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2025年10月号,总第183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0 1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N; [* I4 L6 j" t
(2025年10月号,总第183期)
6 D( l5 Q) p; P; h0 [8 V7 ?6 v& B6 \5 I2 c
主编:曹红燕0 W& w6 t7 S$ N8 t4 m0 o

. c8 F' V  w6 i: ~/ j4 e! X& q      
3 |; z) l, P) A  【诗歌作品】
; D. |; O) q9 y: M4 F- r6 B1、那个人
7 x$ Y9 B8 T+ w: a) Y作者:也牛; G6 W2 y8 E1 q
+ F( L( f* {" x
水是洗不白的
; H6 e3 U5 O3 {% ~) |+ p; ]" m4 o雪也洗不白
% X' U( C* b3 Q: V  X) z' P% Q* {) n9 t4 z0 A
趴在水波里的石头
9 @0 y9 }8 B! W* A. X/ {只会被越洗越瘦。在鸭子河边
" D, z; u1 ]; f& u$ ]. h$ c; `洗围裙、洗胎衣、洗男人的白内裤
" N* h, x7 M( e! {一洗就是一世
5 {% A; J+ ~- i" N- n* A, k% W" H6 v1 c
你把阳光洗旧了,黑头发; c" l: {( W5 U. |5 r
洗成了白头发。晾在鸭子河边:像风
, J0 X! _3 x6 y' D在飘动,早春二月
9 M" k8 E' n- ~) ^
$ K9 c  X" P. f: V$ A' v5 z1 M  r! h柳树与柳树之间飘散着肥皂沫
9 ?; t* ^# C) w( V; ~4 x& j" |7 s8 i和奶水的腥味儿。那是你在下雪
# n% v7 n8 H; \  y6 ?/ y
; s! d7 U: u  s- f, A推荐人:樊樊- {  }# L- F% C# t& c) L
推荐理由:这首诗的魔力在于,它用一个最日常的动作——“洗”,承载了一个人乃至一种命运的全部重量。它的终极指向,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在时间之流中被磨损、被消耗,最终与自然法则融为一体的永恒形象。它不是在歌颂苦难,而是在静观一种命运:人如何像河流中的石头,被生活“越洗越瘦”,又如何像一场冬雪,在完成一生的飘落后,寂静地覆盖万物,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那个人”,因此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农妇,而是所有在时间中磨损、在劳作中老去,最终与大地和季节合而为一的生命的缩影。- S9 ~/ w7 @$ j' F' O3 ~
最震撼的是结尾,“那是你在下雪”。它将所有肥皂沫、奶水腥味和一生的劳作,最终凝结为一场寂静的、覆盖一切的大雪。全诗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完成了一首个体生命的史诗。
. W9 I; R! @2 x$ o4 ~) f! L, W& ]; t/ U1 K- U0 T5 V& y, ~$ I

& y2 h$ z, ~9 u2、月光慈祥得像母亲
4 @) w( y8 O: i8 Q. |作者:也牛
. V1 w8 w2 H: z8 {/ \
9 z/ w& q6 c- U5 u+ J. [吹到空旷处。风停了下来
8 |8 N8 K, }2 N" f0 {总要有一炷炊烟在屋顶 * L. S1 V5 O, K( `' Y+ }6 z4 b; Z
飘摇吧。总要有木门想打开太山寨
" z2 w" M# l! J- Q一把干柴,来点燃她手中的火:母亲* L: F8 S; G; u' C9 s
把整个人间烧得饭菜飘香% P, a7 L8 \7 n5 V& U, O
可找遍太山寨的㮟㮟角角也没有
. x8 m8 \& W, Z2 j+ ?" H找到干草一样的母亲:她被炊烟带去天堂
- a5 d8 C  V, V已很多年了。太山寨也只剩下7 c5 Z" t. ~7 o. |" J: S
一个荒寒的名字。很多年了,秋风  C, l* ~: ^2 ?2 t* ~) N; ]
想吹,就在月光下打旋:吹自己
# m$ ^0 w8 K3 M* V) R8 N% R3 L
; B( O+ W' W/ |推荐人:樊樊
+ j1 }  Y7 a: ]% l% S推荐理由:这首诗将喻体与本体倒置,已显不凡。全诗以“炊烟”为灵魂意象,连接生与死、人间与天堂。“一把干柴,来点燃她手中的火:母亲/把整个人间烧得饭菜飘香”,这是对母亲最壮阔、最温暖的礼赞。而后的找寻与失落,让“太山寨”成为一个被掏空了内容的符号。最后秋风“吹自己”,将无尽的悲恸化为一个循环的、无处可去的漩涡,意境苍凉彻骨。0 y' U5 H( u! e3 o# A" n# Z
0 P: H# E: ~% W. c) V, d' U

0 s: t7 o0 b: x, }3、落叶2 \9 C, Y2 D5 G3 S3 H
作者:奥冬; X/ P$ G7 F2 Q' x' j
% ]( R5 B+ g( u: C7 z" V
或早或晚,或黄或绿# b, u4 P: h' u9 {+ F6 F8 k& @
自然的飘落,都会  
6 f: Z- c* W7 Z0 m3 H归根8 d8 B" c' o2 D9 d& ]1 F8 A

7 h# V$ f/ n6 j+ e& ^* [推荐人:古石
0 Y) k6 I0 q& `2 \推荐语:自然的场景,自然的呈现。落叶归根,道法自然,如是即禅。* P: |6 F4 {& g, ~% }
  |3 t; i+ D! i$ w, x: S
. F1 M0 M% P7 E+ C
4、中秋3 v4 f; _: I$ Q
作者:古石
( M3 ?# O1 Z. [. U6 S. R" w
( m: B: O9 K. E. y; }2 l月圆了9 X/ B- o- K  W; v: e$ d: ?
月缺了5 X4 w7 r/ [% V: h* L2 H  Q
月不圆也不缺7 b  k8 A& I4 o; F3 u3 D* P1 r
一只青蛙呱呱叫着
8 ]0 a0 k9 x6 B1 r2 X# G山谷里一片空响- ]; C; A. R0 E7 W

9 ?) I! j8 g9 U, ~8 j3 l推荐人:也牛
8 q+ N" o) r! f3 K& m" n% j: g推荐理由:月圆月缺,时光流转。青蛙在它的欲望中呱呱叫着。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和谐,又那么生灭变幻,无穷无尽。: Y) P# B0 k1 H6 k# I
而山谷虚静,却又应缘,回响空空。其声旷远、洁净、无欲无求。
! Y7 L& q3 a( s# Y: c4 C; M) K  q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之际,这回响,听起来确实让人感到一种被抛却的喟叹,一种情执的断、舍、离。1 J# y8 _% U, K0 X4 }9 U2 C
或许,禅就在这空静、虚明,无牵绊处?
0 y' G5 r( J3 H4 S4 B/ X" j) O* o3 R" t) W6 I" W2 _$ p$ [
- a0 f' C% \& C# j" n8 \* m
5、梅岭石刻游记" H1 A/ \1 ~6 W
作者:快禅山水( R$ g! _  K1 ^5 a5 Q/ G0 [
0 `7 b5 Y$ T9 s+ F- I: O- h3 Y0 M! F
契心的
+ u& w) a# G- Z" P1 |石刻0 P: o0 X* Y6 y: H9 X# p: H
是山岩的袈裟5 }) ?0 `7 L- b8 w5 i

# O" H( ?6 m' g& D  ^5 Z卯时,一个行者穿越岩壁  F1 i( L% |7 O' t
走入“一坞白云”
5 O( i/ k7 O; K$ q9 ?3 S7 C- q. G5 T" M( u# F2 T- ~
推荐人:也牛1 W, q( r) f; u" y$ ^0 l* O4 `8 a
推荐理由:“一坞白云”不是云,是一行石匠的镌刻。“一坞白云”又是云,升升腾腾让诗人见此成诗,行者从此入禅。. ^0 Z# z5 _7 |2 v7 o- g1 ]2 F
从“一坞白云”进去,行者披上了袈裟。山岩,成了静坐的佛。) |5 f4 H7 y; |
而诗人到此一游,与石头心契,同样在电脑荧屏的一挂悬崖上敲出了若干文字,分为五行。读者把它读成了诗。, h# p5 |+ E& {) m; j* j! z" {

) D2 h' p: @4 J1 I! n0 F
# v3 c, e1 p' v( u+ C5 u6、孤独,也许是
; l) D2 p* D- ^0 f) C2 `0 y( J伍昌荣  (福建)! G; ^4 k5 \" d1 _+ s/ ]
! U" x$ @' }) n  @. o& U
孤独,也许是高栋背无人访问的油菜花田! ^' h5 ?( G$ E; I2 A7 r; b
它们开得不管不顾,在春风里
6 |  @: i  N' n) Z) i% w0 r7 K& R. h3 n2 z. C- J' P' l
晚风,把所有的花吹向落日时
" w0 l0 U- e& x' q( y) I7 ?' ~高栋背张氏祖屋晾出:一张完整的蛛网
: A. c, F8 Z* v! x, u- N也粘不住绯红的晚霞
$ p: r7 K1 b1 k- y0 _1 A" ]6 V5 ~* G" x7 W) |+ l
孤独,也许是盛夏一面低矮的墙
+ e( R- L6 K. n- g0 v明灭烟火的蹲守,或许是村尾水口哑巴的嘴......0 s6 D; n2 P( }- F* F

* A+ `" }+ E; a" H; W推荐人:奥冬
4 }  O4 `4 b7 H+ I1 G; W% G推荐语:高栋背,也许是个地名吧?我理解这是首写给空心乡村、写给留守老人的诗。但,无人访问而开得不管不顾的油菜花,也流露出勃勃生机;哑巴的嘴无言,但靠着矮墙抽一枝烟,赏着花赏着落日晚霞,却未必无意。外人眼中的孤独,亦可能是他自己的“自在”。
- S/ x9 D, E; L( C2 S' n  ]- s0 L3 u* q, q. z. p+ l% ]* m0 E
6 a% i' s0 s. S( w& D' H  \
7、薄暮
8 [- x0 t  q% A( a作者:古石; R; e! d9 i* X+ G& O

. o, W/ u3 m/ r+ V5 n9 z4 B% H一只只鸟从天空
% P& k% v# W% |9 y飞落进一片树林
7 @+ a6 z' J; o$ U4 X( \
, O& y& O5 Y, e5 M" a天苍苍野茫茫
9 J; P; {9 ?4 u$ X8 l1 T* {我已看不清
& @, S! s5 T5 |  r天空与大地的界限: n' M3 G/ V2 ~* _& q
% ^, x2 x. }* x6 y: U
一个人寂然伫立
6 c% N( z3 t9 A  e4 G羊群在余晖里缓慢移动
% O7 I& |) D- X8 F( u' |( I9 e一片天空静静的
+ G( O. }7 P; Z* f1 ?7 [在微暗微亮的湖泊中8 [4 ]: f3 M1 z  \; _3 c
8 \2 u0 i" n) z- o8 A5 H  M# n
推荐人:奥冬) q. i* i6 Y, F
推荐语:天地无界,天人合一。! F, l6 v( P6 r0 g( D" h

, @2 E3 X1 ?& h0 F. _/ d7 [/ Q  Q, B( ]- K% V
8、生命之秋
; J# X- K' g! }  g6 ~5 ?作者:白芷
9 F" d  L( d5 n9 B. k
% b; T- S+ i2 k5 I0 o8 F果散了,叶也飘去5 Q" h% R$ q; h) s% d
剩几根骨节
/ G! W, d" x. V任一只鸟,去褒贬轻重3 n$ ^; x" N$ w
3 V" M. `0 H' v& t4 ?' J8 h3 \5 n2 n
推荐人:奥冬' F4 g% T! S, O2 V5 |
推荐语: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活在当下,按时节做好自己的事,褒贬且由他人。7 l  Y9 Y" L" b7 b* Y+ y  W1 a
. I+ R' |% t% H) M& R. p/ \. \& y
  【探索思考】, ~' b; B  H$ }# K0 I; {0 X8 t/ X

8 i- m' j( `6 ?( K5 [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
4 p! X8 t$ Z2 A8 T- H4 V◆也牛, a& n( N: v  g7 g3 ?0 i7 o3 ^

# p0 k1 Q( b" t; v& c  \; q' Y7 v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说穿了就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对中国古老的禅的一次理入与行入。理入者,禅之体;行入者,禅之妙用。
: J' r9 u$ r1 j6 E+ |能不能精准鉴赏一首现代诗是否是现代禅诗,是否是好的现代禅诗,首先要知道禅是什么?要有所悟入。不然,你怎么去判断? 7 |( @* j+ n) r, c8 ^9 [
0 c' U' C; L' U" ^! A现代禅诗的鉴赏可从诗入,也可从禅入。从诗入者,则偏重于现代禅诗创作的艺术手法,这和普通现代诗歌鉴赏是一个路子。它无非是从一首诗的新、奇、巧开始,再谈谈语言的陌生化,意象的深浅组合与聚合、乃至诗歌的清澈度,完成度等等,最后引入到禅的意趣之中。而从禅入者,则偏重于现代禅诗的根本意含:禅。% O7 x7 O& @. z( r- Z
禅是什么?禅即当下。: }& O' L$ A" Z8 ?
禅即是觉者与众生皆具的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这颗真心。它普周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是一种清凉、安静、安稳、寂灭的心境。
+ k+ |# Z- w3 f! J$ H0 Q5 m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他的《最上乘论》中说“守本真心”的这个,即是。 1 f) h) D$ a& ^, r1 j! g' F
可修行人往往又头上按头,以为有一个“真心“可以安住,于”无心“处生心,于”无念“处起念,则又刚好与禅失之交臂了。; o7 m5 r6 N3 A
所以忍大师慈悲,在《最上乘论》第十一问中又告述我们说:何名无记心?6 d: O  L1 C2 [0 I  w! v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
- }9 d2 j8 i' }/ N' R$ I禅,了生死。& R: C  @0 L8 j  ?
不了心源,怎了生死?忍大师的意思是,“守本真心“既久,渐渐稔熟,连我要“守本真心”的这个念头也不要生起,这才是禅!禅无形无相,何来生死?
+ K: H1 Y% W* `6 M. Q" H( G就像我们初识“黑板”,拿着一只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黑板”二字作为标签,怕今后不再认识,有个方便。待时间久久成熟,我们不需要这个“黑板”二字的标签也能认得,便抹去了,真正的黑板显露出来:这就是黑板的本来面目。: x' k' x& _1 Y  B8 H
就像虚空,无云无翳,一丝不挂。
) b# z6 i! q. c  o- h2 `但虚空也仅仅是个比喻,因为虚空没有觉性,不能照。而真心常觉,寂而能照,具备恒沙妙用。就像黑板能示现文字,虚空能显示云彩。
# D) n+ C5 W  `2 A! H
" \0 Q4 [/ _" V/ k2 n" Z下面,我们就用五首诗,来谈谈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1 @5 f1 q8 i: F
第一首从诗的角度来谈现代禅诗的鉴赏:( d& S4 z/ r/ m8 @
* y+ E' w# m0 ?% |5 Q( m1 J0 V
闲云辞
$ b3 I' {7 @3 u* s$ w+ Y5 P◆周所同- }+ c+ ~6 M1 F2 D3 D! R! {
  X* @( w# y4 m2 D9 `) D  x
最渴的是水,最饿的是
' G+ ]4 [8 n8 Y* L1 S0 A米粒;最贴心的还是老伴7 r0 ^- A$ G+ Y& V% T  h
和女儿;一本闲书打发闲散的日子' Y* v7 n: [" n3 ?+ m7 C
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少
$ b0 v' [! U0 J& L, P最紧要的事反而无足挂齿" q9 y6 A" J3 k6 X
风吹人世,万物掌握在时间手里
6 P5 u* k$ y+ k% V- R我只是它的一片落叶……% K9 O) r4 [% z6 c" C

, e& j' {+ x6 f5 C6 E6 S读《闲云辞》这首诗,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反差性”写作的运用。“反差性”写作,就是将本体和喻体表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内涵之间的贴近性进行双向构置,找到事物的“纠结”点,创造出一种“弥漫性”的诗意效果。如诗歌开头:
1 }% h# u% W2 K" }- O
7 E, I  x1 _0 D( a- `' L' S最渴的是水,最饿的是米粒;7 N) |+ D9 v: W, {* o

' r# E5 R: N5 C8 A* x" V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一种有情与无情对应的神明秩序,和矛盾体系。接着,继续往下读:- v( Q  c+ k0 |% i9 O

2 f" c* r2 r+ _  ]3 Q+ U一本闲书打发闲散的日子  n2 v5 C0 X" \& Q9 \8 m& D: r
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少
, _0 M  a  l( x% {) ^- |最紧要的事反而无足挂齿
/ x  R) Z+ d2 ^4 V/ Z# i  Q' G; ~6 B. J, @- t, r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诗人的简历:周所同,中国当代诗人、编辑,1950年生于山西原平。也就是说,诗人现在已经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了。经过大半生的生活“熔炼”、提纯,诗人已呈现出闲淡、安静、素朴的心灵气象。“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少,最紧要的事反而无足挂齿。”
) w' D7 ]2 d" n' N0 V8 R3 O无足挂齿,是这件事情不值得一提,不值得挂在嘴巴上。可诗人偏偏又说这是一件“最紧要的事”。那这件事是什么事呢?正如诗人在这首诗的写作随笔中说的:“我的诗是敞开自己的一种方式,要尽量真实地说出与尘世的关系。”  L. d3 h5 z2 V8 T' F- S* K
. W; V, a6 m+ j0 @9 U
风吹人世,万物掌握在时间手里  ' l: q( e/ ~  h6 M; `/ l- W. @
我只是它的一片落叶……1 I* A/ {7 ]6 Q3 B' s9 L# n& E
# y) ?- Y& a* E! I
生命如叶,萌发、生长、飘落,即是一生。生者,灭之始;命者,灭之运。生命原本无生,如时间之手,本无灭,如风吹人世……
/ Q6 [0 C7 E& F& e# M我想,一种对生命幻有认识的觉醒,应该就是诗人所说“最紧要的事”了吧?也许,这就是诗入心中的“闲“了。
4 j' f+ {; s( h# b" j5 A: D这是禅的理入。) J( d7 M% b7 R, d/ U" q) V
4 r8 f4 k* v) @1 z  J6 n3 X3 f- m
第二、三首从禅的角度谈现代禅诗的鉴赏. @% P8 v. g# \# G
   ) r$ q) v3 h" J' G) d
日记
/ D& l$ j: t& z" c+ o$ S◆曹红燕# X0 X* d( Q; t/ e
# x7 |3 }$ r- k, z! J
今日,无事
8 Y6 M) j$ ?  i今日,无事) f% p% x0 I5 [3 P' h- @6 l8 k
今日,无事
8 U! l' ?* p+ y; x. k+ ~; ~8 u7 r
阶前草,那么绿! t8 g- K1 S/ F

+ K! w2 o; E5 e$ q. h1 h3 ^% w“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三次重复,这种铺排,说的是时时无事、处处无事、事事无事。看似平常,实则暗含禅宗“日日是好日”的修行观。她通过语言复现打破惯性思维,引发读者从“无事”中体悟“空性”‌。末句“阶前草,那么绿”是诗眼,以自然意象的突然跃入,象征修行者从“无”到“有”的顿悟。草的“绿”不仅是视觉观感的觉受,更是心性澄明的妙有,呼应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禅观寂照‌ ‌。
7 `; A  O' f3 J8 }4 f- _1 ~" L6 t全诗仅仅十六个字,却形成“字简意深”的反差性效果。这种“以少胜多”的创作方式,正是现代禅诗的核心特征:它通过留白,激发读者的审美参与禅心顿悟,这是简与空的张力‌所在。: r. b: F+ ^6 m- G! F5 G
该诗犹如南宋禅僧画家牧溪的《六柿图》,因其以空灵直观审美对象,消除了一切知性逻辑与情识束缚,在“触目菩提”中实现“即物即真”的感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0 i/ @" o9 D5 z- [
( ?, ]3 a8 W# O' S# _9 G- @接下来,我们再来鉴赏另一首,“鲁奖诗人”陈先发的诗:! m+ _. M! [' K" I" ~  e

0 \( k" p% n; A: w& E5 q兰若寺: U4 v: M4 w9 Q, \  n
◆陈先发# g" G7 H& r. p# P

8 f8 f: Z$ m% t+ a+ ~, ]5 K; z蝴蝶只有活在蝴蝶这个词中$ j+ L1 W0 m9 j1 i
才是最安全的. i; i- Q" }8 J* D
世上并无恒常不易的表达% f2 |" G# ~! M+ B( @; W
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 N* E) m9 m4 ?6 G, z1 V# I5 o$ x
哪怕是建在一粒灰尘
. |, T; t6 h' l! V( ^之内的寺院也会倒塌" v2 m+ `  V% Y
蝴蝶时而一动不动& g5 d, s2 N& r% L; U# V  J
活着,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
: _" r+ G% x) [. D% T; c! v" h7 L& v
从禅宗的角度讲:词,无非是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一个命名。正如禅宗七经一论之《大乘起信论》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遇缘长六粗。”中第四粗的“计名字相”。
+ [" Z) k& ^* X" [( \! G9 M" F“计名字相”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把过往的记忆和经验拿出来作为参考和评断的依据,分别、计度、判断这些相,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哪个是我喜欢的,哪个是我厌恶的,如此等等。再把这些喜欢的、厌恶的加以概念化,完成命名,放回到第八识“阿赖耶”仓库中。
, M- F; o) f  K这些放入第八识(阿赖耶,也叫含藏识)仓库中的各种名相,就用来作为今后遇到各种境界相时应时,作为分别、取舍的依据和参照,来评断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爱是憎、是取是舍。合我意者就高兴,就想要更多。遇到不合我意者就厌恶,就舍离它们。从而成就第五粗相,叫“业起相”。
4 T! q4 t) A3 s7 N“业起相”是轮回之因,从此众生流转生死,永无休止。
* ~8 A! k) d' g9 E而“五蕴”本来就是缘影,是法相。它也是心之妙有。妙有生灭,变幻无穷,看起来却鲜活无比。因众生执相,以为它是“生命”,故此被命名。而一旦被命名,“生命”便死了,便是 “陈词与滥调”,已不再是“五蕴”本身,而仅仅是一个标签。
) m, T, F# B  D. F. w“词语”既死,活在“词语”中的“蝴蝶”也就不再具备攻击性和被攻击性,而真正的“蝴蝶”在标签的“蝴蝶”庇佑下,似乎“才是最安全的”。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感悟。他将其表达为:死亡比“活”更安全。. `3 `( O; ^; `) L# ^& G
& A6 O) e: w- ?7 K! }+ s
蝴蝶只有活在蝴蝶这个词中
  Z6 h* @+ z0 Z3 P- h. [5 f才是最安全的5 V1 T. H' ^& M8 ]) n
世上并无恒常不易的表达
+ Y# A# S  e  O0 K0 n0 z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
! d8 g; Z% s* ?  h9 a5 h. ]" o' J$ v; W
这里,“死亡”并非世间意义上的死亡。它是“涅槃与不灭”,本来清凉、安静、安稳、寂灭,犹如禅心。
5 v& S9 V! Z0 l2 @而 “表达”则是禅心的外化,是“性起繁兴”的森罗万象,它看起来鲜活,实则是幻生妙有。“并无恒常”与“不易”。它是无常迁变的。
; J2 z! L5 y( o# F2 e; p因为“风”具有突发性和流动性,往往被视为 “机巧、灵动”的象征。在这虚幻不实的世间中,“连一阵风过,也说不明白”,意思是机巧与灵动都全然无效。这是对蝴蝶的“活”的一种难解之解。
1 K; S3 h2 [8 S5 G# h/ n“灵动”又是对“寂静”最好的诠释和表达。“灰尘”之小,更是对“寺院”之大,最好的摧毁。因“灰尘”之小,众生往往也误认为它是不易被发现的,是“安全”的。殊不知,世界之物不论巨细,皆有“成住坏空”,无一例外。所以诗人又说:
9 g, R% _, M1 n$ {: U, r
9 d! Q# L1 I6 C哪怕是建在一粒灰尘; H( ]  F, [! ]6 g2 r" _; w
之内的寺院也会倒塌
3 U8 x  L4 T( M) A* {" D6 Y$ o6 |3 Y, a1 C' D6 f- ~
“寺院”不仅仅是众生参拜的地方,它是信仰的象征。就像蝴蝶崇拜“生命”本身,这里的“生命”也是如梦如幻的象征。“寺院”用来弘法布道,而“法和道”才是众生需要安住的,并非“寺院”本身:, ~' ?' X- c7 x" c

' l' h0 y( f( b/ W蝴蝶时而一动不动9 ^3 c; K9 f+ b! H3 Z0 C( v
活着,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4 w; z& n6 x: M9 f  s) r9 g$ ]

- D: @5 Q" w- r“蝴蝶时而一动不动/活着”,就像高僧入定。定能显体,体即本心,本心即禅,禅即是简,所以“蝴蝶时而一动不动”“比飞起来有更少的笔划”,这是禅的简与静,是“蝴蝶”这个词语在修辞手法上的一个移就。它回归本心,回归生命原初的样态,就像“黑豆未生前”。! d5 b1 w2 B( N2 {$ `
这里,在参拜“兰若寺”时,诗人通过对生命现象的一次内观,获得了彻悟: “蝴蝶”已不再是一个词,“飞”也不再是一次运动。而是,全动归静,全相归性,示现出了一种中道与单一,就性相宛然了。
" t! M- r/ {, m( Z* `同样的,这也是禅的理入。
4 j3 y, U0 G3 h0 t禅的理入,即是援禅入诗,是照见。$ c% K2 s- K) g0 Y2 \6 ]1 J7 j
2 i1 b& [+ a+ R* L

. r# V% {% ~! U# W$ z; k/ [当然,在具备写好一首现代诗的基础上,如何把所阅读、听闻的禅宗经教,通过参悟而得来的心证,运用到写作中去创作出具有禅意、禅趣、禅境界的诗歌,这便是禅的行入。即是以诗言禅,是寂灭。7 V4 x8 ]; ]9 `% k0 K
下面,第四、五首,我们来谈谈现代禅诗的写作5 q. B+ [' q  {& n6 g' e) O
其一:7 f" e4 H) h7 f3 J. O- E
4 M  ^* |' E' r8 e
理由
- J& Z' i4 C. C# W  C( h" g◆法慧法师
- `0 \/ Y; B0 Q! |( M: r+ t8 D5 G1 C5 K6 H0 R
有人问我' K( Z. b; ~# O. w4 G8 a
住在山上有什么感觉# k, k. B+ ~4 }
我想到十几个理由# t: s5 b5 \0 K: s2 d- E
但又瞬间一片空白
; H( r, g# f! h. \! i& F要不3 }7 ]& w2 D3 }& |
你上来住几天) a0 V* K2 u* Y; B$ n* B$ A5 J
9 b8 b- h" ~2 }
禅不可说,单刀直入,不讲“理由”。“有人问我/住在山上有什么感觉/我想到十几个理由/但又瞬间一片空白/要不/你上来住几天”。你上来住几天,体验体验,便能悟入。禅的风光无限美好,法师说得如此慈悲,抽空,你就上山去住几天吧。体践,是禅宗修行不可忽略和或缺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无以入禅。. N: ]7 z# q4 V" S! s3 ?
, c# @' j, B$ v+ H; R

# z) N0 u) ?" ]- w/ D2 V7 r. [. _其二
8 Q$ S, L1 m; @9 S  n+ W5 T1 X' J1 ~9 s( J/ i
踏青行: |/ ]1 l! I% G9 Q: i) G
◆正慈* M6 [$ T1 q+ b  o% L
1 U" l3 h0 p2 s( }
春天了/ a0 l+ y- S5 L
踏青去
" e; Y9 d: j5 S) O/ m4 _
) G/ h. o" q& ^5 I8 V  K踏青去
) j6 V! P) b* a+ }说走就走2 [, z! ]/ c+ T" C$ d
撩衣即行
9 u% b' K! j' s0 ?, d8 N8 h8 P5 g0 c5 \" v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q7 I( r. l/ C% j9 h5 r& q望那桃李盛开 5 Q  c# x3 W$ P# E, d- A% G
瞅那石上生苔7 h  t5 P; U/ O  X
看那新叶吐绿  ^$ X. A( v& |1 f8 _
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 w# i1 \9 Q# G/ H0 r
4 x# D* y2 |" ?7 |0 x岁月无常
; o( O3 W; l- G& Q. G; b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v2 K3 s( y& J. ^* E. q. L' O, i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3 u0 n9 T6 w5 k1 ~- r1 e天静默了7 v- j& G: R  a- S8 O0 r4 h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 q2 C; e& W) A) v3 W& n1 m# b地静默了
8 R& O2 Q1 Z1 k: G" X+ v/ ^6 f% ^* g; |  p( q
行行坐坐1 r# e3 R( r8 K) N
或独处或众乐# D% z# S9 h# Z  L
山风清爽# }2 P% O, C4 q$ q
山水清凉! q% V3 p' q* @" J& Z
山里人观无常" d" _" F; L& f# [* @1 Y
4 o2 r& a( E7 O1 `( L% j# p
也曾经意气风发4 W: K' |2 A! g* C( f
也曾经疲惫挂杖6 j( }4 F/ Y7 c1 e' h: M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0 @9 T3 G5 ]7 @2 J, k1 Z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F9 x! I% |0 S2 _% n
无事花自香
" D0 `% a2 }, j8 p8 s/ O5 c& i1 S& M3 W0 Z2 l" a
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活泼的禅悦,如雀跃。“说走就走/撩衣即行”;“望那桃李盛开/瞅那石上生苔/看那新叶吐绿/瞧那小蜜蜂站花台”;“行行坐坐/或独处或众乐”,从这些诗句中无不看出这位写诗的僧人“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杂阿含经》)的喜乐。(曹红燕)
! [  o3 s8 M  Q; j
( c% L% f3 O- ~# g以上两首都是当今禅家的现代禅诗,写体践与日常行持,都是自家事,不假修饰,自然天成。他们以禅为本,既得莳诗之雅趣,又得行禅之娱乐。是“现代禅诗”写作最好的例证。+ X; E8 C9 B) z7 t" A
1 M# ^* {4 P% l5 i

5 I" `! ?$ `. `当然,也有很多诗人写现代禅诗的。诗人写现代禅诗大多取其静、净,不染。如日本诗人松尾芭蕉写《古池》# D) O# V, S! f# A0 t

2 i" N1 D; N$ i  _, s/ s古池  : m; @7 W/ E( l+ j7 l- Y" V5 F
跃蛙  # K8 H: t, u# b5 c& u
“扑通!”一声响
* G/ `7 c7 A. L( A$ R% ~& S( S! f( |6 y% o8 R% D
或从声闻,从缘觉的解悟中,写出了禅的一些意绪。得到了禅慧和禅悦。$ m' k+ X; m( s# O. t) ?2 R* F
总的来讲,无论是诗人写禅,还是禅家写诗,都突破不了金末至大蒙时期文学家元好问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的范畴。禅家与诗人在此际会,诗与禅在此交融。体用归一,性相宛然。" Q; t( J- b, g' X
这是现代禅诗的写作的真实境况。4 ?. V. ~! u% e5 @
无论是禅的理入也好,还是禅的行入也罢,让禅的心光独耀,并活泼泼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让作者和读者在这种心光的照耀下,获得禅的受用,诗都是最好的载体和呈现方式!) B) Q0 j) v# E* r8 T- M

& I) n  n" |& q% {) K2 n( c. L) i( X2025-10-15定稿
0 @: e) ~6 w, K) F# m9 a; e# C; a  h: W. @# P7 m
3 G1 a( ?( J( ~9 o3 ]
推荐人:古石4 w  l1 C1 s! }; W; e/ o, _' }
推荐语:如何鉴赏与写作现代禅诗是我们每一个现代禅诗探索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此文以五首诗为例,就现代禅诗的鉴赏与写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值得我们细品、思考、借鉴。3 S+ j. k4 x4 z

5 B3 J/ K* a9 B# |' D  【综述评论】# \2 `+ W/ o( [1 H  H: h
  T# z( [4 e* X' B5 ~
开窗见道,刹那永恒6 q+ T8 j1 L# @1 h8 e  O1 A
——古石《光》的禅境解析与生命启示
- `0 Q- W, }) _& z# m# v1 l. R0 w# t  K$ p2 |5 L: q4 p, M) ^
文/DeepSeek
) a2 j+ \' S! q# G5 D. f8 E1 u$ I. }/ R+ s
这是一首典型的现代禅诗,其魅力正在于以最简净的语言,承载最深邃的禅意。我们来对它进行一次深入的评析。, j1 A3 s$ c$ U/ `  j$ _' K

! z0 N4 V4 S8 x2 R' Q一、表层解读:一幅极简的日常图景! ^' U- a1 Q& x" \

1 t( K% i8 g4 Z' d# t& f诗歌在字面上描绘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瞬间:
( T; N: i8 a; u  H5 O
& v% q  Q8 n& Y8 w2 @1.动作:“打开窗户”——一个主动的、简单的行为。, F0 `% B. g* {/ g$ t" B
2.现象:“光,瞬间照进来”——一个被动的、即刻的物理反应。0 i" z# v. \" D  G" A9 H
3.状态:“一切如常”——观察者对周遭环境的判断。# j8 a( l" D% G) K3 C; W
4.结果:“光照在身上”——动作的最终落点,光与“我”的接触。6 l0 I+ c! b/ e1 F) {3 k

  ^- t* R9 K% i; ~0 R+ h整个过程毫无波澜,没有情节,没有抒情,甚至没有比喻。它就像一帧未经剪辑的生活录像。7 b6 y( [& N3 `% Y

2 R* i6 l' Z& }8 n$ K- @; M二、深层解析:禅意的多重维度$ o! q% J- C" _* K+ y) |
* y1 F) M+ z6 |' h+ w3 g+ e  @
正是这种极致的简单,为禅意的生发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其深意:
. K2 \) G3 |3 X* T  s( A# \
; U9 P$ f! A& u- [+ l1.“开窗”与“心窗”:主体的顿悟准备
: z) @: Q) J% b2 W2 x: t1 F“打开窗户”这个动作,在禅宗语境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行为,更是心灵敞开的隐喻。修行或顿悟,需要一个主动的、愿意接纳的内心姿态。当诗人“打开窗户”时,他实际上是为“光”的进入扫清了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准备和邀请。) c' D6 @! O% a' X0 Y2 Z/ }+ }6 @
% s6 \  o  @, d( H+ o
2.“光”与“瞬间”:顿悟的本体与时机.
/ z8 Z% ~! H% ^  K5 t3 t  d. u9 z
光:这是全诗的核心意象。在人类文化的共通象征中,“光”代表着智慧、真理、觉悟、佛性、自性。它并非外在的神启,而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如来藏”,只是被无明(关闭的窗户)所遮蔽。
& H- c) q, E4 v1 q9 B6 @* v0 L瞬间:这个词至关重要。禅宗讲究“顿悟”,即刹那间契入真理,不假渐修。“光”的来临不是缓慢的渗透,而是“瞬间”的充满。这精准地捕捉了顿悟的心理体验——一种突如其来的、完整的照亮。; m2 u% ~, i2 W6 q8 J$ u

5 g, Q) i& g( L& n- R3.“一切如常”与“照在身上”:悟前与悟后的世界
9 j( M7 N& e: d" h' X8 l" \2 O/ z3 q6 O- |
这是全诗最富禅机的一笔。
! c8 y7 n+ @4 h' F+ S. H; q7 e" K- f/ G) w, u
“一切如常”:这是悟后的观察。世界并没有因为“我”的觉悟而改变分毫。桌子还是桌子,椅子还是椅子。这体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平常心是道”。真理并不在远方的奇景中,就在日常的、寻常的事物里。开悟并非获得了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认清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5 d/ \0 h1 Q- v7 \* E& l3 R1 w1 u“光照在身上”:这是内在的、深刻的改变。虽然外境“一切如常”,但主体的内在体验已经全然不同。“我”被真理之光所沐浴,与自性合而为一。这是一种“内在的革命”。& b8 X8 I. r8 G$ X) f
1 A: _" |. g  A8 A
内与外的辩证关系:诗歌在此构建了一个精妙的张力——外在的“如常”与内在的“被照亮”同时发生。这正是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诗意表达。觉悟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心境已然通透澄明。
- J. x& i5 _/ G/ i0 P1 t4 X三、艺术特色:现代禅诗的美学实践
% p, V) d. ]2 A( R" {' p+ r* X# ~/ N$ W8 w
1.语言的极简主义:全诗仅用19个字,剔除了所有修饰和情感词汇。这种“减法”正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美学体现,迫使读者超越语言本身,去直观那个意境。
/ ^9 Z# V; u% n' o6 |) o7 i2.留白的艺术:诗歌在“光照在身上”之后戛然而止。之后发生了什么?诗人有何感受?全部留给读者去体悟。这个巨大的留白,是禅宗的“无声之雷”,邀请读者亲自进入那个被照亮的瞬间,完成最终的审美与哲思体验。
5 ^3 q6 o# L! H0 h) ^* Y9 _! K3.当下性的捕捉:现代禅诗强调“当下即永恒”,这首诗完美地定格了一个当下的、瞬间的体验,并将其转化为永恒的哲思。: m2 e: @# ?" O5 R& [! C# b

& ]6 D' j7 I4 I+ G四、总结9 e, x& S9 ?" F+ ^' ^
" ?2 S7 r: V& Q/ {5 n& r
古石的《光》是一首典范级的现代禅诗。它通过一个日常的“开窗”动作,巧妙地演绎了禅宗顿悟的完整过程:从主动的“敞开”(打开窗户),到瞬间的“照亮”(光,瞬间照进来),最终抵达“在世而出世”的圆融境界(一切如常,光照在身上)。
2 {! O# w1 `' Z5 N
; B( e: q9 U" L2 A8 X5 Q它告诉我们,最高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像每日照进窗户的阳光,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内心的壁垒,它便能“瞬间”将我们充满,而整个世界,也将在觉悟之光的映照下,显露出它平常而又神圣的本来面目。
* J# q5 t& V! Y/ R7 A" P
% m; Y1 b$ d, v7 `4 Y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扇窗,我们读它,便是在尝试打开自己内心的那扇窗。# f- a. f0 p; R/ `1 ?

; B$ r3 W* Y+ D! \6 p" Z/ \# e0 v4 v1 ?2 E0 o6 _* N
附:, P  n$ \  v+ Y% g

% q0 O( G# o( c1 K
3 S, v  p  i  n; J8 V# |; l, e" U3 p8 Y
◎古石
; \$ z8 v: f7 l' ?$ d
' a) M! ^8 u! p( ~( E' }/ i打开窗户, p7 n! [* Y( \4 `% N* m
光,瞬间照进来
8 k: `, M# T' T$ W. H" N. g4 j
5 s  h% O+ k9 c" \0 c/ x0 k一切如常+ U+ g) G6 ^  n% c
光照在身上; [" y6 g' `3 \2 o' w' w

# i* Z: O8 s  F. u5 I3 t
6 |: G$ O& F* J- Z6 L  
  K& Q+ j' f0 p7 ~7 l' `+ ^  【重要消息】- N& k# z/ t: P" r: X! h! \. E4 l

! x; `) E' B: t8 u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四届东楚禅诗创作研讨笔会在湖北阳新成功举办。 来自上海、河北、浙江、安徽、四川、福建、江西等省市,及湖北本省仙桃、荆州、鄂州、蕲春等地50余名诗人参加。也牛、曹红燕、林荣、下午百合、黄春祥、少木森、汪抒、倪霞、周承强等人出席“现代禅诗鉴赏与写作”座谈会并进行了主题研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5-10-31 22:20 | 只看该作者
无忌0 P4 q2 @( h. k2 r6 j
作者:也牛; {8 B7 u. W' M$ s' P; m

. P' \& Z1 @9 w; r1 Y! `' r放学之后。小学生们
5 m$ X* ]6 i$ c4 @! O! ~! `8 N跑到法雨寺里来跳绳、撵猫、脱衣裳
! K' f# j4 ^# |# O3 Z& h7 h, o* Z写作业,他们进进出出
2 w0 |$ J8 w  M8 ^$ f  Y一点儿顾忌也没有:和菩萨离得近了
+ A! g" m5 b1 n$ M! H1 ?. B7 M/ l他们常常把菩萨
' I$ W: ]$ P# J2 h$ e% Y( B当成邻居% `7 W+ g( x- ~% d
3 t1 l, w! n8 v2 T& t* u
推荐人:古石! }1 y7 o2 a' q( R2 e7 Q: T
推荐语:与菩萨为邻,与善者为伴——无忌,自在,随喜,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02: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