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重读经典》第1期:王明韵《拆“枪”》 [打印本页]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2-2-6 19:27
标题: 《重读经典》第1期:王明韵《拆“枪”》
作品
《拆“枪”》

作者
王明韵

创作时间
2010年1月

推介词
诅咒不是诗人的专利,但诗人必须在战争的废墟上,一边诅咒杀戮,一边歌唱树木和谷物……

重读
张无为:佳作与想到、做到的间距
方程:情绪在对比中充盈
澜水微静:世界需要铸剑为犁
潘建设:读《拆“枪”》后必须要明白的
大海:读《拆“枪”》

推介时间
2012年2月29日

(, 下载次数: 16)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6 21:39
真是个好主意!本网各位诗人,以及理论和评论高手们可以尽情施展胸中才学。俺在后面跟着学学。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2-6 23:07
此举意义可观,倡议同仁当摩拳参与。{:soso_e100:}
作者: 深海之蓝    时间: 2012-2-6 23:24
读了《拆“枪”》,确实是精品!这样的评论征集的确很有意义。
作者: 周旋    时间: 2012-2-6 23:55
心中有爱拆枪
作者: 软烟罗    时间: 2012-2-7 07:08
果然是经典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2-7 10:26
此举甚好!积极参与。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2-7 10:32
好诗!感动!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2-2-7 10:35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2-6 23:07
此举意义可观,倡议同仁当摩拳参与。

还请张老师给我们作一个范本,张老师学术精纯,品评精到准确,给我们指一个方向也好啊。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2-7 11:10
大海 发表于 2012-2-7 10:35
还请张老师给我们作一个范本,张老师学术精纯,品评精到准确,给我们指一个方向也好啊。

通过本栏目的现有评论,能看得出作者各有特色,互相映照又难以取代,可谓长势良好。相信此举肯定会进一步逼使我们在磨砺、切磋中,共同提升的。呵呵。请快手先上哦。
作者: 方程    时间: 2012-2-7 11:23
这首诗歌好就好在真切的情感,和切入的角度(即为了更好的说出,采用了适当的策略)。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相对立的因素:比如约会和拆枪,我的现实和阿富汗的现实,现实的枪和语义上的枪,爱与恨……等等,通过强大的情绪力量进行了糅合在造,结合得比较完美,从而可以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在场感(直陈式的,也就是即时性的)。不足之处在于语言还不够凝练,第二节的转换有些牵强,比如从子弹的子到孩子的子,脱离了在场感,虽然这种在场感仍然是虚拟的:我并非真的在拆枪。在这个虚拟场景下的现实感最好限定在子弹的质感至上,将其联想到语义上来说,有些“姿态”了,这和后面的那个对枪的汉字拆分有细小的区别,后面一个更加坚实一些。而且引申到母亲,更是加重了刻意性,将诗引向了一个小小的歧途。一些浅见。
作者: 小桥流水    时间: 2012-2-7 14:02
这枪拆的美好而温暖。好诗配诗评,锦上添花,当赞之。读者定会从中受益。
作者: 青铜酒杯    时间: 2012-2-7 23:51
一气呵成,一般的人写早就散架了,如想认真好好评的人也一气呵成评下来的话一定同样精彩,期待潜水者。
作者: 杨立    时间: 2012-2-8 08:22
读诗与诗评,很能学到东西。鼓掌!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2-8 10:33
过来看看。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2-8 12:52
本帖最后由 唐词 于 2012-2-8 12:52 编辑
方程 发表于 2012-2-7 11:23
这首诗歌好就好在真切的情感,和切入的角度(即为了更好的说出,采用了适当的策略)。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相对 ...


脱离了在场感,虽然这种在场感仍然是虚拟的:我并非真的在拆枪。在这个虚拟场景下的现实感最好限定在子弹的质感至上,将其联想到语义上来说,有些“姿态”了.....点到点子上了,不够透。好敏锐啊,你,这点我有感触。
作者: 陈科    时间: 2012-2-8 16:53
支持韩战与高手们来此解读好诗,可以让我们学习借鉴,得到提高!谢谢了!
作者: 南北    时间: 2012-2-8 21:06
这首诗有自己的特点,似乎在显示作者的一种“大善”、“大关怀”精神。
但是,诗的前提规定在第一节里面,是那些“很远”的地方,“枪”在响着。这是用“舍近求远”的方法,来规避身边的“难言之境”。这虽然很策略,但难免让人感到作者的“圆滑和世故”。而且,“枪”只是一种工具,犹如古人的刀或剑,关键在于握在什么人手里,又去做什么事情?如果一味的只是去“拆枪”,是否显得矫情和牵强了些?
呵呵,我发现大家基本都是异口同声的随和,赞同,而少有独自的思考和分析,这其实对于诗歌写作,是很危险的事情。
建议喜欢这首诗的朋友,读一下女诗人蓝蓝的近作,大概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现实关注”。
作者: 蔡峥嵘    时间: 2012-2-8 21:57
好作品,学习。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2-9 09:23
本帖最后由 唐词 于 2012-2-9 11:05 编辑

《拆“枪”》评论征文
散谈王明韵作品《拆


    文本的真实性和人文主义精神是检验诗歌的标志之一。王明韵的作品《拆》,是基于现实的一次的感慨,呼吁,精神的回归,实质是“组枪”要把战争赶出我们的视线,其文本是这样憧憬的:“哦!让我们在树木下、在粮仓前/生儿育女吧,让一双儿女/一出生,就不认识“枪”字。而这只是诗者美好的愿望,因为作者是基于这个愿望没实现时所作的,整篇诗歌最大的看点是感情出发点基调的美好,是实实在在的行走,幻象,糅杂作者的情思,以此来表达诗者对战争的厌恶,排斥,来引领一群人走向它的呼唤。

    《拆》这首诗歌行为上是个人行为,但它所展现的却不是个人行为,是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比较期盼的一种趋向:“和为贵”,是集体的向往;因此文本在此有了普遍性,共鸣性,至少可以感触到作者诗里行间的一分真情。但文本里涉及到拆枪时的幻象有些令人非议---拆枪时联想到孩子和母亲,个人很清楚作者这里表达的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寄托,为了突出自己的情感自己情感的大爱,也是为了承接下面拆枪的艰难,作者的心理意向的光明、美好向往。如果文本《拆》正如我面前所说,是基于现实的呼吁或人文精神,那么从真正的切入点“现实,唯客观来讲,那么它所呈现的只是一种虚,只能当作一次心理妙想,但是正是由于这“妙想”会呈现出作者对现实题材处理的缺陷,可以看见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缺少意义上的对应统一。

    对应,统一,据我自己理解是这样的:文本的语言或思维与现实都有相应的逻辑,内在联系。当然也不是绝对,具体要看文本,王明韵的作品《》所涉及的孩子,母亲的联想如果真正的让它进入“真实的存在感”会让人感觉作品显的有些“艺术成分文艺腔”,有些虚,并没有完全的投入到它所要进行抒发的主体面前达到所谓的真,因为这篇《拆》它呈现的背景是战争,原本就带着一定的严肃性,庄重性,而其用的表现手法过于轻,两者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之间有一种不协调,会觉得文本是一种不实的喧哗,油滑。其实我们清楚作者的表达是为了突出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依托 “联想,妙想假托,过渡为作者的情感和大义方向,但是这却使文本与存在主义现实相对应上摔了个跟头:脱离了现实的语境;其文本其实是实实在在的作者的一次主观臆想,针对所处理的题材,没有严肃感。以上我们可以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文本如何对应现实?尤其是在所谈论的话题相对严肃时,正如我们写祭文,我们花俏的写,即语言华丽的写,难免会感觉到作秀,虚假。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我们作品想象力的运用,而是要搞清楚如何运用。

    再观文本《拆》可以看到作者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或者有知识的成分在里面,比如:对枪的理解:“双排双进弹匣”,诗经里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运用,圆曰囷,方曰仓的了解,还有所谓的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以及饱满情感的描摹:拆枪时拆字的意趣,以及所延伸的诗意或内涵。但是王明韵《拆》中所谓的联想是虚构有余,用轻代替了所谓的“诗歌所表达的“重”,抑或文学的庄重,生活本身蕴含哲理的重,而接下来的情感描摹,流淌也会受到质疑,因为牵一脉而动全身,后面的都是因为前面的铺叙而进行,完成,所以说拆枪只能说语言符号里的自足,想象里的自足,它难以承受所面对背景:战争的宽大,(其实拆枪是件严肃的事),假定联想的孩子母亲那段虚成立我们就可看见善良的人说着善良假想着如何拆枪,进行幻想孩子母亲那那段纠缠如何拯救世界,多么荒谬!当然我们可以正常的向作者那样发出愿景:拆枪。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样的虚构使文本脱离现实的真实性,是夸张的不正确使用,是一种浮着的幻象,应该属于穿越文本。

    文本如何让贴近现实,或者不使文本流离于喧哗,也是我们诗者的探讨问题,《拆》算是个体中的集体,是小中的大,其描写的感情,在大的背景中,轻易的使用想象有点玩的感觉,当然这也许是无意的玩,或者精神意识的漂流,违背客观层面的旅行。它不比有许多个人情感或意识比较浓的作品也就是说所涉及的话题没有浓重大客观,和大意义的时候,它所呈现的意识流可以被接受,那时还可以名正言顺的说:浪漫,诡异主义。而《拆》明显所呈现的背景面对的背景是战争:战争算是比较厚重,比较规矩规则的话题,在战争中我们可以欢笑,想象不必要的争斗,但是也要符合规律,拆枪时,想象孩子母亲那里显得有些滑稽。另外我再从作者角度里以拿枪者国度里向往和平里的身份来讲,也就是文本中的“我”他们来拆枪,来进行联想,孩子和母亲那段联想,想象似乎更合理。而在这里“所谓的真实性”也会瓦解。而是以艺术作品中的我来完成现实,也许这只是作者当时的艺术手段罢了。但还是感觉有些虚,只能属于纯艺术层面的意义,厚重感被削弱,所呈现的担当,美好也会削弱。

    最后再综述一下:这篇作品《拆》基调朴素,沉稳中涓涓细流,我们可以看见美好的情愫在流淌,思维在发散,聚集,相对个人来说阅读的快感比较缺乏,或者它描述的语境我们也相对熟悉,电影或电视里我们也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切换或者说作者口语式的流淌,或者语言的控制不够大气,精炼,气场不大,相对平和削弱了情感的冲击力。

    总之,读完,分析完这文本时,我就是想,我们在写诗的同时,我们的想象是不是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它们有的放矢为我们文本所用。拆枪,拆枪,其实我想“组枪”,也要枪毙身上的一些顽疾,或者许多落后的思想,也愿意和王明韵一起呼喊爱,呼喊战争在世界湮灭,或许我的呼喊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斥着有点虚的念想。但这,毕竟是爱!写爱的人,心中肯定有爱,王明韵作品《拆》在我这里可能应该说被“说三道四”,虽然表达上有点缺陷,过虚,但是我可以判断他的爱依旧是满的,看见他为爱担忧着,呼吁着爱,让战争远离世界!



                                                                                                      
                                                                                         ------作于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16时21分初稿,
                                                                                                                                           201229日星期四 927分完稿。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2-9 09:32
本帖最后由 唐词 于 2012-2-9 09:41 编辑

因本人水平有限,谈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见谅!
作者: 方程    时间: 2012-2-9 09:54
唐词 发表于 2012-2-9 09:23
散谈王明韵作品《拆枪》

    文本的真实性和人文主义精神是检验诗歌的标志之一。王明韵的作品《拆枪》, ...

很好的点评。最后词语意义上的拆“枪”,深刻阐述了拆抢行为的荒诞感,反衬了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力感和无声的抵抗,这种脱离现实以为情绪支撑,我觉得还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前面那个从子弹-孩子-母亲,是确实虚了,因为它的逻辑直接导致了拆抢行为的结束,如果在这条线索上发展下去,诗歌应该嘎然而止了。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2-2-9 10:40
唐词 发表于 2012-2-9 09:23
散谈王明韵作品《拆枪》

    文本的真实性和人文主义精神是检验诗歌的标志之一。王明韵的作品《拆枪》, ...

唐词君果然是快手。根据“应征评论请在本栏目专文发帖,并在标题前注明征文字样。”——应再单独发布一下,标题前注明“《拆‘枪’》评论征文”吧。
作者: 唐词    时间: 2012-2-9 11:12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2-9 10:40
唐词君果然是快手。根据“应征评论请在本栏目专文发帖,并在标题前注明征文字样。”——应再单独发布一下 ...

问好,根据你的意思发了,原来是征文啊,呵呵我都忘记了。
作者: 素手    时间: 2012-2-9 19:08
好的,那有空来看。
作者: 潘建设    时间: 2012-2-9 22:16
唐词 发表于 2012-2-9 09:32
因本人水平有限,谈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见谅!

我觉得这首诗不能这样简单剖析,而应该深入诗的话外之音和诗人的真正意图。否则,解读此诗会一知半解而落入技术上的圈套。
作者: 碧青    时间: 2012-2-10 13:34
拜读经典好诗!等待学习好评!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2-12 21:20
争取来写一个。
作者: 狼孩    时间: 2012-2-13 10:50
支持。此举对于新诗的发展功德无量。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2-2-14 16:07
本帖最后由 澜水微静 于 2012-2-14 16:15 编辑

世界需要铸剑为犁
——解读王明韵的诗作《拆“枪”》
文/纪开芹



       可以说,王明韵的《拆“枪”》是一首让人看后立生感慨的好诗。好诗的解读,众说纷纭。每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便会得到不同的美学效果。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作为诗歌初学者,极期望能在细细揣摩中获取一知半解的感悟。如此,也算欣慰了。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下,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他的感情必定要借助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一定是诗人苦苦寻觅得来的,最能寄托诗人情感的载体。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中浮动着智慧的光芒,赋予一代又一代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拆“枪”》这首诗就是充满着激情的。
       显然,《拆“枪”》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是属于现代社会的,属于民族的,因而,《拆“枪”》的句子中透出时代的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诗人一直用一种激情来写作,将内心的波涛一遍遍激起。他的创作是一气呵成的,具有长虹贯日的大气,但很多细节间也有晚霞缕缕的温柔。
       诗人用了整整六个诗节来抒写他对战争的感受。从总体上看,这六节都表达了一个主题: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诗人站在悲天悯人的立场上来观照战争,思考战争,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祈望。这些都不断显示出诗人那顽强的理性的批判精神。但每一小节,诗人又都从不同角度来展开。
       第一小节,我个人认为是全诗的总起。而且,就技巧方面也说,也相对简单一些。王明韵老师很直接地写到战争。他把对战争的描绘放在一个安静的背景中。
今夜,雨夹着雪
在风中奔袭,我让五指分开
试图接近一枚飘摇的枯叶,炭火闪烁
我想象着星光的安宁。
       这样,枪声就具有了鲜明的特征,更加刺耳,在雨雪交加的夜晚,在炭火闪烁的炉火前,灌入我们耳膜的是密集的枪声。什么风花雪月,什么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和一个姑娘的约会,都成了泡影。宁静被血腥所破坏。于是,“拆枪”的主题便由此点出。
其实,诗人也并非是在一一列举拆枪的动作过程。在拆枪中,还穿插着虚幻的描写。
我首先卸下子弹
子弹的子,是孩子的子
每一个孩子的脐带,都连接着
母亲的血肉和筋骨
一位母亲,手持野菊走向墓地
       这几句倒让我想起苏联作家西蒙洛夫的报告文学《蜡烛》。文章主要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死在南斯拉夫战场上的故事。文中便提到了一位南斯拉夫女性对烈士母亲般的深沉的爱。那是用死亡凝成的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所以,全诗第一次感动我的地方也在于此。每一个烈士,他们都是母亲的血肉和筋骨,他们在战场的每一声呐喊都震撼着母亲们的神经。不管战场上倒下的是谁,其实,生与死之间是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国界之分的。我们怀着失去亲人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悼念他们。
跟随诗人的感情,我们拆枪的手也颤抖起来。这时候,诗人将现实和幻想融合在了一起。
“我拆不下去了
那是我的母亲呵!她走向我
她只剩下白发、苦难
和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
       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将“母亲”的意象扩展。天下所有的母亲,在战争面前都是无助的,战争让她们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家园。战争让她们孤苦无依,那苍白的发丝在风中构成一缕缕苍凉的飘絮。
但我还是卸下了扳机
我知道,今夜,雨雪之夜
更多的母亲、婴儿,还在睡梦中
不能再有枪声,狗吠声
去惊扰他们
   
        就是说,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不足以改变什么。甚至这样的举动会带来灾难。可是 ,在大爱面前,诗人一往直前,用惊人的毅力做自己想做之事。这可以说,是悲剧带给诗人的力量。这也是诗人拒绝战争的一种方式。解读《拆“枪”》,我们必须要时刻留意于诗人意识的复杂性。这一时刻,诗人在泪水中创造了一个感人的人间!显而易见,诗人是在悲愤中完成这一小节的。他的意识中,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成分一直存在的,但哀思中也不乏扬起的奋起之情。他向悲剧挑战。拆枪,一个细微的动作,却足以诠释他所有感情!
第三小节中,我们跟随诗人的情感再次回到拆枪这个实际动作中。诗人开头两句写到枪的外部形态是顺其自然的,毫无做作生涩之感。

“它的每一个构件
都连着仇恨和死亡,连着
爱和不幸,连着一个又一个家庭”
       这是由枪支背后折射出来的故事。诗人每拆一部分,心房便颤抖一阵子。这一小节中,诗人用各种表达方式烘托内心的情感。边叙述,边议论,而且,一直将抒情穿插其中。如果说,诗人拆枪的举动是一条明线,那么,诗人情感的变化就是一条暗线。明线和暗线相互交叉,叙述议论和抒情也互相融合。从而使得诗歌一唱三叹,达到“肠一日而九曲”的艺术效果。  
       诗人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渴望。波澜起伏的感情令诗情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内心意识的流动,外部行为的变化,都让读者走进诗人,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悲戚的脸,让心尖的颤动跟随拆枪的节奏而跳动着。拆枪的动作没有停止,抒情也依然继续。“托物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用烛光、泪水、琴弦
用诗、阳光,用积攒一生的
悲伤和爱,去润滑,去化解
去松动每一个螺丝,去阻止
导引凸笋的弹出,去解构
枪管在轴线上45°的回旋

       二战期间,人生的暴戾景象一幕幕上映,触目惊心。诗人一方面想象着在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下的悲苦人民,一方面又为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感到悲哀。力所能及的事情依然是继续拆。但,保持原来的姿态,在拆枪的过程中,思维又跳跃了,又飘远了。这一小节中,前半部分还是写爱,以爱为主题。中间这样写到:
每一把“枪”,都深不可测
在双排双进弹匣里,我发现了
血肉模糊的地图、铁丝网
死亡洞穴和辛德勒名单,发现了
毒气、死海、秘道和哭墙

       突然就想起了关于二战的一部影片《辛德勒名单》,充满了暴力和血腥。该影片将二战期间法西斯的残暴揭露得血淋淋,对希特勒毫无人性的做法给予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所以,呼唤和平,是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人心底的渴望。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这个世界上 ,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提到战争,就会想到死亡,毒气,密道和哭墙。诗人这么写,不仅仅表达的是对法西斯的憎恨,更是对所有非正义战争的憎恨。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诗人这样的写作目的了。黑色的死亡,宣告着蓬勃生命的终极,它使一切爱的理想与热情化为乌有,使灵魂归于茫茫无期的沉寂。对于战争的恐惧几乎是人类与生具有的,人类排斥它,痛恨它,避忌它,诗人也不例外。
“我要告诉准备开枪的人
有一封家书,正踏雪而来
写信人,是母亲、妻子
和在母腹中躁动不安的一双儿女”

       一封家书何其珍贵啊!老杜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古今中外,所有仁人志士,无一不对战争深恶欲绝的。亲人流离失所,百姓颠沛潦倒,这些罪恶都来自于战争了。这一节中,诗人用深沉的笔调,刻画了凶残荒诞的现实景象,危机四伏,时时面临着崩溃和毁灭。所以,“我”不得不拆下枪支弹药,用舌尖将那些冰冷的金属融化。这是用爱来化解。至此,诗人再一次感动我。
我让这泪水,顺腮而下,溢满皱纹
注入我的动脉、静脉
不需要催泪弹,我早已泪流满面
我要十指相扣,用这些腥咸之水
浇铸笔尖和犁铧
在纸张和泥土中,写下爱与宽容!

       让制造枪支的金属来制造笔尖和犁铧吧!让一支笔抒写人生的快乐!让犁铧翻耕土地,让大地五谷丰登,社稷粮仓富有殷实!让这些咸咸的泪水浇灌爱之花,让它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我觉得,欣赏这首诗,我们不妨沉浸下来,感受诗人强烈不可遏止的感情,而将诗作的技巧和方法退居其后。王夫之曾经研究过“兴观群怨”和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他认为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曲写心灵,动人兴观群怨”。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我一直认为,文学应该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凡诗所到之处,皆有情相伴随;而情之所到,亦必然要发而为诗。诗歌离不开感情,感情也离不开诗歌的。所以,我认为诗歌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表现感情为其主要特征的。纵观这首诗,每一小节中都有浓郁的抒情 ,而且这种情感如海深,如山高。
       当然,诗歌这种体裁形式决定了它的唯美性,浪漫性。如这首诗作,在沉痛的拆枪中,作者仍将爱的主题贯穿始终。爱人类,爱所有为战争牺牲的人,爱他们的子女,他们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在战争中,仍不忘记爱情!只是,危难之中的爱情才更能见真情。
“与你牵手,用弹壳、弹片
和它们曾经呼啸而过的声音
像毕加索一样,弯下腰来,做一只
会飞翔的、咕咕叫的鸽子
让鸽群”

       看!这该是怎样的镇定和大气啊!让呼啸而过的声音化作一声声鸽子的鸣叫,让世界到处传递着和平的声音!相对于那些普通的民众而言,诗人的感受更加敏锐。诗人的思索更加深沉。他没有找到锐利的刀锋解剖战争,也不愿看到同胞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却将现实和理想推向矛盾,推向生与死的哲理化高度。诗人悲愤地看到 ,渴望和平已经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但强盗政府们往往做出许多违背人民意愿的事来。辛酸,苦闷的拆枪过程,让我们的心也跟随哭泣。
最后一节,读者突然释然,仿若阴霾的天空下射来一缕缕阳光。而且,这一节中,我觉得是全诗最具才华的一部分。诗人别出心裁,将“枪”这个字拆开了 ,同时又暗示了手中的实物——一把枪支终于被拆卸了。那么,拆卸下来的枪支该是什么模样?还有什么用途?
“呵!我终于把一支‘枪’
给拆了,拆成
树木的‘木’
粮仓的‘仓’

       那么多的“木“可以成林。那么多的“仓” 可以储蓄。诗人的心情逐渐平息下来。带着感恩,怀着大爱,看手中的“枪”,眼前便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是一片和平繁荣昌盛之景了。这样的场景是感人肺腑的,有世外桃源的恬淡温馨,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的美好。拆下来的一瞬间 ,诗人强烈地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在他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力量阻止战争。如果我们每个人奉献出一点爱心,那么,世界就是温暖的人间。怀抱一种向往,不屈不挠,注定,世界会被我们所征服,而呈现出一片葱茏繁盛之态。
       纵观全诗,我们感觉这首诗情绪饱满,利索纯净,一气呵成,有不吐不快的效应。经过这一番艰苦的劳作之后,诗人又从不同意义上提出了和平的珍贵。解读《拆“枪”》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甚至可以和杜甫的《三吏》《三别》相媲美。一样的都是现实主义诗作,一样的将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间,一样的具有大爱。其中,悲剧性因子是难以掩饰的,在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令读者欣慰的是,最终,“拆枪”的动作结束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这就意味着,世界终究有一天会呈现出和平安宁的景象。不再有战争和杀戮。这样,一直充溢在字里行间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了奋起之情,也扫除读者内心的阴霾,在痛苦的体验中振作起来,向和平搏击。于是,这样一种结尾看起来就那么的意味深长了。


作者: 左岸    时间: 2012-2-14 16:55
《拆“枪”》确实佳作偶得。想起欧阳江河的《手枪》,核心也有个“拆”,可作参考。


手枪


手枪可以拆开
拆作两件不相关的东西
一件是手,一件是枪
枪变长可以成为一个党
手涂黑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党

而东西本身可以再拆
直到成为相反的向度
世界在无穷的拆字法中分离

人用一只眼睛寻找爱情
另一只眼睛压进枪膛
子弹眉来眼去
鼻子对准敌人的客厅
政治向左倾斜
一个人朝东方开枪
另一个人在西方倒下

黑手党戴上白手套
长枪党改用短枪
永远的维纳斯站在石头里
她的手拒绝了人类
从她的胸脯里拉出两只抽屉
里面有两粒子弹,一支枪
要扣响时成为玩具
谋杀,一次哑火



作者: 方程    时间: 2012-2-14 17:29
左岸 发表于 2012-2-14 16:55
《拆“枪”》确实佳作偶得。想起欧阳江河的《手枪》,核心也有个“拆”,可作参考。

欧阳的缺乏情感的凝粹,姿态感强了。
作者: 张培亮    时间: 2012-3-5 14:57
学习了。
作者: 诗歌刺客    时间: 2012-3-9 19:39
怎么看不到作品。
作者: 诗歌刺客    时间: 2012-3-9 19:41
经典:在重读中否定和发现(发刊词)
作者: 八立尚人    时间: 2012-9-4 14:57
喜阅喜阅。
作者: 张敬成    时间: 2015-4-27 01:17
本帖最后由 张敬成 于 2015-4-27 01:18 编辑

《拆“枪”》

       王明韵


今夜,雨夹着雪
在风中奔袭,我让五指分开
试图接近一枚飘摇的枯叶,炭火闪烁
我想象着星光的安宁。但我
还是听见了可怕的枪声:在伊拉克
在巴基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在阿富汗
枪声似乎离我很远,我的善良、脆弱
却一一倒在了血泊之中
我决定放弃,与女孩J的约会
合拢诗卷,一个人躲在书房里
尝试着,如何去拆卸一支“枪”

我首先卸下子弹
子弹的子,是孩子的子
每一个孩子的脐带,都连接着
母亲的血肉和筋骨
一位母亲,手持野菊走向墓地
风吹散了她的头发,我的手
颤抖着;我不敢拆了,我的手
颤抖的厉害;我拆不下去了
那是我的母亲呵!她走向我
她只剩下白发、苦难
和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
但我还是卸下了扳机
我知道,今夜,雨雪之夜
更多的母亲、婴儿,还在睡梦中
不能再有枪声,狗吠声
去惊扰他们

拆“枪”是艰难的,一把“枪”
总是锈迹斑斑,它的每一个构件
都连着仇恨和死亡,连着
爱和不幸,连着一个又一个家庭
我用烛光、泪水、琴弦
用诗、阳光,用积攒一生的
悲伤和爱,去润滑,去化解
去松动每一个螺丝,去阻止
导引凸笋的弹出,去解构
枪管在轴线上45°的回旋
我还必须卸下,深藏在“安全”之下的
一道道保险,我知道,这些保险
必须一一拆除,它们所能保障的
只是以生命为靶子
以死亡为靶心

亲爱的J,我不能赴约,我在拆“枪”
为了你和你幼儿园的孩子们
为了爱和一切被爱之人
这不是童话
每一把“枪”,都深不可测
在双排双进弹匣里,我发现了
血肉模糊的地图、铁丝网
死亡洞穴和辛德勒名单,发现了
毒气、死海、秘道和哭墙
我必须在枪的防滑凹纹里
撕出一条口子来,我要冲出去
让准星之下、射程之内的人卧倒
我要告诉准备开枪的人
有一封家书,正踏雪而来
写信人,是母亲、妻子
和在母腹中躁动不安的一双儿女

我把那些不锈钢、黄铜
和我完全陌生的金属,含在舌尖
一一融化。它们像眼泪:苦涩、腥咸
我让这泪水,顺腮而下,溢满皱纹
注入我的动脉、静脉
不需要催泪弹,我早已泪流满面
我要十指相扣,用这些腥咸之水
浇铸笔尖和犁铧
在纸张和泥土中,写下爱与宽容!
J,我还要用手工,体温,敲打出
一枚小小的戒指,镀上阳光和月色
戴在你右手的无名指上
然后,趁雪花盛开,趁烛光闪动
迎娶你做我的新娘
与你牵手,用弹壳、弹片
和它们曾经呼啸而过的声音
像毕加索一样,弯下腰来,做一只
会飞翔的、咕咕叫的鸽子
让鸽群:灰色的、白色的、杂色的
与蓝天白云融合在一起
让在母亲子宫中睡眠的胎儿
也能谛听到黎明时分的鸽哨

呵!我终于把一支“枪”
给拆了,拆成
树木的“木”
粮仓的“仓”
木,是木秀于林的木
是独木成林的木
是乔木的木,灌木的木,木棉的木
是能自转和公转的木星的木
是能敲击而歌的木鱼的木
是八音之一:“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
最会唱歌的那一根木头
仓是仓库的“仓”
乳房一样饱满,饱含着乳汁和芳香
是“圆曰囷,方曰仓”的仓
是达赖六世、情圣诗人仓央嘉措的仓
是仓颉的仓,是《诗经》中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仓
哦!让我们在树木下、在粮仓前
生儿育女吧,让一双儿女
一出生,就不认识“枪”字
就会看着“木”和“仓”发音
就会说英文:木,WOOD;仓,BARN
就会读拼音:M-U-木;C-A-N-G仓


2010年元月1日初
2010年元月10日改定


作者: 张敬成    时间: 2015-4-27 01:19
贴这里好好读一读  搜过来的   
作者: 张敬成    时间: 2015-4-27 01:23
好诗啊,夜读喝一口酒,天上打雷落雨了,现在已静,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