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潘加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诗中国联盟77期】与一条河流的对话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23:13 | 只看该作者
剑胆琴心 发表于 2014-6-22 23:12
好美好美的文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旧作一首,多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6-22 23:16 | 只看该作者
与一条河流的对话

文/潘加红

我无意在高处
脚下的堤
只是我无法将自己
放得更低


其实,我宁愿
是你溅起的
抛在世俗的
岸上的水
不愿向东,不愿
随波而去


我的眼里
涌起过
你的春愁,你夕阳下的
小小的泪滴


一艘艘船
从你的柔肠经过
我很无奈啊,这一生
不能够
踏进
同一条河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我看到的只是水
你和我告别的
不只是时间

发表于 2013-1-22 19:33

【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6-22 23: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赏读诗人佳作,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6-22 23:25 | 只看该作者
品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6-22 23:31 | 只看该作者
我看到的只是水
你和我告别的
不只是时间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6-23 00:01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文字。拜读潘兄佳作。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6-23 00:1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6-23 05: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问候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6-23 05:5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6-23 07:23 | 只看该作者
潘加红 发表于 2014-6-22 22:49
旧作一首,支持同题

夜间的一切
陈先发
我时常觉得自己枯竭了。正如此刻
一家人围着桌子分食的菠萝-----
菠萝转眼就消失了。
而我们的嘴唇仍在半空中,吮吸着
母亲就坐在桌子那边。父亲死后她几近失明
在夜里,点燃灰白的头撞着墙壁
我们从不同的世界伸出舌头。但我永不知道
菠萝在她牙齿上裂出什么样的味道
就像幼时的游戏中我们永不知她藏身何处。
在柜子里找她
在钟摆上找她
在淅淅沥沥滴着雨的葵叶的背面找她
事实上,她藏在一支旧钢笔中等着我们前去拧开。没人知道,
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但夜间的一切尽可删除
包括白炽灯下这场对饮
我们像菠萝一样被切开,离去
像杯子一样深深地碰上
嗅着对方,又被走廊尽头什么东西撞着墙壁的
“咚、咚、咚”的声音永恒地隔开
徐敬亚:诗里暗物质
好诗,分两种。一种是明好。另一种是暗好。
明确的好,是一看就明白的好,那好,我们心里都明白。就像姜文说的那样,哈哈好就是好呗。
暗好,似乎更好。因为那好我们不太清楚。弄不大懂,但还觉得不错。 于是我们想知道它为什么好,哪儿好,怎么个好。
我一直想找一首暗好的诗做个典型研究。陈先发的这首《夜间的一切》内部有一种暧昧。一种对亲人的怀念。一种内心的忧郁。明确的场景,明确的事物,但却是不明确的诗意。我看了几遍仍不太明白。
其实,这就是一首本身就不明白的诗。不是诗人写不明白,而是不想明白。或者说它必须通过不明确来表达不明确的诗意。这正是我要找的诗歌暗物质的典型。
细说一下:
我时常觉得自己枯竭了。正如此刻
一家人围着桌子分食的菠萝-----
一家人围桌食菠萝,是整首诗基础性的叙事发生场景。但它是通过诗人自我主体的旁述完成的。为什么用“枯竭”两个字呢?一只菠萝被吃掉时是消失呢还是枯竭——这里面有一种通感式的隐喻。
菠萝转眼就消失了。
而我们的嘴唇仍在半空中,吮吸着
这是虚幻的特写镜头。那被吮吸的,不是菠萝,而是诗中的我。进一步强化枯竭,即枯竭是因被众人吮吸而形成。
母亲就坐在桌子那边。父亲死后她几近失明
在夜里,点燃灰白的头撞着墙壁
本诗的叙事主体“母亲”出现。一个几近失明的老人,夜里以头撞墙。点燃灰白的头发,是夜里的视觉效果。这两行很重。是全诗最沉的地方。
我们从不同的世界伸出舌头。但我永不知道
菠萝在她牙齿上裂出什么样的味道
诗继续沿着“枯竭—吮吸”的方向推进。这时,母亲成为了一个吮吸者。但从前两行暴烈的撞墙行为看,她也可能是一个被吮吸者。诗变得复杂。
就像幼时的游戏中我们永不知她藏身何处。
在柜子里找她
在钟摆上找她
在淅淅沥沥滴着雨的葵叶的背面找她
继续沿着对母亲“永不知道“的方向展开。三处细节在全诗中占很大比例,使这四行寻找母亲成为全诗重心。这也涉及到这首诗最终的主题,是否是一种深度的怀念。
事实上,她藏在一支旧钢笔中等着我们前去拧开。没人知道,
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说这首诗还有平庸,就是旧钢笔拧开这一意象。
但夜间的一切尽可删除
包括白炽灯下这场对饮
我们像菠萝一样被切开,离去
像杯子一样深深地碰上
嗅着对方,又被走廊尽头什么东西撞着墙壁的
“咚、咚、咚”的声音永恒地隔开
最后六行不能说漂亮,但吻合全诗的方向,也吻合风格,基本完成了结尾的功能。“像杯子深深碰上”与“嗅着对方”,味道都好。
仔细分析,这首诗并不难懂。一次夜饮的场景。以母亲为主角的怀忆。抒情主体的自我切入。加入了菠萝与吮吸的意象。
诗歌当中的暗物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可不可以这样说:在诗内部的若干组团之间,放弃联系或减少联系,让它们并列地存在着,诗中的暗物质将得到不被理性牵引的保存。
诗中暗物质的话题,有时间再细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3 09: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