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80|回复: 2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丽的陷阱——关于《喻体(一)》的自说自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陶杰 于 2015-10-10 21:21 编辑

                                                      美丽的陷阱
                                                      ——关于《喻体(一)》的自说自话

                                                                                           文∕陶  杰

       谈论自己的作品,显然是不理智的。怕不客观,就像父母看孩子,容易放大优点而忽略缺点。韩庆成老师让我谈谈写这首诗的感受。我想,谈谈这首诗本身,也许比追忆写作时的感受更靠谱一些。
      《喻体(一)》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招来这么多的非议,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这首诗引起争议和招致非议的主要原因是题材。有人认为这样写十三四岁的少女,我的道德一定出了问题。诸如此类的形容挺多,证明了咱们的汉语词汇十分之丰富。持此观点的论者不在少数,且言辞凿凿,义愤填膺。冷静  一想,站在各自的立场,以各自的眼光,得出各自的结论完全正常。
       让我颇感遗憾的,倒不是个别论者提到的这种批评中道德绑架的专横,而是审美眼光的缺失。因为文艺批评中很多道德判断,有时恰恰是艺术上的短视导致的。这首诗名为《喻体》,但一些论者只见其“体”,未见其“喻”;只看见指向月亮的手,而忽视了月亮本身。
       当然,每个人眼中的月亮都不一样,我描绘的,仅仅是我看见的或者我臆想的月亮。
       诗的开头,我以“明月朦胧"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之美,强调这种美和成熟女子的美是有本质区别的。十三四岁的少女,因为“胸脯藏在胸腔里,花香藏在花苞里”而多出一种天使般的纯粹和圣洁。毋庸讳言,我对这种美顶礼膜拜。正如诗中所言,遭遇这种美的瞬间,你感觉自己“被某种飞行物镇住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岂是单纯的肉欲快感和性幻想所能比拟的?有人揪住一句“如果芒果晃动,我就会像狗一样乱在墙上蹭痒痒"不放,认为就是这句暴露了我的低级下流。我想请持此观点的论者睁大眼睛瞧瞧,这句话不是以肯定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即是说,我并不是希望她“芒果晃动”,好让我“像狗一样乱在墙上蹭痒痒”;而是庆幸,她的这种状态正好避免自己活得像一只动物。
       人不是动物,不能只追求感官的享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如舌头,仅知酸甜苦辣是不够的,而应该拥有一片“味蕾的海洋"。追求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得避免被过于形而下之物所囿。未定型的少女,恰好可以满足人这一高级的美学诉求。所以,我更稀罕的是“风吹不着"“手够不着"的芒果,在我手上,它可以在圆和椭圆之间自如转换。我“一会叫它芒果,一会叫它梨”。我希望通过这一命名活动,让一只芒果比所有的水果更辽阔,让自己,找到拥有一片果园的感觉。
       从一个少女,到一只渺茫的芒果,再到一片形而上的果园,这是一个不停地虚化和幻化的过程。怎么虚化和幻化呢?你得摆脱那些形而下的羁绊和束缚,为此,有时你不得不放弃具体事物的滋养,甚至世俗的幸福。就像为了树上的十只鸟,手上的那只都飞走了。
       结果是,你一无所有。“不能确定自己喜欢酸味还是甜味”,所以不知道如何选择。你在拥有了一片“味蕾的海洋"之后,却两手空空。既然什么味道都有 可能不适合自己,还不如“来一杯白开水",或者“望梅止渴”。
       直到今天,你都不知道真正的芒果怎么画。有人问你味道,你伸出舌头让他瞧。
最后才明白,她其实是一个迷人的陷阱。但致命的是,就算作为陷阱,她也是变幻莫测闪烁不定的。固定的陷阱根本就不叫陷阱。有时你仿佛逃离了这个陷阱,但只要一琢磨,仿佛又有一个陷阱把你困住了。
       所以,这是一首关于陷阱的诗。
       有人用叙述制造陷阱,我只是想用叙述照亮陷阱,并制造脱离陷阱的幻觉。

附:

喻体(一)

陶杰


“明月朦胧”。十三四岁,她的身体
刚好呈现出此病句之美
她把水弹到我的脸上,命令我
不许说话不许动。然后,
飞快地跑开。她还没长到
嘴巴让我做个木头人心里却
盼着我去追的年龄
嗯,我不动,我静下来
听着泉水“叮叮咚咚”地从身上流过
幻想自己被某种飞行物镇住了
如果她大一点,芒果晃动,我就会
像狗一样乱在墙上蹭痒痒
如果芒果渺茫,风吹不动它,手够不着它
我伸出舌头你能看见一片味蕾的海洋吗
上午我把它画成圆的,下午
改为椭圆。一会叫它“芒果”
一会叫它“梨”。直到今天
我还不能确定自己喜欢酸味还是甜味
没关系……算了吧!请来一杯
白开水。要不就练习
望梅止渴。她还小,尚方便
转化为喻体,比作陷阱也正适合跳出跳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0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10-4 16:29
没有蛮横。 而是你这首诗的某些语言缺乏文明底线。不管你有多少可以发挥的含意, 文本是无法
否认的。  ...

哈哈,你这口气,这逻辑,这种戴不上帽子誓不罢休的精神,搁在当年,必定是个出色的红卫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0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苦行者 发表于 2015-10-4 23:50
其实陶老师不用解释,保持沉默最好。至于读者误解也好,正解也罢,您本人都没必要参与辩论。文本就摆 ...

问好苦行者!原本并不打算插嘴。正如您所说,怎么读都是读者的自由。后来韩老师让我谈谈写这首诗的感受。我觉得追忆四年前写一首诗的想法可能更虚妄,于是写了上面这些文字。现在谈这首诗,我也只能依据文本,更多地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所以,我仅仅是提供一种解读的角度和方式,供大家参考而已。大家继续畅所欲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09: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陶杰 于 2015-10-5 09:35 编辑
苦行者 发表于 2015-10-5 00:11
陶老师亲自参与辩论,此帖必火!流派网里不全是奴才,反民,刁民,多得很。可不认什么大家,小家,按文本说 ...


一个论坛要是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死水一潭。只认文本不认人,这是好汉!大家敞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苦行者 发表于 2015-10-5 10:12
谢陶老师交流回复。这首诗歌的心理描写,文字技巧是没说的,值得学习。大家关注的是这样的诗歌 ...


我想我们对道德的坚守是一致的,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太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硬撑 发表于 2015-10-4 17:32
也许作者没有注意到,一些赞美的评倒是对文本带来更大损害和误解。

不管是赞誉还是贬抑,误读都是正常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志良 发表于 2015-10-5 18:06
诗歌没有正解,正如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和想法。因此作者的观点,也只能是其中的 ...

一个作者解读自己的作品,他拥有多少优势,他就拥有多少局限。一个独立的读者,可以谁的话都当耳边风,只认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20: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屋子 发表于 2015-10-5 19:05
等自己的孩子长到十三岁才有可能觉悟。很多人只对自己孩子负责,对社会不负责。我在艺术学院毕业,道德人人 ...

是啊,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提高艺术修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女诗人夏午四年前的一篇评:
                                 
                                   病句之美
                                    文∕夏午
       陶杰是谁?不知道。
       没关系。对诗人来讲,诗大于诗人。于我而言,我少有冲动,仅仅因为一首诗而为之写一段文字;而陶杰或许是个例外。依据TA写下的诗, TA比我年轻,我猜。如果TA比我大,那么我只能佩服TA,老大不小的人了,还病句连篇。我当然不算老,但足够大,大到已不会写病句了;即便有病句,也难能做到把病句整到美不胜收的样子了。我要从《喻体》的头两行开始,读读他的病句,赏赏他的病句之美。

       “‘明月朦胧’。十三四岁,她的身体/刚好呈现出此病句之美”。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有明月皎皎之光华,也有尚未长开的朦胧之幻美,以病句“明月朦胧”喻十三四岁的她刚好呈现的身体之美真可谓鲜活、精妙;而且很“口语”,不费解。再美的美人若卖弄风情却不解风情,不仅无趣至极且令人生厌;再好的诗歌若硬要借故藏典故弄玄虚搬弄智识,只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于己皆是吃力不讨好。不解之解,会心一笑,大美了然于胸。

       “嗯,我不动,我静下来/听着泉水“叮叮咚咚”地从身上流过”泉水从身上流过是什么感觉?也许人们会说是丝绸般清凉、舒适、柔滑的感觉,这答案是正确的,但这正确的废话显然不是诗人的答案。诗人陶杰说是“叮叮咚咚”的感觉——将触觉转化为听觉,他似乎又“犯病”了!但这病其实也是寻常的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陶杰是一个偏向于“听觉型”的孩子,善言辞,擅模仿,通语言之道;却也是个好的倾听者。他说“我不动,我静下来/听着泉水‘叮叮咚咚’地从身上流过”。当语言由于越过感觉限制而形成的“病句”,由于其自然而然,便呈现微妙的自然之美。从修辞学角度来讲,很寻常的以感觉写感觉,通感而已。深谙语言之道的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书中曾写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日常生活多病人,日常话语多病句,但病句之意,你懂的。

       “上午我把它画成圆的,下午/改为椭圆。一会叫它“芒果”/一会叫它“梨”。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确定自己喜欢酸味还是甜味/没关系……算了吧!请来一杯/白开水。要不就/望梅止渴。她还小,尚方便/转化为喻体,比作陷阱也正适合,跳出跳进”喻体是什么?在这些病句的起承转合中,身体从圆的到椭圆,从芒果到梨,从酸味到甜味,从身体到陷阱,有形状改变引发的视觉变化,也有味道迥异的味觉变化。还有什么,嗯,还有不确定。这恰当的不确定正是对确定的诠释:因为小,方便转化为喻体,或比作陷阱,跳出跳进,这“病句”有点无厘头,有点调皮,仿佛孩子说的话,什么语法,修辞与逻辑学都是表达的障碍,而遵从诗意、语感与日常的诗歌才是美之王道。

       自然,不受感官之限;鲜活,不拘陈词之囿;日常,不屑章法之约。此即病句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薄小凉 发表于 2015-10-6 16:58
我爱读词,古诗词中描写小女孩的很多,譬如辛弃疾的十三女儿学绣,一支支不教花瘦;小女丫丫,手把柳儿系春 ...

谢谢小凉认同和夸奖,甚感欣慰!欣慰者有二:一是人间有知音;二是这俗世还有真性情,还有美丽的灵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6 12:4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