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1 ?2 {4 I1 O 在“意象”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的诗与画达到了界域的融合。伍蠡甫认为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在“强调诗寓情于景,画借景写情,要皆以意、情为主”,[17]这种观点道出了中国古代诗画关系的实质。由此,我们将总结出中国古代抒情传播的两种基本方法:以意统象和立意为象。 3 n. K1 Z( m$ g! [' V- ?) i" y. G
1.阿恩海姆通过西方现代派诗歌艺术的分析认为:“直线性并不是语言所固有的本质。……语言只是在用来传达线性的事件时才是线性的”,而现代派诗歌语词之间的空间关系是“语言借以重新组织形象的一个基本手段”,[18]实际上,这一曾经被忽视的语言功能早已在汉诗话语之中得到完美体现。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诗中句式灵活,每个汉字的句法位置灵活,并有极强的相互组合构成新意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对联和回文诗等诗体实践之中,汉诗话语字词排列组合的工整性、灵活性等特征表现得最为强烈,几乎没有其它语言的诗体可以与之媲美。汉诗话语的意象单元灵活的位置及其自由组合,其实就打破了西方语音中心的因果化、线性化时间特征。汉诗话语不仅可以在“时间”中组合,而且可以描绘物态,在“意”的统摄下形成众多物象活脱呈现的“意境空间”。同时,汉诗话语又重音律,其成熟形态“格律诗”以“平仄”为基本元素组构五、七言的句法模式,汉诗文字由此又成为“声音”媒介。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汉诗的文字音律模式是“形式化”的,而非“内容”的,它并不完全符合西方语音表意中的线性叙述模式,因此,与其说汉诗话语是在线性时间中展开的,不如说是在一种模式化的音律形式中展开的,在这一音律模式中,每一个汉字不仅具有意象的独立性,而且还具有了读音(单音节)的独立位置,汉诗就具有了一种音读相同、音调和谐的整体形式美,这是基于视觉的“空间”形式美,也可以是基于听觉的“空间化”形式美。[19]由此就能拓展出更具想象力的审美空间,更有利于某种寓情于景的“意境”的生成。一般来讲,诗的语言抒情不难,难的是如何寓情于景,以语言来“造型写情”。汉语特征创造出抒情的自由表达和意象的自由组合,如何使这些意象群和自由表达形式成为有意味的叙述传播形式呢?“以意统象”的方法就会在叙述抒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杜甫诗句“细草微风岸,孤樯独夜舟”通常有三种读法: 1 H% D2 R) ? z, n f/ W( z1 L
细草/微风/岸,孤樯/独夜/舟% H$ d. C7 a& C1 {- ]: K
8 Q2 m7 }# I; \6 k. F* O( O 细草/微风岸 ,孤樯/独夜舟+ f* U! L! H, h4 V8 u; k' y
; t5 Y4 j" X8 `1 L2 P- m 墨、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得乎?必落笔时气吞云梦,使全幅之纸皆吾之画,何患白之不合也;挥毫落纸如云烟,何患白之不活也。……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清华琳《南宗抉密》)# K8 j. W8 v4 G" t
2 `, V0 M; C8 T; h( ` 此段论述极为精彩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之中“白”的妙用和重要意义。“无”和“虚”源于老庄的道象本体,是中国古代叙述传播的重要范畴。“白”与“无”、“虚”的意义相通,增“白”也就此成为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重要的方法之一[28]。“白”作为“画中之画”,它可以是“六彩”之一而具有可视的形式特征,也可以是指示众多物象而具有所指内涵;“白”作为“画外之画”,就超越了笔墨与“纸素之白”,发挥出情、趣和生机等情感意义,“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方熏《山静居画论》),“(山水画)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清蒋和《学画杂论》),可以看出,“白”是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最为基本的“图式”之一,决定了中国图像抒情空间的营造与情感的形式生成。(3)是画中造“远”。有关“远”的论述,最著名的还是宋代郭熙的“三远说”:, S- a$ f( d [) e
4 [! p; c1 m/ z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迭,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缈”(《林泉高致?山水训》)5 x1 K1 |; e# s
" G9 r! ^& i! Z% b! { “三远说”论述了叙述传播主体的位置与状态,以及由此决定的山水意象的“上下、远近、明暗、色度、气势”等等多层可感的形式因素。可见,“三远说”并非只是一种观察方法,其本质应是经营布置的意象组合方法,“郭熙提出一个远的观念来代替灵的观念;远是山水形质的延伸。此一延伸,是顺着一个人的视觉,不期然而然地转移到想象上面。由这一转移,而使山水的形质,直接通向虚无,由有限直接通向无限;人在视觉与想像的统一中,可以明确把握到从现实中超越上去的意境”。[29]可见,“远”是“三远说”的核心,也是图像叙述传播“为象”的旨趣追求。“三远”方法后经不断发展,成为山水意象空间构图的基本方法,文人画以“远”为基本特征的图像可视空间与审美空间就此而生。 3 W% i2 B2 q6 z7 v# }; K/ } 8 R, N \ a8 n, v 第三,境生象外。在中国古代的图像叙述传播理论中,“为象”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表意。先秦的“象说”以及汉魏六朝成熟的“形神论”,探讨了图像的叙述方式及其意义传播效果,确立了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以形表意”而又超越“形象”的传统。因此,所谓的“境生象外” 正是要求超越普通的可视物象空间,在一个“以心视听”的层面感知“大象”和“大音”,体验独特的美感,把握另一个想象空间。在这一境界中,众多意象都在一整体中呈现其自身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向一个具有内聚力的情感内核或整体气势,这是一个体悟的过程,也是意义传播整体生成的过程。况周颐曾认为:“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惠风词话》),词(诗)境如此,画境亦然,在深厚的“象说”传统中,诗与画都侧重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形象”的因素突显出来,形成意境幽远的抒情空间。因此,“境生象外”既是中国叙述传播的品位要求,也是中国叙述传播审美感知的境界要求。: E, N- u( q. |5 E) ]3 P) J* y O- X
t! m! o+ C$ O
总的看来,中国古代文人画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图像抒情传播方法,这就是从基本的“笔墨”方法到各种物象的基本“图式”,再到各种“图式”的组合方法。一方面,这种图像抒情传播方法具有“笔墨、空白、远”等形式因素的“象形”可视特征和“指示”的意义蕴含,另一方面,一些哲学化的“意图模式”通过象征化的手法赋予这些形式因素之中,使这些形式因素成为特殊的“征象”和“桥梁”,从而具有形而上的超越特征,这正是明代孔衍栻所说的“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满幅皆笔迹,到处却又不见笔痕,但觉一片灵气,浮动于纸上”[30]的审美妙处。6 x$ T" W0 O& J g. g1 q
% M% D5 F% ]4 z5 H* R$ S! I' s& L
% P+ W' u* O9 ]& g- \- o4 l+ s
. a$ _/ m# p8 Z4 |, _
, k! q4 G( k8 ]/ r2 N* Z( j4 c
此文收入《现代性视野下的文艺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 t& \6 z! s9 H4 N5 O9 {% B! ^
( e5 Q# y0 e8 h; p5 V
[1] 罗伯特逊认为:“绘画文本之中的词语可以增加另一种重要意义,为强化或者反驳图像叙述意义。在绘画的语境中,熟悉的词语可以编织出新的文本。而且,这些词语的构形--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和设计--都为绘画的表层增加视觉的丰富性。而这些实践似乎是绘画的当代革新”。See Jean Robertson, Painting as Language, Thomson Learning Inc,2000,P.225. 8 X; X! E8 K7 r& \ 1 V" ?$ \' c5 K" H# f0 {( h" v[2] 中国古代诗与画关系至20世纪中后期仍被西方学界误解。如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曾认为:“在中国,我相信,绘画和雕塑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主导艺术。在那儿我们看到诗歌被赋予一种从属于它们的作用,继而设想它们的摹仿:诗歌将自己限制在绘画的瞬间,将重点放在视觉的细节。通过比较其绘画和装饰艺术,后来的中国诗歌看来不是相当贫乏和单调了吗?”参见[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世界美术》,1991年第4期。( e3 C' I, c9 X) D% [' T7 d% ?
; a# _' R& w$ Y7 ]- |7 ^1 H" _
[3] 参见蒋寅:《语象 物象 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 k. I% I; O1 p0 f+ r0 W, p. k . a4 n( f3 }( D" C# q* Q* }5 G2 c[4] 参见[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168页。 - {9 L3 n+ N, `! L7 O H. j3 ]5 m" I1 y; W9 b, h1 q+ V: l
[5] 参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5页。9 ~$ _$ \ B2 ]
, V. {; ^9 E+ M8 w
[6] 参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 \1 n" z6 ]! S0 Z ' ^* d" _* ~7 W/ ~. e7 F[7]《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74、201页。 7 m0 X- J" d2 x% n0 k9 Y/ M0 g7 }& R7 l: X6 h, }9 \2 K
[8] 参见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6页。, V/ f8 r% S) x
2 O8 Y4 q0 M. M2 @* @[9] 参见[苏]叶?查瓦茨卡娅:《中国古代绘画美学问题》,陈训明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第195页。 ! v# L# o( Q7 f' b# X3 Q* p L( S5 I
[10] 参见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183页。- ^1 F6 G" A7 D# u. @, [1 R
$ y. p0 h! h/ F9 F4 J! Z[11] [美]方闻:《心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 N- z3 T; G$ D% M& r- z+ P K! o* q! u8 {1 g* o( A2 H
[12] [美]方闻:《评〈气势撼人〉》,转自王克文:《山水画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407页。" D' n) p- q3 r
/ C1 h8 E3 X5 |4 f
[13] 参见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76-78页。# A0 Q; U8 H/ V
0 J% }" _- l8 y# M5 E9 e* o[14] 高建平:《“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2002年第3期。1 R; w& Y5 p" M' k4 \. o
, N# r' Q1 @1 b8 g
[15] 不少论者把相同的“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作为中国 “书画合一”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这虽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但是只是一个外在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此不再多述。' x% v+ x7 j4 G+ M3 U. o
9 f4 K7 S1 l8 P) w; t+ x
[16] 参见《宗白华全集?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 p; m( @ Y. L$ l8 X! M+ _, h1 e ; n" j! y* h! t+ _- m& z: D! P8 b[17]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 h2 l8 ~9 W9 I H2 C/ I2 [0 E% u8 V- j# N
[18] 参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3页。+ G/ \+ _6 O2 `/ n, J
* U1 _: n! C' `( M3 Y
[19] 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5页。7 V4 `" \: R' @$ Y" u( V: x0 k
. ?+ a& L, Z9 d- p4 n0 _) `
[20] Marshall Mcluhan and Harley Parker, Through the Vanishing Point, Space in Poetry and Painting ,Haroer&Row,Publishers,1968,p.79. 0 U/ [3 z ^8 A3 Q, r2 O - F) a2 n/ G, ~1 F4 Y* w2 W[21] 方熏《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第30、79页。 0 R; b8 z6 k) Z7 G/ X2 ~8 D' P' l5 l8 d. K o
[22] 《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64页。: N" h5 r* c. o3 o$ G+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