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历史,是一棵树
[打印本页]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5-3-6 09:30
标题:
历史,是一棵树
历史,是一棵树
文/戴永成
1 一棵树,是从中国的最深处长出来的。
一棵树,长成五千年的年轮。半坡月,挂在树梢上,写下无言无尽的沧桑。
历史,被时间包裹着,被半坡月静静地照成一棵树,一棵古老、文明、智慧、善良、勤劳、求索、燃烧、悲壮与大美的树。
历史,是一棵树。
年轮,是树的心。
先祖,是树的头。
民族,是树的根。
2 打开一棵树如打开一部史书。打开一棵树如打开一个大写民族的灵魂。
这树是一条浓荫的隧道,这树是一川纵横的烟雨。
叶子,是树的眼睛。叶子枯了,一个时代睡去了。叶子绿了,一个时代又蓬勃。
岁月匆匆,穿过隧道,在烟雨中飘荡的是些什么?
是青铜、陶瓷、丝绸、茶叶、编钟、兵马俑、太和殿?
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甲骨文、方块字?
是《论语》、《道德经》、《庄子》、《易经》、《通鉴》、《史记》?
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
3 好大一棵树。根深叶茂。历史,被长成一个感情丰富的感叹号。
一树悲歌。故事很老。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尖上有风,风尖上有刀光剑影。
刀尖上有血,英雄站在刀尖上舞蹈成气壮山河的历史往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无数英雄竞折腰。
梳理盘根错节的树,明亮的是灵魂的叶色,落下的是社稷的归宿。
历史沉静。
命运如血。
4 长江与黄河,是一棵树生命的血脉。
一滴母性的水,源自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长江之水润泽树的头脑,长成珠穆朗玛的高度。
另一滴母性的水,源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之水天上来,腾空而起,穿过树的胸膛。
母性的水,为树而泣过。黄河为六朝古都30万颗人头落地而咆哮,一滴水点燃烽火。
草色的血,为树而洒过。前仆后继的草,葳蕤翠绿的血,在一棵树上发芽重生的梦。
长城的砖,为树而挡过。一棵树弯曲了,弯曲不是屈服。长城依然站在树旁,脊梁有根。
泰山的松,为树而傲过。一棵树残破寒冷,用松的手臂抚摸伤痛,用血重绿万里河山。
5 一棵树,长成信仰的血脉。根的长度二万五千里。
一棵树,是被那滴五月的血染红的。每一片叶子都红成滴血的红叶。
一棵树,是被七月的阳光温暖的。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灿烂抒情。
一棵树,是被十月的红灯笼照亮的。每一片叶子都是十月闪烁的勋章。
一棵树的思想,是从延安窑洞发出的芽。
一棵树的茂盛,是从中国特色开出的花。
一棵树的蓬勃,是从科学发展结出的果。
一棵树的未来,是从中国梦再次起飞的。
6 一棵树,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茁壮出十三亿片叶子,开放成五十六朵鲜花。一个大写的民族,梦从树的骨头里长出来。
树,看见枝头绿色的鸟鸣,展翅的雄鹰,矗立的骨头与钢铁的长城。
那面五星红旗,在树上迎风飘扬。那首国歌,在树上荡漾着节奏。
树的手,攥着昨天的风,攥着今天的绿,攥着明天的梦。
树的心,系着草根、野花、蚁群与民心,众心守树,树更茂盛。
树的眼,明亮如月,深邃如海。
树的根,五千年不老。
作者:
吉晓武
时间:
2015-3-6 09:36
厚重
作者:
黄锡锋
时间:
2015-3-6 10:35
树的根,五千年不老。
作者:
黄锡锋
时间:
2015-3-6 10:35
大气、厚重!
作者:
黄锡锋
时间:
2015-3-6 10:35
简练!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5-3-6 11:29
欣赏!
作者:
在线灵童
时间:
2015-3-6 12:23
比喻恰当,十分形象!
作者:
辛树江
时间:
2015-3-6 12:26
大气厚重感悟。学习欣赏。问好老师!
作者:
辛树江
时间:
2015-3-6 12:26
佳作提读!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5-3-6 15:03
谢谢吉晓武、黄锡锋编辑、招小波编委、在线灵童、辛树江编辑的点评与指导。问好!
作者:
招小波
时间:
2015-3-6 18:49
提起!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5-3-7 11:24
谢谢招小波编委一直鼓励与鞭策。问好!
作者:
兰心语
时间:
2015-3-7 11:31
历史,是一棵树。
年轮,是树的心。
先祖,是树的头。
民族,是树的根。
学习,厚重。
作者:
洪芜
时间:
2015-3-7 11:47
学习!周末快乐!
作者:
洪芜
时间:
2015-3-7 11:47
学习!周末快乐!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5-3-8 16:32
谢谢兰心语文友、洪芜编辑的点评与指导。问好!
作者:
老远
时间:
2015-3-8 16:44
拜读,问好老师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5-3-8 17:00
谢谢老远编辑一直鼓励与鞭策。问好!
作者:
江玉中
时间:
2015-3-8 17:09
厚重、深邃,诗意丰盈!拜读佳作!问好戴老师!
作者:
黎均平
时间:
2015-3-8 21:36
树,是承载历史的第四种方式,生命力、穿透力极其久远。拜读老师厚重佳作!
作者:
戴永成
时间:
2015-3-9 08:42
谢谢江玉中编辑、黎均平文友的点评与指导。问好!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