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D; |- C6 Y, C4 V, ]: q5 e$ s8 A我在哪儿% J, N; x8 r: [9 E$ ~, [
你就在哪儿 0 s) l! `) V# C9 G 9 M1 g! Y) N7 x你在墓里+ A2 O6 N" H! Y& I( |' X; n# n* h
我也在墓里) s, g/ T3 z* g$ ?: L
% B9 A1 a3 P6 W
就像你和你的影子( W1 K* a- ^& R1 P4 I
就像我和我的影子作者: 碧青 时间: 2018-11-7 10:35 本帖最后由 碧青 于 2018-11-7 13:38 编辑 . i8 K5 p: t6 d8 S. e ( L( `. J r: v% [9 C* N 静宁寺的钟声 h6 ]: `/ ]1 P+ R 古石 ! R2 v! X- C- u0 r; y$ D* I* ~ 8 w" E: I* O2 [& w2 r$ m 静宁寺年久失修" a$ \6 o( M Q- D/ I3 D4 y
已千疮百孔5 j `0 ^& F, h; ^
但里面有热闹的餐馆$ H6 W3 \1 t8 {/ p
有时也有香客 C+ z* [, w, I6 {: H/ L& {6 k$ z* o
" k: N7 R% i+ {3 H' Y 每天黄昏' g/ Q2 L0 {! Y9 H
太阳刚要落山 6 q1 x; h1 _. b9 X | 静宁寺的钟声- U& l0 k6 M) [5 s% I! p. [+ e0 M
总会静静敲响 % Z" h" D" ]8 g 余音袅袅 ( [9 t( X' w/ h , z% k' M6 a0 k6 A6 w* s4 [4 L* p" w 如果你听见了* ]2 o7 _9 v/ ~" z, H0 H
你就仿佛置身于& {( s6 i! d4 h4 U% H0 X6 S. Y
西藏的天空$ Q( E9 Q3 h `. q4 W( b7 X3 C
你就仿佛看见了你内心 4 _$ l0 f6 \4 {% B, [# E/ R8 i 广袤的寂静6 f) h! q3 p1 U. }
. T" d* k& D7 b: f * m5 f6 ]+ R$ n3 \ 推荐人:碧青 ! u+ c7 ]7 U v 推荐语:初冬的上午,无风,阳光显得格外温和。窗外,有些树的叶子开始落了,比如梧桐。有些树的叶子正值金黄灿烂,比如银杏。树叶的飘落或者金黄,都被我们称之为自然现象,似乎无需多想。或者,想了,想很长的时间,对这些高大的树木叶子本身的春发秋落,亦没有任何影响…… & w2 _" t8 v; C! l x6 { 这样的时刻,我的目光,转向了诗歌。# b E6 v( ~9 Z6 a/ {/ v: E) C
这样的时刻,我读到了古石的《静宁寺的钟声》。5 ^" @+ W# U F
在诗中的第一段,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座寺院:# h5 J( w1 a& t: ]
0 A; x/ \4 _. s
静宁寺年久失修 5 T: v- Q0 f( N2 l 已千疮百孔; N# @. F' q% X) M
但里面有热闹的餐馆 . o8 h0 x" A+ D9 a/ c! L$ ^. ?# t: u 有时也有香客 2 T4 ]% Y2 A: b; C% J1 Y& y * C: b% A1 b3 \7 R9 A5 o 这是静宁寺表面存在的现象,亦是对静宁寺近似于白描的写照。年久失修的宁静寺呈现着世人“眼见为实”的“千疮百孔”。静宁寺里面“热闹的餐馆”和偶尔进出的香客,亦是一种无言又引人深思的对比。3 V# j$ I; F6 \$ F
这,就是诗中拉开的一种序幕。这首诗的主角,“静宁寺的钟声”,就要在这样的序曲里出场了。 3 K! X$ m+ k5 u( P8 H 但在诗中的第二段,诗人呈现的钟声,却隐去了敲钟人的身影,亦犹如隐去了“寺钟”本身。诗人的心灵思维,已经超越了古寺年久失修的千疮百孔和寺里面热闹的餐馆、少许的香客。他的心灵观照的是过去,亦是当下。或者说,是在同时观照着过去和当下:3 M7 {% a/ ^; N( }
8 ?& y+ R% C- l9 Q* ~9 Y
每天黄昏0 }% U3 c" J6 J$ C: C( M
太阳刚要落山 " J) I1 j4 ?" y$ E) e 静宁寺的钟声 ) |3 T h8 y- N, z; S+ g$ l [3 b" G 总会静静敲响# y& J+ C" Q+ L- O
余音袅袅 " o% Q* n# l& {0 A & H( \; |# P7 B 静宁寺本身是静的,“钟声”本来是因“敲”而“响”的。诗中静宁寺的钟声,却是静静敲响的。所以,在诗人心灵的时空里,宁静寺的钟声动和静如一。3 t! p* _; X& y
这样的钟声,仿佛是智者从很远的时空里敲响的,这样的“钟”,似乎此刻无需有人去敲,它始终会静静地独自敲响余音袅袅……/ }1 i/ m: x9 f+ K( L8 {6 `
这样的钟声,如此的深邃、淡远,只因它召唤的是被遮蔽久远的本真心灵。 ( r/ @9 o4 ~3 }; l 这样的时刻,我恍然明白了古石的一种身姿,那是一种思考者漫步的身影。 ) { w6 A& u; Z3 N3 O 曾记得,古石有多首诗的自然背景皆为黄昏。或者,是因诗人格外喜爱经过一天闹市般的喧嚣而趋于宁静的黄昏。或者,诗人已经从喧闹的世界慢慢地回归了自己的心灵,对逐渐脱离着喧闹的“黄昏”,有独特的领悟。或者,人类心灵本来拥有的宁静与大自然的黄昏静定,原本就是契合一体的。 0 u6 n8 I$ `* r% `! L7 H; _+ t 而诗人在诗写的过程中,心灵却是“有放有收”的。结尾的一段,思维明显趋于“理性”的“收”,像是一种思想者的道白:4 V' R1 h4 Z: G/ i. M8 l) Y5 u( r" v' e
. E) y& p! ^" y0 U! C7 C1 B) f7 U3 f 如果你听见了 & V' x7 b" o3 H5 k 你就仿佛置身于 ( A( B$ F. j, A ~2 Q4 c' }/ U- A6 i 西藏的天空 ) P; _1 \# \( t8 N$ y 你就仿佛看见了你内心 ( O, P8 `' G& E" I1 s; S3 a 广袤的寂静. b( X0 {1 h. T. ^6 p% n
! u D' H* M! i
而当诗人的心灵思维,自动“收”回倾听里,似乎是把“听”与“心”收归一处了,亦仿佛置身于本然纯净的天空里。他仿佛是对另一个人而言说“本然纯净的天空”,实则呈现了自身回归的内心广袤的寂静…… ( U c S% P% Y' g* G' G) ~& R 只不过,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的诗写技巧,用“西藏的天空”暗喻“静宁寺的钟声”,呈现出纯净深远的意境。而形容词“广袤”的巧妙运用,亦像神来之笔。被写作者多用来形容大地、草原和天空等的“广袤”一词,古石却用于其形容寂静,似乎使世界本然的寂静直接可视了,进而呈现了更加空灵而深邃的诗美。 4 F3 h" p' R$ U作者: 古石 时间: 2018-11-8 11:25
感谢碧青推荐鼓励!作者: 胭脂茉莉 时间: 2018-11-9 10:54
2 i' s- g2 Q A, O5 P" L) X
2 u7 H7 \$ s% S9 p U. B% G7 O
是啊,年久失修的静宁寺,包括热闹的餐馆都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心中有禅,身处闹市抑或已经破败的寺庙又能怎样?我想起了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小窗幽记》里的“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修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