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7 |+ B( ?% w2 k6 y) I+ v' k C g& z. P I
《胡适作品集》(16卷)
9 \$ l* z( U w4 D5 e; x$ l' }, u; X+ I: O0 r: @
1—4《胡适文存》(共四卷)
+ b8 n- T! f, d$ V5.《容忍与自由》
' j! [: }, ~' a% R; n* k# u3 b6.《胡适:四十自述》
, @0 |- q5 p( ^# E* |0 p7.《中国哲学史大纲》
2 _* \/ E4 @9 x8.《中国文化的反省》% x5 h) ^% C4 }3 x8 w
9.《中国思想史》
/ r/ z9 W! B% C. q+ j, z10.《中国佛学史》4 W. N/ G4 E( H4 o
11.《胡适书信集》(上中下)
( H: v2 {& \, W9 G. H) j2 F12.《胡适日记》(上下) . [: y7 Z7 m2 N8 k" h
13.《白话文学史》
H" r* L( c6 s) M. h 胡适本是可以和鲁迅并列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只因为诸多因素,终究至今还不能够被诸多读者认可。大陆的文字爱好者对胡适的作品的隔膜犹如台湾的同胞们对鲁迅的隔膜,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悲哀。: K7 ~$ e+ g2 w+ g
胡适的文字虽不如鲁迅的文字那么耐读,那么值得反复的品味,但是胡适追寻民主与自由的那份炽热的光芒却足以照射到如今,延伸至未来,以后还要更远、更久。这样说并不是说鲁迅不爱自由,不追寻自由,但那追寻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胡适深受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那种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是深入骨髓的。而鲁迅留学日本,东方文化的古老鬼魂渗入他的血液,以致让他背负了太多,他也始终不渝的和悲观和绝望在作斗争,以至于他的文字也充满了沉重感。胡适的性格温润如千年古玉,虽不如鲁迅思想深刻,但却明晰清澈。而鲁迅如同暗夜中狂奔的猛士,或者如同他自己所说就是“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O" M: I& f1 t$ E |6 c* z
我敢预言,二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和鲁迅定能并驾齐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认可。5 {8 D: Q3 m: f# m+ k
9 }" Y* E E5 w s' t( r
- N7 n5 _3 w9 Z. W* u' q2 c A$ [+ W, G$ m0 I# Y& Q2 I
《林达作品系列》(10卷)
( B* [, q9 T" } s: p4 H4 S! B* [1 `; r* O
14.《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林达著 \8 c9 `" L, M' m' Y: |
15.《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 林达著
9 A) g ~2 a$ T8 W1 u 16.《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 林达著
9 C3 w( r) E `, n) G 17.《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林达著
1 _. B& ~4 q/ a8 w6 Y 18.《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著
- O6 g' }1 W/ c# q3 Y1 Y 19.《像自由一样美丽》林达著
5 a2 o$ q3 w9 d1 z 20.《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著/ i" `$ W7 J, y* B
21.《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著
& ~; l6 [4 X) e: H3 _/ p' c 22.《一路走来一路读》林达著
4 e5 q$ @: u( n# G5 f' I! N$ N3 O 23.《历史在你我身边》 林达著: g; s$ p) B3 {- g
4 r! w; \% h+ P1 l) p 林达的作品对于中国大多数的作家的作品而言,是一个特例,尤其对于那些“低头族”,自以为守着手机就可以知天知地的人来说,更值得一读,他能引导我们走入一片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视野所及的那方天地,他“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对美国政治文化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阅读胡适做一定的铺垫,这也是为什么胡适当年一再声明不谈政治却一次次食言的原因,美国的政治民主程度之高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的体制下从未有过的。胡适在日记里明确写道他在美国读书时能够参与总统大选投票的活动时心情是怎样的狂热和激动。
3 b2 T& C3 c' B! u+ W; |5 G4 f2 e 林达记述文革中一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死存亡,在不多的写文革的作品里是极不易读到的(我们所能读到的大多是名人写名人或名人写自己文革时不幸遭遇的文字),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中国这样的作家能够不断增加,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即使林达夫妇是美籍华人作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6 y. Q/ X5 o! ]4 }3 G
! d; B3 _( ?" E1 _; n; _
1 P; R& i8 V6 r$ l/ s" f
$ n. y; c: h& H r( S Q《熊培云作品系列》(6卷)4 V/ d) r% s7 o3 m* E/ V9 ~1 @# n
6 m5 I5 Z4 L: \24.《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著
/ ^/ V ~$ {- {8 ~* E25.《重新发现社会》 熊培云著
0 f q! f. ^5 k2 L26.《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著
. S# j/ M% u7 r3 Y27.《思想国》 熊培云著; T! a; d' s6 m. b
28.《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熊培云著
7 S5 f5 f& s8 O" |: o, v* _* i3 u29.《这个社会会好吗》 熊培云著
" x6 `4 H$ f- ~, {5 C
3 Z! E5 w% k4 s$ k, u D2 Y 熊培云可谓深受胡适影响(当然他自己承认更多受雨果的影响),他曾说“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我对此话深信不疑。胡适即使到了台湾,也从未向政治屈服,其一生都在为争取民主与自由而努力。胡适晚年的时候因为支持友人雷震办杂志《自由中国》,影响甚大,蒋介石对胡适无可奈何,便拿雷震开刀,将其抓捕,胡适参与营救并没有成功,此事对此胡适打击颇大,两年后胡适撒手人寰,留下难以言说的遗憾。7 w9 o4 y0 M5 W1 o1 k0 D* y
熊培云的作品目光犀利独到,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这个社会在众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的批判和质疑。读后让人为之一振,原来看待事物的角度还可以这样转换。读到他的作品让我感觉这个民族还是充满希望的,“五四”这支文化的血脉也并未被那个扭曲的时代完全扼杀。相比于胡适,熊培云的目光向地底下延伸的更远一些。
* [9 h7 t- }) X
5 R$ q4 W3 v0 V8 {
0 a6 F/ k* i. C7 G0 ~* B* O) B% V" e5 x) U' O
《钱钟书作品》(10卷)
( d5 \) R) S* O7 z5 M W& E2 U
$ L5 ], K: D; G30.《谈艺录》 钱钟书著
: k6 O$ m; s1 [ N2 R31.《管锥编》 钱钟书著
8 v, p) G/ F5 [& o5 ?32.《宋诗选注》 钱钟书著 ) s* ^8 p1 P* O3 D* U; p. p
33.《七缀集》 钱钟书著: R" J j. U; Q6 s
34.《围城》 钱钟书著
( I- Y* t& w/ k" K35.《石语》 钱钟书著7 `+ V5 Z7 w' n
36.《槐聚诗存》 钱钟书著
1 b' x' s; b! F! G$ `37.《人·兽·鬼》 钱钟书著* Y" ?* i" `: t
38.《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著/ i' H" ?9 e2 \9 m O) |1 I# |2 r
39.《人生边上的边上》 钱钟书著8 [( L W% y% L& {6 n3 k' r
* {+ R' S9 r; d6 Y8 | 钱钟书的博大比之于胡适毫不逊色,比之于鲁迅也不算甘拜下风。但是毕竟他们各自努力的方向大为不同。钱钟书的《围城》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乃至于当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到中国来,一是为了看看万里长城;二是为了看看钱钟书。他的《管锥编》和《谈艺录》所涵盖的知识储备大的惊人,而且许多见解也相当精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尽管有人对他颇有微词,认为钱钟书的学问没有成为独立的体系。亦或他在六七十年代曾一度悄无声息的借翻译毛泽东的著作而没有受到过多的非难,甚至举萨特为例来证明说他缺少知识分子的骨气。我只想说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这种想法和谋杀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人的无知之处就是自以为受一点西方思想文化的浸染就可以大放厥词,真是只知其一不知有其二。
( a8 `# f& ~& F' o 钱钟书也是活到八十年代之后的老作家中少有的几个对鲁迅几乎避而不谈的学人,这其中的原因或许的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因为钱钟书对鲁迅的二次结婚(且对方是他的学生)很有看法,而钱钟书更欣赏胡适对其夫人的不离不弃,认为胡适性格温润如玉,是为谦谦君子。然而非若是也,并不是钱钟书想的那样。钱钟书可谓少年得志(和胡适有点像),简直一帆风顺,他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他根本无法深层次体会鲁迅对那种固有体制的无奈和对爱的绝望。而且据许多回忆胡适的资料表明胡适结婚后和其表妹有一段婚外情,只是当时或许钱钟书不知道罢了。不过我还是很赞同李泽厚的话“反对婚姻与性爱上的随意性、不负责任和利己主义。但主张对爱要宽容,不要太多地干预和指责个人的私生活”。(参看《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理念与情爱的冲突》P134)。$ A" u: H% k* I" j! \( n, |
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人无完人,我们一方面要能够看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切不可迷信权威。
( i3 G6 l! o1 r: t
; n( X# O1 S9 j7 I, }" T2 s, ]. W; U; A
4 h& o" `4 J" p《杨绛文集》(8卷)6 _7 Y5 _! C7 I/ G7 L& Q4 g
' m5 H% m& K' E& L: S/ `% O9 G$ o" U" V
40.杨绛文集.第1卷 小说卷7 d1 d2 n0 l# L& V z
41.杨绛文集.第2卷 散文卷 上
9 C% C- Q3 Z( Z42.杨绛文集.第3卷 散文卷 下
- q) M6 N \# f3 _43.杨绛文集.第4卷 戏剧·文论卷
7 H% B, B7 Y7 A- v% W$ U1 r44.杨绛文集.第5卷 堂吉诃德 上
& V; u0 |3 `! n* T! f" `2 Y3 j45.杨绛文集.第6卷 堂吉诃德 下
* H; e7 Z4 l! Y5 d; D46.杨绛文集.第7卷 吉尔·布拉斯
3 Q' k* }% p9 R: Q+ z0 s# h& h: S47.杨绛文集.第8卷 小癞子 斐多3 D0 U' ]0 _2 | q# E$ t( I
5 @9 G( O- Q5 y7 S ^
杨绛女士的文字清新淡雅,无过多的哀愁,既不像钱钟书的文字那么好玩,也没有太多的书卷气,又不像萧红的文字那么充满了人性的悲剧与人生的苦难。她可以说是饱览人间悲欢,已过百岁高龄的她见证了中国百年风云变幻。这样一位老人内心还有诸多的温暖,实属不易。
, E+ w4 Z: T# W! E 周国平评价她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她的这种平静在93高龄写《我们仨》时,表现的尤为突出,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她淡看生死,娓娓道来。面对社会的诸多无奈也不曾抱怨,甚至是无大悲大喜。这一种平淡与平静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智慧。
/ e8 c0 E' Q- V* o
8 t) h0 u- \0 \. ~
! D$ s$ b% {* p+ P《废名文集》(6卷) 图片 U+ ^ O3 l# y5 _4 I5 Y. c
+ |3 u0 X1 S0 m6 u; j- ]! y- _, w 关于废名的作品,年轻一点的文字爱好者大多对其知之甚少。他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其人其文在张中行、钱理群、孙郁笔下均有所论述,当然,鲁迅也曾对他也有所批评。废名本人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的诗歌很出色,尤其以“镜面”意象为主题的作品写的灵动深刻,之后诗人穆旦结合自己的创作美感融合现实处境对“镜面”意象发掘的更加深刻了,之后的北岛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前行。这一条诗歌的发展之路是值得研究与书写的。废名关于佛学的研究很有见解,他和熊十力关于佛学研究的不同观点的争论乃至于“大大出手”被传为文坛佳话。
% k. |' v6 G$ Z6 s 废名的小说无论是语言还是写作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那散文化的语言在后来的文字写作者之中已经消失了,这是颇为遗憾的。他作为京派的代表之一,不但不如沈从文名声大,现在几乎将要消声匿迹了。沈从文的“横空出世”与夏志清在海外的大力推崇有一定的关系,可见知音虽然重要,可毕竟难得。关于《废名文集》的整理钱理群也参与了,从钱老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他是深刻领会废名的思想价值,但是钱老一生沿着鲁迅的方向前行,大概是因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对其作大量的研究与论述,不能说不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
# v% z$ \3 r& R" i [
; I+ h2 I( P, k6 X0 ]7 b6 w9 E
% X* i: S! z( [& R 《张中行作品系列》(9卷)
, A% T3 A% G# p0 z. x9 S: t
+ v8 M" a" W& z54.《负暄琐话》 张中行著
& w9 [( C. d7 p# s8 C6 g3 q/ U: J: s55.《负暄续话》 张中行著6 w( ~4 T, T, h7 c
56.《负暄三话》 张中行著. K; I9 S/ G$ _2 `6 i
57.《文言津逮》 张中行著
% N4 ~* \# U- L8 Q7 T- q58.《流年碎影》 张中行著 0 h- v! k2 i9 V2 n
59.《作文杂谈》 张中行著
$ }" {8 b) n: a/ g4 {: N60.《禅外说禅》 张中行著 3 h- A4 Y' ^0 X
61.《顺生论》 张中行著
! W3 A/ \3 ~+ m& r6 v7 b9 K1 U62.《诗词读写丛话》 张中行著 : C* w y1 B7 W1 n" ~9 ~
2 I5 F/ U" u3 O+ ~5 h# i+ A 张中行与金克木、季羡林素有“燕园三老”之称,其作品朴实,知识渊博而文字功底深厚。他的书多为八十年代之后所写,所记多为旧人旧事。记人之作,各路大家与名不经传者均活灵活现出自其笔端;记事之篇,既映照历史变迁,又抒发个人情怀。轻松中透露着严谨,幽默中饱含着泪水,有人称其为今世之《世说新语》。其人卑谦,安贫乐道,轻名利而远政治,这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所缺乏的。远不止这些,“五四”的余温从他那里一直延伸到两千年零六年他去世为止,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一个时代的追念,而他的风度、气概深受那个时代的影响。终于,从这些零星的老前辈身上,我们深深的感受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 }& s* W( q+ }. A5 l- N* J5 o+ N* q- d" n3 m6 U& U% S
1 f z7 f8 @, s% P; E 《史铁生作品系列》(9卷) , c5 X4 T/ f8 P7 t( T& d
7 K3 ] w; h5 z3 N% I$ N2 I
63.《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 ^3 u3 E# G1 l# B' w64.《命若琴弦》史铁生著# D! K$ Y7 G# A2 j
65.《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著
& A1 o( M. y" d6 k* }3 L66.《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著
5 E) D/ O/ h7 ]) Z67.《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o6 g& c& x" o4 _, n
68.《爱情问题》史铁生著* ^/ w9 h% Q$ y
69.《另一种理想主义》史铁生著& e; W% E$ \# X
70.《来到人间》史铁生著2 n1 M8 C* U1 Z0 t% l
71.《灵魂的事》史铁生著4 ~6 }# I% o% p$ B( V
( V: w! s% k/ R7 G$ d" @# N% `3 u
史铁生的出现让中国文坛增添了新的内涵,我可以说:史铁生的文字只属于史铁生,别人无法代替。在精神的深度上,在宗教的情怀上,史铁生至始至终如信徒一般行走在文学之林,他的灵魂比我们每一个用双脚行走的人都要完整。他明知道“命若琴弦”,他还如老瞎子一般执着的行走在自己的那片土地上,用他独有的姿势为我们弹奏出命运的深度,他不仅说出了“弹奏”的意义,也说出了活着的答案,也幸亏有了史铁生的出现,我们荒芜的灵魂才反复被那支笔耕种。先生去世再有两个月零二十天就三年了,他的骨灰至今无法安葬在地坛公园,这是中国文化的可悲。其实是史铁生成全了地坛,而那些掌权者却不知感激,甚至浑然不觉,无知的人群,什么时候才能觉醒?. p- n/ [8 p9 T# ?9 d( l
(以上9本书部分作品有所重复,因其都是一些选编的集子,而非系统的文集,特此备注)。
' v, p& v6 j" d9 L
9 i% J4 {8 n# I6 R& `2 m+ G9 T% H4 T1 u; e" b
! p* x1 t* `" j M h, Z《余秋雨系列》(15卷); G1 W1 @: r: J+ G* F: D- r
4 i+ e4 ]" ~( c4 Y
72.《文化苦旅》 余秋雨著
: {8 v! b9 R) J7 @73.《中国文脉》 余秋雨著( j! R2 I$ r0 S% }
74.《山河之书》 余秋雨著
) P$ N; c h. S/ G1 p2 w6 V/ L# r: T75.《千年一叹》 余秋雨著
2 ~+ |- f S. x# s76.《行者无疆》 余秋雨著% Z4 J' a# a4 U, W' z8 F
77.《何谓文化》 余秋雨著# v8 ?* l& f8 m1 f) I4 P
78.《君子之道》 余秋雨著2 w0 `1 T6 m; g0 V" a3 s
79.《世界戏剧学》 余秋雨著: ?$ S. x/ T9 p2 A5 `
80.《中国戏剧史》 余秋雨著5 i( s7 ]- C6 Q0 ]
81.《艺术创造学》 余秋雨著9 k$ c5 b" j& U( |& I" T$ e v
82.《观众心理学》 余秋雨著
( R8 f/ A1 M* l- b6 j' h# E1 } e+ w, s9 `; A$ t
对余秋雨的作品,我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感受,在高中时期对他的散文沉迷过一段时期,高中毕业之后就读的少了。如今再次翻开,虽仍能感受到他的知识的渊博,文笔的流畅,眼界的开阔,但远没有当初的“慷慨激昂”了,我至今也不明白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何在。读过余杰的《铁屋中的呐喊》和《火与冰》以及王彬彬的《文坛三户》、朱大可人的等书,读着读着就怀疑起来了……1 [# x# A$ v3 c m# k
“李泽厚、刘再复、余秋雨都是当代才华横溢、思想闪光的学者,三人的文章风格有显著的差异,李泽厚的文章理性色彩浓厚,余秋雨则是文彩斑斓,刘再复似是介于两者之间”(《联合早报》)。个人觉得余秋雨毕竟和李、刘二人有很大的区别,我欣赏李泽厚对待学问所保持的一种独立的态度,看好刘再复的那种深深的自我流放意识。余秋雨则两者全无,或许是盛名之下终究有所拖累。然而他的文章的成就终究是值得肯定的……; B. e) `/ g0 B9 F. g
9 K8 _1 n7 E4 T$ @! t0 [
2 I4 K" Q: f7 H- m' J4 k9 Q& _
9 O( ^ E: p, V3 p# f" ^3 |, O$ k% F5 l5 o
《三毛全集》(11卷)5 W& ~! `- _: c9 j: ?4 I2 }
( M. A5 M5 z+ i0 ~2 H5 D8 b7 ?7 v" B) ?$ ^5 D: r
83.《雨季不再来》三毛著6 B1 v- M8 h: z) E* T" i
84.《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著0 [/ T4 F2 { i5 ]
85.《稻草人手记》三毛著/ Y; K+ B6 `- [ ~6 L+ R% [2 S
86.《温柔的夜》三毛著
* S* O U u' s; g2 Q2 Q. v- z87.《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著- m* j2 o/ R4 ~: `0 ~
88.《万水千山走遍》三毛著0 E5 X2 ]' @+ n! q! [3 J& Y
89.《送你一匹马》三毛著
, a4 c( `( x; _6 ?90.《亲爱的三毛》三毛著0 Q& @/ N. a. K' m) V. j3 M; \' F- O
91.《我的宝贝》三毛著
( o4 r% j5 r4 `$ {0 F5 `' C4 i92.《滚滚红尘》三毛著* t/ Q" w7 j' l" C' i
93.《流星雨》三毛著
. a& h8 ^+ V; D+ ?, D
. D; y& M" P8 e$ h9 P/ ? 三毛是我很早就喜欢的作家之一。十多年来,那种无以言说的情愫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总感觉她的文字和张爱玲、萧红等全然不同。三毛是那种贴着地面行走,将自己融进大地深处,用自己的双手传达生命真谛的人,她从不虚假,或者她是那么的真实。透过她的文字感受她的内心,她的率真、她的从容、她对生活所保持的那份好奇都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欢她文字的人。真心觉得,此生若与她相识,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3 F- ]$ k. J& |7 S4 I- \0 ~ “梦里花落知多少?”她是一个如此多情的女子,却选择生活在最为粗犷的撒哈拉沙漠深处,她有着一双随处随地发现生活乐趣的眼睛,却无法过滤世间过多的悲伤。她的活着,行走在滚滚红尘里,她的离去流星一般照射着夜深人静时分属于我们自己的那片天空。如果有一天,我的内心彻底荒芜了,我不让他长满杂草,我选择在一个温柔的夜色里,让青沙漫过头顶……) S, n. @, e+ y3 j& ^
: l2 ~* _9 @2 ^* t& m
9 @; N; g/ e# h1 V《张爱玲文集》(10卷) 7 U0 u* O' R& Q& U$ E3 `# K( @7 ]( U
* l$ s8 I4 Y! G4 Q- t# G; m
94.《倾城之恋》张爱玲著2 z/ _$ P6 `) w7 S" ^( p/ l& ?& Q. ~
95.《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著
. y! n- k' C% o3 ?3 C4 w96.《怨女》张爱玲著# U3 G6 t p; A, W3 S4 `
97.《半生缘》张爱玲著
0 {4 H$ ?. U9 g# H( ? e+ @% U98.《小团圆》张爱玲著
' M7 R M! ]2 {$ Y5 q99.《流言》张爱玲著0 S! l5 n: _* j8 |6 M4 `+ V
100.《重访边城》张爱玲著
3 ~0 c6 W$ |5 o8 o! j6 y9 d# d101.《红楼梦魇》张爱玲著
+ B' j) f! W0 @) A( |102.《海上花开》张爱玲著6 J# @ g% ~+ R9 }8 v( P, b
103.《海上花落》张爱玲著
- m& X4 J7 l: ~* B
2 l" {' c) D1 s5 F" ?7 t 作为女人的张爱玲无疑很单纯,但他的文字一直让我无从下笔。她去世的时候我已经六岁了,但她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件明清时期出土的文物一般,那是一种跨越时代的陌生。她对人物内心的病态、阴暗以及对爱情的扭曲都表现的入木三分。著名作家白先勇如此评价“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而夏志清更是将她的文学地位提高到鲁迅之上,这点我并不认同,他们终究是表达的方向不同,相交的共性也并不多,这就好比用普希金的小说和托尔斯泰去比,这样的对比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张爱玲的文字本身而言,无论是她的小说艺术、语言表达力、还是写作材料的攫取都别树一帜,外加她的天才般的感受力让她在诸多的作家之中脱颖而出。她的文字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M$ I5 o( E9 p4 C
3 N# K% h4 `8 o. E8 ?
9 ^3 f' }5 l g9 v( l0 | 周国平作品系列(17卷)
; `9 ~- c( x$ h3 q
4 m4 C+ ~3 @5 t0 U4 Q. O104.《各自朝圣的路》 周国平著7 d% T: g; e. Z, w4 u! l2 `& x' k$ a
105.《爱情的容量》 周国平著
% N6 ]- _7 u- h106.《安静的位置》 周国平著
! W$ L# v! M$ G" @- r107.《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周国平著0 f! _4 [6 T6 q1 X3 J
108.《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著$ K* F; F w. K$ ]
109.《人与永恒》 周国平著; q; X ~# U4 I3 s3 h
110.《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著$ U3 M4 X) D8 \- v. w4 D
111.《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周国平著
^1 X; Y) v1 t1 ~112.《善良丰富高贵》 周国平著 8 I/ J0 V5 D/ {* B# T
113.《内在的从容》 周国平著
+ X# J! q( t7 s4 }$ [114.《宝贝,宝贝》 周国平著
- P* }' R: v- V" Z, Y/ w5 f8 U, R115.《灵魂只能独行》 周国平著6 ?7 A$ l3 `& g: R
116.《人生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著
; C8 G+ L Y0 }117.《风中的纸屑》 周国平著0 [8 N1 z- Z Y" d) w
118.《把心安顿好》 周国平著6 K9 v, S- {# j6 M1 H5 m
119.《爱的五重奏》 周国平著% q0 g ^ G' p' E1 D. {
120.《爱与孤独》 周国平著+ e Q# T% t; y
4 u' ^# w% |# @* ]4 x 周国平的文字处处流露着对人生的思考,人性的关怀和灵魂的叩问。读他的文字犹如在轻风细雨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能够让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尤其是游荡在声色犬马、酒绿灯红之中心无所属的人,更有必要感受他“内心的从容”。人生是因为有了“守望”才有了希望,而“守望的距离”不仅包含着一种高远,更是一种内在的坚韧亦或者是“ 内在的从容”。3 N/ w3 ~$ s" T' W
我认为仅仅喜欢他的文字还远远不够,如果能通过周国平这支笔引出尼采,那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至今还记得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时的兴奋与激动,以及读到他翻译的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内心的孤独和那份独一无二的诗意。正是尼采充满诗意的文字深深的影响了周国平的表达方式,这一点从周国平的书名里有所透露。
4 q% Z5 L$ V" t" t+ K8 ^
$ l( w; f. ?( D' x# n
) }* S7 b+ Z9 b. Z4 X, X3 @* f! n3 G. l; z8 x
尼采作品(10卷)
2 R- x( y3 K* b9 M% ^2 X5 A% |0 |
121.《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采著/ _6 m1 t4 x8 R9 {4 I
122.《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尼采著
: T* H+ g* m8 e123.《认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尼采著
/ W6 y: ]3 r8 v( r/ z3 r9 r' b124.《悲剧的诞生》 尼采著 周国平译
; G* O" r2 B8 b% N5 Y; o12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著
& e% v7 [9 o/ @" K5 t8 H126.《权力意志》(上下卷) 尼采著+ q2 |2 p3 T7 E8 {
127.《偶像的黄昏》 尼采著8 A% y" ?1 m$ {5 o
128.《尼采诗集》 尼采著
/ A" c+ I' J! t! t1 M7 Y129.《狄俄尼索斯颂歌》 尼采著7 h9 a6 U7 ?, n) ^
130.《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著
! l/ ~: D8 g8 o/ C! ~# d; b, ~
7 j6 I0 n% D+ c, i3 H* n% J, }. G 对于尼采的作品的关注起初因鲁迅、刘小枫以及周国平而起的。读过之后就深深的喜欢上他的文字了,他的哲学无论是思想还是语言都充满了激情与诗意。从一开始,他就充满了争议,这争议仍然在持续着,但是他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 t b1 l4 t) f2 R
刘晓波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事实上任何理论都无法全面,人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决定了任何个体在面对世界都无法做到全面。全面只是虚幻的自我感觉、自我安慰,是为了逃避恐惧而制造的自欺欺人,因而也是一种惰性极强的人类心理,特别是在与自己的过去诀别的时刻,不敢正视自身,否定自身的人必然要有所保留,走向全面。而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精神变革在理论上需要的恰恰不是全面,不是调和的中庸,而是走向极端的肯定和否定。人类精神上的先导永远是深刻的极端,对于旧传统更是如此。庄子、李贽、卢梭、马克思、佛洛依德、尼采、鲁迅、萨特……这些以反传统著称的伟大思想家,没有哪一个不是走向极端的。”说的一点也不错,尤其对于中国沉淀了几千年的弊病,我们需要的不是“全面”,而是鲁迅、尼采式的思想家。/ J$ Y, [# F' O- o. v
- p" @( b$ I2 N0 ^( h I8 G) ^ " [, z7 C* K H
, ?% w9 y$ d! [" x6 N3 L. a7 V
O& C1 M$ ]7 i2 K
此单共列胡适、林达、熊培云、钱钟书、杨绛、废名、张中行、史铁生、余秋雨、三毛、张爱玲、周国平、尼采十三位作家的133种书,只谈兴趣与对以上作家文字的爱好,不分种类以及史家的所谓“盖棺论定”,只能是抛砖引玉,供文字爱好者一阅,亦不怕贻笑于大方之家。
1 L8 O! m. {" M3 {6 O9 J5 I9 \8 j $ R1 I v" z' W) Z3 Q8 I
$ {4 g0 d* s& _; _1 e) ]6 l
& e; i* T1 `4 i, y, q) O
9 b+ x1 z- c+ l& a% k$ q& p
* x) k& S. { [0 S) [$ E
2015年12月31号凌晨两点二十 野影, c6 H2 H1 r" Y; C
, U r. A- B7 t* g) `
( F, l$ h; A% ~ d, C" w& u: H
& ?. j6 r7 C- Z3 N Q, Z8 Q8 A
/ N+ y O E+ e D2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