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南山匹夫 于 2015-1-25 09:55 编辑 
 怎样读诗,从余秀华一首爆红的诗歌说起
 
 前些天,没压制住在“诗歌报道”栏目发一帖子,谈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当时在没读任何注释的情况下,读了这首诗,并作了如下回帖:“ 诗不错,只是情感单薄了一些,有一些执著,会让人感动。”后又读到没压制住的回帖:
 
 “其实,我的意思已经在诗中道得比较明。兄的见解,有点浑沌,我无法进行辨析。兄觉得余秀华的诗也很单薄么 ...”
 
 看了他的回帖后,我又给他回了一帖:“‘诗无达诂,对于那些表达比较诗意的句子,每个人读来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诗的语言在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异化而造成的,否则就不是诗了。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在语言表达上诗歌通常是采用模糊语言来完成的,也可以说是含蓄。这是一首优秀诗歌所必备的。由于其他客观因素,(这里暂不展开谈)诗歌通过文字传递出来后,到了某些读者那里,甚至产生出歧义,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一首优秀的诗歌很多时候不是一个整体,有些是一小节,有时候是一个句子。要准确无误地表达一种东西,可以采用其他文体,所以,没有必要对一首诗苛求到完美无缺。解说到精准无误。诗歌很多时候是一种感觉,特别是现代诗。”
 没压制住再给我回帖“你的整个观念是很碎化的,甚至无从谈起的感觉。文艺,或者说诗,不是你想象的这么神秘。作为人,它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人格的。而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只有追求感觉。从而产生了你的一系列错误且反动的说法,其实正好相反。诗的形象只是语言的更加深入,它体现为面而已,但这种面的表达,其根底仍然是科学的。诗必须是整体的,断章取义只是低级的文痞所爱。诗不在于表达什么,而在于表达本身的立人方式。当然,这些对你来说仿如天方夜谭,那是因为你受恶俗文艺影响至深。不能多说了,除非你有更相对系统一点的说法。谢谢。”
 所以,我想有必要对现代诗的读法,给大家一个启迪,也算是给没压制住们一点说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余秀华这首: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这是最近网上炒得比较火的一首诗歌。如果抛开所有的注释来读这首诗。横店可以让我们想到的是河北的影视基地。
 现在我们用“托儿女之情,说君臣之事。”来看这首诗。也就是说她要想睡的不是一个现实社会中的特定男性。而是一个借着依附在男性形象上的特定信物,如诗歌。
 这首诗就可以这样来看了。
 前三句是讲了和诗歌的关系。
 第三句到第六句的客观素描,可以让人想到生命的某种关系。预示突发性。
 第七句和第九句则表现出一种执着。
 第十到十二句是讲述在追求路上面对的一种诱惑。
 末二句是坚定对过程的肯定。
 
 
 现在我们用这种方式将他作一个臆译:
 诗歌和我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诗歌爱好也好,我爱诗歌也好,都是一样的。
 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有自然不可抗拒的,也有人为的,还有意想不到的灾难,随时随地都可能到来。
 但是我爱诗歌是义无反顾的,那怕再多的危险和困难都不能改变。
 但我在爱诗歌的时候,有可能会受到外来的干扰。甚至会走错方向。
 但这些在我追求的过程中,都是少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