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15: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据《北京晨报》消息(文/刘婷)今年是英国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纪念。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推出由已故莎学家、著名翻译家方平主编,由包括方平在内的8位翻译家采用全诗体翻译的10卷本《莎士比亚全集》。据出版方介绍,这个版本是头一个用诗体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

    出版方介绍,经过几代翻译工作者近百年的艰辛劳作和不懈努力,华语世界现在已经有了五套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此前的四套版本均是散文体翻译,其中三套又都是以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译本为底本和主体的(梁实秋先生独立翻译的译本也是散文体)。方平先生主编、主译的这个版本是头一个用诗体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莎士比亚戏剧的原貌是诗剧,是以素诗体(blank verse)为基本形式的诗剧,以诗体译诗体,尽量使译文在语气、语言节奏感上更接近莎剧原貌,是这个版本的最终诉求。

    据介绍,这套全新的《莎士比亚全集》吸收国际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入莎剧三十九部(在传统上的三十七部之外又收入《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戏剧),诗歌部分则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为莎翁作品的长诗《悼亡》,“全集”四百七十余万字。此外,这个译本是最新、最晚出的,这个译本因此融入了最新莎学研究成果,每部剧作和诗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等,对这部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综合评价;之后又附有简明扼要的“考证”——对此部作品的版本情况、写作年份和取材来源等做出交代。

    在该书后记中,方平写道,这一新的全集参照欧美当代受重视的莎士比亚全集本,像贝文顿(D.Bevington)编全集本(1992),“河滨版”全集本(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1974)等,每一部莎剧以及诗篇前,都有一篇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和理解的前言,后面附有关于该剧(或诗篇)的背景资料,像有关版本、写作年份、取材来源等考证,以资参考,希望对进一步理解或研究莎剧有所帮助。例如《雅典人泰门》,由于其中诅咒黄金的一段独白,曾为马克思所引用,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往往强调剧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思想和幻灭感。但经过英美学者缜密的版本考证,《雅典人泰门》只是莎翁未经改定的初稿,或者干脆放弃的毛坯(按照英国莎学家威尔逊的说法,是“死胎”),它被收入原始的莎剧全集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当初全集排版时,意外发生了版权纠纷,不得已临时抽去一个悲剧,另以原来并未列入篇目的《雅典人泰门》去填补空缺。美国莎学家斯宾塞论述《雅典人泰门》时说:“在未完成的作品上建立起论断往往是冒险的。”如果这“未完成”的又是“被放弃”的作品,该更是这样了;因此不宜凭直观印象把《雅典人泰门》看作剧作家的自我表白。附在《雅典人泰门》新译后面的版本考证,相信将有助于我们对该剧作出更客观的评价。

    后记中还介绍道,该全集莎剧译名尽可能向“人文版”全集靠近,差别较大的有下列五种:“人文版”译名《错误的喜剧》,语气似重了些,在这里应是“误会”,“认错人了”,改为《错尽错绝》,喜剧性色彩似浓一些;朱生豪原译《无事烦恼》,“人文版”改为《无事生非》,在喜剧的三条情节线中,其中的主线和另一情节线并无“生非”之意,改名为《捕风捉影》,试图冲淡些道德批判意味,突出喜剧性的一面;“人文版”译为《终成眷属》的,为译名问题,阮珅教授曾和方平书信往返几次,最后阮珅定为《结局好万事好》,新译名更贴近原意;朱生豪原译《量罪记》,“人文版”改为《一报还一报》,是说受害者以牙还牙。原剧名典出《新约·马太福音》,着眼于作恶者自食其果,视角不同,改译《自作自受》,似与原意较为接近;朱译《黄金梦》,“人文版”改为《雅典的泰门》。解放前,杨晦译本为《雅典人台满》(1944),较确切,新译参照以上两种译本,名为《雅典人泰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5 19: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