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的支持!这是一些朋友对《遥望女神》的评论,褒贬不一,欢迎批评。先选二:
/ x+ j& D8 A# x+ o! P
. j6 z6 [' [0 I. N6 V( B) a: J6 I3 U
<<读《遥望女神》前部分一些随感>>- b7 N. F$ O$ g6 G% ^' C0 {
% ~( N, B+ `1 T& S! u& R; S4 M 作者:流萤一点
( p! _0 T6 t1 L9 Y2 ^# ^% a' A! g0 k
6 J4 ]' V) u# r+ c1 ~. e% l' \& Z* D! ]3 K% w6 o1 w7 _
一直以为现代诗逐渐走入了一条穷巷。: z! g) R# j+ I( k( { _
7 i, j: U+ r& R6 G8 [ “五四”之后,新诗蓬勃发展。被束缚在韵律之中的中国语言,终于像裹了几千年的女人的小脚得以放任舒展。现在再来看那一时间的诗歌,真的恣意得很舒畅。郭沫若无疑为新诗树立了一个最高的桅杆,其奔放的思想和自由的语言更无疑是两面飞扬的旗帜,让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中国语言还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之后的诗人们,都极尽所有自由的能事,老祖宗的条条框框在被挣脱以后,便是类似肆意的随便。诗终于和当时的散文界限朦胧。当然这只是说的整体趋势。诗到底是不是分行的散文?有许多人迷惑着。此时,闻一多的诗论无疑给了大家一点诗之所以为诗的凭借。其“三美”之说,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诗美,也包含了当时新诗的一些现实要求。可惜,有点曲高和寡了,从当时的实践上来看,好像更多的是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强调韵律美而刻板泥古,要么强调建筑美而形式放纵。于是,诗歌在被解放之后不久便又陷于两难。
* A' u+ x2 ~! e* {3 u* |, I/ i9 l* d! J+ {2 T q5 |
之后诗歌的另一个峰巅,应该是朦胧诗。说其朦胧,其实是指所塑造的意象的不确定性,常常让人可以在文字的框架内自由悬想。最重要的是,其诗人不仅用语自由,而且很讲究传统诗美的表现。彻底摆脱了之前新诗的直白和散文化。当时的好多诗人和作品都如一屡清新的风,让人看到了现代诗的希望。但不久,刻意追求意象的一些表现手法便成趋势。诗便又成了让人半懂不懂的呓语。当然,这期间,好多人更多受了西方诗歌的某些影响。中西合璧好象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终于也能没走出自己的风格。
4 p" O4 n0 X- H8 y4 k" u
' [( t7 `7 W. K) d, I/ V 于是,当代,当散文和小说空前繁荣的同时,有人便嘲笑说,中国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这倒不一定是真理,但可见民间对于诗歌的态度。
3 h% F2 B; W. e: i* N: x9 [. u" o5 O# z* ?8 k3 E8 q/ m( L# |
我想事实并不至于这么悲观,但仍然常常迷惑,到底怎样的诗才是好诗?诗歌在语言、意象和题材等方面的出路好像越来越举步维艰。
/ I8 g2 u T1 T2 r/ o( B$ [; b- s5 s7 c1 i" n& V7 e
据我了解,大多数人不喜欢读诗的原因,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看不懂。那么,读懂是不是一个好诗的衡量标准呢?大白话大家都懂,恐怕也少有人承认其为诗。于是便有人借鉴了西方的某些手法,用了一些看似明白却全然不知所云的语言来表达,但能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更是一个无人可知的谜题了。我想恐怕作者自己也搞不明白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样的诗,不知道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说有,我想更大的作用就仅在于作者的自我宣泄。这样,看不懂就可以理解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好像是唯一的解释。但又不能解释,好多根本也就无法解释,只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借口了。看这样的语言,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悲哀。好好的一句话为何非要弄得支离破碎?半通不通的句子,我认为什么时候也不能算得上是一种语言。我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要笑我,会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修辞。这里是通感呀,借喻呀,象征呀,什么什么的。是呀,如果一种语言仅仅需要用修辞来装点门面,是不是有点太悲哀了?不敢想象盛唐时代,人人吟诗会不会有人被什么什么修辞弄得不敢出门说话。还有那柳永,据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我想可能中国语言,纯粹的中国语言应该有这样的魅力吧?; ]% m. p. x$ |& W* ~2 D$ H: t
+ n) l6 o9 o- f: [ S7 _+ w 还有意象的使用,现在写诗的人好像更喜欢用一些似与主旨越远越好的一些意象,而且喜欢多多益善,直到看半天竟忘了作者要说的究竟是什么。不能否认,恰当地使用一些意象,确实可以给人很大的回味余地。但看现在的一些诗歌,许多人好像更不屑于那些意象极少,而且内蕴深厚的作品。这样,诗歌难免给人故弄玄虚之感。还是欣赏那些凝结很厚很纯的意象,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典雅而鲜明。
' [# r) H, N, H
6 c& Q# ~, o% ^6 V 至于题材,想到了一个朋友对现在诗坛的评价,“不是情诗就是说明书”,虽然有点过激,但好像也有不少道理。我想百花争艳,不仅指的是形式,更重要的指的是内容。诗不仅要言志,咏言,更要可以表现世间百态,像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体裁一样,只是要用诗歌独具的特点。诸位别误会,我不是要诗负载更多的东西,只是觉得现在的诗好像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体裁了。
7 N9 \6 H" w) t, ~' h3 U9 N- W# X \9 T2 s( m$ f" X( w" Q
如此,难怪好多人不愿意读诗了。9 B- c9 J6 v/ @
" e! u$ ]# @+ Z- B 如此,更不知道诗该怎么去写了。衡量好诗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 w `2 f' N; c; D9 r( m" e- d
) R1 w( u6 ~9 Y; }9 W" Z 但直到我看到了月色君的这首长诗,我好像看到了当代诗歌的一些希望。
p' [7 V: A* V4 b( \8 F# q. \
1 S; d/ p# \- Q" Y4 D7 L1 } 首先是其语言。摒弃了故弄的玄虚,从来没有什么现在盛行于诗坛的半通不通的句子。相反,每个句子都那么精致而且凝练。既有古典的美,又符合现代的规范。其语言往往看似普通,但品味又极有深意。既工整有致,又随意自然。这里以其七为例,欣赏一下:7 @8 y+ B' w, o- ~
! Y' n+ V7 l1 N" D6 z' `8 x% J8 Q温暖的手掌紧握着灵魂,我听到菩提树的呻吟6 A2 f; K8 O& P9 l
梵音无比庄严,以肃然的姿势穿透我尘世的躯体
/ T9 ]1 Y# a6 t2 g1 P/ r* D, G/ L+ l* Y/ O" J$ l B3 C9 {2 X4 z
玫瑰和太阳是神秘的盅符,以跪拜之姿歌唱# I; y5 y% u1 r# Q9 ~1 G
城市的缝隙挤压着情感之殇,逃奔自己百转愁肠
8 g3 ?& a+ U! d8 N" W' {
- P- {+ Y N% b2 Y* B我重重包裹起来的面具,冷对严寒风霜- A: l, t5 ~5 G- S2 K' j* L
春天的门口却找不见了自己,滑落深渊一去千丈$ K2 R1 B& W; M4 |; M
) }! Z- p% [; ^3 O+ w/ E. q/ I我已明白尊严的楼顶在颤抖,没有陪伴9 |0 ]9 v* E- o* b8 S
轰然倒塌的不仅仅是躯体,灵魂也黯然神伤
4 W( {9 W; Z2 V1 M) U
$ r1 c& Z! [* Y1 u$ t9 e' t3 {我感觉白昼的自己活着,活在众人的目光里
4 `3 y* h0 \/ W/ K也知道夜晚的自己失踪了,是在咀嚼心脏的角落旁, ?- ]6 q% b! E( F, p. W0 D; g1 Q
3 `( Q' X4 N3 K- \# ^/ } y% R女神啊,请你不要触碰,不要打开我的泪腺之门
3 f( I5 a) Y3 h. L- \蔓延四野的绿已经疏松了我的骨骼,倒垂在三月的屋檐下倾听' H, j% X( f: h' e4 `# r x
# v! ~% o( `9 f3 [% X/ ], k
且不说其意象运用,仅看其语言,这一节有音乐之美,用韵自然而不露痕迹。ang韵使整节诗浑然一体,但又不那么刻意。而且语言极有穿透力,“我已明白尊严的楼顶在颤抖,没有陪伴/轰然倒塌的不仅仅是躯体,灵魂也黯然神伤”,那种因期待而产生的孤独和深入骨髓的哀伤不言而喻。“我感觉白昼的自己活着,活在众人的目光里/也知道夜晚的自己失踪了,是在咀嚼心脏的角落旁”那种彻心的专心的等待和期盼如在眼前栩栩如生。还有那蔓延四野的绿,已经疏松的岂止是等待的人,还有那盼望了一季的檐前的冰凌啊!语言的形象如是,美妙如是!其实,不止这一节,整首诗,到现在为止吧,都以这种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勾画整幅华锦。现代诗是不是应该用韵,怎么用,传统的语言表述方式是不是应该继承,怎样继承,我想,月色君为我们给出了一个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答案。9 j. t7 L, `4 Y5 O5 X9 \ m
: `4 E+ ~$ ~* O6 S6 [6 {/ Q 其次,是意象。看月色的这首诗,只是感到富丽堂皇,有汉朝大赋的铺排之美。虽然用了好多不同的意象,但不仅不让人感到累赘,反而让人百看不厌。作者所使用的意象从天空到地下,从城市到山村,大至高山大海,小至沙粒尘埃,绝美的和朴实的交相辉映。作者思绪的飞跃真的让人叹为观止。6 I& X2 Y6 ?( c
5 V1 R. B! a' s 然后,关于主题,我想作者表现的“女神”较之郭老先生的“女神”气韵同样深厚,那种深蕴的情感真的可以与郭先生的喷薄炽烈相媲美。但不知是不是也属于情诗的范畴?副标题或者可以为此作为注解?或者,可以认为是作者的一种美妙绝伦绝伦的理想追求?但无论如何,诗的主题空间也有值得玩味之处。读之,让人浮想联翩的也不再是某个特定的内容,不同的经验用不同的眼光去看,收获也许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或许可以这样以为吧。2 }' V1 a" G/ Z4 ?' _
, u& I9 z) S! d6 S% K
值得一提的是,月色的这首诗每节都配有图画或音乐。其诗,其画,其乐,浑然一体,相映成辉,令人耳目一新。做诗如此唯美,让人感叹!
, K/ b3 y, \3 O
6 j% S' B2 ]/ v1 {# Q5 t) ?/ V# A 另外,从结构上看,到目前为止,作者写了金,木,水,分别应照了春,夏,雨季,分别命名为金之阳,木之本,水之源,线索分明,严谨而和别有韵味。我们拭目以待作者的后续之美。
( d4 j! t( y$ H& A$ f1 T( L! w5 v" Z. z" v T
只是,在如此众多的诗美之后,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从整体上来看,作者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期待和追求,夏天部分写得最为华丽铺张,但正是这一章,让人感到有些意象有重复的感觉。或者,就像一曲的交响乐,在主体部分缺少一点应有的波折?自我感觉,从27-31有点激情疲惫的感觉。作为第三部的开始,33节总觉得不力。何况,副标题“雨季不再来”,跟前面的两部分相比,缺少了好多神韵。春花为何开-夏星闪耀-雨季不再来?是不是应该更加讲究一点整体之美?(哈,整体还没看到呢,姑妄言之,但愿不是谬之甚远)。另外,整个夏季的的抒情脉络不是太清晰,感觉有些章节换了位置也未尝不可。君以为呢?
: [3 M# W2 x Z6 t0 s5 y- m* s6 x
1 |& ?2 `( B$ j 但瑕不掩瑜,整首诗在语言,意象,修辞,结构等方面为现代诗提供了一个典范,虽然后续还没有看到,但仍然忍不住乱发感叹,但愿月色君的这首长诗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享受,也期待这首诗能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更远的影响。翘首以待中。
9 ]( ^$ v( _# y( i2 F" j
! |9 y, w, E" ~" l1 k: |+ @9 u \3 z7 B6 X9 e
+ Y4 i% e4 s% T7 ?/ o, d' k% X3 F3 t$ D; w* S0 V+ L3 F
7 X2 I( n) o$ k. d2 J: H1 n: ]
- ^- d$ a. G. x7 q% @* L& ^《遥望女神》和重建浪漫主义精神的诗学意义
( J1 T$ \# B" z7 l Q* }% y 作者:空手道
1 G# g& d1 ?- m: N i! |0 U% M, \' N
( D" {# T1 R# K3 ^4 r8 b 《遥望女神》是一个博大的诗,使我对月色如水如天产生敬意。月色如水的网名取自“独上江楼观渺然,月色如水水如天”,是一种悲慨之歌的境地。但由悲慨转为忘我便有了秋水澄明的欣然了。) p2 P$ @8 r# v8 n9 F
; e3 s8 d$ ^. X5 {0 F: T 我读《遥望女神》也是这样一种悲欣交集的感受,女神暗含着作者的文字之恋和对诗歌作为的思考。“我看到了心灵世界对于纯洁女神的呼唤,迫切而疼痛,虽然如此遥不可及。但我们期待着,信心百倍的等待女神降临。”这个纯洁的意义是唯美的,是诗性本身和内在的思考和出发的,他拒绝说明性的标签,以诗歌的抒情本质来到达用作品说话的企图。
3 j4 H8 W& X' b6 R, }
$ l5 u0 w7 w& k Z9 y* z9 C6 q# x
$ z+ G9 @+ O) Q6 s/ u5 F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深入的话题是:浪漫主义是一种成熟的心智表现。
3 l9 e2 E+ }( z
" s7 M! m4 ~; ~' y- x 什么是浪漫?什么是浪漫主义,我想浪漫是通过修辞(表现语言)达到的情感涌现。也就是说能够让人感动并形成强烈的记忆内容的就是烂漫。而浪漫主义就是对这种情感发生的肯定和推崇。
9 V& a# s7 ^' q; V. B 我们的后现代陷入了一种绝境,就是存在主义。这种冷静的局外人心态会告诉您一切都是零的努力意义。西西弗斯神话构成了一种清醒的聪明和无奈。世界便在荒谬中寻找下一个风波。诗歌也在没有意义中掀起垃圾运动。于是我们忘记了什么说话,故事(烂漫的另一个解释)称斤论两。
: v8 t- X' b6 O
) B& i, s8 M* e% c' T
- k7 h) f3 Y4 h% @ 《遥望女神》给了我们真实的感动,在铺张与华美的奢侈中我们感受等待戈多命运过程中的无限张力。生命是过程美感的集合,是五行变幻的解读,是天人合一的广袤。
" ~* I+ X" l6 m' q* M2 t 生命在轮回过程中攀升,是1到99的阶梯完成于内心光明的抵达,这种佛性的抵达也是文字的张扬了,乘风踏浪万里行,神州遥望数点烟,《遥望女神》是文字在思维穿度中的一路泼墨,是奇境中的编排和漫游。. L8 s4 D0 T, X6 e% k5 Y* F8 E& u
$ X, p9 L2 Y( h2 Y' h
$ f2 h, U# D+ L l 让诗歌重回浪漫主义,重现我们的沟通天人之际的能力,我想文字的永恒和我们的短暂是真实的,而那些关于汰埋过去的理论假设真的让我们迷失,生物不止于进化,它是神性家园中的一件作品。% a5 N" l$ R8 V+ M( Q$ D9 f1 U
$ [- {& v6 V4 }
2 n& h8 u' J- ^, ]$ @* W+ }8 B 浪漫主义是抒发的,是拓展的,是联想无限的,是诗意存在的方法和手段.是表达生命愿望的激情.是参与想象的快乐行程.我们失语言是因为我们在弃绝家园而奔忙在路上,那些风景模糊的印象一瞬而过,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何以生何以灭,只是知道它们构成了路的标记,成为我们抵达的一个说明词,它们没有内在的任何自我。而语言的归来和我们的归去来是一个春天的讯息,那时侯我们说,安静,坐下,听花开的声音。0 O5 M+ K/ t; k
9 c" U1 o/ s$ X2 T& t: y% `1 J
附:
* ^* O8 D$ e r, F) b" G4 G一\关于浪漫主义.* @2 ^1 } ~) j
浪漫主义是抒发的,是拓展的,是联想无限的,是诗意存在的方法和手段.是表达生命愿望的激情.是参与想象的快乐行程.7 v" O, f1 R9 e m) H1 x
让诗歌重回到烂漫主义精神上去探讨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当下话题,因为我们活得压抑,而且越来越压抑.因为语言之河成为了垃圾场.烂漫主义精神是当下诗歌急需找到的支柱,如何评说烂漫主义的现代性和永恒性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 C+ J$ _; Z. H
月色如水如天的这个诗歌意义是本我愿望的诉说,有社会价值.是重建诗歌的烂漫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
+ D5 S* L" {! f* I; R% |6 ? ! j; L$ b) M* G1 r5 n3 g: |0 M
二\关于女神4 J! U8 Q9 W1 v
把女性和神性结合起来的女神是安慰剂和兴奋剂的合称,是我们心灵的药,是人生发现之旅的倾诉对象,是爱和美的意义集合.) J/ E: d J4 ]- H8 K
月色的这个女神写得很有诗经的力量.
6 M" A: l# r" X% q$ n* H) p# u( _7 C) H
(注:月色如水如天,曾用名); h/ ^8 S! \5 q* k
) V, t% w) o" N/ h7 @ p
$ \) p' v, u3 L! y
- N$ |' M \& a. {% F
, `$ m) [1 }# o( D!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