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7|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犄角”的力量 ——马启代诗歌印象及诗集《黑白辨》阅读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2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5-8-28 14:42 编辑

“犄角”的力量
  ——马启代诗歌印象及诗集《黑白辨》阅读札记

  宫白云

  
     一  诗行放得下天下
  
  在我的眼里,马启代是属于真正的诗人那一拨里的人,不仅因为他提倡为良心写作还在于这位骨子里透出的正义感,他的无畏和敢于说真话与勇于担当让我十分钦佩。他的诗歌对社会、对生命、对苦难、对良知、对人性等不仅有深刻的揭示更有深度的追问。他倡导为良心写作,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去做这个事情。他用他的全部灵魂写着人类的苦难、希冀和反抗,“我在成为靶子的过程中变成了猎人!这是命运所赐。我的子弹是诗句。天黑了,我们亮着!”他的诗歌的确如他所说的这样,像一枚枚子弹击打着这个缺乏公正力与公信力的时代,正如他的一首诗的诗题“我可以负责地说,我给这个时代预备了一副上好的棺材”。
  保罗·策兰说:“诗歌从不强行给予,而是去揭示”。而马启代诗歌的力量正在于“揭示”,他不是把诗歌简单的变为现场直播或道场说教,他不会刻意摆出正义的嘴脸,而是以诗歌的多样面孔来呈现事物或事情的状貌,将庞杂的事实置于词语多角度或多义的语境之内,让它们自身的内部自然的呈示,同时启发着读者的思维与追问。他用诗歌来呐喊、启蒙、呼吁、求真,“为了求一个明白,日月都白了”,当我们读到如此苍凉悲愤让人欲哭无泪的诗句,谁还能无动于衷?这样的诗句没有灵魂的淬炼是写出不来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马启代是个执着而且有相当故事的人,而实际上他的人生经历也真的相当的复杂而丰富,从过教,经过商,坐过牢,这使得他在诗歌中能释放更大的能量与内涵,使他能在一个更阔大的空间来看待当下的社会现象与现实,在缺乏骨格和良知的当下,许多诗人对“现实”与“真相”选择绕道而行,以“纯艺术”为籍口千方百计躲避着“禁区”,如此,马启代具有真骨头、真精神的诗歌尤为可贵,不仅为当下诗歌带来足够的自尊和尊严,更以他个体的不屈不挠来对抗整体现实的力量拷问着人类的良心。如此混浊的世界,哪里还能寻得净土?哪里还能放得下隐士?社会需要唤醒,人类的良心与良知也是,马启代的诗歌正是在起这样的作用。如何在没有任何公正背景下坚持自己的诗歌立场?马启代用他的诗歌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一个用半粒沙子可以刮起沙尘暴的人/一个把一滴春水下成一季秋雨的人,诗行放得下天下”(《一个我与另一个我的灵魂独白》)。如果不是深入到“沙子”与“水”的肌骨之中,就不会有“沙尘暴”与“秋雨”的力量,正是这样把自己碾碎了再揉入其中的勇气形成了马启代诗歌一种巨大的承担力。
  马启代的诗风硬朗凛冽,又有超常的诗性艺术。诗题大多很长,往往诗题就是一首诗的主题,而且都是取自诗中的诗句,也是诗中的诗眼所在,语言冷冽、决绝、孤傲,挣扎里有悲愤,悲愤里有挣扎,特别具有杀伤力与穿透力。也许他的内心聚集了太多的焦灼、困惑、疑虑和悲痛,使得他的诗句布满了浓重的笼罩感与沧桑感。在他的诗中,对荒诞与丑恶的谴责与揭示有着直击与力透纸背的硬度与力度。他相信真实的力量,并力图通过说真话来拯救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他追求真实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为良心写作也是为了印证一个真实世界,为他置身其中的现实存在坦荡地留下一些别样的东西。他曾说:“因坦荡受难,那不是坦荡的罪,我们只能更坦荡”。灾难让他学会把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变成诗。诚然,他有时会无力于那些突然而至的密集的灾难,但他那颗悲悯的心从未因此而懈怠,他在灾难面前得到的是某种召唤,虽然良心在这个时代一再遭到践踏,但依然有马启代这样的诗人在为良心而写作,由衷地唤起人类麻木的神经。而当“所有的青蛙都在逐渐升高的温水中唱歌、跳舞、争吵而不自省!”(马启代语),他选择的是抗挣和毫不妥协。就像米沃什所说:“倘若不是我,会有另外一个人到达这里,试图理解他的时代”。其敢于担当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马启代的诗除了始终保持着一种勇气与风骨,其诸多的灵魂感悟也为生存与生活重负下的心灵带来耐心和勇气。我们都知道感悟是有层次和高度的,而马启代的诗往往不经意间就爬上了那高顶。这得力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和长久的思考。思想本身是很复杂的过程,要体现出深刻、厚重的精神境界,过于简单就会不成熟,而真正的诗应该是很成熟的东西,它与灵魂的自由度及各方面的素养有关。而这方面马启代显然已很充分。如他的一首《结绳记事》就很具代表性:
  ——“秋夏交接,有咔嚓咔嚓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此时,天空正在高处弯身
  我精神的悬崖上有闪电蹲着,被风绊倒的中年也保持着缄默。“你再听听”
  车轮滚滚,我五吨以上的灵魂在疯跑。千百万汉字于旅途中相互推醒
  “天下需要檄文!”我体内的冰层需要搬到秋天里放风,大地开始结霜
  他们依然招摇。我备好的猎枪已经找到,草原也在渴望驰骋的马蹄
  “有这些养料足够我复活”,兄弟们,看啊,母性的阳光里活跃着牛鬼蛇神
  
  ……我一整天都在翻书,拍拍这个,摸摸那个。“它们真得好多年没见我了”
  积尘里,抖落出一段啸吟,几许浅唱,还有雨打芭蕉中的怒发冲冠
    ——《结绳记事》
    这首诗依然体现出马启代的诗歌策略和句法特征:长行铺排,引文精心穿插,节奏强烈,布局表面松弛,内在紧张。题目直接来自典故,所谓“结绳记事”是上古时期,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传播信息。到了今日,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诗人以此为题,不外乎用此种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灵魂轨迹,以他独有的精神符码,表达他积蓄了太久的对社会现实的焦虑甚至愤怒,由此,才会有“我五吨以上的灵魂在疯跑。千百万汉字于旅途中相互推醒”;“我体内的冰层需要搬到秋天里放风”这样震憾的言词,同时深刻的隐喻既有诗人对现实的无情揭露,如“母性的阳光里活跃着牛鬼蛇神”;又有惊心的激荡,如“我备好的猎枪已经找到,草原也在渴望驰骋的马蹄”,“积尘里,抖落出一段啸吟,几许浅唱,还有雨打芭蕉中的怒发冲冠”;特别是这句“我精神的悬崖上有闪电蹲着”,当是这首诗的高潮所在。它代表着诗人特别强悍的精神状况,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强大修辞,以其强烈的闪光惊扰着我们的感受力。虽然看起来很抽象,但实际上异常地形象,他映射出的精神内质,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灵魂在呼号、在奔走、在搏击,然后化为诗人精神上的亲密者或知情者,超越着诗人的意志与思想,传递着某种神奇的力量。
  
  二  存在与辨识
  
 近几年来,我都在持续关注着马启代的诗歌,正是由于他诗歌中的某种神奇力量的吸引,还有一个就是“黑白”的缘由,我个人对“黑白”有着固有的偏执,出版的诗集也命名为《黑白纪》,而马启代则更是一个揭示“黑白”真相的诗人,两本诗集《黑如白昼》《黑白辨》都与“黑白”脉脉相联,也算是一种“黑白”缘份吧,所以当众多的诗集堆在一起,我更有兴趣拿出他寄来的《黑白辨》来读,也更愿意去探寻他诗歌中的“黑白”真相。
  在我看来,马启代诗歌中的“黑白”不仅仅只是内心的映像,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存在,那么“辨”自然是一种辨识了,诗人在诗歌中所要做的就是辨识心灵与现实的“黑白”,揭示它们的真相。在这本《黑白辨》中,他的许多的诗歌都与“黑白”这个主题有关,“黑白”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之中,对诗人而言,对黑白的辩识就像是对一个不断成长或衰退的社会或现实的辩识,他毫无顾忌地解构、重构,在看似毫无逻辑、无可理喻中,抛出一幅幅荒诞、颠倒、倒错、悖谬的画面,令人读之动容。这在他的诗《黑白辨》中尤为突出:
  ——我看见光,拼命地追着黑,追得快,黑跑得也快
  我见惯了白吃黑,也见过黑吃白
  “漫天而至的白,或铺天盖地的黑,都耀武扬威
  追得另一方慌不择路,头破血流”
  
  事实上,黑和白的话我都听不懂,也从未被谁收买
  我发表的言论出于良知,那是天性
  (它们那些话像鸟语一样好听,但不实际
  我确信:黑白人间,正邪颠倒)
  
  ——我一向认为,把黑驱赶进光里会发白,现在
  我一直想把光赶进黑暗里
  “像一杯污水和另一杯污水,我也不清楚
  白进入黑。黑是继续黑还是会变白”
  
  ……日夜轮回肯定不是把黑扫进白,或把白赶进黑
  黑白轮回就是冷暖交替
  “如此周而复始,未见一次差错
  一定有着伟大的使命
  ——《黑白辨》
  这是一首发人深省、直击人类心灵之诗,诗人对黑白剖析的惨烈足够令人铭心,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身处黑白世界中的诗人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在这样的诗中,我们所有的意识都会随诗人的思维轨迹而动,他绝唱般的黑白对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向,仿佛两股对峙的暗流,而他就如一个思想者或哲人站在一边向这两股暗流言说,仿佛每句都是寓言,而此诗的高度也正在于此。他为黑白选择的唯一道路就是彻底地穿越它们,从它们的一头进去从另一头出来,诗人深知什么是“伟大的使命”,也深知肩负的责任,正如生命的开始与结束。诗人自觉而又执着地致力于展现黑与白自我搏斗的种种痛苦与体验。“黑白”在他这里成为存在,成为现实,成为哲学,成为艺术,成为智慧。他怀抱着黑白辩认着它们,颠覆着我们对黑白已有的认知,如他的一首《我是否雪花变的?我常常摸到自己冰雪的内心》:
  ——雪花是什么颜色?它是蓝色,天空的蓝
  是天空的肤色
  因为旅途漫长,累白了
  
  ——雪花是什么颜色?它是黑色,黑夜的黑
  是云朵的脸色
  它是逃离出来的异类,有闪电的白
  
  ——它本来就是白的,知黑守白多么不易
  为了白/一朵雪花,用尽了自己的前半生
  
  我是否雪花变的?我常常摸到自己冰雪的内心
  
  雪花,它的喘息是暖的……
  ——《我是否雪花变的?我常常摸到自己冰雪的内心》
  猛一看这首诗以为诗人在“指鹿为马”,但是正是这样的一步步“指认”让诗人确认了自己的内心,通过对雪花的追问取得白与黑的层层图像。黑,以实见实力;白,以空显空灵,两者又都统一在诗人的心灵寄托之中,这其实就是把心灵的经验还原成人生的真相,黑与白都是通过心灵的透视而来,只不过此心灵视像包括了太多的人生况味。
  他还有好多诗都是这样的味道,如《我曾一把将雪攥哭》,《菊花,在沸水里活过来》,《那些照耀过万物的云朵,长出了皱纹》,《风再大,也没有刮跑时间的风尘》,《三年来,我所有的白都被人间借走》等,这些诗的诗色在于诗人知道怎样成熟地使用巧妙、微妙、玄妙,在物象中寄予更多的喻指与未尽之意。马启代有能力把触目惊心的存在真相轻而易举地带入诗歌之中,这大概与他精神的高度与超强的心智和经验有关。世界总是让他看到他不想看到的一面,但他在它们面前没有张皇失措,他的很多诗篇都呈现出诗人对黑暗的现实强烈的抗争。如《诺大天空,哪里放得下我三道竖纹》:
  没有风,可以把我吹老
  皱纹只有三道,似乎与生俱来
  一道忧家
  一道忧国
  一道忧天下
  
  ——这是师传。我的基因。
  已经两年了,我什么也不能忧
  纵看千年
  横看万里
  天空被铁棂分割
  
  只见得,天外三轮黑云发亮
  诺大天空,哪里放得下我三道竖纹
  几声燕叫
  数点花红
  胸中横一曲天问
  ——《诺大天空,哪里放得下我三道竖纹》
  此诗的结构形式直觉敏锐,巧妙地选取了自身的“三道竖纹”为内心的宣泄方式,将内心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同时,真实地揭示了悲愤的心境与存在之丑,平实的语言含着冷酷,散发着刀锋般尖锐的力量。诗人既在诗中保留了社会强加给他的痛苦印记,又在这个印记上把个人的命运与普遍存在的现实命运结合起来,以单薄孤立的焦虑显效出一种囚禁下的残酷与悲愤。
    我注意到诗人在他的这本诗集《黑白辨》的扉页上题写的是摘自白桦《从秋瑾到林昭》中的句子:
  把黑色的白还原为黑!
  把白色的黑还原为白!
  我感觉诗人引用这个句子颇为意味深长。特别在我读完这本诗集回过头来再去品味咂摸这个句子时,忽然让我想起了代表俄罗斯良知的诗人索尔仁尼琴,他一生都在追求正义和真理,反对强权和暴力,他极力想消除的是笼罩在自己国家头上不真实的神话和虚假印象,在强权面前,索尔仁尼琴从来都不是一个明哲保身的顺民。他的作品大都是描绘病态社会下人性的扭曲,他希望自己能为俄罗斯的未来指明道路。索尔仁尼琴这样形容自己,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而诗人马启代恰恰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犄角”的力量,他的诗与索尔仁尼琴的诗有着相同的秉性,我相信,马启代的诗同样也足以烛照未来。
  
  2015-8-27于辽宁丹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8-28 02: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问好白云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8-28 09: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欣赏。。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8-28 10: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候白云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8-28 14: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候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8-28 14:33 | 只看该作者
尘星童云 发表于 2015-8-27 23:24
好诗好评,收藏学习啦

学啥?写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8-28 14:34 | 只看该作者
曾正贤 发表于 2015-8-28 02:24
拜读,问好白云老师!

曾你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8-28 14:34 | 只看该作者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5-8-28 09:25
非常欣赏。。学习中。。

中是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8-28 14:35 | 只看该作者
有空必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8-28 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2 08:1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