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在线访谈诗人唐毅(请及时刷新) [打印本页]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27 14:10
标题: 在线访谈诗人唐毅(请及时刷新)
中国诗歌流派网21世纪诗歌会客室在线实时访谈
  

   (, 下载次数: 21)

嘉 宾:四川诗人 唐毅

主持人:中国诗歌流派网副主编 宫白云

地点:中国诗歌流派网21世纪诗歌会客室

时间:2016年7月30日19点—21点

    19点——20点 为主持人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时间。


    20点——21点 为会员、网友提问时间。

   诗人唐毅将于2016年7月30日(周六)晚上19点至21点走进《21世纪诗歌会客室》,与大家探讨诗歌,交流创作。这是继福建诗人汤养宗、台湾诗人杨平、江苏诗人大卫、山东诗人马启代、湖南诗人周瑟瑟、山西诗人聂权、贵州诗人南鸥、安徽诗人方文竹、山西诗人张二棍走进《21世纪诗歌会客室》后,又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交流,敬请期待,欢迎参与!7月30日的在线访谈,初步拟定时间为两个小时(19点—21点),后一个小时(20点—21点)为自由交流时间,届时诗人唐毅将回答诗人朋友与诗歌有关的在线提问。


创作简介

唐毅,生于1964年4月,四川仁寿县人,现供职于遂宁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十九张机》、散文集《崇丽之城》、长篇小说《荷花塘》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入选多种选本并多次获奖。
1989年在《四川工人日报》副刊发表处女作;1990年,散文获《四川青年报》优秀散文奖;1992年在《星星》诗刊发表组诗《秋水伊人》;1994年至1996年,在《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并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
1997年至2011年,以创作长篇小说和散文为主,期间(2003年10月)调入遂宁日报社工作。1998年获首届四川省记者文学奖。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荷花塘》分别在《天府早报》《达州晚报》连载,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做官》在《成都晚报》连载,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连续3月居新浪网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获当年度遂宁市文艺精品奖;散文集《遂州八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崇丽之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刊于《四川文学》的散文《校书门巷》获《散文选刊》优秀作品奖。
2012年至今,回归诗歌写作,创制“半口语”及“八行诗”,在《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诗潮》《星星》《绿风》《扬子江》《江南诗》《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遂宁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余首,引起诗歌界广泛关注,被称为“新写实主义”。期间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海燕》杂志征文特等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诗集《十九张机》由环球文化出版社出版。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创制“半口语”及“八行诗”,乃鉴于当下新诗口语的“口水话”趋势而毅然重拾书面语言,并使其有效介入新诗写作,从内容到形式,自内而外对新中国诗进行了全面“改写”,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口语与书面语在诗歌中相互夹杂、相伴相生,并随时间的后延呈加重态势,在肯定优秀口语鲜活品质的同时,抵制“口水话”——在有限的空间让诗意无限延伸。他吸收中国古典中优秀的口语模式,参以语言现代表意的衍生,形成“沉静优雅,圆融凝练”的诗风。有中国传统承继,也不乏西方现代的先锋、深沉、穿透、终极、智性以及哲学意味。
有评论认为:人到中年,唐毅春风儒雅、著作颇丰,因《遂州八记》已为地域名篇,人称“遂州先生”;其小说也颇畅销;闲来亦耽于金石、书法,并自成一体;为诗为文,素怀敬畏之心,笃信文以载道,并以一位当代人的身份,身体力行地诠释古士人之风。他所理解的诗在诗外,胸襟决定着一位写作者的境界、品位、格局以及可能的艺术走向。
作者: 一瓣心香    时间: 2016-7-30 12:11
热烈欢迎唐老师指导。主持人,谢谢您。
作者: 张智    时间: 2016-7-30 14:00
期待
作者: 韩庆成    时间: 2016-7-30 18:52
欢迎唐毅兄光临白云主持的21世纪诗歌会客室!第一次听到《华语诗刊》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份专业的诗歌刊物,后来知道是遂宁日报主办的一份诗歌报纸。安徽的《诗歌报》从报纸改为刊物后,中国好像就没有公开发行的诗歌报纸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华语诗刊》的创刊弥补了这个空白。一个地级市的诗歌报纸,能够把名字定为《华语诗刊》,也是非常有魄力和远见的。访谈结束如果时间允许,请唐毅兄谈一谈《华语诗刊》当初的命名和她在中国诗坛的定位。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8:56
欢迎唐毅老师!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8:56
提前来报道。。等候唐毅老师。。。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8:56
韩庆成 发表于 2016-7-30 18:52
欢迎唐毅兄光临白云主持的21世纪诗歌会客室!第一次听到《华语诗刊》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份专业的诗歌刊物 ...

谢谢韩总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8:57
张智 发表于 2016-7-30 14:00
期待

问候张老师。。。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8:57
一瓣心香 发表于 2016-7-30 12:11
热烈欢迎唐老师指导。主持人,谢谢您。

谢谢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8:58
肖振中 发表于 2016-7-30 18:56
欢迎唐毅老师!

谢谢肖兄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1


快到访谈时间了。。一起等候诗人唐毅

7点——8点 为主持人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时间。

8点——9点 为会员、网友提问时间。


预祝访谈成功!期待诗人朋友们与广大会员涌跃参与。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2
唐老师来了吗  。。来了与大家打个招呼。。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03
宫白云 发表于 2016-7-30 19:02
唐老师来了吗  。。来了与大家打个招呼。。

白云好!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04
各位诗友好!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4
唐老师好
作者: 秦梅    时间: 2016-7-30 19:04
喜欢的诗歌行文气质。欢迎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4
唐毅老师好,欢迎您来到《21世纪诗歌会客室》。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04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03
白云好!

唐老师好,真准时!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5
现在,我们的访谈正式开始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5
第1问

在我的认识中,纯粹的诗人都是值得信赖的。而您的诗恰恰具备了纯粹的品质,您的诗歌创作一如您的为人“在艺术,志于精致;在生活,志于情理。”(罗素语),且对伟大的汉语怀有深深的敬畏。您著作颇丰,不仅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还有散文集及获得的多种奖项。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开始写诗?或者说您写诗最初的催动力是什么?谁对您的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您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05
谢谢邀请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7
秦梅 发表于 2016-7-30 19:04
喜欢的诗歌行文气质。欢迎

秦梅好。。感谢来参与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08
肖振中 发表于 2016-7-30 19:04
唐老师好,真准时!

守时是好品质。。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09
嗯,真正的诗人都比较率性。率性的,也是纯粹的,当然值得信赖。罗素的话,说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实际上,生活即艺术。在我新印的诗集《十九张机》里有一首《砚台山》,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倘有吟存,又必与邻家所获瓜果无异”。我觉得啊,不一定要搞艺术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才叫艺术。在我的眼里,玉米、南瓜、豆荚……都可能是艺术品。在生活中有情趣,有情怀,并以此观照万物,才会对世界充满好奇。
我不止在一个场合讲到:无论西学如何东渐,汉语的光芒都是掩不住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智慧博大精深。作为一位汉语写作者,我的这种敬畏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读书越多,这种敬畏还会与日俱增。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11
至于说“著作颇丰”,我还不怎么觉得。断续为文、为诗这么多年,有那么几本书,很正常。我也会不时翻读,也许是心境不同,有时觉得很好,有时又觉得不怎么样。写得久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就觉得好作品还是有,但不多,而且总是觉得,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
我出生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农村。少时家贫,除了有限的课本,很少能够接触到课外书籍。父亲读过私塾,旧学功底甚厚,他给我谈及文学时,很多经典都能出口成诵。在没有课外书籍的那些日子,父亲便是我最好的课外“读物”。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12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09
嗯,真正的诗人都比较率性。率性的,也是纯粹的,当然值得信赖。罗素的话,说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实际上 ...

率性为诗,旷达为人,是谓诗人。我的理解是这样。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12
父亲一生做过少爷(学生)、士官、演员、农民、手艺人……我应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尽管种种原因,其时书已不存,但另一种“书”却深植父亲的脑海中。少年时代,最能吸引我们的,就是听父亲讲故事。讲《水浒传》《牡丹亭》《西游记》……就像今天看电视连续剧。每至夜幕降临,我和哥哥、弟妹们便赶紧把母亲安排的活计做完,围坐在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听父亲的“下回分解”。
所以说,对我从文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2
是 。。诗人都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4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11
至于说“著作颇丰”,我还不怎么觉得。断续为文、为诗这么多年,有那么几本书,很正常。我也会不时翻读,也 ...

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好作品都在路上。。。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14
再至读小学,老师们都说我作文好,“会用形容词”,便对所谓文学产生了兴趣。父亲的熏陶、老师的表扬,还有那些从小就说我作文好的同学、邻居,均是促成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非常热闹。在我所生活的地方,也听说相邻的简阳县一位名叫周克芹的农民写了一部《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发表了,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我的写作应该始于那个时候,由于身边缺乏“氛围”,缺少“砥砺”。一开始只是胡乱地写。后来,又为生计所迫,流落“江湖”。直到八十年代末从事新闻工作,才同写作挨到那么一点边了。
要说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我觉得安静写作最为重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5
肖振中 发表于 2016-7-30 19:12
率性为诗,旷达为人,是谓诗人。我的理解是这样。

肖兄理解的好。。。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15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12
父亲一生做过少爷(学生)、士官、演员、农民、手艺人……我应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尽管种种原因,其时书已不 ...

家学渊源深厚。
作者: 青青河边草    时间: 2016-7-30 19:15
前来支持,学习。白云姐姐,唐老师,二位辛苦了!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6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12
父亲一生做过少爷(学生)、士官、演员、农民、手艺人……我应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尽管种种原因,其时书已不 ...

唐老师原来 出身书香门第。。怪不得一身儒雅。。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17
但是,如果一位作者心里没有读者,那是非常糟糕的。每一位作者,其实又是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有了作品,当然希望有人读到。可是,现在的所谓读者已然不是单纯的读者了,他们同时也可能写诗作文。那么,要有所建树,就要做诗人中的诗人,要做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诗人。
我曾多次说到“艺术野心”,我所认为的诗人中的诗人,是有大情怀的。在《关于中国诗歌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我就讲过:“一位真正的写作者,是具有‘王者风范’和‘领袖气质’的,他们有自己的写作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贯穿着一种‘帝王思想’,都在想建立起自己的帝国——纸上帝国。”
那么,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诗人,那一定是开拓性的。我认为所有的江山都是为诗人备下的。江山和诗人都是世间风景,他们惺惺相惜,甚至互敬为神。一位诗人写一条江,那江便是“他家”的了;写一座山,那山也便是“他家”的了。有诗为证啊!诗歌就是诗人来过世间的一份证词。
我说的开拓性,不是说写得要多,关键是要“有别”。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7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14
再至读小学,老师们都说我作文好,“会用形容词”,便对所谓文学产生了兴趣。父亲的熏陶、老师的表扬,还有 ...

《许茂和他的儿女们》。。我也看过。。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7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14
再至读小学,老师们都说我作文好,“会用形容词”,便对所谓文学产生了兴趣。父亲的熏陶、老师的表扬,还有 ...

安静写作最为重要————同意。。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8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17
但是,如果一位作者心里没有读者,那是非常糟糕的。每一位作者,其实又是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有了作品,当 ...

我说的开拓性,不是说写得要多,关键是要“有别”。————这个有别 很关键。。。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19
青青河边草 发表于 2016-7-30 19:15
前来支持,学习。白云姐姐,唐老师,二位辛苦了!

谢谢青青来支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20
唐老师博学多才,家学渊缘,说得透彻,“要做诗人中的诗人,要做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诗人。”精彩之极,我想每个写诗之人都应该有这样的雄心。“诗歌就是诗人来过世间的一份证词。”这也是诗人们诗意人生的见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21
第2问

有些人的名字是与某些特定的词语紧密相接的。比如在当下诗界,提起您自然就会想到“八行诗”。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建筑这样的诗歌形式?它体现了您怎样的创作情怀或诗学抱负?而且我注意到您的诗观:“写诗就是使一些意绪成篇并为之命名。”能给我们具体阐释一下这句话吗?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23
诗歌就是诗人来过世间的一份证词。

流派网微博有“以诗为证”的栏目,不谋而合呀。当然各人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25
您在这里提到了“八行诗”,我习惯称呼它们作“半口语”及“八行诗”。强调的是语言。一位作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半口语”,山东的田暖女士在《灵魂的洞见和神性的自然——读唐毅诗集〈十九张机〉》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唐毅的诗不刻意修饰,却以他特有的遣词造句,将口语和书面语混嵌诗行,又不疾不徐地将现代语境和古典意象有机地复合在诗行中,从而形成古雅清新、灵动自然的诗风,既不先锋,也不传统,既有书面语的庄重,又有口语的谐趣,既融通古典意象和情怀,又将现代性的存在和写实统筹在他的诗歌构筑之中。”
那么,“八行诗”呢?我在《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说到形制,一般情况下,诗意的‘事’或发现诗意的‘物’,可能就是一瞬间,这个过程应该不长。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绝句、律诗,都不长;后来的宋词又是高峰,长短句,上下阕,也不长;再后来的元曲,依然是短制……所以借鉴绝句、律诗和词曲上下阕的组织结构,我写了一些‘八行诗’。”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26
肖振中 发表于 2016-7-30 19:23
诗歌就是诗人来过世间的一份证词。

流派网微博有“以诗为证”的栏目,不谋而合呀。当然各人理解的角度不 ...

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写诗就是在为活着  —— 以诗为证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27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25
您在这里提到了“八行诗”,我习惯称呼它们作“半口语”及“八行诗”。强调的是语言。一位作家如果没有自己 ...

一位作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赞同。。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27
我是这样认为的,诗歌应该是简而又简的,一般性抒写,八行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如果“一般性抒写”过长,让人看上去“不太像诗”,读者也会望而却步。
如果有特别发现,可以写长诗。我现在也写所谓的长诗,属于“八行诗”叠加的那种。
说到诗学抱负,我讲一件与诗歌无关的事。去年年终单位开民主生活会,大家都要作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位同事给我提的意见是:“对自己严格,选择朋友也严格”。所以我的朋友不多。实际上呢,工作之外,除了比较有限的交往,就是读书、写作,或者抄抄自己的诗,甚或想到只言片语的好句,便刻成一枚印放在那里……这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为此,我在市郊建了一栋农家小楼,名之梓庐,只是周末住在那里。
如此,既可以融入社会,又保持一定距离,并将自己的观照诉诸文字。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29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27
我是这样认为的,诗歌应该是简而又简的,一般性抒写,八行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如果“一般性抒写”过长,让 ...

一般性抒写,八行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这个论点牛。。。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29

这是一个很少人阅读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不能静下来认真地读一本书,甚至是一首诗,而种种打发时光的娱乐方式却在不断翻新,大多数人沉浸其间。如果我也同他们一样“打得火热”,于所谓的诗学抱负,可能就是一种奢谈了。
写作本来就是寂寞的,而且必须要耐得住寂寞。有那么几位朋友,不时同他们喝喝茶、谈谈天,也算了解社会了。如果交往太多,喝茶、谈天成了应酬,我是怕应酬不过来。我是一位诗人。我的那位同事,想的是要我做完人,甚至是圣人。诗人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他们甚至可能是有这样或那样一些缺点的人。但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必是古人所云的君子。君子坦荡荡,君子自强不息嘛。
至于我的诗观,写诗就是使一些意绪成篇并为之命名。意绪可以是一些不连贯的“象”,是一些“征候”,是诗歌发生或出现的前奏。当我们捕捉到这些“意绪”时,还只是一些不完整的诗的碎片,要使之成为诗歌,这个过程就是“命名”。
此前,我正在写一篇《诗歌,国之重器者也》。是的,我就是这样看待诗歌的。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诗歌史。历史上的中国诗歌放诸世界,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逊色。但一到新诗,便有些黯然失色了。
中国新诗在继承和创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向西方学习是必要的,但“新诗和旧体诗词不能一刀两断”,仍是有识之士的有识之见,可惜这种声音太微弱。在中国新诗继承与创新上,也有人尝试,但流于空泛,太过表面。所以有人说是一场失败的试验,应该就是指那一类“中国新诗”。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30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27
我是这样认为的,诗歌应该是简而又简的,一般性抒写,八行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如果“一般性抒写”过长,让 ...

既可以融入社会,又保持一定距离,并将自己的观照诉诸文字。——唐老师生活得从容。。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32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29
这是一个很少人阅读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不能静下来认真地读一本书,甚至是一首诗,而种种打发时光的娱乐方 ...

写作本来就是寂寞的,而且必须要耐得住寂寞——是这样。。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33
我的诗观,写诗就是使一些意绪成篇并为之命名。意绪可以是一些不连贯的“象”,是一些“征候”,是诗歌发生或出现的前奏。当我们捕捉到这些“意绪”时,还只是一些不完整的诗的碎片,要使之成为诗歌,这个过程就是“命名”。——很新颖。。学习。。。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34
唐老师对诗歌的见解鲜明独到,集生活的从容与生命的达观于一身看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可唐老师却轻易地就做到了,让人佩服。“一位真正的诗人必是古人所云的君子”,这个观点在唐老师的身上也体现得甚为恰切。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35
第3问

汉语的本源已有五千多年深厚的历史,它作为诗歌的语言呈现了超凡的魅力,无论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等都强大地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这些文化基因我从您的诗歌气质中都不难发现,您的诗歌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对您的影响与浸润并有很大幅度的发扬和开掘。您是否认同传统文化是诗歌素质与品质的必由保证?我想知道您对于自己的诗歌写作有着怎样的设计或要求?诗歌在您眼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35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27
我是这样认为的,诗歌应该是简而又简的,一般性抒写,八行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如果“一般性抒写”过长,让 ...

德被后代,功在桑梓

梓庐,唐老师境界高。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35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27
我是这样认为的,诗歌应该是简而又简的,一般性抒写,八行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如果“一般性抒写”过长,让 ...

德被后代,功在桑梓

梓庐,唐老师境界高。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36
近年来,已有那么一些同仁发现了中国新诗的这种方向性错误,正在“往回走”,重新审视关于传统承继的问题。
所谓“往回走”,当然不是原原本本照搬,既然有了中国新诗这一“新品种”,就像楚辞之于《诗经》、唐诗之于汉赋、元曲之于宋词是“新品种”一样,让新诗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还需要一代代诗人的不懈努力。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37
今人赞美一个东西,喜欢用“最”字,比如最青春、最文艺、最时尚等等。那么诗歌呢,应该是最文化的。
我觉得中国诗一定要说中国话。首先是把话说利索,诗歌不是“弯弯绕”。诗歌总的就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抒胸臆,即把自己的发现直接告诉读者;二是独运机杼,有弦外之音,即人们通常说的隐喻,把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对其他事物的言说加以暗示。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39
作为后者,容易被弄得有些“玄乎”的。有所指,有能指;有隐喻,有转喻……不一而足,而且容易被贴上“先锋”的标签。这样的诗固然是可以有的。但有的人往往因为后者而忽略了前者,即直抒胸臆亦非易事。诗之所以为诗,不仅在于明白或不明白,关键在明白却又不是人人所能够说明白。
我认为,要把一段文字弄得“不明白”不难,难的是“明白”又必须是诗。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39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37
今人赞美一个东西,喜欢用“最”字,比如最青春、最文艺、最时尚等等。那么诗歌呢,应该是最文化的。
我觉 ...

我觉得中国诗一定要说中国话。首先是把话说利索,诗歌不是“弯弯绕”。————赞同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40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39
作为后者,容易被弄得有些“玄乎”的。有所指,有能指;有隐喻,有转喻……不一而足,而且容易被贴上“先锋 ...

诗之所以为诗,不仅在于明白或不明白,关键在明白却又不是人人所能够说明白。————唐老师高见。。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40
首先是把话说利索,诗歌不是“弯弯绕”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0
所以我就想啊,当大家在所谓“先锋”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掉头而去,他是不是比其他的人更为“先锋”呢?
我曾在一篇小文中谈到,一位小女孩看到一尊即将完成的美少女花岗石雕塑,很是惊讶地问雕塑家:“您怎么知道她就藏在里面呢?”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40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37
今人赞美一个东西,喜欢用“最”字,比如最青春、最文艺、最时尚等等。那么诗歌呢,应该是最文化的。
我觉 ...

从复杂里思,往简洁处写。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41
把一段文字弄得“不明白”不难,难的是“明白”又必须是诗。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1
天真的小女孩隐去了艺术的创作过程,道出了作品的“天然性”。好作品都是这样的。我常常把写诗的那个过程想象成为:一群人站在一块巨大的毛坯石前指指点点,议论里面究竟藏着怎样一个形象。诗人就是那位去掉多余的坯料的人,是把作品呈现给人们的“匠”。此处所谓的“匠”,同“匠气”的“匠”不同,更接近于艺术的巅峰。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42
唐老师好,宫老师好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2
说到诗歌,我一直心存疑惑。这一命名,如果放在古代,还算说得过去。但到了今天,就显得有一点“问题”了。诗是诗,歌是歌。后来我想,“歌”类似于古代的“颂”,有赞美的意思。所以诗歌是“向上”的,是需要仰望的。“向上”的并不全然是所谓“主旋律”,也可以有检讨、有批评,也是“正能量”。只有对万事万物皆怀敬畏之心,不因私而废公的诗人,才可能遇见好诗,写出好诗。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42
“您怎么知道她就藏在里面呢?”
作者: 肖振中    时间: 2016-7-30 19:43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41
天真的小女孩隐去了艺术的创作过程,道出了作品的“天然性”。好作品都是这样的。我常常把写诗的那个过程想 ...

匠心独运。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3
一些用诗歌的形式写“向下”的东西,是对诗歌的亵渎。有人把一些写社会底层生活的作品理解为纯粹的揭露,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同现在的某些“向下”的甚至“不雅”的完全是两回事。
中国诗歌绵延数千年,什么都可能有人尝试过了,而流传下来的,还是那些向上的作品。
不管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作品要“上得台面”!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43
诗人就是那位去掉多余的坯料的人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44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42
说到诗歌,我一直心存疑惑。这一命名,如果放在古代,还算说得过去。但到了今天,就显得有一点“问题”了。 ...

只有对万事万物皆怀敬畏之心,不因私而废公的诗人,才可能遇见好诗,写出好诗。——精彩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4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所谓地摊文学非常火爆。有些人专门写那种东西,多是凶杀啊,色情啊,一位作者表示,他从不把自己发表的“作品”带回家,不能让家人(特别是孩子)读到这些东西。
都说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那就更应该“上得台面”。现在的有些所谓诗歌,恐怕其作者也不便示之家人又特别是自己的子女吧?却为何要示之社会?即便以此爆得大名,以此“上位”,也是为人所不齿的。
我一再强调,写作“路子”要走正。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44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43
一些用诗歌的形式写“向下”的东西,是对诗歌的亵渎。有人把一些写社会底层生活的作品理解为纯粹的揭露,比 ...

作品要“上得台面”————同意。。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4
前不久,我在微信上送别一位朋友时说:“天下人皆可苟且,我独不能。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然诺。一个不重然诺的人,做不好诗!”
文品出于人品。最近经历了一些事情,我居然得出这样八个字:“诗歌神圣,诗坛丑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45
唐老师这番话让人受益匪浅,特别“诗之所以为诗,不仅在于明白或不明白,关键在明白却又不是人人所能够说明白。” 一语中的,直抵诗写的本质。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45
唐老师这番话让人受益匪浅,特别“诗之所以为诗,不仅在于明白或不明白,关键在明白却又不是人人所能够说明白。” 一语中的,直抵诗写的本质。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46
“诗歌神圣,诗坛丑陋!”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46
第4问

我读过您不少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兼备了汉语五千年的智慧闪光与人文精神,您自然的汲取,补充了现代诗所欠缺的画面感、层次感的意境,往往寥寥数语就提升了诗的品相。您的绝对“诗的诗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诗歌世界。在您眼里“诗的诗写”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47
诗诗美好,坛坛丑陋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8
谢谢白云,您过誉了!
说到“诗的诗写”,我知道您这句话是有深意的。也就是说,您也觉得现在有些所谓的诗不是“诗的诗写”。
中国新诗百年,特别是到了当下,互联网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便捷,许多爱好者纷纷尝试写诗。一方面我们要说,这是好事;从另一方面说,可能并非好事。上天吝啬,肯定不会下派太多诗人,不是写过一些像诗的文字的人就可以称之为诗人的。现在的情况是,因为一些人的“介入”,反而使得诗歌不受待见。

作者: 一石    时间: 2016-7-30 19:48
我是四川人,问一问,唐老师,看不懂的诗是好诗吗?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8
前些日子,我读到诗歌评论家吕进先生关于中国新诗的“变”与“常”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新诗”之命名,显然是针对“旧诗”即旧体诗词的。新诗之于旧体诗,“变”就是要改革。但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不是推倒重来。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把握好“变”与“常”的关系。哪些是可以改革的?哪些是可以固守的?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9
中国诗歌史上群星闪烁,仅以唐朝为例,陈子昂、李白、杜甫、李商隐、王维等,他们的诗能够流传至今,并且还将流传下去。他们作品中的“常”的那些东西,被非常多的当代诗人给忽略掉了。是的,他们属于他们的时代,格律属于旧体诗外在的东西,是旧体诗之为旧体诗的必要“装扮”,除此之外还有他们之为诗人的内在因素,那就是心灵、情怀,更广义的诗歌精神。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9
在读到一些引用的旧体诗词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绝句为例,除了每个字的平仄,一三句可以不押韵,二四句押韵就可以了。由此,很多人便只引用一二句或是三四句,这样读来,所谓的韵就不见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49
关于中国新诗的讨论,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曾停息过。特别是在它诞生30年之后,中国历史遭遇又一次大变革,既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又是诗人的毛泽东先生对此亦不无考虑。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他说:“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个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产生一个新诗。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现在来回味这句话,应该说,这只是新诗发展的一条路径,而不是唯一路径。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50
一条溪流变水库啦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50
前些日子,一位诗友告诉我,他认识的某位“大家”对一位登门拜访者说:“你先把韵搞清楚了,再来同我谈诗……”我听后愣了一愣,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了。
他所转述的那位“大家”的话,的确非常“霸气”!
我望望座中另一位可以谈诗的诗友,说:“看来,诗歌不是见人就可以谈的。有些时候,沟通起来会特别困难。”这位诗友竟点头称是,也许,这样的场面他也是遭遇过的。
我是主张新诗可以摒弃“韵”的。这也就包括我在前面提到过的“民歌”一类的方向性指示,有可能是一条歧路。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51
说到继承,既然叫做中国古诗和中国新诗,其间必然有相同的东西存在。先找到它们相同的: 1、都是汉语写作; 2、都是带着感情表现事物本质。不同的:一个有韵,一个没有韵;一个有格律,一个相对自由。那好,当我们走进古诗词,就权当它的格律不存在,那么,这时您感受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格物致知”。
中国历史上不乏诗歌巨匠,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隐逸、禅宗……我们要继承的不是格律这类外在的“装扮”,而是走近这些巨匠的内心,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继承过来。可以“无视”其“条条框框”,直奔主题,直取那一种“精神旨趣”,是为“诗的诗写”。有了这些东西,中国新诗才会从骨子里透出汉语诗歌的光芒。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51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48
谢谢白云,您过誉了!
说到“诗的诗写”,我知道您这句话是有深意的。也就是说,您也觉得现在有些所谓的诗 ...

不是写过一些像诗的文字的人就可以称之为诗人的——赞。。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52
“上天吝啬,肯定不会下派太多诗人,”唐老师说得好,能够青史留名的诗人凤毛麟角,大多数诗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写诗的人。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53
第5问

您是怎么看新诗、旧体诗和翻译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53
一百年来,中国诗人也不少。奇怪的是,近一二十年来,他们的诗好像同中国关系不大,倒更像是一些中国的“外国诗人”。就中国新诗而言,一些人因为没有艺术准备,浮在表面,引经据典寻章摘句转述套改。一位诗友对我说:“堆砌不是继承!诗歌是文人精神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个有底蕴的人还用专门写诗吗?”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54
我们要继承的不是格律这类外在的“装扮”,而是走近这些巨匠的内心,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继承过来。可以“无视”其“条条框框”,直奔主题,直取那一种“精神旨趣”,是为“诗的诗写”。有了这些东西,中国新诗才会从骨子里透出汉语诗歌的光芒。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54
说到外国诗对中国诗的影响,就不能不说到翻译,我在《关于中国诗歌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对此已有过论述。在此,我要补充一点,即翻译诗的质量,取决于被翻译语种诗歌的质量。有点“绕”,好像不甚明白。比如:一首英语诗,人家写得很好,现在要翻译成汉语诗,可是,我们的汉语新诗尚在探索之中,那么,这首被翻译成汉语的诗质量又会如何呢?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55
一个有底蕴的人还用专门写诗吗?
作者: 苦菊    时间: 2016-7-30 19:56
好,说得好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56
具体一点说,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的表意非常清楚,就不多说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首诗同中国旧体诗的“五言绝句”很相似。那么,是不是“老外”也会写“五言绝句”呢?这是殷夫1929年翻译的,同那个时代中国诗歌所处的大背景是切合的。只是用了原诗的意,却穿了一身“唐装”。
再读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浪游者的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吧:俄顷
你也要安静。

这是梁宗岱的译本,处在中国新诗的起步阶段,还用着传统诗歌中的韵,也是中国新诗当时的形态。

一切峰顶上
一片宁静,
一切树梢上,
感不到
一丝微风,
林中鸟群已沉默。
稍等,片刻,
你也将安静。

这是飞白的译本,已经比较现代,韵不在了。虽然,很多外国诗其本身是有韵的,但是今天我们读到的翻译诗大多没有。这说明中国新诗语言已相对成熟,也相对自信。在不能阅读原诗的情况下,我们读一首从外国译过来的诗歌,“得到”的就是一种“精神旨趣”,这和我在回答上一个问题时说过的,新诗在旧体诗那里所要继承的,也是一种“精神旨趣”。

作者: 宫白云    时间: 2016-7-30 19:56
唐毅 发表于 2016-7-30 19:53
一百年来,中国诗人也不少。奇怪的是,近一二十年来,他们的诗好像同中国关系不大,倒更像是一些中国的“外 ...

诗歌是文人精神的一种自然流露——说的好。。
作者: 唐毅    时间: 2016-7-30 19:57
我之所以说中国新诗已然相对自信,即由一段自由的话构成,因为别有意味的语言及内在节律,便成其为诗。
尽管中国新诗远未定型,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但要不靠格律的“装扮”让一段话成其为诗,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
我曾经说过,较之于旧体诗,写新诗应该更难。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www.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