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助手【文学常] 恶魔派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1]  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2:51 | 只看该作者

恶魔派诗人 - 流派简介

恶魔派诗人图册

在西方,恶魔诗派的正式名称应是Romantics或Romantic Movement。“romantic”一词源于古法语的“romant”,原指用拉丁语方言罗曼斯语写的传奇故事,因其内容主要是 中世纪骑士的空想和冒险经历,故用来表示新奇惊异之意。在现代法语中,源自“romant”一词的有“roman”、“romance”与“romanticisme”等词,分别表示传奇小说或长篇小说,抒情歌曲或浪漫曲,浪漫主义等等。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是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标志的。华兹华斯于一八OO年在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宣战的一篇艺术纲领。由于他们对古典主义传统法则的反抗,宣扬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故又将湖畔派诗人称为“浪漫派的反抗”。

湖畔派诗人起初都同情法国革命,随着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却,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骚塞和华兹华斯曾先后被敕封为桂冠诗人,其中骚塞甚至公开与青年诗人拜伦、雪莱为敌。

当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日益明显的时候,青年诗人拜伦、雪莱开始登上文坛,向湖畔派诗人展开论争。拜伦在一八O九年完成的讽刺长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中,不仅回答了消极浪漫主义者操纵的刊物《爱丁堡评论》对拜伦诗作的攻击,而且还严厉地谴责了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由于他们敢于向湖畔派诗人作斗争,因而被英国绅土们斥之为撒旦(恶魔),所以文学史上称拜伦、雪莱和济慈为“恶魔派”。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

一般说,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恶魔派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虽然湖畔派诗人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其历史地位远不及恶魔派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2:52 | 只看该作者

恶魔派诗人 - 理论背景

雪莱图册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文艺史上,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被认定为浪漫主义时期,但其影响在整个十九世纪持续不衰。在英国,浪漫诗派发端于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和柯勒律治(Samuel T. Coleridge,1772-1834), 以他们俩人在1798年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为标志。后起之秀中有拜伦、雪莱、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等人。当然,浪漫主义不仅代表文艺史上的一种创作风格,而且也意味着人类精神史上的一种时代思潮。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柯勒律治图册
从哲学思想上讲,浪漫主义反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同时也反对因工业化而导致的物质主义文明。浪漫主义诗人大多受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思想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情感(emotion),关注个性化(individuality),推崇想象力(imagination or fantasy),热爱大自然(Nature),每人都热衷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真实(truth)。
从思想根源上讲,英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激进主义密切相有关。事实上,拜伦上承洛克(John Locke,1630-1704),雪莱上承戈德文(Willian Godwin, 1756-1836)。洛克的政治哲学在当时极富激进色彩,不仅倡导自由、民权与公民社会,而且对神权、皇权与外在的权威提出怀疑和挑战。戈德文因其极端的无政府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闻名,他追求政治的公正性,宣传人人平等的理想,强调人类的自然权利,反对政府对执政者和人民的腐蚀作用。如果溯本探源的话,浪漫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基本思想,主要发轫于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和法国革命的理想追求。因此,在历史上,卢梭经常被尊为“浪漫主义之父”(father of Romanticism)和“法国大革命的哲学家”(philosopher of French Revolu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2:52 | 只看该作者

恶魔派诗人 - 主要特征

(1) 富有动态创造性,不拘泥于严格的规则与次序,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生命的自由委身于无限的流动之中,探求奔放的情感表现。 

(2) 重视个性,追求自由,强调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或作者的精神生活, 自我独白的倾向显著。 

(3) 惯于采用热情的语言、奇特的幻想和豪放的夸张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

(4) 崇尚理想,喜欢从理想出发批判现实或将其理想化,肯定个体对社会的反抗。 

(5) 钟情自然山水,采用民间题材,喜爱异国情调,憧憬遥远的国度,探求“无限”的理念,赞美中世纪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2:52 | 只看该作者

恶魔派诗人 - 代表人物

拜伦图册
拜伦(1788~1824) Byron,George Gordon,英国诗人。1788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1824年4月19日卒于希腊的米索隆吉。3岁时父亲因逃避债务客死法国。10岁那年,继承刚去世的伯父的爵位,成为第六世拜伦勋爵。曾相继在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读,成年后为上议院的议员。
   
拜伦在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07 年出版的诗集《闲散的时刻》遭到当时声望很高的《爱丁堡评论》的攻击,使他异常敏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以《英国诗人与英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进行回击;这是一首英雄双行体讽刺长诗,诗中对包括司各特、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等人在内的许多诗人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毫无顾忌的挖苦嘲笑,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取得上议院议员的资格后,拜伦与友人约翰·霍布豪斯到西班牙、希腊等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漫游。1812年发表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长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四方的流浪者恰尔德·哈罗德的形象,他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把自己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却始终摆脱不掉忧郁的情绪和孤独厌世的人生观,在很多方面都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出身高贵、智力超人、感受敏锐、富有教养、举止优雅。这首长诗轰动了当时英国文坛。1812至  1816年间,他又相继写出叙事诗《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拉腊》、《柯林斯之围》等,并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三章。完成于1817年初的哲理诗剧《曼弗雷德》以更深刻的内容和更高的境界体现了拜伦式英雄的内涵。1818年在写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四章后,开始创作叙事长诗《唐璜》,到1823年去世前一年为止,共完成了16章又14节,计一万六千行。诗人利用早在欧洲流行的关于唐璜的传说,加以改造,把主人公从一个纨礌子弟变成善良的热血青年,让他在一场婚姻纠纷之后离开西班牙东游到希腊一小岛,经历一段牧歌式的爱情、被卖入土耳其宫廷为奴、逃跑后因战功成为俄国女皇的宠臣、最后奉命从彼得堡出使英国。长诗通过主人公奇特、复杂的经历,广泛描述欧洲社会生活,抨击虚伪、残暴、专制,歌颂纯真的爱情、正义的勇敢以及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长诗的构成,故事中有故事,叙事又写景,还夹杂诗人的议论、感叹、反思,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十分丰富精采,代表了19世纪英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在1820~1824年期间,拜伦还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如《该隐》、《马里诺·法列里》、《萨尔达纳帕勒斯》、《法斯卡里父子》、《维尔纳》等。它们与他的诗歌一样,以忧郁的感情和神秘的基调受到读者的欢迎。1816年4月他前往瑞士,在那里结识了雪莱。后来他又到了意大利,积极参与了烧炭党人反对奥地利侵略者的斗争。1823年7月,为支援希腊的民族独立战争,拜伦率领着自己组织的远征军亲赴战场,于翌年在希腊病逝。
拜伦的作品、他笔下的拜伦式英雄以及他本人的传奇般的个性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拜伦的时代,人们注重的是他的创作中浪漫的一面,如《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和他的戏剧作品;现代人关注的则是拜伦的另一面,评论家们赞赏他对蒲柏的古典主义的继承,强调他的那些讽刺性作品和他对虚假的感情、伪善的社会道德的蔑视。因此,现代人看到的是一个明朗、庄严的拜伦,他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三和第四章、讽刺诗《审判的幻景》,尤其是《唐.璜》更受现代人的青睐。 在中国,苏曼殊、马君武、胡适等于20世纪初曾翻译过拜伦的作品。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高度评价拜伦的创作。他的许多名作,都有中文译本,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5 09:4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