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明月 于 2017-12-27 21:32 编辑 5 ?7 A* p7 V5 H7 X4 t) Q
& ^" i3 L4 J2 u$ N j A
遇见之美
: G7 K8 P/ ^9 c作者:曹红燕
! \8 g# w+ G7 \" Y : S9 V( H( y; w/ g) r& j
寺门外( `+ [) X. E2 i+ o2 j0 E
一口缸
) d# ~: Z3 K6 N7 ?3 g半缸水
. K6 @% n$ h d! Y$ Z3 |几叶莲' F- I7 d: F2 _/ U7 q: X$ r4 ]% M
半缸睡莲旁
8 B! d/ ]9 y0 [$ r2 B( f, a三五僧人0 N; ~, u# X8 Y- d" B
低目垂视- E p4 b: Q* y; g5 I: D: N& Z
& h" |( S6 K; c1 B7 Q+ @' C+ \
读诗笔记:
' p$ y* ^8 ?! v$ c5 W
2 J. g8 U. F0 q, m& r外物与人的相遇,也是一种缘。有的相遇只是相遇,可能于人留不下任何触动;而有的相遇却可以触动人心,让人生发出感慨。其实,这种触动与外物的关系不大,而更与人的认知和修为有关。当诗人曹红燕遇到了一口缸,半缸水,几叶莲,在她看来便是遇到了美。这不单单是诗人的敏感,更是因为诗人有着视万物平等的善念。
% K0 M/ N' j: d. L* Z
) H2 F/ S! c4 o j3 ?$ c1 J; @. Q; d* A! U# \8 j
关于诗,我一直以来有一种看法,人的介入往往才是一首诗的灵魂焦点,当然诗本身其实已经是人的介入的结果。但一首诗中如果人有着更为恰到好处的介入,那么这首诗的魂魄就会更为丰满、鲜活、灵动。我认为此诗末尾两句更为这首诗注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在万物面前,在天地之间,能够做到低目垂视才是更为内敛、内修的人,这两句让这首短诗更是禅意浓浓。 |