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第二则:意象、意境与形象
4 @6 L, H+ H7 _& [5 ]/ G* N) Y8 r6 ]4 F& F
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M* D, {# F2 E/ x e4 j
意象的种类:有描写性的(静态的) 意象,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 意象,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意象,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意象,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8 ~! P- ?% s$ q9 F9 T
意象的组合: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P/ U$ s. k9 ?* y: W8 C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如,在崔灏的《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6 P$ w; R0 O3 [# ?) p②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正如薛雪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亿李白》) 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 (贾至《岳阳楼宴》)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d. N) H3 }2 V% u* G
传统的意象: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W; e, t: C B0 E: b
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其象征比喻的寓意:( `# z, k2 x8 K) |6 f. k5 j; Q
⑴树本类' W: L2 k& k( G) o9 a& y/ H
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3 z9 G6 D2 E, O5 n1 u+ Z- v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J, ]7 n5 C8 t0 E7 n- J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7 C5 A) W* b+ |, P( q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3 v5 F+ r$ G9 [- b/ B0 E竹 气节,积极向上' x9 k0 U/ h$ i+ t3 E9 E
梧桐 凄苦、期待、知音难觅
1 N( V8 v$ A7 V0 Q5 G* w; Q柳、杨 送别、挽留,留恋、伤感* `0 Y- f# P, g3 { T
⑵花草类
0 F8 E" K0 a3 N3 p# M: i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 B$ \- M7 @8 N1 A( r花落 凋零、失意、挫折、惜春、留恋, j; _" v+ w& x) x) @0 m
菊 隐逸、高洁、脱俗、清高; C: {: X. n4 R4 ^3 }; z' y
梅 傲雪、清高、坚强、不屈不挠" D7 W4 l7 o4 b1 w
杨花 离别、分离、离散、漂泊
- ? @1 I d7 G) V$ m! O4 d兰 高洁 i: s: ]6 |7 w
桃花 灿烂、古祥、爱情如意
+ `$ S1 a# t1 H, n( }牡丹 富贵、美好、生生不息、希望& u. l# `9 v3 M; o) c
荷花 高洁、脱俗、矜持、清高- m/ ~9 I }) u7 |" {# a
枫叶荻花 悲秋、萧瑟、凄凉
% H% {6 K' v* G草 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K4 @! A; ~7 @9 |# m% J1 ?
禾 国家的昔盛今衰8 I) X( Y% w" `/ ?+ o
⑶动物类! _8 l+ y% C+ U3 }
子规 悲惨、凄恻
1 [# X- o2 @$ O5 [+ K猿猴 理想、追求9 w6 s+ u& m- D" a0 v, V; b
鸿鹄 理想、追求
8 q! |7 v4 x0 U: d1 m( T5 v5 ?燕雀 小人、平庸9 | k1 h& V, \- u0 i3 j
鱼 自由、惬意
2 p4 V) z1 q7 ~, t3 @(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9 X9 o' L! X" K1 @, ~4 J: m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 G; J7 |1 a4 a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0 Z/ \9 P# h! Q) o
(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 Z# \; p& a. @- S/ n乌鸦 茶壶人、俗客庸夫、压抑、不样
) O V/ i' c2 ?& |4 J! X- Y, {- t沙鸥 飘零、伤感、孤独、寂寞3 i( J. r, F6 c9 J3 w6 I9 v/ ^
燕子 春天、祥和、思归" o. B- O) G$ J% A- S) c
鸳鸯 成双成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 O2 D) [" z) I夏蝉 热爱生活、清高) N9 x4 E8 I) x" P5 E) t
秋蝉、寒蝉悲秋、萧瑟、凄凉、悲伤、悲凉: s5 R+ @% @# W% M: q9 H- d
鸾鸟凤凰 贤士君子、品德高尚
9 R- O: r# T, c0 C: @! A孔雀 美丽、吉祥
1 n! T( F' `* N! @# E/ w孔雀落单 悲伤、凄凉、孤寂
) h8 d( C ~1 i" t' |0 S⑷风霜雨雪水云类: R; j+ [6 l7 j. j
海 辽阔、力量、深遂、气势3 \/ U" ~- E6 e
波涛汹涌 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F8 H2 }5 b" V8 x0 m( P2 W
江水 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愁苦、历史发展趋势
& V& F) [8 X- Q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n6 |8 i- L3 q$ ]% D
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省略、潜移默化的教化
- W: Q0 P6 T, }! _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9 |" Q1 Y6 i/ X: t, \: \: F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
3 T9 s @* e* F' o东风 春天、美好
/ u1 W- l) V- b6 S7 m t1 o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扫
2 y' H, X* d% M6 A6 g5 E+ W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途路坎坷挫折: }2 g1 M* k3 L1 F! I2 @. P7 ?8 d
雪 纯洁、美好
# O& I( G+ K7 \0 x暴风雪 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7 ]/ d& ~- }# h5 X6 s' k7 B; H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 b7 G% w Z2 j3 R7 b" m' D D
浮云 游子、漂泊
& S! ^; A6 H& s6 Q3 N3 i1 @⑸器物类
. N: x! u; X( ]0 R7 ?玉 高洁、脱俗
x4 H! W7 ], Q6 d8 K1 Q% o' M簪缨(冠)官位,名望
) @3 K, n3 L. W孤灯 孤单、寂寞、失意、潦倒、凄凉7 R. U& G& k. A2 i9 f6 j* v# M" W' y
⑹其它类
2 I: h _$ P: p- T' T* Y N英雄 追慕、自愧自叹
2 ?5 t( `0 ] B& K8 p5 W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0 i6 V& U8 }% m& m& G
古迹古人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0 n' M) ]% z4 d/ P
乡村 思归、压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 ]/ e+ x+ G- n: t3 w% W) n, J: c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1 ^( b7 ~& K3 V/ T, s$ N5 k
夕阳 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Y9 [# s2 P7 k3 o9 Q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8 r6 P. v, _( K+ j1 o2 Y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5 d D. N4 e: w! _
羌笛 思乡、乡愁、 幽怨
/ z5 h/ V' B4 j) l/ ?1 N; G磐石 坚定、专一、结实
! q' M6 ]+ t5 Z: p' T8 N长亭 送别、伤离别7 u2 T! X Y" Q8 H: D$ Q. N# `
⑺ 音乐曲调类
2 L. U9 J: C2 c3 m7 t) F《关山月》征戍离别( \9 y3 w7 ` L ?! }
《梅花落》 孤单,冷落、凄凉% T2 U$ ]( |( [7 C7 M5 r
《霓裳羽衣曲》 歌舞升平、粉饰太平
$ k4 W1 i" d1 ?$ I1 i, P4 f1 {《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
- G- I% w* S$ m# `《杨柳曲》 惜别怀远、怀念征人
9 l5 G# {5 k! D( F8 u3 S《行路难》世路艰难、离别伤悲
: t8 e1 h; X" g
$ z3 x C. E& {4 L2 [意境
2 k; k, ~1 C6 y% f) N意境的含义:“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3 Q* v; R N2 U" q' M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A, c0 y$ P- o* D
意境的种类:
. `5 R9 I2 q+ M) Y. Q8 |' b* O/ e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s W3 e+ V( X( c E" I* G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 d9 z- Y/ @& o& ]7 i3 |- g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 c$ S2 `; B t6 t5 x3 r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b0 u; \$ P0 [+ Y1 f% d+ |; P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2 j2 y: l- F2 K: S/ L) k0 v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4 a& ^5 }6 }4 b6 Q% h* G2 |意境的创设:1 v2 m. M/ ]' X+ Z; Y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外物的完美统一。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把握诗歌意境创设的方法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 U! i( l0 p9 K4 a" j⑴融情入景
- ?8 G- o" x* I: R% v5 n" j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景。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独,每一句所写之景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融情入景的写法可以使诗歌含蕴蕴藉,余韵悠长。 q4 B/ I, p) }1 Z6 c) H
⑵借景衬情
; j8 l$ e" P! Q+ w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在诗中既有情的抒发,也有景的描绘;写景是为了衬托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的前六句极力渲染边塞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正是为了反衬战士们“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后两句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前两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6 w3 v" X5 v5 V8 \1 C
⑶托物言志
5 P8 Z% j3 D3 W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托物言志和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借塑造春日欢乐、秋天凄凉的柳树的形象,抒发了感慨身世,自伤迟暮的感情。再如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作者借助塑造一个除暴安良的侠客形象,抒发自己兴利除弊、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 @& F, {$ ^3 q, N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领会诗歌的意境的创设方法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诗歌艺术之门的钥匙。
, `9 }6 d+ N( f; A: y
! s. c1 c: v7 C2 G形象
! c# _4 o. ]8 }/ B$ x形象的含义: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但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反复阅读,涵泳意会,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把握主体形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 ]+ C0 c+ }8 ~" N+ K' N/ a1 z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这样的诗称为即事感怀诗。这类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如:“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诗人通过山中问答这一小事的叙述,描绘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山居生活,其自然、宁静、闲适令人沉醉。而后面的议论流露出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表现了他酷爱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主客体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
- C/ W4 T8 i6 B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抒情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有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揭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 Q( a5 U! ~8 s: e+ V7 ]! K写景抒怀诗的景物形象:景抒怀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或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风景。然而作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写景抒情诗多通过客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或对个人生活的感伤等,这种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诗人形象就是诗的主体形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对三月烟花、碧空尽处孤帆等客体形象的描写,让人从中感受到依依不舍的愁绪和思念,塑造成出一个伫立江边,极目远送,久久不肯离去的主体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