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十诗人批判里伊沙的文章.有力度.也有批判精神. |
诗人要沉下心来好好读读书,不要太狂躁了。赵凝是出到很早的作家,她的批评值得诗人反思! |
诗人.有什么可狂的?看上去很猛,其实还不是内虚 |
文坛成为一个起哄架秧子的名利场,诗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少见有小说家跳出来指挥诗人.如何如何写诗的,但诗人.就很狂,就可以告诉小说家怎样的小说好,怎样的小说坏。自认为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写,什么话都敢说。 |
伊沙是中80年代毒最深的一个人,在小说方面就知道一个马原,而且死死地抱住这个马原不放(成为他的精神偶像)。他的思想似乎被他所受教育的那个年代冷冻住了,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更可笑的是,伊妙的这种”马原情结”影响了他周围的诗团队,一人唱歌,众人应声喝,全都跟着马原马原的,其实又真有几人读过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旧死》、《总在途中》、《窗口的孤独》(听听这些名也够80年代的)。 |
伊沙根本不具备虚构能力,他写短诗的能力挽救了他的诗,使他一刀子下去就能见血,在诗坛真可谓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是条汉子,像个英雄。但他这种能力用在小说方面,却毫无用武之地,小说不是拼刺刀、玩火药的地方,小说需要意境,需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才华与叙事能力,心浮气躁,直来直去,都是对小说有害的致命元素。 |
伊沙今年发在《芙蓉》上的一篇短篇小说《恶运随行》好像还上了某期《阅读导刊》的小说排行榜,这显然是诗人.之间的相互“看好”的结果(是一个小说盲在帮另一个小说盲的忙)。 |
狂躁的诗人.心态使伊沙无法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写作,诗人.的那种像汽球一样膨胀着的冲动与激情,促成了他的一系列杂文写作,他的诗与子弹一般直来直去的批判文章是相互通电的,但他把这股“电”用到小说上,则完全行不通。 |
伊沙是一个诗狂人,同时又是一个小说盲。 |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