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伊论战】给诗歌一点激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伊论战】给诗歌一点激情

曹谁炮轰伊沙:中国新诗99%是垃圾,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
伊沙回应曹谁:口语诗是世界潮流,他这种土鳖根本不该入诗歌这一行


      这几天诗坛着实热闹了,核心内容如上两行的简记:80后诗人曹谁对口语诗进行了强烈抨击,60后口语诗代表诗人伊沙也不客气地回敬了曹谁的观点。两位诗人摆论点,批对方的短板, “刀刀见血”。在如今诗歌整体势微的背景下,曹伊论战应该是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作为中庸的业余诗歌爱好者,得益于在评论版做编辑,较为完整地阅读了相关文章,笔者对两位诗人的观点进行了学习,也有机会阅读和学习了流派网上发表的与曹伊论战强相关、弱相关的文论。就具体文本审美、论战表象论据来说,伊沙的观点似乎更为全面、更具前进的意识,曹谁的观点更倾向于中国千年以来所秉承的传统审美意识,其它各位吃瓜师友的文论,则对论战进行了多方面审视、多视角挖掘的引申作用。笔者将个人阅读体会简略梳理如下:
      一.目前诗坛的风格确实比十几年前丰富得多,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加入口语诗的行列,其中有深刻背景原因。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开创者奠定了以韵律+白话为主要模式特点的现代诗歌。此后,汉语诗歌一度成为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助手,成为塑造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助手,承载着比较浓郁的政府行为色彩、国家历史定位阶段性目标。到1978年,为了实现更为宏大的文化复兴,党和政府落实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汉语诗歌模式又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再塑造,有了长足发展,却不知不觉走向了过于讲究修辞、追求唯美意境,形成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风格。这样的诗风,满足了人们个性化抒情的需要,也为人们设置了较高的诗歌写作门槛。这样的诗风,尤其是在社会科技和哲学文明加速提升的背景下,缺陷也显示出来,不能满足诗歌对现实的抒写要求,令诗歌在高科技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多种音像媒介的竞争下,失去了越来越多的潜在诗歌爱好者。继续发展下去,诗歌势必进一步萎靡不振,失去存在的土壤和完整的哲学功能意义。
      因此,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诗歌的追求目标就是普及和吸引更多人群参与,才能促进诗歌文化的推广、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找到它的生存之地,这个原则重新得到师友们的反思。口语化诗歌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对最近四十年诗风纠偏的作用。而且口语诗歌实践的最近十几年来看,对现代诗歌的创新意义十分明显,出现了许多新的诗歌文本结构模式,丰富了汉诗的文本内涵。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出现少量领军、探索作品过于激进、分寸不一定妥当,是值得谅解和具有隐性的提示意涵。从笔者个人视角来说,目前网络诗歌文本中,口语化诗歌作品与艺术流诗歌的占比,大约六四开,基本合适的。
      二.艺术流类型的诗歌,也有其存在价值,它为人们提供了语言审美、含蓄抒情的乐趣,是构建诗歌爱好者相对脱俗精神境界的必要庇护所。也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根源所在,是最能体现民族特性的诗歌元素,如果抛弃,我们就有失去文化根基、立足点的风险和彷徨,陷入空中楼阁。
      因此,重视传统或新兴的艺术流审美诗歌,坚守这个阵地,也必须重视、扶持,不能让口语化诗歌淹没了这条芭蕾属性的分流,而且是主干支流。
      三.口语诗歌和艺术诗歌均在诗友们的写作实践中发展,这是日渐式微的诗歌文化带给诗歌爱好者的安慰。总的来说,诗歌风格需要百花齐放,百花齐放才可能形成诗歌复兴的春天。各种风格的诗歌都有其存在价值,官媒注重相对正统的诗歌,民刊注重相对进取、探索的诗歌,都有道理。在基于世界和谐、民族复兴、中国诗歌复兴的目标下,不同背景的媒介阶段性、科学地扶持不同风格的诗歌,都是有道理的。
      四.这场论战的意义,正如曹谁在流派网交流帖中的留言:“我终于等到风来了!炮轰的真正效应终于来了,走向对新诗走向的思考,那么会看到这不是炒作,所以我的第二炮又要轰了,是时候建立新诗学(大诗学)了!”许多师友都看到了这一点,世宾、乐冰、翟永立、澧有兰、神青赶、群言堂笔等等诗人都在流派网发表了观感和相关文论,这也许是流派网推介曹伊论战及相关文论的实践尝试意义所在吧。

                  2018年10月3日草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0-3 11: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以客观公正的分析,道出了诗歌的真正内涵!言简意骇!确实诗歌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因为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需要争鸣,如不争鸣,那就是一潭死水了。为艺术而争是值得的,如果仅为名利而争,就不得人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0-3 11: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秋编对我的关注。其实诗歌争论,某种意义上也是好事一件,只是争论之后我们是否该做一个小结。秋编的做法就很好,我很欣赏。唯有理清思路,前面的路我们才能看得更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0-3 16:57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9:28 | 只看该作者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8-10-3 11:33
以客观公正的分析,道出了诗歌的真正内涵!言简意骇!确实诗歌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因为任何一个艺术门 ...

感谢群言老师评阅和补充,意见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9:30 | 只看该作者
群言堂笔 发表于 2018-10-3 11:40
谢谢秋编对我的关注。其实诗歌争论,某种意义上也是好事一件,只是争论之后我们是否该做一个小结。秋编的做 ...

是啊,也是一点学习笔记。大事情,需要群策群力,才能一步一步在多样化实践中,得到详细的论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9: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徐主持光临,节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10-3 20:47 | 只看该作者
品并学习!敬茶问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20:57 | 只看该作者
昌山 发表于 2018-10-3 20:47
品并学习!敬茶问安!

感谢昌山老师鼓励,晚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8-10-3 21:3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该文“口语诗”和“艺术诗”的概念对举,弄得我一头雾水。我惶惑,作者是如何思维的?!如果诗是艺术的一种形式,那么,作者在这种“口语诗”和“艺术诗”对举中的“艺术诗”就让人莫名其妙;如果“艺术诗”属于艺术的种概念,那么,二者的对举,显然是和艺术的属概念混为一谈,说明“口语诗”不是艺术!如果口语诗不属于艺术这个属概念,就说明“口语诗”不是“艺术”!既然不是艺术,又如何能冠以“诗”呢?这与作者肯定“口语诗”相矛盾!其实,在作者的潜意识里,一定会认为“口语诗”缺少艺术的因素,不是真正艺术意义上的艺术品!这也可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所以有了这样的对举!
由于诗人们往往不注重逻辑的思维训练,所以常常导致争论的无益和自相矛盾,当然,结论也不会正确到哪里!
竟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的支持者,让我吃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8 12:4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