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读诗:平凡见人性
! I+ m/ Z- f$ C8 w0 z9 @' t* X) I& L7 p' K2 N
《让一个新鲜的红苹果爱我》( U- v% \! K/ a/ d z" s
0 Z% s$ u. e4 W, u2 D! Z
文孟祥忠: h. p y* D3 k9 ~ R
3 s0 |1 _6 X8 W9 T: i3 t) l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看着
8 e' j5 J1 N* r/ j G睡着了。梦见一位少女
: ]/ u( N+ @. n5 l6 x. u, ^坐在一朵白云上,朝我微笑着,喊我的姓名9 [, O6 v" h2 c8 P5 ?8 c' b" v8 ] K- J
我长出一双翅膀,飞到这朵白云上1 ~. R) }6 Y/ B/ [( d( ]* D
把她抱进我的怀里,她像一朵棉花哟
6 P# F8 R7 T9 s+ b; o9 [照亮我的心事,照亮我的未来……
! F6 `# Q5 Z% ?, I% H* Q' j
2 n3 @0 Z' p) E( B5 K: x, G% a5 q醒来,孤孤单单一个人,冰凉的沙发" G" ~1 w& N( z# _( A
没有抛弃我,电视机还在勤快地播放节目- Z) D9 ?. S2 s; A' _$ t
我站起来,洗亮一个新鲜的红苹果
8 I* b3 P' w ^0 E# o- o' i6 I) n让它爱我,让它爱我,我笑起来1 ~* a0 z& l9 l( b% X8 U4 B$ A4 G
; G' v7 V: Z; Z; O
2 K' z$ v7 A! f ^2 A/ {& n 其实,我读孟的诗不是一天两天,他的诗似乎永远停留在生活的具象里,似乎缺乏诗歌的张力和老道,或者说读他的诗容易陷在一个我的空间。在权威人眼里这种诗,从表达上并没有问题,但却不会受到欢迎,因为他们所要的是那种具有公理性的艺术文笔,是喜欢框架结构的建筑,更何况他的诗,没有叫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我要说他的诗在平凡中犹如细雨,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另一种接地气性,他的诗不靠张力,叫读者各自有发言权,他的诗以平民的方式,站在平等对视中,诗人也是平凡人,诗歌固然有文辞华美李白铺陈方式,也有杜甫似得沉郁顿挫,每一首诗都是对生活的写真。一个表述方式,不要以自己喜欢的片面对待诗。当下的诗,被边缘化,其实是写诗的漠视,是我们自己对诗歌走向的误区,诗歌有固定的标准吗?谁是诗歌的风向标呢?谁敢说出诗歌的有写作的公式呢?如此,就老老实实回到文本,看文字。
! c c1 [6 V( y- F
1 K/ q2 p% C% u8 [" S 在这首诗里,作者从看电视着手,起笔,引入自己的观点。电视,是娱乐的象征,也反应人们工作之外娱乐消遣方式,娱乐在我们的逻辑里是热闹,是兴奋,然而为什么作者看着睡着了,还做起梦,这个梦即是转场,也是一种心里的活动,委婉地表达普通人内心幸福,就是一个家,预见少女就是家的幻想,一个家不可或缺的成员,接下几句不说各位也明白,欢喜的理由。, l6 @! R$ \. [, f h2 I! ]0 ?
醒来,是转,是对梦的消减,也是追求的失望,心情可想而知,连沙发都是冰凉,是作者内心失落,尽管此时电视依旧在上演娱乐,然而终究不能化解真实渴望。只好去洗一个新鲜的红苹果,这里是诗写,也是引入眼下流行的小苹果,叫人产生诸多联想---又是家,结尾让它爱我。让它爱我,我笑起来,更是一种自嘲,平凡人无奈的安慰。4 I; o& t) u6 @% C* |/ ]1 _
/ l6 e) i2 q. }& e1 C9 r5 X# N 这样的心情,在生活里,你难道没曾经历过吗?是不是有些眼熟呢?小情怀也是诗。! H# a! U& x7 T; \" `2 d
7 {* N0 W6 e- k5 q$ |6 B% {: m
( }5 `; L; z4 {1 h
! M9 W5 H& l! C% Q
" V) X# k6 b% Z# {0 T6 t对生命的内视& d; _4 m* t) h
+ A+ d F3 z1 k7 M+ ^
; p0 A. D, j5 e2 ^2 w' | 《春殇》 $ w6 x: p* P) e/ u, X
8 S6 Y# f* r* W
文/北方狐狸 / m# v5 S0 O+ p: a" D4 z
8 G) I7 _; C* ]9 j2 Y于山坡上每朵无名的野花
. |( e* N2 v9 ]) w5 A9 I我都想安放一段青春的乐章' q4 i5 p8 ]2 p7 f: v' v
以供她卖弄,供她风骚,供她忧悒,供她忏悔( ]) w: w0 x- h5 z8 x
权且让她无情地挥霍吧
]$ ~5 g5 C/ j7 x4 _6 q; Q4 D, j& |呃,这烂漫的时光3 Z* Y; j; B' a
一如这漫长的人世
8 f4 h5 D' x* {' M! p/ q$ j# T. l于我,也曾9 e- z4 @; L, C3 H- h- D8 J
6 j; a' @- d) S' \/ E; ^4 j7 n看到《春荡》,眼前满满是欢喜,在这首诗里我读出对生命的内视,一个我对一朵花的态度,实际上也是自我的认知,生命幻化一朵花,只是形式的差别,其实大同小异,犹如我们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朵花的姿态,像一面镜子找出人性,人的一生。对一朵花的包容,就是对生命的包容,对花得供养,正是对自我的反省,记得“相由心生”,一个人看到什么,她的内心就是什么,诗人的正视,直面,和欣然接受,其实含着对自己品读,生命可以说都是这样渐渐地了解自己。2 B7 b6 O9 E5 C' h' M3 v
最后以“也曾”可能这种无知的可爱,那是生命一种自然的释放。我们何故要指责她,成长都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成熟。% E# j7 A( J0 |" ?
3 w/ K w6 i# E8 }& t7 h
小小一首诗叫人怦然心动,一下说到人的软肋。谁的青春不曾如此挥霍过,华年总有这样抹不去的话题,言行,或是幼稚一厢情愿的傻傻痴迷,做出的一个个插曲。而回忆青春总有千言万语。
4 b+ Q3 z0 i( @5 Q: f/ a% V& e. H: x1 R# _; L) B; f; h
. q. p" V, o" X# {, z& h2 _
珍惜当下
7 ]/ ^; {8 a( U( L: \. O' j+ | S3 a, T' P
) M' Q4 T( a1 o《满屋的月亮》
, _, p; J" t6 `3 O, e6 E1 A9 }" K6 x3 y( |4 e
文:徐冬9 L% s$ P; J# j0 e3 H
" k( p- g( s$ p* E- Y8 h; V4 _$ I
今早梦醒
0 [) N' l/ I1 D- J0 z/ L" C只记得一句
% N' v/ g3 l& t. U2 Q/ I昨夜) ?* w7 C; W$ w2 \ Y
满屋的月亮
" {9 F$ \8 e) F8 h! z/ h6 h7 f3 w
" j, M3 d7 }% }3 X W7 _' R$ x3 | Q) h5 S
短短四句,仅仅16字,我却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也许我不是一个注重细节具象表现的人,我从梦醒 满屋 月亮读到人生真实的幸福。在这里梦,是欲望化身,所包含的内容无非生活现实那些功名利禄,美色满足,昨夜是曾经的代言,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才是懂生命的人,也是惜福人。对于生命,这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能够抓住的实在有限,微乎其微,即便有所为,也只是暂时,而实实在在让你感受到的满足感就是眼前发生的,所以满屋的月亮,是指人性柔情。
) p, t# g/ a7 u+ t5 D" a7 `4 H |& ], X7 V5 W
一个人生的问题
$ @: U% I% O# O
" y# G' ]( g' L t5 P% }# Z' ^4 L& k2 l3 [
+ L# s1 o( ]. G! w1 s2 J
萨特信笺
3 A# j C, `5 |$ p Z( m
: F$ P. S! M, k; }4 V7 y& O U7 o3 P; b) T: f
~! W* s2 [; F: q
这封信只有一句:% I& y# g. ?) q( y
“你是我的唯一”% X& N: y3 T$ i9 s/ y. S" J
& Y/ k: P/ R7 ^- |2 g$ ~以我的深吻封缄+ v, {6 ~/ z2 l( h4 W7 z3 D/ ?9 b
请分别送至——+ q1 ^# _3 ?/ l, |
, @# `7 P7 e& |. j7 b0 U
米歇尔•微安 Q0 h D' e5 y* p
海莱娜; i+ n1 A2 b0 k1 U5 P% n
卡尔曼•科隆巴& O8 J0 t! _; T' b8 ~6 l
万达6 e1 E! [; ^- Y8 l7 O! F$ v
我的养女奥莱特•艾卡姆% ^+ S& I% T3 b+ c
和西尔维•勒邦9 }- ]% y# r& O
1 T# ?0 N7 S& @7 w- z还有你
h. d: o) V; `$ E/ K" m西蒙娜•波伏娃。1 B' Y6 x5 R1 o+ \9 a5 J8 y
+ ~0 s4 }. I+ t8 d7 V8 V2 o
落款:4 s" s/ G4 V; i
Jean Paul •萨特。1980。
. q a* W, u. _- n0 u& h
/ w, R! I9 T$ }
# f& k% {. K; _$ \: A在这封信里唯一一句:“你是我的唯一”语境里,“你”,并不是唯一的个体,而是包括:西蒙娜·波伏娃和心中提及的7位。这首诗的诗意全在诗外,人的一生不可能只相遇这八位人,茫茫人海,我们一生接触到无数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交集,甚至产生某些美好情愫,然而能在我们心底值得我们一生去念念不忘的其实寥寥无几,
: x$ G @. S( N' G- h# k. I1 t这就抛出一个问题,人走进人其实很难,人与人达到思想上的同步,共鸣太难。而信中提及的八位友人,并没有名人,我猜测能走进作者内心的是这些人,看似这些人平凡的,但给了作家对生命美好启示,并留在作者内心。爱有时也是寂寞的,不知我的理解对否。0 S2 O6 e% y1 E( O
7 @3 }; ^2 ], p) g" G! B( U0 a这是作者以信的方式留给世人对人生认知的课题。
% U5 E! O0 A# e. ^6 n& _" V7 f
: x# \; {3 P% g6 w+ V" x3 e4 z9 }3 I- q! G( n
明月个见。
u Y6 |; l5 I2 M-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