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个人化”诗学:1990年代先锋诗歌的优卓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卢俊 时间: 2012-8-10 09:23
标题: “个人化”诗学:1990年代先锋诗歌的优卓选择
本帖最后由 水云生 于 2012-8-20 11:50 编辑 4 D0 W# g; A8 C
0 Y4 `' f/ |& j$ q/ a
“个人化”诗学:1990年代先锋诗歌的优卓选择' X8 w3 f2 s& z+ }4 \2 ^
罗振亚
" h4 A8 \- O1 C: O1 | |
- g& ~( D p) D3 ~1 Y% L/ _. M" @: i3 J) t3 o* @
若问朦胧诗、“第三代诗”有何特点,谁都能就其意识形态主题或世俗化倾向略说一二;要想从众语喧哗的90年代先锋诗中整合出某些共同症候则很难。奇怪的是,将“个人化写作”作进入90年代先锋诗歌的观照点,却因其标识出了90年代先锋诗歌和此前诗歌的本质差异,切合诗人间的差异性大于一致性的个人写作时代的诗歌实际,得到了多数人的首肯。5 P& e5 \9 G( b+ v
也许有人会说提出“个人化写作”是多余的,哪种写作不是个人行为?诗的本质不就是从个人的心灵出发吗?其实不然。作为一个特指概念和一种写作立场,“个人化写作”不能和风格写作画等号,也不能和个性写作相提并论,更不能和狭隘的一己表现的私人写作等量齐观。它是诗人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独立介入时代文化处境、处理生存与生命问题的一种话语姿态和写作方式,它常以个人方式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的诉求,源自个人话语又超越个人话语。
; u g$ v+ W; g% Z7 u “个人化写作”的另一说法是多元化,它突出了个体生命的声音、风格、语感和话语差异。但这并非意味着个体诗人之间不存在着通约性。90年代先锋诗歌可称为一种通往“此在”的诗学,其本质化流向就是对“现时”、“现事”的格外关注和叙事话语的高度重视(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叙事的大量起用表现着诗人对现实存在状况的关怀);所谓的“个人化”乃指在通往“此在”,在介入“现时”、“现事”方式和途径上的千差万别。$ [. C1 A% s& b5 T+ U
在如何处理诗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包括“第三代诗”在内的80年代诗歌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以为“非”诗的社会层面的因素无助于美,所以尽力疏离土地和人类,在神性、幻想和技术领域高蹈地抒情,充满圣词气息;一种坚持诗和时代现实的高度谐和,穿梭于矿灯、脚手架、敦煌壁画、恐龙蛋等意象织就的宽阔雄伟的情境中,大词盛行。它们都没实现维护缪斯尊严的企图,反倒因所指的玄妙空洞加速了诗歌的边缘化。针对这两种偏向,90年代具有艺术责任感的先锋诗人强调:在真实大于抒情和幻想的年代,诗歌“永远离不开对现实生存的揭示”,要尽量使语言和声音落实,“将半空悬浮的事物请回大地”,走“及物”路线。这种面向“此在”叙述的价值立场,使诗人纷纷规避乌托邦和宏大叙事,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诗,挖掘、把握日常的生存处境和经验;甚至对躲不开的历史题材也多从细节进入,尽量摹写历史语境里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把历史个人化,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乃任一在场的事件,个人日常细节植入诗歌就渗透着历史因子,就是历史的呈现。诗歌以这种姿态和日常生活发生关联,无形中加强了艺术的当代性,使个人写作获得了能够承受社会、历史语境压力的能力和品质。 90年代先锋诗歌抵达“此在”的目标时,诗人们八仙过海,各臻其态,谁都力争在体验、转化方式和话语方式上推陈出新,突出公共背景里个体的差异性。于是,在个人化理论和差异性原则的统摄下,出现了抒情主体的个人化奇观。恰像有人所言,90年代先锋诗歌的差异性标志着个人写作的彻底到位。
, A+ O Y& f, {6 h e “个人化写作”的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它超越了80年代的“自我表现”。80年代诗歌对人性和个性的张扬,多源于缺少理性支撑和阐释的直觉,并不乏自伤、自恋或自傲情怀;而90年代诗歌则指向书写者独立的精神立场、自律的艺术操守和自觉运作的手段,饱含诗与现实关系的深度思索,并且常呼应着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人类生活的普泛焦虑、深刻困境,以期“达到能以个人的方式来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本身的要求”。其次,“个人化写作”以沉潜的技术打造气度,将技艺作为评判诗歌水平高低的尺度,回归了写作本身。它的个性化创造,保证诗歌完成了由“第三代诗”的自发语言行为向深思熟虑的自觉操作转移,标志着先锋诗歌的意识和艺术双双步入成熟;“个人化写作”对艺术思潮写作和文学运动写作历史终结的宣告,淡化了为文学史写作的恶劣风气,使诗人们不再借助群体造势,告别了大一统的集体言说方式,使诗歌写作远离了80年代的集体命名行为,走向了绚烂多姿的时代。再次,“个人化写作”那种历史存在于任何在场现时现事的诗歌观念,那种极力推崇张扬的差异性原则,本来是因延续、收缩上个时代的“写作可能性”而生,却又为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写作可能性”。
0 f8 ^/ r( p# N2 V, E4 y+ X 当然,“个人化写作”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它仍未解决有分量的作品少的老大难问题;并且在拳头诗人的输送上还远逊于80年代的先锋诗歌,而在诗界整体艺术水平提高的90年代,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大诗人却几乎没有。诗歌走向个人写作后差异性的极度高扬,焦点主题和整体趋向的弱化,也使诗歌失去了轰动效应,边缘化程度愈深;虽然诗人照样结社、办报、出刊,且印刷质量、装帧设计都日趋精美,但都不再流派化、集体化,也难再激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尤其一些诗人借“个人化写作”之名,行滥用民主之事,将“个人化写作”当成回避社会良心、人类理想的托词,无限度地膨胀自我的情感与经验,甚至拒绝意义指涉和精神提升,剥离了和生活的关联,诗魂变轻。另外过度迷恋技艺,恣意于语言的消费与狂欢,也发生过不少“写作远远大于诗歌”的本末倒置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化写作”诗学就是一把锋利也容易自伤的双刃剑。2 [+ ^$ h; s1 \" \3 [6 f/ [)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 u; h( i. u- D9 J% L$ [4 m7 t8 R" E*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7日
作者: 水云生 时间: 2012-8-10 11:54
尤其一些诗人借“个人化写作”之名,行滥用民主之事,将“个人化写作”当成回避社会良心、人类理想的托词,无限度地膨胀自我的情感与经验,甚至拒绝意义指涉和精神提升,剥离了和生活的关联,诗魂变轻。另外过度迷恋技艺,恣意于语言的消费与狂欢,也发生过不少“写作远远大于诗歌”的本末倒置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化写作”诗学就是一把锋利也容易自伤的双刃剑。, Z1 t6 [# M$ `7 M7 G" k$ Q- {
作者: 水云生 时间: 2012-8-10 11:58
我盟追求的目标是:引领诗人走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孤独创作的小圈子,主动融入社会,感受时代,走近并赢得广大读者,重新找回诗歌已失的宠爱,助推诗歌的亲民发展。
/ e. b! R' Q$ e/ g, | 卢俊兄贴出这篇评论文章的目的:就是我盟的目的,并非是排弃“个人主义”,而是希望部分迷恋个人主义的诗人把眼光放宽一点,气度再大一点。
作者: 念旗 时间: 2012-8-10 14:35
学习,的确。
作者: 卢俊 时间: 2012-8-11 07:57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8-10 11:58
8 W$ k `; D, }3 p9 i# C% W# T
我盟追求的目标是:引领诗人走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孤独创作的小圈子,主动融入社会,感受时代,走近并赢 ...
* g' g6 K; |" R
云生两次提读,将此文做了进一步的正确导引。不管那种诗写,“永远离不开对现实生存的揭示”。如果诗写远离现实的土壤,在孤独创作的小圈子旋舞,或悬浮在可望不可即的空出,导致读者走不进去,连诗人也被吓跑,我想一个不为民众甚至不为内群人士接受的诗写品种之前途可优,其存活的意义可疑。
作者: 卢俊 时间: 2012-8-11 07:57
念旗 发表于 2012-8-10 14:35
9 e4 n3 _: \& h) ?2 F7 ?
学习,的确。
; E0 u5 Y3 z' V& K9 ]$ x' I谢谢念旗提读。
作者: 水木 时间: 2012-8-13 09:27
学习,领会
作者: 卢俊 时间: 2012-8-13 10:51
水木 发表于 2012-8-13 09:27
: U6 M/ c# ^$ J
学习,领会
9 ]% T" U- R/ j7 d0 n4 c2 X& g3 L, n共同学习。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