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域风情湘水魂 ——谈谈荆林的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域风情湘水魂
——谈谈荆林的诗歌
和荆林相识,是我人生的幸运。大概是在08年下半年吧,我无意中撞进了湖南教育网的朱张渡口,发现里面竟然有很多的爱写诗歌的人。去的次数多了,也试着写诗发诗,总是能得到他们的热情回帖,荆林兄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我们这些爱写诗的网上客,相互唱和,鼓励,没多久就成了网友。
那个时候荆林写诗是古诗新诗一起来,我常常惊叹于他天马行空的诗思,惊叹于他诗歌的空灵,情感的激越,常常让我想起橘子洲头的那位青年,想起“恰同学少年”,想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句子。自然,荆林已非少年,他已是孩子的慈父,是娇妻的爱人。但你读他的诗歌,你会感觉到,荆林永远有着一颗年轻的心,一颗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心。
那个时候,我不知荆林从事何种职业,去教育网的人,既有学生,又有家长,更多的是教育工作者。但从诗歌中,可以感知荆林对教育的思考和热情。他关注新教育,关注教育的桃花仙子,他不仅仅给孩子捐书,还走进孩子中间,蹲下身子和他们玩成一片,他为孩子们写诗,读诗,用诗歌描述他教育的野心,对孩子的爱心,对未来的担心。
突然有那么一天,老七对我说:你还不来长沙?荆林要去新疆了。我心头一紧,新疆,多么遥远的地方。居于祖国的西北角,环境绝对是相当的恶劣,那高挑如书生的荆林能受得了吗?
而今,荆林在新疆已近两年了。记得他动身之前,在汤凌家里,我们饮酒挥毫,互赠涂鸦。
在给荆林的涂鸦中,我拿左宗棠来做比——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入新疆,击败阿古柏,收复伊犁,团结了维吾尔人,播下了友谊,维护了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这是武功。而荆林兄率队入疆,支援教育,传播的是文化,属文治,其意义更大。因为武功是一时的,文化的影响却是永久的。
因此,荆林的行走,是文化的行走,是思想的行走。从他前不久QQ上发送给我的诗文来看,更是是理想的行走,诗意的行走。
在我看来,荆林的诗歌,与自己的生活工作交融,或者说,生活即诗歌,诗歌即生活。当初在渡口写的少年系列、小园系列便是明证。少年系列写自己的成长历程,思乡思亲更思朦胧,可以看出诗人对美好过去的怀恋,激起我们青涩的回忆,让我们也跟着年轻了一回。而诗人所描绘的小园,是诗人在星城工作之余小憩的地方。小园很小,拜访草地大姐的时候就经过那小园。小园虽小,但有山有水,有各种植物和鸟鸣。诗人在工作之余逛小园,写尽小园的花鸟虫鱼小池细柳以及头顶的天空和行走的风。小园,于从农村走入城市的诗人来说,他不仅仅是放松身体的地方,更是放松心灵的地方,它是荆林兄心灵的家园。
小园,给了诗人无边的灵感,诗人在此思考“小园是一个盆景。让繁忙的现代的城市人来修行,来淡泊。所谓心灵上的栖居。这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新生。”,进而大胆滴扬出了自己的诗歌旗帜:新田园诗——“一种探索,即在城市找一处乡野,寄情于此,自然之所,清静之地,有花,有池,有树,有莲,往往找到家乡的风物,但灌木成乔,花开五色,或老树新枝,嫁接剪切,已不是旧时。然精心巧构,曲径通幽,四季花语,寄寓浓缩,时时处处,又无不牵丝引线,世界方物,比喻联想,在都市繁忙之中,亦可小息心情,甚至足以畅怀。 这种盆景式的田园,似田园,非田园,非田园,望田园。四季、人生、世境、情怀寄托于斯,抒发出来。即成了新田园诗。”
诗人从洞庭扬帆,至天山亮剑,在艾丁湖徜徉,在葡萄下抒情。踩沙山,饮月泉,西域的风沙,磨砺诗人的体质,更磨砺了诗歌的品质。援疆之路,同时也是诗人行吟之路。由此成就了荆林兄的新边塞诗——于细腻柔情之中显大气和豪情。吟诵荆林的《艾丁湖畔》诗歌,你会感觉到诗人早已将民间和知性打通,将古典和现代打通,,将现在和未来打通。对景的描绘、情的书写、志的表达轻车熟路,如绘画之水墨之写意,随意点染便成脍炙人口的诗歌。
在诗歌中,荆林选取西域的典型意象来传情抒志,如特殊的地理:“艾丁湖”“伊拉湖”“喀拉斯”“鲁克沁”“沙山”等;特殊的风物:“左公柳”“葡萄”“胡杨”“白杨树”“毛驴”“坎儿井”“木卡姆”等。在这些意象中,“左公柳”和“葡萄”“湖”是三个用得最多的意象。诗人在《艾丁湖畔》中,第一首就是《吐鲁番行吟(组诗),组诗的第一首就是《小草湖》,第二首即是《左公柳》,第三首即《艾丁湖》。这很可能是诗人无意识的安排,却也是偶然之必然。在我看来,这三个意象完全可以象征诗人新边塞诗歌的特点:葡萄之甜美,左公柳之豪情与柔情一体,湖水的清澈与上善。再具体点说,葡萄是西域的特产,传入湖南,又成了湖南的特产;而柳树,从江南出发,扎根天山,又成了两地共同的牵绊;至于湖,诗人从浩渺的洞庭湖出发,达到诗意的艾丁湖,不一样的湖,同一样的水,同一样的付出。生命需要水,教育需要水,边陲需要水。水就是至爱的象征,水就是执着追求的象征。
这些诗歌意象的充分运用,造就了荆林诗歌作品呈现着天马行空的诗思、洋溢着浓郁的西域风情、萦绕着似淡实浓的乡思、充溢着可贵的忧乐情怀。
现在,让我们来好好品读诗人的力作《赛里木湖》——
喀拉斯大神倒下
山巅上溢出乳汁
阿里的眼泪
蓝色的赛里木湖

天马飞腾
南山慢下了脚步
英雄伏马背而回
在情人的眸子

青山是故乡的烽燧
古老的歌如梭穿过
赛里木湖
隐没在身后

这首诗中,第一节诗人想象神奇,意象飞动,让我感知赛里木湖之美丽之来历非凡。第二节,从“天马飞腾”“英雄伏马背而回”句中,我们不难品出诗人的豪情。第三节,诗人则神思飞扬,“青山是故乡的烽燧”一句极妙,由实入虚,比喻精彩,传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最后通过“隐没在身后”,暗示了对赛里木湖依依不舍。
自古以来,边塞诗歌都是诉苦居多,然荆林的诗歌不是这样的,思乡思亲中显豁达,显示对边疆的深爱,我想这种深爱,这种豁达,都源自荆林对教育的一颗奉献之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把世界闻名的旅游考察目的地,打造成为一个教育考察目的地。
从这个角度看,荆林是一个用行动写诗的人,有大梦想,固有大气魄;是一个用生命写诗的人,有大境界,固有大收获。
而今在秋天,荆林即将收获他写作上的累累果实。我也收获着荆林的信任和友情。今天,写下这篇短文,来谈谈荆林诗歌,感觉时光是多么的短暂,你看,转眼就到了中午了,阳光已到了头顶。
且走出去,望一望沅水,沅水边的武陵渔村,那里留下了荆林的诗歌和影子。
2012/9/15  楚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9-16 18:06 | 只看该作者
是文化的行走,是思想的行走。没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9:34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9-16 18:06
是文化的行走,是思想的行走。没错。

问好张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9-17 10:58 | 只看该作者
品读佳作,{:soso_e179:}!遥祝快乐安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5 23:1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