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贺建飞:读西楚新作《董和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董和尚
西楚

贵阳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董和尚,不老不小
和我颇有交情,据他讲
很久以前,这里不是市中心
不叫黔灵山,没有庙
山妖狐精什么的,活得挺简单
直到1672年,有高僧遍寻静修处
在此登顶,见万峰绕着自己转
中间那地势,有如佛祖的肚脐眼
便对自己点点头:就是这儿了
从此,有了弘福寺
如今黔灵山已是国家的,4A城市公园
买张门票,谁都可进去玩一玩
我每次爬上去,就会想起三个朋友
明月,经书,董和尚
只在此山中,总是不得见
有时陪外地客人,逛逛即走
或也进寺去,烧柱香,求个签
看到光头的,我都想喊一声
“董和尚!”
有时带孩子去山腰的动物园
天黑之前就下山了
出了山门,才给他打电话
和尚偶尔下来赴约
我打趣,大师此来骑马还是御风
他不言,其实我们都知道
出禅房门,经寺门,到山门
打出租车,十多分钟就到酒桌上
反之亦然
席间,但见僧袍中跑出一头猛兽
我闻闻它身上还有几丝香火味
它翻着醉眼看看人间又少了些什么
酒后,留他继续谈风月
他也一次次相邀,来日上山饮茶
讲古,谈经,看明月
呜呼!这样一晃,我与董和尚的交往
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2017.1.15



读西楚新作《董和尚》

贺建飞

    西楚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他的诗诗风飘逸,意象诡异空灵,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带着神秘的巫术之气,被人誉为具有兰波似才华的70后诗人。今日读他的新作《董和尚》,我感觉他似乎在作一些新的尝试,其中诡异跳跃的意象密度减少了很多,描述性的语言增加了。这与其以往的写作有了些许的不同。但由于其语言方式仍然是抒情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它仍然是属于西楚诗歌传统的风格范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抒情诗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话说得很美、好听、有意义,讲究语言修辞技巧,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语感。而强烈的语感,推动着语言滑向意义的纵深,形成一种语言的滑翔,落脚点还是在意义上。它的目的在意义,是有话要说的写作。这样的语言滑翔,在声音的操控下,如果把控不好,其惯性就会导致诗人失去对语言的控制,偏离自己的初衷。当然,有时这种偏离却是正确的,它会推动语言偏离预设的实用性目的,使诗走向纯粹。而很多时候,则会形成按照预设的实用目的的顺口溜。(顺口溜就是在某种设定的语感推动下以实用为目的的意义表达。比如劝人戒赌的市井歌谣之类,以及一些功利目的的政治抒情诗。)当然,我并不是说西楚的这首诗写成了顺口溜,他对语言的把控使得这首诗还是具有了语言和情感的审美价值,我读到了诗人对一座山和一个人的那种温暖的友爱之情。我只是说,西楚的这首诗与以往的写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朦胧诗之后,中国当代诗歌从“非非主义”(“非非三原则”)发端,到何小竹、杨黎们提出的“废话写作”,实现了从“有话要说”(意义)到“无话可说”(即超语义)的蜕变。“有话要说”重表达,目的在某个意义。“无话可说”重呈现,目的在“诗”,在超语义的“无”。抒情本身就是有话要说。“有话要说”的诗,必须用深度意象的表现和语言的优美,把读者吸引在对诗句、对表现的意义以及语言的美感的欣赏上来,把读者吸引在语言的审美范围之内、语义之内。否则,如果用平实的描述性语言,它就会很容易走向散文随笔似的写作,走向散文化,把一个事情、某个意义叙述表达完了事。(关于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诗人何小竹,早在2000年初,他就曾私下对我给予过点拨,使我的诗歌写作从那时起才算走上了自觉写作的道路。)而“无话可说”的写作(或“废话写作”),则更讲究语言的“直接、具体、准确、简单”(杨黎语),以最短的距离直抵“沉默”,或曰“超语义”的“无”。这个“沉默”或“无”,就是我们所说的“诗”。这样的诗的语言,看上去确实很像是“废话”(没有意义),但却有人们常说的那种“语言无法表达”的诗的感觉,或说升华。关于“废话写作”,已经有很优秀和丰富的写作文本和理论阐释,这里不展开讨论。
    回到西楚的这首诗。因为其抒情的质地和不经意串出来的深度意象手段的运用(如“僧袍中跑出一头猛兽/我闻闻它身上还有几丝香火味”),即使在大量使用叙述性语言的情况下,也比较好地规避了散文化的问题,基本把握控住了诗的平衡。但就我个人的观点分析来看,用意象化的语言来抒情,如西楚以往的诗歌,那是比较得体的,而陈述或叙述性的语言来抒情,很容易会导致诗歌语言的扁平化和散文化,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最好要么抒情,要么“废话”(反抒情)。
    从语感,我们可以判断一首诗它是不是抒情的(滑翔的语感总是带着某种情绪或情感的)。而抒情,情感,本身也是语义的,是有意义的。所以,当初提出语感一词的诗人杨黎,后来又提出了反语感。从抒情诗的表现性写作到“废话”的呈现性写作,要经历语言的蜕变过程,要实现语态的转换,感觉方式的转换,以及诗的观念的转换。如果真正的领会、明白了这一点,一个诗人,我想他既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废话”的。只要他有足够的才华,像调换电视频道似的随现实与诗的相遇而自由地实现转换。

2017/1/19

贺建飞,1965年生,贵州省福泉市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理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国大陆及港台多种官刊、民刊及网络等。出版有个人诗集《阅读是有缘分的》、《解决》(汉英双语)、《鸡蛋与石头》。有诗作入选《中国网络诗典》、《2003橡皮年鉴•诗歌卷》、《现场——网络先锋诗歌风暴》、《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诗歌卷》等选本。认为诗即道。诗是活出来的,诗人只是道合自然,去发现和记录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19 12:18 | 只看该作者
讲古,谈经,看明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19 22:5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20 23:57 | 只看该作者
来读,欢迎常来,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21 23: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析诗?还是析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1-22 08:44 | 只看该作者
细读。诗文有意味,再精炼是否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2:45 | 只看该作者
小木匠 发表于 2017-1-19 12:18
讲古,谈经,看明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2:46 | 只看该作者
江城一帆 发表于 2017-1-20 23:57
来读,欢迎常来,祝好

谢谢。有时间来向大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2:51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7-1-21 23:42
这是析诗?还是析文?

呵呵 取决于文字是诗还是文。老贺说的对,警惕散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4 18: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