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语化 抽象与具象并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炳安 于 2012-2-24 01:22 编辑

                                  口语化  抽象与具象并用


                                   ——赏析伍小华的《一大片野花就围了过来》




               从故乡往西行,走着走着就有

               一大片野花围了过来

               带上它们的芬芳  带上

               那些幽深莫测的念头。它们都

               手提一小串露珠, 和

               一颗大大的心跳……

               它们拦在路上。它们中的有几株

               还被故乡吹来的风, 刮得

              侧过了脸去。那一刻

              我才真正看见了乡村的羞涩。但我

              怎样才能绕开它们,轻轻

              拨出一条小路,但我不想用城市的皮鞋

              伤着任何一株野花

              我也不想被任意一株野花绊倒

              但是,我的那颗刚刚濯净的心

              还是在某一个微小的细节处

              踉跄了几下……


                           选自《2006中国最佳诗歌》





        当下的诗歌创作大多数都具有口语化倾向,口语化成了现在诗歌的主流现象。从语言角度说,是对过去(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背叛行为,跟朦胧诗时期的诗歌相比较,显然通俗、易懂,却保存了诗歌一贯的意蕴。但这种诗歌的口语化,并非单纯的口头语,而是经过诗作者提炼过的,不是无节制的。这首《一大片野花就围了过来》是口语化诗歌的一个例证,凸显了口语化的通俗性和直白性,其语言描述特点,有一种罗列性倾向,并没有使口语完全粗糙化,保留了一些精致的语言成份在内。

       “从故乡往西行,走着走着就有/一大片野花围了过来/带上它们的芬芳,带上那些幽深莫测的念头。它们都/手提一小串露珠,和一颗大大的心跳………”开始以口语陈述为铺垫,通过抽象的叙述为引导,抵达具象的境界。其中的诗句“一大片野花围了过来”尤其值得注意,是“从故乡往西行,走着走着就有”这个抽象的叙述之后,呈现出的具体意象,很有形象性。若果不用“围”字,用“走”或“迎”字代替可以吗?是可以,但没有“围”字那样传神、动感,表达也欠准确。“走”只表示走过,“迎”只表示迎接,而“围”则是包围、围观之意,显示众多,与描写的对象(一大片野花)十分吻合,所以这个“围”字用得非常好,使整个意象不仅生动,而且具体化。

      “文学要用具体的意象说出抽象的道理”(朱光潜语);换一种说法,抽象的道理要通过具体的描写,才具有形象性。因此,诗歌创作要理融于象,抽象依于具象。也许本诗作者深谙此道,用口语写诗时,很注意抽象与具象的并用。抽象的表述只是作为过度交待的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朝着具体的意象深化,达到生动的形象。请看“它们拦在路上”,是抽象的表述,没有具体性,只是对事物的一种交代而已;“它们中的有几株/还被故乡吹来的风,刮得/侧过了脸去”,才是具体的表达。而这种具体的表达,有点散文诗化,包含着意象,使读者感到形象真切。接下来出现的诗句“我才真正看见了乡村的羞涩。但我/怎样才能绕开它们,继续赶路”?重复抽象的表述,而“我用教鞭在它们中间,轻轻/拨出一条小路,但我不想用城市的皮鞋/伤着任何一株野花”,则再次运用具体的表达构成意象。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作者是把抽象与具体的写法交替运用。

       具象的目的是把描写的主体化成有声有色的情境,故此,诗歌的表现,是情感与具象的融合。此诗最后的结尾,“我也不想被任意一株野花绊倒/但是,我的那颗刚刚濯净的心/还是在某一个微小的细节处/踉跄了几下……”是从抽象到具体,是情感与具象的融合的最好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2-24 09:15 | 只看该作者
“还被故乡吹来的风, 刮得
              侧过了脸去。那一刻
              我才真正看见了乡村的羞涩。”
——诗句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 21: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