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川荐读【世界诗] 世界诗歌精读【爱尔兰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川诗歌 于 2014-1-24 15:03 编辑

哈利•克里夫顿
包慧怡 译



《黄水仙》


我盘坐下来,见到与眼齐平的
黄水仙,光线正筛过它们。

从前也发生过一次。
我正在出生,那儿有黄光,

无法定义,但绝对纯洁,
使一切熠熠生辉——或许是一两根静脉,

我母亲的,或我的,蛋黄
或是充血眼球里的一线血丝——

无论哪种,原初状态的世界
正在被赠予。从那以后

黄色永远是我的色彩,它繁衍着
无穷无尽。但绝不重复。

春天进入。它又开始建造自己的窗户
可被看见,却无法透过它看。





《柠檬》


所有柠檬都起于绿色,所有的柑橙。
我们的,爱尔兰灰光孕育的果实,
冬日转为黄色。同时,整个十月,

在高窗中,比人类还要高,
道成肉身的欢愉,忤逆季节的逻辑,
继续成熟着。缓缓地,随着冬至将近,

浸透于冰冷的月光,当这株小树
自授着花粉,像一宗私人神迹
隐匿于玻璃后,躲开崩坍中的世界,

独自向南去,越过贫困与死亡
奔向无限的黄色……
他们已在
贩卖他,在西西里诸广场,

比白送还便宜,当太阳升起
穿过此刻的纬度,攫住不设防的我们
在一月的背极,仍在等待,

在从不会升得比自己更高的日子里
切开它,索取香味,沿着威士忌的
纹路,琴酒与保健饮品虚假的升华。


与你的家人合葬

我的四散在各地——
而你的……在卡亘山丘的背风处
一面来自永恒的防风墙,

湿土,我骨骼的镀层,
展开自身,母系的大地
我一生都在地上流浪,

和双人床一般大的阴谋
今晚我躺下,拉链开着,
穿着我的生日西装。

我根本不该引你谈起
任何这类事。“即便在那儿”
你耳语着,“我的手也会游走……”

我感觉到它,攀爬过大腿
在生中,一如在死内,一只地精
施展着它的保护系魔法

萦绕我,直到我迫切渴求着
那场预示着更大死亡的小死。
卷须、主根、麻刺的离子

属于性和死,在黑暗的国度——
如今,我想,我将永不会在
比永恒微光更好的事物中醒来

那儿,雨水号啕着,一如主耶稣,
在水上走着华尔兹步
在内湖上……乡下的表亲们

在隔壁房间打着鼾,
隔壁的棺材,灯火熄灭,
我们却在忙着根与延续的

自然事工,我听见你耳语
“与我的家人合葬
感觉可好?”

第一百万次……
要说“是……”
像很久以前,我一定做过的那样,
就是纵身跃入比婚姻更深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4:45 | 只看该作者
【叶芝,W. B.】(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都柏林画师家庭,政治上属贵族主义者。早期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90年代后,因支持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诗风逐渐走向坚实明朗和接近现实。代表作有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1902)、《1916年的复活节》(1921)等。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因接近人民生活和热心玄学派诗歌研究,作品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思考为一体,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表现善恶、生死、美丑、灵肉的矛盾统一,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突出诗作有《钟楼》(1928)、《盘旋的楼梯》(1929)及《驶向拜占庭》等。

当你老了
--------------------------------------------------------------------------------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袁可嘉 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4:45 | 只看该作者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2013)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希尼把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1]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逝世,终年74岁。

挖 掘
        

在我手指和大拇指中间
一支粗壮的笔躺着,舒适自在像一支枪。
我的窗下,一个清晰而粗厉的响声
铁铲切进了砾石累累的土地:
我爹在挖土。我向下望
看到花坪间他正使劲的臀部
弯下去,伸上来,二十年来
穿过白薯垄有节奏地俯仰着,
他在挖土。

粗劣的靴子踩在铁铲上,长柄
贴着膝头的内侧有力地撬动,
他把表面一层厚土连根掀起,
把铁铲发亮的一边深深埋下去,
使新薯四散,我们捡在手中,
爱它们又凉又硬的味儿。
说真的,这老头子使铁铲的巧劲
就像他那老头子一样。

我爷爷的土纳的泥沼地
一天挖的泥炭比谁个都多。
有一次我给他送去一瓶牛奶,
用纸团松松地塞住瓶口。他直起腰喝了,
马上又干开了,
利索地把泥炭截短,切开,把土
撩过肩,为找好泥炭,
一直向下,向下挖掘。
白薯地的冷气,潮湿泥炭地的
咯吱声、咕咕声,铁铲切进活薯根的短促声响
在我头脑中回荡。

但我可没有铁铲像他们那样去干。
在我手指和大拇指中间
那支粗壮的笔躺着。
我要用它去挖掘。


袁可嘉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5:41 | 只看该作者
保罗•穆顿(Paul Muldoon,1951-),爱尔兰诗人。出生于北爱尔兰阿尔马郡。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是当时任教于该校的诗人谢默斯•希尼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曾供职于英国广播公司(BBC),担任电台和电视节目制作人。1987年后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教授。1999年-2004年,被推选为第42任英国牛津大学诗歌教授。主要作品有:《新气象》(1972年)、《骡子》(1977年)、《布朗尼为什么离开》(1980年)、《依姆拉姆》(1980年)、《遇上英国人》(1987年)、《马多克:一个谜》(1990年)、《智利编年史》(1994年)、《干草》(1998年)、《莫伊沙砾》(2002年)、《无风带:诗歌》(2006年)等二十多部诗集。2003年,保罗•穆顿获普利策诗歌奖。此外,他还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协会奖金、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奖金、1994年T.S.艾略特奖、1997年爱尔兰泰晤士诗歌奖以及2003年加拿大格里芬国际诗歌奖。保罗•穆顿被认为是继谢默斯•希尼之后第二重要的在世的爱尔兰诗人。

风与树(Wind And Tree)


像大部分风
发生在有树的地方一样,

大部分的世界
以我们自己为中心。

在风聚合的地方
树也常常在一起,在一起,

一棵树会将
另一棵树拉进她的怀里拥抱。

他们沉重的枝条
疯狂地在一起,在一起,

这不是真正的火焰。
他们折断着彼此。

我常想我应该像
那棵独立的树,哪里也不去,

因为我自己的手臂不能够也不愿意
折断另一只。但是通过我折断的骨头

我能够分辨新天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4-2 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23 1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3 17:1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