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9|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总谈90后诗歌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庆成:诗人要有使命感  ——在西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最后指出:

这几天我从民勤到凉州,对西部的生存有了深入了解,据马步升老师讲,到张掖等地这种感受会更深,一个是对西部生存的荒凉和悲壮的感受,这对于生存在南方的人,是很震撼的。第二是我觉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地理中心越来越近了,使我仿佛看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悲壮意境。这使我想起我曾经谈过的一个话题,就是现代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延续,尽管现代诗是诗歌的一个独立品种,现代诗更多借鉴了西方的诗歌,让外来的西方诗歌对中国诗歌做了一个嫁接。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我们把它丢掉了。我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主持了一个九零后诗歌栏目,这个栏目已与《山东文学》合作了五六期,我希望对九零后诗人有一种启发,能走诗歌的正道,九零后很多诗歌没有走上正道,九零后的诗大凡玩意象的都非常的虚,浮在上面,它没有一个核心,没有一个逻辑关系,他就是一个空洞的印象,你要解读,是没有办法解读的。我认为,九零后不是不可以写意象诗,但他们更应该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比如直白的诗意。今天借此机会提出来,由于会议时间关系,我希望今后有机会与大家再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4:28 | 只看该作者
直白的诗意

——90后诗歌印象(一)


韩庆成


  韩东1982年写出《山民》的时候,也许没有料到,受这首诗影响最大的,会是八年后才陆续出生的那批人。这种以口语为特征的直白的诗歌,继文革中盛行的口号+民歌的“政治抒情诗”之后,再一次大幅降低了包括朦胧诗在内的新诗苦心积虑建立的诗学门槛。它是为诗歌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还是把诗歌再度引入歧途,抑或兼而有之,至今仍无定论。本文试图结合90后诗歌的创作实践,来简要谈一谈直白和诗意。
  沈奇2007年对口语诗有一篇专文论述,他当年指出的口语诗存在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粗浅,无难度,无深度,本为高难动作的诗歌成了庸常游戏;二是大量的仿写与复制,导致严重的相似性和“同志化”。他把脉后开出的药方,今天也仍有效力:情感的智慧化(相对于情感的激情化)、口语的寓言化(相对于口语的写实化)、叙事的戏剧化(相对于叙事的指事化)。这个药方的精髓,或许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诗意。
  口语诗的外在特征是直白,通俗易懂。直白不能简单地归为缺点或优点,直白如李白的《静夜思》,就能千古传诵;直白如《对白云的赞美》,则至多是个笑谈。有无内在的诗意,最终裁定一首直白诗的价值。
  那什么是诗意呢?沈奇的三个药方是细化的诗意。简单点说,诗人在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感受的时候,采取的不是未经提炼的常人的方式,而是有所升华的艺术的方式,不是普通感受,而是心灵感悟,后者产生的,即是诗意。
  口语诗因为“说话”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日常性和叙事性,一首诗往往因事而起,以思而终。看一首本期推荐的童仔的《坟》。随着城市化的高歌猛进,很多老人面临一个去城里生活还是留守农村的选择。这样的题材如何入诗呢?作者通过对坟墓的观察,找到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切入点:“爷爷一直不愿意/跟我们回城里/去生活/在回程的车上/我才看到/老家/那山头上的/坟地/要比山下的房子多得多”。一个坟比房多,即死人比活人多的农村景象,一种绝地的守候,一种悲凉的诗意,从短短几句中弥漫开来。
  口语一定是直白的,但直白不仅仅属于口语,很多书面语诗歌,也是直白的。同时从朦胧诗、第三代、新世纪网络诗歌中汲取营养的90后诗歌,语言特征上有把口语、书面语包括西化语言融为一体,适时为我所用的趋向,体现出对各种可能语言的兼容并蓄。如本期推荐的郭海明的《写给TLL》,你就不能把它的语言简单归为口语或者书面语:“小时候不敢去爱/我便用喜欢置换爱/用好感置换喜欢/最后,我终于用默默的祝福/置换了/心里的第一次悸动”,但读过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却是鲜明的:直白而有诗意。
  直白的诗意的代表性作品,我还是愿意提到阿煜的《植物人》,它能够登上2012年度中国好诗榜,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这种直白的诗意的价值。
  实际上
  当我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
  心里便愣了一下
  我问护士
  他的血液是绿色的吗
  他喜欢阳光吗
  如果
  是
  春天的时候
  他是先长叶
  还是先开花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完全符合沈奇所说的三点:情感的智慧化、口语的寓言化和叙事的戏剧化。并且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异向思维,而异向的思维,是决定诗意产生,产生多少以及浓度强弱的关键前提,是诗人区别于常人的差异所在,今后有机会将专文探讨。
  相对于这种整体性的诗意营造,还有一种细节的诗意也值得注意。这种细节的诗意来自意象的适度运用,它既避免了密集意象带来的晦涩,又改善了直白语言过于寡味的缺陷。如本期推荐的青铜在南的《通知》:“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纳兰/容若,像一枚枫叶放在/另一枚枫叶上”;向晚的《入冬记》:“更多的叶子像是去年的,你看见它/就会想起一个年迈的老者出走;叶落一片,……它比任何时候/都恰到好处的躺着,不再那么热闹的/被风吹捧着”。
  适度运用意象,是90后的直白诗歌(不仅仅是口语诗)一个正在形成的特点。当年曾经把口语和意象对立起来的诗人,现在也意识到口语与意象存在互补性。口语意象,是直白的诗歌产生诗意的一个相对简便、可行的方式。

(本文为《山东文学》下半月刊90诗苑专稿)

直白诗意的诗学传承

——90后诗歌印象(二)

韩庆成


  本文要告诉90后作者两点:一、直白不是从胡适和新诗开始的,当然更不是从口语诗开始的;二、直白的诗意不是低级的诗歌美学,从古典诗歌的实践来看,它曾是诗歌美学的最高状态。
  今天,我们已无法准确了解第一首诗歌是怎样产生的,但从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诞生,以及“风雅颂赋比兴”的“风”(民间诗歌)和“赋”(直接叙述)分别排在类别和技巧的第一位可以看出,第一首诗歌,应该是民间的直白的创作。经过乐官加工改造的《诗经》中,也留有“直白”的蛛丝马迹,如《国风》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都是不加注释就能看明白的。诗歌教育家顾随在指出《诗经》整体上的语言障碍“‘三百篇’好,而苦于文字障,先须打破文字障,才能了解其诗之美”的同时,也发现了“直白”的部分,他说:“(《东山》)第三章‘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字形上笔画少,语言上句子白话,而读后在人心里盘桓不已,这是真正白话,真写得好。”(《顾随诗词讲记》)
  到了《楚辞》,因为屈原的官员(非民间)身份,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写作”类似,走的是与直白不同的路线。
  这个情况在汉乐府时得到扭转。乐府诗也是采自民间,其直白的情况比《诗经》有了进步,除了直白的句子更多外,还出现了直白的整诗,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诗歌,在直白上比《诗经》、《乐府》走得更远。以达到中国诗歌最高峰的唐诗为例,其代表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王维等,作品大都因直白而脍炙人口。这些古典诗歌不仅语言是直白的,意蕴也是容易理解的,它们写身边事,抒即时情,恰当运用比兴,可以说,直白的诗意,是唐诗及之后宋词的主流。这是唐诗宋词传诵至今、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以李白为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已几近自由诗。正如顾随评论杜甫名句“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时说的:“字字如生铁铸成,而用字无生字。句法亦然,小学生皆可懂”。“无生字”,即无生僻的字、生硬的字,是决定一首诗直白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高中毕业那会儿,喜欢宋词胜过唐诗,苏辛、李煜、李清照、晏殊、柳永、蒋竹山等人的词,大多可以背诵。其中,李煜与蒋竹山的词,因都蕴含亡国之恨,故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李煜的词常被人引用,我就拿两首竹山词与当代名诗做个比较,看看其中的传承。
竹,对一个亡国已二十年始终隐居不仕的词人来说,喻示的是气节。蒋竹山写竹,有三句写到极致:“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当代诗人曲有源,在特殊的年代因言获罪,后来写过一首《北方无竹》(曲是北方人):“北方不该无竹/无竹/月亮挂在哪儿/都不合适/无竹/风的来访也变得简短/有点敷衍了事/无竹/那把藤椅/就显得尴尬/紫砂壶时时刻刻/都在愁闷  无竹/月下举杯相邀/杯口都不知说些什么/真不知竹子/因何如此伤感/由实心变成空心/宁肯让板桥先生植于/无土的宣纸上/也不来北方/让北方无梅就够狠的了/不该再无竹/无竹/只能让北方的雅士/守着竹做的笔筒/(那是她的艳骨啊)/了此一生”。都是写“无竹”,都是在“借竹为名”,曲有源的二十七句,是对蒋竹山的三句做的酣畅淋漓的演绎。
  再拿蒋竹山的代表作《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与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出:两首作品都有一个抓手,蒋竹山抓的是意象——“雨”,余光中抓的是情绪——“愁”,“雨”和“愁”,自古就有密切的联系;两首作品都是从少年写起,然后中年,最后老年,诗意随时间层层递进,一声紧似一声,声声都有亡国之恨、裂国之痛。本文开头说直白的诗意是诗歌美学的最高状态,即可由此两组对比之诗,予以佐证。

  应当指出,到目前为止,在我读过的数百位90后诗人的几千首诗歌中,还没有发现达致这一诗学高度的作品。但有几位已经非常接近,他们还得克服各自的障碍,假以时日,或可取得最后突破。就本期推荐的作者来说,余幼幼要节约语言(最近的诗似乎越写越长),阿煜要提炼诗意(不少诗显得诗意不足),夕染要注重直白(虽然模糊的诗意和倒错的语言并非缺点),山月比较均衡,他的主要问题其他三位也有,这就是人生阅历的欠缺还不能赋予诗作以厚重的历史感和饱经沧桑后的深度。
  好在90后们都很年轻,拥有可以挥霍的时间,让我们给以期待,期待他们在挥霍中集聚起爆发的力量。

      2014.3.29

(《山东文学·下半月》专稿)

直白诗意与新媒体时代

——90后诗歌印象(三)

韩庆成



  前两篇简评分别谈了直白的诗意及其纵向的诗学传承,这一篇简要谈谈直白诗意在新媒体时代对诗歌传播的重要性。
  笔者在《新媒体的崛起和新诗的大众化》一文中曾谈过新媒体:1、新媒体是相对于纸媒(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2、新媒体是数字化的;3、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但仅有这三点还不能定义新媒体。在众多关于新媒体的释义中,我比较赞同美国《连线》杂志的说法:“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只有一句话,但几乎把包括上述三点在内的新媒体的所有特征都囊括了进来。这句话也形象地概括了三点之外的新媒体的本质特点:1、自由发布,2、自由传播、3、自由获取,4、即时性,5、互动性。就诗歌而言,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群都是可用的新媒体平台,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诗歌正在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实现即时、广泛传播。
  由于快餐文学和视听艺术的泛滥,新媒体读者面对着无穷无尽的娱乐选择,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他们随时可读、可听、可看,诗歌直白与否,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读,读下去,继续读。这种情况对一位读者来说,只是个小问题,因为看不懂诗歌可以看小说,但对诗歌来说,却是个大问题,大到诗歌究竟需不需要普通读者。
  显然,不少诗人认为诗歌并不需要赢得大众,这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诗歌阅读没有增长反而加速衰落的主要原因。这与唐诗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直白传统是背道而驰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新诗在与西方现代诗嫁接的过程中,在吸收其养分的同时,也过多地吸收了其糟粕。糟粕部分导致的异变,让中国读者产生普遍排异反应。此后出现的口语诗试图纠正这个异变,不幸的是不少口语诗人矫枉过正,口水化、垃圾化(非垃圾派)在网络招摇过市,引起普通读者反感,从另一端埋葬了中国新诗。
  与网络孪生的90后切身感受并认识到这个问题,应该说,他们比其他代际诗人更加了解网络,因而也更加了解新媒体时代诗歌的写作和传播,我们已经看到他们在写作和传播的两个层面,对提振中国新诗所做出的努力。直白的诗意,是其写作层面的准则,这个准则为越来越多的90后所践行。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直白诗意与新媒体时代的关系,那就是:直白诗意是诗歌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道理显而易见,新媒体时代,由于娱乐文化的丰富多彩,难懂的或没有诗意的诗歌已不可能再得到普通读者青睐。只有直白的、且有诗意的诗歌,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短小精悍、适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时间的优势,逐步回到大众视野。
  在传播层面,多位90后诗人任编辑的中国诗歌流派网“90后诗歌”栏目,余幼幼办的大学生诗歌网,阿煜、小苏打办的“90后诗歌网”微博,杨景文参与的微信《诗日历》“90后诗歌联展”,郭海明办的“90后诗人”QQ群,仝晓等参与的“90后诗歌”微博,牛冲办的《元诗歌》微信,复旦诗社办的“90后诗人论坛”,魔约等在中国诗歌流派网办的“90评论”……这些由90后诗人主持或参与的新媒体,已成为传播90后诗歌的中坚力量,同时为一些传统媒体选稿提供了支持。

(《山东文学·下半月》“90诗苑”专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27 12:08 | 只看该作者
提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3-27 12: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严老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3-27 12: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严老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27 12:4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严老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27 13: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韩老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4:34 | 只看该作者

韩总关注90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4:34 | 只看该作者
王丽颖 发表于 2015-3-27 12:28
学习,严老师辛苦

应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3-27 14:35 | 只看该作者

致以春天的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4 05:2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