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夜1969 于 2013-1-14 09:10 编辑
& `: p1 n. M- T! v1 K: k8 M/ Y" j4 Q. p0 H+ d
018#作品:半纳《麦客》1 w4 @8 {, d0 a5 I6 X F
——题名画《麦客》; @: b: v) z6 }
. t4 x# l, y3 @2 a) h
: S6 `. j5 W9 Z, n1 e% c& p
又一个丰收的季节麦粒饱满
4 b# g/ X3 p' S5 [, F. p" e劳作的日子饱满饱满的羞涩
7 g4 g! L8 f, o* q# C风是香的浆是苦的
5 t# Q( A( F4 y0 M2 h/ m- ]穗芒锥心
: O! b4 l4 n4 P- i3 r
- t' g8 X5 J9 x3 O2 \& o! i4 C, F2 v: ^- ~
谁说麦客不幸福幸福一片片放倒又, E" G# o2 b s0 u8 e
一车车驮走,左手过右手) p; I$ Y9 } f
镰锋上的精神物流- k6 j' i" B0 b* Y( E) b
地平线收藏眼底阔大而奔放/ x. d r0 g; u: _2 b7 X. Q
光秃秃一抹迷茫9 W* e* B6 E5 ~- n9 [
/ `0 G2 n1 j# _ D) ?4 s. }/ F& `6 U; {1 {
口袋与肚皮延续周期之吻9 z9 @ C2 B. v! a# l1 q0 a
挺直身板,佝偻的茅屋
9 j% p! x0 A4 N也便充满了安抚的能量,安抚满天
0 v& ?& N3 a0 V/ r$ f3 u割伤的阳光2 z3 W; B+ J6 _2 r$ c$ z2 J
2013-01-02 Q* M0 N: M; N6 c% E( K
【创作后记】《麦客》的画面是饱满的,麦粒饱满,人物饱满,秋色饱满,只有麦客囊中羞涩。故用“饱满的羞涩”映衬麦客的饥贫。! Y* E: [ h# M( g
一幅画必有其点睛的焦点,《麦客》的灵魂聚于前方端坐的男子与吮奶的孩子,故次段集中捕捉男子眼神的内蕴,这种挖掘不能限于画面,延展至画外画作镜像嫁接,诗境便派生出灵动的柳暗花明。' h7 H1 r( |, e, ^3 j
巨镰搁地成夸大的“勾”,而旁边的麦捆躺成一个“叉”;二者隐示“付出”与“收获”的哲学意义。镰为“金”,柄为“木”,秋色为“火”,场院为“土”,孩子缺水虽是吮不出奶水但水从来寓意“财富”,五行缺水本就是个哲学命题,一个根本的社会命题,“幸福被一片片放倒又一车车驮走”“镰锋上的精神物流”——劳动者两手空空,这就是名画《麦客》的主旨。“抚慰割伤的阳光”一方面凸显收割的艰辛,一方面更是实施主客易位的反讽。“温暖的阳光”本该是心灵最好的抚慰者,却反要受者去抚慰,可见世间的无奈,无助的无奈。这“割伤”是致命的,无可救药。
. c4 X7 F N2 K2 H3 i8 C【金陵一片云点评】半纳《麦客》:佳句连连,如:“穗芒锥心”、“谁说麦客不幸福”、“幸福一片片放倒又一车车驮走……”、“口袋与肚皮延续周期之吻”、“割伤的阳光”,可谓精彩不断。只是觉得诗句中有些地方如果能用标点,或者用空格隔开会更好。$ w6 O, I' }& E8 O
【文颂点评】作者主要从丰收的角度去着手刻画,摒弃了画中的浓郁的感伤,从丰收中找寻希望,只要生活能延续,便会拥有安抚的能量,安抚满天割伤的阳光。语言生动,寓意深刻,思路新颖。) I: B; Y1 D& C! S
【子青悠然点评】半纳《麦客》简谈:原创诗歌中,拜读过,很欣赏。整体诗语的把控和运用很讲究,也起到很好的递达效果,如穗芒锥心,精神物流, 巨镰的“勾”,麦捆的“叉”以及割伤的阳光。这些词组的构筑,为画作主旨的倾泻传递了丰满的视觉和意识流的延伸。非常成功的一首题图诗!* H/ Q( {9 f" r: l& @1 Y* O. ]6 f8 R* n9 j
【那年那月点评】半纳《麦客》
( ~ K0 \1 x4 g0 d! X! P% @5 P"挺直吧,俺没法和命运较劲
/ p4 v$ Z9 R* g$ _$ S( E. L' z) h只能跟自己的肌肉老茧和胃较劲$ D5 j) y6 z7 _, e- c, L
挺直身板,佝偻的茅屋
7 E# _$ \0 w* U* ]1 y或许就有了安抚的能量,安抚满天% U$ Q) G- C, ~/ u6 d( s
割伤的阳光"我读出了麦客的无奈……
& |2 W/ E) s w$ G" ]【夜1969点评】半纳兄的《麦客》,收尾很不错,“挺直身板,佝偻的茅屋/也便充满了安抚的能量,安抚满天/割伤的阳光”这既是对现实世界不公正的拷问,也是对人性本善这一命题的印证。麦客被动接受现实,并非是妥协,而是精神强大的表现——容纳世间所不能容纳的,接受别人所不能接受的,并带给这世界以希望。这正是人类社会在黑暗中也能够得以延续人性光辉的原因。
$ c' z1 n0 N: f9 ?
" q0 K/ Q \% H7 p
5 O$ H7 a' v, p) e: |
# N. s4 Y3 R( j; y* j8 ^, s( u9 [* _; y: {9 V7 q: O
019#作品:浮光《收获季节》
0 t) o7 g a4 Y4 a. _: F + F6 d* k, p5 U; Y- a3 O
岁月
3 U+ F: F& w7 {6 j没能将目光1 c0 z) `2 d( J- W6 v: y0 g
打磨得和镰刀一样锋利- V4 R! H0 @: J8 y2 |
疲惫的身心在收获季节
5 ^& I; ^/ g! P* L9 V. ]+ H放不下双肩的苦难, s) y' y3 Z4 r! k
一些淡淡的麦香
5 l& [; C' u, o2 s, o已长成衡量岁月苦涩的尺度0 p( Z0 W% w5 l- J4 o) [: u
午后的阳光5 Z4 i4 H) R! Q2 g. a: R( z
能否将宿命的悲凉
0 K, {; i# T$ w4 U化为麦客瞬间的过往
$ o# K/ f$ A3 t; Q/ h/ m+ J3 H【金陵一片云点评】浮光《收获季节》:整首诗中,偏喜前三行和末三行,尤其是末三行将作者善良的愿望寄予诗行,欣赏!9 F. {, h6 t6 t" S, c" {
【文颂点评】此首诗歌,诗意浓郁,带有一点柔和,但题目显得生硬了。
8 {( L, o' B9 N$ y$ }; c$ T& A. r4 z) V【子青悠然点评】浮光《收获季节》简谈:很受伤的一首麦客诗作,诗人温良的心性将“宿命”寄予“瞬间的过往”,但仁慈的上帝能够显灵么?
) Z% [) W+ \! R, |【水木点评】浮光《收获季节》“一些淡淡的麦香/已长成衡量岁月苦涩的尺度”耐品的句子。' y( V( ]3 @2 `+ s/ ~
【那年那月点评】浮光《收获季节》"岁月/没能将目光/打磨得和镰刀一样锋利"最喜欢开头这句。结尾苍凉的感觉,欣赏!
& H$ r' c& M, W x" `& S【夜1969点评】浮光的这首诗,主题有些模糊了,虽然收尾“午后的阳光/能否将宿命的悲凉/化为麦客瞬间的过往”所表现的期望和意图是好的,但是似乎不够提升作品的强度。- x* L8 ~8 d5 j( i3 U
F# M5 C8 e/ G) W
X( @) d1 o4 M, x% W% l" d5 a) Q2 z2 }( }- f# ^
$ T% s0 A& @' Z: x3 j
020#作品:北岸《麦客》
4 A" W! E) c g! @(注:北岸即北京现代)
6 f. j3 ^! o- V
$ x5 [9 G% B- L4 ^# f
2 X* ^9 D6 Q! _, }$ d, p3 m) |4 j t日子,再一次
( |( F" I- H& p8 h* l将镰刀磨的豁亮
9 n3 r, w% \8 Z7 \草帽在骄阳下打捞' ?. X: l# s8 i8 s
生存的薄凉
9 T. ~5 a k7 ]4 E$ H& u5 Y( W/ e6 }' t4 i f
/ _. t' \. z0 q( b7 n; n$ p/ e* c3 A3 Y老骨头放下两捆鹅卵石
/ Z5 Y2 F' ^" R6 s" l坐在天平上,盘算1 y) [) R, Y5 F& k3 E$ x( g' B
上帝赐予的时光$ o6 U' M, G" @: t" L$ {
: a2 U8 O; l# x- \# k, Z0 ~1 e* N! x$ p# q5 T- l. h3 C" e& ]
妻子去麦场兑现希望
, t" D. [1 a2 I* S0 g r& k归路,黑夜
" e R+ r0 G& `9 @: H9 S7 q) b手里攥着一枚薄薄的月亮, P. e! C6 s0 Q8 V4 R
【创作小记】:画面都解释的不错,是雇主给雇工发工钱的场面,这是一件看似很正常的事,但是看看坐在石头上的老人,和硕大的镰刀有些不协调,画家给予老弱正面的镜头,就是为了表现一个不协调的社会关系。我把老人用老骨头做意象,意味着他的身衰志坚,为了补给生活所需,出卖自己的力气(坐在天平上)再就是两捆麦子,我用鹅卵石来借喻,既有沉重感,又有能看不能吃的意思。最后一段用一枚薄薄的月亮,暗喻微薄的收入,补给着生活的道路。( E; I6 U: {! Z3 `; q! M1 ^
【金陵一片云点评】北岸《麦客》,修改稿比起原稿更好了。虽说这首诗名字并不独特,但我却要说,这首不仅写出了新意,而且整首诗中意象的运用比较娴熟,欣赏!; q/ h$ G W# h
【文颂点评】作者的创作手记,思路很好清晰新颖,但是“两捆鹅卵石”似乎不恰当,有语病的嫌疑,把这一处再稍作一下修正或许让诗意显得更加的饱满流畅。
, N4 R+ ]: F- B& t【子青悠然点评】北岸《麦客》简谈:欣赏的一首创作,尤其是前两节,极为打动人,而“兑现希望”和“黑夜”也形成了较好的隐喻对比和落差之感,但“月亮”意象的运用还是值得商榷的,既然是黑夜,又何必引用“月亮”?即使加了一个定语“薄薄的”。本人乱弹,还请见谅。
3 C# o! ~( X5 e V* @【水木点评】北岸《麦客》“草帽在骄阳下打捞/生存的薄凉”“妻子去麦场兑现希望/归路,黑夜/手里攥着一枚薄薄的月亮”农民的命运,诗意的描述。
3 @3 \" W' ~+ D! a" j【那年那月点评】北岸《麦客》看到作者的创作小记才恍然大悟……
$ r6 E3 o6 J9 G$ C$ p" }【夜1969点评】北岸的《麦客》,其它意象都说的过去,唯独“鹅卵石”和“天平”有点突兀,如鲠在喉的感觉。就像诗意不能够脱离文本一样,作者的解释也是不能够代替读者的感受的,因此在词句、意象的选择上,还是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为好。
( h' A) ^- v' b) W9 N3 \. u0 ]& Y. o" H, P5 ]8 y. Q
) U: u @8 x$ |* F/ f: M( f2 ~, U5 C' v8 ^0 X4 H
/ q$ a: U5 F9 i$ o" w021#作品:浪迹天涯《疑似思考》1 \# W0 @8 Q+ I2 S# b# J0 ^
4 [; P- z0 a/ B
) L8 B9 J6 ^+ u2 w
麦浪能漾出多少铜板
# v9 D; M! M6 `. b4 @9 `0 C新一轮清风能否欣然
" V; b! F# j" `6 ~# y
: ?6 u5 o1 p9 k+ H9 y* q7 [, t6 s, w! H% `- C/ I1 x: w
前一秒已然死去 下一秒尚属未知
; @/ }7 V6 B! f2 E你被两面的坚硬夹击1 C: ] m9 d8 M* }5 [
任茫然与空洞高过庄园的枯荣' P9 s( y! Y( H. {. U& g9 b) Z( L' ?! q
暗河奔突 流不出紧张的身体2 p" M) p' |* Y. ]
婴儿的吮吸 同伴的焦虑和欣喜流不进锁住的耳朵
C) M, m2 [9 D' [鞋上的泥土麦芒抑或原野上的清风彩蝶- P( D9 L. k" @0 X! B1 K
都盖上落日封印的深意0 s* ]1 W7 p- V
8 a) o! ?% Z w( c8 b
0 r6 w' w4 c. u3 K' h" e
年复一年
9 Y( Q+ x4 {0 N0 S. E& m5 I弯刀上的日子锋利
. G' n$ Z* [1 g4 z逝去多年; R. Z& W& P2 D# M+ ~, e. `
人和木凳谁更枯寂) a9 s0 s; _- h, z4 l, u
" B) Y% H2 s1 P5 g" S- Z
1 X l. ~( k: |下一次灌浆 麦穗仍有淡淡的香
( ~$ k4 I* w7 i; Q n) L【金陵一片云点评】浪迹天涯《疑似思考》:天涯这首诗的名字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为什么要以“疑似思考”作为诗的名字呢?认真读下去,起首两句就引起人的思考了,此两句是不是画面主角在思考的问题呢?答案: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成功地与诗名相对应起来。接下去的第二节笔峰一转,以旁观者的口吻进行的诗意描述,又何尝不能理解为“疑似”画面主角的思考呢?再看第三节,效果与第一节相同。我曾说过,读这首诗要用心思考。表面上甚至有些漫不经心地写作,同时却暗含着作者更深的思考。整首诗疑似在思考问题,然而实际上答案却已暗含在诗行。/ n* q7 \0 Q8 \% k3 [8 X/ s
【文颂点评】《疑似思考》:整首诗有种飘动的感觉,但“婴儿的吮吸 同伴的焦虑和欣喜流不进锁住的耳朵”这句似乎有点冗长复杂了,再简练一下会更好,采用藏词或者留白的修辞手法对这思考或者会更好。
9 N( w9 t% A4 q( s9 V【子青悠然点评】浪迹天涯《疑似思考》简谈:同图诗作中,阅读过多重复的意象会使读者有倦怠感。但这首诗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如,“落日封印……人和木凳谁更枯寂”。起笔与收尾都较好,清新,灵动,又不乏寓意。个感诗作第二节不很成功,尤其清风彩蝶的意象运用,与麦客画作有出入。) N. G P& ~& ?3 r4 |
【水木点评】浪迹天涯《疑似思考》思考很深刻,不过我没完全读明白。
, l; Y% F5 @: x7 ]$ `【那年那月点评】浪迹天涯《疑似思考》
- ~0 W* \/ t+ J. F; b"前一秒已然死去 下一秒尚属未知
1 t; r7 }7 q. O/ Y7 v$ T5 s你被两面的坚硬夹击"再读后还是喜欢这句……
- o6 I b1 e7 Y/ Y8 G- y$ V【夜1969点评】浪激天涯的这首诗开笔不错,以一个设问句切入:“麦浪能漾出多少铜板/新一轮清风能否欣然”,但紧接下来的第二节有点意识流的色彩,纵观全诗,似乎有脱离这首诗整体风格以外之感。第三节也不错,“年复一年/弯刀上的日子锋利/逝去多年/人和木凳谁更枯寂”,收尾一句“下一次灌浆 麦穗仍有淡淡的香”留有余味,似乎是在淡淡地讲述一个故事,作品总体尚可。但如果去掉第二节,或将第二节的叙述风格改变一下,感觉似乎应该会更好些。, A' \; w7 S3 c' R1 ~
( N; n5 e3 e6 _
5 B! e8 d! C$ l/ \' q; v3 G5 ^3 v" } K8 f: u T c0 h
8 D8 X+ {( F& {. G$ N' a7 h- h( a9 o" S% m022#作品:鸣蝉识谱秋声远《尊严》
$ I+ J- y8 m% O5 W' V1 d& I) m6 d, I- N
2 L/ p% l! y, x" W5 n一块石条 坐着你的目不斜视
9 H" f1 v% d# K6 x) H奶孩子的女主妇 歪着她的好奇; [" l. z5 W' a/ A- Y @1 x
同来的伙伴 忙着结算自己的汗水
. p& G7 X* H/ x; B: N o" s; _只有你不屑 讨价还价劳动的价值
/ `+ h; F2 W% N) F) ~- Z. } w3 t" \5 t9 O
* T" s) @( y6 Q' T% R, T, S腰杆还是坚毅的直 不会卷刃3 d8 u& h, O6 e! W6 g
只是辛苦了手中的兄弟0 Q7 M0 R T, s* G
有一种欣慰 在胸中休憩, G. U) F* z6 `- ]! o4 x6 |
家中的妻儿 闻到了你身上麦香的馥郁
! J. A4 E! G! U8 X, D. k) ]/ d5 l3 c/ @1 e9 {/ y
7 p. G& s( L0 h# r) h4 r真正的责任是尊严5 N2 B8 |$ d- N. o
真正的磨砺是给予
5 A+ d' J3 O! k. X无言 并不是因为疲惫
9 r2 \% J* E# W7 J! \2 Z2 r沉默才是 金黄的大地7 k* @! f' S( A g3 Z( g
0 C: O4 g* g1 g, }1 [$ O" P9 _2 j( a7 g1 Z$ s( i% e
与其说收割了季节的喜悦
# `, W i0 n' U8 P不如说收割了阳光的默契7 C6 x6 E s" ^. J
一路踩着你的脚印' L2 Q, x+ R$ G* a
让麻雀亲吻你 一个男人 留下的诗句
$ z5 T( w4 Q5 H【创作手记】看画写诗,画本来是个引子,于是有了各位诗人的八仙过海。但我不想脱离画面想传递的信息,试图用自己的浅陋,揣度伟大画家的立意,最后,把视觉的焦点,聚焦那个手拿大镰在一旁沉默的男人。我于这种冥冥中,忽然觉得,画面的一切都是陪衬:数钱的、等待给钱的、接受钱的、付钱的男主人、奶孩子的女主人(也许是儿媳妇),还有那两捆放着小镰刀的麦子。当然,还有古老的房子,沧桑的条石,夕阳的余光。5 N! V4 b& J+ d
画家是如何让观众关注他的“倾情之心血”呢?于是,歪头好奇的女人,沉思而又坚毅、目不斜视目光,挺直的腰杆,不肯放下的卷刃镰刀(甚至还能清晰看到它的锋芒),把我引向了这个平凡而又充满个性的男人。而女人与孩子点明了男人的责任,麦捆点明了职业。
6 C, N9 E" x! ~+ |* K; M, s9 S R, R 于是,我便沿着这条思路,作了自己的解读。我觉得,劳力可以出卖,但又一种东西不能出卖,这就是男人的尊严,因为活着不仅仅是生存和责任。而女主公的好奇,已经隐隐约约告诉了我们,什么东西值得尊敬!只是,我很愚钝,不能用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诗句,来写出自己的感动。
0 ]& b6 M/ ?4 M' s【金陵一片云点评】鸣蝉识谱秋声远《尊严》:偏喜前两节和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暖色调”,但仍然想说,这容易让人觉得作者未能深入理解该图画。
5 @. f# e& K8 [【文颂点评】《尊严》:画面刻画的比较细腻,语言生动,但还可提炼题旨,在最后两小节升华的部分稍作再凝练一点题旨或许会更深刻。
+ Y d9 b% [/ [, U' P. s【子青悠然点评】鸣蝉识谱秋声远《尊严》简谈:阅读诗者的创作手记,我突然很感动,而结句“让麻雀亲吻你 一个男人 留下的诗句”也较好地传递了诗者的创作主旨。诗歌是尊贵的,男人的担当与其责任感更令人敬重。但人的尊严有时候在生活的重压下,给人却是沉痛的悲壮感。
$ n7 B E% f6 i+ c, [, L8 o【水木点评】鸣蝉识谱秋声远《尊严》“真正的责任是尊严/真正的磨砺是给予/无言 并不是因为疲惫”5 S0 l& H8 L' G
【那年那月点评】鸣蝉识谱秋声远《尊严》此作写出了新意。"真正的责任是尊严/真正的磨砺是给予"
' S- X/ O! x! ^/ e! x* g【夜1969点评】鸣蝉识谱秋声远的这首诗,佳句不少,如“腰杆还是坚毅的直 不会卷刃”、“真正的责任是尊严/真正的磨砺是给予/无言 并不是因为疲惫”、“一路踩着你的脚印/让麻雀亲吻你 一个男人 留下的诗句”正如我所认识的作者一样,他的眼中果然有不同于别人的风景。但是具体到这首诗上面,还是有提炼压缩空间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作品不能删减一字的效果,而这首诗还没有达到。(对水平高的人,要求相应就要高一些。)
- ?6 J! R7 f. B/ p- U3 q) ]* t$ m5 r9 z7 D5 Z/ h( ^
0 ^4 J" |! C5 O" V
8 d0 ?7 L6 _ H0 t" i( u" C' _5 B$ V; S8 `
023#作品:陈秋《出嫁的麦子》& e7 }, n$ o- @5 H' y8 `2 d
b* L6 m+ J& n, ~
- Q% P j6 x' i0 g _* H! n媒婆领着一顶红花轿/ p/ D* U1 r2 w: u
迎娶一挂黄缎的麦子 2 U+ W1 |1 I9 x9 @) A
吮奶的婴儿哦 总也吃不饱
: H- q, _9 b) S+ N5 |3 K就像今天的新郎
. A1 h8 `, k, M送客的大叔大哥呀
' O, W) u. H6 T6 o别说钱 今儿2 A9 l$ t3 g, ` b
一副巨镰 足够见证
$ c. I; Z; Y4 x! ?2 O+ f麦子的爱情
|" S7 D) c. [5 ]7 a【创作思路】 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一份真挚的爱情!!! 钱权大??爱情大??2 N4 t! |$ l' D0 q6 g4 ?
【金陵一片云点评】陈秋《出嫁的麦子》:不得不说:作者的思绪拉得很大,给人一种离图远的感觉。与文颂同感,不重复了。
' y) o8 o1 L; `: S0 k7 u【文颂点评】《出嫁的麦子》:题图诗,该是走进画里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作者的诗似乎感觉是另一幅画面,而不是麦客,还需再细细观察提炼题旨。创新但不要脱离主题。% `8 w t8 m6 }7 o2 i
【子青悠然点评】陈秋《出嫁的麦子》简谈:诗者富有丰富的联想与创意,或者创作思路很深邃,但诗行呈现还是没有达到原初的目的。
. Z6 `7 o7 g7 Q3 |" m【那年那月点评】陈秋《出嫁的麦子》很欣赏作者的独特思路……
. q7 C: {! [; K【夜1969点评】陈秋的奇思妙想,给这首诗增添了浪漫情趣。整首诗流畅自然,结构也还算完整,不错,欣赏这样的思路与手法——短诗创作就是要这样,出人意料取胜。
' R# N& s3 M# u3 ^: J% y
2 d2 u1 B g! ]9 Z2 M+ h; Y
: L- _# S! {8 Y: [9 K& {' @; O; T5 B5 P: t# J# M0 ?
. u. N; G9 Q6 e& M. m6 G024#作品:夜1969《麦客》
5 l9 T" k: v. x8 n; j% w
* H& E) o8 I* v8 O \3 |9 D6 B% C, T
这时候你就知道了
& o8 g9 I; ^' t- M拥有土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5 M( N0 V8 g& L9 x
}* L# G0 `: n* h" |* T" {; ]4 j; A% E
/ N% S' ?# A. g$ M) a
怀抱着镰刀到处漂泊,流离失所 ^3 [; \; s& S
面对严苛的生活锱铢必较/ U2 ~$ o j' d& U' O* n/ j; B
或是想象着自己
1 s4 k, g G5 y& e3 H$ D在温暖的色调中自由行走
4 M. g" [/ X/ S1 B4 @$ {
: |; q8 M' W9 v4 b3 p2 ]
/ p! j7 P6 w4 \+ r G- d# @幸福的日子像根麦芒9 ~/ Z2 |. Y9 D7 ^& o
扎在目光深处 隐隐作痛
0 A0 W# }5 a( D- Z3 p2 C想一想 除了这把镰刀2 q2 s* J: c! n0 b
我还拥有什么?…… 6 Z% q% f9 K, k+ F' [# t0 x
2013年1月2日0:28:31
* N4 n6 R% p2 r+ @. M9 g) _【写作手记】这幅画,刻画了一群麦客劳作后,中间人(也就是雇主,或者理解成土地所有者也行)支付报酬的画面:远处一个年轻人正在伸手接过不多的酬劳,另一个人在等待着,稍近处的蓝衣人显然已经领取了报酬,正在一个个的点数——而正在给孩子哺乳的妇人扭头看着点数的双手,显然应该就是他的妻子了(或者也可能是对麦客所获报酬感兴趣的雇主的家眷)。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面貌已经略显苍老的麦客,是刻画最为细致入微的:强壮的臂膀、硕大的镰刀、蓬乱的头发和衣着,眼神忧郁而坚定,仿佛正在定定的沉思中。他在思索什么?——显然他在思索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从他同样严肃的表情中已经有所透露了。/ {& l, e0 M; U3 l
无论是看到这幅画的人,还是画面中的人,不可避免的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命运,面对多舛命运的不屈抗争,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我企图用最简短直接的语句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思考的,并企图寻找到意象之间的某些特殊关联。找到没找到,还是看读者的感受吧!(原本最后两句想去掉的,还是再听听诗友们的意见吧!——希望这个结尾不至于显得多余。)
0 l' X, X% p( b- H! P9 `5 E- ~ 无论是从画面外部以旁观者的角度展开,还是从画面人物内心以独白的方式展开,这首诗的切入点应该是有所兼顾的,我也希望能够获得些共振效应。9 ~& k/ P& V( x0 x* F; }' \5 I
【金陵一片云点评】夜1969《麦客》:“幸福的日子像根麦芒/扎在目光深处 隐隐作痛/想一想 除了这把镰刀/我还拥有什么?…… ”很喜欢这一节,其表现出来的深刻,不仅告诉了读者:作者已潜到画面深处,同时也极易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我甚至觉得只以此节作为一首小诗也不错呢!)个感:前两节的跳跃乍一读,感觉有些突然。虽然可以理解,但如果能避免这一感觉,岂不更好?
1 j* _( G) ]0 S$ [! C5 t/ q9 T【文颂点评】此首诗歌的创作手记很丰富,诗歌中也能看到作者的思路,简单的言语中细腻的描写了那种麦客生活,也是以疑问的方式结尾,题旨更加鲜明,留有思考,意犹未尽。开头两句似乎有点牵强。& H5 D& H0 W( s8 ?5 E( x
【子青悠然点评】夜1969《麦客》创作简谈:颇为成功的一首题图诗。而起笔“这时候你就知道了/ 拥有土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非常智慧地点出了麦客痛苦的根源,没有“资本”的麦客,即使流再多的血汗,也只能徒劳。诗作整体把控力度好,最为欣赏首尾两节,也起到呼应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资本制度与金钱关系做了较好的揭示。个感中一节弱一些,应该能有更好地表现方式。
& y' f' [ D1 \ [ r" x【水木点评】夜1969《麦客》只有拥有土地才可以拥有幸福。切入点准确,问就是解答。
e/ w* {$ X8 v6 y【那年那月点评】夜1969《麦客》
6 ^' t7 |1 C* E+ z( X7 r6 o0 Y“幸福的日子像根麦芒4 x& H+ V; R% X0 s! i+ B% u2 y7 g
扎在目光深处 隐隐作痛
1 B6 T- l+ `+ [, m7 M8 [0 s3 l想一想 除了这把镰刀
1 J, z4 ^2 ^- w* a8 c x我还拥有什么?……"喜欢这首结尾……. L5 s6 ~* s* Y2 V3 e1 J9 J
【夜1969点评】作品解析:开笔第一小节,从观画者的角度切入,既是局外人的观感,也是画中人的感慨,其中的共振效应加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两句话,点出了麦客生活的本质根源。接下来的第二节用了四句,重点刻画麦客漂泊生活的残酷现实与偶尔的暖色调幻想,以图实现一定程度的对比。第三节收尾又回到了画面上来,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画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点题的同时也完成了诗眼的构造。这首诗,我自认为还算不错。
. I! J3 b! N6 `9 A
7 d# [5 Y9 z1 m( e
% _! m3 _9 Y1 w- u3 F' H
0 J" m/ c. j% J) ]
7 e- J) Q/ W. E2 Q025#作品:水木《镰刀与席位》
2 }2 m8 y+ o, |* w
' Y* U: m; W; t; a1 [
/ {% q' l0 v# R0 V! d: l+ K“席位从来就5 p* i/ S' ~0 f& @* H+ C
是局内人坐的”
/ W5 Y$ t' v$ q. m- H) j7 `! Z2 D9 V" D% \7 O, W5 T8 O
8 \3 b* X! G7 d7 ^* h丰收宴外/ _& `6 o: `4 v% y/ y. [ R4 ^
灰暗的角落里9 f9 l& L: y5 C8 }9 U# W5 p
一把镰刀. F6 W1 {# W0 T. o
竖立麦客跟前, w! ~! h* W2 T+ b& _4 ~* f+ S
掷地有声
& S8 i" [5 p3 v a, F; [【写作手记】镰刀翘立画面中心与年长的麦客相对,这是解读画作者主题思想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抛开构图的诸多要素,就此一点发力,展开联想,力求简洁,突出主旨,是我的写作思想。图是无声的,也是有声的,诗要挖掘图的内在声音。因此在表达形式上,我将我所体会到的声音置前,发声的环境和主体放在后,同时也意在增强跳跃性。一次尝试性习作,欢迎师友点评。
W; n. P* {- h% ?& z【金陵一片云点评】水木《镰刀与席位》:角度新颖,且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m1 W2 l# ], k) }" |
【文颂点评】《镰刀与席位》:语言简单,意蕴少了些,诗意不是很足,前一小节应该再饱满一些,与后一小节做好衔接。把诗放到画里找一找其中的题旨。& b. X( q6 R! c1 A
【子青悠然点评】水木《镰刀与席位》简谈:够精炼。但个感,镰刀对于麦客来说无法“掷地有声”,他们早已麻木了镰刀的存在。若希望“掷地有声”,倒是那些席位之外的人如果能看到这把明晃晃的镰刀。
% e" o/ N# z/ ]: A" x- g【那年那月点评】水木《镰刀与席位》9 L. ?& d; e- V! g. [& O$ ]
“席位从来就
3 G0 q5 z9 [ V6 J* w是局内人坐的”简洁的一句。麦客在丰收宴之外,他是局外人……2 m7 H' k1 j0 Y" l$ H2 ^
【夜1969点评】作为这首诗主体的宴席形象,似乎是从云一凡的作品派生出来的,或者说其灵感应该是直接来自一凡的作品。这是我的感觉。不过,这种意象、灵感的借用(或者叫拿来主义吧),也是我所提倡和鼓励的。一个题材,很多人都可以来写,其间自然也会有许多重合的意象被反复使用,谁用的好,用的妙,那就是谁的,无关乎产权问题。一凡的作品本身就不错,宴席的形象用的不错,水木拿来引申使用,如果用的好,那也自然是件好事了。不过,我说句实话,水木的引申没有出彩,自然也没有一凡用的到位。
+ @# a/ d0 A8 u1 j5 P4 s2 @+ x# \% n# D3 y+ s% a
7 Y: K( d; E1 B1 r {& r1 a
6 U. V( Q [5 o0 p( B# ~0 k
* ]$ s ^" a; z: i- I3 _026#作品:挥鞭流浪《纯朴的麦客》
. k8 P+ q+ f8 o* x! T- B$ F l) { q% J* e
& k. I# k E4 j! Z8 L- f
抹掉所有的色调,擦亮
( o" J" R* _- z* b- q1 A: J$ P% [一把镰刀的纯朴- d9 [. G O# c
田庄农主只是摆设
4 z2 k$ F4 [7 j麦田是他一生的守望) v' Z% {; o; S9 U1 c
收割所有丰衣足食/ f1 [! O4 m- e8 X0 p
1 W+ U6 \7 r/ f& G, L
, e' P( m: ^: `2 I9 {3 [
古老的墙,虚掩的门# T5 }4 Z% q5 L! B8 y+ r& z
午后的阳光 透射7 [2 [, Y8 H1 z
生命的锋芒
5 {* A$ X3 v) V# N! k2 m
5 u4 `, V5 h, `
6 C t5 }2 P6 d7 W6 a. ?铜臭味,叹息声,淘哭声
9 }; p6 k9 W) X+ \: h* Z. K a远去了,远去了, s9 n) o* I1 o: t
挺胸而坐的麦客( \2 E" v2 \. ], ?9 R' `: o
高举着镰刀 所向披靡0 H, J+ D) }/ X+ _
【金陵一片云点评】挥鞭流浪《纯朴的麦客》:即使麦客再多么地纯朴,也不至于撇开生活而生活吧?“所向披靡”用得太火了些。% F' |# L9 @- }; u' k* \* A
【文颂点评】《纯朴的麦客》外一首:语言朴实,简单流畅。第一首的结尾耐寻味,第二首的开始耐读,结尾再做一下提炼会更完美。- B, t# {/ l8 N: C1 i) P5 ` L6 w
【子青悠然点评】挥鞭流浪《纯朴的麦客》(外一首)简谈:相对而言,较为成功或是说个人喜好的还是第一首《纯朴》。也许,麦客的纯朴正是雇佣者肆无忌惮鱼肉的平台。不公平的源头,更需要敢于抗争的人站起来奋斗。镰刀,能所向披靡吗?如果能结合“生命的锋芒”,深入展开,或者能创作出不一样的麦客来。1 i) g3 d( D/ t
【水木点评】挥鞭流浪《纯朴的麦客》“挺胸而坐的麦客/高举着镰刀 所向披靡”
' t2 B' v7 q3 v: [【夜1969点评】“挺胸而坐的麦客/高举着镰刀 所向披靡”挥鞭流浪的这几句诗里,隐藏着顺其自然的创作主题(类似的暴动主题还有011#、016#),不能说是谁先想到的创意,只能说同样一个词,一个意象,两个人来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本期像这样着力点撞车的情况还有:云一凡“盛宴的过客”,其中“盛宴”的意象同时也成为水木作品的主旨。. G" b. \( G4 J; h* s
% n& P" \2 h2 O: X* q+ F2 @& A4 k2 P
' s' E6 g; x# ]; d' Y! `
《高翘的镰刀》- C* d3 x z2 w: F/ O
& M; x8 l# Q3 C3 Y' p% _" V6 D z% V7 ^) s2 k M: U$ ^
这是梵高的村庄?! I" Q3 `4 {3 ~+ K& K) P! w
几道墙,几扇门3 a7 j4 k2 O( }5 m1 }1 q* y& D: e
几位亮剑的麦客
9 G7 N2 K! E) b0 r- i/ e3 G0 W# p" w0 Q; ?/ p/ a
4 c' J, ]3 I- i G9 D6 U暖色调的阳光袭来
: p- S# z; w$ Z2 }$ c冷色调的秋风吹皱3 O& l4 o* r. |0 k- R; k4 R
一池欣喜一池忧愁
3 I5 w) \# M, [! o
: }2 r$ P3 i- z* g- v: R9 K
) Q6 Z1 M: \7 ^* P, }. C. P一位麦客数了数铜板
* P7 }4 {: [2 B) g' k3 M# N饥饿的妻儿
# F& h0 ]1 y! r. B- }3 M9 g+ ^才得以饱餐一顿( y' o: Q0 N: y' X' j. q" |
% ]3 P6 V# q/ M" Z7 @! c
7 w( _9 J" {1 L+ s/ C0 G5 m另一位麦客笔直站着
. E) K! E6 y; s" `4 |& P0 Q. F% r高翘的镰刀,控诉着, d, M: X$ }3 Q
【金陵一片云点评】《高翘的镰刀》:比起上首,偏喜欢这首。“梵高”、“亮剑”、“控诉”这三个词串在诗中让人的目光不得不多作些停留。但遗憾的是:第三、四节的描述似乎与图不符吧?) b1 a, B$ E/ j) ]
【那年那月点评】挥鞭流浪《纯朴的麦客》抛开作品不说,流浪兄的执着精神真值得一赞!
1 p h" Q. r. z* N; n9 w" X“抹掉所有的色调,擦亮( N, E& X% A+ B! e* R' V
一把镰刀的纯朴”( B8 @7 x6 Z' `: p! S
【夜1969点评】挥鞭流浪这首《高翘的镰刀》无疑是上一首诗《纯朴的麦客》的延伸,但是由于高翘的镰刀与控诉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因而显得结尾力度和说服力均欠佳。+ k& b# b) _, E6 r
& \7 `0 ~% n1 N! M
) [9 e; R" J+ X7 Y! U l+ |
/ M' j7 F& j; v p9 Y* f$ M
0 Q7 L5 M7 A6 t4 _027#作品:顺其自然《麦客》# j5 ?- y' k$ ^; P
6 |0 ]( F4 V. n. ~8 s( t% R! t7 M9 |$ }- Q
耿直的头颅
+ ]7 ^7 {8 U0 Y, {7 d7 }与镰刃 对语
/ l3 Y# }& i; s. A- H. J7 q躺倒了的麦子- [, T) Q- X0 B" J5 P3 [* M
想要 揭竿而起
% } j( J4 K) Q1 x7 K: b5 x; Y给力的 斜阳
! c! D/ J' m$ U0 H5 a0 c1 D! ?鼓动 汲乳的幼儿' b" q& y1 n$ _, S1 v' |" h/ q
当镰刃 朝外的时候
- Y0 k. b& X8 b+ ~( S! E; Q你将高擎起 义旗
/ k9 P) e2 a1 y3 e% e; G7 U" ~让这个画面里$ S) B0 e- x: d5 I" w6 y+ \
所有的光色 都
6 I0 G% s" k; A* Z" l+ J所向披靡
3 z. [5 [6 ?; L& l; r! H0 u- O# t【金陵一片云点评】顺其自然《麦客》:“耿直的头颅/与镰刀 对语/躺倒了的麦子/想要 揭竿而起”多么引人的开头啊!“给力的斜阳/鼓动 汲乳的幼儿”有哗众取宠之嫌了。' v2 M! m; {" a) ~3 p4 o
【文颂点评】整首诗语言凝练有力,思路流畅,巧妙的将情感和画面同步,可见一斑。4 v$ w5 \ F3 H5 D$ R$ ~6 X* C
【子青悠然点评】顺其自然《麦客》简谈:我在阅读《纯朴麦客》中没有得到的力量,在自然老师的《麦客》中找到了给力,“当镰刃 朝外的时候/ 你将高擎起 义旗…… /所有的光色 都/ 所向披靡 ”。无疑,这是一个成熟诗者的创作表达。从阅读“ 耿直的头颅/ 与镰刃 对语”开始,到“ 躺倒了的麦子 / 想要 揭竿而起”,真有一种欢欣雀跃的兴奋,这才是令人振奋的麦客!
" T- E/ ]$ ^# l+ b' y" t诗作既精炼,且给力,创作技法值得借鉴。
5 [8 \0 X" d) `* e5 }3 A) M【水木点评】顺其自然《麦客》构图要素点化精当。堪称佳作!* D, z& P$ `/ H$ Z; A8 Z! i2 @
【那年那月点评】顺其自然《麦客》自然老师的诗作显得铿锵有力。
/ ^; {( i" h- {6 J【夜1969点评】自然兄的这首诗,扣图紧密,思虑周到,切入点新颖,笔墨功力老到,把画面和黑暗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以发动起义推翻旧世界为主旨,整体铿锵有力!构思与切入点均甚佳,画面元素充分发挥了应有的能量。佳句迭出,例如“躺倒了的麦子/想要 揭竿而起”思维奇特,但又十分形象合理。结尾“你将高擎起 义旗/让这个画面里/所有的光色 都/所向披靡”读之,不得不让人拜服自然兄的奇崛思路。尤其是收尾前“当镰刃 朝外的时候”这个设定,初读时觉得难以理解,但联系现实思考,就会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镰刃朝里的时候,是在劳动,是在割麦割草,而镰刃朝外的时候,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是在战争。劳动的时候镰刃朝向自己,而与人争斗的时候是向外的,这也是一个常识了。
- g$ p& r' }1 z. ^( H l9 P7 F- t5 A: r/ ]3 M, }* l1 M
9 i( a) j6 x0 I+ j$ [( E6 D
- F/ N& Q: O! a; L7 \9 I
: _/ F7 N7 J6 F2 h) l
028#作品:亚拉索《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 Z, V* N; s- o5 Z3 ]5 S8 c
; o! y& g) N l; m0 F
6 |$ d3 K! I% ^0 ?5 G) I& B* o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我可以
3 z; E6 ~! Q, z5 m听见婴儿吮吸的声音9 n: M; Q+ ~0 f! Y- @- L
硬币碰撞的声音
) ]6 Z1 ]& E4 w甚至我能听见
' o7 ]1 q# ^. i$ N D7 t2 q麦客藏在喉咙的叹息声
% t9 S/ ?2 D; P2 G( B9 X在夕阳的余晖中6 F0 M9 U0 |7 i5 Q- k4 {
脆生生散落一地
6 ?8 @9 N6 L0 E. U5 u . o( ?5 |) a$ p
母亲望了望那两捆瘦弱的麦子
1 Z6 ], i, S( W- b* Q- w( w& f% A% S便悄悄地扭过头去,她不想让
) }/ w: w2 w3 V' E' _1 h不太饱满的奶水中
! ]5 N8 D, G* t还充满苦涩的味道+ Y* s$ _+ {( v7 E6 v
& x. v4 y5 G5 H
大家都沉默无语$ }3 `1 I( u2 n9 ?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 I$ c5 W4 R1 d: [0 {. V
我也无法不沉默,但我坚信
4 T9 R. n$ H$ V4 B镰刀的锋利一定能所向披靡& V, s& B: ]# E- R6 m/ L
只是今夜割不掉的忧伤
7 N* r- J% A, _2 V& d如窗外的雪花铺天盖地
! b% d/ `- p) ?! @) C7 ^【创作手记】:这幅画,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那锋利的镰刀,画中共有4把镰刀,3把大的,1把小的,它们在暗示着什么呢?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对于镰刀,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非常熟悉,父母用镰刀收割小麦和稻谷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镰刀的锋刃越明亮,说明庄稼收成越好,反之,说明庄稼欠收了,那个时候,父母握着镰刀却无多少庄稼可以收割,心中的失落简直无法掩饰,忧伤写满沧桑的脸盘,叫人不忍卒读。这幅画唤起了我的回忆,那苦难的记忆和窗外的雪花一样铺天盖地。
: G6 Q. ~% u1 v( o【金陵一片云点评】亚拉索《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充满了诗意的名字!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现在看到的三小节作者都作出了修改,第一节较原作要好,二三两节,个人还是觉得原作稍好些,尤其是第二节。第三节的末尾则是修改后的稍好。
" h0 l, r4 E- H9 M【文颂点评】《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感情很丰富,语言也生动,如果在语言的修辞上提炼一下会更好。题目很有韵味。$ |% z1 }0 K2 @; n5 A* ~
【子青悠然点评】亚拉索《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简谈:“脆生生散落一地”的声,使人动容,而中一节明显加剧了诗作的深度。末一节不能沉默的忧伤,延展了苦难的诘问。诗作整体表现较好。
5 B9 R) W @' @【那年那月点评】亚拉索《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
1 J: m7 { u$ i5 c: x0 A7 G“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我可以
% Y* |* x3 ~' b" |. b; k3 B听见婴儿吮吸的声音
; F A% w9 z) c. w5 z" P硬币碰撞的声音$ c2 N) B! o( a3 ~0 j
甚至我能听见4 Y6 A% i! G/ V& j' m0 L1 d4 Z) r
麦客藏在喉咙的叹息声
- O3 E) N2 |" A) P# I- T. b在夕阳的余晖中
* D) ]) j1 E; _! E" Z脆生生散落一地
3 i9 Y4 |5 d7 `1 e. q% q7 a
! h+ E6 B9 ^2 j0 M3 @7 y1 R母亲望了望那两捆瘦弱的麦子
8 b. H) k0 x$ ^; A& }4 A7 P便悄悄地扭过头去,她不想让
9 r/ S' Q5 j/ n7 [1 Z, a' \6 @不太饱满的奶水中
9 U$ C( ~- f& J) P* p: n* d) J! H# e还充满苦涩的味道”此作也很不错,那年那月学习了。这两段个人很喜欢!
( U* D2 c+ z0 |! ]/ Q8 e! w* G) V【夜1969点评】亚拉索这首《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前面的叙述和铺垫似乎和结尾所蕴含的意境结合不够紧密,稍稍有点脱节,并且在结尾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自我矛盾的地方,作者先是坚信“我也无法不沉默,但我坚信/镰刀的锋利一定能所向披靡”,随后便又自我否定了“只是今夜割不掉的忧伤/如窗外的雪花铺天盖地”,在诗意上难免有障碍。. s: U/ ^: r, ?& {) S/ p# |$ ~
, b3 h! n7 L2 M0 o: l2 w
4 @2 F' d0 l \2 _' J4 l7 L8 t% L
029#作品:林妹妹《麦客》/ L; m3 P7 _7 [9 S$ }" Q
1 M' g! ^- W1 z
9 U" ^. N6 G# T* V! `+ U1 r6 C太阳,将刀锋上的叹息炙烤% U3 A( `* G2 E) b1 ~1 ]
火苗,在麦田里燃烧
, V; ?8 s% G& {# |- e- P汗水,从刀柄滑落
$ w$ X" P7 `7 U) F C5 \滋润着眼里干涸的渴望2 N1 V2 a2 c8 e
) n X4 L* q; j/ _2 o/ p% {8 s U2 ~ ~' {& r" A6 `- e
镰,无比锋利
: s7 s8 | I& M O. c7 i' V麦地,冷笑; @. M# Z5 f2 j1 w( t) _ a/ l5 J
一个个健硕的身影在麦浪里搏斗
1 O% b8 `/ J4 | o8 o) S" V ]- w9 ]1 s8 \* F
% N6 L# B' U- k- w; z被麦芒洗过的刀锋) o+ d- C5 c, `" \0 C1 e6 R ~# T' V
试图割下一片金色的阳光
4 q) u. K- \1 r4 \+ U+ ~温暖那些昏暗的角落: u; d. ]3 m A0 R2 a
和冰冷的石椅
- a0 Q$ m) B. Y& Y
1 Y1 D/ P! H* b w# I
9 k, |0 A1 C. o! |9 ~挺直的脊梁,必将挣脱枯黄的束缚
/ n/ g& C" ]; i }$ P" G2 @用锐利的长镰,割尽阴霾% D2 L& k; m) z$ Q3 i+ }* p
用孔武的双手( v ?0 P$ {" x7 w; e9 d
举起一枚金灿灿的希望
) B3 I0 X8 U; L# u. T! v【创作手记】那些在麦田里挥着大镰的麦客就像一个个战士,对这种落魄现实勇敢地挑战和搏斗,然而辛苦的劳动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叹息也会像火焰一样燃烧,然而在现实面前,却只有汗水...(而他们的敌人是谁呢?是养他们性命的麦田吗?当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呢?是农场主,还是那种社会体制的结果?我觉得除了同情、悲悯,也值得深思..)% F5 C3 R" P! O# N" P
【金陵一片云点评】“太阳,将刀锋上的叹息炙烤”、“被麦芒洗过的刀峰/试图割下一片金色的阳光”、“用锐利的长镰,割尽阴霾”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句子。记得原作是以“战士”作为诗名的,我曾建议以“麦田斗士”为名,没想到改成了“麦客”。另外,个人以为全诗以4344的格式,不如直接以4444的格式,那样显得结构更整齐些。
6 B# E. K* x% y* Y7 O+ ]* y+ G+ {【文颂点评】如果诗中再加入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升华会更好,对画面的描写细腻,但过于意象了,前一小节比较好,对生活中的苦难的描写很尖锐,但是要收放自如,尽量让诗回归到画中,然后找到该升华的题旨。
% _& l8 v3 [2 m# b【子青悠然点评】林妹妹《麦客》简谈:全诗四小节,最为欣赏第三小节。但在描写麦客的形体上,个感不是太与画作相符。麦客吃都吃不饱,又谈何健硕?不过,“一枚金灿灿的希望”,托起诗者悲悯的情怀。
: l2 E6 ?: a, z3 C0 }) B【水木点评】林妹妹《麦客》“挺直的脊梁,必将挣脱枯黄的束缚/用锐利的长镰,割尽阴霾/用孔武的双手/举起一枚金灿灿的希望”
' l. e1 @7 i% X9 [# ^3 h; f【那年那月点评】林妹妹《麦客》
( c% f8 P7 j" [“被麦芒洗过的刀锋% V4 g |7 m. i+ M' u& |$ t2 [
试图割下一片金色的阳光
" k$ S1 _/ X4 j/ Q温暖那些昏暗的角落* Z! K6 [5 a6 d# a& g; h8 N' L
和冰冷的石椅”我喜欢这段,整体缺乏一些深层的东西。个见……
0 H) ^3 W5 @( t【夜1969点评】林妹妹的这首诗,有点应制诗(即口号诗)的嫌疑,这种感觉在后两节尤其明显:所选择的词语、意象缺乏个性思考,空泛不实,给人的感觉就像企业职工所写的赞美诗一样——看起来很美,很热闹,但其实没有实际价值,很空洞。9 y; ]; n+ H$ s( d C9 F; E
& o* K" K1 T; m, ~5 @, N6 j4 m* E4 k3 K. w- P* `
! @0 [4 x4 ~4 J6 u' c; f
7 D8 \: O# h7 S. g- n a% P030#作品:幽幽马《麦熟》- ` }" Z f2 q, _) G
8 ?* j/ J( x& d( }
2 H8 ^, v6 A! I- _5 E* Z
人们已习惯在暮色里憧憬) }, n' i% P1 l8 `: `
谈及明天的收获
6 J% `$ e8 d7 @1 D$ p: I* r. Z或者乘黄昏离开的光阴& x6 R$ E, l1 w, r; \
把昨天的汗水打成捆
1 W- }. p4 X) f- {! M o' b晒在脚底
* l( l* Z+ [3 t( ~生活的意义在于镰刀下一颗颗谷粒. ]2 W- B* f& g2 c) _* r
它像金币一样反射到农夫贫瘠的眼睛里- |" C4 X1 d [) v0 L7 d6 r- `
而不会被谁轻易的挥霍
) ?. D1 Z; L: d5 A; p |+ Z( g人们习惯在坚硬的黄土上磨刀
, \) o. ]6 q4 y. m' Z把日子剔成一根骨头
+ h7 C1 e7 B6 t$ S% \ F用孩子喂饱乳房4 ^4 _7 U+ q9 m" x
而母亲背朝着一个天堂
3 {' u- r: m: b# ]6 q: b- @【金陵一片云点评】前半部分诗意强,且诗文流畅,后半部分欠缺了些。“用孩子喂饱乳房”很别致的表达。- p1 x4 q* g/ `+ c6 w
【文颂点评】感情自然流露,但题旨不够明显,语言上多种修饰和比喻新颖。前面的节奏很好,到了后面语言还需更加凝练一点。
2 K1 r1 b7 {7 M1 d【子青悠然点评】幽幽马《麦熟》简谈:诗作当中,最为抢眼的是“人们习惯在坚硬的黄土上磨刀/ 把日子剔成一根骨头"这两行,而“而母亲背朝着一个天堂”,也很耐品。如果全诗细致打磨,应该会更好。* y* Q. ?1 j+ L% q. P
【水木点评】幽幽马《麦熟》耐读,但咀嚼不透。
5 L, g. e/ Y* y, y. l" k. @【那年那月点评】幽幽马《麦熟》" d% a" U J; A
“人们已习惯在暮色里憧憬
+ r: `! O) X' L# }0 I4 q" @谈及明天的收获
# H8 U3 s# R0 L或者乘黄昏离开的光阴
* q, t% {7 ]6 M3 T) z把昨天的汗水打成捆
( B9 h% `- {6 a( A晒在脚底”& ?2 |3 p7 N8 M1 H Z
喜欢这一部分……* v; `3 z" K) h9 o! C
【夜1969点评】作者似乎想要与我们探讨一些认识论或者世界观方面的问题,但是说实话,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有点脱图了。
. j; R; I6 |! N0 v9 _3 s7 [" o4 j' B$ {" c: [+ ~: h$ K. P8 t5 e- m
3 S. Q/ L4 G) n* X. e
( j0 l% H' J- K1 n* l5 H2 |+ ~# i# Y
031#作品:江南山民《麦子收了 》
8 @ t! M9 q1 J& ~. e4 \
& {1 }* S5 D: [/ V) `+ q! l7 Z, \, C+ @0 l
麦子收了" A% P6 v) e( ], K
麦东家的院里6 K$ w( |* Q( }1 [' I1 F
石上歇的麦客 5 h: g; E6 T/ q0 M# z
和奶着孩子的麦娘呵( G* k8 e+ W; _( H2 l
咋没话讲
6 K" `/ S( H' p: n* T4 f" N; D# D6 L1 n. s* Z8 }1 R R; U$ k
割麦的镰刀
5 k/ S/ \ v- M* b0 v( J% I+ L刀口朝上 又咋样
h- ~' l/ ^2 k还不是) [3 I V, e' B* s
一丁点儿饷* h+ w! E- U9 X" |& T$ J% ~% b
说打发就打发了, P4 a( s; [' o, R
打发到哪
5 e- {+ ^, e5 U% Z5 o; {' z家在哪
( [/ b' s/ [1 R, S$ u- e& g+ Y5 k* x* d+ V' P0 g. x1 s. X
麦子 麦子
, p A: t. T$ r: K家呀 家
, w1 s/ _, T; X6 f5 l
, l( Q* {- u" ?0 n( P麦子打在地上
' y# c8 X# a/ p k9 _: D只有石头的影子在长
. I) F% Q H: U7 [+ y% @孩子喝着奶咕噜咕噜响9 |6 ?8 L0 m( d+ F: y9 S
镰刀口朝上
0 x. }) Q% @: K# \3 Q: V闪着光 ; c% W: O+ L! B9 m
【金陵一片云点评】记得在作者初稿发上来时,我曾说过“偏口语化也有其优势的,看上去就显得纯朴自然.这就是亮点吧.”,遗憾的是在修改稿中这一亮点也削弱了。
5 i0 N* t2 E1 t7 A( U+ {, \! q【文颂点评】从画中看,麦客的期盼和忧虑很明显,如果把诗歌带进画中,是不是可以相互融合?语言的简练,但不是字数的限制,还是以更好的表达方式为题旨服务为标准去写才好。创新固然好,但不要过于脱离主题要求。在有限的要求去创新才好。+ I% Q: I, ^$ i! g
【子青悠然点评】江南山民《麦客》简谈:颇具剧本特色的诗行,很有画面感,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色彩。诗歌末一节令人青睐,寓以深蕴。
- H) F+ V- j0 i' H4 O$ H3 J% D【那年那月点评】江南山民《麦客》语言口语化,个人觉得衔接不是很好……* u3 l) Z# p/ o$ a
【夜1969点评】江南山民的这首诗,像是一首叙事诗一样,但是似乎缺了主题和着力点,行文也有点随意了,缺乏诗意的提炼和打磨,让读者不明就里。
. Z6 a- Q7 [. |7 [* y" d/ k# [* I6 a
% G/ R. X5 P3 ?8 P
【浮光点评】(优秀作品推荐)
/ k+ K. v( m5 _2 z- h1 l008#作品:金陵一片云《茫然》* G% X7 ]2 Y" j0 T* Y
009#作品:刘元明《肋骨》3 w! c) V6 W5 [
024#作品:夜1969《麦客》! Y& c+ C& Y0 ]. v) `
010#走:空也静《一把镰刀》3 d( z/ I" E) K9 I g9 g
027#作品:顺其自然《麦客》
, d5 k' \6 ]) c, \1 z2 J8 c' e. N2 \+ _; Z0 j! }. x+ Z( O& Q
C, ?0 M( j" x8 x) L% j0 l我最喜欢这五首,意蕴皆好!
" s ` j. l! V4 }5 s% X5 v" e+ o- P! n; ^8 U*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