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都:向以鲜《唐诗弥撒曲》成都咏唱 感受汉语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2: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都:向以鲜《唐诗弥撒曲》成都咏唱 感受汉语之美


                    诗人向以鲜诗集《唐诗弥撒曲》
  据国际在线四川频道2014-12-22报道(赵斌):12月21日晚,四川大学文化学者、诗人向以鲜《唐诗弥撒曲》个人朗诵签售会在成都白夜举行。《唐诗弥撒曲》是诗人向以鲜写诗30多年来第一本正式诗集,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甫一推出,及引起诗坛和诗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几天之内在网上即买断了货,这在“冬眠”的诗歌出版界成为一种现象。朗诵会中,翟永明、何多苓、尚仲敏、龚学敏、邓翔、何春、山鸿、陶春、非鱼、胡马、龚青森、潇潇、碧碧等国内诗人、艺术家纷纷到场。
  向以鲜是王达津教授高足,对唐诗素有研究。“我写完之后,有出版社看中,但是要自费才能出,我坚持不花钱出版,而且还要10%的版税。我有如此信心,是因为我背后有个宝库,就是唐诗”向以鲜说到。在《唐诗弥撒曲》的封面,写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就让它安放于唐诗吧”。
  据诗人向以鲜介绍,《唐诗弥撒曲》大部分完成于从2013年、14年,但追溯其创作之源,则始于1984年,前后历时整整三十年。本诗集奇特之处在于,诗人为三十二首诗作而配置的一百一十条注文。“这些注文就像由正文引发出来的学术性札记,庞杂、偏远、生冷、旁逸斜出、浮想联翩,几乎拼接成一部中国的(主要是唐代)民族史、风情史、语言史、文化史”,《元写作》主编、青年批评家胡亮如此评论。诗人试图打通古典性和现代性之间的隔阂,以诗歌和注疏的形式引领读者在欣赏现代诗的同时感受大唐之美,感受纯正的汉语之美,从而完成对诗意的铨释阐扬和互文观照。
  在此之前,12月18日在成都老书虫书吧,诗歌评论家尚仲敏购买100本《唐诗弥撒曲》捐赠川内高校学子和诗歌爱好者,当晚60、70、80三代诗人共聚一堂,回顾八十年代诗歌创作的热潮和当下诗歌写作的困境。(向以鲜供图)

                                   诗人向以鲜               
  诗人简介:
  向以鲜,1963年生于四川万源,诗人、剧作家、学者。著译有《超越江湖的诗人》、《诗:三人行》、《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国文化史探秘》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诗作曾获《飞天青年诗报》1985年优秀作品奖、1988年《诗歌报》首届中国探索诗大赛特等奖,作品被收入海內外多种诗歌选集。八十年代末与同仁先后创立《王朝》、《红旗》、《象罔》等民间诗刊。曾主持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并撰有三卷本《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6 16: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