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林国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事一桩【首发】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3-5-24 12:00 | 只看该作者
《事一桩》

迎面的光,像逃犯躲进草丛——远取譬比拟
它离我很近。我看到暮色———主体置身客体,主客互化
毫不犹豫地参与了生活————拟人,非语法,自然社会化

脱下衣服,像树把叶子————比拟
放进秋天的口袋———————精彩的比拟
我并不惊讶这一点——————含蓄暗示
听风的人会心痛———————侧用意象暗示

一道月光,紧紧抓住沉默的窗——拟人
它让这个虚拟的世界——————兼义多解拟事
多了一份沉重,多了——————形成空筐
一份真相———————————生活的本质==痛苦

直接读第一首第一节,“迎面的光,像逃犯躲进草丛”。落日余晖渐隐,作者把光比拟为“逃犯”,否定了“光”的正面褒义,如光明、温暖等。“迎面”,并且“离我很近”,然而“躲”了,说明“我”没有得到“光”,并且“我看到暮色/毫不犹豫地参与了生活”。黑天了!“生活”两个字,使对自然的叙述不着痕迹的跨进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说明人生社会进入了黑夜的黑暗!
第二节,黑天了,睡觉,“脱下衣服,像树把叶子/放进秋天的口袋”,人便赤条条光秃秃,毫无所有,萧索凄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是每个人都像一无所获!在社会人生,这已是司空见惯,所以“我并不惊讶这一点/听风的人会心痛”,“听风”就是太在意了,你会“心痛”。说明生活是痛苦不堪的。
第三节,睡觉的人失眠了,看见“一道月光,紧紧抓住沉默的窗”,家庭的幸福和欢乐这种情况下当然也不复存在,“它让这个虚拟的世界/多了一份沉重,多了/一份真相”!“虚拟”二字,让人想到网络生活。比如读者把这首诗歌理解为网上玩儿QQ(秋秋),也是完全能够润通得开的。说明这首诗歌是“空框结构”的,可以做多种解读,这是此首诗歌的更为高妙之处。
题目的“事一桩”,完全有可能是现实的事,也更可能是如网络或其它方面的“事”!诗歌张力十足,意蕴含蓄,美妙哇!

《对面走来一堵墙》
它如果蹲下去————————隐喻、象征、拟人
或许我能看到,它的背面———暗喻
不用过多用力地抬头—————暗示
被人发现异样的表情—————如上手法

它手里握着—————————拟人
时光的碎片,它穷怕了————兼义词楔入
高起来,又矮下去——————悖谬
长时间站在沉默和暴动之中——悖谬==正是生活的本质

对着镜子,我看到了它————主体虚实分裂
拿着面巾洗脸
它的手还在犹豫———————主体(我)客体(困难)并构互化
生怕被我一眼认出来—————暗示诗歌的主体意蕴

这首诗很难读,只能说试着读读。首先考虑这“墙”到底象征或隐喻的什么?
读诗歌第一节,“它如果蹲下去”,这可以考虑“墙”是“它”。那么“它”是什么呢?就又增加了问题的厚度。我在这里先把“墙”即“它”理解为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艰难困苦,为难阻碍我们,令人们痛苦不堪!试着理顺一下,“它如果蹲下去”,就是“困难”少一些或没有的时候,“或许我能看到,它的背面”,就是“顺利(背面)”让我们放松下来,当然就“不用过多用力地抬头/被人发现异样的表情”,就是自己的难堪。
第二节,人生困难无时不存在,所以“它手里握着/时光的碎片,”。“它穷怕了”这句是这首诗歌的玄机。人才“穷”啊,怎么还能是“困难”呢?读完第三节的时候才能明白,“困难”和“人”在诗歌里“并构--互化“了。所以我们想放下第二节后边的两句,越到第三节。
第三节,“对着镜子,我看到了它/拿着面巾洗脸”,这时“我”——“它”——“困难”——“影像”四者合一了。“它的手还在犹豫/生怕被我一眼认出来”。这里通过“照镜子”,把分裂的主客和象征隐喻物的虚实体及主体人的虚实体全面并构在一起了!这样的写法,极尽了人生困苦之言,罕见的高妙,令人扼腕。“拿面巾洗脸”是人“困苦”的具象;“生怕被我一眼认出来”,也是表达困难令人恐惧的具象描写。
回到“高起来,又矮下去”,这是把“困难”拟人化了因为人生活中“困难”本来就时难时易时多时少,这里用“高”“矮”比拟。“长时间站在沉默和暴动之中”。“沉默”是人面对“困难”无奈;“暴动”是下决心克服困难。每个人不是这样子的呢?人在生活中“困难”和“穷”不正是一回事吗?

林国鹏朋友是位90后,20多岁的孩子能够驾驭这样诗写的高难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希望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3:21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3-5-24 12:00
《事一桩》

迎面的光,像逃犯躲进草丛——远取譬比拟

感谢老师对后生的鼓励和鞭策!对于诗歌,我不敢说自己能写得如何如何的好,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倾诉对象。它的架构和元组都基于生活。其实诗歌,即先“撕”后“割”。当你把一首进行解剖,你会看到它血肉模糊的部分,也能看到它的内核。老师深入的解剖很中肯,我不能说你说出我了我想表达的全部,这也许就是诗歌的魅力和诗评的光焰。老师对待诗歌的态度让后生十分敬佩,当然,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评论或说是讨论。这样,诗歌就会幸福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3-5-24 22:44 | 只看该作者
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3-5-25 08:29 | 只看该作者
虚实结合很好 {: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3-5-25 08: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3-5-25 10:20 | 只看该作者
世间,如此鲜艳的爱(组诗)
——荣获第四届信风杯十佳作品奖
祝贺国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3-5-25 11:4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2:23 | 只看该作者
仕零 发表于 2013-5-25 10:20
世间,如此鲜艳的爱(组诗)
——荣获第四届信风杯十佳作品奖
祝贺国鹏。

呵呵,谢谢祝贺!你也参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3-5-25 12:36 | 只看该作者
林国鹏 发表于 2013-5-25 12:23
呵呵,谢谢祝贺!你也参加了?

我没读书了,很多赛事都无法参加。
你应该多多投稿,检验一下你的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3-5-25 12:3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第一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9 22:4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