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韩庆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诗微评》第4期: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7-9-23 18:06 | 只看该作者
气化散人 发表于 2017-9-23 10:16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挖掘深    语言掷地有声    问好气化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7-9-23 18:11 | 只看该作者
山东永清 发表于 2017-9-23 15:36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有条理    思考有深度    安个题目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7-9-23 19:09 | 只看该作者
山东永清 发表于 2017-9-23 15:36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为永清编辑鼓掌!我十分赞成您的观点。
对于任何有关文革的观点,我认为:第一,不能轻易否定,既然发生,必有当时历史的渊源;第二,对于历史的评说,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轻易下结论的人,大多出于无知,和盲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7-9-23 19:10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9-23 17:54
动作快    抓住要点    问好古不为诗友

多谢敖华主持赏评留字!奉茶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7-9-23 20:24 | 只看该作者
古不为 发表于 2017-9-23 19:10
多谢敖华主持赏评留字!奉茶祝福!

谦虚长兄    大家风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7-9-23 20:26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9-23 20:24
谦虚长兄    大家风范

敖华编辑过奖了!敬茶问安!周末吉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7-9-23 20:28 | 只看该作者
古不为 发表于 2017-9-23 20:26
敖华编辑过奖了!敬茶问安!周末吉祥!

    跟你交流高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7-9-23 20: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群言堂笔 于 2017-9-23 21:00 编辑

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长林晓歌《北海东炮台遗址》有感

      历史总是现实的,不因你当时多么辉煌;同时历史也是残酷的,谁漠视了它的存在,自然也会让你刻骨铭心。
   
     所谓没有炮,没有炮台,无不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此反衬是成功的。难道国人真会忘了甲午风云?曾经的炮台也是大清水师的荣耀;多少抗击日寇之士,曾把满腔爱国热血洒在这里;对于这样的丰功伟杰,我们应该树一座丰碑才是,可惜的是腐败的清政府依然没能挡住长驱直入的铁舰。
   
     好在惨痛的历史教训国人还没敢忘记,尽管炮与炮台都毁于文化大革命,其实是炮也化着了大炼钢铁的牺牲品,然而正是诗人抓住了这么一个诗核,于是诗人才乘胜追击挖掘出了这么一个真理——于处声处听惊雷!如果国人不警钟长鸣,历史血的教训还会重演!真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7-9-23 2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舟自横渡 于 2017-9-23 21:46 编辑

简读《北海东炮台遗址》
文/舟自横渡

北海东炮台遗址
长林晓歌

没有炮,没有炮台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几栋紧挨的高楼。栏墙上的小黑板
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
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


     “没有炮,没有炮台”,既为遗址无可厚非。想想更多比东炮台更具历史价值更有警世作用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那么“几栋紧挨的高楼”尚未蚕食于此实属幸运!这或许正是诗人稍感释然并诗以记之的缘故吧!

      “遗址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似乎浸润了英雄的鲜血,得以生机勃勃繁荣昌盛;又好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烽火硝烟离奇荒诞,可他不会说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了,他紧抿的双唇作着无声地抵抗。“栏墙上的小黑板”正在越俎代庖,堂皇地“刻着它清朝时卫国的伟绩”。呵呵,我不知道这个遗址是否又是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有此遗耻确是虽败犹荣,至少有那么些不屈的精神可以激励后人落后就要挨打。

       可是,诗人要说的仅仅于此吗?如果此炮此台毁于战火湮灭于荒草那是何等悲壮,英雄当可安息!问题是“却没说明它毁于文化大革命”,呜呼!十年浩劫生灵涂炭,包括地下已朽未朽的骸骨也难逃被鞭三百的命运。谁敢说呢?当身边最亲的人都要检举揭发你的时候,说真话简直找死,人伦丧失何至于此!法治的理性被人治的冷酷阉割殆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革不是一天革成的,文革遗毒也不是一天可以革除的,更何况是刻意隐埋真相,强制打入禁宫!呵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来已久的治国之道可不能毁在咱们手里呢!

      《北海东炮台遗址》一诗前四句淡而无味,看似山穷水尽之际实则峰回路转,末句并非末路,恰是又一村。这正是微诗之魅力,也是微诗之难写所在。此诗主旨明确,意象得体却略显单薄,可能是微之所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7-9-23 20:43 | 只看该作者

彼此彼此!有缘方能相聚流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 16:2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