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7|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人》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谨 于 2015-8-5 09:06 编辑

《斯人》赏析
吴谨

       昌耀的《斯人》,内文32字,6个标点符号,系三行现代微诗。然此三行体式微小的诗歌,却是一首熔艺术与人生于一炉的大诗。
       昌耀其人,经历特殊、际遇坎坷;曾从军负伤,战东域而拘西土、生南国却驻北疆;21岁被划为右派,12年的艰苦磨砺,让他的生命意志变得坚韧而顽强。他49岁写的这首《斯人》,如大寺洪钟的发声,浑厚、沉闷、惊人。它集动静、远近、孤独与热闹、厚德载物与大音希声的艺术魅力与人生感嘘于一体,让人浮想联翩,爱不是卷……
       一、动与静的互衬与对比
       静极。二字言诗人处境之寂极,语句短促,达意精准、简洁。
       ——谁的叹嘘?承上发问。一声静极之境的叹嘘,以有声衬无声,静显得更静。动与静的互衬与对比,更反应出一种大地般承重的偶发呼吐之势,释放、叹惋皆在其中。且,以主为客的书写,让己非己,使自己成为一类人,即斯人。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有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就是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之仁人。而夲诗中的“斯人”,可以理解为有此寄托的诗人本人。当然,以客为主的写法,古文人早已使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就以这样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门前有五柳树……
       动与静的互衬与对比,除了前两句,诗之转合的后两句仍然是动静互衬对比,且与前文也形成这种艺术关系。静极的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与风雨攀缘而走的密西西比河的地球那壁,无声寂然与风雨大作形成对比的张力之势,且结构与开头和谐呼应,不但传承了古律绝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而且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大沉重与大关照。可以说:动静互衬与对比的艺术,让《斯人》的艺术色彩更加靓丽。
      二、远与近的艺术联想与对比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实体球,体积之大,隔绝人类目力。然,人之联想,仍可将地球另一极的事物信息笼于一时,挫于笔端,置于尺纸之内。但这种联想,并不奇特,也不超越前人。《斯人》联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地球东西两种极端的情况——寂静的斯人与风雨的密西西比河进行对比,呈现了诗人对人类的大关照。此诗,诗人只留下了年份,并未留下具体日月,这为解读此诗留下困难。然按照一般情况,诗歌大多不留时间,若留时间,应该是诗人特意而为。那么1985年的美国发生了什么令诗人叹嘘之事呢?亦或与美国之事对比,中国有何让斯人叹嘘之事呢?不得确知。但我们可以由此洞悉,诗人对两国之事的关照应当是一定的。
       三、孤独与热闹的对比
       静极、叹嘘、一人独坐无语,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处在一种大孤独中。他叹嘘什么?是对自己人生的一口吁气,还是对自己人生际遇不平的一声慨叹,亦或是对他物、他事、他人的一种怅然呼嘘,我看,这些皆有可能。如果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为自然或人类灾难导致的叹嘘,它自不关热闹一说。如果风雨另有所指,这种风雨通常是一种热烈的变革力量,它与斯人的孤独寂然形成一种对比关系。
       四、厚德载物与大音希声
       昌耀的际遇,让他的人生数倍沉重于常人。但这种沉重,由于作者胸怀的厚阔,又让他真正成为一个厚德大爱的担当之人。这一点,在他的诸如《慈航》等诗篇中能够得到应证。由于基于“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的认识,昌耀才得以甘愿领受苦难,且愈挫愈奋,让其为人与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命的抗争与悲壮之美。因此,他总能以德报怨,以苦难修身,勇于领受并担当。他似乎要以承受并超越苦难来证明生命的高贵,他以超越常人的忍受,让人们体悟生命像大地般承重、青铜般厚朴的力量。
       我读此诗,自然想到的词语是厚德载物与大音希声,因为昌耀其为人的胸怀之担当,作品之厚朴、之简洁。
       我喜欢昌耀的诗歌,不只是因为他的诗歌艺术上乘,更因为他的大地般的承当与遇挫愈奋精神力量之高贵,为身处困厄中的人们提供了坚持下去的精神营养。
       姑且以此文,再次缅怀诗人并向诗人致以崇高敬意!大家批评!


附:《斯人》

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8-5 00:16 | 只看该作者
一种细读。赞。

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08:55 | 只看该作者
硬撑 发表于 2015-8-5 00:16
一种细读。赞。

期待下文。

问候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8-5 09:52 | 只看该作者
乐读家门兄高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7: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21:15 | 只看该作者
芝麻. 发表于 2015-8-5 09:52
乐读家门兄高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8-7 08:04 | 只看该作者

早上好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1: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雨中诗,別有风味,问芝麻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20:20 | 只看该作者
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8-10 22:39 | 只看该作者
之前我也以为在85年前后会有什么特殊事件发生,以至于昌耀有这样的写法。
继而又寻觅一番大西洋彼岸又有什么事件发生,或者是有什么特殊的纪念意义。
查了一些资料并且再次较为完善的了解昌耀的人生经历之后,突然觉得,并不是什么特殊事件将这首《斯人》置于昌耀的代表作之列,也没有所谓的特殊环境导致昌耀萌生这样的写作。特殊的外部环境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苛刻要求,反而是昌耀特殊的年纪,人到中年,五十不惑,已过半百之年,昌耀似乎应该又一个较为隐晦的表达来体现自己这半生的世事沉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 14:4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