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云诗刊] 诗歌鉴赏——老年大学讲课备课资料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鉴赏
: m$ m# j6 z+ x6 s% ^——老年大学讲课备课资料之一 . ]6 i9 ~7 q: ~+ o% L
              备课:黄老师
; d: F2 t: c# T9 d/ o" e0 [; f今天讲诗歌阅读鉴赏,按照老年大学的教学原则规定,我们不作系统的讲解研究诗歌理论,只介绍最基本的诗歌常识。以实际应用为基准,所谓实际应用就是给孙子孙女检查作业时,怎么挑出他们“造句、作文、写诗”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并讲清道理,也就是说你要能纠正小学生、中学生所犯的常规性、逻辑性语言词汇错误,你就没有白学,你就成功了。
1 m+ b! @. [: p# M# a8 s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的感情,表达的真实心境。
" a: z3 i* k  A, |8 P1 O3 \(一)诗歌的起源8 w7 j7 M* E2 P3 ~. [1 M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 u) Q! O0 C" ?( {& L$ }    (二)诗歌的特点% z  I/ @9 G: ?3 p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 x2 D% M5 L( ]( p' `* }$ k  现代诗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 o* F% H. z4 o$ Y& R1 d7 _- t* e
(三)诗歌鉴赏分析3 I, ~: n+ B# p1 D
所谓现代新诗,就是没有像古体诗词那样,有着字数、句数、平仄押韵那么多的讲究规定,有随心所欲的趋势,但不论怎么随心所欲,你所写出来的诗歌,要符合汉语基本的词汇表达原则,要符合自然科学规律,要符合逻辑规范,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别人看得懂。假如你写的诗歌就连神仙都看不懂的话,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下面,我们就来客观的分析鉴赏一篇诗歌,看看这篇诗歌里有多少处不应该有的低级错误?
% Y+ t' \  S9 ~因为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给人看的,要给读者启示,才是有益的。读者看到了这样基本常识错误,不会讲作者写错,肯定是讲编辑无能,这么严重的明显的低级错误却看不出来,有害于读者,是文字垃圾。
  v* d! N, u7 W: l下面,我们就来客观的共同审视分析这首诗歌,大家看看这15处究竟是什么样的常识错误。
2 B. e$ X; u) O' D5 E& v 这篇诗歌的标题是《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执着》,这个标题写得比较好,也有一定的气势。但内容就叫人啼笑皆非了,先分析第一段:% S. n2 \" t# c
岁月如卵石(歌)
: N' I/ Z* X  z# \: Z( K铺成(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
* B7 V' Y: ~; h! w( k生命之路$ g2 A1 d0 U! ?8 d2 L, O5 z
逶迤而去
9 D1 @3 R! B7 ~+ E1 d4 F将魂灵3 e7 |" j4 m% L5 U  b
迷失于一望无际的荒漠: c$ q, P: f" o0 h
拈一支娇艳的红玫瑰
/ J5 r* d! k$ l$ j& s乘上
1 ]) U+ N; C6 \& R! Q7 t而今已嘎嘎作响的老爷车, |) N. m5 Y$ u, z! G
艰难地喘息着
/ U6 B+ s3 Z9 {! y9 S6 U6 I曾经走过繁华(老路)5 x* d' e0 g; m" A+ a+ A
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 H5 i, p( L" o0 G9 l% O
第一段有2处错误,第1处错误是开头的:3 J7 @( Q  L; P5 Q) d1 S
“岁月如卵石(歌)
9 Q) {3 r& B5 U8 K" O  ]铺成(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
- P% I  s# ]( d) i生命之路”: B% a. F% }4 d+ l2 I% @
岁月如卵石,这样的比喻不恰当,纯属乱比喻。所谓比喻,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相同点才能互为对照比喻。“卵石”与“生命”风马牛不相及,没有相似共同点,根本就不能比喻。要改成:“岁月如歌,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生命之路。”为什么要改成岁月如歌,有2个基本理由,一是岁月如歌,是人们最常用的比喻,也就是说歌与人的生命有相同点,那就是两者都有“起点、过程、结束”程序,这个程序是指单个生命,人类生命用漫无尽头形容是符合客观逻辑的。又因为诗是文字表达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歌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形式,因此自古诗歌不分家,诗歌是人们表现生活,叙发情感的最好的工具,诗歌是人的生命力最强音、最高境界的表现形式,也就说诗歌与人的生命力紧密相连,才有可比性。二是此诗歌后面几段都与“唱歌”有关联,一开头就与唱歌紧密相连,顺理成章,前后呼应,整体效应明确。9 i/ A( w) g. d
第2处错误是:
: p6 A- E, ?/ J' D“而今已嘎嘎作响的老爷车
1 q) O$ Q1 p+ c5 v7 B( _4 u艰难地喘息着
! R* @3 _' l' m4 C曾经走过繁华(的老路)
, B( y6 e' k$ |8 ^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
/ W1 u' M# ?/ _' n0 r     错就错在:曾经走过 “繁华”与“嘎嘎作响的老爷车,艰难地喘息着,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的意境不符,互相矛盾。就算原来繁华,而今衰落了,也只是停滞不前,绝对不会从繁华衰落到“嘎嘎作响的老爷车,艰难地喘息着,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的地步,如果是这种地步,那就说明原来不繁华!因此,在这里找不到与繁华相关联的内容,只有把“繁华”改成“老路”就符合逻辑意境,才不会出现矛与盾的错误。; g* p/ p8 Z2 w/ m
      第二段有3处明显的错误:  }, W8 O* h; r' i+ P
路的另一头
7 D; t3 D' n- h& s0 T5 c6 C(有)应该有那漫野飘香的山花! S) x# V: H% V9 C, W# f  q
和那眼甘甜如饴(清馨)的清泉
+ o! i7 q: ]7 c. |8 I) Z心中闪现着那盏0 s$ s7 Z  A- O  M+ k
不灭的灯(火)1 a0 H4 B; \$ U3 r
微冷的手指
/ b/ r- A: `4 \- s* W在车辕上叩击出一串串$ E8 [$ k0 J/ Q* N( j
轻弱的音符8 K1 E: n( q9 O* q! O& c. e
旷野里散落(传播)着几声4 r& E5 f6 M! M6 U$ b
断续的清歌(山歌)7 L+ S( D) f0 }: X/ t% u
第3处错误是:在作者熟悉的老路上,甚至是走在童年、少年、青年成长的故乡老地方,闭着眼也能知道前面有“山花和清泉。”可这里作者用了一个不确定词语“应该有,”是应该有?还是不应该有?这就证明作者对这里的一切并不熟悉,与前段“走在熟悉的老路上”意境不符(这里我解释一下,也许有人要问:熟悉的老路是你编辑改的啦,作者写的是繁华啊。我要反问一句:繁华都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当然也熟悉。所以无论是熟悉的繁华,还是熟悉的老路,都与“应该有”不配)。应该改成确定词——有:“走在熟悉的老路上,”在“路的另一头”,有更熟悉的“山花,”还有“那眼甘甜的清泉”这才符合生活常理逻辑。+ C& W& Z  R- Y! F
第4出错误是:“甘甜如饴的清泉。”甘甜是甜,如饴糖之甜也是甜,这里属于同一个词语的乱堆积错误,是大陆架桥根本就没有必要,一眼清泉甜上加甜也就不是清泉了,而是蜜糖罐了。清泉——用甘甜清馨形容比较恰当。* G" s5 `- m: F9 h/ m
第5处错误是:作者没有弄懂“清歌”一词的真实含意,清歌是古汉语词汇,是没有乐队伴奏的唱歌,就是现代汉语里“清唱”之意。也就是说“清歌”是个动词,不是名词“什么样的歌声”的意思,作者把动词当名词用,显然是不懂“清歌”是个唱歌的动词,错误的将动词用作名词。更明显的错误在于“视觉”与“听觉”搞颠倒了,作者本意是表达:“听到几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歌声不能用“散落”来形容,因为散落是视觉。所以歌声只能用听觉词语:“听到、传来、传播”几声断断续续的歌声表达。为什么改成山歌?是因为作者走在熟悉的老路上,漫步在故乡的山野里,只有山歌是不需要乐队伴奏的“清唱,”所以山歌最适合。0 h2 l. ?. h* y, g/ c; Y
第三段也有3处明显的错误:! r6 j% a$ K& R# c
疲惫的孤鸿
7 v7 z( T6 r: [; o坠落(叫出)一(几)声沙哑的叹息
7 I/ ]2 ~6 s* a: y/ {蓦地惊醒9 W( e' j! q4 `. t' t
纠缠(久违)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
8 f9 x7 i3 Z/ i/ Z- ]3 e茫然四顾: I- A6 D9 x5 P# U) _8 V
古道断垣
4 R! E2 Z/ s! _  k6 d( L) [/ V浸透了潮湿的白云(浸透了湿冷的寒霜)) }# n/ z1 p+ ^2 r9 t# o
疏星残月
9 a1 i, ^* [0 w9 Z" j/ r8 |在寒空中瑟瑟发抖( F( D8 R( {% M+ j: l2 A
隐约处佝偻着
7 t5 |8 Z0 o" ^+ i3 `* I稀疏的乱芜衰柳
  _6 ~* Z$ _' @(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
0 x/ D2 U7 o, F" c! H8 \  Q第6处错误是:孤鸿的声音不能用坠落来形容,坠落是视觉,声音要用听觉词汇“叫出”来形容,再说“一声”太绝对,鸟类叫出多少声是个不定因素,用叫出几声比较恰当,符合自然景象。
" ~0 k8 V, q. l8 Y! O9 N第7处错误是:“纠缠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纠缠与寂寞逻辑意境不符,互相矛盾。简单的说,纠缠是有声音的,有纠缠就说明热闹不寂寞,寂寞就说明没有热闹的纠缠,二者只能取其一,根据前一句的意境“蓦地惊醒”来确定,只能选“寂寞”。将纠缠改成久违:“蓦地惊醒,久违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才符合逻辑意境。
8 u4 |4 e( o  A& K0 q" x: c' X* I第8处错误是:“古道断垣,浸透了潮湿的白云。”浸透、潮湿是地面上自然景象,而白云是天上的自然景象,这两个自然现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天上的白云没有浸透、潮湿地面的功能,把白云与浸透、潮湿关联在一起,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只有把白云改成寒霜就符合自然景象,因为寒霜在太阳的照晒下溶化成水,将地面浸透潮湿了,也就是说寒霜才有浸透潮湿地面的功能,作者显然是缺乏自然常识。
$ V' }5 F6 `4 P  h这里,我们举一个小学生的笑话例子来说明这个相类似的错误:一个小学生向老师告状,说“张三同学踢了我一巴掌。”老师听了回答说:“张三同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不可能踢出巴掌来。”小同学不服气,说老师包庇张三同学。老师说:“那你示范一个踢出巴掌的动作给我看看。”于是那个学生示范说:“老师,你看,张三同学抬起飞毛腿,一脚猛踢过来,我机灵的躲开了,然后张三同学反手一巴掌,啪,打在我脸上,你看,我的脸都打肿了。” 老师这下听明白了,张三同学是踢了一脚没踢到,打了一巴掌把脸打肿了。那你就说张三同学打了你一巴掌不就说清楚了。手脚分工的功能是固定的,打和踢是手脚分工的动作动词也是固定的,不能互相交换和替代,任何人不可能踢出巴掌来,听明白了没有?
# H) P3 O9 d( b5 k( ~第9处错误是:“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这里关键是一个“又”字,又字的内涵很丰富,一是表示荆棘生长的季节规律性,二是表示这个路口有人管理,只要荆棘漫过路口,就会有人将荆棘砍掉,保证路口畅通。如果路口没有人管理,路口就是一个死路口,也就不成为路口,因为荆棘漫过路口是不会回头的,堵塞了路口,路口就不存在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该是被人砍掉的时候了,保持路口畅通。因此,此处缺少一个时间关联词,改成“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就完整了。这就是说:年年疯长的荆棘年年漫过路口,年年被人砍掉,路口永远畅通,这才符合“又”字的内涵逻辑。. [! c6 W  P# X0 g
第四段有3处错误:! q8 F  z" ~& V( {) a; ~. {6 H0 p6 @+ y
不经意间+ ^: ]# m2 g# `6 |
憔悴的脸庞
) z1 |% S3 y2 l被荆棘划地(得)伤痕纵横6 a( W8 ^9 v' y1 Y4 R
殷红(切希望)的思念* n/ `1 e( I/ e. _; _/ y. V
在青灰色的小路上4 D- m- u5 A/ \# U
无声滴落(遐想)7 V/ Y9 s( Q& u" m
全凭着梦中( [9 k# p% W' J+ c$ A( m5 _
几经雕琢的美丽
/ \) H8 a4 Z7 z  D' h$ _& P. b迎着酸溜溜的斜风(滚动的沙尘旋卷风)( b) [/ ^6 G) X3 |
孤独而坚定地进行着(向前奔去)7 @! [; o' E/ B9 r* |
第10处错误是:“的、地、得”的错误应用,这就不需要多解释了。, h* L9 E2 J% n/ s
第11处错误是:“殷红的思念。”思念是一种意境,是没有颜色的,因此不能用颜色来形容。有一个电影有这样几句台词,一个年轻人写了几句诗歌念给老师听:“啊,绿色小草,打了一个绿色的喷嚏……”老师听了反问年轻人说:你打一个有颜色的喷嚏给我看看?如果你的喷嚏能打出七彩虹来,那你就不是地上的人了,而是天上大神仙了。因此,颜色是不能与没有颜色的事物相关联的。“要改成“殷切希望的思念”才符合客观实际。后一句:“青灰色的小路”是可以用颜色来形容的,因为路是有颜色的。
  Y$ H) l1 E* v! L* ]第12处错误是:“无声滴落”也是犯了逻辑性错误,无声与滴落互为矛盾。滴落是有声音的,是听觉反应,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声音的滴落。外境视觉滴落与人的内心思念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意境范畴,不能无故关联在一起,应该改成“殷切希望的思念,在青灰色的小路上,无声遐想。”遐想是思考意境,是没有声音的,也就是说遐想与无声才能有逻辑关联意境。# G$ P) |! D; v& j. ^. v$ q" X( j
第13处错误是:“迎着酸溜溜的斜风”,这是完全把感觉代替视觉的错误,因为风没有“正、歪、斜”的视觉形状,更没有酸溜溜的感觉味道。只有人感觉到风是从什么方向刮来的,所谓风有方向,也是人的感觉,人为确定的。应该改成“迎着滚动的沙尘旋卷风,”这样改动实质上还是感觉转化为视觉,是通过沙尘的旋卷变化来感觉刮的是什么风,因此不能直接的、完全纯粹的用视觉来形容“斜、正、歪”且“酸溜溜”之风,必须要有视觉、感觉的转化过程。
( a0 l% b" u9 N' p% M第五段,也是最后一段,也有2处错误:2 g1 V6 D( }  n/ w6 z' J+ @3 O, l
车轮从斑驳的岁月(老路)一路辗过7 J6 q/ }1 F5 E
红尘随风扬起 % V8 {3 H$ ~: ]) U
又随风消逝
; J5 N, O% A2 h眉峰飘过一丝. u# V' e7 r; l" ^5 Z
不易觉察的憨笑
- \5 k) M0 N7 @6 U& T嘴角凝固了
& n; }0 G* Z& E无畏的执拗$ e3 z6 L+ l7 p! I: n
天际忽而闪过的绚烂
! ^3 ]! n; t) \. k4 b( ]( `令我倚空长啸' D; C: ?3 W. K; k% {
绝美
( w  g  D7 L% ?" T1 H从不属于怯弱
; C+ M" j4 f2 k: {* T  Q, j! o3 V7 B和懒惰1 c4 O; B1 k/ V. Q' _: Q
(而是永远属于执着……)$ S4 Q) F6 w1 E  A
第14处错误是: . ]7 G' G, S5 z4 p# I/ V  W1 N
车轮从斑驳的岁月(老路)一路辗过5 s& X( l' ~# x$ ?  X+ c4 n. u, g
红尘随风扬起
1 V, z& f+ u6 U; R0 w& p+ f8 b又随风消逝
! M( Y2 E2 p$ C这三句完全是实景描写,突然又插入一个不是实景描写词语“岁月。”也就是说岁月与红尘扬起、随风消逝的实景意境不符,必须改成老路,才与实景相符,才与前面的老爷车、颠簸的老路、清唱的山歌遥相呼应,岁月却与之格格不入。- }$ s2 ~- q3 ~
第15处错误是:$ e) `! q% q3 z4 T
绝美
: I' @; p; ^1 K3 E+ F, w. y7 b* |从不属于怯弱: Z0 Y$ n$ H" H% i* e& h" N3 S
和懒惰6 i! r1 `! H1 s( _2 D/ [9 \
这个错误是说了半句话,不完整,必须加上一句:“而是永远属于执着……”这句话既是半句话的完整补充,又是点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全诗的文眼,不可缺。也许有人要问:这是作者“意犹未尽,留人思考”的表现手法。所谓留人思考,不是说半句话,让读者再补上半句。而是把话说完整,只是不说出结果,让读者去想象有多种结果发生,那才叫留人思考。
3 o! L8 ~' n0 ]' P8 D      备注:下面是这首诗歌的完整版,括弧内的词句是修改后正确词语。7 z: \: v: C7 k! N5 M  {% [  C
4 I7 k- U. i4 X, D/ A0 i
  S/ P" ]7 k3 ?( ~

' f8 }2 k+ Z: |1 a8 S( ~8 }5 _' b% |; w" A

4 F& N4 V* F: r; I+ `0 F" R) l6 a$ {9 E1 B
; H- g/ T( m/ u, j* H/ ?
! D2 S% T. S, Z; T+ W
8 b: u/ a% s3 u' S) A4 e- W3 s

7 N% M. k0 Z" x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执着% w7 ?- B/ ?1 Y) N
                  ( f% i2 Z+ k3 y( E8 j6 w4 I8 `
岁月如卵石(歌)5 ]! m" r/ D8 ]( f6 \* ]" Z) ?
铺成(唱出)一条漫无尽头的
/ m, o& r" P0 A5 L9 N, m: n生命之路- d# E0 X& g& o
逶迤而去3 o+ P5 i) o6 @
将魂灵6 @# [3 [. ?* C
迷失于一望无际的荒漠% H  V0 |, C. ~9 P: D1 r+ v
拈一支娇艳的红玫瑰# z4 V/ D0 ], d6 Z3 b+ F) M3 \
乘上
0 I; r# ^& J2 |" b, `3 o- V而今已嘎嘎作响的老爷车/ B6 Z! A! `' f( b0 l( y! r
艰难地喘息着
  t- o8 }1 j9 B( K) `+ S曾经走过繁华(老路)
- j/ v! B* X5 G' J一高一低地向前颠簸. h& |* ^( E, _6 p5 q
+ c7 q+ i! G, w% w" t& E
路的另一头5 K4 }  B: K9 q: B2 x
(有)应该有那漫野飘香的山花
/ ]- M. t. h& F5 A和那眼甘甜如饴(清馨)的清泉$ ]9 m& X4 Z) k- \. _: U
心中闪现着那盏
: x$ v# t& k3 H1 U! E0 f) U1 T& F& ?不灭的灯(火)
# l$ o4 a) F3 }5 C$ I# t$ O2 J微冷的手指
; a5 W( [5 `+ r: |5 L% @在车辕上叩击出一串串- u& {, w6 C. t/ Y2 V6 F9 f5 _. H
轻弱的音符
" Z5 z3 O4 ~; A# O5 ]3 k, s; k  G旷野里散落(传播)着几声
( \: T- A1 L8 m, |断续的清歌(山歌)1 y- c* S5 m+ J; @+ v
→↑
" e, j5 i. W2 Z' D4 n* f疲惫的孤鸿
! Y4 K/ Q1 z3 K/ Q3 r8 t. C坠落(叫出)一(几)声沙哑的叹息
- r; ]7 q8 J* K6 S* i" W9 t; ~蓦地惊醒
6 n" Q! [/ q( J; ]% }- A& l7 s' D纠缠(久违)在胡杨枯梢上的寂寞0 k: ?3 H) r4 O- h$ D
茫然四顾+ w) E& L4 P% @, W- V0 q/ L2 E
古道断垣" H2 B9 b5 v$ s
浸透了潮湿的白云(铺满了湿冷的寒霜)
- v  |) z& Y% t% O+ j疏星残月
' M- A3 L* p( y5 m4 h! R在寒空中瑟瑟发抖
- i3 |. T  T- X; Y隐约处佝偻着
; y! B: y6 K+ R& R* ]9 a' W稀疏的乱芜衰柳8 ^0 U8 J& V- X( x- c( c
(年年)疯长的荆棘又漫过路口. ~2 B3 V3 a3 A4 Y6 j! g2 y% M2 d1 {
% q7 F5 T, R" K  Q+ d' K
不经意间3 y; Q6 Y0 p5 y( W) D" ^. p
憔悴的脸庞
: X9 `& [6 x7 y* d: R- k" Y7 o被荆棘划地(得)伤痕纵横' e) v, F" e0 M0 T* q( M3 n8 X7 z
殷红(切希望)的思念6 L! X/ B, `1 x2 V+ @
在青灰色的小路上
! c6 w; k% ], l; Y3 f) U无声滴落(遐想)
4 s" Q% [$ M9 e全凭着梦中6 q) H. N; D+ C" P
几经雕琢的美丽5 {% f! R; i+ L3 q# G0 v/ j
迎着酸溜溜的斜风(滚动的圈圈斜卷风)
! |/ s' U/ ?+ q. H2 z. g6 R5 O1 z; q孤独而坚定地进行着(向前奔去)
. `/ p( S8 u6 h+ q
8 X* o  ?" W! v7 n) q
5 d5 x' S$ {: ]- |2 G4 U. O0 h  x1 A
0 Q1 N2 M' o. t车轮从斑驳的岁月(老路)一路辗过
6 P( g5 I! Y5 I红尘随风扬起
' b8 u" Q5 J" b# Y- V! _4 `又随风消逝
* M6 ~+ ~5 c* U9 a5 j" `眉峰飘过一丝; a) V5 S2 h* _& g5 M. C6 ^
不易觉察的憨笑
9 N+ x% U. t& G. V! c; A嘴角凝固了. L1 S( D7 c5 ~9 h- O0 ^
无畏的执拗3 x% w4 T9 V9 L9 Z
天际忽而闪过的绚烂
  q2 Q* z  a2 F3 P/ C0 `- H7 ]令我倚空长啸
$ @: a) r" H3 X6 v  P7 _# U, R绝美! j+ q" b1 U- t% T& O# K
从不属于怯弱+ W3 r$ l" S5 P" T$ j
和懒惰
" ?$ S: b9 _/ X$ D(而是永远属于执着……)
8 x) }: U' _0 X. H                                    
, V: u3 W5 M9 n% m$ J8 C                                               ! I( r2 A  f6 r- e'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5:04 | 只看该作者
我去听了老师的课,还真有点收获,遂将老师的讲义拷贝了,分享给大家,特别是一些还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写诗的朋友,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8-18 19:50 | 只看该作者
受益非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8-18 19:53 | 只看该作者
第6处错误是:孤鸿的声音不能用坠落来形容,坠落是视觉,声音要用听觉词汇“叫出”来形容,再说“一声”太绝对,鸟类叫出多少声是个不定因素,用叫出几声比较恰当,符合自然景象: A+ w6 ]0 J5 u& N
% S5 g2 d5 e6 n& p- u0 R& O; w
是值得商酌 本人浅见是作者在此处并无错误之处 而且妙! A/ v* |1 M) [
谢谢各位能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7-21 23:1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