
与尘世冷暖。与缓慢生活的泥土、蜗牛
疾速往还的鸟兽,快乐或孤独的旅者,甚至
与委身其下的每一瓣草叶和露珠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
它自始至终就没有嘴巴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佛说,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药山和尚说:“云在青山水在瓶。”真理,不在枯燥发黄的古籍里,也不在晦涩玄妙的言谈里,它就在我们身边活泼泼的每棵树每簇草中。请让我们和诗人雪蛟一起,以禅悟的心境,静静聆听这些没有嘴巴沉默的讲述吧,它们讲述的才是最伟大最正确的思想。

《雪》

雪跟在落叶后面
纷纷飘洒
这只是时序
雪花该落时
就飘落了

假如一片雪花
不经意
飞入你的掌心
握住
或者放手
它一样瞬间融化
南北说:“大畜这首诗清新、自然、轻灵,很有禅的意境。雪,是北中国冬日的平常事物。但作者没有停留在表象上,而是通过雪的表象,见到了其本来的面目。它,不会因为是否添加了人的外在因素,就改变了自己的天性——该化掉时,一样是瞬间就还原为水了。”是的,大畜的这首小诗简洁而富有内涵,一片小小的雪花自有它自己的本来面目,它并不会因为人的亲近或疏远而改变自己的属性,这,其实就是世界所有事物存在和变化的真实状态。

《小名》

是否梦到母亲倚门呼唤
小名的乳香和土味
浓过最甜的蜜最咸的泪
小名不让你走丢自己
小名养活我们一生

    世界的本质不仅仅通过自然界的事物才能够体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也同样能够体现。禅者认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关于自然的触目菩提之境;饥来即食,困来则眠,这是关于生活的随缘任运的日用道。王晓辉的这首小诗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禅理念,但是让我们在一种浓浓的怀乡之情中,认识到了我们生命朴素而真实的根,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发了世界的原本和内涵。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03
3、从宇宙的整体角度出发,审视人类生命的存在。

     把人类的存在放到整个宇宙的时空中去观照,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方式。如果说,中国诗歌美学中的宁静、平和、冲淡、简约;西方诗歌美学中的热情、张扬、浓烈、繁密,是中西方诗歌暂时还不能融合的因素的话,那么,从宇宙整体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人类生命的存在,却是所有现代禅诗写作者都一致认同的理念。不论是传统性很强的南北、碧青;还是很西化的昌政、左岸;或是将中西方诗歌完美融合的古石;或是受日本俳句影响很深的何兮等等,都有大量的表现这个主题的作品。我下面以南北的《图前》、何兮的《过琼州海峡》、朱枫的《拾铧记》、昌政的《行者》、左岸的《阳光与山林》和《界限》为例详细说明。

《图前》

站在世界地图前,中国
也不过那么一小片
而今,我站在宇宙地图前
地球,又只是那么一小点
而生命,我的你的他的
纷纷纭纭,吵吵嚷嚷,千千万万
竟是这点点片片上的
一瞬间

在一杯茶的氤氲中
我将所有的图折叠,装起
让它们在我的胸中融化,长出枝干

宇宙浩瀚,时空无限,生命何其渺小而短暂!当禅者南北在久久注视着一张世界地图时,他的思绪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他说,在地球版图上中国这么小这么小,小得和指甲盖一样。那么,如果有一张宇宙地图呢?在宇宙的版图上,地球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圆点吧。人呢?当地球只是一个圆点时,我们人的存在到底应该怎样去描述呢?可叹啊,这些在宇宙变化中渺小得还不如一个点的人,只关注着“我的你的他的”,整日“纷纷纭纭,吵吵嚷嚷”,殊不知,千千万万的你们,也不过“竟是这点点片片上的一瞬间”而已!觉醒啊,红尘中奔波着的,争斗着的,吵闹着的人们,请觉醒生命吧!生命只不过是一股氤氲,像这杯茶,存在只是刹那,终将随风而逝------


《过琼州海峡》
   
1
大浪,吹打一夜空的星
诗人漂泊在海上
大风伴他向南
2
离岸已远,渔火稀疏
我的目光不忍心采摘
3
海浪与船撞击
于是想到男人与女人撞击的声音,在夜里
4
大风,大浪,大星星
大海是谁的一钵大梦
5
大风,雕塑我的头发
用一双湿润的沾满盐粒的手
6
船舷边小小的我小心翼翼
驶向你蓝色的巨大瞳孔
7
此刻的渔火,本没有什么不同
离渔火近了,远了,又近了
8
带回三只虎纹螺,带回海风
我在枕边倾听一个完整的大海
9
海之南
那是可以触摸阳光的地方

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孔夫子说,逝者如斯夫!纪伯伦说,海水抹去了我的足迹,海风把泡沫带走,但是,海与岸,将会永恒。面对江河湖海,是最容易让人们感觉到生命的渺小,引发人们对时空的思考的。这组小诗,是诗人何兮从广东到海南,跨越琼州海峡时的一些思绪片段,其中,充满了对生命本体的感触,对博大时空的领悟。
大风,大浪,一望无际的海,穹庐一般的天空,悠远的星辰,孤独的行船,这一切,让诗人联想到了什么?人生么?命运么?岸,已经慢慢远去,消失。诗人说,他在飘泊,是风,带着他在海面移动。这风,是时间的风么?这海,是人世的海么?空旷的海面,此时有零星的一些小船,看不到船身,只有点点的渔火,在闪烁。凄苦,孤独的渔火,诗人说他是不忍面对的。是啊,那不是自己小而又小的理想么?在这漆黑博大的人世之海,它是多么美丽,又多么微弱!海浪与船在不停地碰撞。这声音,让诗人想起了生命途中,曾经的那些爱恋,那些令人兴奋的心跳,那些温柔的情节,那些美丽的画面------哦,后来呢?后来------不说也罢唉,你听,在海上,在夜里,这撞击声是如此悠远,苍凉------梦,全是梦一场啊!大风,大浪,星星,今夜的海,在以后的回忆里,也将是梦一场啊。这梦,将像以前所有让岁月冲走的故事一样------迎着大海,独依栏杆,风把诗人的头发吹得像铁丝一般了,难道他在这里站立了好久好久了么?诗人说,他自己不知道。在这船舷边的他,此时,只想把思绪放飞,放飞到很远很美的地方,就像这只船不停前行,驶向天空巨大蓝色的瞳孔一样!渔火又出现了,是到岸了,诗人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他说,这次的旅行,他将永远记得,而且,由于经过了对生命的深层思索,他将更坦然更乐观地去生活。在海之南,他将随手触摸那阳光!读完何兮的这组小诗,我不由地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曾经,昌禅师为李白开启禅关,让他进入到微妙的禅定境界,恍惚之间,仿佛度过了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今天,大海像禅师,也为何兮开启禅关,让他进入到微妙的禅定境界,恍惚之间,也仿佛度过了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啊,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拾铧记》

在田地里拾到半块犁铧
锈里闪着光,光里含着锈

如果想象再全一点
我就可以看到整副犁铧

如果想象再深一点
我就可以看到犁铧耕过这片田地

现在它在我眼前
半明半暗,像睁一眼闭一眼

我也睁一眼闭一眼
想这犁铧前的耕牛,后的农夫

    用全方位的心性来体验和感知我们存在的世界,是禅者特有的一种能力。诗人朱枫在田间偶然拾到了一片犁铧片,对着这锈迹斑斑的金属片,诗人沉入了对时空的深层思索。是啊,万物都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片残破的金属片还曾经是那样青春光亮呢。读完此诗,我在想,很多年后,我们也会变成一片残缺的骨头的------

《行者》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捡草仔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你在路上。
你在消失。
  
如一次旅行,生命从无始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万物。在这个独特的旅行中,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最终是要消亡的呢?我们是怎样一点一点地衰老的呢?《楞严经》中有波斯匿王与佛祖的这样一段对话:“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我们最终是要消亡的,因为我们的肉身时时都在变化,但是我们对此却不是很自觉,正如波斯匿王所说:“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一纪一纪在变,一年一年在变,一月一月在变,一日一日在变,刹那刹那、念念之间在变,这就是生命的真相啊!由小到大,由年轻到衰老,由出生到死亡,在这个神秘的时空之旅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走在自己的路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也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昌政的短诗《行者》,说的就是这个神秘的生命之旅。
但是,很明显,昌政的作品和前面南北、何兮、朱枫的都不一样。哪儿不一样呢?昌政的诗歌受洛夫的影响很深,采用的方式不是对现量境的直觉,而是以多义性的意象来表现生命/时空这个主题的。这样好不好呢?我认为,中国诗坛正处于中西诗歌融合之际,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昌政的诗歌思想深刻、诗艺成熟、品质独特,是现代禅诗花园的一朵奇葩。当然,这样的风格不会成为整个中国现代禅诗的主流。

《阳光与山林》

山林的正午,阳光这块大玻璃彻底的碎了
地面到处都是散落的眼睛,一些油漆
拿着刷子
测试叶片的至诚,油亮是它的最初体现
那些看不见的窗户
开始暴露。湖水,山楂树,岩洞,蚂蚁
都以自己的方式,融进一种和谐
   
在这里,被完全照亮的我
体内的红尘
纷纷飘散,剩余的空门,自若的没有任何表情

《界限》
   
不知道树林里有多么安静
阳光倾泻到地面,像一堆安睡的小孩
风站着是一间古老的木屋,低头是一朵花
山岗的冷色加入,使野葵散放的无形
石凳的末端
有果实停止的怀念,与我身体多出的一部分
艾草,隐退于白昼的暗处
消失是一种大我
自由自在的野味,无言的渗透
充满快感,它无需时刻提醒我
处于什么性别

在正午的山林,阳光那样明媚,叶片那样碧绿,还有湖水、树木、岩洞、蚂蚁等等,一切的存在,都是那样真诚而和谐。这时,诗人左岸说,他被一种无形的光照亮了,体内的红尘在纷纷飘散,唯剩空门。那是什么样的光芒呢?来自哪里?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能量?引发我们深思。
《界限》在倾诉着什么?左岸说:“消失是一种大我”。当肉身的“我”,世俗的“我”,狭窄思维里的“我”消失之时,留下的是与万物一体的“我”,与天地合一的“我”,这种与树林、阳光、风、山岗、野草相互渗透的“我”是多么自由、多么真实!
很遗憾,在现代禅诗方面,左岸比起昌政来,命运要差得很多。虽然,左岸的诗歌很明显地表达了禅宗哲学中的宇宙无限、生命渺小、物我一体、天人相通等理念,但是,由于大量使用了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夸张,意象繁密,情感浓烈,所以,就很受论坛其他诗人们的攻击。左岸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呢?他的作品属不属于现代禅诗呢?这,可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论坛的同人们请求我来给出一个答案。但是,老实说,我给不出这个答案。因为,中西诗歌一定要融合的,然而到底融合到什么程度,传统诗歌的宁静、简约、平和、冲淡等美学到底应该怎样坚持,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中国诗坛需要用三十年、五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时间来逐渐成熟的问题。其实,关于左岸作品的争论,正如关于洛夫作品的争论一样,是中西诗歌一些不兼容因素的具体表现。
4、以直觉的方式和内在的气韵,来传达在有限中体会到的无限。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禅意、悟、妙悟、意境、境界等诗学概念,意思都基本相当,那就是:传达在有限存在中体会到的无限。把人们的关注从沉闷的日常生活,平庸的现实存在,提升到对宇宙,对真理,对永恒的领悟,并由此认识到生命本质的神圣,这就是诗歌审美的核心目的。在传统诗歌中,人们倾向于用直觉的方式、内在的气韵来传实现这一目的,比如晏殊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船子德诚《垂钓偈》:“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等等。现代禅诗虽然在内容上表现的是现代城市人的生命感悟,但是,在传统诗歌的这一特点上还是做得相当完美的,比如古石的《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何兮的《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张黎的《大地之摇篮》、情巅大僧的《径山茶》、朱枫的《和我这样来画冬天》。

《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

春天。我看见广阔的原野
一只蝴蝶在飞,越飞越远越飞越远
若隐若现地
隐没于原野深处

而温暖的风,吹着我的头发
吹着我的脸庞,吹着我僵硬的骨头
它将把我吹散成无数细小的种粒
然后吹向远方,越吹越远越吹越远
轻轻地,把我吹向
大地隐秘的内心

空旷的原野,有一只蝴蝶在飞,寂静站立着的诗人,在专注地凝视着这只蝴蝶,蝴蝶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时刻,一个普通的画面。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神奇的时刻,一个神奇的画面。因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画面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本真、世界的实相!空旷的原野,不就是无限的宇宙和无限的时空么?渺小的蝴蝶,不是渺小的我的生命么?时间的风,也将把我的肉体吹散,散落成无数细小的尘土,吹回到我最初的地方,那个大地永恒而隐秘的内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普通的场景里,都蕴含着一个隐秘、深邃、伟大的智慧世界!
    古石诗歌对于现代禅诗的最大贡献是: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完美。他的诗歌虽然表现的是现代城市中的生命感悟,却完全符合古典诗歌的审美,并且,在境界上也可以与古人相媲美。关于诗歌创作,古石先生在《诗歌笔记》中有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诗是一种呈现,是在对世界和我们自身最切近的体验之中,一种生命本质和事物本质的呈现”;“隐藏自己,让自己冷静融入客观事物,并主观而客观地呈现存在的本质”;“语感是生命的一种运动形式,一首诗如果缺少语感,那它肯定是呆滞的,就像一条河流停止了流动”;“诗可以不要细节,但细节对于诗的确至关重要,因为在细微处才能更见诗的精神和神韵”;“写诗讲究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带你渐渐进入一种诗的境界。当你真正进入这种诗的境界的时候,或许不是你在写诗,而是诗在写你”;“现代禅诗写作,最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没有这种内心的宁静,就难以与外物达成同一,也难以达到一种内心的高度”;“诗作为一种时空综合的艺术,它要求诗人必须具有一种灵敏的空间感,没有这种灵敏的空间感,其诗必定是狭小和呆滞的;诗人只有在这种灵敏的空间感的引导下,才能营造一种有机的富有张力的诗的空间”。
    古石先生的这些诗论,虽然不完全来自于对古典美学的学习,但是,作为一个典型的具有传统感知和思维的中国人,他用自己的心力把西方的诗歌和理论完全“汉化”了。可以说,古石先生的做法非常完美,他的诗歌风格将是中国现代禅诗以及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

1
夜色落下
尘埃落下
玉兰花瓣落下
什么也不想,把茶杯举起来
2
陶土的茶杯,素朴
依然保留陶匠的手温和心跳
现在又留下我的手温
3
泥土,阳光,雨,风
生长在茶里
还有什么生长在你的心
4
舒展身体,游鱼
游向春天
游向曾经的那块山坡
5
是的,水可以浇灭火
但此刻,火在水里
温和
6
把杯沿靠近唇
算是吻了泥土,吻了火
算是吻了你的一句话
7
茶凉
是时候离开了
夜色已凉
是时候做梦了

黄昏了,奔波了一整天的诗人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了,他说,现在,“我”终于什么也不用去想了,让白天里的那些喧嚣都暂时离“我”远去吧,在这个可以懒散一下的时刻,让“我”只和手中的这杯茶亲近吧。佛陀说,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它其实都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容,现在,诗人何兮呆呆地望着手中的这茶杯,思绪飞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到了制陶师傅在精心地干活,那粗糙的泥巴在他手中慢慢揉搓,然后逐渐变成一个一个茶杯的模样;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见有一片茶林在阳光下郁郁地生长着,被雨水冲刷一新的叶片在莹莹地闪光。于是,他感觉到白天被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弄得麻木的心,此时在慢慢恢复活力,而且变得柔和了,变得清新了,柔和得如曾经陶匠手中的那块泥巴,清新得如曾经生长在山坡上的那片茶树。而此时,他的灵魂竟也神奇地和杯子里的茶叶沟通了,他说,杯里的茶叶也像他一样,在思念故土了,你看,杯中的它正努力地舒展着身体,它要把自己变成一条游鱼,游向那淳朴而亲切的故土。对于这杯茶,何兮不仅有着感性的热爱,并且也有着理性的认知,“是的,水可以浇灭火/但此刻,火在水里/温和”,禅宗讲,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是相对的,是存在于一定范围内的,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从有限上升到无限,那么就能够超越事物之间的这些差别和矛盾,很是了不得,诗人何兮竟然从水与火的关系上悟出这个深刻的道理来了。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杯一如来,诗人深情地握着手中的这杯水,满怀感恩地吻着这曾经的泥土,曾经的火,他说,“我”也是在吻着你啊,佛陀!在黄昏,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在忙碌之余的一段小小的空闲,借助于一杯水,几片茶叶,何兮就这样在时空中游走了一遭,这真是一次美妙无比的心灵旅行呵,现在,他满意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要去做梦了。小小的一杯茶,竟带给诗人何兮如此巨大的一个禅意空间,真让我们惊叹!
何兮的这种汉语“组俳”,对于诗坛来讲,是开创性的、非常具有价值的。这种汉语“组俳”,不仅改造了日本俳句气局偏小的缺憾,而且由于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逐层深入,来呈现禅的意境,所以在空间感方面,就显得异常深厚,值得反复赏读、玩味。

《大地之摇篮》

对着身体的是湛蓝的天
抚摸脸庞的是轻微的风
透入心胸的是野花的香
我和他
就这样依偎着
躺在池塘边的草地
躺在和暖的太阳的怀抱

这是哪儿
这儿如此安宁
这是哪儿
这儿如此美妙
恍惚间
空中有一张慈祥的面容在微笑
而我和他
则变成了两个婴儿
睡在一个巨大的篮子里
被轻轻推送着,摇晃着
聆听着那遥远而亲切的
低低的歌唱

    巴山丘庄先生的《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是一篇九万多字,对中国当代多种诗歌流派,以及二百多个诗人,有着总结性的文论,在此文论中巴山丘庄先生说:“张黎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厚功底的诗人,作为女诗人,十分难得。我读过张黎的情诗,情诗写得洒脱、悠韵,如《我,我们》,《大地之摇篮》;也读过她《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等专门从禅悟角度写的禅诗”。《大地之摇篮》,是张黎禅意爱情诗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此诗从躺在原野的见闻感受写起,真切地传达了来自天地之间的那种博大深厚的爱和美,具有很强的时空感。

《径山茶》

从茶圣陆羽的线装书里飘来
沿着那千年的禅道
穿过那绵延的竹林
如云似雾
把我包裹

把我包裹
在径山寺悠长的钟声里
在盛唐的香火里
在茶的花朵里
我的嘴唇吻着旧时的阳光
和山泉相爱

和山风相亲
就这样我把时间忘记
忘记在透亮的茶水里

就这样我又回到
回到蜿蜒的禅道里
回到茶经的繁体字里
回到最初的夕阳里

就这样我就随风飘散开去
在径山无边的竹海之上
就带走一缕茶香
我飘散开去

情巅大僧是现代禅诗写作群体中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他的作品空灵细腻,音律和谐,流畅的文字中呈现出极强的美感。比如这首《径山茶》,我们顺着几片茶叶,几页古籍,和诗人一起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时光,那幽幽的竹林,那迷蒙的烟雾,那神秘的古寺,那悠长的钟声,那缈缈的香火,那最初的夕阳-------啊,一切多么美妙,请让我们的心灵带着一缕茶香,在时空中飘散开去吧!

《和我这样来画冬天》  

请和我这样来画冬天  
先画一行行绿绿的麦苗
再放一群白白的绵羊
再让一位老羊倌从纸的右边走进来
他要张着口打着口哨,要袖着手
挟着他那洋槐木做的羊铲子
还要有一条壮硕的黑狗
用浓墨让它的尾巴黑之又黑

现在我们要让雪花下起来
雪花越下越大,它们落在
老羊倌的胡须上,在白绵羊的羊角上
在黑狗的尾巴上,越来越厚

现在我们把这些都用白色涂去吧
让老羊倌、羊,黑狗赶紧回家
这样一张纸上就铺满了雪花
这样我们就可以听到在纸外
老羊倌的咳嗽,羊群的咩咩,狗的汪汪

    朱枫是现代禅诗写作群中另外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两年以来,他一直热情地关注和鼓励着现代禅诗的发展,并且,现代禅诗的创作技艺,也在逐步提高。比如这首诗,他以童话般的笔调,来描画着我们的世界,让我们在一种奇异的美妙中体会到了禅意,认识到了人类存在与世界的关系。
很显然,朱枫采用的不是对现量境的直觉,但是,这首诗歌却很成功,没有受到任何异议。那么,到底我们对中国诗歌美学的特点应该如何继承呢?在改造中继承,在创新中继承。只是,不能很强硬很直接地违背宁静、简约、冲淡、平和等中国美学。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09
5、万物有灵,物我相通,天人合一。

中西方诗歌审美的不融合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中西方自然观哲学观的不同造成的。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命哲学,西方哲学是以主客二分为特点的知识哲学。中国人认为: 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大生命体,人和万物都是平等地生活在这个大生命体中的小生命体,宇宙中的万物和我们一样,有生死有感情有感觉,人和万物虽然呈现的表相不同,但是本质却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理念,一直贯穿着二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现代禅诗诗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表现这一主题的也非常多,比如碧青的《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我伸出去的手已经发出消息》和《蓝天下的一切我与之并立》;樵野的《山野  寂静》;石洞里的风的《平缓的呼吸声》;散心的《中秋节》;弦河的《品茶》。

《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

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
叶子也向蓝天捧出一片一片嫩绿的夙愿

时光洁白的鸟
馈赠一根一根不可再生的羽毛
飘落我的窗前

那时节我是虔诚的拾穗者
在轮回四季的土地上
拾拣洁白的羽毛

那时,我还不明白
是怎样开始
重复着
人类生命最初的繁衍

拣拾洁白的羽毛
经历着
人类最初的繁衍

从远方姗姗而来的风
抚摸过每一片绿叶
又悄悄走远

没有告诉我
先知者关于婴儿的预言
   
《我伸出去的手已经发出消息》

我伸出去的手已经发出消息
当我因生命的晕旋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伸出手去

我不是想抓住什么
是不由自主地显示出了一个未知的秘密
就像海浪覆盖着海浪
我内在世界浮现的一层层变化覆盖着一层层变化

我呵
梦的天空
正聚集着隐秘的幸福的彩虹

那个瞬间
被来自深处的黑色晕眩击穿
我的生命接通的阳光和所有的梦幻
都来自另一重天

我伸出去的手
已经发出 圣乐般的消息

有一粒种子
萌芽在我这土地般的身躯

《蓝天下的一切我与之并立》

夏日的白云
已经飘不过母亲的额际
蓝天下的一切
我与之并立

蓝天下的一切
我与之并立
却无法规定
你来到这个世界后的位置

你所到之处
都会牵引母亲的巨翅
像游移的叶荫
追逐你走远的小身影还有你的小脚印

    这三首诗皆选自于碧青的大型组诗《母亲的呢喃》。碧青整理、完成于2008年的大型组诗《母亲的呢喃》,记录的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孕育及生养小孩的全部过程,鸿篇巨制、前后贯穿、浑然一体,充满了母性的慈爱,尽显着生命的尊贵。并且,因为此篇,碧青荣获了2008年度中国现代禅诗的首届创作奖。
    生命,生命,生命如此普遍,生命又如此伟大。碧青,作为一个母亲,更作为一个诗人,她以歌唱的形式,认真地记录了孕育生命的全部体验,真实、神秘。生命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生命到来的时候天地是怎样的呢?诗人碧青说,“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因生命的晕旋”,《我伸出去的手已经发出消息》,那是一个有关生命的邀请,于是,《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天地呈现出一派全新的面貌。她说,在那个美丽的午后,当《我伸出去的手已经发出消息》时,“我内在世界”,“ 就像海浪覆盖着海浪”,“ 梦的天空”,“ 正聚集着隐秘的幸福的彩虹”,而且,就在“那一瞬间”,我的生命接通了“来自另一重天”的阳光和梦幻,从此,“有一粒种子”,“萌芽在我这土地般的身躯”。“在四季轮回的土地上”,诗人说,她是一个“虔诚的拾穗者”,郑重地拾拣着这一粒美丽的种子,拾拣着这一片洁白的羽毛,“经历着/人类最初的繁衍”,啊,当这一片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落我的窗前”时,《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生命就这样轻盈而震撼地来到诗人的体内,并孕育而出生。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让母亲的碧青感到无比神圣,她觉着《蓝天下的一切我与之并立》,白云,“已经飘不过母亲的额际”,无论走到哪里,母亲的巨大翅膀,都会“像游移的叶荫”一般,追逐着孩子那小小的身影。孕育之美让诗人碧青对自然的神奇,感到由衷的崇拜,生命之使命更让母亲碧青对幼小的孩子,充满守护神般的牺牲和保护。生命,生命,生命如此神秘、如此圣洁、如此尊贵!
读碧青的作品,我们不仅被文字之间那种天人合一的力量所震撼,还经常被一种热烈纯净的感情所打动,这种感情就是:对生命强烈的热爱,对自然由衷的感恩。是爱,使得她对自然万物的理解这样透彻;是爱,使得她对生命的认识这样深刻。碧青说:“像佛陀一样去爱的时刻,你就是佛陀”。

《山野  寂静》

(一)
月光把雪
一点点  压上枯枝
悄然隐去
只留下落单的黑鸟
在夜中空飞

(二)
分不清雾和雨
那片灰  遮住了远方
而近处的暗红
并未沉睡于
峰顶上沸腾的云

(三)
圆月从山湖中升起
或者沉入  不紧也不慢
向来都一样安详
但幽蓝  已被微风
清洗得越来越亮

(四)
月又弯了  挂住紫云
今晚有碎花的金道
穿过大地
苍茫无声  听
万千春天  一齐盛开
  
《成唯识论》有语云:“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境界,不仅是外在景物精神的描写,更是写作者内在气质的体现。如果一个人完全明白了生命的本相,彻底把自己和自然万物等同起来,那么,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所看到的、感到的就无不是佛的境界了。夜晚的山林,寂静的是外表,或者说,夜间山林的行者,看似孤独寂寞。今夜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清凉的月光像雪,是啊,就是雪,你看,它轻轻铺在了每个树枝上。在洁白月光的背景中,黑色的小鸟更清晰,更轻盈,空旷的山林,看,它在展翅飞翔。下午刚下过雨么?诗人樵野没有说。他只是说了天上有云。而且,在山的远处,云很厚重,在山顶峰,云一团一团在变幻着舞姿。还有,近处的那一片红云,它是那样美丽神秘。静静走着,有一潭湖水出现在诗人面前。湖中有月。月在升起?月在沉入?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升与沉有什么区分呢,不要管它吧,且让诗人领略它的悠然和安详吧。天上不知是云在走,还是月在动,反正是它们又在一起了。它们的见面,让道路有花盛开,看,盛开鲜花的道路,正穿越大地,直通天际。啊,今夜,在诗人的梦里,应该会有万千个春天!在寂静的山野,有画,有诗,有音乐,有仙境,有纯美的精神大餐,但是,只有与佛有缘,心灵纯净的人才能够看到,才能够享受啊------


《平缓的呼吸声》

夜晚
我睡在凉席上
风从窗口爬进来
伏在我耳边
月色流到床前
风和我
和月光
安静的躺在一起

我们平缓的呼吸声
盖过了
窗外,细微的虫鸣
    有风、有月的夏夜,是非常非常平常的,但是,在诗人石洞里的风的感觉里,一切竟是如此美妙。风从窗口爬进,月色从天际流到床前,看,它们多像“我”的一对老朋友,默默地躺在“我”身边,陪伴“我”入眠,陪伴“我”寂静地呼吸。哦,还有,远处那细微的虫鸣声。在,我们都在,大地上的万物都在,都在这个宁静祥和的天地之间!
《中秋节》
几碟小菜,一壶浊酒
从遥远的地方,月亮赴约来了
一整夜 我们用眼睛唠着嗑
置小菜几碟、浊酒一壶于天地之间,然后有一个人间的神仙在等待情人的缓缓到来,用一整夜的时间来和情人静静相对,默默神交,在时间的悠悠流淌里感觉宇宙之大美。情人者为谁?中秋之月也!神仙者为谁?诗人散心也!


《品茶》

观山,观水,观茶
看天,看云,看心

天,地,人
世界在一念之间
年轻或苍老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那么,一杯茶呢?弦河说,一杯茶里不仅有山,有水,有天,有云,还有心。在这一杯茶里,我们可以瞬间老去,也可以瞬间年轻。呵,诗人弦河手上的这杯茶,哪里还是简单的物质的茶啊,分明含着整个宇宙,是诗化禅化了的茶啊。

6、觉悟生命,珍惜生命,以唯美的姿态行走时空。

    佛教,是由印度释迦摩尼首创,并经过后世无数高僧大德完善了的,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一整套哲学体系。它缘起于如何解脱人生的苦难,并由此一步步探索宇宙的形成,生命的本质,以及万物和人的关系。所以,无论佛教的教义如何深奥,宇宙秘密如何难解,它的终极目的一直都是很简单的,那就是:认识生命,摆脱苦难。特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和中国本土的道教结合,形成了中国禅宗之后,这个理念空前地被提升起来。心即佛,佛即心,一念则悟,悟即成佛,禅宗哲学几乎把觉悟生命,树立一种适意人生观,当成了整个教义的核心。现代禅诗,是缘起于现代城市人的心理要求,是以调节现代人的心理失衡、解脱城市人的精神苦难为目的的。所以,觉悟生命,珍惜生命,以唯美的方式度过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成为了现代禅诗的一项重要表现内容,比如南北的《清晨》、还叫悟空的《等待》和《多年以后》、星儿叶子的《山间》、何兮的《海岸线》、张黎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

《清晨》

起床。洱海上空的启明星
还亮着。我对自己说——
这是生命中新的一页,翻开它

哦,我竟然有一阵小小的激动
今天,我依然可以读书、写作和散步
依然可以看蓝天白云

生命是什么?存在于哪儿?怎样才算是真正拥有生命?生命,就是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段时间,我们终日行走在以出生为起点,以死亡为终点的这条直线上,一刻都不能停息,没有其他任何选择,而且不能让任何人代替。并且,生命在宇宙的形成极为偶然,组成生命的这一时间段,具有惟一性,不可重复。所以,觉悟生命,其实就是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实质,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珍惜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又是一天,起床后,诗人南北望着天空还微微发亮的星辰,他说,多么好,生命如书,崭新的一页又将在我的面前呈现。是啊,一期一会,生命中的每一年与每一年都不一样,每一天与每一天也都不一样,我们要赋予它以意义,让生命这本大书,每一页都呈现精彩。“哦,我竟然有一阵小小的激动”,这不过是极为平常的一个清晨,即将翻开的,也不过是极为平常的一个日子,但是,因为感觉到生命的珍贵,时光的可爱,诗人竟然非常激动。对于生命,南北是怀着怎样的一颗感恩之心啊!“今天,我依然可以读书、写作和散步/依然可以看蓝天白云”。读书,写作,散步,诗人的生活内容不过如此,但是,如此简单的生活,却让南北非常陶醉。觉悟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这首小诗就这样,借非常平常的一个场景,以非常平淡的话语,轻轻诉说着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命题,让我们在轻松之中体会到思想的深刻,淡然之中感觉到灵魂在震颤。
以冲和平淡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认识到宇宙、时间和生命的本质,由此获得心灵的巨大解脱,这就是禅诗所谓的“内省功夫”。这种冲和平淡的审美旨趣,也就是古人一直追求和提倡的“妙悟”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南北先生由于常年习禅写诗,领会了禅与诗的所有精髓,所以才妙手偶得了一首如此清澈通透、纯任自然的小诗,达到了诗歌技艺的最高境界!

《等待》
                                                         
夜半三更了
蜜蜂还没睡呢                                                   
静侯着墙角的几株昙花

《多年以后》

多年以后,她和他走累了
坐在小城街边的长椅上
花白的头发招来了蜜蜂

还叫悟空的诗极具特色,虽然形式短小,但是内涵却丰富。《等待》在说什么呢?活着只为发现美。《多年以后》又在说什么呢?充满爱的生命,才是最甜蜜、最圆满、最值得人们羡慕赞叹的。

《山间》

山岩间的泉水一滴滴渗透
汇聚成细流
形成飞瀑
溅落冰凉的花雨
绿树和野花做着一年里最清凉的梦
攀岩的山羊低头吃草
有的半卧在岩石上反刍
孩子们在潭水边嬉戏
有人忙着拍照
我忙着在清泉里洗脸

南北说:“星儿叶子的这首短诗,笔下写的是外景,实则现的是心中的化境。”是的,这首诗歌以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呈现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那画面中的人物和景色都是那么自然、清亮,如果没有美的心灵,不会有如此发现和记录的。

《海岸线》

1
海岸线,带弧度的微笑,眼睫毛
光点在远方闪烁
幸福的阳光照耀进我们的内心
2
点一支香烟
直到被海风抽完
3
海天相接
就像我闭上的眼睑
4
险峻的崖畔,蝴蝶轻盈飞过
只留下花香
5
在岩石上躺下来
裸着晒太阳
一天就是一天了
6
鹅卵石——太阳的眼泪
有各种色彩
7
坐下来,听海风海浪
掏空岩石也淘空我
8
雪白的浪花开了又凋谢回深蓝的海里
我也将回到初处
9
如果不是坐着快艇在海面飞驰
今夜梦的被就不会是一片深蓝

《海岸线》是何兮汉语“组俳”里又一成功的作品。读这组诗,我们不时感到眼前有光点在跳动:那美丽的弧度状的海岸线像眼睫毛?点一支香烟,让海风抽?还有,裸着晒太阳一天才算是一天?还有,海浪能淘空岩石,难道也能淘空人?------这是一组美轮美奂的诗歌,诗人何兮乘着快艇在海面飞驰之后,躺在沙滩,于是,顿觉天地之小,万物之可爱。如果说美丽的海岸线像眼睫毛,那么海水就是眼睛了,那么大地呢?点上一支香烟,自己还没抽,竟然已经完了,谁抽了呢?看,那海天相接之处,就算是大海这只眼睛闭上眼睑了。哦,如此空阔的海面,竟然也有蝴蝶偶然飞过,啊,有生命点缀的世界,顿然花香四溢!光着身子躺在岩石上,接受太阳的爱抚,这样的日子才是日子,这样度过生命才算有意义啊。沙滩那五彩的小石头,是太阳的眼泪?为什么呢。坐下来,坐在沙滩,静静地发呆,看海浪一波一波涌起,又一波一波落下,就像是看时空中那些生命不断的生、不断的死,就像是看宇宙中那些连续不断的变化和繁衍。是的,海浪因风而起,最终会回归大海的怀抱,我,因缘而起,最终也会回归大地。但是,遭遇了一次生命的我,虽然肉体消失,但梦依然存在,那是一片深蓝色的梦。何兮的汉语“组俳”总是这样,短短的句子里包含着无限的内容,让我们一次一次地阅读,一次一次地发现,其中的美,只属于真诚感觉着的心灵。

《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

(一)
走进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呵
美丽的景象在眼前呈现
动人的音乐在耳边响起
金色的光芒将我的身躯笼罩

手拿着您送的请柬
进入到您芳香的花园
我抬头仰望
眼泪涌满我的眼眶

(二)
知道您喜欢我的歌唱
所以我要做一个歌者
自由漫步在您赐予的花园
唱响一支支嘹亮的歌

像树木舒展在阳光下一样
像小草摇曳在微风中一样
像花儿开放在春天里一样
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一样

(三)
我的旅途也许很远
时间也很漫长
也许还要经过广漠的世界
最后才能到达您的内殿

但我将以白如莲花的心
花费一生的岁月
并用诗歌来作引导
去寻觅您的光芒

(四)
相会的日子还没到来
生活在期盼的忧伤中度过
像风从玫瑰花丛穿越
昨夜他在我的梦中行走

佛陀啊,我知道
这都是您的安排
在您的吩咐下
我要最终把自己交回到他手里

(五)
树叶在阳光中打着招呼
花儿在微风中传递着信笺
蝴蝶围绕玫瑰唱着火热的恋曲
我和他在花园里赤裸着身躯交合

俯视着您缔造的人间
弥漫着美丽,爱和祥和
高远的天空里
您将您隐约的微笑悠悠洒下
  
(六)
星星隐匿在深深的云层
鸟雀躲藏在密密的枝叶
夜的天空上
有多少梦在自由地飞翔

啊,佛陀
在这无边的静谧里
请让我和他对坐
为您唱一首永恒的赞美之歌

(七)
哦,我知道,这都是您的赐予
透过枝叶照在我身上的阳光
以无形的手臂拥抱我的微风
大地上亲吻我双脚的小草

生命短暂如一滴露珠
轻轻地在荷叶的边缘舞蹈
梦幻里,我只想让您的爱
流淌过心灵变成一首首小诗

(八)
“你离我多远啊,爱呀。”
“我就在你的心里啊,众生呀。”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
才拥有这个世界

让百花在我们体内纷纷绽放
让星辰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
让世界如同洪流进入我们的生命
让佛陀的金像永远在我们的灵魂供养

(九)
肉体是一叶小小的帆船
时间是一道长长的河流
我们借助于帆船在河流游弋
观看着世界岸边的一花一木

岸边有树有花有亭台有楼阁
但一段段的风景都会过去
佛陀啊,在您安排的停靠点
我们将会各自去往各自的世界

(十)
是什么让生命神秘地绽放
像一枝枝花朵
是什么让万物奇妙地消亡
像一个个梦幻

一种声音
从黄昏深隐的沉默中传出
当生的乐曲奏响时一化为多
当死的号令下达时多化为一

(十一)
您在春光中绽开繁花的生命
又在寒风中摇晃它们入眠
啊,无数个时代
在它们的歌唱和酣睡之间流逝了

您在生命中将我发现
又在死亡中将我匿藏
啊,生与死这两个孪生姊妹
在广大的宇宙快乐地牵手舞蹈

(十二)
“您要回收您送给我的花园了么”
阳光中我正为您唱着热爱的颂歌
“不,孩子
我只是要把你送到一个静谧的世界”

“您不再编写我生命的诗句了么”
微风中我忧郁的声音在轻轻飘荡
“不,孩子
请在孤寂中倾听那来生的消息”

    张黎的这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可以说是她当前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歌唱的形式书写着一个觉悟了的生命的整个过程,其中灵感和思想相互召唤,让人们在灵动优美的阅读中,体会到了存在的美好和尊贵。此组诗可分为三部分,前三节是第一部分,四到八节是第二部分,九到十二节是第三部分。在前三节里,诗人说,多么美好啊,上天赐予了她生命,佛陀又赐予了她智慧,在世界的花园,觉悟了生命的她,要永远做一个歌者和行者,歌唱生命的美好,追求宇宙的真理。四到八节说的是生命的过程,在这个短暂而美好的过程里,她说,她要拥有一份爱,而这个爱人要和她一样,是觉悟了生命,沐浴着佛陀光辉的人,他们真实地享受着生命的美好,一起为佛陀唱着赞美的歌,并且将生命的美、佛陀的爱书写成诗篇,让世人都来成为一个觉悟了的充满爱心的人,让我们整个的世界都沐浴在佛光的普照之下。九到十二节写的是生命的本相,肉体会很快消失,不论我们如何珍惜,我们在时间长河中的这次旅行,都会很快结束,是啊,宇宙其实就是这样的,缘起则聚,缘灭而散,没有什么永远,我们的生命,只是无限变化中一个小小的点,无需留恋,无需悲哀,请在静谧中等待,等待那下一次的缘起。这组诗就这样,以一个觉悟者的心态,给我们呈现了生命的整体过程,让我们在静静的阅读中思索,在唯美的体会中感叹。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0
(八)现代禅诗流派诗人所特有的精神和品质

     现代禅诗探索,从2005年创办论坛以来,前后大约有三四百人的参与,但是,很多人只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而且,研究会的基本会员也不很稳定,据我所知先后退出的基本会员有:朱晓剑、韩俊、秋水竹林、如解不解、举人家的书童、大畜等,而且,有的是两三次的申请,又两三次的退出,比如:如解不解,大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论坛的管理制度相当严格;二是坚持现代禅诗的写作和探索确实具有相当的难度。
按照论坛规定,基本会员如果半年无作品,探索成员如果三个月无作品,就被视为放弃探索,论坛会自动取消其名字,当然,这个规定会淘汰很多人。另外,坚持现代禅诗的写作和探索,本身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现代禅诗不仅要求写作者是一位诗人,更要求他是一位真正的禅者。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一方面要对诗歌技艺熟练把握,另一方面要对深奥的佛禅思想有所认识和体悟,并且,能够像所有的佛教信仰者一样,在一种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寂寞里,逐步提升自己的证悟境界。也就是说,作为现代禅诗写作者,必须是诗艺、思想、品德三者俱备。
    纵观论坛几年的发展,在坚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南北、古石、碧青、何兮、樵野等成熟的现代禅诗诗人身上,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精神和品质,可以说,是这些优秀的精神和品质,在支撑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这些优秀的精神和品质,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专制、反奴役、反权威的独立精神;二是追求真理、追求艺术、不媚世俗的高洁人格;三是平等、宽容、仁慈、豁达的心胸;四是恬淡、超然、安享禅悦的性情。
南北,这个现代禅诗的发起人,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着一种独立写作。了解中国文化界状况的人都懂得:在中国坚持一种独立写作,自己如果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南北就是这种不可能情况下的一个特例,他以一种宗教徒般的感情,极度的清贫,全部的生活,一生的时间,来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写作。据南北的《往事历历不随风系列随笔》里记载,自从1981年参与纯诗歌刊物《无名》的编辑被捕入狱之后,他就被当局打为另类人物,于是,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他都成为了他们的监视对象。在半生的流亡,不停的变换工作之后,他说:“由此可见,国人骨子里,几千年专制制度的奴性教育,特别是毛泽东执政以后的各种恐怖整人运动造成的整个国人的人格侏儒症,已经到了何种惊人的程度。许多人不但丧失了基本的人格道德力量,甚至不惜为虎作伥,在自己饱受迫害之后,不但不觉醒反抗,反而还去帮着独裁者加害其他的人,仅仅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一口乞来之食”,是的,他是这种全民人格侏儒症的受害者,而且人生都在受着迫害,包括现在。但是,他没有屈服,一直都没有,丝毫都没有。
    现代禅诗,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纯艺术的探索,它与体制内的写作完全不同,它不涉及任何现实的利益,也不受任何势力的控制和影响  ,它的缘起,是完全基于诗歌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大多数是体制外的人员,比如南北、古石、碧青、何兮、樵野、张黎等,他们探索现代禅诗的目的,与职称无关,也不是为了晋升和工资,他们写作,完全只是为了一种单纯的艺术追求。虽然,现代禅诗探索成员里也有少数体制内人士,比如昌政、雪蛟、三缘等,但是,他们也都是不媚世俗、人格高洁之士。在现代禅诗探索群里,如果偶尔混进来一两个身份特殊的人物,大家一旦识破他之后,会立即厌恶、冷淡起来,我们不允许在论坛大肆宣扬什么签约作家,什么作协会员,什么官方杂志任职人员,取得了什么官方职称和奖项等等,我们就诗论诗,就事论事,对于这些无聊的与艺术探索无关的做法,一律排斥。
还有,现代禅诗探索者们,他们不仅是品格高洁的诗人,同时也是宽容仁慈的禅者。无论是在诗歌创作的内容里,还是在实际的论坛管理中,平等和慈爱,是他们始终体现出来的一种态度。现代禅诗网刊实施的是一种开放的、公正的、透明的管理体制,谁都可以参与推荐,谁的作品也都可以被推荐,只要能够说出其中的理由。纵观十五期的网刊,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会员的作品并没有占到绝对的多数,反而,倒是新来的探索成员的作品比重非常大,而且,大家对于新来的有发展前途的成员,一致都给予了热心的关注和鼓励,比如第十五期的石洞里的风,一期的网刊里,由于受到不同人的推荐,他一人的作品竟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他,才刚刚来论坛两个月。
最后,现代禅诗流派诗人们是不求名利、安享禅悦的一种人。虽然,因为相同的诗歌理念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在论坛非常团结,认真地研讨学问,热情地相互鼓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非常恬淡、超然,不像当今诗坛其他的诗人们一样,拉帮结伙,到处开会演说,聚会吃喝,然后在博客上相互串联,相互吹捧,说今天又和谁谁名人一起喝酒了,我的朋友谁谁的作品是一流的等等,这些无聊的沽名钓誉的做法,现代禅诗流派诗人们一律不屑一顾。现代禅诗流派诗人们是真正的禅者,他们真诚地生活,独立地思考,安静地体验,然后,用笔如实地记录他们在生活中的发现和心灵的感受。

(九)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

中国汉语新诗自上世纪五四时期创立,到如今,已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但是,由于政治因素不断的强烈的冲击,致使汉语新诗内在的艺术规律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发展道路曲折艰难,成绩微小。
起初,因为中国政治制度和生产力严重落后于世界,进步的中国文化人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于是,就产生了以学习西方诗歌为主旨,以白话和自由体为形式的中国汉语新诗。后来,新政府成立,共产党统治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异常专政和暴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化人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迫害,艺术遭到了政治空前的奴役和控制,诗歌完全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立性。再后来,是朦胧派的兴起,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至今的朦胧派,主张汉语新诗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模仿西方现代诗歌。其实,朦胧派的极端主张,是缘起对六七十年代奴性艺术的彻底否定,是对黑暗政治制度的一种反叛和抵制,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
可以说,中国汉语新诗虽然在时间上历经了百年发展,但是,真正依据艺术本身发展规律进行的,还不足五十年。如今,汉语新诗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政治对诗歌的影响明显小于以前,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也正趋于明显,这是中国汉语新诗即将发展壮大、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
当前中国诗坛,形势复杂,矛盾重重。其中,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矛盾是什么?三十年来在朦胧派的主盟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忽略!一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离不开外界交流,没有外界交流的文化是一个静态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并学习之,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一定得以主动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有选择、有改造的吸收,并把学习到的东西完美地融化到自己的传统里。我们不能因为要学习外来文化,就完全抛弃传统,丧失自己!
但是,由于百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冲击,在当前,中国传统诗歌的精神根本无力全面恢复,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恰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融合中西两方诗歌的契合点?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中国的禅文化。
在上面第四部分中,我已经分析过禅与现代诗结合的内外在原因了。外在原因有三点:禅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受到了世界文化界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当代人的要求,在这个物质欲望过度膨胀的时代,我们可以用它来调节城市人的精神困惑和心理失衡。关于禅与现代诗,内在的有四个因素可以契合:一是反专制、反权威的自由主义精神;二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三是尊重自然,主张与万物和谐相处;四是追求宇宙的真理。
现在,让我们再分析一下当今诗坛别的诗歌流派,看看它们有没有主盟未来中国诗坛的可能。
对于垃圾派、下半身等诗歌流派,我们该怎样认识?这是当今诗坛的一种反诗倾向。这种反诗倾向缘起对假而空的道德化了的崇高诗歌、以及矫揉造作的体制内写作的反叛,垃圾派和下半身等流派对诗歌的内容及思想表现方面有解放和拓展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崇低的诗歌不能进一步在精神上有所提升,所以不但没有完成诗歌的自我拯救,反而降低了诗歌的艺术品位,使诗人迷失了生命与心灵的价值所在。
神性写作是怎么回事?神性写作是针对诗坛肆意泛滥的“兽性写作”和“下半身”等提出的又一崇高写作,但是,这种崇高不再是传统的虚伪的道德伦理崇高,而是借用了西方基督教的一些理念,所以,就吸引了相当一批诗人的加入。但是,神性写作也有其严重的片面性和不成熟性。神性写作的片面性和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神性写作是针对“兽性写作”和“下半身”等流派的,所以,这种“神性”其实是对“人性”的否定;二、神性写作只关注了当前的诗坛状况,抵制了当今诗坛的反诗潮流,而没有思考当今诗坛混乱的根本原因,没有对百年汉语新诗做彻底的反思和总结;三、神性写作没有根基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联系;四、神性写作是继朦胧派之后的又一模仿西方诗歌的流派,这不是中国汉语新诗的终极发展方向。
当前,写旧体诗词的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该怎样认识? 近百年来,特别是朦胧派主盟诗坛三十年来,完全漠视和忽略传统文化,一味地对西方现代诗歌做生硬地模仿,这样,就不仅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而且致使中西方诗歌在融合方面没有任何进展,致使诗歌现场越来越混乱迷茫。旧体诗词的兴起,表明了人们对低俗、叫嚣的新诗现场的失望,体现了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眷恋(老派学者季羡林是一个典型)。 这种旧体诗词有重新辉煌的可能吗?没有。中国新诗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不可能再完全退回到以前。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放弃腐朽死板的外在形式,继承内在思想和审美的精髓。旧体诗词的写作者他们现在是怎样做的?他们现在的做法正好相反。
与这些流派的极端做法相反,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借鉴了各种流派主张的合理部分,中国现代禅诗,经过五年的艰苦探索,在南北、张黎等人的发展下,现在,基本理论已经达到一种完美状态。现代禅诗对于崇高和崇低是怎么处理的?现代禅诗既不崇高也不崇低,因为,崇高或崇低其实都是人为的一种虚伪理念。现代禅诗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尊重每一个个体存在的特殊性,尊重宇宙整体存在的系统性、和谐性。 现代禅诗对于人性和神性是怎么处理的?现代禅诗认可人性的存在,并且尊重和呵护人的自然本性,但是,现代禅诗不停留在自然的人性上,不对本能和欲望做过分的夸大和渲染。现代禅诗主张将自然的人性尽量提升到一种纯洁的神性。
还有,现代禅诗仍是现代诗中的一支,现代禅诗还是要继续坚持三十年来朦胧派诗人所开创的这些现代诗风的:独立品格;现实主义精神;关注个体生命和心灵的自由;追问宇宙的终极意义。只不过,要对一些方面加以改造和调整。具体有哪些改造和调整?主要有四点:一是不能再忽略和漠视传统文化了,我们要重新认识和学习古典诗歌,并把其中最精髓的、能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部分挖掘出来;二是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尊严,要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为基础,对外国诗歌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学习,并把学习到的东西完美地融化到自己的传统里,要使中国汉语新诗体现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三是意象表现只是诗歌表现力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朦胧派过分强调的夸张、繁密的意象表现这种诗歌风气扭转过来;四是我们要以全方位的心性来看待工业革命和商业社会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变化,不能一味地对现实悲观,不能颓废,不能绝望,不能把人们引向对生命的否定。
另外,现代禅诗非常强调诗歌的民族审美性。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定势。诗歌,其实就是以某些特定哲学理念为基础的一种审美体验的表达。在审美旨趣上,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是大相径庭的。大体上来说,中国诗歌是含蓄、直觉、意象单纯的,是以宁静、平和为统摄的一种抒情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向的延伸力;而西方诗歌则是直接、思辨、意象繁密的,是以冲突、热情为统摄的一种叙事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外向的扩张力。新世纪的中国诗人,要明确认识到中西方诗歌审美的不兼容性,要总结百年来汉语新诗的曲折道路,要用解析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诗歌,并以中国式思维和审美方式来重建新诗精神。
虽然,由于社会种种矛盾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未来的二三十年间(或许更长的时间),诗歌还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 现代禅诗,是诗歌艺术本身的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

(十)中国现代禅诗必将融入世界现代禅诗的潮流之中

禅宗,自印度发源,中国创立,日本成熟,欧美发展,现在,仍然充满着活力,而且,越来越成为世界文化的一种潮流。这种以生命为中心,不承认任何权威,没有教规,没有圣典的非宗教的宗教,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穿越着历史,连接着世界。
在当前,现代禅诗的世界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日本俳句和禅宗美学影响下的美国诗歌。
中国禅宗是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后来在日本的镰仓时代,由于幕府武士阶层的大力支持,于是得到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的社会和文化都构成了主导性影响,并且,禅的精神逐渐渗透到了日本民族的各种艺术门类中,比如五山文学,俳句,茶道,书道,剑道,园林艺术等等。其中俳句,这种深受中国禅宗影响的诗歌体裁,至今仍在世界诗坛占有重要位置。
由17个音节组成,脱胎于古老的和歌,和禅宗有着深度融合的俳句,在日本文化中占有绝对位置。正如铃木大拙所言:“要了解日本人,就意味着必须理解俳句;要理解俳句,就应该体验禅宗的‘悟’”。也就是说,日本俳句受到禅宗思想影响最明显最深刻的,当属对天人合一境界的直觉领悟。俳句最主要传达给人们的就是禅宗教义中“空”的理念,只不过,这个理念和自然风光融合在了一起,经过了人的感性体悟了。日本有名的俳句诗人有: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正冈子规等等。
禅宗思想是在上世纪初由日本传入美国的,后来在铃木大拙等人的大力推广下,逐渐成为美国文化界的热点内容。禅宗美学对美国诗歌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大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意象主义诗歌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界的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意象主义诗歌主要借鉴的是禅宗直观,旧金山文艺复兴主要借鉴的是禅宗空观。禅宗美学影响下的美国诗人主要有:肯尼思•瑞克斯洛斯、加里•斯奈德、罗伯特•勃莱、W•S•默温、詹姆士•赖特、威廉•斯塔福德等等。
而且,由于近二十年来,人类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受到自然的严重挑战,于是,以接近自然、尊重自然为主张的禅宗,在整个世界文化界的热度迅速上升。欧洲、澳洲、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每年都以巨大的数字在增长。近日,被称为首任“欧盟总统”的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赫尔曼•范龙佩竟然也出版了一本俳句诗集。还有,在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寒山热”之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美国的大小城市几乎都建立了多个坐禅中心。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现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钟玲博士,多年以来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其《中国禅与美国文学》、《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中的中国文化模式》、《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史耐德与中国文化》等一系列著作中,她对这种中学西渐现象有着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在中国大陆,虽然,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现代禅诗的探索起步较晚,但是,在南北、张黎等人的大力提倡下,发展迅速,现在,已经具备完善的流派性质,并且呈现出强劲的崛起之势。
禅的源头在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不仅将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而且还将是领衔世界文化的文化大国,禅文化的复兴将带动整个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后记

半年前,我就有写一篇大论文的想法,想把自己两年来的所读所想进行总结,论证一下现代禅诗在整个中国汉语新诗发展中地位。但是,苦于这个题目太大,所以,久久酝酿,未敢着手。
后,终于鼓足力气,于7月下旬开始动笔,时值北方最热的暑天,气温天天高达38度,于是我天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我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把工作做完。8月,是我非常累的一个月,这篇文章的(五)(六)(七)部分是整个文章的中心,总计三万六千余字,一共涉及到二十几个诗人,五十几首作品,工作量之大前所未有。9月,在文章即将完成之时,我病了一场,因为身体有内火蕴积,又不慎受风,所以就引起关节疼痛,整个人像木偶一样,走路都费劲。现在,我终于写完了!
两年了,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个论坛,大量的阅读和研究,致使我的颈椎和腰椎都有了些毛病。其实,我知道我可以不必这样做,现代禅诗,与我的实际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是一个诗歌圈子之外的人,诗歌圈子之内的任何人、任何利益都和我没有瓜葛。
可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
在北岛的今天论坛,曾经有人拿这个问题讽刺过我,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因为被这些默默无闻的现代禅诗写作者所感动”。难道真是这样吗?不,还有更深刻的原因的。虽然,我来现代禅诗探索论坛是缘起南北先生的清丽的文字,来论坛以后也很喜欢碧青、古石、何兮、樵野、悟空等朋友,但是,一个人能够如此热情,两年如一日地坚持一件事情,一定还有其内在的原因的。是的,我的内心在写作时确实很冲动很满足,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关于禅,关于诗,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是的,我是在为生命本身的真实和尊贵而写作着的,所以,我幸福,我满足。

2010年9月12日

(张黎,山西运城人,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有诗集《张黎诗歌精选》等出版。现居太原。)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2
现代禅诗的呈现性特色
作者:星儿叶子

诗人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不同,那么他表现的方式也会不同,因此诗歌风格也会呈现多样性。现代禅诗是以禅的思想和方式观照万事万物的,因此现代禅诗呈现出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那就是在诗歌中尽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让事物及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尽量自然呈现,较少主观介入,或者主观意识与客观描摹融为一体。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带有禅意的诗歌都体现出这种特色,比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王维的山水诗歌等。如果陶渊明的诗歌还在每首诗最后有两句揭示主旨的句子的话(如《归园田居》五首);那么王维的山水诗则完全是景物呈现,情感淡入景物之中(如《鸟鸣涧》《鹿柴》等)。而现代禅诗在继承古典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现代禅诗表现的是现代生活和事物,它要尽量呈现事物的多面性、多义性、发散性和联系性。现代禅诗的功力不在词语运用和构造能力上,而在于落实到语言之前的发现能力和洞察能力,当它真正表达出来时却几乎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因此现代禅诗的张力不体现在词语意象的繁茂以及结构技巧复杂上,而是体现在事物自身的可能性上,而这种可能性在诗歌中要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简单的事物中可能蕴含最丰富深刻的道理,诗歌写作也是一样。现在有些诗歌以词语和意象的繁复和随意串接,企图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结果是杂乱无章,繁复累赘,不知所云。如果设置了这些词语和意象确实负载了足够多的含义和深刻内涵还是值得的,可是往往是掀掉那些词语之后根本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仅仅是很个人化的一点小情绪,或者纯粹胡言乱语,只能令人厌烦。真正的功夫应该是以很少的词语表达很丰富的诗意,能用一来说,不用十来说。南北先生说:“禅是一门看似神秘玄奥,实则朴素真切的学问。它对禅者和诗人的要求,就是简单,透明,不搞故意的外在复杂形式,来遮蔽了生命或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作为现代禅诗,就是立足于禅之思想上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所以,从本质上就要求写作者必须遵循简单和朴素的原则,不要进行无意义的堆砌和铺陈,要利索甚至粗鲁的直抵根本,不留情面。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其实也就是尽量使用日常的简练朴素语言,来传达内心真实的思想意念,传达现象之外你对于生命或事物本质的叩问。”
现代禅诗写作中的呈现性特色,其实是借助外物力量帮助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意识和物质最接近合一的表达方式。这就如同佛祖手里的那朵花,佛祖拈在手里,不说话,至于这花里有什么道理,给人什么启示,花已自己表现了,观者自去领悟,悟到的便会心一笑了。其实悟到的内容也可以不一样呢,但会心一笑无妨。外物就是那朵花,诗人是佛,诗人尽量真切地把花呈现出来,剩下的事情由读者去完成,不同读者还会有不同领会、思考、疑惑、延展等,诗歌耐咀嚼的品性就出来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文学的魅力。作品最终是通过读者来完成的,现代禅诗追求这样的效果。
现代禅诗的呈现性特色必然注重词语的简约和空白艺术。南北先生在《花看半开》一文中谈到:“ 一,二,三。三生万物,后面的就不要再说了,三就表达了无限,表达了对于无限万物的想象。但你又罗列了四,五,六,七,将这想象的空间完全填满,也完全的破坏掉了。举例说,比如中国古人绘画,就很讲究留白的艺术。你不能将整个的画面都画满了,那样不但不能表现你的绘画才能,而只能说明你基本还不懂绘画的精髓和要领。诗歌与绘画,是性情最相近的艺术,也就有着诸多相同的特点和要求。”这样做也是充分信任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读者留下空间和创造余地。

(星儿叶子,本名胡彩霞,现居河北涞水。出版有诗歌及评论集《轻轻走过》)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3
“现代禅诗”流派的兴起*
作者:王贤芝

  佛教文化对中国诗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诗禅相涉了。禅宗思想兴起以后,无论是在实际创造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做诗与参禅,两个本不相关的事情却发生了极密切的联系。而两者的连结点就在于“悟”或“妙悟”,这是很多诗人、学者共同的意见。历史上谈及作诗之悟与禅之悟的诗人、论者大有人在。从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到“禅则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棒喝怒喝,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然禅必深造而后能悟,诗虽悟后,仍需深造。”(1) ,以禅喻诗成为中国诗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借助工具。禅师们则往往以诗来点明禅理,或接引学人,或斗机锋,或自度心曲。禅之理趣、参悟过程与诗之品评、创作过程就在禅宗与居士佛教流行,好习禅谈佛之风在士大夫阶层中流行的历史情境下相融相涉,紧密关联在一起。
  作诗之悟有诗境方面的,也有方法层面的,总体来说,“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2) 中国诗歌因发达的抒情传统和老庄思想的影响,它在创作上特别注重心灵的感悟,追求天人合一、情志与外境的融合,个体的灵感与独创性则是其保持艺术特色的重要途径。诗禅相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深刻契合。佛家之谓“悟”,是自心对绝对真实的神秘体认。梵文和巴利文中的buddha,意即“已经觉悟了的人”,汉译“佛陀”。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遍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包括“缘起性空”、“十二因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基本教义。而这一切都是在深层次禅定的基础上发生的。禅定是佛教各宗派最基本的修行方式,由禅定而引发智慧,定慧结合,从而达到最终觉悟者的目的。由大乘佛教注重修证之“禅悟”发展到中国南宗禅则更注重“不立文字”“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的“顿悟”。在这里,因为自性清净,我心即佛,所以任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天堂地狱等等无非都是我心幻化,似有非真。而要达到自心觉悟,梵我合一的境界,则需要用“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去体悟。按照铃木大拙的说法,悟可以解释为对事物本性的一种直觉的观照,一种内在的知觉,它发生在我们意识的最深处,不凭借外在东西而求得的直接体验,而且它超越事物的二元对待性去接受事物,没有道德价值的判断。(3) 这种高度智理化的直觉体验,在某些角度和程度上与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状态、直觉表现、灵感状态、形象思维、审美判断等皆有相通之处。中国禅宗的理念大大影响到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品评方式,其独特的审美活动也形成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与禅在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现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其生命哲学的核心又延伸于美术、音乐、山水园林等领域,甚至是我们的意识深处。
  从“禅”到“禅意”,诗人不断从禅文化里吸取养分,激发创造灵感。古代除诗僧外,因写作了大量禅诗或于此而有传世之作的诗人并不在少数,如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等。现代诗歌发生初期,虽然“横的移植”的声音大于“纵的继承”的声音,但因个人趣味或其他原因而从传统文化中继承禅之美学意味的作家依然不绝如缕。从沈伊默、宗白华到林徽因、废名、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作,再到九叶诗人中部分诗歌都有生命内省与虚澹、静观下的禅意。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陆的这类诗歌处于沉寂状态。而这一时期,在台湾有以周梦蝶、后期洛夫和杨平为代表的禅诗出现。因“人间佛教”思想在台湾的极大推广,反映在文学上如禅理散文等也一度出现极大的繁荣。中国禅通过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辐射,不断向外输布,特别是通过日本禅学者的大力推介,逐渐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也造成了较大影响。如垮掉派诗人就从中找到共鸣点,形成了显著于同时代人的诗歌特色。至于掀起的灵性禅修、心理治疗与禅修等热潮也是方兴未艾。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时代变迁而造成的精神动荡以及诗人审美心理结构的变革,在朦胧诗及其后来的当代现代主义诗人中亦有不少向佛禅一路探索者。当然其中也有无意为禅而深具禅意的作品面世。从“即心是佛,无心是道”的参究,亲证佛陀的正觉,到如今遍地开花的禅文化,走下宗教神坛的“禅”,与传统相比已发生了不少变化。表现在文学诗歌上,近几年来,诗坛上已然出现一部分致力于禅诗写作的群体,并具有了流派的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南北为首的“现代禅诗”派,现在正处于新兴阶段。而雷默所代表的“新禅诗”群体虽然是最早发起禅诗写作的,与“现代禅诗”派有着相同的血脉关系,但现在除了仍保留“新禅诗”之名外,已然汇入“现代禅诗”派的大流中。
  
  第一节 “现代禅诗”与“现代禅诗研究会”
  
  南北,本名王新民,亦名王新旻,河南新郑人,旅居各地,独立写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发起和主编同仁诗歌刊物《无名》,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又分别发起和主编诗歌刊物《新纪元》和《发现》。在禅文化研究方面,著有诗集、禅意散文集、诗画评论集和佛教人物传记《清贫内部的花朵》、《诗情画意总关禅》、《净严法师传》(合著)、《幸福在心》等多种。主持有《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为“现代禅诗研究会”发起人。南北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现代禅诗的创作是在1995年。此后在1997年的《现代禅诗一瞥》一文中,他正式提出了“现代禅诗”这个概念,从禅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入手,阐述了禅与诗结合的内外在原因,对禅诗做出了自己理解,并对现代禅诗的写作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信心和期待。南北及其同人自2005年3月开设《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后(4) ,吸引了一批关注现代禅诗的诗人加入。2007年8月,现代禅诗研究会成立,进一步进行现代禅诗的理论探索和写作实践,并开始编辑《现代禅诗》丛刊,还设立了“现代禅诗探索奖”。2008年正式设立三项年度奖,2009 年创办网刊,当前,同人诗刊《现代禅诗探索》正在出版中。目前,现代禅诗研究会的基本会员有十四人,探索成员也有五六十个,他们分别是南北、古石、碧青、何兮、苦李子、九华山人、樵野、若与、昌政、大畜、还叫悟空、雪蛟、张黎、邹晓慧、若与、刘向阳、沈明贤、桃都别园、张口、伍昌荣、黄吉元、 燕庄生铁、王晓辉、贵州弦河、毛激流、朱枫、怯情、解字木兰花、 陈毅功、星儿叶子、黄兴烽、也牛、江南山民、情巅大僧、邹立军、 韩振球、居秋乡人、散心、吴伟锋、爱月、火城、布衣杨奇、齐一生、柳碧青、张传海等等。(5)
该研究会的宗旨,是集合国内外所有认同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并投身这一诗歌流派进行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同人,共同对外交流和相互促进。其基本哲理是以现代汉语的外在形式,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核心概念表述如下:

  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
  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纵横交融——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6)

   “现代禅诗研究会”群体从“现代禅诗”理论的探索到创作实践,最后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主张及其组织系统,可称之为“现代禅诗”派,是属于同人性质的诗歌流派。其核心理论几乎都来源于南北对“现代禅诗”这一概念的阐述和理解。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南北对现代禅诗的寻求与提倡,是当代新诗谋求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在艺术上是对古典精神的继承和现代社会中对人生的观照。它的发生一方面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禅道之学的兴起而来,一方面也是俗化世界中对超越性的精神追求。按照南北自己的解释,“现代禅诗的发生,是源于现代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寻找,也是源自对完全照搬西方诗歌的绝望。并且还不仅仅是我们在绝望,欧美诗人也在不断的突围和寻找新出路。他们的目光也一样投向了东方,投向了我们古老而新鲜的禅。”(南北《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23》) (7)现代诗人由“崇洋”而“尚古”,至少反映了古老东方文明在诗人眼里仍是现代精神的不尽源流。反过来说也是日益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文明下诗人对逐渐远逝历史的挽留与期待。“现代禅诗”的提出则是诗人在找到“禅”与“诗”的连结点后,企图用现代形式和手法使之重新诠释与展示现代社会的一种可能。南北最初在1997年对“现代禅诗”作了简单定义。“什么是现代禅诗?现代禅诗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写作的具有禅味禅境界的诗歌。”(南北《现代禅诗一瞥》)南北找到的禅与诗的连结点就是——觉悟生命。“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同上)通过“悟”而直面生命,领受生命的真谛,这确实是以禅喻诗者一以贯之的说法,但能悟到什么程度,最后所指向的目标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南北对“现代禅诗”的概念从时间、空间、外延与内涵、阅读与写作过程等方面做了多角度阐述。“现代,从文字的基本词义上说,是指时间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到现代这个词的时候,一般是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但我在这里用到这个词的时候,肯定不仅仅是指时间,而是更多的指向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或者叫做表现手法也行。我想我这里的“现代”一词,更多的是“现代派”的意思。”(《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5》)对于现代禅诗的古今中外,南北认为从最初迦叶拈花微笑的禅之诞生到历代禅诗的创作,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一条时间上纵的线。而随着中国禅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布,现代禅诗已经不独是中国专有,已经走出东方,成为世界性的一种诗歌现象。在对现代禅诗做这样一个立体的描述时,南北极力想说明的是:现代禅诗是一个极具生命力与发展前景的写作倾向。对于“禅为根本”的解释,南北认为:“当我将禅定位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追求,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回归时;当我将禅定位为一种对自我权利的全新要求和主张,定位为一种对抗权力、专制,对抗阉割人的灵魂的暴行,定位为我的生活样式时,我说,我开始找到了我自己,也明确了我想要的世界和生活。”(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5)南北自认为禅在反对崇尚偶像与权威、不拘泥任何固定形式追求自我内在生命圆满的精神与现代诗歌中的自由、民主思想是相印合的。而且因为禅的“不可言说”,所以个人理解的“禅”允许有不同的样子,没有统一的模式。在这里,“禅”已非原初意义上的禅宗之“禅”,它是被泛化后剔除了宗教意义上的禅,也是作者所构建的心目中的理想化之“禅”。南北在《关于现代禅诗的九个断片——现代禅诗系列随笔之12》一文中说到:“我的所谓‘现代禅诗’,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在一种非宗教的,反对任何权威和偶像崇拜的前提下,求得心灵最大放松和自由的一种艺术和人生的境界追求。”借用宗教的部分理念而宣称与宗教无关,“禅诗”的外延一旦被无限放宽,则作者的论述也未免显得过于模糊。“所谓的现代禅诗,也就是现代禅意诗罢了。但禅意又是什么?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同上)“禅”在这里不是为获得解脱生死而存在的一个法门,最终目的是为了诗歌艺术上的提升与超越而借用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在世界文学视野下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对新诗的过度倾向西方传统的一次矫正。“关于现代禅诗,我认为重要的是其易于接通汉语传统和古典诗质的脉络,以此或可消解西方语言方式和表达技巧对现代汉诗的过度渗透,以求将现代意识、现代审美情趣有机地和我们的根性文化相融合。”(同上)作者把现代禅诗视为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去发扬传统文化,现代诗歌与禅的互相倚重是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走向前沿的一种策略,也是中国的现代新诗在世界文学中发出自己声音的一条佳径。“禅”的精神是一种古老智慧的流传与结晶,诗歌具有了思想的内核才能达到艺术境界的高峰,禅借助现代诗歌的形式来言说与表述,诗歌借助禅的精神来提升其内在美的境界,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宛然一体。
  在现代禅诗的写作过程中,虽然南北并无意于如行禅者般的生活,但是对于加入现代禅诗的写作者,南北却提出了接近于宗教者气质的一些要求。比如时时的觉悟与超拔、对名利的淡泊与距离、对自我的内省与净化。甚至作为一个现代禅诗诗人,期待他“应该就是一个迦叶那样的“觉者”,肉身可以留在现实的烦恼和苦难中,而法身(精神或思想)却必须高踞在现实之上,对于世界作俯视状的观察和透视。”(《超越现实烦恼和苦难的一种努力——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19》)现代禅诗并不拒绝现实世界的脏秽泥污甚至是血泪,但它给世人所展现的却不是残酷或狰狞,而是一个诗人心中的清净莲花。面对现实而高于现实,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上的探索和完善过程,同时更是人格和觉性上的追求和完善。在此意义上来说,一个进行着现代禅诗写作的诗人,即便不是清修的苦行者,至少也该是一个精神世界中的高洁超拔之人。”(同上)南北把现代禅诗的写作过程提高到一个类似于修行的过程,在精神和人格上不断放弃负累、超越现实和逐渐空明起来的过程。具体来说,他提出了几个进入现代禅诗写作的基本条件。一是要熟知、参究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旧体的禅诗部分;二是要熟知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了解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和文学艺术各流派的同异之处;三是要解悟中国的禅学思想,了解台湾、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禅的思潮、发展和现状,并了解佛教思想的来龙去脉;四是要有较多的生活经历和积累,有自己独到的对于生命生活的思考和体悟。前三条他认为都是基础性的训练和准确把握现代禅诗核心精神的前提依据。最后一条则是他最为看重的一条:写作者所具备的独立人格和独创意识。拥有独立人格则是“一个能积极看破红尘的大无畏的勇士”,并且“勇于质疑,勇于叛逆,勇于蔑视一切世俗的成规和定规,敢于挑战一切的偶像、神圣和权威,以此达成身心的圆满、自由和自在”。 (《现代禅诗答问录》)在此基础上的艺术追求则是拒绝平庸,在喧嚣中独立思考。对于这些并不太随大流的条件和要求,南北是有清醒认识的,他也是本着严肃而认真的态度来进行这项活动和写作的。在当前“非诗”的环境下坚持寂寞而矢志不移的现代禅诗写作,是少数的少数,边缘的边缘,这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只要有人坚持下去并能成功,这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南北还进一步从现代禅诗的阅读效果来阐明他们所追求的审美效应及其鲜明特征。他从六个方面来谈论。一是给人以美感;二是给人以静;三是因为美的感受和宁静的体验,给人以愉悦;四是给人以启迪,引发和连通阅读者对于人生和世界本来面目的思考;五是引发人的向善之心,也就是让人读后能产生出一种慈悲爱心;六是现代语言的气息鲜明,自然朴素。“真、善、美”以及普世的“大爱”精神可以说都是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准则。南北在这里更多的是突出了“禅”文化所独有的宁静和简约之美。宁静是通向发现真理的必经之途,简约是生命去繁就简后的大美,也是“花看半开”的语言考验。
  以上是南北对 “现代禅诗”的整体勾勒与理论建构。其他成员也有一些文章对此进行补充或阐述。如张黎的《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状况》一文中,对“现代禅诗”的一些概念做了补充与强调。张黎针对“现代禅诗”的身份归属问题做了澄清与强调。他再次撇清了诗歌与宗教之间的某种关系,突出与发扬了“现代禅”的内涵,为“现代禅诗”作为未来现代诗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努力呐喊。他提出:“首先,现代禅诗中的‘禅’,指的是‘佛学’之禅,非‘佛教’之禅;其二,现代禅诗中的‘禅诗’,指的是‘现代’禅诗,不是‘古典’禅诗;其三,现代禅诗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现代禅诗中的‘禅’,只是深蕴在诗中的一种思维和观照,‘诗’,才是最终的呈现方式;最后,现代禅诗是现代诗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强调一方面是为了打破“禅诗”在历代传承中人们对它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是在日益精神荒漠化的现代社会希冀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块希望的绿洲。碧青在《关注现代禅诗》(8) 一文中,描述了现代禅诗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前景,并谈到现代禅诗的五个特点:一,注重在日常生存体验中领悟生命,提升心灵,呈现诗意;二,核心是爱;三,寻找生命的本根,追求对自我的肯定;四,追求心灵和精神的自由;五,现代禅诗具有空灵的意境。综合其他关于现代禅诗的理论文章来看,这些观点和表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或许是为了避免遭到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他们反复向世人强调的是:他们仅仅是一群禅文化的感兴趣者,而非宗教人士。他们不承认彼岸世界的存在,也不想成佛,只是以禅的超经验反逻辑直观顿悟的思维来积极地看破红尘,表达现代社会中现代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生存状态,并寻求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和谐。尽管他们借用了大量宗门禅语,佛典经文,但并不妨碍他们对现代禅诗与旧体禅诗的自我严格区分。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5
第二节 “新禅诗”派的缘起与合流
  
  从时间上来说,“新禅诗”作为一类诗歌的专称,并具有某些流派的性质比“现代禅诗”派的出现时间要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热,中国学者们恢复了对禅宗的兴趣,一部分诗人也就在那样的氛围里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创作一系列具有禅意的现代诗歌。这样的诗歌就称为“新禅诗”。最早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个现象的是南京大学的张子清教授。他在美国的英语诗刊《TALISMAN》第13期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NEW ZEN POETRY IN CHINA》的文章。他在 “The Emergence of New Zen Poetry(新禅诗的出现)”一节时谈到:“1991年的春天,一群年轻的诗人包括雷默,江雪,三陵和一些列席的作者在南京大学有过一次非正式会议,讨论了禅宗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禅诗。他们最后同意把这种新的禅宗诗歌流派称为“新禅诗”,并邀请其他一些在审美趣味上与我们相近的诗人如高柳、伊沙、丁芒等,加入我们编选的一个诗集。”(9) 这期诗刊是1994年秋与1995年冬的合辑,文中提到的那本诗集选刊已在1993年由张子清编选面世。那是一本32开本的白皮书,中英文版本,书名题为《新禅宗诗》。在书的前言中,编者有这样一段话:“在只强调集体无意识重要性的许多政治运动之后,当代中国诗人已经开始探讨他们自身与时空的关系,表达他们对‘存在’与‘变化’的个人体验。对一部分诗人来说,禅宗作为哲学特别适合他们的美学趣味。他们把禅宗、道家学说和科学上新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起来,因此他们被称为新禅宗诗人,在许多方面与唐朝的王维这一类禅宗诗人有明显的区别。”书中共收录了雷默、江雪、三陵、高柳、伊沙、王家新、丁芒、彭浩荡、任洪渊、张子清等十位作者的五十多首诗歌作品。但实际上真正致力于汉语禅诗的创作与研究的是以雷默等为首的少部分诗人。在本书中,雷默写了一篇《关于禅宗诗歌》的短文。他从体验、自由与智慧、日常事实、活的语言、自然的丧失与当代禅诗等几个方面来说明禅宗诗歌的特点。因为“禅是人生的艺术实践,生命的最高体验”,所以“禅宗诗歌所关注的正是生命的独特体验”,这是关于禅诗的共同认识。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沉溺于人类所有的经验之中,深陷二元世界的泥淖中,禅的意义就在于超越和抛弃一般的经验与分析,打开心灵“达到人生的自由与智慧境界”。但是“禅不是神秘主义的东西,它只确认日常生活的事实,在最平凡、最普通的事物中显现”。因此,“禅宗诗歌拒绝一切抽象的东西,只描述我们身体之中的具体实在”。关于“活的语言”,他定义为“充满个性的体验语言”,认为禅宗诗歌语言是以日常口语为基础,不需要过多的修辞与雕琢,力求简洁朴素,并强调了口语和俗语的区别。最后他说道“今天的禅宗诗人,难以象王维、寒山那样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只有在可能的范围内品味人生,体现生命的艺术实践,以求心灵的暂时安宁。”不过他也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因为禅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也就能彻悟禅之所在了。
  以上是“新禅诗”之名得以正式面世的始末。此后,以“新禅诗”为名的系列作品便不断见诸各种传播媒体。佛教杂志《禅露》甚至专门开辟了“新禅诗”栏目发表这一类诗歌作品。“新禅诗”之名在公众眼中也获得了一致认同,而且它也不仅仅是指雷默等诗人群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更多的禅意诗歌,直到南北对此提出新的看法。南北在《现代禅诗和新禅诗——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2》中说到:“当时,我对‘新禅诗’这一说法,是很认同的。它是基于中国的旧体禅诗而言的。用新的,现代的诗歌形式和技巧,来表达传承久远的禅的空灵脱透之思想情趣,‘新禅诗’的确说明了它与旧体禅诗的不同。但当我后来视野逐渐开阔,接触到西方,特别是美国如加里施耐得等诗人写作的禅意诗歌时,我就无法再认同这个说法了。因为这个概念太狭小了些,它只看到了中国,没有看到世界。”如此,在以禅宗文化为核心的当代新诗写作群体从内部产生了分歧,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以南北为首的“现代禅诗探索”网络版块和“现代禅诗”流派。严格说来,“新禅诗”与“现代禅诗”是属于同一阵营的,后来虽因诗人内部存在观念上的分歧而各执其名,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南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也是“新禅诗”写作群中的一员,“新禅诗”的代表人物雷默也参与“现代禅诗探索”的一些建设工作,并被列入其中的成员之一。现在,“新禅诗”与“现代禅诗”之名并行于世,一般人往往把二者视为一体,并无严格区分。而“新禅诗”的首倡者雷默也因行事低调,无意于“圈子”内外的争鸣,奉行如禅的人生艺术,隐默地写作,故而发声不多。
  “新禅诗”作为一种倾向于禅文化的写作,虽然出现的时间很早,而且也初具流派的性质,但是最终能坚持下来的是极少数。它不似其他诗歌流派那样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的主张,也没有像后来的“现代禅诗”派那样致力于自己的阵地建设,极力标明自己的身份特征。网络上标以“新禅诗”之名的专业的或业余的写作者虽然不少,专门的诗歌论坛也有,但并无严密而数量众多的诗学理论文章。所以最终也没有能形成一支具有较大力量的诗歌流派。雷默则认为无论是“新禅诗”也好还是“现代禅诗”也好,都只是外在的一个名称而已,没有必要过分执著。他更关注的是内在的写作,只是因袭了历史的缘故而沿用“新禅诗”之名至今。
  至此,可以说“新禅诗”派与“现代禅诗”派已经只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二者无论是理论上的见解还是作品风格的追求都面对的是同一个对象——“禅文化下的写作”,曾以雷默为首的“新禅诗”中心群体已不复存在,如今在网络上活跃并逐渐向纸媒发展的“现代禅诗”派则如新起之秀,期待未来更好的发展。这对佛教新诗的写作群体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更多新鲜的血液。他们努力于新诗诗艺的创新,目前虽然并不清楚他们的努力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但至少对佛教新诗的整体写作将是一个可喜的助推力。“现代禅诗”派作为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新兴诗歌现象,它与佛教的联系缺少的是宗教上的信仰,而更注重的是内在精神的继承,如面对人生的态度,对生命的体悟等等。他们作品的风格与审美追求大致已在南北及其成员的理论中介绍得比较详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从以上对佛教新诗的整体风貌来看,它们既对古典禅诗的精髓有承续和发展,如空灵、清雅的意境、静美和谐的审美意趣、朴素精炼的语言以及禅观下对生命的体悟等,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又有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特征,如象征、暗示、戏拟、反讽、日常叙事等现代诗歌书写手段的运用,丰富并开拓了佛教诗歌的表现领域。佛教新诗对古典禅诗更多的是借鉴和继承,与当代诗歌则是一个互渗的关系。它身处当下诗歌的现场,既充实了当代诗歌的样态,又与当代诗歌写作互相借鉴影响。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佛教新诗本身来说,因为发展时间比较短还处于不太成熟阶段,所以难免也会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的地方。整体而言是新意不够,难脱旧窠,一是因题材的趋同性而出现写作方式的趋同性,鲜有突破与创新;二是在意象选择上多有重复,表达方式上多手法上的移植而生命的彻悟灵动不够,缺乏深邃厚重感。禅诗重言在意外的彻悟与理事的圆融,忌直白说理寡淡无味,而能将禅理与诗意的审美巧妙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的作品在僧诗中还是非常鲜见。如九十年代初期的僧诗写作中多有大量佛教术语和名词堆砌,直抒胸臆而少内在的禅悟,后期则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融情于景。在家信众的早期作品同样也存在只顾抒情或写实而少诗艺、重宣扬宗教理念少审美追求等局限。后期兴起的“现代禅诗”派和其他进行禅诗写作的诗人群在诗艺上有更高追求,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因为有共同的写作理念而在审美上也趋于一致的风格。他们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创新与突破的问题,这也是当代诗人们的共同思索之一。

*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11 月新1版。
   2.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7页。
   3.参见铃木大拙《禅风禅骨》,耿仁秋译,杨晓禹校,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年版,第101-125页。
   4.网络论坛:http://cq.netsh.com/eden/bbs/756582/现代禅诗探索(2010-3-26)
   5.张黎《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状况》,《现代禅诗探索》(纸本,内部交流资料)创刊号第59页。
   6.《现代禅诗探索》(纸本,内部交流资料)封二。
7.文中所引南北文章均来源于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下文不再说明。(2010-3-26)
   8.《现代禅诗探索》(纸本,内部交流资料)创刊号第70页。
   9. P155:In the spring of 1991, a group of young poets including Silent Thunder, Jang Xue, San Ling, and the present author had an informal meeting at Nanjing Universit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Zen Buddhism and literature and how to write Zen poetry reflecting contemporary life. They finally agreed to form a new school which was called New Zen Poetry and then invited some other poets such as Gao Liu, Yi Sha, Ding Mang, etc., who had aesthetics more or less similar to ours, to join us by compiling an anthology, edited by the present author.
  
  
  附件: 《新时期佛教白话新诗研究》(王贤芝)

  目 录
  绪 论
  新时期佛教白话新诗长期处于潜隐的状态,缺乏注视的目光。这固然是由于佛教诗歌更多的传承了古典诗歌的余绪,导致白话新诗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也和它本身的宗教性等特点相关。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诗潮”的崛起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播媒体的迅捷与多样化,白话新诗已经悄然占据佛教诗歌的一席之地。新诗作品大量发表在佛教相关刊物及网络媒体上,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诗歌现象。外界的新诗写作方式影响着佛教内部的诗歌创作方式。反过来,佛教新诗创作也丰富了当代诗歌的风貌,并展示出自己独有的丰姿,二者互相渗透与影响。基于这个原因,本论文收集佛教杂志等发表的新诗作品,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作出分析阐释,从而揭示佛教新诗在新时代境遇下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当代诗歌流派纷纭,风貌多样,佛教诗歌发展到现在,既身处当代诗歌的大环境,又保留了一些固有的特点,有继承也有发展。实际上,佛教文化尤其是禅文化对新诗的影响一直未曾断绝,如在探论当代诗歌与佛教的美学特征时,评论者也更多的是强调禅思及其禅学观照的视角。这是当下诗歌创作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向。从“现代禅诗”和“新禅诗”等流派的兴起也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在诗歌领域的影响。
  本论文从佛教新诗的发展及其刊物情况,佛教新诗的写作群体、佛教新诗的类别及概貌等方面对当前以佛教杂志为主要载体的白话新诗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作者认为中国佛教目前还处于复兴和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步的佛教文化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佛教新诗的发表数量是不断呈上升趋势的。其作者群体包括“现代诗僧”和广大信众以及非信众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等。其作品从内容的角度大致将其分为:对个人精神信仰的肯定与坚持、日常生活抒怀、教理阐释诗、政治时事诗等几个类别,并且从诗歌体裁和形式的角度指出了散文诗、微型诗、韵律诗等其他的类别。在分析佛教新诗的诗美特征时从内容和风格的角度着重谈了它情性的隐喻和智性的沉思、禅观下的静美追求、生命意识中的“死亡”呈现这三个方面。最后再从佛教新诗的新秀——“现代禅诗”派的兴起来看它对当代诗歌写作的影响。其中着重谈论了“现代禅诗”命名的由来与“现代禅诗研究会”的相关情况,并论及“新禅诗”派的缘起与合流。论文在呈现佛教新诗独特风貌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尤其是在创新不够,难脱旧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体而言,佛教新诗既对古典禅诗的精髓有承续和发展,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又有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特征,开拓了佛教诗歌的表现领域。在现代化社会中保持了自己独有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它一方面让我们管窥了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佛教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僧人的内心情感及追求;另一方面它以超脱的姿态、理性的哲思关注人的当下生存境遇,体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诗歌和宗教两方面给人们提供审美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新诗的独特价值就在于给各种现代焦虑症困扰下的人们提供一个诗性的永恒心灵家园。它连通古典与现代,在诗艺追求上是与现代诗歌保持一致的,在现有境遇下又对古典资源重新审视和发现,这对目前寻找现代汉语诗歌创作新的向度的诗人来说,它既是一种借鉴也是一个参照。
  
  关键词:现代禅诗 生成背景 类别及概貌 诗美特征
  
  第一章 佛教杂志白话新诗概况
  第一节 佛教新诗的发展及其刊物情况
  第二节 佛教新诗的写作群体
  第三节 佛教新诗的类别及概貌
  
  第二章 佛教新诗的诗美特征
  第一节 情性的隐喻和智性的沉思
  第二节 禅观下的静美追求
  第三节 生命意识中的“死亡”呈现
  
  第三章 佛教新诗中的新秀——“现代禅诗”派的兴起
  第一节 “现代禅诗”与“现代禅诗研究会”
  第二节 “新禅诗”派的缘起与合流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论文涉及的佛教杂志一览表
  附录二:佛教杂志白话诗歌目录


现代禅诗的悟与美
作者:王贤芝

    近日收到何兮君从南方寄来的《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素朴的外表和蕴涵其中的精致让整本书散发出古朴而沉静的气息。封面的水墨禅画既有孤轮独照的空明又有几尾小鱼的灵动活泼,扉页还有何兮飘逸、俊美的个人书法秀以及一方玲珑的小印。书虽然没有正式刊号但是从装帧设计到印刷质量看得出来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150多页的厚度拿在手里很有感觉。而我也算是见证了它从网络到纸本诞生的全过程,自然是有一分额外的欣喜。第一次接触“现代禅诗探索”是去年准备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因为个人对禅理诗歌的兴趣,所以打算写点这方面的内容。在网上搜索的时候,自然就遇见了“现代禅诗探索”论坛的诗人群,然后接下来就是与“现代禅诗”的近距离接触。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我对此并无更多新的创见,也无意于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什么。从个人兴趣来说,我更喜欢闲暇时翻翻这些诗歌,倾听一阵风,一朵花,一滴雨,一声鸟鸣——在文字背后的禅音,与诗人在生活感受的只言片语里相遇,默然微笑。禅是片叶不沾身的不着痕迹,也是行住坐卧皆是悟的日常功用。禅之美与生活之美都在于一颗心的感悟而已,尤其是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喧嚣里,你还能感受到那份别样的禅静和诗美,这大概就是“现代禅诗”之所以源远流长而今一直保持向前发展的不懈动力之所在吧。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脚下的大地,那是根本的依靠。当然,我们也别忘了抬头仰望星空,那是神性的空间。中间,则是我们的生活,你我不妨带着一颗禅样的诗心无悔地走过。

2010-4-1日晚于川大望江楼
  
(王贤芝(1981-),湖南湘西人,四川大学文学院07级硕士。本文为王女士的硕士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6
◆一期一会


爱之美
——试论张黎的现代禅诗

作者:碧青

  众所周知,禅,是古老的印度佛学自汉朝进入中国之后,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于唐朝产生了中国禅宗。我认为,从认识自身生命的角度来说,禅,最根本的就是自悟。而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依赖灵感和悟性的诗歌写作,在心灵的层面能与禅实现深度的契合。所以,自汉唐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受到了禅文化的巨大影响。很多杰出的大诗人如王维等,无论是精神和心灵层面还是艺术思维方式,都融入了禅意。即使在二十世纪初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诞生的中国新诗,亦受到了禅的影响。  例如,1920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的胡适,也曾研究过佛学。二十一世纪初期,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出现,是诗坛发生的一种重要诗歌现象,亦是诗歌与古老的禅文化的又一次深度结合。
  在现代禅诗探索的群体里,女诗人张黎已经站在一个显著的坐标点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赞美过,她是一位双翼天使,诗歌和诗理论俱佳。本文仅就张黎诗歌的创作特色,做一简要的探讨。
  古今中外,每一位诗人,都是一位歌者。歌唱祖国,赞美家乡,歌咏大自然,讴歌生命和爱情,是诗人发出的最优美的声音。而女诗人张黎,是一位居住在精神家园里的爱的歌者。在她构筑的诗意精神家园里,天地般的背景色调,是单纯的阳光色。这种阳光的色调,光源的核心就是爱。作为永居这座灵魂家园的主人,张黎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心唱歌。经受着岁月和世事更迭的洗礼,经历着在尘世间的奔走和跋涉,女诗人张黎只有在自己诗意的精神花园里,才能戴上诗歌的花冠,自由而优美地边走边唱。所以,她在诗里的姿势,总是背对着黑夜,面对永恒的太阳。她只要一开口歌唱,就有花朵或果实飞上那些大树的枝头。在爱的光芒滋养和照耀下,她的园子里,每一种诗性的植物和果实,都具有独特的形状和色彩。

  一、爱的圣洁之美——献给佛陀的赞美诗
 
  张黎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是她开始现代禅诗创作以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亦是她初期创作的代表作。这组诗,表现了她走入佛陀之门,对佛陀虔诚的追随和赞颂,对生命深刻的领悟和热爱。
  她听到了佛陀的召唤,走进的是觉悟者的智慧之门:

  “动人的音乐在耳边响起
  金色的光芒将我的身躯笼罩”(《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一)

  女诗人手拿着佛陀的请柬,在这座奇异的菩提花园里,抬头仰望佛陀的世界,眼泪涌满了眼眶。这是心灵远离纠集着各种欲望的生存世界,步入智慧的觉悟之地的生命感受,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激,并因之而产生了生命的神圣感。
  这种神圣的生命感,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灵的自由感。于是,女诗人要做一名佛陀的歌者:
  
  “像树木舒展在阳光下一样
  像小草摇曳在微风中一样
  像花儿开放在春天里一样
  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一样”(《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二)

  女诗人意识到,真正抵达佛陀的内殿,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一生的岁月。但是,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为佛陀唱一首永恒的赞美之歌。所以,她决定:

  “我将以白如莲花的心
  花费一生的岁月
  并用诗歌来作引导
  去寻觅您的光芒”。(《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三)

  其实,在走向佛陀内殿的过程中,女诗人是把佛陀作为爱的化身的,并用心灵与内心的佛陀对话:

  “你离我多远啊,爱呀。”
  “我就在你的心里啊,众生呀。”(《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八)

  这样的对话。不禁让人想到“我心即佛”。爱,即是世界的本质。那么,就理解了张黎告诉我们的真谛: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
  才拥有这个世界”。(《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八)

  走在智慧和觉悟道路上的人,那一颗热爱世界的心,是多么美好,像世界上的灵眼,看到了生命在时间里流转的景象:

  “肉体是一叶小小的帆船
  时间是一道长长的河流
  我们借助于帆船在河流游弋
  观看着世界岸边的一花一木
  
  岸边有树有花有亭台有楼阁
  但一段段的风景都会过去
  佛陀啊,在您安排的停靠点
  我们将会各自去往各自的世界”。(《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九)

  于是,女诗人开始探究生死的奥秘。于是,女诗人在对生命的追问中悟透了:

  “是什么让生命神秘地绽放
  像一枝枝花朵
  是什么让万物奇妙地消亡
  像一个个梦幻
  
  一种声音
  从黄昏深隐的沉默中传出
  当生的乐曲奏响时一化为多
  当死的号令下达时多化为一”。(《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十)

  读到在这里,我想起了诗人南北对这首诗的解读。我认为南北的解析是最恰当的,是最好的。所以,我只能全部借用了。“这里,诗人已经在接近了佛陀花园的‘内殿’了,也就是接近了生命的本质。佛陀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了悟生死,透视世界。
  ‘是什么让生命神秘地绽放/像一枝枝花朵/是什么让万物奇妙地消亡/像一个个梦幻’。金刚经中,佛陀最后对他的弟子须菩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诗人却依然在问:为什么?佛陀不会再准备另外的答案了,因为花朵开了,就要凋谢。人出生了,就会死亡。生与死,永远是一条线的两端。
  ‘当生的乐曲奏响时一化为多/当死的号令下达时多化为一’。
  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的过程。死,则将这个顺序颠倒了过来,是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
  生,是可以与人共享的,但死亡,却只能独自抱持。”
  女诗人悟出了生就是生命的被发现后的美丽绽放,死,就是生命被匿藏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生命如此的呈现和消失,我们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生与死这两个孪生姊妹
  在广大的宇宙快乐地牵手舞蹈”。(《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之十一)

  所以,女诗人告诉我们,生命被藏匿,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需要在另一种孤寂中,倾听那来生的消息。这样,一个人的生命就可以无限地绵延了。这是禅者的信念,是诗人热爱生命的诗意延伸,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二、爱的纯净之美——献给爱情的恋曲

  禅意爱情诗的概念,是张黎在探索现代禅诗过程中提出来。也许,在人们固有的意识里,禅和爱情,很难统一起来。因为,佛教的情爱观,对人的情欲是用戒尺来衡量的。如果,认真探讨一下张黎的禅意爱情诗,在此,就需要我们首先厘清禅宗和现代禅诗的关系。
  禅,是“禅那”的简称,意为“思维修”或“静虑”。禅宗是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
  现代禅诗,只是当代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也可以说,是当代诗坛出现的一种创作趋势或方向。对于什么是现代禅诗,最权威的回答,是现代禅诗流派的创建者诗人南北关于现代禅诗的表述。南北提出的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是:

  “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
  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纵横交合——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

  现代禅诗探索群体,并不是宗教性的团体。但是,现代禅诗群体有别于其他诗歌创作者之处,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人有禅修的背景,有人接受了禅的思想,或用禅的思想观照世界和人生。所以,现代禅诗,是古老的中国禅文化和现代新诗相结合的诗歌。但是,现代禅诗不是讲禅理的诗,而是诗人禅悟般的心灵,自然的诗性流露,是诗人抵达的超越语言的心灵感悟境界。现代禅诗形成了清新优美、自然明快、空灵圆融的艺术特色。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张黎提出的禅意爱情诗,就是带有禅意或禅境的爱情诗。禅意爱情诗的概念,不仅与禅的顿悟思维感悟世界和生命的方式不矛盾,而且,是一种崭新的诗歌概念。由此开始的全新的创作实践,不仅开拓了爱情诗的境界,也发展了现代禅诗。
  张黎在《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禅意爱情诗,旨在将禅与爱情完美结合。具体来说,禅意爱情诗就是用禅的理念来观照生命中的爱情,平静地对待爱情的无常和变化,珍惜每一份随缘而聚、缘灭则散的相遇和别离,以欣赏的心态来体验爱情暂时的存在和耀眼的美丽。禅意爱情诗是现代禅诗非常特色的一部分,是对古典禅诗的拓宽和发展。”
  张黎的禅意爱情诗,超越了生活或时代。直接抵达爱情诗意的本质。例如《这里什么也没有》: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蓝天白云
  除了山峰草地
  和  山脚流淌而过的小河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暖暖平铺着的阳光
  除了淙淙弹奏着的水声
  和  一缕忽浓忽淡的花香

  这里什么也没有
  除了我和你
  除了彼此依偎着的温暖
  和  浮在我们脸上的幸福”

  这是多美的爱情境界。人和自然实现和谐统一的缘由,是爱,是爱情。爱情如阳光,爱情如大自然本身。诗歌明快如阳光,而且有着金色的美质。达到此种境界的诗,还有《大地之摇篮》:

  “对着身体的是湛蓝的天
  抚摸脸庞的是轻微的风
  透入心胸的是野花的香
  我和他
  就这样依偎着
  躺在池塘边的草地
  躺在和暖的太阳的怀抱
  
  这是哪儿
  这儿如此安宁
  这是哪儿
  这儿如此美妙
  恍惚间
  空中有一张慈祥的面容在微笑
  而我和他
  则变成了两个婴儿
  睡在一个巨大的篮子里
  被轻轻推送着,摇晃着
  聆听着那遥远而亲切的
  低低的歌唱”。  
  我们再来看张黎的另一首禅意爱情诗《他的衣角触到了我》:
  “走过我身边时
  他的衣角触到了我

  我的一颗心
  像忽然吹来一阵春的温馨
  像刹那间有缭乱的柳絮拂过

  又像飘飞的花瓣
  轻轻落于水面
  荡起细细的涟漪
  一圈一圈

  诗人古石曾经这样点评:“这首小诗通过朴素简单的意象,含蓄细腻地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让人可感可触,久久回味。虽然那仅仅是一个瞬间,但瞬间化为了永恒,那情感像细细的涟漪,一圈一圈,在不停地荡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张黎的禅意爱情诗,表现了一种超越和升华的禅意之美,非常美妙,非常纯净。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由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局限性,由于生活和人性的局限性,人世间很少有真正抵达人类精神高处和心灵深处的完美爱情。所以,美好的爱情,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亦成为古今中外人类艺术永恒的主题。女诗人张黎,更是把爱情等同于生命最美好的特质。她不仅在关注和表达自己的爱情,而且关注和理解着一个大写的女人,那是走过了人类整个生存史的女人。所以,她的禅意爱情诗就有了特别的厚重感。例如《我曾是那个女人》:

  我曾在无数个时代
  幻化成无数个形象
  爱过你

  我是篝火边为你烤着鹿腿
  裸着胸披散着头发的那个女人
  我是在冰天雪地里赶了几千里地
  为筑长城的你送棉衣的那个女人
  我是站在深闺的院里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那个女人
  我是战火纷纷的岁月怀抱你的幼儿
  逃避飞机轰炸的那个女人

  我是从原始大地最宁静的深处走出
  来寻找你的那个女人
  我是从最炽热的太阳的中心采撷火种
  来贡献给你的那个女人
  我是在离别的痛苦与相聚的欢愉之间
  穿接诗歌链子的那个女人
  我是在寂寞的眼泪中死过去
  又活过来的那个女人

  啊
  我的人
  我爱过你
  从这代到那代
  从今生到他生
  我以亘古的爱恋
  永远围绕着变幻的你

  这样的女人拥有的爱情,具有超越的品质,而且很博大。就像一颗心可以装得下整个世界,这样的爱情诗,拓展了诗歌的个体空间,亦拓展了诗人所置身的时代空间,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情感丰厚的积淀,看到了人世爱情的永恒。
  这样的诗,更显生命的纯粹,更显情感的丰沛,更显诗意的净美。
  当然,张黎的禅意爱情诗不止于此,丰富又多姿。她在《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一文中这样总结过自己:“在现代禅诗写作群中,张黎是一个很另类的女诗人,因为她不仅将禅与爱情相结合,更是主张情色与禅合而为一,让整个诗坛为之惊叹。其实,情色,只是世俗道德的一个偏见。现代禅诗的核心主张之一,就是消除一切人为理念所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不崇高,不崇低,还原生命和心灵的淳朴和真实。现代禅诗认可人性的存在,并且尊重和呵护人的自然本性,但是,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的人性上,不对本能和欲望做过分的夸大和渲染。现代禅诗主张将自然的人性尽量提升到一种纯洁的神性。”
  
   三、爱的灵动之美——献给大自然的歌

  如果说,人的正常的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那么,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知,更多的是依赖于天性。在人类的重大生命关系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人是自然之子,人和天本来就是合一的。由于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悖离大自然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才出现了追求天人和一的最高价值尺度。虽然,现代社会以科学技术发展为重大推动力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和自然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阻隔,产生了人的异化现象,但向往自然,融入自然,歌唱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合一,仍然是现代人天性里闪动的最耀眼的光辉。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继承中国古典传统诗歌天人合一的传统,用禅的思想关照自然和人,给新世纪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流。
  张黎献给大自然的心灵之歌,是这个群体里最美妙动听的歌声。
  神奇的大自然带给女诗人的美感,是那么的迷人。她在大自然里看到了海上日出给世界带来的一片光明,看到了森林、冰川、白云,看到了人类的孩子,看到了生命的影子和灿烂可爱的笑脸。于是,便向我们展示了这样诗意的《美丽世界》:

  “我看见
  一轮红日在海上升起
  然后世界一片光明
  
  我看见
  小草从雪后的大地发芽
  然后森林郁郁葱葱
  
  我看见
  南极的冰川融化成水
  水流入海洋又变成白云在飘荡
  
  我看见
  人类的小孩在哭泣在成长
  彩色的鸟雀在飞翔在栖息
  
  我看见
  夕阳里蒲公英的小伞在熠熠地闪烁
  湖面上光的脚丫在欢快地舞蹈
  
  我看见我看见
  我看见到处都是生命的影子
  到处都是灿烂可爱的笑脸”

  大自然里呈现的一切是那么诱人,牵动人的魂魄,令人神往。女诗人在诗里表现的自然和生命之美,便有了生命的质感。
  她的诗,表现出自然神秘而神奇的力量。在远离人世嘈杂的大自然里,女诗人可以自在地进入生命幻化飞舞的诗意美境。例如,《在水边静坐》:

  “很长很长的时间过去了吧
  我,渐渐变成了一尊石雕
  与身下的石凳一起成为风景

  附近的人们根本不知
  光正变成一丝一丝的金线
  树正变成一缕一缕的青烟
  草正变成一道一道的小溪
  它们在穿越,在渗透,在浸染着这尊石雕

  而此时从湖面吹来的微风
  也如同海上巨浪
  把石雕的魂魄卷向万丈高空
  又散落
  漫天的晶莹的飞花”

  诗人樵野对此诗有过高度的评价:“此诗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生命瞬息万变,沉思于万物圆融,从我到石雕,再化飞花,难道那就是宿命与最终的归依吗?也许飞花又是一个模糊而美丽的开始。诗中禅意深邃,耐人寻味,而字句间又全无刻意说禅的痕迹,正所谓不着禅语,无意为禅而带给读者无尽的审美享受,可谓一首优美的现代禅诗。”
  张黎献给大自然的歌,不是来自主观刻意的追求,而是实现了精神的回归。例如《在深处》:

  “在泥土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蚯蚓
  在默默地穿行
  
  在草丛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小花
  在静静地微笑
  
  在树林的深处
  一定,一定有
  我所不能看到的光的脚丫
  在叶片上跳舞
  
  幽深处存在着的精灵啊
  你们可否知道
  有一个人类的诗人
  也在你们看不到的深处
  正聆听着你们的歌唱呢
  
  我聆听你们的歌唱
  不是用耳朵
  是用心”

  这首诗,是女诗人献给大自然的一首灵歌。她不是为了欣赏美景而走在自然的四季风光里,而是来到了大自然的深处。她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已经没有了分别,心灵和理性都融化于天人合一的优美空灵之境了。

  以上,我仅就张黎近两年的现代禅诗创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张黎对于唐诗宋词,对于泰戈尔、纪伯伦,对于古典优雅的事物,有着特别的关注和喜爱,所以,在她的诗行里,就不断会有王维、泰戈尔们的影子,飘忽来去。(南北《简析张黎的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
  爱,是天地间最富有的矿藏。爱,是万物诞生的母体。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女诗人张黎深谙爱是世界的本质,在《如果世界没有爱》一诗里,表达了真挚的心声:

  如果世界没有爱
  树木不会翠绿
  鸟儿不会歌唱
  生命将被置弃于荒凉的原野
  灵魂将被流放到孤独的海岛
  ……
  如果世界没有爱
  我们的血液还将为何流淌
  我们的心脏还将为谁跳动
  我们还能用什么照亮幽暗岁月
  我们还能用什么言语与上帝交流

  相信,秉承大爱的歌者张黎,在未来的时光里,在佛陀的殿堂里,会一直唱下去,会永远高唱爱之歌!

(作于2010年10月20日—24日)

(碧青,现居河北迁安,诗人,散文作家,现代禅诗研究会成员。著有诗集、散文集多种)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7
雍容深邃的禅理大化之境
——解析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

作者:张黎

纵观中国学术史,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学术思想有两大趋向相互循环,一曰积,一曰消。”并且又说:“学术思想之前进,往往由积存到消化,再由消化到积存。”(《<六祖坛经>大义》)也就是说,一方面积累、消化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另一方面借鉴、学习外来的思想,并把外来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如此这样反复循环,就构成了中国学术史。
当前中国诗学,又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期。由于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从上世纪五四运动就开始被全盘否定,到三十年来朦胧诗派的完全忽略,所以,它对当代诗歌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近百年来从西方舶来的“积”,却又仅仅只停留在机械“积”的层面,离“消”还距离非常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子”的不同,导致外来思想和传统诗歌的不兼容,也致使许多学者对新诗的发展感到绝望(如季羡林等)。
如何对待积与消的问题?如何重新构建中国诗歌的模式?如何找到东西方诗歌深层次的契合点?当代的现代禅诗流派,以传统的禅文化为根本,以对生命本相的关注为东西文化的契合点,纵的继承,横的移植,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并引领着诗坛在进行着认真的探索。
南北,这个现代禅诗研究会的发起人,不仅对传统禅文化有着全面的研究,对现代禅诗的概念和特点有着完整的论述,而且在现代禅诗创作方面,也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境界。特别是他的六行体现代禅诗,自然、雍容、深刻,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简短的形式中包涵着无尽的意味,堪称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化境。
认识生命存在的本相,觉悟生命存在的真义,提升生命存在的境界,是传统禅文化的核心精神,也是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关注的一个热点。南北在《墙的后面》中写道:“点苍山/被挡在了邻居家的/屋墙后面//并不是屋墙有多么的高/而是我/离得那墙太近太近”。点苍山,葱郁秀丽,有云雾在缥缈,有玉带在缠绕,但是,如此美妙的景色,“我”却看不见,为什么呢?因为眼前有一堵墙遮挡。《圆觉经》有语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结合这句话,我们对此诗要表达的意思略知一二了吧。还有《山的那边》:“看着眼前的玉案山/我常常想/山的那边,是什么//一天,终于爬上了山顶/终于可以一探究竟。却原来/山的那边,还是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停地挣扎,难道说我们苦苦追求的学业、财富、地位、成功等等,它们是生命的最终意义么?如果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这首小诗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本相的深深思索。不过,诗人的《隔溪花》给出了我们答案:“在溪的这边/我看到那边/那边的花儿开了//在溪的这边/我看到那边/那边的花儿谢了”。禅者说,着境起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心悟就到彼岸,心迷就是在此岸。此岸痛苦、压抑、迷茫、混乱,彼岸愉悦、自由、宁静、清澈。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蒙胧又是谁?”(《顺治皇帝出家偈》)谁是我,我是谁,这个亘古的问题,曾经在人类的灵魂和宇宙的时空久久回荡。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也一直围绕着这个话题,在对生命进行着诗意的阐述。《我知道》:“我知道你是一片/在盛夏结满诱惑的果园/我只是偶然经过//我只是被吸引/我只是在那里凝望了片刻的/一个路人”。在这首诗里,盛夏的果园暗示什么?一个路人又指代什么?诗人关于生命本相知道了些什么?又传达给我们了些什么?还有《灯笼花》:“在室的一角/在绿的枝叶间/灯笼花渐渐亮了//亮了又灭,灭了又亮/由紫而红/而空的一声,花落去”。在一种非常静谧的禅修状态中,诗人在感觉着一朵灯笼花由出生、恋爱、灿烂、而后衰老的全部过程,最后,他还听到了这朵灯笼花对生命的最后一声感叹。那深沉、真切“空”的感叹声让灵魂震撼!生命如此偶然,存在如此短暂,该怎样去体验和珍惜它呢?南北的一首《清晨》让我们心悦神怡,他说“起床。洱海上空的启明星/还亮着。我对自己说——/这是生命中新的一页,翻开它//哦,我竟然有一阵小小的激动/今天,我依然可以读书、写作和散步/依然可以看蓝天白云”。一期一会,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面对又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满怀感激,他说,人生像一本大书,他要让它的每一页都充满愉悦和意义。觉悟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这首小诗就这样,借非常平常的一个场景,以非常平淡的话语,轻轻诉说着这样巨大而深刻的命题。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物同源,万法同宗。佛教认为,不仅人和动物具有生命,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而且,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大生命体,我们每个人只是大循环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北的六行体现代禅诗也体现了佛禅的这种大生命观。我们来读《喝茶》:“举杯的时候/满山满坡的碧绿/就漫了上来//其实,我也是茶/此时正被一些人/喝着”。一杯茶,竟让诗人感到如此美妙:他不仅看到了杯中的碧绿,品到了沁脾的茶香,更是透过现实的景象,想到了山坡上、阳光下那郁郁生长的一棵棵茶树。一片茶叶尚能以它独特的生命循环带给人们愉悦,诗人此时想到了他自己,他说,他这些年来潜心研究禅文化,努力写作,不断出版,对人们来说,也应该是奉献了一种心灵之茶吧。还有诗人的《苹果》:“苹果说,我来自花朵/花朵说,我来自枝干/枝干说,我来自土地//土地什么也不说/她的语言就是/苹果”。上善若水,大道无言。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理是至真至简,体现在每一个最普遍的事物中的。苹果是土地的语言,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的语言?还有另一首《海在那里》:“为什么无论如何曲折/水都要流向同一个方向——/是因为海在那里//也或者说/是因为海在那里/水才要不顾一切的流去”。在这首诗里,水是什么?海又是什么?作者要传达什么?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南北在散文《去繁就简的人生》中这样说:“在人的一生中,也会有许多的追求,许多的憧憬。”但是,“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所以,他主张人们过一种简单真实,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生活。他说:“简单的过程是一个觉醒的过程。大道至简, 健康人生一定是一个化繁就简的人生。”多少年来,他就是这种简单人生观的实践者,旅居、读书、写作、散步是他生活的所有内容。在这种简单的状态中,生命华丽的表象慢慢脱落,而生命本真的意义却渐渐凸显。这一首首自然清澈而又深邃内涵的六行体小诗,就是他在田间散步静心悟禅时妙手偶得的。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南北《现代禅诗一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生命、真理一直都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诗歌的一个主题。当前,由于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对中国诗学的颠覆性冲击,传统的诗歌精神在短期内根本无力恢复;而又由于中西方诗学的诸多不兼容因素,西方诗歌的精神又不可能完全被消化吸收。如何找到中西方诗歌合理的契合点;如何给当前混乱疲软的诗坛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做到中国诗歌的重新构建和振兴,需要当代诗人们共同去探索。但是,以关注生命、觉悟生命为基本精神,以提倡平等、慈爱为基本内容的现代禅诗写作,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一种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静谧澄旷的触目菩提之美
———解析古石近期的现代禅诗

作者:张黎

众所周知,面对一部诗歌作品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定势,而审美,是建立在特定哲学理念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所以,中西方诗歌审美方式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中西方人们对自然对社会认知方式的不同,这也就是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叶维廉教授在《中国诗学》一书中所阐释的“文化模子”的不同。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主要来源,古典的一切文艺理论都是以它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就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依托的现实的工具主义文论;二是以老庄、佛禅思想为依托的浪漫的审美主义文论。而对中国传统诗歌形成覆盖之势的意境论,则是审美主义文论的结晶。比如释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
如今,中国新诗发展近百年,而成就小得可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传统诗歌审美的否定和放弃。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主导诗坛的朦胧诗派一味地对西方现代诗歌生硬模仿、生吞活剥,而对中国传统诗歌则是根本否定、完全忽略,这种极端的做法,致使中西方诗歌在融合方面没有丝毫进展,整个中国诗坛呈现出低俗、叫嚣、混乱、迷茫的局面。
于是,面对这种局面,就有了季羡林等一批老派的学者们,认为中国百年新诗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悲观主义言论。中西方诗歌难道真的不可能融合?我们难道非得倒回到一百年前?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们应该看到,在混乱迷茫的现象之下,在民间还有很多真诚热爱诗歌的人们,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创作在进行着认真的探索。现代禅诗,就是在这种语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的诗歌流派。
近五年来,现代禅诗流派以传统的禅文化为根基,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苦苦寻求着中西方诗歌融合的可能,并以实际创作来探索着东西方诗歌深层次的契合点。古石先生,是现代禅诗流派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也是在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结合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以现代城市中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为表现内容,却体现着非常浓厚的古典审美意趣,甚至,在艺术境界上也可以与古人相媲美。
在审美旨趣上,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是大相径庭的。大体上来说,古典诗歌是含蓄、直觉、意象单纯的,是以宁静、平和为统摄的一种抒情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向的延伸力;而西方诗歌则是直接、思辨、意象繁密的,是以冲突、热情为统摄的一种叙事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外向的扩张力。古石诗歌最引人注目的是,所有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异常宁静、细致、含蓄、深邃的美感。我们来看他的一首《夜听清溪河》:“月光如水,深夜的清溪河边/除了静静的流水声/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么多年了,我第一次听得如此真切/它像一根又细又长的线/缓缓地穿过/我身体里的针眼”。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他来到了一条非常熟悉的河流边,他说,多少年了,他是第一次把这流水声听得这么真切,真切得如针线缓缓穿过他的身体。以前的无数次,诗人怎么就忽略了这动听的流水声呢?沉迷红尘,为杂事所累,无暇顾及。今天怎么就忽然被这流水声感动了呢?在澄旷宁静的夜,诗人的本来面目逐渐凸显。为什么用针线穿过身体来描述这流水声呢?真切的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感受,仿佛流水和自己融为一体,又仿佛自己已经是大地。读这首诗,我联想起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虽然古石的诗幽深,王维的诗旷达,但宁静和细致却如出一辙。
其实,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也不是一味地静穆,在长期禅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审美追求的是在静穆观照下的一种生命力的飞跃。也就是宗白华所说的“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美学散步》)在静穆观照下表现一种生命力的飞跃,这种境界层深的结构,在古石近期的现代禅诗创作中时有体现。我们来读他的《月亮从山背面慢慢升上了天空》:“月亮从山背面慢慢/升上了天空/月光沿着山坡滑了下来/树林里传出几声婉转的鸟鸣/几片树叶微微地晃动//此刻,一个少女目光如水/在湖边,轻轻地  /摇摆着白亮的裙裾”。在第一段,这首诗歌在尽力地描画着一个宁静之极,柔和之极的夜晚,在这个美丽的画面中,月亮是主角。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说还有一个少女在湖边轻轻摇摆着白亮的裙裾,煞是亮丽。少女?月亮而已。目光如水?月光甚是柔和。摇摆裙裾?月光随波晃动。此时,诗人是完全陶醉于这美丽的夜色了,完全和这美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了。在这美丽的夜色中,他觉着那轮明月其实就是宇宙中的少女,看,湖边,那身姿窈窕的她,身着白色的纱裙,在轻轻舞蹈。在这首诗里,诗人已经完全忘却了肉身的存在,意识已经化为轻烟,渗入自然,和万物一体了。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其实,他所说的“入神”只是第二层面的审美,也就是飞扬的生命力的传达。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审美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直观感相的描写;飞跃生命力的传达;最高灵性的启示。但是,在古典诗歌中能够达到第三层面审美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只有少数的豪杰之士偶尔能为,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王维的《酬张少府》等。令人欣喜的是,在古石先生近期的创作中,竟然也有这样的作品。我们来看他的《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春天。我看见广阔的原野/一只蝴蝶在飞,越飞越远越飞越远/若隐若现地/隐没于原野深处//而温暖的风,吹着我的头发/吹着我的脸庞,吹着我僵硬的骨头/它将把我吹散成无数细小的种粒/然后吹向远方,越吹越远越吹越远/轻轻地,把我吹向/大地隐秘的内心”。空旷的原野,有一只蝴蝶在飞,寂静站立着的诗人,在专注地凝视着这只蝴蝶,蝴蝶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时刻,一个普通的画面。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神奇的时刻,一个神奇的画面。因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画面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本真、世界的实相!空旷的原野,不就是无限的宇宙和无限的时空么?渺小的蝴蝶,不是渺小的我的生命么?时间的风,也将把我的肉体吹散,散落成无数细小的尘土,吹回到我最初的地方,那个大地永恒而隐秘的内心。禅者说,日出、云散、风和、木秀、鸟鸣、秋山、落叶、碧天、弯月、翠竹、黄花等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真如法性的具体显现,我们如果能够涤除情尘意想,以澄澈之心感受万物,便可以透过现象领悟到宇宙真理,这,就是触目菩提的禅悟之美。有偈子云:“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诗人古石已经可以从万物的表象看到世界的真容了。
在古石先生的《诗歌笔记》中,他是这样记录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的:“诗是一种呈现,是在对世界和我们自身最切近的体验之中,一种生命本质和事物本质的呈现”;“ 关于诗特别是禅诗的表达,我想最好是多用“眼神”而尽量少用“嘴巴”说话”;“诗贵自然,贵真实。这是一种感觉中的自然和真实,是一种体悟后的自然和真实”;“诗的语言应该是自然、自在、自足的,只有自然、自在、自足的语言才是诗的”。也就是说,他主张诗歌从自身真切的体验出发,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含蓄内敛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一种生命和事物的本质。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艺术主张完全吻合。
当前,对于中国新诗来说,旧的百年即将过去,新的百年即将开始。旧的百年是迷茫混乱、缺少方向性和主心骨的,那么,新的百年将是如何的呢?《维摩诘经》有语云:“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现在,大多数诗人已经意识到我们完全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也已经意识到对于西方诗歌我们不能一味地生吞活剥、生硬地去模仿。时代在前进,新诗在发展,老派学者们的悲观主义论调一定是错误的。中西方诗歌到底应该怎样融合?中国新诗新的形式将是怎样的?这,需要新时代的诗人们大家共同去探索。但是,我可以这样说,古石先生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现代城市中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并追求一种古典的审美精神,他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是值得整个诗坛借鉴和学习的。


用爱将此岸与彼岸合而为一
——碧青现代禅诗解析

作者:张黎

    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不是表面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也不是单纯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一个民族要实现现代化,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崛起。因为,只有文化维新所提升的国民精神,才有可能去发展科学技术,去改良社会制度。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学术史,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不断挑战、冲击、影响传统文化的历史。从上世纪五四运动起的中国新诗学,也是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产物。
    但是,一百年即将过去,中国新诗的命运如何呢?可以这样说,这种以“坚船利炮”为开端的西方文化思潮,并没有给中国诗学带来繁荣,而且截止当前,中国新诗学发展的情况非常不尽人意。因为,这种从西方舶来的诗歌思想和理念,对传统文化来说,有着严重的不适应性。
    其实,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化,都不可能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完全适应。来源于印度,并已经融入了我们传统的佛教文化,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传入中国,但也是经过了八百多年,到了唐代的中期,才与中国的儒学和老庄哲学完全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最终实现了其中国化的。“中国禅宗既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宣传出世迷信,也不像大乘佛教那样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偏重在现实人生心理调整上下功夫。”“禅宗的精神,完全是要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正是从宗教束缚中的解放而重新回到现实人生的第一步。运水担柴,莫非神通,嬉笑怒骂,全成妙道。”钱穆先生的这番话,可谓是道出了中国禅宗的真精神:天人合一,注重现实人生,强调自我觉悟,主张出世与入世相结合。
    碧青女士,是现代禅诗流派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诸位研究会同仁中对中国现代禅诗发展贡献最大的成员之一。她的诗歌以描写自然为主要内容,传达着诗人对生命对万物的强烈感知和热爱,渗透着无所不在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
    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最明显特征。近五六十年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精神困惑难以解决,他们便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古老的哲学和文化,其中,最被他们看重的就是中国禅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碧青的散文《通,是最高的境界》,集中地体现了她对这种哲学理念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这篇文章里她认为:通是人的最高生命境界;通就是生;通就是爱;通就是达;通就是印证生命的美质;通就是安泰;通就会延伸出恒久。她说,我们的心灵,只能靠内在的智慧,或者只能以爱的方式,去接近众生。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花朵般呈现生命美质,按照心灵的意愿,度过属于自己的光阴。并以自己的体验告诉世人,如果你像佛陀一样去爱的时刻,那么,你就是佛陀。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因缘和合,然后偶然聚集的呈现,这种呈现短暂而虚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生命体存在的实相。而我们人和别的动物、植物之所以不同,并不是生命实相的不同,而是这种呈现表象的不同。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说一切生命平等,任何生命都应该因为它的存在而受到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它们就是理解我们人类自己,尊重它们就是尊重我们人类自己。碧青女士的诗无所不在地体现着这种接近自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作为一个在河北古长城脚下小山村出生的诗人,碧青对养育过自己的故土,有着无限的热爱和眷恋,因此她写下了组诗《母亲的长城》。在这组诗里,她以火热的笔调倾诉着对长城、村庄、山峦、流水、树木、野花等等的深厚感情。我们来读其中的一首《闪电,都藏在了长城的身体里面》:“孩子啊,我的家乡/夏天的风景/最美的是大雨后云雾缠绕的北山 //雨水清洗过的山峦/每一片树叶和青草都缀满露水/古老的烽火台/像一个洗过澡的将军/站在阳光里威武而强悍 //时间恍惚而过的很多年/雨水的痕迹/早已经被风吹干//最近,我才发现/夏,是长城最沉重的季节,所有的暴风雨/并没有随时间走远/闪电,都藏在了长城的身体里面 ”。夏日的雨后,是最令人心醉的,清凉的风吹走了燥热,被冲洗一新的每一片树叶都在闪闪发亮,还有远处葱郁的山峦,和缠绕着山峦的缈缈云雾。在这幅清新的画面里,古老长城的烽火台,像一位将军矗立于山顶,威武强悍,穿越时空,向我们讲述着几千年来人类的风风雨雨。听,那些故事如此沧桑沉重,像这夏日里的闪电雷鸣,永远匿藏在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在碧青女士的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自然和生命之美,更是走近了人类和民族的内心:我们要尊严而强悍地活着,我们要优美而热爱地活着。
    佛说:“六道众生,无始劫来,循环往复。”宇宙的物质是不灭的,组成我们身体的材料,只是在一次次地聚合,又一次次地消散。而我们当前生命的生和死,在三千大千世界无数伟大繁杂的循环转化中,只不过是极其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罢了。碧青的诗,强烈地体现着这种生命循环的实相,带给我们一种浓重的时空感。我们来读她的《这里就是大象行走过的地方》:“也许,自从北山上垒砌边墙/岁月就永远笼罩了/灰色的风霜//只愿意,走在开满春天的原野 /我那从未挽起过的长发/云一般披在双肩上//阳光永远和煦照耀的地方/像前世的故乡//最终,土地本身证明了/这里就是大象行走过的地方//我抚摸着出土的大象化石/它的周身都画满了/一幅史前的图像//原来,时光的深处/就是我/远古的故乡”。在碧青的故乡,北山的长城,是人类战争的象征,而战争就意味着争夺、杀戮、流血,所以诗人说,那是笼罩着灰色风霜的岁月。诗人厌恶战争,那她的生命理想是什么呢?在阳光的大地,在春天的原野,自由地徜徉,一任野花的香缓缓飘来,一任野风将长发高高扬起。她说,人类原本的生存,应该是淳朴的自然存在,我们不需要仇恨、杀戮,人类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物质欲望在过度膨胀。在恢复理智的最后,人类终于会明白,我们也不过就像几万年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大象:存在,然后消失。大象的存在是自然的、和平的、唯美的,我们人类的存在也应该如此。诗人深沉地注视着古老的土地,亲切地抚摸着大象的化石,这时,在时光深处传来了一种声音:这就是人类远古的故乡。碧青的诗,就这样,用一种朴素平静的描述,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深沉博大、物我一体的宇宙大空间。
    碧青说:“自然的天地里,一片春天的草芽,一种异常的植物,几株熟悉的橡树,一道撒满阳光的山岗或峡谷,甚至清凉的背山阴,落叶飘飘的森林,雪花飞舞的海边,都会让我心生爱意和欢喜,内心无比的通畅。”并且还说:“我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并不想得到这个世上的很多东西,只希望能够像花朵般呈现生命的美质,按照心灵的意愿,度过属于自己的光阴。”读她的诗,我们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自然是她的朋友,诗歌是她的信仰,而爱则是支撑这一切的潜在动力。是爱,使得她对自然万物的理解这样透彻;是爱,使得她对生命的认识这样深刻。她的组诗《母亲的呢喃》记录的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孕育及生养小孩的全部过程,在这组诗里,她将对宇宙的崇拜、生命的热爱等等各种情感相融合,真实而嘹亮地唱响着一支神秘圣洁的生命之歌。我们来读其中的《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那时节大地上的万物全部醒来/叶子也向蓝天捧出一片一片嫩绿的夙愿//时光洁白的鸟/馈赠一根一根不可再生的羽毛/飘落我的窗前//那时节我是虔诚的拾穗者/在轮回四季的土地上/拾拣洁白的羽毛//那时,我还不明白/是怎样开始/重复着/人类生命最初的繁衍//拣拾洁白的羽毛/经历着/人类最初的繁衍//从远方姗姗而来的风/抚摸过每一片绿叶/又悄悄走远//没有告诉我/先知者关于婴儿的预言”。怀孕、生育,对于每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而作为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诗人,碧青的感受就更加敏锐了。她觉着,从她怀孕的那时刻起,整个大地都为她焕然一新,沉睡的万物在全部醒来。她觉得,每一片在阳光下闪烁的绿叶,都是在为她向上天祈祷;每一片偶然飘落的鸟的羽毛,都是上天赋予了某种意义的馈赠;每一阵轻轻走过的风,都是来自遥远古代的人类的召唤。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碧青的这组诗,我都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生命,生命,生命如此神秘、如此圣洁、如此尊贵!
    碧青女士有这样一首小诗《站在此岸的人》:“一个站在此岸的人/从来也没有到达过彼岸/因为,他找不到渡船//另一个也站在此岸的人/再也不用寻找渡船/因为,他来自彼岸”。我想,她就是那个来自彼岸的人吧。分析完她的所有作品,我觉得,她的这首小诗便是对她自己的最好注解。
在碧青的诗里,我们也许找不到敏锐的禅机,找不到精湛的诗歌技艺,也找不到新奇夸张的意象。但是,我们却被一种平实真切的感情所感动、所震撼,这种感情就是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对自然万物的由衷感恩。她说:“像佛陀一样去爱的时刻,你就是佛陀。”那么现在,且让我们大家听从碧青的建议,都去爱,都去做佛陀吧。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8
神采飞扬的汉语“组俳”
——解析何兮现代禅诗的形式

作者:张黎

一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离不开交流。没有外界交流的文化是一个静态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并学习之,是十分必要的。纵观历史,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一直是有选择地、并加以改造地吸收和利用的,这一特点在汉唐时期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而且正因为此,中华民族成功地完成了对佛教的汉化,并最终让佛教有机地融入了民族文化。
西方文化,从1840年左右开始强行入侵,到上世纪五四时期被强迫接受,于是,中华民族的各种艺术门类都遭受到了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甚至这种冲击带有颠覆性,极具破坏力。而且还可以这样说,这种被迫接受的、屈辱的、具有颠覆性和破坏力的文化侵略,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直至本世纪初,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人文力量,这才促使国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新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都是处在这种文化侵略之下的,所以,也只是到了本世纪初,新诗的发展越来越艰难,整个诗坛呈现出一片颓废、叫嚣、低俗、混乱、迷茫的状况下,人们才开始对新诗这一现象进行彻底反思的。现代禅诗,就是中国诗坛彻底反思后的产物。现代禅诗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将带动诗人们重新学习传统文化,探索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融合的新形式,引领中国新诗走出迷茫和混乱。
现代禅诗,不仅要求诗人们在诗歌方面要创新,要“纵的继承,横的移植”,更是要求诗人们在禅理念方面要面向世界,学习日本和欧美在新时期对禅的发展。八零后诗人何兮,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中最年轻的成员,也是首先把目光投向日本和欧美禅诗界的诗人。他的诗歌简短、凝练、深邃、灵动,具有很强的日本俳句意味,为现代禅诗花园增添了一片清新亮丽的别样风景。
中国禅宗是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后来在日本的镰仓时代,由于幕府武士阶层的大力支持,于是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很快影响到日本民族的各种艺术门类。俳句,就是在深受中国禅宗影响的一种诗歌体裁。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季分明,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对于自然都有着强烈的热爱。禅宗传入日本后,为日本人们的这种热爱自然的感情倾向赋予了一种哲学及宗教背景。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在《负芨小文》开篇中这样写道:“贯穿于西行之和歌、宗祗之连歌、雪舟之绘画、利体之茶道者,为一物也。且风雅之中,随造化以四时为友,所见之处,无一非花;所思之处,无一非月。”也就是说,在禅宗“即心即佛”、“山林水鸟皆宗佛法”等观念的影响下,日本艺术家们推崇外界风景的内心化,即对自然的一种精神和灵魂上的占有。何兮的诗受俳句的这种风格影响很深,在他的诗里,我们往往分不清是现实风景还是内心感受,因为他把这两种因素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比如“打一把旧伞/握紧最初的时光和心情”(《残之三2》)。在雨天,你和我在这把伞下,曾经相依偎,那样的时光是多么甜美呵,如今,走在雨里,我依旧撑着这把旧伞,孤单的身影是多么落寞,昏暗的天地,风一阵阵地吹来,凄凉直透心底,而我所能做到的仅仅只是:把这把旧雨伞握得紧些,再紧些。 这首诗里,诗人何兮是在说着外面的风雨乎?内心的风雨乎? 再比如“城市的路是死去的河流/今天我以另一种姿态如萍般飘着”(《残之三7》)。“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对于古典诗歌里感叹生命无常的句子,我们可以随手拈来几句,但是,对于同样的感受,何兮却是用另一种更凝练,更内涵,更具有现代感的图画来表现:与自然隔绝,充满欲望和充满竞争的城市,是如此压抑人的天性,但是,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场所,可悲呵,这个没有任何诗意的生存场所!走在城市的街道,诗人何兮说,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片叶子在飘,飘在无穷无尽的时光的河流,而对于这条已经死去,干涸龟裂,没有任何生机的河流,自己只有适应,没有任何能力去改变。时空、城市、生命、浮萍、街道、河流、行走、飘游,在这首诗里,我们几乎分辨不清我们到底身处何时何地了。
禅宗证悟的终极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也就是说,在“梵我一体”的静默观照下,意识到澄澈空灵的宇宙中,自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来面目”。禅宗证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体验,在这种直觉体验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泯灭,时、空的概念消失,人演化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变为人的深层延伸,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一体。在这种审美旨趣上,日本俳句和禅宗是高度一致的,我们来看松尾芭蕉的名篇《古池》:“古池,青蛙跳入,传清响。” 古池,象征着永恒而寂寞的时空;青蛙,象征着生命的出现。但是,青蛙随即跃入水中又随即被古池淹没,生命在刹那间出现又在刹那间消失了。唉,我们的生命就是如此耀眼而短暂,最终,只剩有涟漪一圈一圈在荡漾,越来越微弱;只剩有余音一波一波在回响,越来越轻细。人与宇宙时空的关系,在这首俳句里呈现得多么透彻!正如铃木大拙博士所说:“芭蕉的《古池》诗,跨越了‘没有时间的时间’的永久彼岸,那是古之又古的地方。” 接着我们再来读与谢芜村的名句“蝴蝶落吊钟,安然入梦乡。”蝴蝶,多么弱小的生命;吊钟,多么庞大的时空,但是,在一个偶然的夏日午后,它们就这样安然地融为一体了。此诗在传达着什么?人和宇宙的和谐关系。结合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日本俳句的审美特点:攫住自然的一丝微光绮景,然后和自己的冥思玄想相对应,来体验一种枯寂幽深的禅的意境。和日本的俳句比较,何兮诗歌的禅趣禅意,体现得灵动自然。我们来读他的《海岸线5》:“在岩石上躺下来/裸着晒太阳/一天就是一天了”。与自然接近,放松自己,走近每一棵树每一块石,聆听每一朵花每一阵风,让我们的心灵摆脱城市的喧嚣和欲望,让我们的身体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目呈现,只有这样活在太阳底下,才算是真正的人,才算是真正活着。在这首小诗里,诗人何兮用简单明朗的画面,将禅的适意人生观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还有他的《海岸线7》:“坐下来,听海风海浪/掏空岩石也淘空我”。面对大海,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对时空的思考的,看,坐在岩石附近沙滩上的诗人,感觉着海风一阵一阵地扑面而来,看着海浪一层一层地卷来,他的思绪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了:他觉着这风就是宇宙的时间,这浪就是历史上无数的时代,它们冲卷着我们,也洗刷着万物,最终,将一切化为乌有。读着何兮的这首诗,我的脑海不由地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身着古装的老者,独自站在波浪翻滚的江边,衣袖飘飘、胡须飞扬,惊天动地地感叹了一声:逝者如斯夫!这震撼人心的感叹声,从遥远的春秋战国传来,飘过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和时空,现在又飘到了何兮的诗里。只是在何兮的诗里,这声音变得如此亲切委婉。禅宗教义中深刻博大的宇宙时空观,就这样让何兮自然而亲和地表现着。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形式,由于差别而多样的民族审美倾向和艺术形式,所以就构成了美丽而丰富的世界艺术花园,日本俳句,是世界诗歌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虽然,日本俳句具有种种令世人折服的特点,比如:凝练,深邃,极强的暗示性,自然风景的内心化,天人合一的深度体验等等,但是,我们却不能不看到,这朵奇葩的诸多特点是不适合中国人的:其一,日本俳句由于形式简短,所以境界偏小,无法展开铺叙;其次,日本俳句过分推崇幽深寂灭的禅意体验,往往忽略了鲜活而飞跃的生命力的表现;还有,俳句的格式和韵律太死板,这种外在的形式对于内容的表达有着太多的限制,不利于情感的抒发。令人欣喜的是,八零后青年何兮,作为一个个性而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他完全将日本俳句这些不适合中国人的特点,加以改造了!首先,是何兮的诗歌形式。众所周知,日本俳句是在连歌和俳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由严格的“五七五”十七个音节组成,而且每首俳句又必须要有一个点明季节的季语的。何兮的俳句属于自由体俳句,他的诗歌虽然在内容和审美上继承了俳句的特点,但在形式上却没有任何约束。其二,何兮的诗歌内容丰富,很多作品神采飞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比起日本俳句单纯的枯寂幽寒等风格,更具有可读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日本俳句的基础上,何兮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汉语“组俳”。所谓“组俳”,就是由几个俳句构成的一组诗歌,这一组诗歌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事件或主题,逐层深入,前后贯穿,浑然一体。下面我们来读何兮的“组俳”《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

《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

1
夜色落下
尘埃落下
玉兰花瓣落下
什么也不想,把茶杯举起来
2
陶土的茶杯,素朴
依然保留陶匠的手温和心跳
现在又留下我的手温
3
泥土,阳光,雨,风
生长在茶里
还有什么生长在你的心
4
舒展身体,游鱼
游向春天
游向曾经的那块山坡
5
是的,水可以浇灭火
但此刻,火在水里
温和
6
把杯沿靠近唇
算是吻了泥土,吻了火
算是吻了你的一句话
7
茶凉
是时候离开了
夜色已凉
是时候做梦了

黄昏了,奔波了一整天的诗人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了,他说,现在,“我”终于什么也不用去想了,让白天里的那些喧嚣都暂时离“我”远去吧,在这个可以懒散一下的时刻,让“我”只和手中的这杯茶亲近吧。佛陀说,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它其实都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容,现在,诗人何兮呆呆地望着手中的这茶杯,思绪飞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到了制陶师傅在精心地干活,那粗糙的泥巴在他手中慢慢揉搓,然后逐渐变成一个一个茶杯的模样;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见有一片茶林在阳光下郁郁地生长着,被雨水冲刷一新的叶片在莹莹地闪光。于是,他感觉到白天被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弄得麻木的心,此时在慢慢恢复活力,而且变得柔和了,变得清新了,柔和得如曾经陶匠手中的那块泥巴,清新得如曾经生长在山坡上的那片茶树。而此时,他的灵魂竟也神奇地和杯子里的茶叶沟通了,他说,杯里的茶叶也像他一样,在思念故土了,你看,杯中的它正努力地舒展着身体,它要把自己变成一条游鱼,游向那淳朴而亲切的故土。对于这杯茶,何兮不仅有着感性的热爱,并且也有着理性的认知,“是的,水可以浇灭火/但此刻,火在水里/温和”,禅宗讲,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是相对的,是存在于一定范围内的,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从有限上升到无限,那么就能够超越事物之间的这些差别和矛盾,很是了不得,诗人何兮竟然从水与火的关系上悟出这个深刻的道理来了。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杯一如来,诗人深情地握着手中的这杯水,满怀感恩地吻着这曾经的泥土,曾经的火,他说,“我”也是在吻着你啊,佛陀!在黄昏,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在忙碌之余的一段小小的空闲,借助于一杯水,几片茶叶,何兮就这样在时空中游走了一遭,这真是一次美妙无比的心灵旅行呵,现在,他满意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要去做梦了。这首《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典型地呈现了何兮汉语“组俳”的特点:前后贯穿、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如果说日本俳句是一朵单独的白色小小花,那么何兮的汉语“组俳”则是一串的五彩斑斓的小小花。
俳句诗人正冈子规曾批评松尾芭蕉所作佳句不过其作品的十分之一,其实,他自己好的作品也不是很多。俳句属于一种灵感写作,所以,就算是俳句大家,也不可能轻易地得到一首上乘的作品。何兮的作品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就整体水平来说是良莠不齐的,不过,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诗人,他的诗歌技艺还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分析完何兮的诗歌,掩卷沉思,不禁长叹:从1840年以来,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因为一直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所以最终致使我们把自己的传统丢失,而西方的也没学会。“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中庄周老先生的话,今天读来,令我们震耳欲聩。试想,如果我们的诗人现在都能够借鉴何兮的做法,以传统诗歌为本位,对于西方诗歌不是盲目的死搬硬套、生吞活剥,而是加以选择地吸收,并加以改造地利用,让西方诗歌有机地融入我们的传统,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是整个诗坛彻底反省的时候了,否则,中国新诗这样“匍匐而归”的局面,将延长到何时?!

(张黎,女,现居太原。诗人、评论家、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著有诗集多种。)


不遇也是缘
——品读南北先生的几首现代禅诗

作者:一玄

    20年前,那突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第一场雪,让我看透了红尘中的种种的无奈。 于是,我站在冬天暖暖的雪地里轻轻挥手,让泪花与雪花搅拌成最后一首现代诗。
    情与诗,往往是年轻人热爱需要的理由。
    不再爱诗,因为诗缘情。有情之言即为诗词,无情之语则为经史。怕诗情牵动受伤的心,所以放弃了对诗词的热爱而选择了读经史。
    读经是为了忘记过去,读史是为了逃避现在。
    但我忘记了自己。因为地球是圆的。终点也在起点上。
    我逐渐了悟:经中也有情,而且是七情;史中也有爱,而且是大爱。人的一生,最终难逃此苦。
    读经就是读诗,读史也是读诗。
    这就是因缘。
    朋友送我一本诗刊《现代禅诗探索》。对于很久没有读诗的我,觉得放一部诗集在案头,也算一种奢侈享受。随手翻阅,读了南北先生的几首诗,竟然发现这些诗歌很有嚼头。
    习惯性地要写几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南北诗的宁静。读南北的诗,第一印象是其诗中的淡定之美。彷佛一位修行有成的老僧,心如止水,可以烛照一切。情感流动酣畅自然,行文从容不迫。诗中的所有情绪,都由一种理智的思想串联起来——“我的心是一座琉璃岛/在夜晚照亮夜晚”(《随感园阳居》);“因为我们的家/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的内心”(《罗布麻的家》)。这些诗句,平淡中含有张力,值得人们反复吟咏。在诗里,宁静的不仅是一种感情、一种思想或者表达形式,还是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对现代人的内心深处的反省,才能修炼成功。修禅,归根到底还是修心。
    二、南北诗的境界。我认为,诗歌的美除了情愫,就该是意境了。南北先生的诗歌境界很好。他为我们经营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很纯洁,很美丽。“大街上,有很多鞋子在动/小贩的声音响亮/我和前世的那个女子相遇”(《红尘》);“很多人来过了/很多人坐过了/很多人离去了”(《不修禅的竹椅子》)。“举杯的时候/满山慢坡的碧绿/就漫了上来(《喝茶》)。三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人生的三种状态、三种境界——现实的、思想的和自然的——美丽的邂逅、美丽的见证、美丽的希望。
    三、南北诗的禅味。诗歌禅味是什么?我不好盲目做出界定。单凭个人的喜好说出一些感受。三教九流之修为到了最高境界,按理说都应该是比较一致的了。我想那也不好给它一个统一的名称,大概在佛曰禅,在儒曰仁,在道曰无。这些东西,在诗歌里就含有了情境与思想等等因素的综合,我们称之谓诗味,南北先生的许多诗歌,都很有诗味。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禅味。“你是一个艰难行走的人/你的生命/在路上”(《行者》)。这里似乎有一种执着于生命的苦味;“只有这把竹椅子没有来过/也没有离去/他的心是空的”(《不修禅的竹椅子》)。佛曰四大皆空。竹子内心空空,正好是佛的境界,修禅与不修禅已经没有分别了;“只有岸,才不会回头”(《一钵旧梦》),能回头的人,回头了还是不是岸呢?不回头的人,又是不是岸呢;“相遇是缘,不遇也是缘”(《甘露寺访藏学法师不遇》)。不遇,往往被认为是无缘。诗人将不遇也当做缘,可见是缘的更高层次——无缘之缘。虽然有点玄,但招人喜欢。
    不遇也是缘——我匆匆地读罢南北先生的几首现代禅诗,觉得斯人如在目前。通过其诗已经彼此神交了。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19
◆众声喧哗
(巴山丘庄:《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节选4)

王新旻(南北):王新旻是现代禅诗的倡导者,以王新旻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一批勇敢的探索者。要弄懂禅诗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禅?“禅是一种直接进入事物内部,超越了物我的一种精神,是把握生命和生活真实的一种方式方法,同时又是一种澄明宁静,大彻大悟的心灵境界”。这是王新旻在《现代禅诗一瞥》中结合禅的传统含义所作的界定,可以说此论把握了中国禅的精粹。简单地说,禅就是制心方法和达到的境界。谈禅论道不能离开生命,离开了生命就等于瞎吹牛。禅就是思维的落差,禅就是悟了,破了心结。据此可以看出,世上的万事万物只要在人们心里解决了都可以称为禅。虽然如此,禅可以分出高低来。通过对古代禅师们的了解和参悟,高级禅一般要经历人生的磨难和波折,经此磨难的禅才能达到生命的澄澈。看某人有不有高级的禅意禅境,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看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所达到的境界。用诗的形式表达禅的思想、禅的体验就称为禅诗。禅和诗有共通之处,也有细微差别。禅和诗都靠体验和灵感,都靠悟;禅和诗也要依赖想象力,比喻和象征本身是禅的主要表达方法,而且中国化的禅学是吸收大乘唯识、因明等学说形成的,只不过它是建立在慧之上,弃掉了逻辑推理的浓厚色彩。禅突出的是悟,也就是佛性;而诗歌则是对人类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全面关注,包括人类生命的象征物,如神、鬼、怪等。考察前人的经典禅诗,会发现大都淡泊、空灵、明静、高远,这只是诗的表象;而在作品的后面则是人生的磨难、世事的沧桑,没有急风骤雨哪来的碧波万顷?!禅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也只有在矛盾和冲突的前提下禅才能安顿人心、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若以这个标准衡量西方诗歌,许多西方诗人的作品也都可以归入禅诗,虽然他们没有了解禅学,更没有用佛陀等字眼,但并不等于他们就没有禅境。当代禅诗不管是称为新禅诗或是现代禅诗,既然是禅与诗的联姻,那就必然因禅学而起伏。只有对禅学有所开拓,禅诗才能嬴得新天地。读王新旻的诗确实能感觉得到历经纷繁尘世的禅者同自己灵魂对话,同天地万物对话:“万物都有各自的归期/当一声召唤响起/便纷纷起身,离去”(《归期》),“玉案山坐在那里/把海源寺抱在怀中/不断不断的流淌出清亮泉水//汇聚成抚养昆明的滇池/汇聚成海源寺村头的一声偈语——/磨剪子嘞,抢菜刀”(《偈语》)。

张黎:人类宗教历史表明,不管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是佛教,宗教要在人类心灵扎根,必须走向人神亲近或合一。神佛降在人类生活之中,人类也可以上升为神佛,尤其是对一般的劳苦大众。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和伊斯兰教苏非主义人与安拉的直交无不如此。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虽是在广泛吸收《中论》、《十二门论》、《华严经》、《维摩诘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的般若学、因明学和心学基础上形成的,但却完全有别于古印度佛教人佛对立的格局。在禅宗五祖、六祖那里完全变成了“众生平等,见性成佛”,而在马祖道一那里,“自心即佛”了,也就是说佛学即是心学。不管是心随境转或是境随心生,人们看到的是蓬勃生命,以及在生命之下的觉悟、澄澈。我认为这正是当代诗歌对禅投去的秋波。杨岐派白云守端禅师有诗曰:“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这是一首描述临济宗峻烈禅风的代表之作,可以看出中国化的禅宗对生命的发扬。张黎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厚功底的诗人,作为女诗人,十分难得。我读过张黎的情诗,情诗写得洒脱、悠韵,如《我,我们》,《大地之摇篮》;也读过她《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等专门从禅悟角度写的禅诗。《献给佛陀的十二首短歌》写一位禅者从迷到悟的过程,迷时人佛分离,最多只是主客平起平坐,佛陀就像上帝,进入佛陀的世界就像进入上帝的伊甸园,“啊,佛陀/在这无边的静谧里/请让我和他对坐/为您唱一首永恒的赞美之歌”;悟时众生即是佛了,“让百花在我们体内纷纷绽放/让星辰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让世界如同洪流进入我们的生命/”。

樵野:在点评王新旻的禅诗时,我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高级禅(澄澈空灵)要经历生命的磨难和波折,以便与低级禅(简单的寂静)相区别。禅诗,尤其是高级禅诗的美学指向,是诗歌园地中一个芬芳四溢的品类。禅由于有了高低层次上的差别,就适应了广大众生不同层次的根器需求,所以有的人修成了神佛,有的人是阿罗汉,有的人修了一辈子还只是众生相。禅之所以历久而不衰,主要它是苦难的避风港和灵魂的栖居地,这是禅存在并走向繁荣的主要理由。在以标榜现代禅诗创作的队伍中,贵州诗人樵野对禅把握得比较准,其作品也是比较高的。经典之作《登魁山寺》不仅看得到澄澈,还有佛家通常所参悟的有无玄机,以及蓬勃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在非常自然的过程中展开的:“千万只虫儿/以掌声/把我一步步/从曲折幽暗的小路/推上去//雾锁烟藏的顶峰呵/怎会什么也没有?//一阵清风伸出沉思的二指/恍然弹开了寺门/红霞降下瑞光/映一地雪影//紫香匆匆/又送我回到来处/沿途轻抚/几根白色的稗草”。

碧青:“从一座图书的圣殿/翻开了一本哲学经典/陌生的字符/像古老的密码在安眠/那种时刻/我等待的油菜花/忽然在田野里金黄地涌现/有一种风景/漫过扉页和经卷//我看见了/一个高大的人踏着竹筏子/撑来远方一河的清流/两岸的青山” 。禅诗女诗人,生长于万里长城边的碧青可以说慧根极深,她的《冬天 梦想江南》让我再次想到科学思维与诗歌智慧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概念和推理之上,按既定的公式和逻辑展开,这就是科学思维。中国化的禅虽吸收了大乘佛教中的唯识学、因明学(如《华严经》等),看似与科学思维相同,实则差异极大。禅讲悟、讲灵明、讲智慧,总归为智慧,正是因为人类有智慧,才有人生境界的不断攀升。可以说,无智不定,无慧不升。这种重于慧的智慧虽可由修炼抵达,但主要还是靠缘境而生,靠当下的灵光闪现。智慧,有时又简称为智。不管是大乘佛教唯识学所讲的“转识成智”,或是哲学家冯契所称的“转识成智”,都是指智慧。当代诗人们的智性写作,也是从智慧层面上使用的,而不是智力游戏的智。只讲到这里可能还有人要责问,诗歌涉及诗人感受与诗语言呈现,诗语言难道同逻辑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因为只说诗歌产生于触景生情的顿悟还不全,有些诗语言是在感觉的停顿之后才产生的,也就是说诗人的心灵感受与诗语言的呈现不是完全对应的,说明白点就是:诗歌既然涉及语言就不得不使用诗概念和诗归纳,在使用诗概念和诗归纳甚至是诗分析时,诗语言包括每个字、每个词和每句话都要经过诗人内心的意造或再意造,它也正是智慧的闪现;但意造或再意造是在不悖逆心灵感受的前提下展开的,“能说的则说,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语)。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5 12:23
翻译部分


碧青作品

《风》

我本来想独自静默


却总是
从我满身千万片的叶子里吹过

Winds
written by BiQin

i wanna stay in silence only

however,the wind is blowing
and through my leaves all my body
   
(何兮 译)


昌政作品

《静夜思》
Thought at Silent Night
昌政
by Chang Zheng

拆散船板
择岸搭一座小屋
I dismantle the boat deck
choosing a bank to build a hut

且饮酒
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
let me drink wine at will
to see spray flutter before my yard
  
(无心剑 译)


樵野作品

《秋山行》

九月
我向一只鸟儿
打听秋山深处的秘密
想不到满林子鸟声
争先告诉我
是寂静
石上的青苔不语
山客呀
你和阳光一起到来
像风一样离去

A Walk on Autumn Hill
In September

I ask a bird about the secret
in the depth of the autumn hill
unexpectedly twitters in the trees
vie to be the first to tell me
it is silence
green moss on the stone is silent
O visitors on the hill
you come with the sunshine
and leave like a wind

(无心剑 译)


南北作品


《不修禅的竹椅子》
Bamboo Chair Without Zen Practice
南北
by Nan Bei

很多人来过了
很多人坐过了
很多人离去了

many people have come
many people have sit
and many people have left

只有这把竹椅子没有来过
也没有离去
他的心是空的

but this bamboo chair
has never come nor gone
with an empty heart

(无心剑 译)


《隔溪花》
Flowers Beyond the Stream
南北
by Nan Bei
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那边
那边的梅花开了

at this side of the stream
I see mume flowers bloom
at the opposite side
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那边
那边的梅花谢了

at this side of the stream
I see mume flowers wither
at the opposite side

(无心剑 译)


张黎作品

《美丽时刻》

百花盛开
绿草如茵
姑娘静坐其中
像美丽的花仙子

微风拂来
花香袅袅
美丽的花仙子从沉思中醒来
抬头望天
露出了难以觉察的微笑

啊  姑娘
可否告诉我
关于谁的回忆使你脸露微笑

Beautiful Moment

Grass is like a green mat
Flowers are blooming
A girl is sitting inside them
Like a beautiful colored fairy maiden

The wind is breezing
Perfume is rolling up
The beautiful fairy woke up from the deep thought
And looked up the sky
A mysterious smile climbing up to her face

Oh, my girl
Whether you can tell me
Who make your smile so beautiful

(熊辉 译)


《又是丁香花开》

又是丁香花开的季节
浓烈的芳香弥漫着
校园的每个角落
角落里男孩女孩
幸福地依偎着

去年这个时候
也是这样美丽的夜晚
为了一段美丽的渴望
我写下了一组美丽的诗歌

一阵一阵的花香
一层一层的海浪
冲击着
遥远遥远的记忆

还有
还有那躲藏在诗本里
含泪的诗歌

Lilac flowers Blooming Again

It is time for lilac flowers to bloom again
The strong aroma is filling in
Every corner on the campus
Where boys and girls are clinging together with happiness

This time last year
It is also a beautiful night
Because of some beautiful desire
I wrote down a series of beautiful poems

Rounds of flower fragrance
And layers of sea waves
Are beating to the remote memory
Furthermore
There are some poems with tear
Hiding in the poetry collection

(熊辉 译)


古石作品

《空旷》      
Emptiness   
古石  
by Gu Shi
      
整个世界
就剩下一只蚂蚁
   
only one ant's left
in the whole world
   
它缓慢爬行
正在寻找
另一只
   
it crawls slowly
in search for
another one

(无心剑 译)


《石墩上的鸟》
The Bird on the Stone Seat
古石
by Gu Shi
   
那只鸟突然从一棵树上飞起
停落在我常坐的一个石墩上
它鸣叫不停,像花朵一样盛开
   
that bird suddenly flies up from a tree
alighting on the stone seat where I often sit
it twitters ceaselessly like a flower in full bloom
   
(无心剑 译)


《一只蚂蚁从洞口爬了出来》
An Ant Crawls out of the Hole
古石
by Gu Shi
   
一只蚂蚁
从那个小小的洞口爬了出来
就像我刚刚从房间里走出来一样
   
an ant crawls
out of that small hole
just as I walk out of the room
   
清晨的风吹拂着山岗
那只小小的蚂蚁
无声地爬行 在阳光下
那么耀眼夺目
   
dawn wind blows hills
and that small ant
crawls without sound
so bright in the sunlight
   
(无心剑 译)


何兮作品

《遥寄南普陀寺》

也许那时
我会站在人流中
像一颗沙子

To Nan Putuo Temple Far Away

by Hexi

Maybe on that day
I’ll stand in the flowing crowd
Like a grain of sand.

(散人 译)


《尘》

落下来
生长
无边的欢喜


Dust

It falls down
And then rises
With endless joy

(无心剑 译)


《月》

他们说,月光如水
溪水声渐微
月正圆满

Moon

by Hexi

Like a stream, they say
The moon sheds its light.
As the stream trails away,
The moon’s full and bright.

(散人 译)


《雨夜》

坐在雨声中
如一朵莲
也想另一朵

On a Rainy Night

by Hexi

I sit in the shower
Like a lily flower
Missing the other.

(无心剑 译)


还叫悟空作品

《宝相寺》(节选)
The Baoxiang Temple (Excerpt)
作者:还叫悟空
by Haijiao Wukong
1
宝相寺的锺
响起来了
运河的渡船
刚刚离岸
Baoxiang Temple
rings its bell
the canal-boat
just goes offshore
2
新塑的佛像
隐约可闻
松木香
the newly-made Buddha statue
emits a faint smell of pine
3
高高的石像
倒映在池中
一群蝌蚪
正把它穿透
the high stone buddha
is reflected in the pond
a school of tadpoles
are swimming through it
4
秋气日夕佳
我欣然
长出白发
the autumn's so fine
that I'm delighted
to grow my white hair
5
踩着落叶敲锺去了
锺声响起来时
不见一叶飘零 
I tramp fallen leaves to ring the bell
yet when the bell rings
no falling leaves come into my sight
6
松针落了
刺中了静坐的僧
才一会儿功夫
就形如刺猬了
the pine needles fall
hitting the monk in mediation
only after a little while
he looks like a hedgehog
7
上游来水了
干涸已久的河床
又分出——
此岸、彼岸

water comes from the upper reaches
so the riverbed that's been dry for long
again enjoys this shore and the other shore
8
夤夜不能眠
天灵盖上挖个坑
期待“扑通”的一声
sleepless late at night
I dig a hole on top of my head
to expect a plopping sound
9
雪还下
窗前梧桐
枝已折
the snow is still falling
a phoenix tree by the window
has many broken branches

(何兮 译,无心剑 校订)


大畜作品

《雪》

雪跟在落叶后面
纷纷飘洒
这只是时序
雪花该落时
就飘落了

假如一片雪花
不经意
飞入你的掌心
握住
或者放手
它一样瞬间融化

Snow

by Dachu

After falling leaves
Snow falls thick and fast
It falls when it’s time to fall
O it’s just time sequence

If a snowflake
Casually flutters
Into your palm
Hold it or let it go
It’ll melt in an instant

(何兮 译)


若与作品

《檐雨》

老和尚从蒲团上站起
走到廊檐下
听雨——

雨已向佛拜别
阳光照着寺院
照着老和尚站的那个檐角

雨水从檐角滴下来
由线滴成点
在石廊上滴成花瓣

老和尚敲了一辈子
也没有敲开的那尾木鱼
让檐雨敲开了——


Eavesdrops

by Ruoyu

The old monk rises from the futon
To go under the veranda eaves
Listening to the rain ——

The rain has bid adieu to Buddha
Now the sun's shining on the temple
And the eave under which he stands

Dripping down from the eave
Rain turns from threads into drops
To form petals on the stone veranda

The wooden fish never blooms
Even though he knocks all his life
Yet it's bloomed by the eavesdrops

(无心剑 译)


情巅大僧作品

《在大麓寺》

钟声依然,能绕过一棵棵青青的竹子
传递佛音
就像阳光流过我的皮肤
让我想起年轻时的爱情

在大麓寺,我已经无法见到佛祖
那缭绕的香烟
是山民家烟囱里的炊烟
那么旺盛

这样时候,我喜欢敲响那个古钟
然后在一堆竹叶端坐
在袅袅的余音里
端坐成佛的样子,在阳光下发光

At Dalu Temple

by Qingdian Daseng

The bell still wafted through green bamboos
To convey the Buddhist music
Just like sunshine flowing on my skin
To remind me of my first love

At Dalu Temple, I couldn’t meet the Buddha
But the incense curled everywhere
That’s mountaineers’ chimney smoke so dense

This moment, I’d like to ring my old bell
Then sit up in a pile of bamboo leaves
In the lingering of Buddhist music
I just sit like Buddha glowing in sunshine

(何兮 译)



主要译者简介

无心剑
无心剑,本名华卫。现居四川泸州。

何兮
何兮,本名刘长富,四川三台人。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现居广州。

熊辉
熊辉,四川省邻水人,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硕导,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翻译文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现居重庆。

散人
散人,原名赵金基,笔(网)名“西沟散人”。主要译作有长篇小说《逝者如斯》(澳)、中篇小说《波涛》(英)及《英译当代中国闪小说精选集》等。另著有个人闪小说集《西沟笔记》。现居中国大连。)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5-7 11:20
重要信息


★古石、张黎、何兮分获2009年度“现代禅诗探索奖”三奖项

2010年3月,根据现代禅诗研究会基本会员和论坛版主提名票选,2009年度“现代禅诗探索奖”三奖项分别产生:

创作奖:古石
理论奖:张黎
贡献奖:何兮

本年度获奖者除证书外,奖品为大理石瓶各一。

★UU网新论坛启用,乐趣网旧论坛关闭
由于乐趣网暂停论坛服务,2010年5月始【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启用UU网新论坛,网址如下:
http://xdcs.uueasy.com/

★“现代禅诗探索”官方网站正在筹备中
由何兮策划主持,水上原子提供技术支持的“现代禅诗探索”官方网站,正在筹备中,有望近期对外开放。

★《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出版后,引评论和学界的关注
汉语言专业硕士王贤芝女士撰写了《现代禅诗流派的兴起》和《现代禅诗的悟与美》等文论;诗歌评论家巴山丘庄先生在其《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一书中,分别对现代禅诗研究会同人南北、张黎、樵野和碧青的现代禅诗作品进行了评论。

★现代禅诗研究会及丛刊编辑部,分别收到以下朋友的善款赞助

陆勇(北京,9月)1000元
石上硫(11月)900元
海客(珠海,11月)500元

★新任版主
海客、也牛、石洞里的风、图书拥百城、影沉寒水等诗友应邀担任论坛相关板块版主,参与论坛管理。

★大畜、星儿叶子、若与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1大畜于2010年8月,因半年内没有作品发表,延期3个月后依然无作品,故按《简约》规定,其自动提请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2,星儿叶子于2010年11月,因个人原因,以“公告”形式声明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3,若与因半年无作品发表亦无原因说明,按照简约有关规定,自动退出现代禅诗研究会。


编后记

在一本书里相遇
何兮

写些什么呢?迟迟不能动笔。
最近有一句话,老在心里回荡。让我们在一本书里相遇吧。
2008年,我来到深圳,这个我第一感觉不喜欢的城市。还好,后来知道了这两个字的本意,“圳”,田边水沟,“深圳”,深深的田边水沟,当然我更愿意把“深”字理解为颜色的深浅。而8月1日的时候,一位诗人自杀了,距离这里很近啊。在记忆里,他的名字很熟悉。我们的作品有次同发表在一本小书里了,并且我喜欢这个笔名。想着,很有中国味道,仄平仄,读着也舒缓。我们一直在寻找与世界的一种联系,思想的闪光在一个形象的比拟里面。吾同树,恩。可是在现实里,在红尘里,从此以后,我们是不会再遇见了。只是在一本书里遇见,或者在未来的某处遇见。
在一本书里相遇,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遇见方式。我把那时的自己写进诗歌里,你把那时候的自己也写进诗歌里,然后某天我们在一本书里遇见。但可能你在第七页,而我在第109页里。远么?找啊找啊,就找到了。诚实的孩子不说谎,我们的灵魂住在自己的文字里。赤裸的灵魂,我相信我们能遇见对方。真的。
现在,还是回到现实里。《现代禅诗探索》这期由我做执行主编,早期我初步整理了书稿,包括文论、作品,还有翻译部分。翻译部分请无心剑兄校订,最后南北老师再次整理所有部分,最后发到论坛,征询编委们意见后最终把书稿确定下来。说实在的,我的选择比较严格,但是是按照我的感觉选的,个人喜好可能遗漏了部分作品。还好南北老师耐心的再选了一次。“在作品部分的编选上,我对何兮原来的选稿,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我知道,我没有完全的按照作品的质量标准,至少是没有完全按照我个人的喜好来选。也就是说,我选上来的,并非全部是我个人喜欢、认可的。但为什么还选?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顾念老人。这个老人当然不是年龄上的,而是曾经的同人或诗友。他或她,或许因为原因种种,现在已经离开了。但,想到那在论坛上曾经的身影,我无法伸手抹去。二是鼓励后来。鼓励后来比较好理解,就是新近或最近频繁在论坛留下脚印和声音的。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在现代禅诗时间的沙滩上,被逐渐抹去痕迹,但我却不能不珍惜当下的这份缘。我想,就用刊物的形式,用文字,来留下曾经的或当下那些交流和碰撞吧,让我不至于忘记。我也相信,即便是在沙滩之上,也不仅仅只是泡沫。还是会有长期甚或永久留下了的。譬如海贝,譬如树木或石头。”(南北《编余杂记》)。很好啊。我一不小心就犯了错,惜缘啊,谢谢南北老师。
另外,感谢为本书能最终付印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朋友们。
最后,感谢和祝福所有作者以及能有缘读到这本书的读者。
期待怎样的相遇呢?风中,雪地里,阳光中,月光下,还是花间,或是意味深长的雨里。
让我们在一本书里相遇。即使时光穿越百年,无论那个刹那又是何时何地。
就这样子啦。

2010.12.21夜,格子居


附:

编余杂记
南北

(一)
  
1
何兮将这期的初稿提交到我这里。看得出,他花了不少功夫。从一年多来十几期的网刊中寻寻觅觅,如同沙里淘金一样,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
我先看的是文论部分。因为,凭我编选创刊号的经验,文论部分是我们的大头,是重点,字数多,也复杂,是最耗时费力,要分外小心的。
2
这一期,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理论文章作者,女性占据了绝对多数,不再是所谓的“半边天”了。张黎、碧青、星儿叶子。还有一位王贤枝硕士,也是女性。
第一期里面,文论方面女性有张黎、碧青、如解不解几位,男的有南北、大畜、樵野等,勉强算是各自占了半壁江山。
是否,现代禅诗更适合女性?或者是,女性更适合现代禅诗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仰或是,这仅仅只是当下的一种现状?
3
理论和评论文章,从何兮提供的初稿看,超过了15万字。这差不多是一本集子的分量了。我犹豫是否在这一期全部用上?要割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不割舍,似乎也不行。底下还有两大块呢——作品部分和翻译部分。
4
我发现,星儿叶子对于现代禅诗的理论思考,是很有悟性的。可惜,她走了。如果能够坚持,当会有更多收获。
5
文论部分经过反反复复的筛选,最后还是有15万多字。怎么办呢,只好提请各位编委来发表意见,最后定夺。
  
(二)
 
1
本以为作品部分会好编一点,但从几天来的工作情况看,情况并不简单。由于是从十多期的网刊中选稿,对于每个人,都必须去先翻阅诸多的网刊,重读,挑选,以免遗漏,也要避免把不合格的作品选了进来。
2
发现一个问题。有的研究会成员,来论坛很少,发表作品更少,被选入网刊的,更更少。甚至,有的在一年之中,几乎是空白。
我虽然不能完全明白每个人的具体原因,但起码,他们对现代禅诗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探索热情,却是没有疑问的。缘尽则散,我想,或许距离他们向现代禅诗,向诸位同人挥手告别的那刻,也不会很远了。
3
何兮选稿,比我要严格得多。我发现,研究会成员里,有几位没有作品选入。
但是,我们的前提,是同人刊物。也就是,我们这个刊物,就是以发表同人作品为目的而办的。只好,我又将十多期网刊从头到尾重翻一遍,看看是否遗漏了。如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TA根本没有写东西,或者写了没有发上来。再或者,发来了但没有被推荐入选到网刊。没有办法,你没有作品提供,我也没有办法啊。但,如果有,哪怕是一首两首,也尽量的选进来。
要保证质量,但也得遵守与大家的约定。
4
今年退出的研究会成员有大畜和星儿叶子。两人都有作品入选网刊,也就都选入了这期丛刊。或者,算是最后的纪念吧。
我翻来覆去的找,十多期网刊中,没有发现邹晓慧的作品。遗憾啊。
5
今天,作品部分基本编选完成。现在是编辑目录。通过编辑目录,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验对方便,容易发现作品是否重复。也就是去年选了的作品,今年不能再选入。
在作品部分的编选上,我对何兮原来的选稿,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我知道,我没有完全的按照作品的质量标准,至少是没有完全按照我个人的喜好来选。也就是说,我选上来的,并非全部是我个人喜欢、认可的。但为什么还选?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顾念老人。这个老人当然不是年龄上的,而是曾经的同人或诗友。他或她,或许因为原因种种,现在已经离开了。但,想到那在论坛上曾经的身影,我无法伸手抹去。二是,鼓励后来。鼓励后来比较好理解,就是新近或最近频繁在论坛留下脚印和声音的。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在现代禅诗时间的沙滩上,被逐渐抹去痕迹,但我却不能不珍惜当下的这份缘。
我想,就用刊物的形式,用文字,来留下曾经的或当下那些交流和碰撞吧,让我不至于忘记。
我也相信,即便是在沙滩之上,也不仅仅只是泡沫。还是会有长期甚或永久留下了的。譬如海贝,譬如树木或石头。2010-12-5
6
翻译部分,取舍颇为困难,曾让我踌躇再三。主要是,我的外文水平有限,只能对于中文作品进行个人评定,而无力对翻译的内容是否到位做出判断。
再就是,何兮选了项丽敏等人的作品进行翻译,但作品虽好,却非我们同人。作为个人兴趣,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办刊原则,一开始就表明了是同人性质。所以,非我同人,只好放弃。
我也没有完全选入何兮提供的翻译稿。这些翻译稿有的很长(比如还叫悟空的,有近60首),而是各选了每人不超过5首作品。这主要是考虑我们这期的刊物,在理论和作品两部分,已经很有点超重了。
7
我想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同人,但很难做到啊。2010-12-6
8
作品部分,选重复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核对还真吓了一跳。古石的22首,有13首是重复的,占了一半还多。碧青也有4首在创刊号发过了。张黎2首,何兮4首。还有,若与今年只有一首诗,选了,但一核对,也是发过的。他已经半年没来论坛了。我想,这期稿子,基本就这样了,再整理一下,等其他几位编委的意见。如果调整不大,12号之后就可以在论坛征求各位入选者的刊物需求数量,然后开印。
9
我始终牢记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是同人自助性质的刊物。不是在本论坛发表,并被选入网刊的作品,再好,再优秀,也不能选入丛刊。也许以后经大家讨论,多数通过,可以改变这个规则,但现在还必须遵守。2010-12-9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