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庞清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副刊长期征稿启事,请在此跟帖。

[复制链接]
17#
发表于 2012-1-9 21:21 | 只看该作者
《替身》

你有时是一匹豹
火焰一样射出草丛
你有时是一只鸟
子弹一样穿透乌云

你打开翅膀
驮着春天的花园
闪动脊背上的风
一一点亮花朵的小灯盏

你悬在人群之上
不让自己掉进水里
众多蚂蚁匍匐在尘埃里庸碌
你却一直用梦想的替身代你活着


《银杏叶》

一把折扇即将被季节合上
明亮的火苗,稠密的鸟鸣
一点点褪尽。她噙着的一阙宋词
开始憔悴失色

时光这么浅,盛不住
她的亭台,她的梦境,她的光芒
体内水分日渐干涸
骨骼薄脆经不起秋风的摇晃

秋天彻底凉下来
她已经抓不牢天空
抑制不住滑落的姿势
像一片羽毛脱离了飞翔

绸缎面旧了,残了
绿旗袍,油纸伞缓缓远去
她在暮色里辗转,战栗
真的握不住一朵晚霞


《啼雪》

雪花的小灯盏点亮枯枝败叶
使它们重获粉雕玉琢的青春
在夜晚营造着童话意境

雪一片片月光一样铺满大地
盖住不为人知的裂缝,在温床上
描出几声梦呓,轻易谅解
风在脸上咬出的白牙印

你在晨曦打开雪花用身体书写的经卷
借用词语的羽翼跳到高处
打开喉咙啼亮地平线
从内到外焕发新生的光芒

你愿意将一枚雪花
放到心脏的位置,抹去凹凸不平
包容尘世的冷和硬
用清澈的歌声
唱出内心的洁白和柔软


个人简介: 蔡明菊,笔名:月满西楼。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山东文学》、《诗歌月刊》、《绿风》等。
诗观:诗歌是掌心的花朵,借以抚慰苍凉的人生。

通联地址:236200  安徽省颍上县鑫泰化工公司蔡明菊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80463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07:51 | 只看该作者
鲁芒 发表于 2012-1-3 11:29
两只麻雀
□鲁芒
  我观察它们许多天了。

收到文章,问候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1-2 0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深海之蓝 于 2012-1-2 01:27 编辑

读书随笔:《爱与美的恋曲——此情可待》 作者:深蓝

       由法国著名华裔作家程抱一撰写的小说《此情可待》,讲述了两位无名人物道生和兰英身上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爱情,是一个迟到激情的故事。它生动地描述了人间的悲苦,其人物均扎根在现实生活之间,有血有肉,它建立在心灵与感觉之上,同时又揭示了精神。作者正是借助这个“无时间性”的主题,来畅述自己对生命和爱的感悟。

        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动荡开始的时代,是一个激奋的时代。这是出现阿伯拉尔和爱洛伊斯、特里斯坦和伊瑟、但丁的贝雅特丽齐和奥洛德林的苏珊的时代,也是一个冲动、探索、理想化和精神追求的时代。崇高、卓越的激情往往展现于社会束缚的背景里,更有甚者,它滋生于心灵作至高提问与求索的沃土中。被神秘力量推动,那一对把所负情怀推向无限向往的情人,进入了不断超越而永无止境的历程。此书2002 年荣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法语系文学大奖,为该学院自16世纪以来第一次将该奖颁发给一位亚裔作家。

         在《此情可待》中,作者借男主人公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总是这片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斑斓无边,反复不尽。可你到这世上了来,却是为了独一一张面孔!那张面孔,有朝一日相见,就再也不能忘记。没有那张面孔,大千世界总只是疏离、失落,不能存有趣味,不能存有意义。有了那张面孔,它的目光、它的话音,于是什么都有趣味,什么都有意义。不可解的神秘啊!没有钟爱的人,什么都是东分西散,飘若轻烟;有了钟爱的人,什么都是心心相印,不断会聚。”

       《此情可待》中男女主人公出生和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过不同的传统教育,但他们居然可以无言面对时一见钟情,并永远忠实于自己所选择的爱情。道生和兰英之所以形成了不可摧毁和难以泯灭的爱情,就在于他们双方都曾经并持久地寻求生命的崇高力量,顽强地探求自我超越的无限可能性。

        此书向我们揭示:生活绝不仅仅是漂浮在日常生活时空结构层面的事物的总和,而毋宁是经由有形的表面向无形和不可见的审美境界的飞跃所构成的超越性世界。向超越性世界的精神追求过程,并非轻而易举的,它必须付出代价,甚至是不可计算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在道生和兰英之间所产生的真爱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的种种苦难,其中包括无数次的精神磨练,也包括无数次令人心碎和难以言尽的相思之苦。

       《有一种称呼让心温暖和荡漾》   作者:深蓝

        早上在小区跑步,遇到一阿姨,相对的一刻,我朝她点头微笑,阿姨很开朗,笑着说,“姑娘跑步啊!”我停下来,和阿姨搭讪两句!
      “是啊,刚起床,在小区活动活动,锻炼下身体。”
        阿姨说,”姑娘身体真好啊!现在年轻人没几个跑步的了。”
      “哦,阿姨,您看现在都8点多了,我是现在没上班有时间,所以才这么晚来跑步,上班的不是早都走了?”
      “哦。姑娘大学刚毕业吗?”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打量下阿姨,看她眼睛是不是有点问题。
      “阿姨,您的眼睛是花了吗?”
      “没有啊!我看你和我女儿年龄差不多大,她刚大学毕业也没找到工作呢!你说这书读这么多有啥用啊?”阿姨显然是为她的宝贝女儿着急呢。
      “书读多了还是有用的,阿姨别着急,工作要慢慢找,这就和相亲差不多,要看对眼儿找到适合的才行!”
      “姑娘你真会说话!”
      “姑娘你还没告诉我你多大呢?是20多吗?回来我让我女儿找你玩去,你住哪?”
      “阿姨,您自己先溜达着,我得跑步去了,有空再和您聊!楼上家里还打着豆浆呢!”
      “去吧姑娘!”

        阿姨一口一个姑娘叫着,听着怎么那么亲切,更多的是很不好意思,也有高兴在其中,原来已经中年的自己在陌生人看来还年轻呢。年轻真好!骗阿姨多叫几声“姑娘”,然后自己偷着乐去了!

      深蓝(深海之蓝),现居天津。非作家、非诗人,文学爱好者。诗文存于网络各电子空间和文集,少有纸媒发表。 电子邮箱:cxsxy@sina.com    联系方式:  QQ:1623111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12-28 10:49 | 只看该作者
●十二月

很轻很白的是十二月
一如鹅毛或者芦花
北风是唯一的道具
所有的雨水都改变了姓氏
在黄家老屋背阴的房檐下
十二月的牙齿沿着瓦沟生长

母亲的头发盘起来不能飘动
可比十二月的白更为晶莹
那双洗衣洗菜的手
总被这十二月咬伤
只有到了晚上就着灯光
打开小小的贝壳
将蛤蚧油小心抹在伤口

十二月  老屋的人只进不出
偶尔到了中午
让阳光把自己的影子钉在墙上
操着双手看那只小花猫
被温暖系在火炉旁
2011-12-14
黄天赐,男。作品散见于《安徽文学》、《诗歌月刊》、《绿风》、《青春诗歌》、《诗选刊》、《安徽日报》、《山东文学》、《北方作家》等100余家公开发行的报刊。花亭湖诗歌学会秘书长,《指纹》诗刊编辑。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新城天泰花园7幢一单元501室。邮编:246400    手机:13485882117
邮箱:33173505@163.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113492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4:57 | 只看该作者
南北 发表于 2011-12-26 13:22
一路盛开格桑花(随笔)
南北

收到各位稿件,代我慢慢筛选。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12-26 1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11-12-26 13:24 编辑

一路盛开格桑花(随笔)

南北


《烤太阳》

渐渐的,不知不觉,天气就凉了起来。在夜晚或清早,还会有点寒意。
不过,只要是晴天,只要有太阳,洱海周边的旅居者,就会很慵懒,很享受。因为,“烤太阳”的季节又到了。
我想,“烤太阳”这样的一个词语,一定是那些呆在大理的闲人们想出来的。而后,又被那些大大小小的客栈老板们搜罗了去,弄成了他们冬天招揽远方游子的独特招数。
不过,这招数我想一定是很管用的。只要是你冬天来了大理,只要你百无聊赖的守着一壶普洱茶在洱海边的太阳地里烤上一个小时,我敢说你一定就想烤上一辈子。
在苍山下洱海边的大理坝子上烤太阳,不说是世界上最诱人的事儿,起码也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美事一桩。无论你有钱还是没钱,也无论你尊贵还是贫寒,只要能将心安下,这阳光就是你的,这温暖就是你的了。
进入冬天后,大理坝子上的风会渐渐多起来,也大起来。但万里无云的碧蓝天空,也就多了起来。
太阳明晃晃的一照,就只有傻瓜和被拴在桌子腿上的狗,才会呆在屋里。大家都纷纷跑到太阳地里,去分享高原阳光有点生辣的亲吻和抚摸。
我说生辣,是因为这高原的太阳,紫外线颇强,照在身上,很有点“烤得慌”。
不过,又因为是冬天么,所以太阳就是毒了点,也不会像夏天那样,一下子就剥掉你一层皮。
冬天在大理烤太阳,是我在临着洱海的这个村子里,所能得到的一大享乐。不用额外的支付钞票,也不用去与什么人争抢,只要走出屋门,拉一张躺椅到平台上,就一切欧凯了。
当然,对于我来说,烤太阳不是目的也不是全部。我在烤太阳的同时,还在做着一些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午,在三楼的平台上,就一边烤太阳,一边读沈奇先生寄来的现代禅诗《天生丽质》。我要从中选出一些,编入今年的《现代禅诗探索》丛刊。而中午的时候,我躺在临窗的一张旧沙发上,读葡萄牙诗人的随笔集《惶然录》。这不是从书店卖来的书本,而是在网上下载后打印出来的。有不少明显错误的地方,但我对于翻译过来的东西,并不苛刻,只要能知道大体的意思也就足够了。不过,太阳虽然有点西斜,但还是刚好能烤在我身上。
更多的时候,我会在阳光的抱拥下,让思绪漫无边际的散开,就像山中雾气一样,渗透到无疆无涯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去。


《我们结婚啦》

昨天下午,我与Dawn路过大理古城的复兴路北段,看到了最有趣的一幕。
一位男士,一位女士。脸上都涂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两个人都笑嘻嘻的,并排站在街边的石凳上,开始我还当是商家推销什么商品哪,到了跟前一看,原来男的在不断的说着一种不知白族语言还是什么地方的方言,但我还是马马虎虎的听懂了,他在不断的重复着说,我们结婚啦!我们结婚啦!我们结婚啦!
呵呵,原来是做结婚宣传呢。
围观的人不算多。因为在大理古城这地方,无论你怎样搞怪,大家也都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毕竟,这里是个国际旅游小镇,全世界什么样的人物都在这里晃来晃去。
但也有背着相机的游客,停下脚步,咔咔的拍照。这大概正是这一对站在石凳上进行结婚展示的男女所希望的效果吧。
我也在人们的嘻哈笑声中,从兜里掏出相机,拍了两张。
这大理古城春天的一幕,我不能让它白白的溜走了。


《老熊的茶馆》

近午,先到素食馆吃午饭。我们到时已经很多人。每人五元钱一餐的素食,在大理古城看来很受欢迎。食客不但中国人,很多是老外。
饭后,去寻老熊的茶馆。曾经几次遇到老熊,都被邀请,但一直没有去。今天,反正是为了消磨时间,就去找。终于在古榕会馆对面的地方,找到一家茶馆,但不能确定是否老熊开的。后来问了一个也在那里开店叫莫西的女子,才确定。但茶馆锁着门,我们就在莫西的店门口等了一会,见一个女子开门,就过去。那女子是老熊的妻子王群。她说老熊不在,其父有病,回去探视。
我们曾在一个月夜,随老孙夫妇去过老熊家,所以见过其妻儿。
王群很热情周到。先让我们上楼去参观老熊的古董收藏,而后到店前的大青树下喝茶。喝茶期间,来了一位台湾老男,自称曾经东华寺闭关修佛,会功夫。后来又来一男一女,男的我们在古城遇到过多次,外表看上去像一位印度修苦行的。光头,门牙脱落,腰身佝偻。上身常穿无袖衫,下身不着衣裤,只用一条红布巾围裹,很显另类。今日相见,方知这位“苦行者”姓王名勇,汉中人,流浪大理多年。写诗,但只口头朗诵,无记录。主要营生是在人民路上摆地摊兜售碟片。据他自己称,生意好时,每月可赚上万元。
他带一台湾女子,高雄人,1983年生。一次来大理旅游,二人相识,遂恋爱。王勇说,他们下个月将结婚,在驼峰客栈举行婚礼。
王勇看上去有六十以上年纪,实际年龄只有四十岁出头。
后来,台湾老男和王勇夫妻相继离去,我们又坐一会,也告别。我们付费,王群初不收。我们坚持,她说每人收五元。我说你收得太少了点,不够你的茶水功夫,就放了二十元给她。她说,很多人来,因是老熊的朋友,都不付费的。我说你若一直这样,恐怕不用一年,就无法维持,大家也就没有了这个聚集闲话的地方。
建议他们写个牌子,公布价格,然后牌子下面放个纸箱,任来者随意投放。这样,既不会损伤朋友情面,也可以有所收益,维持运行。
因为久不饮茶,担心晚上会失眠。


《盖房与写诗》

自去年夏天开始,这个叫做下鸡邑的临湖村子里,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开始了盖房子的运动。一些原来种菜的地块,盖起了房子。还有不少老房子,半新半旧,能住不能住的,都被拆掉重新建筑。
不知是这里的农民忽然就有了钱呢?还是有人暗中号召指挥,反正农民们在村子里开始了盖房子的竞赛。
这个村子,不像我的家乡中原地区的许多村庄那样,是经过了规划的。这是个完全自发形成的村落,所以村中的巷子道路,窄小曲折。行人能走,车子难行。那临着巷道的人家一盖房子,就道路完全堵塞。不过,似乎村人已经接受并习惯了这样的局面,没有听到有谁发出怨言的。
其实,就我所知,村子里很多新建或旧有的房子,使用率并不高。不用说很多旧房子空闲着,就是那些新建成的房子,也大多只有一层二层住了人,而三层四层大多都留给了燕子和老鼠去住。
比如我现在租住的这座楼房,房东一家在的时候,也只住二层,一层与三层都空置着。还有隔壁房东的二哥家,也是只有二层住人。但他们要继续盖房的决心,似乎还都不息。因为无论是三层或四层的平台上,钢筋都还芦苇一样的露在外面,那是准备一旦需要,就马上再继续往上盖的打算。
想一想,我也曾经在户籍所在的那座城市里,建过一座房子。这大概是现今诸多城市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现在的城市人,不可能有一块地自己去盖房子,而只能购买那些昂贵的蜂窝一样的空中楼阁来寄身。
但是,我自己亲手建造的那座房子,却没有去住多久,就匆匆的卖掉了它,然后只身漂流在一个又一个的别人的城市和村庄。
现在,那房子或许还在,由我认识或完全陌生的人住着。也或者,那房子已经被拆掉了,化为了烟尘。
我在这个秋末的上午,与Dawn一边在租来的平台上散步烤太阳,一边议论这件事。盖房子与写诗,到底什么是值得的?又到底那件更有意义?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农民们盖房子,并不完全是生存居住的需要,而是一种相互的攀比,一种虚荣的需要。当然,也或许是洱海边环海路的即将修成,他们考虑到了交通便利后房屋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吧。而我们的写作呢?我们写一首诗,出一本书,办一份刊物,又是怎么一回事?
一致的意见是,我们的写作或出书办刊,与农民的盖房,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耗费时间精力,然后满足了自己的某种内心需求。但,也有不同,就现在的房子而言,普通的寿命不会超过五十年。而一首诗,一本书,或一份刊物,却会在它的作者或编者死掉很多年后,还存在着,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这个时代,人们更加积极的去从事物质的攫取,而将精神的成果视为虚无,除非这精神成果转眼间能换取到触手可及的物质利益。但是,总有人不会被这俗世的浊流吞没,会在清贫的生活中坚守着精神田园的开垦和种植。
诗歌甚至我所有的写作,都不能带给我财富和尊贵,但我却在这样的创造中领悟了无常与永恒,解读了所有生命的秘密。
当一片白云悠悠的从头顶飘过,我凝望着,自己也就在了那白云之上。这样凝望着的满足和遐想的快乐,那些只忙于盖房子的人,是不能拥有的。


《一路盛开格桑花》

在剑川到大理的公路两边,放眼望去,最引我注目的,就是格桑花了。
本来,这种在滇西北很普遍的草花,我并不知道名字。由于我的喜欢,就不由的掏出衣袋里随身携带的小数码相机,隔着车窗拍照起来,希望能保留下一些旅途中的美好景象。
身边坐着一位老者,当我要收起相机时,他笑问,喜欢这种花?我忙答应,喜欢。接着又不失时机的请教,这花叫什么名字啊?老人家答,叫格桑花。不过,你现在看到的红花,在夏天是白色的,秋天就成了红色的。这些格桑花,都是野生的,在更高的草甸上,漫山遍野的都是呢。
这位老伯不像是当地的白族人,因为大多当地人在他这个年纪,多是说不好普通话的。继续的交谈中,果然,他是四川巴中人,在这里的一座中学任教,现在退休了。
回到大理的住处,将相机中的图片拷到电脑上,顺便就搜索了一下关于格桑花的相关信息。原来,这是一种高原植物,波斯菊种属,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及川西、滇西北等地区。在藏地,对于那些不能明确叫出名字的漂亮花草,就统统称作“格桑梅朵”。“格桑”,是藏语幸福的意思,“梅朵”则是花朵的意思。合起来,“格桑梅朵”,就是“幸福的花朵”。而这种在藏区高原不畏山高严寒,看似柔软实则坚韧的花草,就被藏民俗称为“格桑花”了。所以,格桑花也在一些地方被叫做高原杜鹃、雪莲、狼毒和波斯菊等诸多名字,正是因为“格桑花”不是一种花草的专有名称,更不是植物学上的严格命名之故。
在藏区,还有一个很流行的传说,说是谁如果找到了有八个花瓣的格桑花,就能一生获得幸福。因此,高原人对于格桑花的热爱,可想而知。不过,这也很有点像关于“幸运草”的传说,说是谁找到了有四个叶的幸运草,就能一辈子幸福。因为那种绿色的小草,多是三个叶的。
记得夏天时,我与Dawn去漾濞,在茶马古道边的山坡上,就看到大片大片的这种花。喜悦拍照之余,我们还挖了几棵带回大理的住处,希望在楼下的小院里种植它们,让这美丽的花朵也能在身边开放。但是,由于院子里能够种植花草的地方实在太少,移植过来的格桑花虽然活了,但并没有如我们所愿的艳丽开放,而是在我们离开的一段时间里,被其他疯狂生长的野生植物如蓖麻、灰灰菜等给淹没掉了。这真是很遗憾的事情。
既然格桑花是藏区普遍生长的花,就难免也与佛教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法与世上的一切法一样,也是无常中的一种,也要经历发生、成长、兴盛和败灭这样的一个过程。因而,藏人认为,格桑花就是佛法存世的一种表证。如果有一天格桑花没有了,佛法在世间也就会消失掉。2011-11-7


《苍山雪,大理风》

连着几天的阴雨后,今天终于日出天晴。
早上,一打开卧室的门,在向西的走廊上,看到迎面的苍山顶上白云缭绕。白云下面的山体,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雪。不过,这今冬的苍山初雪,大概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吧,并不固守,所以到了十点钟的时候,就被太阳照得消失了去。
昨日立冬,今天就看到了苍山雪,真是立竿见影。冬天,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发布着自己的新闻故事了。
还不仅如此。自昨夜开始,久违了的“大理风”,也开始在窗外的田野里呼呼的奔走号叫了。
冬季的大理,是万里晴空、阳光普照的大理,是苍山有雪的大理,却也是风大且烈的大理。特别是晚上,熟睡的人常常会被屋外的风声叫醒,半天无法再入梦乡。
开始了的大理风,要一直吹到次年的立夏,才会渐渐停息。
虽然,大理距离春城昆明不过四个小时的快速车程,但似乎比昆明要四季分明一些。如果冬天呆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就还是会感受到寒冷的威力。所以,冬天烤太阳,就成了人们吃饭睡觉之外的首要选择。
走到北边的窗子边,看到被风吹着的洱海上,碧波涌动,但却见不到一只渔船。只有一只打雀鹰,在空中停留了片刻后,又向东边的山丘飞去。2011-11-9


地址:671003云南大理市古城邮政分局205信箱 王新民(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12-26 07:45 | 只看该作者
本站同仁又有福了,问好清明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2-23 11: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2-22 1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澜水微静 于 2011-12-22 13:06 编辑

      竹/纪开芹

       喜爱竹子的时日已久。从没有细想过其中原因。只是个园的竹子触动我剖析它所体现出来的风韵、品性和艺术色彩。
  扬州个园,一个以竹见长的园林,不依靠于花红柳绿的众芳,不执著于突兀险峻的假山,以单一的绿色跻身于四大名园之中,以其清高的姿态位居众园之首。它的美丽收藏在竹林小道之间,它的魅力流露于竹影山水之中。
  竹是个园的精魂。走进个园,不多久便会看到万竿碧竹,丝丝缕缕一样被精雕细琢在道路两旁。个园的竹子是纤巧的,柔弱的。成片的竹林中间会开辟出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游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走向竹的尽头,悠长的竹林给人的印象竟然像极了古代大家足不出户的闺阁小姐,不,其实更像是小姐身旁的梅香,有点小家碧玉的感觉。那份恬静与悠然,萧疏与淡雅让每一个投入到个园怀抱中的游人为之而陶醉。个园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车马的嘈杂,鸟儿的啼啾声给这片竹林平添一份安逸与闲适。微风拂来,淡淡的清香就迎面扑来,弥漫在空气中,隐隐约约的,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个园整个竹林的色彩呈现单一的淡青色,如水一般恬静安然。修长尖尖的竹叶倒映在林边的水池旁,倒映在林边的矮墙上,斑斑驳驳的影像便随着风儿在日光中摇曳成一排排流动的线条了。
  现在回想那次扬州之行,印象中的竹影婆娑,仿佛也沾染上些许烟花细柳的韵致了。所以,个园的美是一种优美,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似的优美。
    其实,文人也爱竹,关于竹的篇章不胜枚举,大量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的同时,竹作为一种绘画符号也有悠久的历史。
  前段时间偶尔在网上看到宋代苏轼的一幅传世之作《枯木竹石图》。风格古朴苍劲,别具一格。联想苏翁一生坎坷不平,几经贬谪,命运多舛,饱经风霜却保持傲骨节操,再看看这幅《枯木竹石图》,于是自然而然把图画与苏翁一生联系起来。苏翁虽屡屡受挫,但他的一生也是豪放不羁的。他乐观、豁达,洒脱,所以,从《枯木竹石图》来看,他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这种独特的绘画符号是否能表现他无拘无束一泻千里的情感呢?或许因为“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竹正因为其简明的线条,疏朗的布局和清纯的色泽而独树一帜,绰绰于绘画之林。
  所以,竹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层次之多,当真不胜枚举,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难穷尽头,它的清姿瘦节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淡泊可以明智,宁静可以致远。这不是和我们内心相契合的么?
  


作者通联:安徽省寿县众兴镇彭城中学  纪开芹
邮编:232252
邮箱:weilan20000@163.com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031281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2-22 11:09 | 只看该作者
贺建飞随笔4则投稿


我期待着天上突然从我的面前掉下来一坨金子

贺建飞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正在高楼顶上的自来水池开着水龙头在做事准备淘米做饭,水不知不觉溢满了楼顶、平地涨水,淹到了我的脚踝以上,从屋面上漫了下去。如果从楼下看,一定成了一个小瀑布了。脚边地板上的水篦子有杂物,用脚去掏开,但收效甚微。我退下来,左脚又踩在了一推大便上,脚底和外侧沾满了屎,我在院子有一些细小的枯草上擦呀擦呀,觉得挺恶心……有人说梦见涨水和踩到屎,是要发财。我想起我最近确实想过写诗这么多年,是该怎么去弄到一点钱为自己出一本诗集了。也曾经想过,如果有足够的钱和时间,我就可以走访天下的果友,和果友们喝酒论诗,好不快活。然而,想到自己每天过着活瓢舀死水的上班族生活,又没有可以索贿受贿的权力条件,也不会做生意和买彩票股票什么的,实在想不出我的财路在哪儿。难道天上会真的突然从我的面前像掉下一坨屎一样掉下来一坨金子?

2011年11月30日


诗歌与书法

贺建飞

今天下午,一个书法家朋友因为在家里写字写蒙了累了找不到感觉了突然想起了我,就串到了我办公室来里。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我们边喝茶边聊天,聊了一个下午。聊到了他今年在各种展览中所得的奖金、稿费就有3万多元。他是靠书法养家糊口的。老婆没有工作,一个孩子打工,一个孩子还在读高中。除了每年的奖金、稿费之外,他还有一份每周两天在省艺术中心给少儿书法学校上课的工作以及卖字的收入。一个书法家这就这样养活一家四口人。而一个诗人呢?别说诗歌买不了钱,也不可能有一个可以给你带来稳定收入的诗歌学校给你那样的一份工作。所以,作为朋友,我为他高兴,但没有羡慕。我知道,从物质性上来讲,诗歌和书法没有可比性,各艺术门类之间都没有可比性。艺术门类之间只能在精神上来谈相通和相区别。

2011/12/7


来贵州,我请朋友们喝酒

贺建飞

我现在是在贵阳的家里。
自从去年九月,孩子上小学开始,我就开始了在福泉上班工作,在贵阳过周末的生活。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或晚上来贵阳,星期天的晚上回福泉。星期五下午如果工作上没什么重要事情,我就坐下午的火车到贵阳的家里吃晚饭,如果脱不开身,我就在单位的食堂吃了晚饭后,再慢悠悠地走到一路公交车站,乘公交车到火车站坐火车回贵阳。一般的情况,都是在单位食堂吃了晚饭才走,然后,星期天在贵阳的家里吃了晚饭再乘火车返回福泉。从福泉到贵阳的火车时间,一般在1个半小时至1个小时零50分钟左右,有的车次慢些,有些车次稍快。这样,我多数的行程安排就是这样:星期五晚饭后,乘坐郑州至贵阳20:16经福泉的1645次火车到贵阳,到家里刚好10点钟左右;星期天则在贵阳的家里吃了晚饭后走15分钟到火车站乘坐昆明至襄阳的1258次火车返回福泉,到福泉的时间是也20:16。这两辆车刚好在福泉火车站交会,票价都是10元。有时候特殊情况为了赶急啊什么的,就乘坐公路大巴,票价45元。汽车与火车的费用相差实在是太大了,足够我坐两星期的坐火车了,所以,基本不坐。
记得2006年、2009年杨黎路过和来贵阳玩时,我从福泉赶来约几个朋友一起陪他喝酒,朋友散去后,夜深独自走在街上仍然感觉自己是个外乡人,四顾茫然,还要想着去找住处,旅馆或一家哪里的浴室。现在,好歹在这里有了一个可以叫做家的地方,感觉比以前好多了。今年柳宗宣暑期来贵阳避暑,我约请了李寂荡等朋友一起喝酒,把柳宗宣老师送到酒店后,自己才慢悠悠地走路回家,更多了几分东道主的感觉。但毕竟我还不是个地道的贵阳居民,更多时间还得待在工作的地方。在贵阳的主要时间是陪老人和小孩,这就导致了时间上的拮据。以至于今年曾经打算带柳宗宣到凯里的苗乡侗寨去走一圈的计划也未能实现,留下了遗憾。他独自在贵阳花溪河畔每天50元住宿的农家隐居了半个月。我只能期待着以后有机会再弥补这一遗憾了。贵州苗岭的苗乡侗寨,的确值得一去。
我期待着全国各地的诗人朋友们有机会都来贵州走一走,来贵州做客,来贵州时会想起有我这个忠实的诗歌的朋友,会记得联系我。虽然目前的情况我还不能有太多的时间陪朋友们玩,但有一点我是会努力地做到,如果不是有特别特别脱不开身的事情,我一定会请朋友们喝一杯!

2011/12/17


帮吴其拉达把被“教授”删改的书稿改回来

贺建飞

一大早,正准备开始工作,吴其拉达老诗人就到我办公室里来了。没办法,吴老的事情,我总是要尽力办好的,工作就只好暂时放下了。
吴琪拉达原名吴义兴,阿孟东苗东家夷族人,1954年毛泽东主席建议将“夷”改写为“彝”,故为彝族。1935年农历10月初8生于贵州省福泉市凤山镇边闷昂界(棉花土)寨。1951年入县少数民族文化补习班和中学民族班。1954年入西南民族学院,1956年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工作,1957年第二次进入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学习。1958年参与筹备《凉山日报》,并先后任记者、编辑、副总编42年直到退休。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会常务理事。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有诗集《奴隶解放之歌》、《吴琪拉达诗集》、《吴琪拉达文集》,均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收藏。所写的都是大凉山的事情,从奴隶解放到改革开放以后,作品被选入新中国建国以来的100多种选本。他把自己的整个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大凉山,踏遍了凉山的山山水水,以文字记载了凉山的变迁史,被评论家称为“新中国第一代诗人”、“要知道凉山,就读吴其拉达”。退休后,他老人家思念故土,不惜离开了在西昌、成都的子女和老伴,只身回到贵州福泉老家,在城里购房定居了下来,由他的一个进城经营小生意的侄儿侄媳照顾,每日为家乡而写作,既落叶归根,也是对故土养育之恩的报答。回来后,收集整理出版了本民族的《阿孟人山歌》,创作了诗歌散文集《留在故乡福泉市的足迹》,刚编写了30万字的《阿孟东家人史稿》正准备出版。今天正是为了这本《阿孟东家人史稿》的事来找我。通过我提供的信息,他找到了成都的一家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到处找有关单位求人化缘,勉强凑齐了出版费用,刚和出版公司签了出版协议。前些日子,他本民族的一个当小学教师的合作者把书的校样拿给一个什么鸟教授看,鸟教授自以为是地作了删改,然后合作者未告知吴老同意就发给了出版公司。吴老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就来找我了。我根据吴老的意思帮其在电脑上作了更正和修改,再从网上发给了出版公司。吴老这才松了口气。
吴其拉达老诗人是个朴实善良、刚正不阿之人,看不惯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和腐化堕落现象,始终秉持着一个诗人的良知和批判精神。回到家乡后,常为老家乡亲们的事奔走呼吁,惹得一些官僚们不高兴,受了不少冷眼。只有我们这些文艺后生们才会对他老人家始终如一的敬重。吴老的为人为诗为文,永远值得我学习。

2011/12/21


附:吴其拉达短诗3首

《乡  恋》

走得越远
故乡越近

千里万里
都走不出故乡的阴影

直到白发苍苍
仍走在故乡的山岭

故乡啊故乡
你是游子心中的一支笛


《望  乡》

去时路宽
回时路窄
昨天相隔一张纸
今天相隔万重山


《小西门水城》
——我故乡福泉市的小西门处,古时建有水城,以防民反

伫望好惊心
刀光剑影眼中生
供人论古今

官恶民才反
腐败朝政必命短
城坚也枉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8 21:4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