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43|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读经典》第31期:沈奇《上游的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0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品
        
        《上游的孩子》
        
        作者
        
        沈奇
        
        创作时间
        
        1984年
        
        推介词
        
他1975年开始现代诗写作与文学活动,1986年后着力于
诗歌理论与批评。他从诗歌写作出道,理论研究显然后来居上了,
但理论并没有影响他继续创作,反而成为其诗自觉的推力。
他的诗博得了许多理论家的美誉。他提出“内化现代,外师古典,
融会中西,再造传统”的诗学理念,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诗学贡献。
不过,更是他诗歌创作实践的依据。
        
        重读
        
        1、月亮上的湖泊:蛰伏低处的寓言
        2、黄土层:咬不破的命运之茧
        3、江渚渔樵:梦想泡影的一再破灭
        4、何均:返璞归真的寓言
        5、子青悠然:从梦魇中醒来
        6、张无为:在第三代诗中显个性
         
        推介时间
        
        2013年8月4日





附:征集评论前言:


      沈奇,1951年生于陕西勉县,1966年初中毕业,之后下乡务农、进厂做工、中学教书,1974 年开始现代诗创作和文学活动,1978年考入大学,1981年毕业留校任职至今,现为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他1975年开始现代诗写作与文学活动,1986年后着力于诗歌理论与批评。
      创作方面著有诗集《看山》(自印•1986)、《生命之旅》(陕西教育版•1992)、《寻找那只奇异的鸟》(台湾尔雅版•2001)、《淡季》(香港高格版•2003)、《沈奇诗选》(陕西师范大学版•2010)、《天生丽质》(文化艺术版•2012)等。
  诗评论出版有《拒绝与再造》、《沈奇诗学论集》(三卷)、《文本与肉身》等;编选集多种;撰写评论一百余篇,多次获奖。
  他从诗歌写作出道,理论研究显然后来者居上了,但理论并没有影响一继续创作,反而成为其诗自觉的推力。
      他的诗博得了许多理论家的美誉。他提出“内化现代,外师古典,融会中西,再造传统”的诗学理念,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诗学贡献。不过,更是他诗歌创作实践的依据。
      本网站特选荐沈奇的《上游的孩子》,诗很短小,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特别说明:该诗写于1984年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7-22 08:51 | 只看该作者
做梦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7-22 11:3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乡党,也是母校的老师,可惜不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7-22 11:43 | 只看该作者
百度一句评语:入骨的讽刺与刻骨的悲凉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7-22 11:46 | 只看该作者
做同样的梦
然后老去

这是核心入骨与悲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22 11:51 | 只看该作者
失去原创与机械以及众望的轨道行走
是上游的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7-22 11:56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拜读好诗!{: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7-22 11:58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和无为兄交流切磋。我认为本网去评这些被别人评烂的诗和诗人意义作用不大。本网应该努力去发现新人和新诗,去评新人和新诗,意义与公德要大。假时日,也或许评论人会因为这些新人和诗而一同名声雀起。相反,评这些过去时的诗和诗人,给人以拍p之嫌。言多有得罪,望凉。{: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7-22 12:0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4:12 | 只看该作者
蓝煤 发表于 2013-7-22 11:58
好久不和无为兄交流切磋。我认为本网去评这些被别人评烂的诗和诗人意义作用不大。本网应该努力去发现新人和 ...

欢迎蓝煤意见。希望再开辟出“确认经典”栏目,与重读经典互为呼应。既回想过去,也把握当下,两个向度不可或缺。请参与构想。如:徐晓说,北岛的《回答》现在依然有意义,是社会的悲哀。这也意味着,经典不会过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4 10: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