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岚诗8首* s2 w3 w' E; a! B0 V5 c
5 V9 P+ @& L6 ^
# V# b6 I1 J7 V, U
住在朴舍, S0 Z* Z9 m3 b4 k6 s4 R
`6 T1 _7 Q7 @+ m: X' E- A6 M5 J
兜兜转转到朴舍的时候' E b# e+ t7 m) M0 `
时间缓得异乎寻常
% J" [1 M8 Q3 p3 D; O- b# v: X. I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幻觉
4 ?9 g% o, {7 e7 W/ @3 w ; J6 p% |2 D. y! @* A/ r
朴舍的女人
8 g6 h2 D) I( o1 c- Q0 Y翘起的嘴角很慢很慢地收拢
; a2 N" W1 x) A' q7 G% B4 p6 ^2 o她花一天的时间
1 g4 p" C# [* |# L7 K收捡十平方米的屋前小院' M1 w6 W) k g' o- b+ t- ?
* O: l/ t) h( B
鱼在缸里游,云在鱼边飘6 {3 K* ?- |! \% E6 G3 j0 D
窗台上的花在我走神的罅隙
' b7 p9 S7 _* G8 U; D {+ I7 L开了一朵又凋谢了一朵
; c3 J" j) A) }- K似乎在回放躲不过的结局# V- k, X7 m: c4 z, W2 k
) y- U8 @" F- d( N离开时她依然在种花, ]7 j% p6 u- N3 x2 c
我随身带走了一段时间
( ]6 @% x4 L/ [8 c3 f5 _, z还有一粒种子$ _1 V! s( L+ w: ]1 l3 _0 `* p+ z
4 q( u1 X* G' G$ Z+ f( z) w
' x/ t7 z7 O# J" G5 ~2 P林荣读诗笔记:一首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诗作,看似平实的语言隐含着诸多耐人咀嚼品咂的东西,令我从中享受着文字之魅、语言之美。“翘起的嘴角很慢很慢地收拢”,“云在鱼边飘”,这样的诗句读来令人心生美好的联想,也让我想起了朱光潜关于诗的一段话:) Q8 n) n s6 W" i7 n( K
; ?! I0 Q5 ~0 ]7 g
“诗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与玩索。无情趣(这就无异于说无生活)不能有诗,有情绪者却也不一定就有诗。许多人自以为有‘诗意’,只欠一副表现的本领。其实那‘诗意’还是一种幻觉,至多也只是一种依稀隐约的萌芽。要它真正成为诗,必定要经过意匠经营使它明朗化。这明朗化就是具体的情趣见于具体的意象。”我对先生这段话颇有认同感,觉得诗人汪岚的诗作正合乎朱先生对于诗和诗写的见解。
4 J/ @( Q; N7 _) }; w* b, Z/ Y
5 }0 d7 S9 E. O, y) Y/ R* P6 S4 y6 A! s这首诗并不难懂,其思想性却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慢下来,走走神,静看花开花落,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已成奢侈。诗人汪岚是幸运的,因为她能以一颗静安之心享受这样一段“住在朴舍”的慢生活。
: `# u+ d; o1 u: ~7 I
9 n& _ m/ O4 v$ R其实,深层意义上的慢生活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淡泊处世的心态,是对贪欲和诱惑的有效拒绝,少欲知足是多少现代人所缺少的,而贪欲,又正是滋生烦恼的根源。愿这人间,更多一些像朴舍女人一样的人,常常用好心情种花,一所仅仅“十平方米的屋前小院”就足以让嘴角翘起。朴舍的女人欢喜,自在,她的日子缓慢、充实,简单而富有。静心想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朴舍女人的生活不就是一种禅意生活么?5 p0 J. n* Z. V8 u, S6 P. s
& Z! I' F6 d$ x+ I诗人说从这里带走了“一粒种子”,这是一粒少欲知足的种子,一颗“采菊东篱下”的种子。祈愿这颗种子在诗人和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随顺着自然本性活下去。# p+ h& k0 ^; l. v: q
) j/ F" U/ n5 H, Q愿我们每个人能于此时、此地,身心灵合一。
$ _: e+ K) x+ E
`7 b( [, b% t* a& {% u' K& e7 E
4 ~( q/ X7 C4 V) I, u- q' x7 z( }2 l" e
神的孩子都住在草丛下面
: o. _+ q- U8 m) a0 [, @; Q
$ A6 _/ H" e" _4 [2 n. H4 T4 x
1 t/ }( Y$ {# Z起风了,所有的草倒向一个方向" L x |$ U/ q
一棵胖胖的草有点惊慌失措
3 R! o. X# a" e/ |一只蚂蚁从它身上吹起来! U* {& [. J5 e
一棵瘦草惊叫着想接住
: y# m% x" U9 o$ B. B& r% y. T2 u蚂蚁打了几个滚掉下来5 E& j' c6 o8 T7 l* |" l$ E6 V
它开始慢慢向前走; n- k- A1 F' [( W& u
遇到自己的伙伴碰碰头+ s: ~ b8 f/ S- T/ R
有的一起向前走
/ F2 }: J+ y9 W有的分开( A0 l9 ?) H7 O
风向另一个方向吹+ d/ m, r7 v4 v
所有的草又倒向另一个方向7 Q0 n# ]0 N7 Q' ?
小蚂蚁继续慢慢向前走
( x- u. f4 `$ w0 v) m# }. C神的孩子,都住在草丛下面5 [; e( U H i0 J, c
3 Q2 i! c4 x7 \- B
; V# x) r+ r* G0 w, H" Y. ~) G/ w
林荣读诗笔记:真正的生命之美看上去柔弱,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比如诗人笔下的蚂蚁,它们顺应大自然赐予的本性,不屈服,也不可轻易被征服。
" X9 I0 P* J9 h; q3 s+ S
/ b3 c! e/ _; O# J; D# N! F艺术不像哲学,艺术的生命在具体的形象,最忌讳的是抽象。诗人汪岚的这首诗满是鲜活、灵动的生命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象是实写,同时也有所指代,比如诗中的“一棵胖胖的草”“一棵瘦草”,还有那只“打了几个滚掉下来”的“小蚂蚁”等等,都是“文以载道”的注解,艺术的“道”借助诗人情感与人格境界的融合沥渗,生成了精气和血肉的完整生命体。
/ V/ A6 ^% |% a7 j4 g
7 J: G8 Q; E& O+ t1 i“小蚂蚁继续慢慢向前走/神的孩子,都住在草丛下面”。如果说触景生情是实际生活中的情绪感受,那么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接下来对于情绪的回味和冷静的观照,则可以借助文字来完成,这也就成了诗歌艺术的事儿。就这首诗而言,诗人汪岚的诗思灵感显然来自于自然外界,然而,当诗人写诗,所谓自然情景也就成了一种心情,一种心境。“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语)我在想,诗人汪岚当是深深悟道了其中的含义的,正是她的情趣和才学以及深厚的修为成就了这样一首好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写作 ,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即对于内心的观照。对内心的时时观照即为禅。1 d" ]+ d9 |9 D& p& w3 j. {) S
. F5 d; i6 A2 a) `$ ^
# f7 P3 t& M9 M' D( A; ]月光是一个名字$ }: K! M: z1 H' z
4 ~, f6 l% X4 L r7 D今晚,我知道了
, `: u4 W# c- u3 O- g% O$ Y月光是菩萨的名字( U6 ?2 S. S2 C6 J( {; t
夜再深,来路与回路都可照见; F! X& h# k9 J2 R" ] F! E* B% l }
山河袈裟
) Z9 b8 K7 e; q0 N$ m8 S b我和草木
* _8 d8 I1 }/ t; |再次别过一秋
+ l6 f$ e3 Y7 h6 k7 b/ z& L
% N D. ]: u' C5 L3 [ s1 J" r我和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 F( V9 i; g: e, t/ H
( O1 U# Q. S b林荣读诗笔记:“知道”,这个词在我们日常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常常说“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可是很多时候,未必是真的知“道”了,不是么?6 w6 `* |, }* t+ L, c5 S {
* }% i& H6 [2 \6 w5 f% {9 [' @; J) z
某晚,诗人汪岚也说“我知道了”。诗人“知道”了什么?“道,可道,非常道。”诗人“知”的是什么样的“道”?她用这首题名为“月光是一个名字”的诗告诉自己,也告诉有缘分的读者:生死轮回,每个人和“草木”一样,皆有生老病死;我们“和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万物一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夜再深,来路与回路都可照见。”身处无明之夜,来路、回路都是生命之路,来来回回都是为了寻找那个心安之处,“吾心安处即是家”!& _# S, g& g+ Y
( e2 D7 M" ~) C* ~这首诗不故设机锋,诗人三言两语,于平淡清凉中说“道”悟“道”。“月光是菩萨的名字”,在我看来,也是诗人汪岚的名字。$ e1 I! k, c ?* p- t/ i( q2 V
- U! g `+ r/ ~* o- G8 _" C1 o
: z9 m4 F. k4 N$ V0 V" ?! F! n/ ]+ I* l7 ?- x5 F
夜宿野马丝路驿站: d0 d# X4 s% U. {
: u x3 u4 @( ^
抵达这个网红驿站
. n* Y/ w! ~2 J0 ~6 H# K0 T已是深夜1 ]! w& }" b( C0 D& [) v. Z1 o% f! V
传说这里真的有名贵野马* \& ]/ T0 H- n
而我像一匹疲惫不堪的马
- W2 I4 D# r( b- O# t/ A; s7 ~9 q+ u: U穿过乌鲁木齐陌生的街道
$ H% [( ~1 T; T1 f倒在雪白的幔帐里+ E; A! A" j! a4 R
) T6 ?, j4 m5 d C( s2 f# i. J过了入睡的时间
+ b- x* A/ n) ?6 p9 i2 `( @该死的清醒逼迫我5 M3 J, M3 p0 `& d$ C1 z
重复说晚安的方式4 R( q/ ]& I" r5 w7 v/ n; A) {
我数一,卸载多余的盔甲
; T- e/ }# I6 ?* D我数二,世界很年轻啊! l" d* |# o* J; ?* W
我数三,我知道什么是过去了的时间
% T! o- }, Y( E……
; r& i7 p1 Z5 m) ?% b) @
: y4 r# [4 \+ p. I在我数到一千零一的时候( Y. S& k3 }7 \$ D
窗外仿佛有野马的蹄声
5 l, E* |2 x' @向我而来
4 a7 r$ c1 ~4 e" w9 ~
~+ m1 S" H+ H! @8 j怎样才能束缚夜的自由啊
Y0 T" Q! A* ?' e, n " y+ l- S N R3 [7 G& b
3 Z# M4 H5 s- Y, t& W& Y- S林荣读诗笔记:无疑,失眠是痛苦的。对诗人汪岚而言也不例外,她显然也在承受着失眠之苦。然而,人和人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烦恼和痛苦的态度。一个有修为的人能将痛苦、不顺甚至违缘转为道用,时时令心灵保持觉知、警省。诗人汪岚就是这样的人。
' _7 [( M1 ^5 I4 ?( } g7 O 0 P( o! R0 B! N& a+ ?
特别注意到如下三句诗,我以为这几行文字承载着整首诗的魂魄,彰显了诗人的格局、襟怀。
0 Z2 D; t. t; W8 L2 _ ( d0 H& a/ n) E3 d7 I. R
“我数一,卸载多余的盔甲/ u/ j& b. n# \1 J% c
我数二,世界很年轻啊1 C5 T5 m# [, t. }0 e
我数三,我知道什么是过去了的时间”, u( |! d: Z6 U6 U& y6 K
u/ {7 m2 ]1 l$ Q6 j/ y( v
客观则能入,主观则能出,我以为好诗必须同时是感性和理性的、客观和主观的,能够将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作以诗性融合是汪岚作品的鲜明特点。在一个失眠的夜晚,诗人冷静、清醒,一者能做到身在其中,“卸载多余的盔甲”;又能隔岸观火,发出“世界很年轻啊”的感慨;三者还有居高临下的观照能力,“知道什么是过去了的时间”。当一个人能如此明了,这世界还有其他的秘密么?诗中“野马的蹄声”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欢喜和大自在?
0 D9 j. Y. S. R. z. X8 I8 R: K2 X5 G/ n2 @ q
尼采把人类精神分为两种,一是日神阿波罗式的,一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式的,能将二者融合者则可刚柔相济,使自己处于一种调柔的状态,我以为诗人汪岚做到了!随喜赞叹!
, C# m7 J4 `3 t+ k
% F1 C2 v7 l+ ], t- h$ h# m ~: q+ g
4 j7 S3 \7 R8 H/ e( [: J5 g, w9 |+ r. H1 ]0 p: W$ U
; g0 d$ r' T- {2 p X& Y樱与茶
1 N* k; Z) l, T! _/ Q' p, f u9 \' F3 f$ m9 U
! o. C% C9 i1 m* R+ w% u两棵繁茂的樱花
. K9 c, W+ p# O) _: }4 b* j在寺前开了几百年
& F7 l+ E. g1 x8 `连同落地的花瓣一起成为背景/ b: f/ ]! U: }0 J/ [% D+ Q q5 E
形形色色的大师摆搭起各式茶席
) O% a& k/ O6 n8 K( J风吹过连廊上白色的幔帐/ ?- C- r* v7 `' D$ R3 t
尺八,箫,古琴
7 H8 j* l$ N) d, _; b8 r0 ^! w# }汉服,和服,时装
! v5 s3 J) L" o' {: Z! _烛光忽明忽暗, v3 j5 X% U" z; v0 o+ t
混搭出一个陌生的场景+ Q) C( J2 u% q% I
一泡一泡的茶仿佛是道具
6 M G" x' N X/ Q舌尖淹没
) `! t$ l( N# M1 D8 C绵醇的夜被搅动直至失去味觉4 ?6 P( F' y6 L
, S- N7 Z% C3 H4 w8 Q还好,我至少维持着清醒的目光" k1 p6 l: b. l0 r2 B) _- p" b* `: ^
那个晚上我拍到的最好照片
8 ]8 m o8 Q" z5 h是在一个角落里1 l, \. \( Q2 H; I6 u
透过一枝花已残缺的樱! i1 {/ u. L8 _- P4 {- N3 F" M
隐约着泛黄的四个字. ]* P! t5 P' r7 }
寂静行深' T* ? [! [# A& T3 m7 X
8 H8 R7 t, i2 M2 B3 x: w
9 F0 Y7 W" x$ Q1 U林荣读诗笔记:读了这首诗,脑海里一下子跳出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读者诸君,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阅读感受,这首诗的第一节就像在现身说法阐释“五蕴皆空”?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师”其实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际遇和诱惑,如何摆脱苦厄,以求得身心灵的解脱?诗人通过诗写来思考、提出问题,梳理思路。显然,诗人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我想读者诸君应该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诗,不告诉人冷暖,读者饮水自知。0 z6 x8 P0 t; M# _, r+ Y5 H
8 N* F) u( L \$ U& S- S1 K: t诗人把这首诗命名为《樱与茶》,我以为是经过了用心考量的。诗题就像一个指挥棒,我们读诗,诗题是不能绕过去的,就像我们读经,经题更是智慧的结晶。“樱”,意味着什么?“茶”,意味着什么?我们个人的阅历和生命经验不同,赋予它们的理解可能也会不同。但有一点应该是相通的: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们都应该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 T2 \3 W0 w
4 I, \. C; L1 q8 ?0 K
非常喜欢这首诗的语感,“活跃”的情境令人置身其中。诗人娓娓道来,诗句妥帖、蕴藉,如此贴近心跳,令我沉浸,流连忘返……
+ i' Z* y( {7 r8 ^- Z* M5 [0 q+ u4 J5 A! |$ t1 R0 N
, ?. R4 t9 C% f7 g) F: T! o0 b: F+ j
# T9 C. t' S) H# R+ u- Q
9 |0 i! U4 O3 K换成苹果, ]# X; c6 n: I) n0 Z
\1 R- ?0 a* W D& V# w美人无论怎么迟暮2 ?; a, P e! ]5 C: T
大抵还是戒不掉鲜花0 C/ T+ s4 C Q! H8 w7 ~
来看我的闺蜜基本都会捧着一束% ^5 S, Q8 ?, g& ?' l6 R% F6 Y
她们无比同情地看着我. F$ L1 e) r8 g# B! n! B$ V. C
说着同样的话:好好躺着" F# x* S7 H$ r: ^7 ]
她们走了,我就看着那些花, `& G- p$ @. I
想着她们分别像玫瑰雏菊百合尤加利
' y6 _& J0 |3 X; _想着初识她们时水灵灵的样子
4 Y9 F4 @. U% o+ d+ m三天之后,鲜花无一例外的枯萎3 G4 n" B5 A8 V$ |0 e% i5 _
要是把鲜花都换成苹果就好了
$ g9 W. y* w. P3 t5 |6 m1 \; y& y! d- c( T
林荣读诗笔记:鲜活的人儿,鲜活的心灵,鲜活的语言。率真,率性。在这首短短的十行诗中,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交织、互恰,进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为一体,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我读出其中的禅意。诗人写道:“我就看着那些花/想着她们分别像玫瑰雏菊百合尤加利”。我以为此处的分别心恰是平等心。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丽和芬芳,每一朵花每一个人都敌不过无常。“三天之后,鲜花无一例外的枯萎”。面对无常,认识无常,接受无常,不忧不喜,是为禅心。
+ x! y- W8 `) z* w4 u/ d) x; O" L2 Y2 g$ @# O# `5 ?. K0 D
然而,如果这首诗在这儿就结束了,未免有些惆怅和伤感,诗者汪岚显然是达观乐观的,当她写到“要是把鲜花都换成苹果就好了”时,那些枯萎的花朵已然成了晶莹润泽的红苹果,因为境由心造,万法唯心所现,所以诗人把这首诗命名为《换成苹果》。诗艺高妙!令我由衷赞叹!
, I6 R. j/ {" i
. k" L. ?. N* G, i3 L+ m% S鲜花美,苹果甜,是为禅!
$ k% K3 B+ ]% ~# v5 w/ v# [3 W8 |0 H% ?/ }
% x3 V2 [+ ]" e& {/ D
. J" r7 v7 f9 V; Z; \; F) n 彻夜清醒
% L+ y' G# r1 k/ s4 t; V
8 p! k" v( j1 w$ A$ Z) G- W* ~病房里,陪护我的人鼾声清奇
; D4 }" @' [# U我猜想下一秒她会变换成什么节奏
" Z- e3 {' ]$ l9 {( N8 P1 C! o一夜无眠,高度集中的好奇心
. B5 _9 e5 C' u5 M$ F7 I居然冲淡了术后的疼痛
' D5 K5 W! S0 y3 ^. Q; m. Y6 m( A! q- L. A1 R
能让一个人彻夜清醒的
0 M6 _; y9 V# F$ `- l! a% D是另外一个人沉睡时发出的声音
$ V# E. f; d1 R! {: H0 n8 I2 c2 l8 U2 C9 Z2 `8 {4 E
林荣读诗笔记:关注当下,观照心性,活在呼吸间,常怀善念和感恩,是我品读这首诗时感悟到的禅意所在。
+ a. I2 d, G e7 v) M0 A y7 T! b% H- k L N) F" i D
何以这么说呢?
4 H) ~9 l/ L0 {* T( t: g& |. G3 s7 _) e# t) b3 |( [
诗人虽在病痛中,但她并无烦恼焦虑之心,而是怀可爱的好奇心以及不言而喻的感恩之情,看得出她非常感谢那个在夜晚陪护她的人,即使那人的鼾声不能让她入眠,她也不去把那人从酣梦中唤醒,她写下:“一夜无眠,高度集中的好奇心/居然冲淡了术后的疼痛”,这诗句反映出来的不正是诗人的修为和境界么?
) P) _" D% P/ L" d" c5 t, r
& `) Q: a1 V @这首诗整体读来给我一个“诚”字,看似信笔而写,实则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可见真功夫,比如诗人笔下的鼾声是清奇的,好奇心是高度集中的,我以为这样的表达不俗且满含着善意和真诚。 , ?! O% i) w) n+ r
: X3 e0 E5 [( I8 m初读这首诗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时间过得真快啊,再读这首诗已在感受冬天的寒冷了。今夜,在这首诗里徜徉流连,让我想起了黄石之夜的倾心交流,想起了那杯心心相印的暖茶……
+ j/ i" V5 e. I1 u3 e/ @: f
/ l8 o% d) p8 O! ~% i9 X1 @) t+ B1 V5 A+ L7 c
: f/ g- H' h$ o1 p
最好的伙伴总是相互陪着 % M8 C/ `, T2 T
9 Z& |0 p* l* K ~% u4 T
画一间房子,一间无限大的房子
K5 z* B. Y' b% w: s窗外的森林里有无限多的孩子
+ f, g) n3 o3 x8 z
! `0 Z" Q" S- Q5 S' |6 \5 S. f. ]狐狸没有心计,只是单纯爱上了笛声) @% E% o- e; o5 e6 Z- x
陪着小鸟和蝴蝶的少年
* o4 X, s r# C* k! }. X陪着花瓣和松果的松鼠/ F) w$ e6 L+ O2 [6 Z
陪着兔子和竹笛的风
+ M- p# s9 ]3 V/ Z; I最好的伙伴总是相互陪着 + b& ]. l& s3 l6 z
' l" Z. F$ g" I; G3 @ @5 x敞开所有的门窗6 {" z0 `: {; U" [- Y1 L" G9 P: M, k
面包和水果的香味我画了很久 0 _" C/ U7 s% B$ `4 j2 y
你听呀,森林的孩子都来了
9 `+ i( R0 z! ]0 @) s4 R" N; w# i' ~笛声陪着歌声,比翅膀还要快
Y( }7 _& u8 d2 S5 n+ `+ C; Y6 Q; y# H7 p
林荣读诗笔记:大道至简。童心即禅心。一颗活泼泼的生动善意本真的童心就是那颗返璞归真的禅心。
4 O/ Z4 [1 l9 r U3 Q! j& E
6 E P$ Z S7 x% N5 Y( y# `. T陪着小鸟和蝴蝶的少年、陪着花瓣和松果的松鼠、陪着兔子和竹笛的风,诗人笔下的诗句让我想起了《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句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天性绽放的少年、可爱的小松鼠、美丽的花瓣、竹笛以及那不言语的微风不就是在行“不言之教”么?* _. F# F* f) I6 j
! D" c6 Y8 O: G1 V4 c
“最好的伙伴总是相互陪着”。诗人以富有想象力的诗性语言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令精神得到愉悦,心灵得到放松——沉浸其中,感受美好!6 ^6 Q) e5 ?5 y. [' F) g7 T
7 e# D; i7 c, d
7 S [- F! ^, N$ m y8 `
; i$ }8 D5 K" J
——整理于2025年10月20日: ?' X, D9 n4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