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8|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审美形态角度谈《山居秋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0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静本信灵 于 2017-4-18 12:36 编辑

诗佛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之唯美,令人享受。而《山居秋暝》却是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作,句里行间,无不发散着美的韵律与音符。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旷的群山刚刚沐浴于一场新雨,初秋已临,予人一丝安静。这时明月之光,柔柔地在松林之间嬉戏,清泉于石间流动于前。竹林喧响,洗衣女归来;莲花摇动,渔舟向前。芳春早歇,王孙自可留于山林。前两句景物刻画绝然简单,但其间美之韵味,却早已流传百世。后两句流露出人文气息,写出了山水之乐。王维之心,所在不在功名利禄,而在于“隐”。从审美形态来讲,或是“空山”、或是“新雨”,抑或是“明月”、“清泉”之流,其客体成分本身便具有一种美的本质,具有一定可以称之为美的基础,而创作主体王维,作为佛心向善之人,欲隐于世的情怀,任尔东西的旷达,也必会于此诗之中得以部分体现。山林之乐,世外桃源之所向,这正是王维“隐者”心境的表现。换句换说,便是王维审美思想的表现。

我们可以从诗中感悟,王维作为一名儒释道兼修的学者,其心性之使然。一首绝美的诗,亦必需要一个能有极高审美趣味的作者才可。王维深懂琴棋书画,艺术水平极为高超,其对美的鉴赏力,在现在看来,也必定是大师级别。作为一个懂艺术、会艺术的创作家,《山居秋暝》之成功,与王维自身的造诣联系密切。审美角度而言,《山居秋暝》词句中流露的灵动与画意,是与王维个人的艺术性思维有关。

当然,如要说《山居秋暝》,也需谈到其语言的魅力。中国的汉字,重视词汇,具有极强的表意性。民族语言自身的特色,加之文学土壤下诗人们自身的探索,唐诗的自身美感也决定了其本身的美学基础。语言诞生了文学的天地,在语言的世界里,《山居秋暝》的用语、构词,都充满了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名词的巧用与动词的独到,简洁而充满生动,给人以充分的想象。

诗,本身便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精神寄托的文学工具。文化精神的熏陶,自然无形中带予人创作的灵感。《山居秋暝》以画入诗,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水之间,融于自然的快乐。这种充满安逸的随性,体现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社会美与自然美的自然融合。它离不开社会环境下作者接受的教育状况,离不开当时儒释道相关人文精神对人的洗脱。而《山居秋暝》在一定意义上,便是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人文自有的精神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4-18 09:38 | 只看该作者
好评!荐读。
问好信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4-18 10:05 | 只看该作者
分析深刻透彻,条理清晰,学习佳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4-18 10: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0:16 | 只看该作者
山子影 发表于 2017-4-18 09:38
好评!荐读。
问好信灵

重读经典,总有新的收获。谢谢鼓励,向您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0:17 | 只看该作者
碧霞青羽 发表于 2017-4-18 10:05
分析深刻透彻,条理清晰,学习佳评!问好!

谢谢编辑鼓舞,灵还需继续加油!以后还得请您多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0:1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筷子兄弟,敬茶,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4-18 10:32 | 只看该作者
静本信灵 发表于 2017-4-18 10:16
重读经典,总有新的收获。谢谢鼓励,向您问好。

学习信灵!
读经典读名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0:37 | 只看该作者
山子影 发表于 2017-4-18 10:32
学习信灵!
读经典读名家

您太过奖了!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4-18 11:13 | 只看该作者
静本信灵 发表于 2017-4-18 10:37
您太过奖了!向您学习!

信灵午好!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7 22: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