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一组诗——有关文本细读方式的一点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4-1-21 08:09 编辑

读一组诗
——有关文本细读方式的一点尝试


       最近一段时间,文本细读这一短语一直絮绕脑际,诗歌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可逐渐进入文学艺术殿堂内部的开山之钥,其承载着具有注释、标注的分析性话语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具有阐释艺术文本的综合性方法的必要形式,文本细读这一英美新批评惯用批评方式,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与文学产生和接受这样的综合性方法论而言,文本细读为诗学新批评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也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途径。
       文学承载着人类自然精神外化的使命,其生命体验是独特的,但这种个体性特征仅可在人的精神层面上,表现为一个诗人、小说家或其他门类的艺术精神刻画者的心灵体验之旅,这种体验有着先验试验的成分,它来自艺术家的心灵,有着极大的复杂性,因为话语本身的表达方式因写作者的生活环境、知识结构、视野、对自然、人文的感悟和思考不仅相同,特别是如诗歌这一文体,语言作为表达诗人内心诉求的唯一主要载体,因而精英意识时常在文本中表现出声高气盛、心无旁骛的孤绝性情,正是这种超拔的过于自信的精英主宰论意识异常强烈表现于文本之中,常常阻碍着主客体之间、阅读者或文本阐释者进入文本内部,进而探寻文学作品与外部事物的关系,进而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被夸张的缺少逻辑关联的陌生感,这样的陌生感完全是因为所分析的作品缺乏深切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体验,基于此种考虑,选取一首好的诗歌文本,务必秉承文本细读的话语分析方式,深入文本,感受诗人或艺术家如何在文本中利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并在诗性语言形式的背后,发现艺术家丰富的思维延伸性和先验生活的活跃性,它不是形式化的缩减,而是通过主客体对话做心灵感悟和理性分析,同时将其转化为易受普通大众乐于接受与认同的一种符号性的阐释,其结构是开放的,也易于诗写者与解诗者之外的第三者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精妙和美好。



1、《老屋》
   作者:西北望
  
   
  歪斜在风中的老屋
  恍若蜷缩在圈椅里昏睡不醒的祖父
  噙在嘴里的烟锅被青色逼人的蒿草
  掐灭了火星,却浑然不觉
  檐下的鸟窝与墙根的蟋蟀
  彼此交换着怅惘的眼神
  一枚蝉蜕在残破的蛛网上晃荡
  企图为逝去的记忆招魂
  一滴露珠趴在瓦缝里探头探脑
  而风把自己拴在散架的屋梁上,摩拳擦掌
  故意制造出大大小小的声响,为自己壮胆
  散落在村庄四周的坟茔
  从荆棘灌木丛中艰难地探出身子
  仿佛一块块褐色的补丁
  粗大的针脚里藏满了惊怯和无奈
  走失了炊烟的老屋,就像断流的小溪
  满沟冰冷的卵石
  噎住了村庄喑哑的歌喉
  成群结队的麻雀扮演着最后的子孙
  披麻戴孝,为孤独啜泣的村庄喊魂
  
  
  【荐读】茫然与不舍:新事物的呈现与旧事物的落幕

       象征,亦或象征意象,作为诗人表达自身思想意识的某种隐喻,难以直接表达深切情感的一种有效承载方式,象征意象的形成,仅靠单个意象或物象是难以呈现文本的全部意义,并非指这个形象直接呈现的意义,就如诗人西北望这首《老屋》中“老屋”的意义指向,前六句诗突出表现为一种“寂静”,整个环境均呈现出某种孤寂、古老、陈旧的理念,风中的老屋——昏睡不醒的祖父——嘴里的烟锅——蒿草——鸟窝——蟋蟀,诗人描写的画面是定格的,这样的表达,紧扣诗歌题眼就是这个“老”字,之后第7~9句诗,“一枚蝉蜕在残破的蛛网上晃荡/企图为逝去的记忆招魂”,插入小动物们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借它们的动感与鲜活,预示这个世界虽然陈旧、古老、衰败,但仍然有着生物体顽强地创建着它们自己的家园,然而,老屋的破败暗示与象征着些什么,阅读者在诗人绘声绘色的细节刻画中,感受并体验“走失了炊烟的老屋/就像断流的小溪/满沟冰冷的卵石/噎住了村庄喑哑的歌喉”这样的场景体验,凝神静气的心境,在诗人沉静而视野开阔的审视之下,将微小的动物赋予生命体复活的畅想之时,幻觉与现实的落差感异常强烈:

       成群结队的麻雀扮演着最后的子孙
  披麻戴孝,为孤独啜泣的村庄喊魂

       发现梦里的意象和人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移情至“麻雀”来加以实现,那孤独啜泣的村庄,谁还愿为你衰败、落寞埋单?将诗歌文本沿图轴横向完全展开,理清诗意所有暗示,或象征的意义是难的,因为题目“老屋”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象征,其指向也是多义的,新事物的呈现与旧事物的落幕、城市高楼建宇的繁杂与乡村古老、低矮和纯粹,巨大的反差,呈现出的竟然是人类赖于生存和生活的物质世界,同时深刻揭示出在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心灵虚脱,茫然与不舍的某种心境和承受力。



  
2、《路之诗》
  作者:立原依依
  
  
  一条路走过来,很难不节制
  它在活下来的露珠里
  呼吸了半个时辰
  它本来可以与树木平衡,但这一路上
  过多的敲击,灰尘的散兵游勇
  空虚得快要疯死
  
  而植物反抗,却让我相信,只是草木一秋
  只有少量的火星
  仿佛小跑的蹄子来到身边
  它们也许会成就一个灵魂的反叛
  在众多表情中突围
  在最初的植物中踱向致命的孤独
  
  把最近的路扔给远方
  夜晚大多数鞋子是睡着的,只有一双打工鞋
  举着一段嶙峋的命运
  我的手沉静如翻译的默片
  绝望是死,塌方是死,亡命天涯是死
  起伏的月光,皱褶的南方
  很难穿越你的身体
  
  它有时让你成为闲人,让旁边的坟墓
  成为一枚生锈的图钉
  系在腰肢的路,请不要与行道树讨论哲学
  我已经很感恩
  我相信露珠也能发生雷鸣
  可以拢在道德的内心,而不发出伤悲
  
  春天,如同删掉一个身体
  路一下子亮得有些晕眩,你明白了什么
  你,带着你的河流来了吗
  
  

【荐读】生命的献诗:“让悲伤和痛苦的情绪得到宣泄”

       路,这是一个实存概念,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路上行走,也许,当立原依依完成《路之诗》这首献诗之后,心灵应该得到充实,静穆而安详。

       把最近的路扔给远方
  夜晚大多数鞋子是睡着的,只有一双打工鞋
  举着一段嶙峋的命运
  我的手沉静如翻译的默片
  绝望是死,塌方是死,亡命天涯是死
  起伏的月光,皱褶的南方
  很难穿越你的身体

       立原依依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话,和命运抗争需要勇气,坚强的意志,对死亡的命题的改写,也许在诗人心里,或是在梦里体验过多次,感受过“翻译的默片”般的情形就如人生之路的一个过客在逆风中行进:

       系在腰肢的路,请不要与行道树讨论哲学
  我已经很感恩
  我相信露珠也能发生雷鸣
  可以拢在道德的内心,而不发出伤悲

       从这段诗句的整体蕴含中,我们能够感知到诗人深知对人生哲学应该如何演绎的事情,其语言的跳跃与意象暗示的效果非常独特,“系在腰肢的路/请不要与行道树讨论哲学/我已经很感恩”,不说别的,就语言本身来说,诗人驾驭单个意象“系在腰肢的路”,巧妙地将“路”的外延无限放大,由路,扩展至行道树,直至拟人化的哲学,将哲学这一至高的概念化为“路”的附属,于此可见诗人立原依依语言天赋是上天赐予她最好的礼物。

春天,如同删掉一个身体
  路一下子亮得有些晕眩,你明白了什么
  你,带着你的河流来了吗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自然界所有生命体有了生机,然而诗人却在春天里,感到身体被自然掠走某个部分,可正是这缺少的部分,使在路上行走的人需要身轻如燕,眼前的路途也似乎能看到尽头,这是一种对生的希望,正由绵延千年的河流带来,此刻,诗人那颗顽强的与命运抗争之心,也象永远流淌的河水那样,永不停息。
读完这首诗,我们仿佛也在路上追随着诗人的足迹,奔腾的河流就如诗歌节拍敲击心坎,并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解脱,“让悲伤和痛苦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找回一种宁静”。





3、残缺之美
  作者:无名

  拔掉
  掉在水里的云朵
  一切美就显现了出来
  掉了牙齿的河水,含着云朵碎片的鱼儿
  它们低着头,隆起的胸部
  隔断一直下滑的视线
  
  盈亏之间,有人来去
  来去之间,有人空空荡荡



【荐读】残缺之美:将读者的思绪无限敞开

         一首诗歌好不好,好在那里,不好又在那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等文本细读之后,《残缺之美》这首短诗仅有八行,诗歌表现的主题也简单明了,“残与缺”的对比言简意赅,有着极简主义的简约风格与表达方式,《残缺之美》与北岛那首一字之诗《网》有着异曲同工的某种内在整一的相似之处,它努力剔除物象艺术表现多余的元素,从而保证在诗意的指向上更为明确,但又不失婉约,并能够将读者的思绪无限敞开,

        拔掉
   掉在水里的云朵
   一切美就显现了出来
掉了牙齿的河水,含着云朵碎片的鱼儿
   它们低着头,隆起的胸部
   隔断一直下滑的视线
   
       第一小节采用直接勾勒的手法,描画残缺之意的“残”,不过人的视域之内,看得见的也只有“月亮”物象本身的残缺之美,以及古希腊米罗的维纳斯雕像,断臂后的残缺之美,艺术作品残缺的美常常让人流连忘返,因为不完美,留有遗憾而更加彰显物象的残缺的美感,这样的美感来自物象或艺术作品的结构和构造,就如诗中所描述的:去掉落入水里的云朵,“美”就显现出来了,水中月、镜中花的“相”是美的,然而这种没来由的自设形式的意象,就是说,这种“美”世间是不存在的,它只存活于艺术表现的幻觉或想象之中。“掉了牙齿的河水/含着云朵碎片的鱼儿”这句诗比喻暗示效果是明确的,“掉了牙齿的河水”这样的比喻灵动无比,灵感之悟脱口而出,呈现出的语感起伏动荡,诗意缠绵,此时,掉在水里的云朵碎片被鱼儿含在嘴里,细节描写生动,比喻贴切而富于想象,“它们低着头/隆起的胸部/隔断一直下滑的视线优美的气息”显然,诗人业已将自身抽离,移情于那条鱼儿身上,见证残缺之美是什么样的。

       盈亏之间,有人来去
  来去之间,有人空空荡荡

        第二节将生命体引入诗人构建的巨大的“虚空”之中,最后这两句诗可独立成章,奇妙的是,如果去掉第一节,第二节后仍然可以诠释诗的主题“残缺之美”的含义。当然,这首小诗并非完美无缺,第二节与第一小节在喻意转换上过快,读者的思维有些难以跟上,原因可能是省略过多,也就是说,残缺之物,变身为美的逻辑符合由物象到意象生成残缺感,应该有着内在的自然生成性,如果维纳斯的身体不将身体扭动、并缺少一只胳膊,高悬的月亮在视觉上没有被天狗啃食而形成残缺状,美,可能就难以在人的感官上产生审美愉悦的美感享受,就如题目本身“残缺意味着美”的喻意指向一样。


  
   

4、《我一直和大海过不去》

       作者:陈功

  我看管的沙滩
  贝壳都死得很漂亮
  我一直和大海过不去
  是因为肚子里坏水不够多
  不足饲养远处的
  岛屿、灯塔、航标、理想国
  这些没有节序的野兽
  每天在暗地里
  做一些无聊的事:
  比如吞食星星,给海鸥穿涛衣
  修炼平衡术
  一个人扛着海风
  拼命地往大海里搬石头
  只是没人知道我的胸膛
  住着一道锈迹斑斑的闪电
  
        
【荐读】遮蔽与浮现,成为这首诗的最大亮点

       在表达方式上,这首诗的描写有着独特的反讽表现手段,就如题目《我一直和大海过不去》,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增添了判断这种唐吉可德式的滑稽行为的无效。

       我看管的沙滩
  贝壳都死得很漂亮
  我一直和大海过不去
  是因为肚子里坏水不够多

       没有在海边生活过的人,也能在诗人对沙滩、贝壳、大海的描述中,感受诗人冷峻而节制的语言具有的,可摧毁人的道德感而采用的冷幽默,“我一直和大海过不去/是因为肚子里坏水不够多”,反过来说呢,那就是肚子里坏水够多的人,他是没有资格和大海较劲的,因为他不够干净,也不够纯粹。
讽喻的修辞特点:在话语模式表达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采用较多形式的为“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这首诗至始至终都在围绕“大海”这个场景营造心中理想国,虽然诗人一再强调“因为肚子里坏水不够多/不足饲养远处的/岛屿、灯塔、航标、理想国”,然而,要在大海中央的岛上,建立一个理想国,需要“修炼平衡术”方有达成目标的可能,而修炼这种瞒天过海的“平衡术”却是“肚子里坏水足够多”象野兽的人,于是,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就好理解了:“一个人扛着海风/拼命地往大海里搬石头”,为什么要往大海里搬石头去填海,做虚妄般的无用功呢?回答这个疑问是困难的,但我们却能从诗歌的最末两句看出端倪:“只是没人知道我的胸膛/住着一道锈迹斑斑的闪电”,那些整天在大海的黑暗背景下做着坏事的人,肚子里坏水足够多的人,他们担心的正是这道闪电,亮光一闪便要露出虚假的面具,虽然这道闪电已经被海水浸蚀得锈迹斑斑,但仍可邪不压正,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闪电之能量,和大海过不去而争斗的强大自然力的支撑。
    《我一直和大海过不去》这首诗在整体构建上可谓是一气呵成,有着大海浪涛推涌向前的力度,采用冷静的话语抒写、悖谬修辞的方式,在物象虚化与意象直呈的既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描述中,在我与大海的争斗中,体现出诗人决绝的价值观。从而体现出物象的遮蔽与浮现,成为这首诗的最大亮点。



5、《孤独之上》
   作者:雪野

  
  悲鸣的大雁
  向夕阳索要另一只大雁
  在孤独之上
  
  一只豹
  与一只弥留之际的豹相拥而泣
  在孤独之上
  
  拱出大地的麦子
  寻找宽慰泽恩它的大雪
  在孤独之上
  
  水和云朵行走与飞
  火的舞蹈向死而生
  在孤独之上
  
  提灯人你的诗
  在盛大的夜烛一样燃出光来
  在孤独之上
  
            
    
  【荐读】孤独之上:超乎想象的预示
  
       粗读这首诗,你定会感受到诗人的性情沉静,性格洒脱,来自人第六感的先验思维,从诗人自设意象“孤独之上”反复强调中,读者可听到一种声音,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而读者感受到的音调却是低沉而具有亮色。叠句的重复运用,用着出奇制胜的效果,全诗每三句为一节,音步与音阶有着日本俳句十七音的韵律,意蕴悱恻。
       首诗的特色有两个亮点:一是话语反复,二是俳句十七音律。第一、二节,由天空飞翔的一只大雁——索要与另一只大雁、一只豹——与另一只豹相拥而泣,而这一切,均发生于孤独之殇的孤寂和沉迷。在攫住自然时空的微光绮景,和诗人的幻觉与想象在天地间形成立体的空间形态,形成一种独在的禅味,空灵之感刹那间定格,渐渐拔高的音调,在孤独之上重复叠韵中,孤独感显得更加孤独。第三、四节麦子与大雪、水和云朵与火的舞蹈,诗人将物象人格化,赋予物以生命,而这一切,仍然发生在“孤独之上”,

       提灯人你的诗
  在盛大的夜烛一样燃出光来
  在孤独之上

        第五节诗人再次将一颗孤独之心,以一根盛大的夜烛来照亮,然而这“夜烛一样燃出光来”的源动力却是“提灯人”,是他利用夜烛燃放出来的光,照亮“你的诗”,同时照亮在孤独之上的一切生灵。
     
 


6、孤独之上

作者:以梦为马


我不想再次写下疼痛。尽管深藏体内的蛊
又一次开始运转周身,从脚趾到发丝
如这深夜的醉,无处倾诉,或者本就早已失语
一切都是睡着的,包括无序流转的星辰
只有我,还在和一块冰冷的岩石对峙
和岩石背后正在消逝的时间对峙
冷寂从夜风中抽出身来,穿过窗户
一瞬间,击穿肋骨。然后,它走了,留下我
等待有鲜红的血流出,等待鲜血幻化出花朵
等待花朵开出一年又一年没有光泽的诗



【荐读】美的升华:充满激情外化与压缩内心的一首先验内驱之诗

       孤独之感,似乎成了现代人生活与生存状态的一段写实的镜像,一个人要达到真正的空寂之感,身心必然会处于空灵境地,就像深山古庙里一个独坐念经的高僧,六字真言序贯而出:“从脚趾到发丝”,体内一种莫名的毒浸害着血脉,这种疼就是“深藏体内的蛊/又一次开始运转周身/从脚趾到发丝”,读到此,诗作者特制的这一通感体验,浸染着读者好奇的视网膜,在由视觉、触觉到感觉,从脚底滋养肾经的涌泉穴,路经丹田,一直到头部的百会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麻酥全身,使人感到象中了蛊毒一样,奇痒无比,神志不清。极致的通感现象嵌入,使这首诗一起笔,就将一颗孤寂之心拽入一种沉醉状态。

一切都是睡着的,包括无序流转的星辰
只有我,还在和一块冰冷的岩石对峙

       岩石这一意象在这里被赋予了坚硬、庞大的特质,也有着顽固、守旧而不开化的古老含义,而诗作者却在和一块冰冷的岩石对峙。整首诗精短,在分析结构中,发现除去3、4句、7、8句诗的时候,由1、2句、5、6句、9、10句诗组成一首新的诗歌,竟然也是完整的,我们在阅读中感受诗人的孤独之美,体验诗人体内的蛊毒又一次发作,在蛊毒的充盈下,来一次身心皆空的通感旅行。
       这首诗声色俱佳,有着显著个性特征和精神高度的灵性之诗,语言凝练、意象喻意指向明确,如果那位读者想要问诗人的孤独感如何产生,发出他真的孤独吗的疑问之时,那么诗人营造的这幢孤独之城的轮廓也就将越来越模糊。

等待有鲜红的血流出,等待鲜血幻化出花朵
等待花朵开出一年又一年没有光泽的诗

       弥漫在这首诗架构的时空之间,有着一种自然生成的唯美气息,始终笼罩着话语通道并任由诗人注入气血,这种孤独是站在岩石之上的一股股亲和之力,可击碎石块,并从岩层的脉络里抠出象血一样幻化而出的花朵,如此神奇而独特想象,成就了这首诗,虽然我们难以在诗中搜寻多么深刻的喻义,但整首诗灵动的语言,平易的修辞,自然析出的美感,均来自一颗沉静、冷峻的心灵,近乎纯粹,呈现出的情感之光几达“美的升华”,充满激情外放与压缩内心的一首先验内驱之诗。说这是一首近乎纯粹之诗,是基于唯美形式上,如果除次之外还想挖掘些什么,那就是刻画出现代人物质生活现状和精神生活所处的境地,精神上的一种虚无、空寂、孤独感成为当代人的一种普遍生活常态,然而,诗人们却甘愿生活在其中,自得其乐,其乐融融,一颗超然之心跃然其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0 16:37 | 只看该作者
嗯,这组文本读得细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0 18:15 | 只看该作者
给微博荐读。。问好风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0 19:26 | 只看该作者
给微博荐读。。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20:20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4-1-20 16:37
嗯,这组文本读得细多了

谢教授鼓励!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20:21 | 只看该作者
宫白云 发表于 2014-1-20 18:15
给微博荐读。。问好风兄。。

谢白云荐读,最近忙写得少,笔都生疏了。批评点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20:21 | 只看该作者
微博编辑部 发表于 2014-1-20 19:26
给微博荐读。。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0 20:54 | 只看该作者
前来学习,风兄的评论别有风味,俺可喜欢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1 10:02 | 只看该作者
这组好,不仅细,还很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1 10:03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慢慢学,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0 14:1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