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荣读诗】+ u1 }& L- e' Z# l+ V2 A2 ]
两地书' }+ y. z1 \: B- @1 m9 f% p
$ z6 P" `; N, l# N7 ^ b/ Z作者:奥冬
7 Q3 y2 a/ z1 ^0 [1 P/ D& d0 f8 X/ i$ n& j5 M T
从山里,给城里写信:
0 u' Z4 Z9 X4 d2 j7 N4 ~柿子苹果,栗子核桃
' o$ u6 R/ x! K( I' q7 i都已经收获、拉走了
9 N- l8 o6 P4 Q4 S$ u山里一片寂冷荒凉
6 I" u! G8 T3 u
- Y J& q3 E6 w从城里,给山里写信:
" r& o* S/ J c4 E: M0 c柿子苹果,栗子核桃1 W2 z/ \3 D5 }. D) Q: k8 [/ ~2 M
都已经拉来、在市场了
4 o: g; | J0 l) l城里一片节日景象
8 w4 p& g" J) H1 ]2 E7 `! T
' F- P, y2 D+ j& m. x/ M推荐语:- y0 ?" m4 b! ^6 |! e% r/ @" \
两地书——这个题目好,是整首诗的亮点所在。
0 O/ z7 T. p5 h9 q0 u% |: h, }" u% R* w; c
所谓“两地书”,必然来自有所碰撞的不同的双方!它们是如何互动碰撞的呢,这个题目很吸引读者读下去!所以,有了这个题目,这首诗几乎已经成功了一半,虽然这个题目曾经被人无数次用过。
# ~# W* F. w0 O2 Y
7 _5 ^+ T0 u0 e, Z其实,这分别来自山里和城里的“两地书”所要交流的内容,又哪里仅仅限于这些果实的离去和到来呢?
3 D6 |! M! w/ k' c" P! u显然,这首诗有着更为深层的、内在的东西,它直接指向了社会现实。诗人截取了一个点或者说一个面,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现实,对于现实的观照和认识,诗人有自己的思考维度。那么,从这个层面理解的话,我觉得这首诗其实正是当下城镇化进程的写照,是对于当下农村状况的一个实写或诗写:拥挤的变得更拥挤,喧哗的变得更喧哗,而寂冷的变得更加寂冷了,荒凉的变得更加荒凉了!那么,这正在发生的变化或者变革,对也?错也?是也?非也?如果说这是时代的潮流,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也是利益的驱动,对于幸福感的非理性认识呢?诗人在这首诗的结尾写到了这样四个字:节日景象。所谓盛世繁华,莫过于外在的节日景象。但是,节日景象真的就是好事么?
Z6 I, a8 W0 v6 W! H
; k& z" S1 L4 \6 Z也许,我如上所言,是对于这首诗的过度解读,但我确实通过这首诗想到了这些。(实话实说,想到了什么,就在键盘上敲打上了什么!4 A5 y2 ~+ I& I9 G' g5 H E+ G
! Q8 E9 t8 [- Q" t8 c, ^- O4 B那么,这首诗的禅意是如何体现的呢?
- L& A$ q7 ~, s6 K0 m, g' ^. k! ~2 v/ d; ^0 a0 U
禅的本意是保持事物的本来面貌,安住于当下。不过度渲染,不刻意添加。事实就是事实本身。事物就是事物本身。如此的话,那么,这首诗中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则是带有了明显的主观意味和情感色彩。荒凉冷寂是人的情感,节日景象也是人所赋予的描述。而无论柿子苹果,还是栗子核桃,都还是它们自己本身。无论在哪里——山里还是城市,它们都只是它们自己本身,它们无声地走着自己的生命旅程,无声地完成自己,终结自己——我可以说它们不悲不喜,不愠不怒!而我们作为人,是不是也应该这样,无论身处繁华之地还是荒凉之所在,都要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被外界环境所打扰呢?!
: S+ c: C" Q5 J" P" w! g2 t感谢奥冬诗兄的这首诗带给我的这些思考。(林荣)
# A7 D# h" ~6 V0 u0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