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母语表达的诗歌 听不懂的语言也让人流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母语表达的诗歌 听不懂的语言也让人流泪

  据四川日报2016年11月04日消息 □本报记者 吴梦琳 10月29日晚,四川省图书馆,一场“世界少数族裔诗会”正在举行。这场诗歌朗诵会,吸引了国内彝族、藏族、苗族、羌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诗人、作家、高校学者以及来自中国、美国、韩国、越南等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作家等共同参与。诗人们都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表达,以诗歌的形式进行碰撞和交流,让一些听不懂语言的观众也流下眼泪。“我们选择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表达,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的诗歌,但诗歌也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诗会主策划人和发起人之一、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彝族诗人阿库乌雾说。

  A  让世界少数民族集体发声

  “世界少数族裔诗会”,是当天在成都举行的“世界少数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联合举办。

  作为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阿库乌雾拥有很多身份:高校学者、彝族诗人、旅美作家。他是凉山州冕宁县人,一直坚持和推广用母语写作和表达,用彝语写下了很多诗作。

  据他介绍,这场诗会,早在3年前他就在酝酿,现在才终于实现。这得益于一位普通话说得十分顺溜的汉学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东亚系主任马克·本德尔。

  对于国内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学者来说,马克·本德尔的名字并不陌生,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他曾在中国呆了7年,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回到美国后,多次将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诗歌以及当代少数民族所写的诗歌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出版。

  15年前,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阿库乌雾,两人开始文化方面的合作。马克·本德尔将阿库乌雾的很多彝语作品翻译成英语,阿库乌雾也通过马克·本德尔,到美国了解和研究那里的印第安人文化。随后,他又到澳大利亚等地,研究当地的原住民文化,并用诗歌的方式,将这些正在受到现代化冲击的国外少数民族文化记录下来。“这些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阿库乌雾说。

  诗会另一个主策划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梁昭坦言,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比较边缘,其传承在当代社会中受到一定威胁。“从文化发展权利上说,这些母语文化应该得到重视;从知识和审美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全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人类的生存多样性,展现了人类的文化可能性,还有人类知识和审美的丰富性。”

  B  听不懂的语言也让人流泪

  诗会现场,除了有诗歌朗诵,还有乐器演奏,并邀请了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歌者,来歌唱他们的传统母语歌曲。

  “诗和歌,很多时候,原本也是一起的。”阿库乌雾说,不只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国外也是一样,诗歌都是一种传统和原始的表达方式,承启着民族教化、智慧普及、传统延续等功能。

  诗会上,来自国内外的诗人和歌者们,大部分都用自己的母语进行着表达。这些诗歌,有的书写故土乡愁,有的书写民族文化,还有的抒发个人的所思所想、爱恨情仇。

  阿坝州汶川县文联主席、羌族诗人羊子,朗诵了他的一首《入海岷江》。羌族生活在岷江河畔,这里孕育出独特的羌族文化。“根深蒂固的真实流”“不被遮盖深埋的种族流”“不受水库沟渠诱惑挽留的大气流”,在这首诗歌中,羊子这样抒写岷江流,也书写出羌族文化的古老和韧劲。而一位同样来自汶川的羌族小女孩,则以歌唱的方式,用活泼的语调,唱出羌族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

  在诗会后半段,阿库乌雾带领数十位学生共同朗诵的《为支格阿鲁招魂》,引发高潮。这是阿库乌雾代表作品之一。支格阿鲁是彝族人的民族英雄,通过“为支格阿鲁招魂”的方式,呼唤勇敢、美好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回归。他们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用模仿彝族传统祭祀的声音,满含深情地呼唤着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尽管是彝语的表达,现场很多观众并不能听懂,但却被深深感动,甚至流下眼泪。他们中,有几位来自美国的学者,他们不仅不懂彝语,连中文都几乎听不懂,但被这首诗歌深深打动。

  “诗歌的力量不只在内容,还有朗诵诗歌的语气、动作和表情。”马克·本德尔认为,很多民族文化都有共通之处,包括对美好、对幸福的追求,还有对自然生态的崇拜,这些在现在,依然值得被重提和追求。

  C  少数民族文化应“走出去”

  对于几位发起人和策划人来说,这次“世界少数族裔诗会”,也是他们期望本土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与国际连接的一个重要活动。“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口头表达和口头表演是他们重要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特别邀请了具有本土民族身份的诗人、艺人,还有一些普通民众,来展现他们的文学生活。”梁昭说,这对学术研讨是一个补充,也让少数民族母语文化借助诗会这个平台与世界交流。


  作为一名高校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内外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阿库乌雾则对国际交流有更深的体会。他表示,现在很多少数民族诗人、作家比较缺乏国际视野,一方面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四川少数民族文化也应该更多地“走出去”,被国际所知晓。

  马克·本德尔说,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学者,过去对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陌生的,当他来到中国后,才发现原来中国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少数民族,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点在美国也越来越被认知到。”马克·本德尔说,他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传统口头文学”等课程,开始有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打开耳朵,倾听很多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希望通过诗会,让大家感受中国多民族艺术的丰富性和独立性。”阿库乌雾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6 05: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