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一片云 于 2013-9-6 13:04 编辑 # E/ E/ G) c' Z
5 c# F e! ?/ |% {3 W3 d! h$ }8 x
新民歌开创新诗风 ; \+ C( g& [3 ?; z- G. V
- z) S* _* ]: n, R, l y7 z
! p. ^9 M4 Q( O; M, D* u8 u8 y }& V8 T- k9 @
+ U, y# q- j: F5 z李万修8 R/ U5 w" q @' p! y$ ?5 R# \
, K1 o5 F2 N' Z1 d1 c$ q1 N! }0 S' O
+ h) m4 I5 j: U% p- B7 g' M, Y/ x+ U) X- W
! k |1 h2 j( O" T
" B9 \- d) t4 I# N$ R6 d. L
! ^* t- T. H5 A+ q) x0 p$ |9 d: o3 E& U6 m2 P! V2 Q
中华新韵旗手重阳有篇《有韵新诗与无韵非诗的大搏斗》,文中写道:“有韵新诗与无韵非诗的斗争,是一场对中国诗传统继承与废弃的斗争,是中国诗传统的生死大搏斗!中国诗传统起源于民歌并传承于民歌。所以,在这场斗争中,始终针对民歌,或围绕民歌而展开着。新中国成立后,最激烈的一次大搏斗是二十世纪中期,即五十年代发起并延续至六、七十年代的全国性的‘新民歌运动’。这是被无韵非诗大家们讥讽为‘诗歌大跃进’的全国全民总动员而形成的最广泛的新民歌运动。不管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波如何,就诗歌形式而言,无疑是对无韵非诗的一个最强烈的打击。”6 X! M& P: |) x* k+ A1 }: u
- }+ P( p; d" U9 B; T/ C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民歌运动,是我国空前的一场诗歌运动,冲击到整个诗坛甚至整个文艺界,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创作,大收集,大讨论的新局面。 M4 v$ Y, Y4 h; f) M' L
8 Q. ^/ `- _% z1 {, T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肯定了新民歌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诗”。
6 Z, C( d: L- N) B2 M; _2 c2 W& o# H& d o6 R1 X
湖南省委在收集民歌的通知中说:“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 r' J+ S; l- U4 c' M8 |7 G: N0 e
5 v, } B, M8 [ 周扬在党代会上作了《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的专题发言。& o! e# s; m' n( E# w% J
! z& r5 b1 Q/ |/ |: |1 l7 N
就当时来说,很多著名诗人对新民歌都极为赞叹,而且深感要向民歌学习,改变自己的诗风。1 h/ f, L% Q! q6 |& V
* [1 t! k) Y2 I7 B* N 萧三称新民歌为“最好的诗”。
# A4 i" V9 C* `; ?3 e0 ]2 k* |/ Z4 |8 V3 o! Q2 x
郭小川认为:“新民歌向新诗发起了一次极严重的挑战”。
- N/ b O6 `4 B, z z8 b; H L( m9 B n* o- q0 P$ n
田间说:“要在人民创造的‘诗海’之上,乘一只大船,挂起风帆,背起‘风瓶’(大理民间传说中,说有一种风瓶,能把风装起),顺风前进,力争上游!我们这一代诗歌之风,就是东风,就是社会主义的风,就是民歌的风。”
K$ K9 d: d: l& Q% l5 u2 s. ~) T; t3 z2 K
天鹰说:“我国各种诗词的形式,最早也是民间所创造的”,“新民歌是社会主义的国风”。/ \( A8 K" Z; W' n
+ S! ^- z' _$ c& h 毛泽东也曾指出:我国诗歌将来的发展,一是民歌,二是古典,两者结合,产生新诗歌形式。可见民歌在诗歌中的重要位置。
4 O+ r( R( q7 _! _6 s& l8 c% I1 C# P# ]3 t3 V/ f
新民歌是和民族传统一脉相承的。形式丰富多彩,人民喜闻乐见。语言简炼自然,形象生动鲜明。节奏优美,押韵上口。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民歌运动,推进了我国诗歌的大众化和民族化,为我国的诗歌创一条新路,开一代诗风,起了促进的作用。 2003.5.27" q0 J5 k, x- d( _6 Q4 B5 k
, C3 ?. Y3 z# {" g"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