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重读经典》第41期:徐乡愁《菜园小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4-9-12 10:44
标题: 《重读经典》第41期:徐乡愁《菜园小记》
作品
《菜园小记》

作者
徐乡愁

创作时间
  2002年5月28日

推介词
他是垃圾诗派领军人之一和集大成者。在公刊和民刊上发表过大量作品;
镜哥哥:徐的作品是对汉语言诗歌写作的颠覆,开创了新诗歌的新的纪元。
老象:对于诗歌的独特悟性,使徐乡愁常常以一种反向思维的诗写给诗坛带来惊异,显出其穿透表皮生活的深刻洞视!……《菜园小记》《我的垃圾人生》等诗堪称垃圾派经典。
蔡俊:就成熟的诗人徐乡愁来说这是他更有真挚的浪漫精神的表现,我们阅读的时候,并不是去时刻寻找形而上的直接承载的,因为那是早就在我们的伟大的本性里的东西,只是每人蒙蔽的程度不同。
老九:徐乡愁的好多诗歌,虽然有大量的“屎”、“尿”等引起人们反感的字眼,但写垃圾仅仅是种手段,其内核是对媚俗与虚伪的反讽,并表达一种不妥协的立场,其向下的理念,也更关注了下层的民生,仅从这一点上看,我觉得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重读
1、委鬼走召:《菜园小记》 的“微叙事”解读
2、看山忘水:谈徐乡愁诗《菜园小记》
3、何均:一首没有“垃圾”的垃圾派诗
4、墨微(马杰):以“无意义”姿态存在对奴隶式写作的反抗
5、小月亮:关于皮旦和徐乡愁兼谈《菜园小记》
6、吴谨:《菜园小记》像一条小狗


推介时间
2014年11月8日

(, 下载次数: 25)


  菜园小记


               徐乡愁

春天来了
萝卜也成熟了
菜农们便把它收起来
拿到市上去出售
只留下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被萝卜插入过


1、《菜园小记》 的“微叙事”解读

                                  委鬼走召

                              
“微叙事”是笔者在《“微叙事诗学”概论》一文中提出的诗学范畴(《诗歌周刊》113期)。其初始目的,是为微小说诗提供本体层面与技法层面的理论支持。不过,实际上,“微叙事”理论当然可以不限于微小说诗这一诗体。以其相关范畴为理论工具对非微小说诗进行分析,对帮助我们赏读相关诗作还是非常有效和便利的。譬如,对徐乡愁先生的这首《菜园小记》 。下面,谨以相关理论对其予以 “微叙事”解析。

    一、语言的境界化——“语言叙事”
  
    所谓“语言叙事”,即“以语言本身为目的”或“首先以语言为目的”的“微叙事”理论范畴。就是说,诗作的语言,不但是起点,甚至——也可以是终点。从这点讲,“语言叙事”,与“诗到语言为止”的“废话诗”是相通的。而废话诗的本质,正如笔者在《诗到叙述为止》(《诗日历》344期和《诗歌周刊》127期)中讲到的,是诗人“生命境界与语言境界所生发的语言运动”。所谓“生命境界”,是指诗人对宇宙人生一种“去蔽”的澄明状态。表现为诗写,就是不耽溺于空泛的抒发或宣泄,对事物保持着睿智的观照与呈现——甚至是悟道之后的“无话可说”。所谓“语言境界”,则是一种“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语言技艺,即,对诸多花哨技巧“去蔽”后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这种生命境界与语言境界所生发的语言运动,往往会生成一个和谐、自然、舒适的“气场”。就《菜园小记》而言,作者不露声色,对事物的观照客观细腻,生命状态表现为超脱淡然;语言,则化繁为简,朴实练达;二者结合,显然,生成了冲淡高妙的“气场”或“道场”。

    二、表述的极简化——“极简叙事”
     
    7行44字,比起七律的8句56字还要简约。仅从篇幅来讲,《菜园小记》的“极简叙事”是很好理解的。当然,笔者认为,“极简叙事”,作为“微叙事”的直观特征,并非仅仅从篇幅上讲。因为,它既是篇幅,也是风格,更包含了一定的诗学技艺——如,省略、跳跃、勾勒、点染、留白。《菜园小记》就可说分别用到了这些技巧:
    省略:“菜园”里只有“萝卜”么?“萝卜”只有“它”么?显然,这是以点代面的借代式省略。如果写“菜园”,还要写其它蔬菜;写“萝卜”,不仅要写“这一个”,还要写“那一个”——显然,这是散文和小说——而非诗的长处。而《菜园小记》,作者实际上作了很大的“减法”,省略了大量相关的人、物、事,直接抵达诗所要叙述和呈现的“事象”。
    跳跃:前四句,叙述了萝卜的收获与出售,随后直接从“市上”跳了到“菜园”。
    勾勒:“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点染:即由最后两句构成的“特写镜头”——“被萝卜插入过”的“坑”。
    留白:主要为前四句的线性叙述与后三句的勾勒点染形成非“结局”叙事的“事象”张力与空间。  

    三、文本的立体化——“复调叙事”

    复调叙述,本为巴赫金提出的叙事理论,指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这里,笔者以之借指诗文本叙事表层之内蕴含的多重语义指向。 也即笔者在《“微叙事诗学”概论》中提出的“文本潜空间”。如果说,语感之美和叙事技艺为微叙事诗的“形式”,那么,文本并未明确点出,但可以根据语境进行充分解读的“意味”,则是形式表层之下可以深挖的“潜空间”。就《菜园小记》,文本直接表意的叙事一是“萝卜成熟”,二是“卖萝卜”,然后蒙太奇式地跳跃呈现了曾经被萝卜所填满的“坑”。这一层直观表意,从前文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看作为“语言叙事”的“无意义”。但是,通过这种对客观事物的高妙呈现,读者可以通过充分的推理或联想,发挥出多层的“主题”或其他意义。例如, 有人认为该诗“敞亮了世界上一切因奉献而遭践、因献祭反受凌辱的现象” (张嘉谚);有人认为“ 拨和插入之间剖开了时间的在场和不在场”(红尘子);有人认为”它除了日常生活表述的一层含义,还有与性有关的另一层含义” (西北龙)……等等。这是否是作者的本意?难以确定,也无需确定。因为,好诗,往往正是这种复调发声和多义指向的诗,可以为读者提供探讨不尽的盘桓咀味空间。

    要之,通过以上解析,笔者认为,《菜园小记》,虽然未尝不可归入垃圾派的“低叙事” 范畴(相关概念见笔者的《论皮旦的“低叙事诗学”》,《诗歌周刊》127期),但主要为呈现事物的“日常之低”,并非刻意对事物的“高大上”予以“垃圾还原”;与通常人们印象中的“垃圾诗”有一定出入。不过,从小诗的角度看,它气充韵足,内涵丰富,是新汉诗新世纪前后口语转向和叙事转向的时代美学成果。和管党生先生的《旷野》等“微叙事”经典诗作一样,它是新汉诗继徐志摩的《渺小》,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一代人》等意象化小诗转向叙述化小诗的优异代表之一。加以诗人的综合诗学成就和影响,笔者认为,它也是有望代表新汉诗一个时期和一类诗体流传后世的作品之一。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9-27 08:32)


  
2、谈徐乡愁诗《菜园小记》

                                           看山忘水


徐乡愁的作品中,这首《菜园小记》应该算最短的。诗虽说短,作为诗来说却非常完整,同他的许多诗一样也很特别。徐乡愁写的诗大多算咏物诗,可是他观物和说物的方式与众不同,很独特,大概正应了“诗需别才”那句老话。“别才”就是诗才。
说徐乡愁有诗才,我们也可以从这首短诗中看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反思文学几乎成为主流。人们对以往的文学乃至社会观念都提出了质疑,在诗中也有所反映。《菜园小记》这个标题,会让很多读者想起吴伯萧那篇著名散文,革命乐观情绪的浪漫文字,如菜园的赞美诗。交代这样个背景对读诗来说是必要的,否则就难以解释和剖析短短几句诗给我们带来的复杂性的惊诧感受。互文地看,徐乡愁这篇同题诗和吴伯萧那篇著名散文反差极大,既有审美上的落差感,又体现了时代观念变化。在文学大系中,有些作品是互文对照中生发意义的,具体文本在一个大语境中发声,共鸣或者冲撞。也许有人会不满意这个背景说,特别是把本诗同吴伯萧那篇散文联系的看法,可是,文学作品对有阅读经验的人产生影响的情况原本就非常复杂、微妙。即便我们不说这篇同题散文,这首小诗也会同描写菜园和农田的所有题材作品发生了这种关系。当你读其他作家诗人的这类题材作品,几乎在读一种思想感情,只是措辞稍有区别,读徐乡愁这首诗却会感到全新。感到新,是与因为同题材作品阅读体验的差异。
一件有创新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对读者如同一个事件。这首小诗把我们在以往文学阅读中积攒、固化的菜园思绪打破了。这不是一个事件么?!文学的创新和对读者的价值还在别处么。
有人很反感这种诗,认为其不美。可是,我们很难理解他眼中的美是种什么抽象物,是女性化的那种漂亮丝带还是其它软绵绵的东西。当他们谈到美的概念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什么是美。
为什么徐乡愁要写这样一首诗,而且把它拿出来呢?——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写了很多诗,拿出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满意的。我想,诗人肯定意识到了这首小诗的特别之处。这种强烈、敏锐的直感,对诗人写作和对写作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就无从把握具体创作中诗思的走向,也无从在创作后期进行修改和赛选。诗人可以不像评论者那样条分缕析弄个清楚,但他有另一种性质的直感认知力。
《菜园小记》有个很突出的特点是收放上的掌控,该该蓄力时候蓄力,该发力时发力。总共七句的小诗,前六句平淡得要命,毫无诗性,或者说关子卖到了极点,将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落到最后一句上,造成一阵眩晕。用玄幻文学中的说法,观众此刻表情很精彩。
最后一句产生的诗性力道性质为何?来由怎样?是反传统田园语言和感受产生的,还是政治话语统摄社会造成的语境效果,或者加入了流行于街头的性文化热点元素,这些我们且不去细论。这是语义部分,难于圈定。
本人非常感兴趣本诗中萝卜和土地的关系。萝卜不是土地长出来的,而是插进土地的,这种独特大胆的直感印象,不但违背常理地荒诞,而且非常暧昧,从生产者(菜园)和产出者(萝卜)关系上看,如同对应了那个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悲剧原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也因故作平淡的处理而暧昧到了份儿!深浅不一,或多或少,概莫能外,无人幸免,这个环境下的处境就是这样,新颖精辟的比喻。当然,这句的威力在其扩散性,比方从男性和女性(菜园萝卜暗示的生殖内容)关系上去读的话。

                                          2014-10-13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10-13 10:53)

      
3、一首没有“垃圾”的垃圾派诗
                                 ——读徐乡愁的《菜园小记》

                                                          何均


我怎样来读徐乡愁和徐乡愁的诗呢?
一看简介。简介能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诗人,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也即“知人论诗”吧。
“徐乡愁,男,生于六十年代,四川人,现为教师。”惊人的相似!窃以为这几句换成我的名字就是我的简介了。老乡,同行,一下就拉近了我与诗人的心理距离。这倒是颇有套近乎之嫌疑。说老实话,我并不认识徐乡愁,也无任何交往,更不知他是四川何许人也,只是看了简介,才知他是四川人。以前,我只是读过他的一些诗而已。在此,我只想道出一个读者的某种心理状态——是如何接受一位诗人的。如是而已,别无他意。徐乡愁“亦是垃圾诗派领军人之一和集大成者”,又一位垃圾派重量级诗人(不久前,接触到垃圾派创始人皮旦的诗《大树》)——徐乡愁不仅写诗,而且还有理论建树,如主要诗论文章有《垃圾派宣言》、《只有体制诗人才给诗歌订公约》、《地震诗潮使中国新诗遭受重创》等。另外,还主编诗歌民刊《垃圾派》。真实干家也!
二看诗观。诗观是诗人的诗歌理念,但理念并不等于创作。我将诗人徐乡愁诗观六段标上序号,并非说诗人有六个独立的诗观,只是为后文便于论诗引用和表述罢了。
诗观(1):世界原本就是一座巨大的垃圾场,人就是一个个精密的造粪机。(笔者按:这是垃圾派宣言的基石。人并没有自诩的那么高贵——万物之灵,不过是“造粪机”而已。当然,这不是人人能赞同的。)
诗观(2):如果说“朦胧诗”开了一代诗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垃圾派”却将向下之路走到了最底线,所以垃圾派比其他流派和写法也就更加彻底,更加义无返顾。(笔者按:这是给自己流派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至于说是不是达到两个“更加”,则更加需要文本的检验。)
诗观(3):腐朽的传统必须摈弃,优秀的传统也不一定非要去继承。(笔者按:前句正确,后句偏激以示其彻底。可以说,没有哪个写作者能脱离“传统”的河流而畅游。)
诗观(4):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由,我们……宁愿跟大众文化流俗在一起,以彻底向下的精神拒绝高雅,并把“后现代”推向一种极致。(笔者按:崇低性是垃圾派耀眼的特征,也是垃圾派的美学追求之一。至于“后现代主义”,其实,我们都处于“后现代主义”时代,就看各自何为了。)
诗观(5):“垃圾派”宁愿被封杀,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初衷去加入什么大合唱,更不要说跟体制诗人同流合污。(笔者按:坚定的民间立场!决绝,视死如归!)所谓解构,“解”,就是破坏,“构”就是建设。(笔者按:破坏与建设并举。我们破坏容易,建设就困难,需要智慧和毅力,最终需要实绩来证明。现实的诗歌,“解”得多,“构”得少;口号喊得多,实绩做得少。)
诗观(6):垃圾诗的语言是口语的,粗砺的,自由的,陌生化的,垃圾诗不但拒绝象征和隐喻,也拒绝一切诗歌技巧,必要时,诗人在写诗歌的时候可以现发明,并一次性把它消费完。(笔者按:这是垃圾派的诗歌语言观和技巧论。无技巧就是最高的技巧。)
三看诗作。诗作才是诗人的根本。没有相匹配的诗作支撑的诗歌理论家,只能算是空头的诗歌理论家;没有上乘诗作支撑的诗人,只能算是平庸的诗人。当今诗坛,平庸诗人比比皆是,几乎会单行排列的都成了诗人,或自诩为诗人,真可谓泥沙俱下真假难分。在此,还是进入徐乡愁的诗歌文本吧。
初看标题《菜园小记》,有一种亲切感。亲切感不是来自诗本身,因诗还未读,而是来自我曾读过吴伯萧的同题散文。吴伯萧的《菜园小记》,是写他在延安蓝家坪种菜的经历,质朴,本色,平易,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尤其引用的俗语如“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等。这里,千万不要以为我在暗示什么——垃圾派诗人写的一定都是垃圾或跟垃圾有关。中国人向来喜欢对号入座。与其瞎猜,不如读诗作。
再看诗的内容,很短小,“春天来了/ 萝卜也成熟了/ 菜农们便把它收起来 / 拿到市上去出售 / 只留下 /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 被萝卜插入过”,仅仅七句。如果按诗观(6)来考察,我以为,这首诗的语言主要还是口语的和自由的,但“便”和“出售”该算书面语吧,或者说,口语得还不彻底,可换成“就”和“卖”。(或许,我有画蛇添足之嫌。)语言一点也不“粗砺”和“陌生”,反倒是很干净,很家常,呈现出菜农们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按诗观(1)来考察菜农们,他们不完全是“精密的造粪机”,还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或许是诗观(3)的“传统”在诗人潜意识里作祟,要摆脱“传统”不容易,更何况是“优秀的传统”呢?
至于“象征”“隐喻”等“诗歌技巧”是否都拒绝了呢?还真不好说。这首诗虽说“小记”菜园里发生的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事——菜农们收萝卜去卖,菜园留下“被萝卜插入过”“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日常生活的画面,亲切,朴实,可感),但是,在诗人呈现之后,难道什么都没有给读者“留下”吗?若“留下”了,那么“象征”“隐喻”不就有了答案。若没“留下”,那么“象征”“隐喻”不就真的“拒绝”了。
四得结论。
结论一,这首《菜园小记》与诗观不完全吻合,说明诗的写作有其自身规律。诗人创作时绝不可能受理论的制约,必然按诗情的发展而发展。
结论二,这首《菜园小记》真切,自然,干净,是一首没有“垃圾”的垃圾派诗,地道的诗,真诗!

2014年9月27日初稿,28日修订于普明村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9-28 21:06)


4、以“无意义”姿态存在对奴隶式写作的反抗

                                    ——评徐乡愁《菜园小记》

                                           墨微(马杰)


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一个人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就有意义了。同样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很多人都坚持在做,这件事就更有意义了。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就有杀戮;有杀戮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自由。有自由才有进步,有进步才能变革;有变革才有突破,有突破才能创新;有创新才有新道路,有道路才能达到新领域。走在前面的人路走通了,后面自然会有一群人。不通,自有后来人再去找别的出路。路是走出来的,往高处走叫路?往低处走就不是路?山顶的泉眼是水,挖井带泥沙的就不是水?

很少写评。尤其在风起云涌的时候。愿明天一切安好,诗歌安好。愿我还能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写下去。读《菜园小记》,说是垃圾派的经典。我持肯定态度。因为此诗崇低,向下到与生活平行的高度,合乎自然常理,合乎人类活动规律,合乎思想逻辑。平实、质朴、自然。这种下降,与法国文学理论家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罗兰巴特1953年提出的“零度写作”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零度写作”是一种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写作行为当中状态。其理念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需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从而《菜园小记》得以在作者笔下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不同之处在于《菜园小记》只是大幅度降温,尚未达到“零度”的冰点;其作品的语言构建还是掺杂了些许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例:“只留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被萝卜插入过。”这是小我个体主观视角的思考。谁敢拍着胸口说菜地里没有虫子了?坑里没有掉落的菜叶子?
提及“小我个体主观视角的思考”,又不得不谈谈“无意义”写作的概念。“无意义”写作是由青年诗人马杰2014年9月16日夜23时左右与“”脑瘫诗人”尹海涛提出的生活式精神写作运动。“无意义”写作本身自古以来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如传世之作.《静夜思》就是最好的例证。全诗以作者小我个体直观的抒写,达到个人小场景,个人小抒情的小我现场存在的真实性、主观性达到与大众视角、思想、感情的共识同步的客观性。而不是站在宏观、大主义、大精神、大场面、大抒发、大美、大道理的“很有意义”的存在姿态,崇高到脱离小我个体生活本质表现的假、空、大的反真实生活现状的“伪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欣慰,在当下有幸见到了很多回归个体本身的写作者。徐乡愁算一个。当然,作者的一些诗我还是觉得不堪入目的。说到这里,我趁年少轻狂还是要批批这个我眼中的前辈,“垃圾派”的大佬之一。
崇低,我支持。但我认为崇低也该有方向。所谓“崇低”不应该是诗歌文本自身传承下来审美观念的向下。“真善美”是华夏几千年,乃至整个世界的价值观。诗中的真,我看见了。但没通过“真实”的个体主观表达以求善致美,这是病。中国当下很严重的病。
我所倡导的崇低,向下,是文学核心价值向写作阴暗地带对半绝缘写作群体的渗透、向下。向下到与生活平行,从而达到写作精神的向上,写作运动的复兴。
说到底,我还是很高兴,很乐见这首“无意义”的《菜园小记》。所谓“无意义”,并非是我命名,是那些所谓的“名家”“大师”对这些没有高度,厚度作品的“标榜”。只是由我提出罢了。那什么“诗歌高于生活”,算了!算了!一提到这句我头发都又白了好几根,人都要短命许多。有高度就有距离,距离产生差异。差异大了就脱轨。有人曾指责口语诗的回归,与生活的平行造成国学审美角度上的致盲。还满口唾沫星子的说什么“距离产生美。”试问,倘若美到千家万户都触之不及,还要那美干嘛?拿个丑点的总比没有好。讨个丑老婆总比没老婆要强。又有人跳出来说什么“宁缺毋烂”。我再问问,我们缺到了什么程度?已经缺到了诗人的诗只能拿给诗人看,名家的作品蒙灰在架上卖不动。曾经文艺青年宁可花个几百块钱去打牌输个痛快,也不愿意再花上十几块钱买本书回来看看了。还要继续“缺”下去吗?
首先,生活的意义不在诗。诗应该作为一种写作文本达到对生活意义表达的诉求。各色各样的社会群体,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生者如诗,逝者如歌。若把诗高高举起,农民的锄头该放哪?工人的扳手该放哪?我们的亲人、朋友该何去何从?回归,回归到个体生活式的写作表达诉求上来。让更多的人爱写作,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而不是摆着官腔乱安个“莫须有”的“无意义”罪名。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既然是“无意义”,不管怎样得认这么个理“因为一件无意义的事一个人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就赋有了意义。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很多都在做,那么这件事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写诗亦是如此。
现在,其以“无意义”姿态存在的作品,如上《菜园小记》,就是对高高在上“伪意义”写作的假、空、大,为作品迎合的奴隶式写作最有力的反抗。
徐乡愁,男。老百姓,爱写诗。明知自己的诗作“毫无意义”,从他认识诗歌起就一直坚持在写。而且写出来了经常为人所唾弃。可他还在写,一直写,坚持写,写了几十年了。写诗年数比我年龄都大了,到底大多少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赴死的勇士。我敬佩。这就是“无意义”写作的意义所在。
千家诗,千家论。他作为中国诗坛先锋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敢为马前卒踩雷精神,以及对中国口语诗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容否认。至少,现在还没到“成败论英雄”的时候。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9-20 00:08)


5、关于皮旦和徐乡愁兼谈《菜园小记》
                                    ——回墨微

                               小月亮

  
    墨微是不懂垃圾派的,因此你也不要那样说。垃圾派当初是皮旦写了垃圾派理论,是皮旦成立的,根据地在北京评论。垃圾派同下半身的斗争,也是由皮旦发起,当时,参与那场斗争的主要垃圾派人有小月亮、管党生,余毒、徐乡愁。我原本是在诗江湖写诗,因为喜欢上了皮旦的垃圾派理论,才选择加入垃圾派的。应该说徐乡愁对垃圾派的贡献,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对垃圾派的贡献一样:既然加入了垃圾派,就应该尽心尽力做事,这是作为垃圾派人的本分。事实不象你们这里人强调的,徐乡愁是唯一为垃圾派和下半身斗争做出贡献的人。可是现在,在网上搜索垃圾派,人人会感到吃惊,垃圾派已经不是皮旦的垃圾派了,垃圾派教主是徐乡愁。垃圾派成了徐乡愁的垃圾派了,还有那么多人,给徐乡愁当鼓吹手,这让人更加想不明白。关于徐乡愁的诗歌,我想吹捧徐乡愁的人,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他,大师们在徐乡愁诗歌上,几乎也看走眼了。徐乡愁在诗歌写作上,是一种虚高姿态的写作,他会把一时的灵感看成深思熟虑的经典;把幼稚的戏说看成独一无二的创造;把三番五次拼凑起来的诗句,看成荡气回肠的大气之作。他的新诗歌作品很少,尽管他在一些论坛上很活跃,可他贴出来的作品,除过老掉牙还是老掉牙,水平也看不出有什么长进,可见他的写作是怎样地艰难。如果我们都是细心人,一定能够发现:徐乡愁的诗歌,大多数形式和感情上是复制的,没有丝毫的新意,没有创造性。这对一个自称垃圾派教主的人来说,应该是致命的弱点。但是,徐乡愁对他人的诗歌不认识,对自己的诗歌也毫无认识。当一些人赞美他的时候,他竟然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甚至有些飘飘然,洋洋自得了。他甚至感觉自己的诗歌已经无人可比了,当垃圾派教主也问心无愧了。徐乡愁才疏学浅,行为那样轻薄张狂,人格魅力哪里能同皮旦相比呢?徐乡愁占据垃圾派教主位置,我当然感觉很反常,我站出来替皮旦说话,那其实也是为自己说话,因为在我眼里,垃圾派从来不是“脏乱差”的,皮旦不只是垃圾派诗歌理论写得好,他本人诗歌写得好,人品也高贵。垃圾派只有在落入徐乡愁手里后,才成为论坛上的“脏乱差”了,我们这些垃圾派人跟着徐乡愁蒙羞,我们怎么能够答应?怎么能够容忍呢?
    关于徐乡愁的《菜园小记》,总共七句四四个字的诗,却得到赵思运、路野、张嘉彦、红尘子、李霞几位诗歌大家的关注和赞赏,这在论坛上非常少见,而且诗歌大家们对徐乡愁的《菜园小记》的高度评价,让我也不敢再发表什么不同意见了,我认为,我应该尊重那些大师们的意见,我和徐乡愁也没有什么冤仇,没有必要让他为难。可是今天,徐乡愁的《菜园小记》,又出现在中国诗歌流派网的置顶帖子内,作为经典诗歌推荐,我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好象不说出来我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就对不起我爱诗的那个心。实话说,《菜园小记》是一首伪诗歌,它的语言缺少节奏,缺少韵味。在陈明远的《现代诗基本功》文里,讲到诗歌的音步,包括二音步,三音步,四音步则很少见,因为写出的诗句,有了音步,诗句才真正有了韵味,才可称为诗。试读徐乡愁的《菜园小记》:

     春天来了
  萝卜也成熟了
  菜农们便把它收起来
  拿到市上去出售
  只留下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被萝卜插入过

第一句只有降调,第二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第三句也是相同的节奏,第四句也相同。整首诗中,只有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有了起伏,所有这些,给读者的感觉是:这是一首并非实质意义上的诗,只是用了散文化的语言,说出了一种存在现象。
    再了解这首诗的意义。诗歌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徐乡愁的《菜园小记》,具体现象是:春天来了,菜农们将萝卜收获,并拿到集市上卖。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的本质应该是:收获的喜悦或收获的烦恼,如果徐乡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他的诗就有可能反映劳动人民的辛苦,或者喜悦。但是,徐乡愁在后来的诗句里,却完全偏离了前边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彻底否定了前边诗句的铺堑作用,弄成了,前段诗句和后一段诗句在诗意上的完全分离。诗意上的分离,让后来的诗句上的表达也显得多余。
    徐乡愁《菜园小记》诗,许多人都看好最后一句,“被萝卜插入过”,这句诗让我想起了下半身尹丽川的诗《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它不是靠精神和哲理吸引人,而是靠幻想和暗示吸引人,这样就让诗句流于下流,如同一个女人,不是靠品德和庄重吸引人,而是靠卖弄色相吸引人一样。这种写作现象,大多出现在一些初学者和诗歌写作功夫不深人的身上,因为他们还没有领会诗歌真正的意义所在,才玩弄出那样的把戏。
    一首经典诗歌,原则上应该是经过精雕细刻了的,是不能修改的,可是《菜园小记》,几乎漏洞百出,没有严密的词语组合,没有绝对的内部逻辑,每处都可以修改,以下是修改后的《菜园小记》

    在春天
    地里的萝卜熟了
    菜农们拔出,装车
    拉到集市卖
    车轮碾过厚厚尘埃
    汗珠在额头打滚,
    心中却想着
    今年萝卜价钱如何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诗歌写作者,在诗歌语言的掌握上,应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诗歌思想上,应该人诗合一,每一首诗都是有感而发,都应该在语言上是严谨的,在说理上是真诚的,这样的诗才算得上经典。徐乡愁的《菜园小记》,语言流于形式,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深入现实生活内部,没有写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最后的那几句,被评论家普遍看好的句子,其实在整首诗中,只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事实上,徐乡愁的《菜园小记》是一首很不成诗的诗,他只是玩弄了一个小技巧而已,结果却迷惑了大多数诗人,让人人齐声称赞,它就是经典诗歌。如今,徐乡愁的《菜园小记》登上了中国诗歌流派网的经典诗歌榜,要和皮旦的《大树》诗平分秋色了,这才让我感觉问题已非常地严重,我确实没有看出来,徐乡愁的《菜园小记》经典在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在什么地方?这是我真实的想法。

                                                                                       2014年9月24日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4--9-22 01:28)


6、《菜园小记》像一条小狗

                     吴谨


徐乡愁的《菜园小记》像一条乡间的小狗,单纯,自然,可爱。
全诗共7行,22字。语言质朴、口语化。表面意思很清楚,自然真实如泥土。谁要往偏处想也可以,但会失去诗歌本来的自然质朴之美。
这首小诗打动我的地方,不是前面的5行,前面的5行小学生可以写出来,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叙述。后2行也很简单,不少人仍可以写出来。但把二者连起来,就有不同的叙述效果。前5行顺序,从头写到身子,分路,沿其中一条写到腿;后2行,回头,从身子接起,写到尾巴,再一卷,小狗一样,可爱。这是叙述方式上的可爱,是大家平常用着,却熟视无睹的叙述,徐乡愁在诗中一用,大家都觉得有趣:就这样啊,我怎么没想到!
朦胧诗以意遣象,造成了诗歌语言词语之间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思维水平低的人对诗歌的欣赏,造成了初学诗歌的诗爱者的胡乱模仿,导致了汉语诗歌语言的断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普及。而口语话的诗歌,词语与词语有直接关联的直白的诗意的可读性,让它们的眉清目楚受众面更广(例子从古到今,太多,不再枚举)。
至于诗歌深层方面,后2句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原本苍凉的不公的感叹,这种感叹,生成此诗含而不漏的乡愁的原因。大地辛辛苦苦,一个春天的艰难孕育,却被菜农无情掠去,居为它们理所当然赚钱的商品,而大地只剩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何其失落与怅惘,读之让人心灵震颤。然而自然造化,生物流转,都是低级的为高级的提供转化的条件,伟大的底层的付出,同时成就了上一级生存的可能。大地之于萝卜,萝卜之于菜农,草食者之与肉食者,从下而上一级一级的苍凉与伟大奉献,从上而下一级一级的理所当然的索取与占有,既是宿命,又是规律。人之为人的体谅与不忍,形成一种不安与良知,人之为人的残忍与无情,导致一种压榨与暴掠。予夺之际,藏有互相制约的玄机,而与此诗,说得已经远了。
这首诗让我相信:好诗应当也是,看上去形象逼真,但思考时,那逼真的形象里,藏着一个或多个妥帖的内部意蕴。比如,可爱的小狗,其生动可爱的形象里藏着勇敢、忠诚和尾巴的亲昵等内部意义。
我说《菜园小记》像一条小狗,是因为它诚实,可爱、亲切,特别是那条毛茸茸的卷尾巴多出豹尾的力量。好。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 2014-9-13 16:02)


附:徐乡愁《菜园小记》征集评论

  徐乡愁,男,生于六十年代,四川人,现为教师,亦是垃圾诗派领军人之一和集大成者。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公刊和《天地人》、《诗参考》、《新大陆》、《现代诗报》、《伯乐》等民刊上发表过大量作品;有诗集《每况愈下》(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主要诗论文章有《垃圾派宣言》、《只有体制诗人才给诗歌订公约》、《地震诗潮使中国新诗遭受重创》等;主编诗歌民刊《垃圾派》。
      诗观:
      世界原本就是一座巨大的垃圾场,人就是一个个精密的造粪机。
      如果说“朦胧诗”开了一代诗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垃圾派”却将向下之路走到了最底线,所以垃圾派比其他流派和写法也就更加彻底,更加义无返顾。
      腐朽的传统必须摈弃,优秀的传统也不一定非要去继承。
      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由,我们……宁愿跟大众文化流俗在一起,以彻底向下的精神拒绝高雅,并把“后现代”推向一种极致。
      “垃圾派”宁愿被封杀,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初衷去加入什么大合唱,更不要说跟体制诗人同流合污。所谓解构,“解”,就是破坏,“构”就是建设。
      垃圾诗的语言是口语的,粗砺的,自由的,陌生化的,垃圾诗不但拒绝象征和隐喻,也拒绝一切诗歌技巧,必要时,诗人在写诗歌的时候可以现发明,并一次性把它消费完。
      评价:
      镜哥哥:徐的作品是对汉语言诗歌写作的颠覆,开创了新诗歌的新的纪元。
      空谷瘸驹:“垃圾派”主要写垃圾写屎,企图以自我亵渎的极端方式来反讽这个世界的伟大和崇高,徐乡愁便是其中最“恶心”的诗人。
      老象:对于诗歌的独特悟性,使徐乡愁常常以一种反向思维的诗写给诗坛带来惊异,显出其穿透表皮生活的深刻洞视!徐乡愁最为发力的诗写,是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理念贯透其中的“屎系列”和“人渣系列”,这也可以说是垃圾派的高峰写作,其中《你们把我干掉算了》《菜园小记》《我的垃圾人生》等诗堪称垃圾派经典。
      蔡俊:就成熟的诗人徐乡愁来说这是他更有真挚的浪漫精神的表现,我们阅读的时候,并不是去时刻寻找形而上的直接承载的,因为那是早就在我们的伟大的本性里的东西,只是每人蒙蔽的程度不同。
      老九:徐乡愁的好多诗歌,虽然有大量的“屎”、“尿”等引起人们反感的字眼,但我认为当我们在读这些诗歌的时候不要总盯着那些“垃圾”不放,写垃圾仅仅是种手段,其内核是对媚俗与虚伪的反讽,并表达一种不妥协的立场,其向下的理念,也更关注了下层的民生,仅从这一点上看,我觉得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欢迎各位“重读”,应征文章请发至“诗歌评论”栏目,勿在此跟帖。截稿日期:2014年9月30日。

本诗网址:
http://www.zgsglp.com/thread-300556-1-1.html


作者: 熊衍东    时间: 2014-9-12 11:35
春天来了
萝卜也成熟了
菜农们便把它收起来
拿到市上去出售
只留下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被萝卜插入过

张老师的眼光呀,真了不得。好诗,没有多的枝蔓,就是清新,就是一个刚刚出土的萝卜,让人想咬一口。
作者: 熊衍东    时间: 2014-9-12 11:36
我过细读过老师的诗后,再谈谈读后感吧。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4-9-12 17:51
萝卜和人一样,走后都是一个穴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4-9-12 20:16
春天会有萝卜成熟?难道说这诗是在温室里写的?
作者: 墨微    时间: 2014-9-12 21:31
柳鹤鸣 发表于 2014-9-12 20:16
春天会有萝卜成熟?难道说这诗是在温室里写的?

江南很多地方萝卜菜在冬天。春天收萝卜
作者: 墨微    时间: 2014-9-12 21:33
柳鹤鸣 发表于 2014-9-12 20:16
春天会有萝卜成熟?难道说这诗是在温室里写的?

而且,胡萝卜冬春两季很多
作者: 墨微    时间: 2014-9-12 21:33
这诗漂亮
作者: 下里巴人    时间: 2014-9-12 21:34
本帖最后由 下里巴人 于 2014-9-12 21:36 编辑
柳鹤鸣 发表于 2014-9-12 20:16
春天会有萝卜成熟?难道说这诗是在温室里写的?


别的地方不懂,但在广西南宁,每年我都在正月里将近二月的的时候从我岳母家菜地里拔走萝卜。萝卜种得迟的可在春天收获。这种生活经验很常见,可能写出诗来的不多,乡愁兄的菜园小记更是难得。
作者: 沙漠的杨    时间: 2014-9-12 21:34
学习!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4-9-12 21:36
墨微 发表于 2014-9-12 21:31
江南很多地方萝卜菜在冬天。春天收萝卜

这就叫差异吧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4-9-12 21:36
下里巴人 发表于 2014-9-12 21:34
别的地方不懂,但在广西南宁,每年我都在正月里将近二月的的时候从我岳母家拔走萝卜。萝卜种得迟的可在春 ...

恩,谢谢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4-9-13 18:02
徐老师的诗很早就读过,也是我少有的几个喜欢的诗人。因为诗的艺术真实。
作者: 无名氏    时间: 2014-9-13 18:54
晚宴
人们从一排排玻璃杯中
拔出一条条舌头
留下一个个等待再次愈合的洞



作者: 无名氏    时间: 2014-9-13 18:54
算不上经典
作者: 熊衍东    时间: 2014-9-13 22:48
下里巴人 发表于 2014-9-12 21:34
别的地方不懂,但在广西南宁,每年我都在正月里将近二月的的时候从我岳母家菜地里拔走萝卜。萝卜种得迟 ...

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气候。
作者: 郝茂军    时间: 2014-9-14 03:59
读过徐乡愁的一些诗,这首诗不算特别出色。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4-9-14 07:26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14 03:31
我有再读了,成千你被忽悠了,还有多多的人,也被忽悠了,这是一首写实的诗,最后来了一个制造暧昧的句子 ...

你读了也读了白读,我不必挖空心思,只看开篇就很显然是别有用意。春天收获,而不是秋天收获。退一步讲。一首诗就算作者本意不是结构成如我所读。但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忽悠人,最不靠谱。再者,作者有很多诗我是读过的,都有相近的结构能力,不应是偶然的佳作。
作者: 晓苏苏华    时间: 2014-9-14 08:20
西沈 发表于 2014-9-12 17:51
萝卜和人一样,走后都是一个穴

精辟!
作者: 晓苏苏华    时间: 2014-9-14 08:22
墨微 发表于 2014-9-12 21:31
江南很多地方萝卜菜在冬天。春天收萝卜

美女老师说的对。乡愁老师是四川人。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4-9-14 09:31
晓苏苏华 发表于 2014-9-14 08:20
精辟!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9-14 15:45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14 14:13
萝卜不在春天收割在什么时候收割呢?好吧,你觉得好就好

东北要在10.1日左右起——【拔】的意思。我的小菜地里今年种了四垄萝卜,长势正旺。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9-14 16:07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14 16:02
因地域气候确有不同,我们这边,快过年的时候要杀猪嘛,其中有道菜必不可少,萝卜炖排骨,那时候萝卜刚刚 ...

是的。问好您。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9-14 16:17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14 16:16
也问好您

谢谢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4-9-14 17:51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14 14:13
萝卜不在春天收割在什么时候收割呢?好吧,你觉得好就好

正因萝卜是较与其他不同,在春天收,诗人找到了嫁接点。
作者: 郝茂军    时间: 2014-9-14 18:44
别人怎么读怎么想都可以,但请不要刻意所指!
作者: 晓苏苏华    时间: 2014-9-14 19:11
王法 发表于 2014-9-14 15:45
东北要在10.1日左右起——【拔】的意思。我的小菜地里今年种了四垄萝卜,长势正旺。

祝王老师收丰收。
作者: 晓苏苏华    时间: 2014-9-14 19:23
人生犹如萝卜,成长就会留下痕迹。各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9-14 19:42
晓苏苏华 发表于 2014-9-14 19:11
祝王老师收丰收。

谢谢问好。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15 06:32
什么是经典,评论家老象有高论:                                    [老象]:
我们曾有一次在电话中聊到诗歌的传世之作应具备哪些品质。我们所聊的传世之作,是指家喻户晓的,随口能背诵的。这个标准实在有些高。我们回顾了中国诗歌史,古典的"床前明月光"且不说,光看现代诗,达到这标准的难以超过十首。后将"家喻户晓"标准去掉,改为一读即有强烈印象,极容易背诵,过后经得起反复咀嚼。那么,比如像徐志摩有《沙扬娜拉》,卞之琳有《断章》,黄翔有《野兽》,顾城有《一代人》,徐乡愁有《菜园小记》,其他如戴望舒,艾青,海子都有……在"一读即有强烈印象,极容易背诵,过后经得起反复咀嚼"这个标准下,实际上意味着这种所谓传世之作还必须篇幅短小,语言干净(即简洁,凝炼),效果集中,意味深长,雅俗共赏——这个标准看着简单,其实绝大多数诗人对之都只能望洋兴叹。 (摘自老象的贴子文章《永琪讲出这个背景,对诗歌研究者与诗人应是不小的启发》2005-5-20)  
作者: 董克勤    时间: 2014-9-15 13:20
此诗柱意或主要诗趣,很显然是贮存于最后的一句里,同样明显的是向我们透漏了一种暧昧的暗示。当然此诗句前面的铺垫部分也不容忽视,但这些春天啦成熟了出售了市场了,其寓意的征象又少之又少,几乎等于零。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是一首很普通的普通诗。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15 19:36
董克勤 发表于 2014-9-15 13:20
此诗柱意或主要诗趣,很显然是贮存于最后的一句里,同样明显的是向我们透漏了一种暧昧的暗示。当然此诗句前 ...

诗小如小小的菜园,里面空间却不小,象微宿景观,诗意明明就在目前宛如萝卜在园子,伸手又抓不到,而且角度不一样,诗趣还不同,总让人在似与不似之间踌躇。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18 04:51
下里巴人 发表于 2014-9-12 21:34
别的地方不懂,但在广西南宁,每年我都在正月里将近二月的的时候从我岳母家菜地里拔走萝卜。萝卜种得迟 ...

对,南方的萝卜要在早春二月前后最成熟,太早,拔了划不来,太晚,不好吃
作者: 风之子    时间: 2014-9-18 10:14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4-9-18 10:15 编辑

口语诗能不能写出深意,全诗由七句构成,最后一句关键在于一个“被”字,以及“被——插入”的指涉关系,转折延伸着所指的敞开。隐喻到底有多深,就看读者的智识和想象力了。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4-9-18 16:12
柳鹤鸣 发表于 2014-9-12 20:16
春天会有萝卜成熟?难道说这诗是在温室里写的?

我们湖南春节时都吃自己刚从菜地收获的萝卜,你们那儿春天没萝卜吗?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4-9-18 16:15
肖振中 发表于 2014-9-18 16:12
我们湖南春节时都吃自己刚从菜地收获的萝卜,你们那儿春天没萝卜吗?

原来如此,肖老师看来有口福。山西这边春天没有,除非在大棚里培养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4-9-18 16:58
柳鹤鸣 发表于 2014-9-18 16:15
原来如此,肖老师看来有口福。山西这边春天没有,除非在大棚里培养

各地气候不一样,难怪你不理解。问好鹤鸣!
作者: 秦志良    时间: 2014-9-18 17:07
本帖最后由 秦志良 于 2014-9-20 07:13 编辑

读《菜园小记》有感
文/秦志良
   
   一首诗是否经典,个人认为要有读第二遍的可能。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感受。在一个菜园里,诗人看到萝卜长势喜人,收获累累,卖掉了萝卜的青春。回来时那些绿色失去,剩下的是一片苍凉。有一种收获,就有一种失去,有一个痕迹,就有一个结果,不管是大,还是小,他们都曾经来过。诗人就是一个菜园,那一首首诗就是萝卜,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卖过不同的萝卜,每一个萝卜,就有不同的故事,就象一个个坑,深浅自有天定。世界就是一个菜园,时间就是老农,每一个生命就同萝卜一样,花开花落,几多繁华,几多苍桑。
    诗意是什么,就是文本里有文本,故事里故事,值得回味和咀嚼。一首小诗为何能成为经典,那就是语言看似简单,而内涵却象一个泉眼,有水不断的涌出地面,有一种思想含在里面生生息息,有一种激情藏在里面,滔滔不绝,有一种活力支撑,绵绵不断。徐乡愁这首《菜园小记》似乎达到了这种境界。也许语言还可精练,也许是口语,让其成为经典。

作者: 柳鹤鸣    时间: 2014-9-18 19:18
肖振中 发表于 2014-9-18 16:58
各地气候不一样,难怪你不理解。问好鹤鸣!

恩,忘了气候差异这茬了老师好
作者: 下里巴人    时间: 2014-9-18 23:00
《菜园小记》
 
      徐乡愁

春天来了
萝卜也成熟了
菜农们便把它收起来
拿到市上去出售
只留下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被萝卜插入过

          2002.5.28.



[王彦明]:
有人将徐乡愁定义为“垃圾教父”。在我这里,没有垃圾,也没有教父,只有诗歌。尽管这些人为自己的诗歌添加了一个前缀——垃圾,但依然不能将两者混淆。徐乡愁的诗歌破坏性大、结构性强,如《狐狸的尾巴总会露出来》《滥竽充数》和《解手》等,而且写得很不“垃圾”。他的这首《菜园小记》是一首天然之作,属于“妙手偶得之”那一类。自然地叙述,淡然地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思索。在这首诗里,他思索了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式的关照。 (王彦明:【推荐】徐乡愁《菜园小记》2011-12-07 )

[赵思运]:
简直过目不忘。我第一次在网上读了它,没记住作者,诗是记牢了,这次集中看徐乡愁的诗就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感觉!它是徐乡愁的诗歌里几乎是唯一的非解构作品,而且很成功。不是在对对象的反讽中显示它的意蕴,而是自身呈示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蕴充盈的“场”。它不是伟大的具有重大思想性的作品,但是是非常好的作品。 (摘自赵思运的文章:《徐乡愁:一把解构的刀子》)

[路野]:
乡愁这首诗写的也正是大地收获以后荒凉的景象,并且和人物结合的异常完美。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只有海子的《黑夜的献诗》曾达到了同等的高度。但海子的诗歌是单刀直入,并且结尾和作者自身完美结合,是一首史诗化的产物。乡愁的诗则加了更多的想象力,也更加写实化,是现实主义的结晶。由乡愁这首7行短诗,我不得不对现在很红火的垃圾派的写作风格问题提出批评。垃圾派的有些诗人的写作太拖沓冗长了,缺乏诗歌对语言精练的最基本要求,诗歌是不以长短论得失的。就像乡愁这首小诗,是足可抵十首百首百行长诗的。 (摘自路野的文章:《徐乡愁诗歌选评》2004年6月)   

[张嘉谚]:
《菜园小记》“传神”地表现了垃圾派“向下”、“审丑”的写作原则,同时又出色地表现了“精神性转化”的意趣。称其为垃圾写作的经典文本恐不为过。它形式精短、内蕴锋利剽悍,而又表情自然、面目平凡。其象征意蕴敞亮了世界上一切因奉献而遭践、因献祭反受凌辱的现象!也直捅人类一切忘本负义、以怨报德的恶习!这绵里含针之作在捉笔时想必是灵性出窍,因而举重若轻天籁浑成。它在运用白话口语时以“无技巧”所达到的“化技巧”境地,似乎直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的中国古典诗歌,而将自己悄然引入了《沙扬拉娜》、《断章》、《老马》、《弧线》等现当代精短诗歌的艺术队列。 (摘自张嘉谚的文章:《新诗流变中的一首小诗——徐乡愁的"菜园小记" 》2004年2月)

[老象]:
我们曾有一次在电话中聊到诗歌的传世之作应具备哪些品质。我们所聊的传世之作,是指家喻户晓的,随口能背诵的。这个标准实在有些高。我们回顾了中国诗歌史,古典的"床前明月光"且不说,光看现代诗,达到这标准的难以超过十首。后将"家喻户晓"标准去掉,改为一读即有强烈印象,极容易背诵,过后经得起反复咀嚼。那么,比如像徐志摩有《沙扬娜拉》,卞之琳有《断章》,黄翔有《野兽》,顾城有《一代人》,徐乡愁有《菜园小记》,其他如戴望舒,艾青,海子都有……在"一读即有强烈印象,极容易背诵,过后经得起反复咀嚼"这个标准下,实际上意味着这种所谓传世之作还必须篇幅短小,语言干净(即简洁,凝炼),效果集中,意味深长,雅俗共赏——这个标准看着简单,其实绝大多数诗人对之都只能望洋兴叹。 (摘自老象的贴子文章《永琪讲出这个背景,对诗歌研究者与诗人应是不小的启发》2005-5-20)  

[红尘子]:
徐乡愁的《菜园小记》足以说明他的诗歌领悟能力的不同凡响,此诗虽短却在拨和插入之间剖开了时间的在场和不在场,通过诗人的才气、智性,留给了读者一个无限的思考空间。 (摘自红尘子的文章:《诗到屎(垃圾)为止》2003年8月9日)   

[李霞]:
这首诗有人说是徐乡愁的代表作。红尘子说:“徐乡愁的《菜园小记》足以说明他的诗歌领悟能力的不同凡响,此诗虽短却在拨和插入之间剖开了时间的在场和不在场,通过诗人的才气、智性,留给了读者一个无限的思考空间。”我认为这首诗的意义还在于留下了徐乡愁从浪漫情怀走上垃圾革命的痕迹,“春天来了”我们会想起海子,“被萝卜插入过”就带出了徐乡愁。其中的思考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想本来就是这样,原生态才好。 (摘自李霞文章:《徐乡愁咋成了人类的帮凶》2005年9月2日)

[西北龙]:
最近,收到了路野寄来的《裸体》民刊的创刊号。在绝对推荐的栏目里读到了徐乡愁的一首名为《菜园小记》的诗歌。这一首诗歌的“萝卜”和“插入”构成的暧昧动词“插入”的延伸的曲解,使这一首诗歌瞬间闪亮起来,起到了点石成金的妙用。一般来说、暧昧的词语有两种含义,比如“日”、“操”、“弄”、“色”等等。它除了日常生活表述的一层含义,还有与性有关的另一层含义,只不过在官方语言是不允许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暧昧的词语在诗歌里的运用,才表现出非凡的机智性。 (摘自西北龙的文章:《暧昧词语在诗歌里的运用对诗歌产生的影响》2005年4月02日)   

[汪永生]:
这次选了“垃圾派”代表徐乡愁的《菜园小记》,这首短诗您看是“垃圾”吗?由于传统的狭隘的诗歌理念的拘囿,不少人至今仍然认为诗歌只应该是崇高的、审美的。其实,翻一翻古今中外的诗歌,“崇低”的、“审丑”的,也不少见,且很有价值,现代丑诗歌宗师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不是已经成为经典了吗?审美并不拒绝表现丑,雨果说过,必须从丑“向美上升”,使丑具有审美价值。在网络上,有不好的诗歌,像垃圾;但是也有大量的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好诗。一位评论家说:“诗的好坏,与发表的方式无关。”我读过大牌的诗歌刊物《诗刊》、《星星》等,上面也充斥庸诗,不乏垃圾。 (选自《网络诗选》(6)[汪永生编](2008-05-02 )

[刘卫东]:
我喜欢垃圾派对语言的使用,他们(我说的是徐乡愁)随便拿起一个词,敲敲打打,或者干了另外一些勾当,使这个词变成了一种武器,不要怕,是玩具武器,吓完你之后,是一阵轻松。读徐乡愁的诗,有一种智力上的快感,不是看笑话的愉悦,而是身体猛地一震的愉悦,然后对自己说,这小子,亏他想得出来。不论他们怎么说“崇低”与“向下”,他们还是写出了不一样的诗歌,并且那么有阅读的快感。“东方黑,太阳坏,中国出了个垃圾派”,这样的反讽第一是搞笑,其次才是骨子里的自信。徐乡愁《菜园小记》:春天来了/萝卜成熟了 农民把他们拔出来/运到城里卖/只留下/深深浅浅的坑/被萝卜插入过。大地丰收后的狼藉,一个绝对出人意料的意象,就此一点,足够被称为好诗。 (摘自刘卫东的文章:《徐乡愁与垃圾派》2009-10-23)


这么多高手评在前,所以不敢评。
作者: 醉意人生    时间: 2014-9-19 00:15
呵呵,皇帝的新装。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4-9-19 05:51
下里巴人 发表于 2014-9-18 23:00
《菜园小记》
 
      徐乡愁

支持,辛苦了。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4-9-19 07:03
张无为 发表于 2014-9-19 05:51
支持,辛苦了。

老师,您太早了!来学习诗评!
作者: 秦志良    时间: 2014-9-19 12:52
有人把这首诗奉为垃圾诗之经典,我认为这并不是垃圾诗,此诗语言朴实,呈现了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蕴含着深深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20 06:00
秦志良 发表于 2014-9-18 17:07
读《菜园小记》有感
文/秦志良
   

诗眼如泉眼,每次读它时都感觉“有水不断的涌出地面”(秦志良语),只是那泉眼一直掩映在菜园的草丛之中,若明若暗,却又诗趣盎然。
作者: 傻鱼儿    时间: 2014-9-20 07:34
把所有枝叶删除,整首诗也就只剩下四个字“被插入过”。我尽力强迫自己沉浸于前面的氛围里,三番几次的,但是没有用,脑中全是那四个字。后面一句的效果太强烈了。其实这就是诗人想要的。无论他想表达什么,无论他是不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坑或者萝卜,这首诗终究难登大雅之堂。文学价值一目了然。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4-9-20 08:26
下里巴人 发表于 2014-9-18 23:00
《菜园小记》
 
      徐乡愁

这首诗如果是出自荒原猛士手笔,上不了周刊
作者: 无领地诗人    时间: 2014-9-20 08:54
确是好诗!耐品,含蓄,有刺,但又点到为止!垃圾派中,也有好诗!
作者: 荒原猛士    时间: 2014-9-20 09:20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20 09:12
说对了,既然为领袖级别的人物,那不是吹的,人家随便写几行字,顿时有人揣摩圣意,不可谓不深,读诗人故 ...

写自己的诗,尊重大家踊跃写评论。
作者: 冲动的钻石    时间: 2014-9-20 10:32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14 03:31
我有再读了,成千你被忽悠了,还有多多的人,也被忽悠了,这是一首写实的诗,最后来了一个制造暧昧的句子 ...

同意倾红尘。
所谓“诗的艺术真实。”不是真实就是好诗。也不是诗真实就是经典,真实只是诗歌元素之一,经典,应该有艺术和思想双重价值。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21 10:32
傻鱼儿 发表于 2014-9-20 07:34
把所有枝叶删除,整首诗也就只剩下四个字“被插入过”。我尽力强迫自己沉浸于前面的氛围里,三番几次的,但 ...

此言差也,前面“枝叶”不要删除,那是“插入”之前的预热,是前戏,为高潮铺垫
作者: 阿诗玛    时间: 2014-9-21 11:39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4-9-21 20:16
倾红尘 发表于 2014-9-20 14:12
问好钻石,只惜世人看不穿,领导发言,都是掌声,如此而已

PEIPEIPEI!!!!!!!!!只怪世道如此!!!!!!!!!!!!!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4-9-21 20:16
肯定不是经典
作者: 皿成千    时间: 2014-9-21 21:11
冲动的钻石 发表于 2014-9-20 10:32
同意倾红尘。
所谓“诗的艺术真实。”不是真实就是好诗。也不是诗真实就是经典,真实只是诗歌元素之一, ...

我保持立场,别人左右不了我!
作者: 贵州二戈    时间: 2014-9-21 22:09
这诗,干净、利落,又给人以想象!
作者: 断线风筝    时间: 2014-9-22 07:35
个见,认为萝卜不是产在春天
作者: 凡心    时间: 2014-9-22 18:45
断线风筝 发表于 2014-9-22 07:35
个见,认为萝卜不是产在春天


南方的萝卜多是冬天就收藏了的,春天的萝卜,早就是当杂草无用了
作者: 雪松岩    时间: 2014-9-23 19:14
不怎么样,莫怪。确实有点垃圾。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9-23 19:49
晓苏苏华 发表于 2014-9-14 19:11
祝王老师收丰收。

谢谢您   问好致安。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9-23 19:51
松果落 发表于 2014-9-15 06:32
什么是经典,评论家老象有高论:                                    [老象]:
我们曾有一次在电话中聊到 ...

篇幅短小,语言干净(即简洁,凝炼),效果集中,意味深长,雅俗共赏——这个标准看着简单,其实绝大多数诗人对之都只能望洋兴叹。
作者: 节节草    时间: 2014-9-24 22:46
王法 发表于 2014-9-23 19:51
篇幅短小,语言干净(即简洁,凝炼),效果集中,意味深长,雅俗共赏——这个标准看着简单,其实绝大多数诗 ...

“篇幅短小,语言干净(即简洁,凝炼),效果集中,意味深长,雅俗共赏——这个标准看着简单,其实绝大多数诗人对之都只能望洋兴叹。” 对经典作品一语中的的界定。
作者: 李浔    时间: 2014-9-24 23:05
顶一下徐乡愁兄弟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4-9-25 05:29
节节草 发表于 2014-9-24 22:46
“篇幅短小,语言干净(即简洁,凝炼),效果集中,意味深长,雅俗共赏——这个标准看着简单,其实绝大多数 ...


作者: 无领地诗人    时间: 2014-9-25 17:41
是什么派,倒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好诗,“无领地 ” 的诗观是:任何流派,任何诗人,都有可能写出好诗,而面对好诗,就要:不论资历 ,不看头衔,“ 唯好诗是顶!”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26 13:45
无领地诗人 发表于 2014-9-25 17:41
是什么派,倒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好诗,“无领地 ” 的诗观是:任何流派,任何诗人,都有可能写出 ...

英雄不问出处,好诗不问出处
作者: 十月凛然清    时间: 2014-9-26 23:34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春天萝卜无收获:萝卜是冬种冬吃,春天的萝卜已经开花,结仔了,萝卜已经不能吃了,只能用来做肥料。由此《菜园小记》之春天萝卜纯属虚构。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27 13:27
十月凛然清 发表于 2014-9-26 23:34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春天萝卜无收获:萝卜是冬种冬吃,春天的萝卜已经开花,结仔 ...

你说的是秦岭淮河以北,而南方冬春皆有萝卜美食
作者: 李明利    时间: 2014-9-27 17:35
春天收萝卜,涵义显而易见,这首诗选得好!
作者: 十月凛然清    时间: 2014-9-27 20:32
松果落 发表于 2014-9-27 13:27
你说的是秦岭淮河以北,而南方冬春皆有萝卜美食

兄弟不是江南种田人,竟着小麦当韭菜。 俗话说: ”冬吃萝卜如人参,春吃萝卜如猪菜“ 。
作者: 十月凛然清    时间: 2014-9-27 20:38
白希群 发表于 2014-9-27 13:33
这是学术问题,不必过于计较。呵呵

农民伯伯不会语言吗?那他吃什么呢?
作者: 松果落    时间: 2014-9-28 22:24
十月凛然清 发表于 2014-9-27 20:32
兄弟不是江南种田人,竟着小麦当韭菜。 俗话说: ”冬吃萝卜如人参,春吃萝卜如猪菜“ 。

俗语是北方的?
作者: 十月凛然清    时间: 2014-9-29 09:28
松果落 发表于 2014-9-28 22:24
俗语是北方的?

春天何以为春,来了何以谓来?这诗若以反讽,有些“啃头”~
作者: 宛易小生    时间: 2014-10-1 13:34


这么多的诗人
文。宛易小生

这么多的诗作在流派的天地里
被撕裂、捣碎
制成了药丸
供大佬们延年益寿

这么多的诗人为讨伐垃圾派牺牲了
只为还诗歌一个公道
而我们的文化部门
却在高度呼吁
诗歌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纯洁

向垃圾派开炮吧
垃圾注定上不了台面
垃圾注定成不了主流
让我们齐心把垃圾扫进锅炉
燃烧
或许还能发出几度电呢

向那些想把诗歌往阴沟带的人开炮吧
不愿诗歌死在我们手里的诗人呐
站起来吧
我们将重新打磨诗歌
把评判权交给读者
我们不相互吹捧
让诗歌走出去
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不愿诗歌成为诗人互相交流的内部资料
开炮吧     
作者: 潘三专    时间: 2014-10-3 15: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孙忠伟    时间: 2014-10-14 10:09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被萝卜插入过

——这句话完全是悖论,但符合垃圾派的表达方式。萝卜不是插入着长出来的,而是从胚胎而出一点一点长大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呀!不过作者一定要这么写,我们读者也没有办法。
形式和结构、表达和用词方式还是非常传统的。
作者: 孙忠伟    时间: 2014-10-14 10:10
宛易小生 发表于 2014-10-1 13:34
这么多的诗人
文。宛易小生

不错!!!!!!!!!
作者: 禾青子    时间: 2014-10-20 12:41
这是什么?
作者: 康小    时间: 2014-10-27 17:35
诗是好诗,精炼甚至闪眼,但评论太过,莫衷一是。为什么看着皇帝光腚却没有几个说真话的小孩,什么时节悖论、暧昧用词、辩证思维,流派里好诗多了去,诗就是诗,不能冠与名和家,很多诗都有这样的诗眼,质朴真实,,,,好诗,拍拍手吼声精彩,够了,何必“为赋新词强说愁”
作者: 亓魛    时间: 2014-10-29 12:27





读。













读。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0-30 23:35
宛易小生 发表于 2014-10-1 13:34
这么多的诗人
文。宛易小生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0-30 23:39
孙忠伟 发表于 2014-10-14 10:09
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
被萝卜插入过

关键他没当过农民 关键他爱打洞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4-11-4 12:47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4-11-5 15:01 编辑

萝卜是直接在土壤里长的, 不是插入的。 那么作者就另有意图了。
也许隐喻什么器具。 也许是用词不当。

怎么着也就是一首平常的小诗。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4-11-4 13:33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4-11-8 00:08 编辑
宛易小生 发表于 2014-10-1 13:34
这么多的诗人
文。宛易小生


写得好。


作者: 叶如钢    时间: 2014-11-8 02:42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4-11-8 02:44 编辑

动画里, 兔子也许拔萝卜, 留下坑。 种过菜就知道, 你去拔, 萝卜容易断。大部分萝卜
整个在土里, 也无法着手去拔。要挖出来。 一溜的萝卜一起挖出来。 所以,
留在地里的不是诗人想象的雌性的可以去插入的坑。而是一片乱象。 诗人整个儿躺进去可以来个泥浴。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1-12 03:29
熊衍东 发表于 2014-9-12 11:35
春天来了
萝卜也成熟了
菜农们便把它收起来

他把萝卜写成了鸡巴的行为 你咬了也好除这骚种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1-12 03:31
炒作有罪
作者: 熊衍东    时间: 2014-11-12 20:04
渔阳放歌 发表于 2014-11-12 03:29
他把萝卜写成了鸡巴的行为 你咬了也好除这骚种


作者: 渔阳放歌    时间: 2014-11-13 01:15
熊衍东 发表于 2014-11-12 20:04


作者: 熊衍东    时间: 2014-11-13 08:42
渔阳放歌 发表于 2014-11-13 01:15


作者: 天露    时间: 2014-12-4 09:17
本帖最后由 天露 于 2014-12-4 09:26 编辑

《菜园小记》有强烈的现世观照意识,其文本可以达成语言的反叛,但离经典还有距离
作者: 生之赤者    时间: 2015-1-19 12:38
春天萝卜成熟?连这起码的常识都没有。还经典。叹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