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总第95期)主编:也牛 [打印本页]
作者: 现代禅诗研究会 时间: 2018-3-2 01:17
标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总第95期)主编:也牛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18年3月号,总第95期)
1 d; j9 @8 f! s7 K2 ^% T主编:也牛
; y6 U2 n2 o9 k* n
# c9 G; ^+ r6 W' ?
【诗歌作品】
- k v3 M3 i) z( a【探索思考】1 w+ \7 J' Q0 ~/ a" O& l3 Y
【理论随笔】
9 U' |- n% C1 Z7 u: p: z1 _【访谈问答】
) n, I/ {' r! W$ m7 {【林荣读诗】
5 B2 I( H1 b8 i5 B% }【综述评论】
( J$ X- v" [2 w7 @% \' |2 J$ F! A6 @【作品译介】9 L6 H! |/ y% m) E5 ~4 W2 B+ `0 P- Y
【借鉴欣赏】
4 k2 ~5 N* a: r' W# k* h【禅意随笔】
0 y) g. v! y5 d, V) q【重要消息】
( |( i- j, c) q【主编手记】
* M C" Z4 D% s/ C0 C* H3 g; X- N4 }/ h7 N
附:《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编选说明
% M! h9 u0 T* A7 L+ ]: K$ t/ K. A! x! M4 g3 @4 Q. K* m
1,凡本论坛注册会员都有推荐他人作品到当月(期)选刊的权利,但推荐作品时必须列举推荐理由。5 S" R$ H$ Q0 K! K/ L7 ]
2,当月值班版主为选刊主编。主编是《现代禅诗探索》选刊的主要选稿者,其它成员有推荐权,但决定入选权归主编。 M4 T+ N+ o/ |) ]
3,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皆以单首或单篇形式作为推荐和选取单位,不取组诗或多篇文章同时入选。8 M! u3 G! Q* L0 |
4,此处所指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评论)文章,必须是在“现代禅诗派”论坛上发布者。发布时间不限于当月。
, a* Z! h' W8 g1 T! F5,主编在月底或次月初,完成该期编选工作。由论坛总编辑审定后,以“现代禅诗研究会”名义予以发布。
$ G6 a' k" L- } W3 }% W6,《现代禅诗探索》选刊,是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刊《现代禅诗探索》丛刊(纸刊),以及其他现代禅诗编选时的基本选稿依据。除非另有情由,一般没有选入选刊的作品,不考虑收入会刊和选本。6 Q, v+ l/ X6 b" e, ~) y5 B
7,选刊根据下列情况,可两个月合并为一期:a,两个月的主编为同一人时;b,推荐作品少于5首(篇)时。
8 s+ R5 y6 o% ?7 G8,主编、总编辑可以根据当期作品情况,增设或删减选刊栏目。
, ~3 e' {, G: K6 D# J, r* p( r c, q本主题由 现代禅诗研究会 于 2018-1-
作者: 也牛 时间: 2018-3-2 07:56
请同人们推荐佳作,祝大年快乐!
作者: 江晓帆 时间: 2018-3-6 14:44
《春天了》(奥冬); y y$ c- v5 R- R! `. l
2 m8 e1 K9 V2 Y6 @6 @
我把铃声设成鸟鸣: J! a1 \" l4 Z& O3 W/ ]
每当手机响起# J- f- f& v. j% a: P5 {& j
就抬头看往窗外2 e5 r3 c A: w* ]* q% u
, Z* L0 C' P# J! d# F1 f0 b5 X: \5 [5 C d/ ]. E
推荐人:江晓帆# Z! N% H+ z% g: H+ O
推荐理由:自然:顺手拈来如“拈花一笑”。流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妙品:向往春天的禅韵!
. @) a% O8 _/ J& u! F' E
作者: 也牛 时间: 2018-3-8 16:15
何所见
$ \) B" S. C; N' S9 i# g; [! I作者:昌政
5 n6 z+ ^ _8 }' Z/ c+ K3 V
4 a0 l- ?& k9 I) E/ i$ B# a你看见
! e9 g! J* T: J+ V8 c+ N0 e竹影,来回摇晃砖墙。) s: J9 w' c* Z$ C9 _: K8 s: V
) a6 |8 k K; c
每一块墙砖都在
8 B" E% S. U3 ~% N6 Q晃动,6 F5 ?0 G+ _- D
百年千年,坍塌了一地,
5 C. P' `4 N; v. }. K$ g- _% f* `7 [还在晃动。3 h# q) ?% i, M+ b/ ^9 {2 Z
, S# e0 ~% `0 K4 A又过百年千年,3 J% R ]9 T1 ^1 s1 r2 f/ q
尘土飞扬伤人眼啊,
X" S6 J- o3 a6 Z% k3 p/ j6 I你看不见。
' S6 M" N( A9 A8 Q5 a! U* c% m/ I$ D# S5 r
2018.3.2
: N2 l5 p/ y' I8 g$ U
" J3 B% j I. b( l; ~4 D4 F) j% w. |% x! W; c
推荐人:也牛
% ]4 B$ P' Y! m7 {+ s0 a推荐理由:所见者相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这首诗不这么简单,作者看见了“又过百年千年,/尘土飞扬伤人眼啊,/你看不见。”所见不见是真见,高了!
作者: 也牛 时间: 2018-3-8 16:40
本帖最后由 也牛 于 2018-3-8 17:20 编辑 6 h* R1 u: ^) ^% q% r P6 E& U, h
4 O& O2 \, p5 G: E
歧路* k" o# b6 F6 T& `7 d4 \, }0 Q
作者:南北
% e# k1 G6 Z* _( Z
; w, G( w* p( H6 o# K9 o3 r老僧执杖,拦住行者说——
% R( X8 K( [! n7 [正道在那边,此是歧路: ~) }# v. |& ]
不可行。9 W- V8 L8 Y1 R
9 S0 [$ b! @( P3 R% [/ }
哦。此为歧路?
$ n; H: q0 |/ {' z8 g" g) q歧路也是路啊。焉知
, B8 |1 ?5 f. F, ~* f' ?不是通往涅槃的近道呢。
8 [* G, `4 ]3 W7 E
) [/ X0 q" }, F2018-3-54 d: o8 z, m3 p; \2 n
* H8 F! u& z8 o/ U9 X
$ ~( \4 g C! x$ b! T
推荐人:也牛
7 k) Y; j2 u: @, z' R' `" M- X推荐理由:禅也是一种命名,或者是透过名相看见的真实。在禅者眼中“正道”与“歧路”皆是二分法,所以说“歧路也是路啊。焉知/不是通往涅槃的近道呢。”本然一如!
作者: 也牛 时间: 2018-3-8 16:53
油菜花心语, V+ Y2 l) n, t) {/ M$ Q
作者:快禅如风
" a3 @0 p& C: m, I" Z3 Z: I
! |# I0 D+ O0 Q- Y# P% H% B9 a我舒缓地张开内心
) D5 B; e# W# d* W" p6 ]绽放出嫩黄的光亮 h: h, @. Y' o7 F
我和姐妹们,在大地上
/ D0 J4 i% f$ `2 `排山倒海, x% F; N, S, M0 u
- U' P4 U' b' j, w7 b& T7 @
然后,张望天空
% L# G# G, B7 ^欣赏白云飘飘6 i/ W$ _/ d& l9 E
至于人类的眼球8 N% Z* @, U2 j6 g
我并不留恋
. L! V6 Q" a0 S" u; @1 s
& s, }" \, q' [哦,还有那些翩翩起舞的蝶9 n+ p8 x1 b% c3 N! }( ^2 s8 [
也和我一样,自由自在
% \" O, ~ K; r4 P% N
6 x' h! R* k$ a推荐人:也牛8 w: T9 w2 Z( R3 ^6 u. c
推荐理由:自在即本我现前。得自在者,需放下一切。所以说"至于人类的眼球/我并不留恋”才有“我舒缓地张开内心/绽放出嫩黄的光亮/我和姐妹们,在大地上/排山倒海//然后,张望天空/欣赏白云飘飘”。一派天趣!
作者: 东方明月 时间: 2018-3-14 22:10
本帖最后由 东方明月 于 2018-3-15 12:24 编辑
: G8 b; G2 R( N7 K% n
2 X/ l" M% @5 o林荣读禅意诗10首2 B7 m- |& r7 i q: k) y7 K; M1 G& v5 R
" g( @4 Q' e5 K2 X$ t7 W/ b* M( u. M3 x3 y' V# T4 s6 ?
0 O2 ?) h8 i5 p2 n; @1 ~《寂静》& G) I. s" x4 i1 O# T
+ v: i1 ?6 o; f" j n
作者:也牛
6 Q" M- D Q9 X& @! m6 ~0 _& T/ D- G+ C* d& z7 K1 V, Y
深度可以抵达7 a3 @2 ?. _* O7 I( Y, D
今生,并非传说:有人上车5 s0 m9 L6 {5 b
& Y w( ]- s5 Q6 N) j: O
有人下车0 L' K3 B. k+ m1 j l; P( {* D
行踪* H# Q# C! N: N% Z- ~1 A
像乌鸦夜啼
" Y7 B; _; ^2 X# v) p. ?, a' Z
3 J. h2 x2 y" q- K k: z8 I _2018-3-83 l/ B, l& N, I6 J3 _
% V% W$ ]) P2 @5 ?
! L: P$ h, [& L# ?4 K. b" B% z, @0 U4 T2 I
读诗:
' A% G1 \. ~* P6 B8 B9 ?+ t, _5 w O% I' V" b8 A8 H
没有异议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其最后的结局都将终归于:寂静。无论其生命的过程是如何的活泼活跃如何的辉煌灿烂。
Y- u/ _- \: e' G4 ^( P A$ }( ^( L3 W
一趟寂静的生命列车,载着一个寂静的人,抵达寂静的深处。一个真正能耐得住寂静的人是了不起的。一个真正能与寂静相处一生的人就是:现世佛。就是真正觉悟了的人,就是一个大智者。只是,我们很多人面对最后的终点时 ,并不愿“下车”,而是要忍不住发出那“乌鸦夜啼”的悲鸣……我私以为,这首诗也说出了这样一种普遍存在地现象:人往往是可以善始却未必能善终。可惜了一世的修行……
' S1 E& V1 b% G# L
$ m, A/ _- M9 c/ u" ~4 s 这首诗,耐人寻味。高度凝练,抽象却并不玄虚,有着很广阔的外延,我想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命体验,赋予这首诗不同的解读。6 u8 K3 D' B0 D" b! z9 U
) p2 Y8 e& ]0 z& [: d5 O" z% e 这首诗命名为《寂静》,禅意浓浓,成为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切入点,可见诗人也牛老师是很用了心的,也可见其对于世事参悟的深刻。(林荣)
5 I8 o- ^- g+ W" H* _% E5 t7 K' W- l% {: w( ^
8 o0 E4 E* X! |4 M0 @1 l3 r4 ?平原和孩子
K: [# R* R/ a* v. }
2 Q% `! T; B$ T0 Z' N/ e诗:姚振涵
$ L# h1 y- V; K) G1 b# U( \6 @" J u: f& T
一个孩子- \) I9 v* w: C# h
在平原上* W) ]; J; c+ {, M3 y, ^3 l
D5 }0 O" i" M; V8 v
为什么这孩子恰好
( y: [9 I; ?3 n3 d* w A处在平原中心
5 f8 b3 f$ D* y! q, w4 m, y+ q# s( J$ I3 }/ e! V& n
这么大的平原
+ f$ @+ y4 s3 {4 v$ W% q1 o这么小的孩子& L8 D- u7 h* ~8 t; S7 v
# D( Z3 y" m! H( x0 n平原上什么也没有
' [8 m7 E5 o) P7 e平原上只有一个孩子; T' ]% K$ D# y
% ^) d- H: y* o0 g9 Z( g6 T+ N读诗:. B$ G+ m$ s% V8 M$ Z
7 `/ O3 X2 i2 O0 R2 b: X 这首诗乃为一种至境的感觉化描写,散发出清净、空寂却又非常开阔、充满希望的气息和情绪。这里面有禅境和思考,更有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切期冀。
, Z0 Y0 y& v5 f4 f( C; Q, ^3 f K/ T5 @5 c, ~
“平原”和“孩子”是诗人在观察中诞生的意象 ,可以说这首诗让抽象与思辨之光照亮了客观世界,照亮了生命经验,不仅让空间充满了生机,也让读到这首诗的有缘人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林荣)
7 `- x0 I5 A: _4 [- R
( T8 E& ]) m$ R( m# B b/ e" F( Q: z# j( }! v$ A
坛子轶事
; q, s. m# x; I: i" E
`! t. O5 `$ Y+ u4 f' R# L; m作者:[美]史蒂文斯/赵毅衡译
5 D: Y R- j5 n( M- ^1 ^
. l$ r/ f3 z3 i& b* g: X8 S, h8 V# `. q( M5 e
我把一只坛放在田纳西, ) }& E4 ?, ?$ l5 X! n
它是圆的,置在山巅。
3 \# z$ K% X/ d它使凌乱的荒野
9 j0 {3 ?3 p1 P$ ]1 A; t围着山峰排列。
+ }. M3 C; ~! M b' f; }! L& [
" a& J! k4 q9 f5 T: y/ ~9 a( O7 P于是荒野向坛子涌起,
% n4 r; w" R& U+ s匍匐在四周,再不荒莽。 ; q! K J, G! ?+ \+ U
坛子圆圆地置在地上
" V3 c. i% r: ~9 b9 d高高屹立,巍峨庄严。 3 j# n% x# y% S
* `0 b4 G, o3 }7 ^. a; ~
它君临着四面八方。 + s& Y% w* {, t) E0 a8 z% f
坛是灰色的,未施彩妆。 8 @9 s( k! }. h# z! b7 O6 s! I# R ~
它无法产生鸟或树丛
1 P6 P r# U* {4 x/ J$ Q不像田纳西别的事物。8 U6 \! D: Q- C/ L! L
! ?) P- i* e8 z' c" ^ F0 \7 W读诗:
. H! h# e8 n3 J6 R5 C- t. t' D
/ I8 s: c0 \' c% f$ P- o. a8 G" H% w 从悟道的角度讲, 我个人以为,这首诗暗合了禅宗的空明、虚静的神髓。诗人以“我”起笔,从“有我之境”走向“无我之境”。而后者被王国维称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无我”一词本就源于佛教,所谓“无我之境”就是诗人摆脱自己作为一个观察主体的束缚,以平和自然之心来观察事物,而达到一种澄明、空静的境界,这和禅宗所说的放弃“我执”是一致的。 此时此刻,当我写下上面这几行文字,当我再次读这首诗,我想说的是:被诗人置在山巅的圆圆的“坛子“不就是一个庄严、本色的人么,不就是一颗纯粹的向禅之心么!(林荣)
5 d8 J$ C5 l: ?
S% D2 ^( d! h' t* h6 s( Q1 @" C- K; }
春天了
4 H1 y+ N8 |5 ~8 y3 ~! m: x8 F a+ T! L( q, e; \
奥冬
" ^, S b6 D t& Q5 i/ n- l% i
( g# h, s: |( Z$ Q: ~2 @0 @我把铃声设成鸟鸣9 v' r& V0 L( _" p2 v* a0 x
每当手机响起
8 z5 V* v( L5 p$ q) y7 ^就抬头看往窗外5 r" ^0 _+ k* k8 v& J
/ u6 u9 B9 k8 ?- \1 Q8 V2 s# Y' Q
读诗
$ _% l! _* h& R2 W% P/ O( f% J. \2 W) n4 N$ C2 r% ~- ]
很自然的一首春之歌,仿佛信手拈来,轻松、明快,读来春意盎然。声情满满。
6 b& F+ l: F1 L# ?6 ?春天,每一个经历了冬天的人都心向往之。春天在窗外,也在诗人的心中。心之所向皆春天。果然如此啊:境由心造。(林荣) P0 G, B* U U7 D
- V D8 }; Y. L0 n3 P3 z
树 下
. K4 E: ]# X, M- M8 |4 a! P
* F, v( [/ N# V姚振涵8 d4 U4 N- a1 v) Q( l
- f, R! Q2 K/ E% ^, ~* l
在树下, S( D' ~) n6 s3 x
仰望是一种必然
9 ]) G7 Q) h9 V/ e5 s一种习惯
) ]- L) u5 z2 C& @/ [2 o: _3 f一种宿命
! B: e6 \& w' O# a一种不得不如此
2 N! m9 ?' Y. |% P h又甘愿如此的躯体姿态! D& Y' D) C. i+ h
8 E5 s9 o2 r9 ]( F5 I* f$ Z, x' O6 d9 {每次将自己置于树下5 r( F/ F3 \) t- @& |( @/ }' \
此情此景' V+ l! _& [0 w- w; V6 p
仅仅是表达亲近4 i3 u8 q5 U/ I# @! ] J9 C6 @- W4 O
表达0 H3 G! b5 z" c5 s
无端的遐想
( w+ i( s4 W3 B0 {9 ]1 S" ]3 d! \0 E& M4 ~: k& Z: h
仅仅是想说什么
+ P; f/ L( A6 ~" k& {" E5 \又不知说什么% E( x% B8 ?1 o3 h& `( c3 n: p
而各种各样的树$ K' K! O) y3 R; t7 [0 J5 Q
也是! R0 ^! M3 f8 h& [
无话可说
5 ?, h7 E6 \/ L% v3 w; [. L最多是欲言又止6 @3 ]5 O* e4 X8 j' F+ R+ V
/ s' C( I8 F( K( P5 [! L 读诗:一个人与一棵树一样,都是生命,生命是平等的,正如佛家所言:众生平等。诗人对一棵树却用了“仰望”一词,这不仅仅只是因为高度的差别,而实际上则彰显了诗人对于一棵树的“亲近”,对于另外非同类生命的态度。两个不同的生命在这种平等的亲近下,似乎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道说什么,正所谓大道至简;正所谓同命相连,唯默默相视吧!+ a. A5 M% z5 h; C/ u% l2 y
! C# C$ U1 L/ n$ z" S+ u
这首诗,诗人借助对一棵树的态度,由外而内,一面揭示人与自然,人和外界的关系,一面更深入地走进了自我内心世界,在看似简洁明了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厚深刻的内涵。小诗不小。(林荣)
6 E! m" j% w2 O8 \2 |3 _ s' ~$ i- r4 Z0 l, A4 O* }
纳凉的人9 e0 W3 K5 R0 |2 b5 j7 r3 N
! I" J3 o& r+ ^- ]; d姚振涵% M) w. c4 v4 M, x
; K- Z4 \' L& m& h+ d# X
夏夜; ^+ t) t( h9 c6 O9 i% ?1 m
纳凉的人' S8 M- A6 z4 n3 M/ {, l
坐在场院里
3 B7 L+ J$ I" P3 {! A是在享受4 l2 \$ J% e! w! |7 `+ j
被星空照耀的幸福
+ n3 g. j/ s/ w7 F$ l
+ N# |+ ~1 O" U夏夜
+ }; z* N5 t' |& u' w; q纳凉的人/ i8 Y' V C0 R1 o# `- P
在星空下面坐着
0 N' ?5 A8 r% n0 T7 E; V/ g夜深了' l4 n& `, R _# O1 k8 ?
他一动不动: M/ {2 o3 }$ s2 a
如一头正在反刍的牛 u" e$ n1 v% `* x6 l2 J, b9 B& b: |
+ F$ T5 Y, }6 l# [6 d
# [5 C3 r1 M! Q' V2 G读诗:这一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被星空照耀的幸福;这一刻,当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人才成为那个本真的能静下来认真审视反思的自己,如一头正在反刍的牛。纳凉的人不就是那个明心见性的人么(林荣)$ N1 z# [3 I6 R/ h" w9 o
3 `' z' R$ U" t4 X1 Z
& u; N% F- Y1 W4 Y! f4 h0 C) q7 l
瞬 间
+ `; H- F) q3 S$ m2 F6 {
7 P( B4 D/ c$ _姚振涵' r4 J7 g, k% Z
: E& C* z( I7 I( u' w; u9 u. k0 z太阳落下去三分之一/ O9 ^7 I( e, N- f
楼房被遮住五分之一! F! p1 A( T: S$ F& a% u7 M. ]
我的路刚走完七分之一
& C1 I6 l" C& O4 k9 f" C此时我想起一件往事的结局. A+ Q/ y& l, V6 J! M2 T) U1 z
3 G" K4 T! Z# d/ ?7 ^& \读诗:
# v. l; L9 H1 W5 G$ _* j4 T5 V0 q! i- h; Z, w8 X0 T
万事万物,有生有灭,有始必有终,正如诗人言外之意所说的:太阳终要落下去,楼房终会被遮住,“我的路”也终要走完。诗人笔下的这几个数字未必是准确的(当然准确与否也并不是诗人考虑的),但却是对这一事实真相的面对、体认和表述。# P0 q1 X* |- H8 v2 \+ n( ~6 y
# V. J: t$ O( t) e# E, e5 n
佛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变化,没有常恒的主宰者。一切事物的生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瞬间”之事。就如此刻的这一瞬间 ,诗人想起的“一件往事”。一件往事究竟有着怎样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曾经发生过,且已过去了。生命的过程本就是瞬间之事,正所谓禅者所言的:性空幻有。诗人把这首诗命名为《瞬间》,可谓用心良苦。高妙!按着我的理解,这首诗的尾句承载着整首诗的重量,一切一切的都将成为“往事”,成为“瞬间”。人活着,真的需要看得开,放得下,唯此才能获得一种大自在。(林荣)9 a6 i7 |3 B+ k9 B
$ Q O4 V$ I; d+ ?+ M2 a; m% I5 N# J9 y
烈日下的房顶
% b7 I3 n" F/ R6 y B
. s3 g' `% S# |姚振涵
; `7 S& [( z' N9 @
9 k1 A6 d, j6 R看烈日下的房顶
. p4 @3 F: X9 |. p你的目光" ^0 {0 g. N" @6 j9 L! ^' r" Q" _
必须穿透一棵一棵密集的树# P! \: R# P1 i/ f6 Q8 C& g
5 F9 k% f3 Z, j9 B- X! i, }9 v6 ]
看烈日下的房顶
+ h2 t, j- ^* t# i. w你的眼睛
# P& s0 N: }; ^3 b" ^必须眯成一条缝隙
* q! t" G6 ^' W' r/ O3 j. L! p, C: d3 b3 P p
一个房顶挨着一个房顶) D' ~2 S2 n3 A b! O6 z
都仰卧在烈日下
) h/ Q4 T7 y$ G. N8 v无数房顶把太阳光反射到
) _! ?- j' W; h2 f7 ]4 t# B$ k远远的这边来
1 i0 q4 W! h! C8 _+ P7 \% h反射到所有看见它的人的
5 D' B) u3 c( x- @" m7 P8 p眼睛里
5 l0 Z1 m# X5 l- M- x' p+ U0 C- M4 l* t
烈日下的房顶
* _, v. N: T+ p# K* u$ t在这个时候
$ L, m5 H7 L( \) A6 D2 V% b有很多很多的人
3 I d8 Z/ n' V' n" u8 X从远处或从近处看见了它
9 ^$ ~8 C' @, X. k) J! y6 p* K. J0 h& i& L& }! W; h$ K
烈日下的房顶
5 x: F" |$ K" P0 e也一定感到了人们的观望
; [; d0 `1 a! u别看
# h5 _3 R+ }2 P+ f; x7 q0 K它一言不发# l% V8 b' v8 a+ v, d) Z3 u0 c
: p$ Y3 c4 l% e" ?读诗:3 H( a# O3 F1 z
, h' }' G8 @7 ?5 S6 O+ E世间万物各自独立存在,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诗中写到的烈日、阳光、树、房顶、人,这些都是独立的个体,当因缘和合,它们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人的目光穿透一棵棵密集的树,看到了烈日下的房顶,烈日下的房顶也感到了人们的观望,只是那房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它本色的静默。在诗中,诗人赋予烈日下的房顶以人性化、人格化,正体现了万物平等的观点。
" Y6 G1 y* b' g/ z5 t
* ]6 s1 {: P( `2 v- \4 `4 p! g1 v这首诗深入浅出,直指人心,诗意地深入到了人的深层意识中,在静境中体现了一种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的理念。 (林荣)
: H I# w6 H6 s3 I0 W; Q# Z5 u; c$ e9 Z0 o9 y% G
清凉寺
# j0 j7 K S* d, F8 H0 q2 K$ U5 o& _
) o& X- i7 K3 V# m& M诗:下午百合
% P4 a+ i8 ~" u% M1 i. l
# S3 T- W9 t" X$ H: e" U8 O. ^东方有寺曰“清凉寺”1 N2 C) ^. z1 p6 ~3 j2 B" [6 V
寺中有石曰“清凉”5 N( A9 L2 f' Z. r
归鸟收尽曰“清凉”/ ^; f0 E5 E9 i2 l" M5 I( Z. `5 p- r
光芒落山曰“清凉”1 J# v0 {9 C, m
僧人打扫曰“清凉”
0 V9 J X2 ^# q) z( Y0 M6 C0 V9 y8 U来了又去曰“清凉”
! P, l, n6 _) W6 I! C2 Q
$ O0 ~8 a/ \6 |" [读诗:
5 ^1 R4 _* e2 Y5 q3 ^6 F* n& R& T3 U" }) ^
一首安静的清凉之诗。清凉即清净,此诗正是一颗清净之心的诗化。) @! c7 ^2 H7 B3 _
) I8 w! q# r: N$ P3 b! r' Q. M世间人、世间物,都有自己的净土,世间万物比如那块寺中石,比如那只归鸟都具佛性。清凉寺,一个清净的“小”世界,连接着每一个来了又去的有缘众生。清凉寺,更是一个无限大无限影响力的道场。(林荣)
9 h" C) i/ i8 \( j; `
8 A" ^' J4 g6 W# X* Y/ K( I5 g1 x( W9 d% [) j# _1 A" [/ A
点灯人
% x' I) Y! d# V+ J5 g9 Z! L% {+ e' v/ v/ e# h5 s1 a! ^
诗:下午百合
* Z% V3 ?% E; L. G# C. i! g1 g7 w- h/ m3 t6 e5 S
灯光映出了点灯人
4 @/ i3 Y) ]3 Z, R- w) H眉目低垂,脸庞镀金4 s( d5 ^: e. i5 z. k7 `
灯芯唤醒了点灯人
7 _1 v" V, P6 U" m哭中带笑,眼角含泪
$ N* E6 Q* A& w一盏灯连出了一片光明" U3 V W {. ^+ ~1 X
没有一盏灯灭9 |! A( ~9 S1 P. p# B
没有点灯人; S6 {3 R6 G- X3 ?6 g# `. R+ ~
9 M; S2 H% z6 u) x _" b! n
读诗:
- k$ o- Z) u t
) C. k0 R! T' U. J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正是一个修行人的修行之路。修行,渴求超脱。但修行又必须立足于生活的真实和真实的生活。人活着,没有谁可以脱离凡尘的烟火与琐碎,但人活着,又可以通过不断地摈弃,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倒空内心的尘埃和块垒,看淡一些事,放下名闻利养,将自己日益变得澄明空静,从而到一种大自由大光明中来。正如这首诗中的“点灯人”。$ v" ]4 O( K' {: w+ W/ L |( f8 F
0 d! o) x: x6 ^/ w- N7 U
灯芯唤醒了点灯人. E- G* `: i, H3 b0 u% k$ k' p% V
哭中带笑,眼角含泪
2 q) t# ?% A9 s% e: s& _# B
% w$ G5 J" c x, G经历过黑暗的人,才更渴望 光明。经历过坎坷与苦难的人,才会“哭中带笑,眼角含泪”。当“点灯人”点燃了心灯,他便能更深刻悟得生命的真谛: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林荣)
# J* T- J3 A" [2 }% W7 {
作者: 也牛 时间: 2018-3-15 08:53
林荣的选诗品鉴很有特色。谢谢支持!
作者: 东方明月 时间: 2018-3-15 10:10
8 n; E- P" d8 R4 l/ v* ~5 S- x
读好诗,修行自己
" L( R! ?( }, k' R% o
% a; a2 `1 s3 t. o问好也牛老师
作者: 东方明月 时间: 2018-3-15 10:10
7 q8 b' {- k* b6 z$ B6 X) f6 N多谢也牛老师鼓励
作者: 江晓帆 时间: 2018-3-16 15:01
《博物馆》/胭脂茉莉
7 F( B8 l3 e2 |" E
T6 i% {" Q8 c8 Z想象中的雨水不会落下1 C Y9 \9 y; D s/ y+ v+ s
在这里 蝴蝶成为斑斓的标本, x! l4 B) j/ x8 ]
侏罗纪的恐龙也不例外
$ E! z% z% U0 ]2 H/ Y* ]* @孩子们以为到了童话世界
, [* P0 A" @( l& b7 u而那些断痕
+ I1 ^ m# ~- w$ R6 d! b曾经沾满血污的截面4 C8 y" e5 [& E! W
抽取疼痛和水分后! V: S2 A: O( G6 @# h1 `. e7 Y
更像艺术品 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 O" Q8 B. R. A; u2 Q* l# W2 h) _# a$ `+ v! o
$ g& \* J+ ~- w; Y" h推荐人:江晓帆
( l+ D7 w# K' R7 H推荐理由:以点《博物馆》写面(童话世界)……“艺术品”与“血污的截面”,如蝴蝶标本:死即生、生即死!5 I8 |. R2 s; p/ X* h0 z/ u- g- l$ R
作者: 江晓帆 时间: 2018-3-18 15:38
【遥望万佛殿】
7 @/ K/ P# U. n3 o& e! z/ }+ `文/碧青9 C! y: b' {1 |5 {1 U. z
1 }, q+ ~' W9 L& W9 k
这一刻 遥望万佛殿! ?' y. [, J9 e+ P
天蓝着灵山的峰峦) d& B6 s* l+ b6 ?, t* U
* o( _( ]& l4 P) a7 @这一刻 如果渡河而去7 J; y0 v6 ~, z p) I
进入灵山 我只想
9 z# f4 q! S2 l' Y8 f把尘土和泪水1 B- D6 H1 D2 i9 Z4 C" O- a$ O- ]* }
放在 佛殿的门槛外面
3 Q/ j* R+ Q9 \# q% T5 E* j1 J- H8 ?9 G
]4 i! b7 T8 r- Q5 ~4 l( Y
推荐人:江晓帆! b3 B& T/ t* Q' Z: v7 M
推荐理由:“进入灵山/把尘土和泪水/放在 佛殿的门槛外”,放弃红尘与痛苦,将心融入灵山,真正成为“我的我”3 G. x: d% Q4 b9 c5 q4 p
作者: 奥冬 时间: 2018-3-20 14:59
【那一年】) h9 O" Q, O4 [& f$ ?: ]- F6 L8 Z1 P6 I
碧青
$ Y: t. n- ?0 M8 J3 F& `% c, ]; r# d( {& n, W9 h$ c
那一年 黑夜点灯 % {) ^5 _1 F) _8 n- J
进入白塔寺 朝拜的殿堂
9 h5 X5 l+ N- O' a泪水里的佛像% B9 R" B- W) p- _/ H" v! c2 {
慈悲安详
6 \ ]% _5 H. K9 X+ E. q( n5 o
9 ]% i5 [* f7 i8 u5 [% |6 C那一年 万佛殿出现的地方) X' E/ @$ c8 }
还是一座 低矮的山岗3 V6 n' P2 N* j, v' E/ d
# V( ? z" J( R' R( T吃过一盏茶 9 [8 z; Y7 D8 g8 {" N0 d8 U8 |- z) P
拜过 常如大师的合掌% ?% d( c, N; z( T3 m& }) t r1 B
' b% Z! i/ J' I& H& o8 ~$ {' O! X5 c
面向着西方的时刻
" p! d. M6 ?( w我开始面对白塔上的佛 ; i8 ^# o) n5 u3 P3 X3 G. Q/ i6 s
面对的方向
8 ~8 x H* R6 b2 u1 P$ B0 E2 V$ E, C2 V* x* m
推荐人:奥冬
& o; d X4 \$ O- \5 L# f推荐理由:为什么有泪水?因为诸佛慈悲。为什么要微笑?因为诸佛安详。面对着佛面对的方向,众生皆佛。
作者: 奥冬 时间: 2018-3-24 15:18
《鸟声》
: S6 w3 `* M; w" Y9 h# e/ @- X9 G文/江晓帆/ }, I! T6 l0 [/ q
6 v |2 M: a* V3 T/ u( H睁开窗. z1 w& b7 z8 H* E9 Z. m( n
$ d( c8 w3 g. S; i+ e
滴翠的春天( l4 @+ x/ i( b7 C7 v1 E
不愿飞远3 i1 a7 ^5 m, |# v1 t0 M4 j
l$ H4 G, P# B2 \推荐人:奥冬
! |. o# k7 B% e2 J" ~* _2 e推荐理由:好诗一字当十字几十字来用。这一首,短短12字,加上标题才14字,铺展开一幅阳春美景。“睁开窗”“滴翠的春天”“不愿飞远(的鸟声)”,种种技巧运用得全无痕迹。人鸟和谐,当下即是,春即禅境。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