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碧青 于 2018-11-3 17:29 编辑
! f V I2 J) ]% d) i
, M8 I+ ?' F2 j0 H4 b现代禅诗问答录(5)
3 H# |& F3 t0 n+ D4 f8 {! k7 A
3 e' z3 Y+ [4 H 现代禅诗问答录之演学篇
* h& U3 z9 W) n- w 碧青 演学
1 ]. j$ k- C& e; Q; r' @
2 Z+ S2 ^$ V3 \. u
; M1 K# F" v/ L9 Q6 b/ n% U2 x3 A 演学小档案:演学,出生于60年代。素对诗化哲学、文学、易学、东方神密文化、医学、道学、佛学有所涉猎。近二十多年来,一直把自己放在佛禅文化中熏陶和洗礼。。- P: C6 k/ U, {& ^4 D% l6 c
( n. W+ t5 b; I( a* h) t# Y8 j$ N5 ~7 u1 P* R
如何看待新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禅诗探索现象5 l `# U. Y4 S( u! l" B* v; [
+ J9 T8 u& U9 A- ?( m1 t 碧青:演学好!
; K' V: _( b8 w$ _ f$ X0 p 我记得,多年以前,我就向你提起过以诗人南北为首的现代禅诗流派和现代禅诗探索群体。我还记得,几年前,南北我们探索建立现代禅文学院之时,你还找过熟悉的寺院和主持去探讨,令我非常感动。有一天,我们恰好在家乐路口相遇,我谈到,禅文化对新世纪文学的影响或某种程度的融合,必将出现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或形成某种发展趋势。我们推一推禅与文学的关系可以吗?当时,你最明确的回答,是禅修本身比追求文学表达的形式重要的多,那才是根本,否则这一生可能白过了。4 C6 s2 }6 ~4 g. ?8 e) ~* p
当时,我还不太明白你的用心,只是看到了一些诗人和作家引禅入诗或引禅入文,其诗文给读者心灵带来的智慧启迪或心灵愉悦,是很多倾泻自我欲望、一味呈现社会和生活的暗淡面或人性弱点的诗文,所无法比拟或永远无法抵达的境界。所以,那时我愚昧地认为,禅家追求的修行与诗人作家追求禅意的写作,并不是一回事。7 d, L+ U0 u, ?: B3 S
当晚,我接到演学如下的手机信息,就沉默了:% h; i/ j; A. J6 [
( t3 T; o# D) z5 t “汝言禅与文学,当知何者名禅?何者名文?何者名学?于此二者不识本末,是为颠倒。以颠倒之心苦苦穷究,是为邪见,以邪见之想为己治学,不得禅境界。
) j& G' b6 q2 y$ `( V2 b$ E) U; H 何以故?
/ l$ s+ E# ?: L 禅境界者,即无境界;无境界者,即清净境界;清净境界者,即真如境界;真如境界者,即实相境界;实相境界者,即本觉境界;本觉境界者,即心境界;心境界者,即菩提境界;菩提境界者,即空境界;空境界者,即禅境界。是故观四念处得禅境界,禅境界无四念处;观八正道得禅境界,禅境界无八正道;观四圣谛得禅境界,禅境界无四圣谛;观十二因缘得禅境界,禅境界无十二因缘;如是观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五根,五力,七觉支,乃至菩萨三贤十地,等觉妙觉,佛十八不共法,甚或诸佛如来,一切众生,皆得禅境界,皆是禅境界,而禅境界中,实无如是等境界。何以故?禅境界者,即无所有故,毕竟空故,不可得故。何况禅境界中,亦无有与无有,无空与不空,无可得与不可得等诸戏论名。知如是境界者,行如是境界者,证如是境界者,得如是境界者,方是真禅境界。* b" ^/ x9 A- a z% ?
以是义等,于一切语言,文字,章句,类学,有学,无学,有作,无作,皆是禅境界。何以故?一切众生,三世诸佛,同一路头,共一禅心故。”! J. f4 f3 L# W9 D& f, b: r( N
9 W2 F: l1 [) a$ H8 y
说实话,这样的关于禅与文学的对话,对于不懂禅之究竟的我,是难以继续的。而现代禅文学院,亦无很好的因缘坚持如愿践行。虽然,我相信关于禅与文学这一问题,有为数不少的作家在探索,包括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已有多人推出精彩的禅意散文集,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V1 f- I( H8 R# B- z$ f 而关于禅与现代诗歌创作的话题,一直是我所感兴趣的。所以,今天依然没有进入“禅悟”境界的我,依然要与演学探讨这个话题,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诗写者的角度。惭愧,此刻的我依然“我执”很重,但希望在诗亦问禅。二是问学或问道的立场。这一点,是孔子的弟子们问学和佛陀的弟子们问道,给我的启示和力量。7 n3 I4 c% A' D
问,本身就是一种虔诚的向学和向道的“心灵姿势”。
* c( Z& p6 b/ f6 o8 Z 而这样的心灵“问”的姿势,我想演学是接受的。
* m0 i. A: M" m& s, i8 H 其实,几年前,我在提出“禅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问题时,演学已经回答了禅与诗歌的问题。
, Z& r6 R$ B8 C9 j' W 今天,之所以再次与演学探讨关于禅与现代诗的创作问题,就是很想听听演学如何看待新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禅诗探索现象。. I* I5 g) P8 s6 E, z
$ a" J8 I' d* L 演学:感谢碧青,给我这样一个学习和醒思的机会!& }9 E+ D2 ^0 a( h1 N/ ]: H/ ?- H
现代禅诗的探索,是现代人、现代诗人思想进步,走向深刻的表现。它表达了基于现实,又不拘于现实,并超越现实,体露真常的心灵需求。对此深表赞叹!; L9 _' G P: X7 q
诗,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它是表达心灵的外衣。禅,作为一种心灵的纯净,是心灵品质的定格与践行。
9 W6 b0 u& S; j 你对现代禅诗的探索,虽然可喜可贺,但如果没有真实的内涵,这条路就会越走越窄,乃至仅停留在诗的艺术的表层上,支撑着未来的生存。或仅仅是假借了禅的名言而已。8 X! _( ] z) `" w1 X( ? z
禅,是去伪存真的实践。禅的道理,就是真理。这一真理行于心叫作禅,说于口叫作法,备于身叫作律。( h" C: Q$ W2 Z' v8 T2 R" M& b
真理无言说,不可说,说即说不可说;真理无有行,不可行,行不可行。正因如此,用诗的形式,表达无说不可说说无说的内涵,才更触心,更契合。如古德的《颠倒歌》诗:: o8 j* r* Y1 c4 E9 R9 c9 K8 }
半夜起来贼咬狗,
5 O2 d3 j- ^) J9 j8 I. h3 ?8 L% { 拣起狗来打石头。
. a9 h9 F3 n4 U" [; a 从来不说颠倒话,# p3 [; A4 y* T/ f
阴沟踏在脚里头。
* s7 u) I7 r }1 T: L5 D 下面这首古代禅诗,亦具同样的微妙:$ J- {( \) P( o$ ^
空手把锄头,# L6 X! p' ^' J/ a& _% ]
步行骑水牛。- ?$ j% j# ~4 V
人从桥上过,7 c" \0 G) C4 S' F4 C' ]
桥流水不流。
: H( w8 S+ e; G' S6 S 最直接的,禅诗的探索就是对真理的探索,如果抛开真理的实质探索禅诗,即非禅诗。禅是一切众生从于真理的证得实相的标志,以此为标准的诗,才称得上禅诗。这就是你也可以说是现代禅诗探索者的方向。
. ~' |+ t0 h' Q7 y% j/ F; o% [ 当然,用现代诗表达禅义,可于本起因地到果地觉的全部过程及内涵抒己胸怀,这就为现代禅诗的探索和发展,展现出无量无边的空间。这也是禅诗者无量心的体现。# ?2 V9 M% D$ t* U
" H9 P1 \9 ?; w1 C$ m1 F# F
现代禅诗实现禅与诗融合的途径
$ n1 C0 ]; k5 B7 w; C' f6 N/ x) S
4 K9 N/ P0 F! \, u 碧青:非常感谢演学睿智、真诚而坦荡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表达对于我关于现代禅诗未来走向的关心和指点,令我顿生警觉,并感受到智慧不足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获得了必须前行的动力。是的,既然选择了探索和追寻生命智慧的现代禅诗,就要找到或真正走在寻找智慧和让智慧闪光的道路上。我想,每一位真正的现代禅诗探索者,亦会无不动心思考这一必须面对或必须回答、践行的问题。
2 O6 L! R9 i& i- ? 现代禅诗探索群体虽然走过了十余年的时光,但就是一个诗歌探索群体。以我自身为例,最初读禅家经典,有很大的诗写功利性,目的偏重于提升诗歌的审美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白了现代禅诗以心灵为主体,方是正途。但如何在置身物质至上的社会生活中发掘心灵的智慧诗意、呈现生命本真的无限美好,则需要真正的“修炼”,而这个问题,或者这样的生命境界,已经超越了诗写或诗歌的审美范畴,已经回到了人自身。所以,我提出的诗观,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回到人自身”,但这一种观点,类同于口号或目标。! n( Q0 ]1 W( Z/ Q0 Q& ~
目前,我自身的探索式的现代禅诗写作,遇到了凭一己之力难以顺利前行的问题。写作的瓶颈,需要寻找到突破。我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这种突破不是提高写作技巧或提高表达能力就能够解决的。是对生命、心灵和大千世界的认识、体悟和把握层面的问题。这种心灵或曰生命本身的问题,或许是只有在“禅”的道路上能够解决的问题。0 ~* i. m; l8 F; a% P$ {
我虽然时常手捧经典,可以幸运地站在智者推开的一扇又一扇阳光灿烂的窗口前,凝望更辽阔的心灵时空,但这就像欣赏别人拍摄的一幅又一幅美景,或者,就像你所比喻过的欣赏舞蹈,虽然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而丰富的美感或某种层次的体验,但终究不是自己亲自走入了那样的美景,终究不是自己的生命之舞。如果,我自己能够进入智者呈现的美景,或许需要跋涉千山万水,即使能够承受跋涉的辛苦,是否有抵达的机缘或是否已经具备充足的“资粮”,还没有定数。即使能够拥有一个绚烂或很大的生命舞台,是否能够修炼成绝美舞姿的舞者,亦需要看造化。9 W8 X$ J1 }8 P; X: l4 L
所以,我终于明白,提高诗写水平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先解决自我生命品质或曰生命的智慧提升这一问题。探索现代禅诗,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 ?7 q* r- f T& F4 h* c 所以,我,即使为了写好现代禅诗,也需要去完成“心灵的修行”。从这一点来说,我更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找准突破点,然后,一往无前,去完成未来岁月的探索。; U5 H$ C" ?0 K7 @$ L( o2 Y7 y
我知道,演学曾经看了一些报刊或网络的现代禅詩,也曾提出过很有针对性的看法。
E% X4 l) x3 P5 I4 o- K 我记得,你在看过我的《谁在经历这一刻》这组诗后,曾反馈给我这样的一段文字:
$ }- ?" v1 F6 i: _1 d, L+ F! Z0 N% u4 I1 G2 }& ?2 R9 U$ n6 D# ]3 u
“在你发来这组诗之前,我刚好看过一组网络上的现代禅诗,实在没看出禅的味道来。这样的禅,只不过是内心无奈的闲歇所幻化的画卷而已。
, X3 l- d' _! f b, V 当然,诗是不能用常理推论的,它却用不同常理的语言文句,蕴含着常理常语常言常句所不能表达不能触及的真义。" I. c* P) \- L, n4 Y9 v
……0 j! y: g4 L4 S4 L
相形之中,你的《谁在经历这一刻》的禅味就诱人心扉了。从这一刻而透射出的永恒、光明、净默、寂宁、无限、旷空……但诗中同时体现出的内在的矛盾、希冀、凝固、打破……等等,表明“这一刻”是问禅的时刻,也未触及禅的实质。
! Z( ]% T" K* `4 `. ^1 B" i 禅是去伪存真的赤裸裸,于因伪而求果真故起心,名为问禅。只从因伪妄中别意而生问,不闻禅故,不得闻禅之味;不闻禅则不思禅,故不得思之禅味;不思禅则不悟禅,故不得悟之禅味;不悟禅则不解禅,故不得解之禅味;不解禅则不修禅,故不得喜之禅味;无喜禅则无离禅,则不得离之禅味;无离禅则无热暖,故不得焰之禅味;无焰禅则无光见,故不得光之禅味;无光禅则无定明,故无现前之禅味;无现前禅则无智慧,故无清净之禅味……
3 U& p. ~5 R0 m) j0 g& c 如是禅味不与更说,便知禅诗者有禅味与无禅味,是禅诗非禅诗。”& m" h2 X& T8 {$ E
8 A5 a- m O3 J7 u, @8 |2 G 演学如上提出的禅诗境界,是禅家“证悟”的境界。
3 C. C, F- _; R, G4 ]1 x9 Y; N& O 而在此,我想说的是,现代禅诗流派的创始人诗人南北提出的现代禅诗流派的主张,就是“诗禅双修,禅为根本”。很多现代禅诗探索者无疑也是禅文化的探索者。但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因由,在探索诗与禅融合的过程中,尽管诗歌写作技巧无可挑剔,但因着对于“禅”,我和有的探索者还处于学习经典寻求“解悟”的阶段,并不是每个人在诗写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禅为根本”,但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出现,足以令人振奋。因为,诗写者毕竟开始以诗歌的名义接近人类生命的智慧和觉悟,或者说,诗写者毕竟已经开始探索人类生命本身和心灵智慧或觉悟的诗意呈现或表达,这也是我非常认同和关注现代禅诗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 ]# J: Q- l ? 说到此,最想倾听演学讲解一下,现代禅诗实现禅与诗融合的途径。3 S* ], U, v* X$ i) f
& w, D( x; P& G2 [- ?4 m3 L& g- Q 演学:诗人南北能提出“诗禅双修,禅为根本”的主张和宗旨,是现代禅诗流派的福址。等于提出了现代禅诗质的规定性。有禅有诗,有诗必禅,方是禅诗。禅是真实的智慧,禅诗则是真实智慧的表达。这就是禅与诗的融合。1 Y' ^- L5 B! K/ H* T
然而,墙外不知墙内事。 O9 Q# [: s6 S, c. V
师父对弟子说:“我告诉你一个省粮食的方法。”
( y5 ]' S2 F3 w1 }' l+ F 弟子礼敬:“请师父说。”
- c9 W* M% t' }& E 师父:“不要咬破一粒米。”
# R* d) g7 C2 c0 j E. M" ? 禅与诗的融合是心的融合,智慧的融合,生活的融合,艺术的融合,归根结底,是心智的融合。心即是智,智即是心。以智慧心面对艺术面对诗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生命即是禅,生活即是禅,诗即是禅,心即是禅。禅即是心,禅即智慧,禅即是生活,禅即是生命,禅即是诗。这时,禅、智、慧、生、活、命、言、语、文、句、艺、术、诗,已经达成未曾有的融合。然此一切的融合,无融合与不融合,只是一颗纯净无染的真性,一切都是它,一切都是源于它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原本就是禅,就是诗,就是禅诗,而这时的禅诗,无禅无诗,只是原本的我。无论这个人有没有文化,谈到自己时都可以眉飞色舞,或声泪俱下,精彩无失。故此时的我的一切即是禅即是诗,即是禅与诗的融合。正所谓坐亦禅,卧亦禅,动静语默体安然。
* a' g/ { M2 m \% Q7 [ 禅与诗的融合,是基于不能融合而欲融合的意愿的体现,作为一个问题的引发其意深远,然以禅见诗见求融合,永远不能融合,诗、禅两立故。真实的融合在于一心。于一心用现代诗的形式了无痕迹的表达,无禅无诗,只一净心。净心亦无净无不净,上至天堂,下达地狱,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心与非心,诗与非诗,皆在此融合,才是真得禅与诗的融合。
" D# A: F# K; c' h, _5 C9 @( m) ` 这样至高无上的融合,是决定我们现代禅诗起行的目标,为这一目标的努力的一切心旭的诗,都是禅诗。 u' e# H% A. v- K+ z: `
禅与诗的融合基础,在于心渴望真实渴望真理,追求真实追求真理,实践真实实践真理的虔诚,否则,所谓的禅诗就成了生活中闲暇时的戏论了。6 [0 Y9 d2 R# H! t: Q
你所提到的即问诗亦问禅,即问学也问道,触及的是极其庞大的体系和深广的内容,在这里只能浅显地说,禅是心灵的智慧,诗是智慧的花絮。学是不朽的渴求,道是原本的真实。' q% M7 J: y3 ~; M- k5 L, \
! Q* V% s0 o4 w3 a }& t1 S( m 现代禅诗如何坚守“禅为根本”的创作
2 _) ]* O: {9 [; H i, r9 ^" O8 p
* ?( R- A0 @/ Q$ \" }7 |+ ` 碧青:我记得,我最近有一次向你“问禅”并谈起现代禅诗时,你曾经直接破我的知见。我还保留着你的这段短信文字:
9 ~9 F, Z+ n. ]6 a
- @+ [7 G7 K+ p4 m" L- b “佛法中的禅是于生死中堪破生死,销诸无明烦恼,了生脱死,证得实际,回归本来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与世间人生的聪明才识无关。纵便在世间你是一位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诗人,为世间创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财富,把世间的所有最高的名誉、桂冠都给予他,但在最后面对生死及生命的实相时,依然显得苍白无力,茫然失措。% N& x* Y3 q# z1 x- d
试看你现在的禅诗,哪一首能透视本真?哪一首能出离生死?哪一首能面对生死的疑团能破疑解惑?0 O! m9 X2 S9 C1 O/ ?
切莫浪费生命!即便是忙的要死,也可能是空过一场。”
( m9 N: t, T5 s8 c9 z7 Z' G' M# F: c
我的理解,说到底,若接近禅,就要勇猛精进,不要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否则,根本得不到禅的智慧和觉悟。$ }3 I' n% L# Q; u3 R; K1 J) t
若以现代禅诗的名义去写作,就要努力去觉悟禅之境界,做到“禅为根本”的诗写,在诗歌中真正呈现人类生命的禅悟智慧或觉悟之美。
- A' O8 }2 Q) M L 其实,就我自身来说,目前就有很多难解的疑惑。
2 U; Y: B7 J$ K! e6 N- U, ^ 比如说“空”,虽然诗歌中多次出现这个“空”字,或者说心灵经常“问空”,但诗歌出显现的“空”,无疑是我自己的心解读的“空”,或许就是妄念或知见的“著空”……- o4 g1 S* t, \# l! E1 |
比如说“静”或“净”,这些文字在诗中出现的同时,很可能就是心灵领略的浅显的那一部分,把“静”“净”的本义境界却留在了诗外,更显得诗写者心灵的苍白或缺乏人类生命本身俱足的蓬勃生机和无限的智慧之美……
! ` T4 g# D/ _0 g0 V% g 比如说心灵顿悟或直觉思维,这些都是习禅者很难在日常生活现场直接出现或没有真正禅定的心灵智慧就能随时把握的,而灵光一闪的诗写,与一般诗写的灵感或许并无二致,但我常误认为这就是“禅悟”,以致语言和诗义趋于浅薄或流于表面而不自知……
" F) y; t, h9 o) I 我非常渴望倾听演学能够进一步来讲解一下,在你看来,现代禅诗探索者,应该如何坚守“禅为根本”的创作?
. M/ r. \0 N% a8 V$ N8 e% D
; i2 `; U, G5 S. c* z5 E 演学:碧青好!
- h- |/ o# s/ _/ f# M 禅诗以禅为本进行现代禅诗的探索,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号角。是把对人生宇宙实相的内涵,直接纳入诗的领域并使其系统化、整体化、真性化的第一倡导。这一倡导,必将导致禅诗以破疑解惑,走出迷闷,了达真实,回归真性的诗的革新。只是目前还仅仅处在命题和初步展卷“答题”的阶段,包括你和有些禅诗的作者,也包括我自己,离禅的实质,尚在遥远。但并不妨碍成为禅及禅诗的探索者。
. x' X2 P. q8 N) S 坚守禅为根本的创作,除了必须有现代诗人的特质外,还必须具备禅者的特质。5 @. w% D/ S% U0 C% Y7 E3 v
什么是禅的特质?- Y, g( H( B9 K ], z; _1 e
禅的特质就是真实的智慧。虽然禅存在于各宗各派各教中,这一智慧只有在佛法中才究竟圆满,而在佛法种种禅法中,只有明心见性,是一切禅法的核心。以此核心,才能圆成佛道,成就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这一目标的实现,佛用一句话说,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实现的方法,佛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和《大般涅槃经》中教示了四条原则:0 e' v: @4 Z2 h' c/ U, R# {
亲近善友为第一,听经闻法为第二,如理思维为第三,依法修行为第四。! u8 v5 a6 {' t% j4 v
为了初解方便,可以说亲近善友以开佛知见,听经闻法以示佛知见,如理思维以悟佛知见,依法修行以入佛知见道。
: o+ b& i7 I1 Q* J+ N4 D2 ? G% \ 把这一智慧整体及任何一信一闻一思一解一见一修一行乃至一念,用现代诗的艺术形式权释和表达,都是禅诗。否则,即便写的诗受到世人给予的极高贊誉,也不能称得上禅诗。这样的现代诗创作,就是坚守“禅为根本”的现代禅诗创作。这样的“姿势”,才应该是现代禅诗探索者的姿势。
5 k. h1 \# }1 Y- v. ] 感谢碧青!所言仅供参考,望斧正!" f& \) m- s' @( k. U, }+ Z7 g
: f3 z3 q; p) Y$ f
碧青:我非常感谢演学能够在百忙中回答我的问题。其实,我更加珍惜这次向演学“问诗亦问道”的机缘。) M9 s( D3 l7 G( k- K
恍惚之间,我似乎明白一些道理。其实,诗歌,只是我们表达生命的一种方式。而把心灵修炼纯净,追寻禅者的脚步,回归自性本来俱足的智慧,明镜般静默而清楚地观照大千世界,永远不迷失自己的本性,永远亮着生命的灯盏,才是我们生而为人应该完成的功课。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应该“在诗亦言道”。只是,我生性愚钝,不仅需要自己清理心地的杂草,更需要佛家经典和智慧禅师的引导。
/ T' X$ o" t7 P! S% R( I 还记得前些日子读过的你的一则公案《山上长草》,现抄录于此。想用你的“花”,献给有缘读到此文的读者:
2 G" F+ @! T( d, o* ?
% z, q, U' U" n& d “临近年关,有居士去观音阁禅院拜山,另一年长的居士因事不能同去,遂说:‘大过年的,千万别白跑一趟,你们去了看看观音阁的山上长草了没有?若看不清,就顺便问问山上的师父。’: d7 F; A. m& f, a* p
回来后,年长的居士问:看见山上的草了吗?
) p' f0 g- } k2 F9 W0 J h2 }- s 答: 看见了,满山都是草。
9 W/ M5 ~# i1 `4 F- v( y 问: 看见山上的师父了吗?
" E- T v+ B, ]1 I 答: 看见了。师父们在百草丛中独露身。4 p5 S5 o% U% G7 m2 O8 ?, Z; S
问: 师父们在干什么?
S4 f" }- y' }5 \ 答: 百草丛里忙不迭。 H9 Q- L0 c6 S3 ~ f# F
问: 忙什么?
9 g8 ~- m2 k6 I! @ 答: 为我们锄草。
( T: {" X. M& p* \; x 问: 为什么要师父锄呢?
, A% g- O* B6 O3 w) d) p 答: 师父自有三宝力,唯是吾等被草缠。
! `3 u* k+ M% H* Z! w 问: 锄多少了?) f0 D4 `$ V3 n3 t5 ]5 m! U) a- E
答: 观音阁上观音峰,观音峰上一片空。虚空万里无寸草,我等自迷于山中。. Y/ f8 e. B2 {1 w: b
问: 空本无草,何劳师锄?" m7 \$ K6 z& w
答: 草中不知无草事,只此百草障心明。勤锄百草解心扉,知草非草方歇停。”
% E) c4 \# A$ g: M! W+ Z% t% d4 p) i- X& g/ E0 g
我想,读到这则公案的人,都会懂得,世间的山上冬天亦都长草。幸有师父在拔草;幸有很多探索生命智慧的人,明白首先要去拔草,幸有“观音峰上一片空,虚空万里无寸草”。* q: r$ R. f- \* p$ v- X4 B5 ~0 X
亦因为此,我相信,每一位探索美好生命智慧的人,都会看到黎明的曙光。我相信,那灿烂的朝霞,一定是对人世间每一位行走在生命智慧大道上的探索者的馈赠!!* V$ [; a# t7 u, g
至此,这一次关于现代禅诗的问答,就结束了。而在我看来,这一次的问答,亦只是开始。我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向演学请教,今后,希望不吝赐教!!
! V5 ?8 T. C* u 再次感谢演学!!+ j7 y5 L" I; H( |
碧青深深拜谢!!
4 r2 C9 }) s" ?2 g4 q) z; k8 x* M8 r! k# r/ ~8 v
) T. r" \3 |& h: W& y
2018年10月31日
+ n$ X# [2 L2 @1 v6 d8 |+ V- C- E1 H0 C8 w' P6 p: u1 U6 N) t+ g/ D* x
1 r- U0 k) x; q ?3 J
: t% f; A/ R5 S( P" y4 P' d# |! ?/ q& w. W! J& D! p" [, Q5 a; `,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