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川荐读【世界诗] 俄国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伊万•费奥多罗维奇•日丹诺夫
2.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3.        根纳季•艾基
4.        帕斯捷尔纳克
5.        列昂尼德•利沃维奇•阿龙宗
6.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谢维里亚宁
7.        约瑟夫•布罗茨基
8.        英娜•丽斯年斯卡娅
9.        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
10.        加莉娜•埃莫什娜
11.        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
12.        安•阿赫玛托娃
13.        英娜•亚历山大罗夫娜•卡贝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7 | 只看该作者
伊万•费奥多罗维奇•日丹诺夫(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Жданов)日丹诺夫于 1月16日诞生于阿尔泰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的第十一个孩子;8月31日,老日丹诺夫在莫斯科因心力衰竭和肺气肿并发而去世。六十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由于他的诗歌用语繁复、意象怪诞、寓意晦涩,它们被批评界认为与其说是“再也不会有人创作”,倒不如说是“不可能那样得到发表”的作品。他本人也被看作“复杂化”诗歌的代表,一度成为俄罗斯最具争议性的诗人之一。1967年,在《阿尔泰青年报》发表了第一首诗。自1975年开始,日丹诺夫积极参与了当时非官方的地下文学活动。1982年,出版处女诗集《肖像》。这部诗集很快被译为法文在巴黎发行,为诗人的名声在西方传播开了一个好头,他自此便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国际性的诗歌节和文学会议。它在国内也受到了行家的一致好评,次年,获得了高尔基文学奖。1986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
      日丹诺夫的写作最早带有对俄罗斯传统诗歌的模仿性特征。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后,他便有意识地疏远了娴熟、流畅的写作准则,对经典性和文化意义予以了审慎的反思,不再偏重于对普通修辞的研究,而是追求对个性化体验的描述,致力于“元隐喻”(盖特洛夫语)或“隐喻现实主义”(艾泼斯坦语)的写作。所谓“元隐喻”,类似于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和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它强调语言的元初性,而并不是彻底地反隐喻或拒绝隐喻,只是要正本清源,还隐喻以最初的面貌,其指向是摒弃诗歌语言中一些滥俗了的隐喻,剥除该过程中被抽象化了的表壳,摆脱由文化堆砌而成的包袱,回到语言最初的隐喻性本质,恢复鲜活、具体的审美生动性。1988年,日丹诺夫因写作中的先锋性元素,获得具有独立艺术意味的安德烈•别雷诗歌奖。
      诗人的上述追求令人想起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就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识提供出来。”因此,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应该有所区分,它竭力回避那些陈词滥调,不再选用那些被反复使用过的意象或表现手段,在写作中使用“陌生化”的手法,让形式更趋复杂和繁富,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诗歌作为创造的艺术,需要创造者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出色的想象力。由此,我们便可以更好地理解罗丹的那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
      九十年代初,日丹诺夫已得到了诗歌界的广泛认可,被公认为最有潜力的先锋派诗人,并有作品被选入十一年级的中学课本。不过,饶有意思的是,这时的他发生了生活兴趣的转移,由最初对语言之谜的追索,逐渐发展到对直观形象的迷醉,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摄影艺术中。当然,他也并没有彻底放弃诗歌的写作,其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禁区的摄影机器人》。就是凭借这部诗集,他于1997年获得了第一届阿波罗•格里高利耶夫诗歌奖。
      迄今为止,日丹诺夫的作品已被译成25种外语,还在美国、法国、丹麦、日本等国出版过单行本。近年来,他不定期地居住在阿尔泰、莫斯科和克里木等地。

当小鸟奄奄一息……

当小鸟奄奄一息,
疲惫的子弹在她的体内哭泣,
那子弹只是希望自己
也可以像小鸟,飞来飞去。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俄国女诗人,与安娜•阿赫玛托娃、齐娜意达•吉皮乌斯并称为沙俄时期女性诗歌的铁血三角,诗风晦涩难懂,意向奇诡狂妄,她在18岁因第一本诗集《黄昏纪念册》一鸣惊人,其中那句“不如给我一个死——就在十七岁”震铄古今。
   
                            在我俩之间躺着一把双面刃。
                            誓言将在我们的思想里生存……
                            但是热情的姐妹们在这里!
                            但是兄弟般的激情在这里!
   
                            是如此一个混合物
                            风中的大草原,和嘴唇吹拂
                            中的深渊……剑,拯救我们
                            远离我俩不朽的灵魂!
   
                            剑,摧折我们又刺透我们,
                            剑,处死我们,但是懂得,
                            有如此般真理的极致
                            存在,如此一片屋顶的边缘……
   
                            这将是个兄弟般的伤口!
                            以此方式,在群星下,没有任何
                            罪恶……仿佛我俩是
                            两兄弟,为一把剑所焊接在一起!
                                ——《刀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8 | 只看该作者
根纳季•艾基(Gennady Aygi),俄罗斯当代大诗人. 1934年8月21日,艾基生于俄联邦境内的楚瓦什共和国,本姓李辛(Lisin),后改艾基. 2006年2月21日,俄国诗人根纳基•艾基(Геннадий АЙГИ)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2岁。根纳基•尼古拉耶维奇•艾基1934年生于苏联的楚瓦什共和国(现为俄罗斯联邦楚瓦什共和国)沙依穆尔季诺村。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曾将普希金的作品译成楚瓦什语。根纳基•艾基的处女作发表于1949年。1953年考入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就读,其间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相识、交往,也因此而被学院开除。1958年根纳基•艾基用楚瓦什文创作的第一部诗集出版。1961至1971年,他在马雅科夫斯基纪念馆工作。同时,继续诗歌译介。1968年他所翻译楚瓦什文的法国15-20世纪诗选出版,1972年因此被授予法兰西学院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之后,他将波兰与匈牙利诗歌翻译成楚瓦什语。但他个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却无法在苏联出版,他的诗集《1954-1957年诗选》于1975年在慕尼黑出版,诗集《带有标记的冬天》1982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从70年代起根纳基•艾基的诗歌就被翻译成欧洲多种文字。1988年他的俄语诗歌才允许在俄罗斯公开发表。
  根纳基•艾基一生曾获得国内国际上许多诗歌奖项。1987年获得安德列•别雷奖,1990年获得楚瓦什共和国奖,1997年获得楚瓦什共和国民族诗人奖,2000年获得第一届帕斯捷尔纳克奖。另外,还获得过意大利、法国、匈牙利、马其顿等国家或民间诗歌奖。

临近森林

  

  而
  我终于接近没有人到过那里
  只有一种旧感觉的
  白银——当自由的温暖在额与肩上
  哦
  这明亮的
  田野——似闪向天空的光芒

  
  是
  一如羞怯火花的寂寞灵魂
  拥抱四周
  闪烁了,自由和白色在附近
  而纯洁被创造——简单地:被纯洁自己
  田野
敞开
  (总是像
  天空前的田野)
  发它的光——为自己

  
  那
  另一个呢?光芒毕竟穿越了它
  为爱
  像爱某一天使——到处——爱我的放纵
  同时创造
  纯洁之地

  
  有过多少风?少许黑暗地离开和生活的风
  比上帝的安宁更安宁
  在那里
  沉默中
  天蓝

  (宋琳译)


  作者:根纳季・艾基,北岛译
  雪来自附近
  窗台的花陌生。
  向我微笑只因为
  我不说那些
  从来不懂的词。
  我所能对你说的是:
  椅子,雪,睫毛,灯。
  而我的双手
  简单疏远,
  那些窗框
  像从白纸剪下,
  但在那儿,它们后面,
  围绕着灯柱,
  雪旋转
  正来自我们童年。
  将继续旋转,当人们
  记住地上的你并和你说话。
  那些白雪花我
  真的见过,
  我闭上眼,不会睁开,
  白火花旋转,
  而我无法
  去阻止它们。
                            1959年-196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8 | 只看该作者
帕斯捷尔纳克(1890.1.29 - 1960.5.3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因为小说中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保留态度而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29 - 1960.5.30)苏联作家。生于画家家庭。参加过未来派文学团体。十月革命前发表过抒情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1914)和《在街垒上》(1917)。20年代塑造列宁形象的长诗《崇高的疾病》(1924)和表现俄国第一次革命的长诗《一九○五年》(1925~1926)、《施密特中尉》(1926~1927),得到高尔基的好评。30年代初写了自传体小说《旅行护照》(1931)和诗集《重生》(1932)等,反对以暴力实现革命的目的,并希望“不受蒙蔽地”观察国家的生活和认识它的未来卫国战争期间,发表《工兵之死》等诗,出版诗集《在早班列车上》(1943)和《冬天的原野》(1945)。1957年在国外发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表现出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的怀疑和反感,为此他受到国内的严厉批判,并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日瓦戈医生》获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但由于受到国内舆论界的反对,他拒绝接受这项奖金。最后一本诗集《到天晴时》(1956~1959)流露出凄凉悲痛的情调。他掌握多种语言,翻译过格鲁吉亚诗人的诗、莎士比亚的剧本、歌德的《浮士德》和其他一些西方诗人的诗歌。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到他死后二十七年,苏联才为他恢复名誉。

《二月》

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
大放悲声抒写二月,
一直到轰响的泥泞,
燃起黑色的春天。
用六十戈比,雇辆轻便马车,
穿过恭敬、穿过车轮的呼声,
迅速赶到那暴雨的喧嚣
盖过墨水和泪水的地方。
在那儿,像梨子被烧焦一样,
成千的白嘴鸦
从树上落下水洼,
干枯的忧愁沉入眼底。
水洼下,雪融化处泛着黑色,
风被呼声翻遍,
越是偶然,就越真实。
并被痛哭着编成诗章。

《 屋里不会再来人了》
  
    屋里不会再来人了,
    唯有昏暗。一个冬日
    消融进半开半掩的
    窗帘的缝隙。
  
    只有潮湿的白色鹅毛雪
    疾速闪现.飞舞。
    只有屋顶、白雪,除了
    白雪和屋顶,——一片空无。
  
    又是寒霜画满图样,
    又是逝去年华的忧郁
    和另一个冬天的情景
    在我的心底搅来搅去,
  
    又是那无可宽恕的罪过
    至今仍刺痛我的心灵,
    木柴的奇特匮乏
    折磨着十字形的窗棂。
  
    可是,厚重的门帘
    会突然掠过一阵颤栗。
    你会用脚步丈量寂静,
    如同前程,走进屋里。
  
    你会在门口出现,
    身穿素雅的白衣,
    仿佛为你织就衣料的
    就是那漫天的飞絮。
  (吴迪 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8 | 只看该作者
列昂尼德•利沃维奇•阿龙宗(Леонид Львович АРОНЗОН),1939年-1970年,俄罗斯诗人,生于列宁格勒。被认为是苏联二战后60年代最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之一。6岁时开始写诗,1963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师范学院历史文学系。自1966年起创作科普电影剧本。曾参与地下文学刊物《丁香的编辑出版,诗歌作品多在地下文学刊物发表。1970年赴中亚旅行期间自杀身亡。自20世纪80 年代,由弗拉基米尔•艾尔利整理出版了他的诗选集后,才又引起文学界的重视。

深夜里……

深夜里这些桥梁一点点相互靠近,
最好的黄金也比花园与教堂暗淡。
穿越风景你向着床榻而行,这就是你
走近我的生活,像蝴蝶,被钉死也再所不惜。

196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8 | 只看该作者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谢维里亚宁(1887——1941),谢维里亚宁是其笔名,意为“北方人”,原姓洛塔列夫。他是俄罗斯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诗人,俄十月革命前曾积极参与诗歌运动,1905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本人崇尚未来主义。在1918年莫斯科市综合博物馆由诗人勃留索夫主持的“诗歌之夜”朗诵会上,他曾被大家推举为“诗王”(而我们熟知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名列第二),颇为轰动一时,且名声大震。诗人由于家庭原因于当年移居爱沙尼亚,并在此结婚生子。在20年代——30年代初曾随妻子克鲁特在全欧洲进行音乐巡回演出。之后诗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贫病交加,倍尝人世的坚辛,诗风也有了巨大的转变,多为思念故乡之作。1941年由于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使他又一次失去了回国的机会,当年的12月20日死于塔林。出版诗集有《思想的闪光》(1908年),《高脚杯中泛起泡沫》(1913年),《香槟酒中的菠萝》(1915年)。

尾声

我是天才伊戈尔•谢维里亚宁,
我为自己的胜利而高兴:
我是所有都市里的明星!
我得到所有人衷心的承认!
从巴亚泽特到波特•阿尔图尔
我执拗地划了一条直线。
我令文学匍伏在自己的脚下!
我轰轰隆隆登上了宝座!
一年前,我就说过:"我会成功!"
一年一晃而过,喏,你瞧,我成功了!
我发现了隐藏在朋友中的犹大,
我没谴责他,而是对他实施了报复。
"就我为自己树立的目标而言,我很孤独!"
我先知般地如此宣布。
有眼力的人都来找我,
他们不能给我力量,却能使我欢乐。
我们已经有了四个,可我
所固有的力量却在增长。
它不祈求支援
也不因人数的增加而增长。
我力量的统一性在增强,
它高傲而又坚强,――
于是,汗国在自杀的诱惑下
跌落进我的帐房……

张冰 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8 | 只看该作者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八日病逝于纽约,享年五十五岁。
十月小调

一只制成标本的鹌鹑
在壁炉台上将尾巴照看得小心。
那座旧钟定时的卿卿正在霞光中
治愈着生锈的螺旋线。
透过窗口,白桦树的蜡烛燃尽。

第四天,海用它坚硬的地平线击打堤岸。
把书放到一边,拿起你的缝纫箱;
不用打开灯就可以缝补我的衣衫:
一头金发
将这个角落照亮。

(王伟庆 译)
《献给奥古斯塔的新诗篇》片段

九月的第一天是星期二。
  
       雨泼了一整夜。  
             鸟儿全飞回了南方。  
             我多么孤单,又多么勇敢。  
             甚至没有目送它们远行。  
             寂寥的碧空被击碎。  
             雨幕遮起了它最后一点湛蓝。  
             我不需要南方。  

我坐在窗前

我说过命运玩着不得分的游戏,
有了鱼子酱谁还要鱼?
哥特风格的胜利会来到
会打开你的旋纽——不再需要炭,或草。
我坐在窗前。外面,一棵白杨。
当我爱时,我爱得很深。但不经常。
我说过森林只是树的一部分。
有了姑娘的膝盖谁还要她的全身?
厌倦了摩登时代滋育的灰尘,
那俄国人的目光会落在爱沙尼亚塔的尖顶。
我坐在窗前。菜已烧就。
我曾在这里快活。但再也不能够。
我写过:灯泡看着地板充满惊恐,
爱,作为一种行为,缺少一个动词;那零,
那欧几里得以为是消失点变成的零不是
数学——它是时间的虚无。
我坐在窗前。当我坐着的时候
我青春又来了。有时我会微笑。或吐一口。
我说过绿叶会摧毁花蕾;
所有肥沃的落进闲置之地都是白费;
那片平坦的田野上,那片没有阴影的平原
大自然撒下树的种子多么徒然。
我坐在窗前,双手锁住双膝。
我沉重的影子是我矮墩墩的伴侣。
我的歌走了调,我的声音沙哑,
但至少再也没有合唱队可以唱它。
像这样的谈话收而无获并不令谁为难
——没有谁的双腿歇在我的肩头。
我坐在黑暗中的窗前。如同一列火车,
波浪在波浪似的窗帘后面跌落。
一个二流时代忠实的臣民,
我自豪地承认,我最妙的主意
全是二流的,但愿未来把它们
当作我反抗窒息的战利品。
我坐在黑暗中。很难判断
哪一个更糟:黑暗的内部,还是外部的黑暗。
(金重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9 | 只看该作者
英娜•丽斯年斯卡娅俄罗斯当代著名女诗人,1928年 6月24日生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市,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定居莫斯科。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7年,与作家谢苗恩•利普金结婚。1979年,与利普金参与了地下文学丛刊《大都会》的编辑出版工作。后来,杂志被查禁,丛刊年轻的参与者维克多•叶罗菲耶夫和叶甫盖尼•波波夫被苏联作协除名。为表示抗议,她和丈夫以及瓦西里•阿克肖诺夫也随即自愿退出苏联作协。此后,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她的作品大多在国外发表。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他的《俄罗斯思想》一文中曾这样评价丽斯年斯卡娅的诗:英娜•丽斯年斯卡娅的诗歌带给我特别的印象,在她的诗中能够倾听到大自然的回声。她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抒情诗人。
索尔仁尼琴曾称她为继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之后俄罗斯最伟大的女诗人。

“我终于洞悉了语言……”

我终于洞悉了语言,
看清了它的实质:它的肉体和灵魂,
我终于准备好
把这些话大声地说出。
然而,那些荒唐可笑的年代
却与我各行其事,——
越是深入了解大自然的本质,
我们越是害怕表达。
1966年

“三个星期了,灵魂被……”

三个星期了,灵魂被
哭个没完的不幸刺痛。
一场雨过后,天气转凉,
心境变得平和,心情渐趋轻松。
从早到晚,我重新
呼唤着自己的爱情:
我使你具有了人性,
请你把我也敬若神明!
1970年

“如同上帝的孤儿应承受……”

如同上帝的孤儿所应承受,
我不会与命运争辩,
既不会与背叛者,也不会与残暴者
甚至和自己辩论,

而是这样——不用小鸟的鸣唱,
也不用春水的歌吟,
只是以极度的谦逊
摇撼着我的整个灵魂。
197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9 | 只看该作者
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是俄罗斯白银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理论家。他从很早便显露出诗歌才华,曾积极参与以诗人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的丈夫)为发起人的“阿克梅”派运动,并成为其重要诗人之一。他早期的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后转向新古典主义,并渐渐形成自己诗歌特有的风格:形式严谨,格律严整,优雅的古典韵味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明气息和深刻的道德意识,并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因此,诗评家把他的诗称为“诗中的诗”。诗人一生命运坎坷,长期失业,居无定所,在三十年代创作高峰时,被指控犯有反革命罪,两次被捕,长年流放,多次自杀未遂,1937年12月27日死于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集中营,并至今不知葬于何处。他的作品曾被长期封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重又引起文学界的重视,文集和诗集由多个出版社再版,并译介到国外,渐为世界诗歌界关注。生前曾出版诗集《石头》、《哀歌》、《诗选》,散文集《埃及邮票》,文论集《词与文化》等。
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卓越的天才诗人。著有诗集《石头》、《悲伤》和散文集《时代的喧嚣》、《亚美尼亚旅行记》、《第四散文》等。另有大量写于流放地沃罗涅什的诗歌在他死后多年出版。1933年他因写诗讽刺斯大林,次年即遭逮捕和流放。最后悲惨地死在远东的转运营。

•为了快乐....

为了快乐,请从我的手上,
取一些太阳,取一些蜜,
如同佩瑟尔芬涅的蜂群,所命令的那样.
别去解开,没有系住的船,
别倾听缝在毛皮中的影子,
在生命的稠林里,我们无法制伏恐惧.
只剩下亲吻还属于我们,
毛茸茸的,象那些小小的蜜蜂,
飞离了蜂巢,就会死去.
它们在夜晚透明的树丛,沙沙作声,
它们的家,是泰依嘎茂密的森林,
它们的食物---时间,薄荷,忍冬.
为了快乐,请取走这狂野的馈赠,
化蜜糖为太阳的蜂群,
死去了,把这干枯而简朴的项圈组成.
1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16:29 | 只看该作者
加莉娜•埃莫什娜(Galina Ermoshina,1962-),出生于萨拉托夫地区的伊万捷耶夫卡。毕业于萨马拉奎比谢夫文化学院。图书馆员。写作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美国诗歌。著有三本诗集《雨之窗》(1990)、《呼唤》(1993)、《时间城市》(1994)。为俄罗斯90年代重要女诗人之一。

《这是秋天》

这是秋天,
宁静的时间,
书信和黄叶的时间。

这是黄昏
影子更深了,
这是风在吹进你的面孔。

这是雨,
这是一盏灯的光
穿过灰色的窗棂。

这是夜
用它褴褛的爪子
收集着破碎的茧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4 21: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