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云诗刊] 【第049期中国云诗刊】每一片波浪都看见了自己在天上的影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8 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云生 于 2016-3-18 12:47 编辑
) J1 a& k( d6 v  m, y5 V
微信号 zgyskwx
功能介绍 关注生活,专注心灵,每日力推最新原创、具有代表性、为大众喜爱的诗歌精品。 中国云·故乡云,喊你的灵魂回家.......

, e* D* z: e. j( t- H7 p

" }6 h) Y) n# O( w, _4 `
( l6 X. r7 @/ s8 h) D- v0 |
& F! [  V: G+ ^# D" S

0 m6 P# \. B7 b" I4 S$ i, z& _; G0 _" y# L7 L" w
审美的鹰与生活的再发现
& H4 y( C2 J& L# Z+ N, a0 N2 f5 F
——李木马《一只鹰盘旋在钢梁桥的上空》赏析' V* ?; Z( I( S9 B8 p+ u
                                                
文/曾瀑

, J/ ^% |, {9 ~8 U0 N: M7 |: C0 Q2 i0 j7 D* c- W$ W
  表现现实生活诗歌,尤其是一些讴歌建设者、劳动者的诗歌,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较大的审美“风险”。一些诗人常常不自觉地将生活现实等同于诗歌现实,在创作中未进行必要的转换、过滤、变形和提升,过于明显地行业化、题材化、伦理化和新闻化,导致诗歌表象化、雷同化,缺乏建立在主体独特感受基础之上的那种撼动灵魂的力量,使得文本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质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平庸。
: |$ u" g( e, |9 G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避免、克服上述诗歌写作的通病呢?著名诗人李木马的《一只鹰盘旋在钢梁桥的上空》(以下简称《鹰》),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_7 i# y) P8 E  当下,许多诗人都倾向于解构和否定,似乎不如此,就不够“现代”或“后现代”。木马是一位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艺术追求的诗人,当然不会盲目跟风。从整体创作取向来看,他的诗歌建构色彩浓厚,倾向于对生活进行肯定。显然,木马的诗观属于希望诗学。《鹰》这首诗取材于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这一宏伟工程,无论规模还是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桥梁建筑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当代铁路建设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精神的象征。这首诗,就是歌颂这一伟大工程及其建设者的。它并没有像我们通常所读到的许多此类诗歌那样“赤膊上阵”,感叹工程如何如何艰巨,赞美建设者如何如何伟大,而是剑走偏锋,独辟蹊径,将目光锁定大桥上空盘旋的一只鹰。
# Y9 a5 ^. M- z8 z5 f! M2 a+ V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语境中,“鹰”是一个有着特殊“重量”的意象,凝聚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既是一个原始、古老的图腾,又是文学艺术中的“常客”。这一文化符号,常常与自由、力量、勇猛和胜利联系在一起,它是华夏先民神会自然、与物神通的载体,一向被视为民族文化心理与精神内涵的象征。诗中的这只鹰,一亮相就非同凡响:它翱翔蓝天,“像滑动的磁针,偶尔/凝固不动/任凭天空的唱盘兀自旋转”。在诗人神奇的笔触下,鹰的形象出现了大幅度变形,它不仅能够像直升机一样“悬停”在天空,而且还犹如留声机上的磁针,整个天空,都像一张唱片一样围绕着它旋转,俨然天地间的主角、主宰。这是何等雄健犷悍、叱咤风云、大气磅礴的形象!试想,在这“蓝天王者”锐利的目光下,只要它侧身轻轻向下一俯冲,有什么样的猎物能够逃脱它的利爪?, N: {) D# q7 N  M. W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这只搏击云天,神采飞扬的鹰,居然不是为猎物而来!因为,“水面之上的建设工地/不会有一片土丘,不会有/一根草,自然/也不会有一只田鼠和野兔”。那么,它究竟所来何为?它看到了什么?此刻,这只鹰已经不是一只普通的鹰,在主体意识的强烈渗透和“移情”作用下,它的生命已经注满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它和主体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它就是那位浮想联翩的诗人,诗人就是那只自由翱翔的鹰。让这只“鹰”流连忘返、久久陶醉的,是长江天堑上凌空飞架的大桥,是地球上正在生长的奇迹,是这奇迹所折射出的人的本质力量,是劳动、勇敢和智慧所创造的雄伟壮丽的美。于是,这只盘旋于诗人头顶的鹰,就成了一只“纯粹审美意义上的鹰”,或者说,它就是专门冲着“美”而来的,它所要猎取的对象,就是“美”本身。7 F' s8 t" _' w2 V8 t
  让人惊喜的是,诗人的思绪并未仅仅停留在“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英雄壮举”上。对生活深刻的感悟、认识和把握,良好的诗歌天分和素养,赋予了他的艺术直觉强大的势能和惯性。“借用”这只鹰的目光,他不仅看到了“蔚蓝色的大鹏鸟一样的钢梁桥”,而且还看到了水面上它那“柔软但又不肯随波逐流的倒影”,并且坚信,这些影像,“定然有着另外的样子和含意”。至于是怎样的“样子和含意”,诗人并未道明,欲言又止,只不过是进一步确认,“每一片波浪都看到了自己在天上的影子”,“每一片羽毛都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样子”。这里所谓的“确信”,其实是能指和所指关系的某种模糊和不确定性,“语言的自我言说”,产生了“含混”的效果,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容积,使得诗意更加丰盈和深邃。
, G% W1 h3 S# ^- v8 g  通过诗人奇异的直觉、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变形,超现实的一幕出现了:天空盘旋的这只鹰,恰似从大桥建设工地上飞起来的一块钢板,“仿佛替大地上所有的钢铁/在天上松开了翅膀”。飞翔的钢铁,隐喻着人类生产力和精神的巨大进步和飞跃。人、鹰、桥的相互指涉、渗透和映射,生发出强大的审美张力,把不可见的存在带到可见的存在物的感觉之中,把不可言说的事物置入可言说的事物之内,把无名的东西引入到语言的光亮中来,造成了读者心灵的惊诧和震撼。建设者的形象、创造力和精神,瞬间随着诗意的升华而升华了。至此,社会美和自然美实现了和谐统一。
1 S- k8 ?* ^5 e8 g1 T# J0 p  而这“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正是人类所苦苦追寻的终极价值和精神家园吗?! K% S3 ~7 V7 p& Q: ^% @" a. g1 {
" h& _: h; Z. ~0 Y0 v& R' k
  附原诗:% ]- O/ B# G* f" m/ _8 ~7 v- L; |

# c" b, @4 f0 A& I& Q& I. K% E  一只鹰盘旋在钢梁桥的上空
, k$ P' p7 l4 l# @# V
     
9 K  g" h& |7 C! O           李木马 / ~) N0 @5 y5 C) l- D# [) u- e1 l0 v2 V
" o- z/ z9 n8 Y+ O% O
  在工地上,连续几天8 w" [" M/ r. ?% Y5 W# ?. k) G5 I
  我都注意到了天空中的这只鹰
* j. L% I2 o' _; O: x( {4 O7 n  像滑动的磁针,偶尔
: [0 F. D! `  {! z  y  凝固不动7 K" q! ~, r& H) E6 a6 g
  任凭天空的唱盘兀自旋转
: L: G6 C8 r+ H  水面之上的建设工地& \; p5 ~4 s( o. N* u
  不会有一片土丘,不会有
5 }- G& c: `% \  一根草,自然
. h9 G" j- I" L8 n3 L' Y! v  也不会有一只田鼠和野兔
! @" \* S: R  s0 Z' W, L, a# D! b6 X! d  z* V+ x5 M' h. F7 i
  于是,在我们头顶上盘旋的一只鹰
* m5 k; t( i" ?( R  q$ ?  成为了纯粹审美意义上的一只鹰# I$ C: |9 o1 m# _4 g8 l% I  z$ i
  成为让一个写诗的人# Q( [  A9 b% I$ e3 l8 r0 J
  浮想联翩的一只鹰1 V+ h1 i5 o) f; {" K
' p/ A: ~6 R- O% f3 M
  一座跨越长江的铁路钢梁桥
! Y1 E. f2 M" b, Z% M! G7 w  蔚蓝色的大鹏鸟一样的钢梁桥
" D3 A4 b$ G1 q. Y5 k  V9 ?  包括它铺在水面上
" k! F  ^, ]7 `& i  柔软但又不肯随波逐流的倒影6 u  w( Q% [, A$ }7 ^* b  c$ m
  在一只鹰的心目中
! I5 k8 O$ H$ k8 e8 y/ g, w  定然有着另外的样子和含义
* B9 z1 }5 B/ u2 v+ I$ X3 v
$ O) G2 R. D- H; F; i: q% j  于是我确信
2 L9 T3 s/ U7 s# v  每一片波浪都看见了自己在天上的影子
2 K0 Z1 e% d* M  每一片羽毛都看见了自己在水中的样子
2 Q6 j" t+ W' l6 N4 Q3 ^  而这只鹰,张开的翅膀一动不动$ M9 |1 @5 C! A. F
  像一小块飞起来的钢板
0 G7 X% I1 B6 j/ E  轻盈,但又很严肃、很庄重; o* X- k2 X' y1 [- J) w
  仿佛替大地上所有的钢铁
( f, L# M6 C+ _6 ]. b- s  在天上松开了翅膀
# c+ ?" e# O! }0 n# e5 r1 a8 {
6 g/ A. t* d% N. G5 q$ J  
                       (2016.3.16.北京)
8 |) L" ]% i: y* G9 y0 j

: ~* t7 B' k$ d0 Q- ?
/ U5 F( |: L  ^2 X+ D3 y

. H, i" z4 s) i/ \; K
! [5 z5 A+ o$ h2 r
# H; l0 S. i: \+ n% y$ T$ |
3 O5 g5 Z# Q: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20:1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